看到威尔法瑞尔的名字,我以为《奇幻人生》会是一部喜剧片,可事实证明我们永远不能仅靠习惯下结论,尽管它大多数时候很灵。
威尔法瑞尔饰演的国税局精算师是个十足的强迫症患者,生活精确到连刷牙都会数据化,“一共刷76下,来回38下,上下38下”。
单调、枯燥、没有任何意外和惊喜的生活突然在某个星期三结束了,他听见一个在精确描述他生活的声音,并且这个声音预测了他的死亡。
艾玛汤普森饰演的作家感到灵感枯竭,她苦恼于笔下角色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死亡?
直到灵感找上门来,但此时威尔法瑞尔也找上门来,他终于知道了那个声音是谁。
威尔希望艾玛改变笔下人物的命运,可最后改变他命运的还是他自己。
电影的结局非常俗。
一如我们想的一样,威尔最后没有按预定的那样死掉,而是“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但是这个“俗”放在这部电影里就非常对,剧情上对,感觉上也对,那么为什么不能俗呢?
真诚地俗比虚伪的雅更接近内心。
看到威尔的角色,我想到了强迫症患者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强迫行为,比如会就一个问题反复胡思乱想;会一整天在脑子里重复一首歌的一段旋律;明明锁门却怀疑自己忘记锁门;走在路上一定要踩进方砖里面,而不能踩到边线.......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一点轻微的强迫行为是正常的,可是当这种正常成为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就可能会和片中的威尔一样,生活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但枯燥无比,没有爱情,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有时候连意外都没有也是很悲哀的事情。
也许我们应该学会改变,尽管你会觉得“Why?
”但面对更美好、更精彩的生活,“why not?
”一位网友说的好,“天堂在心里,地狱亦如此”。
从画面上,刚开始他生活中每天不停重复的动作注释做得很精巧,很喜欢。
包括片尾的制作和整个电影音乐的配合都觉得很舒服。
整个观看的过程一直有许多疑问在脑袋里,那个对他生活做出记述的女人是谁?
在找工作的黑人女孩和那个骑自行车的小孩跟他又会产生什么关系?
他这么一个无害的人会有什么结果呢?
为什么他就会死?
包括基本上要到结尾时,他到底是活是死?
就算他必须死又是怎么个死法?
主人公不是英雄,也不是倒霉鬼。
他本身不好也不坏,就像你,就像我。
看他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开始的时候觉得他就是一个严重的强迫症患者(对于数字),可是慢慢觉得其实我们都一样,都在或多或少,有意或无意的强迫自己,就是电影里那个词“毫不知晓“。
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做着许多“毫不知晓”的事情?
只是没有人在我们耳边纪录并不停的念给我们听,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和善待自己。
其实有许多可以阻止和不可避免的事情等着我们,我们无从知道。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不够好,也不会没有原因的去审视自己的一切,电影中的他是幸运的。
他开始改善自己的生活了,一点一点越变越好,珍惜别人善待自己,我害怕老天对一个正在努力的人做出不公平的事情,可是本身没有所谓的老天爷和上帝,公平更不知怎么定义了。
看到快结束了,我抱着他必死的心情面对他的死亡,撞车的那一幕,我差点哭了。
许多人面临死亡毫不知情,可是他不一样。
喜欢这部片子,虽然那种巧合不一定存在,可是主人公那样的人物却随处可见,我们可以更好的。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man named Harold Crick and his wristwatch.”电影开始既给观众一种小说式的开端,当然这就是电影中女作家作品的开端,这却不像《指环王》的开端那样,电影开始并伴随着旁白的类似“很久很久以前。。。
”,我想这种构思是巧妙的,独特的。
但观看完这部作品,还是会有奇怪的感觉,以下略作记录,期待其他人的解答。
当女作家在打字机上打上“The phone rang”时,她的电话响起来。
当她打上“The phone rang again”时,电话再次响起。
当打上“The phone rang a third time”时,电话响起了第三次。
是否女作家的新作品中自己也在其中担当了某个角色,所以“the phone”是她家的电话,否则为何作品的文字会指向她的电话。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男教师”要求男主角赴死,因为这是女作家最好的作品,结尾只有他去死才会完美。
难道没人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么?
男教师还讲了一大堆大义凌然的说话,大意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看到男主角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要他欣然赴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男主角看了作品,最后还是做出了赴死的决定,实在感觉突兀,难道因为作品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自己要牺牲自己去应景么?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这本来就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电影,既然真实的人都能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为什么电影中的角色不能做出那些事情来?
我倒是觉得不能这样认为,有些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可以去幻想,去设计,因为那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但是人是真实的,情节应该自然而然的产生,应该有因果逻辑关系。
比如一个好人突然变成杀人魔王,那必定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可能是年少时的经历,亦或是心理压抑的爆发,但绝不会是莫名其妙的突然转换。
男主角依然赴死的决定,抛弃一切的决定就给人这种突兀的感觉,不像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有为了作品完美而去让人赴死,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啊,一部经典作品和一条人命,孰轻孰重还不明显么?
对于死亡这么重要的事情,难道这一大批当事人就没有想办法解决么?
男主角已经看到了作品的结局,难道不能提前去阻止小孩子避免车祸么?
也就是说,男主角难道必须死这部作品才是经典么,如果男主角不死,这部作品就不能那么写了么?
好吧,可能又有人要说我太认真,太理性了,不过,我觉得对于热爱生活的人,生命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怎么会那么儿戏的做出赴死的决定,就为了成全某个不认识的作家的经典作品,而很有可能仅仅是应景且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作家最后没有把男主角写死,不是因为他是“真实的”,而因为“他知道可以不死却还要赴死”。
突然发现人命在他们眼中就那么不值钱么,不让他死不是因为那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而是因为他的做法感动了她。
是不是我会错了意,这其实是讲人性的复杂与丑陋的?
最后要吐槽一下病房那场戏,男主角的女朋友进入病房看男主角时,作为正常的人,怎么也不会那么表现吧,完全没有焦急、心痛等等感觉,反而异常的平静。
有点想起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随意联想真的是很坏的习惯,但就是不能抑制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一个字也不想再多写下去,有关剧情,还是应该自己去看。
除了主线,挺喜欢哈罗德和女面包师的爱情线,喜剧悲剧的判定,曲奇和面粉,总而言之一句话i want you演员方面,威尔法瑞尔,达斯汀霍夫曼和艾玛汤普森。
都挺好。
艾玛汤普森的神经质作家尤其神经质PS.看了一下女面包师的名字觉得有点眼熟,原来是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那比起弟弟更喜欢这位姐姐,或者说这个角色讨喜
影片存在不少逻辑bug,比如,当男主从阅读女作家的小说中得知自己将为了救小男孩而被车撞死之后,他完全可以提前和小男孩商量,让他明天不要骑自行车或出现在那个公交站台前。
这样既保护了小男孩,也保护了自己免于车祸。
如果仅仅是因为被作品感染而认为有必要为作品有一个伟大的悲剧性结局而献上自己的生命,我觉得说不通。
还有一处不能算是逻辑bug,可以说是解开电影性质的钥匙,即当女作家写到the phone rang时,自己工作室的电话响起。
这一点说明,在女作家创作的小说中,她自己也是一个角色,而且,她可能也写到了男主来找女作家。
由此可以推断,小说内容就是这部电影。
也就是说,女作家和男主在同一个representation world,由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女作家创作的内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部小说的内容:男主发现自己被一个omnipresent narrator叙述着自己无聊单调的生活,以及自己马上将要到来的死亡。
在寻找女作家的过程中发现这位女作家总是写悲剧,也就是意味着自己必死无疑。
于是男主找到了女作家,也知道了自己将会怎样结局。
最后,知道自己结局的他决定从容赴死,女作家被其精神打动,最终修改了结局,通过一块表神奇地让他活了下来。
End。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内容,不是以Harold活了下来结束,而是以女作家修改了结局让Harold活了下来,并且去见了那位文学教授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结束。
也就是说,小说内容也就是这整部电影的内容。
所以,这部电影讲述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创作相关的东西,而是一个更大的哲学命题:我们要如何度过这一生。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晓…Little did we know…我们毫不知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到。
但我们确定无疑地知晓,我们一定会死。
我们每一天都离死亡更近一步,我们都走在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上。
既然你知道自己就要死了,而且可能就在下个转角,你还会照原样生活吗?
理论上,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不会。
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行尸走肉、过着一眼看得到头的必死剧本的人还是大多数呢?
片中文学教授Hilbert和Harold的一段对话象征性地解释了这一点。
Hilbert: Hell Harold, you could just eat nothing but pancakes if you wanted.见鬼,Harold, 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只吃煎饼。
Harold: What is wrong with you? Hey, I don't want to eat nothing but pancakes, I want to live! I mean, who in their right mind in a choice between pancakes and living chooses pancakes?你怎么回事?
我不想只吃煎饼,我想活着!
谁会在煎饼和活着之间选择煎饼?
Hilbert: Harold, if you pause to think, you'd realize that that answer is inextricably contingent upon the type of life being led... and, of course, the quality of the pancakes. ”Harold,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我相信你能明白,答案不可避免地取决于你想要过的生活的类型,当然,还有你正在吃的煎饼的质量。
在我们梦想的生活和煎饼的质量之间,我们常常选择了后者。
有时候是出于无奈,有时候是出于无知。
片中Harold爱上的那个女人就是一个对照。
她在哈佛法学院和做饼干之间选择了后者。
而Harold本以为自己过着稳定、自主的人生,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精细到分秒,但直到听到narrator的叙述,拥有了第三者视角,才惊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既不稳定,也不自主,而且无聊透顶。
影片通过Harold听到narrator这个奇妙的设定,告诉我们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活,毕竟“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可能会有从每日的惯性、无知无觉的梦寐中醒来的契机。
我们会发现,继续吃煎饼的我们是一具行尸走肉。
提前知道自己命运的悲剧结局是好事还是坏事?
以前我觉得是坏事,因为主角只能无助地等待那个悲剧发生,并且看到自己所做的所有挣扎都不过是向那个悲剧性的结局更近一步。
但是这部片子却用Harold在知道自己的悲剧性结局之后,依然从容赴死,来体现他的自由意志,并告诉我们——我们没法改变自己的结局和临到我们身上的苦难,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它。
这让我想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书中说过:“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如果误以为通过行善就一定会有好结局,就一定能进天堂,就是另一种误读了。
行善不一定会让我们迎来好结局,它不过是我们行使自由意志之后的一种选择。
进而言之,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指向我们想要如何去死,也指向我们想要如何度过这一生,也就塑造了我们的人生剧本,也就等于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是我们人生的主人公,也是创作者。
这让我想到了M. C. Escher的那幅画,两只手互画着彼此。
表面上看,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若置于创造过程和我们的人生选择中来看,这完全说得通——我们创造的事物反过来也形塑了我们自身。
我们选择如何度过这一生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剧本,这个剧本又反过来形塑了我们。
最后,当女作家为了让Harold活下来而修改了“伟大”的结局,让作品变得俗套,也正是回答了“理念与现实,谁更重要?
”的问题。
是idea/ideology更重要,还是鲜活的生命、现实的生活更重要?
男主选择了前者,为一个伟大高尚的idea而死,这却启发了女作家,选择了后者,让男主重新拥有真实的生命,拥抱生活。
也许任何一种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我们发自真心地认同并认真地活过。
女作家也发生了改变,最后变成了一位更接地气的女作家(从她去见教授时的穿着、神情和修改作品结局的行为来看)。
当然,这可能很大程度上跟她写完了小说有关(笑,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是咋回事)。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常常转换视角,从一个narrator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选择真正地活着,而不是继续吃着我们的煎饼,尽管它的质量看上去好像也不怎么样。
harold咬了一口巴格利亚甜曲奇,他终于意识到一切都会好的。
有时当我们在绝望中迷失...在规律与不变中迷失...在无望与悲剧中迷失...我们可以感谢上帝赐予了我们巴格利亚甜曲奇,很庆幸在没有曲奇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那双熟悉的手上,找到平静,或者一个善意的手势,或是一个暗暗的鼓励,或是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或是给予安慰,更不要提医院的病床,鼻夹,没吃过的丹麦面包,娓娓道来的秘密,Fander的Stratcaster吉他,或者是偶尔的一个虚构,我们必须记得所有的一切,这些细微的差别,异常的事物,难以捉摸的小事,我们一直视为理所当然,但事实上他们却扮演着更大的作用,他们是来拯救我们的生命的,我知道这个想法有些怪异,但我同样知道这一切千真万确,就是这样:一块腕表拯救了 harold
原谅我看着男主角的一举一动便想起之前在网络上看过的韩国做的关于倒霉熊的动画他们长得都是那样的憨态可掬不像憨豆先生那样夸张只是有些木讷有些笨拙有些单纯还有会闭着眼睛慢慢弹着吉他低声唱歌总之这个男人令我喜欢...不知道整个电影诉说的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西方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 我总是觉得影片有种说不出的不一样整个电影的场景包括那主人公的家 简洁到了极致让我怀疑他是不是住在旅馆里甚至女作家空旷的犹如她枯竭的灵感一样的办公室还有那个教授充满设计感和舒适感的办公室所有一切都是那样的规则 简洁其实 你也可以说是单调...很喜欢其中的几幕画面男主人公知道自己已经要死了 并把书那给教授看的那个夜晚他躺在床上 头顶昏暗的红色光芒和如那个如神抵光环般的床架耳边响起舒服又有些神圣感的音乐...教授拿到书后 一直等到夜晚 独自一人 身着整装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的读着他喜欢的女作家的手稿在那个办公室里 他竟穿着鞋子...
Harold Crick,一名稅務局公務員,每天用數字精確著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一成不變。
他的這種生活状态,令創造他的“上帝”,──悲情小說家Karen Eiffel,也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妥善地安排他死於非命。
直到有一天,Harold Crick知道他的創造主Karen Eiffel正在給他安排死亡,意識到這樣行尸走肉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不應該這樣匆匆結束。
他不願坐以待斃,走進了吉它店……這一部风格奇怪的電影,看上去怪誕不堪卻非常寫實,我們自刻板的Harold Crick和像患強迫症的Karen Eiffel身上,都會瞥見自己的影子,發出會心微笑。
影片涉及我以前曾經討論過的內容:“未來已經安排,只是尚未發生。
”到底有沒有命運?
在命運面前,是接受命運?
還是通過自身努力改寫命運?
或和那個“上帝”共同譜寫自己的命運?
像Harold Crick那樣?
其实看完整部影片的感受是,我极喜欢影片前四分之一的部分,从影片妙趣横生充满漫画感的开头到Emma Thompson 站在桌上想象自己从高楼坠落为止。
不是说我不喜欢电影之后呈现的版本,而是那不是我最喜欢的而已。
而前四分之一完全符合甚至超出我的想象和期待。
开头从超高空直拉到一个生活一丝不苟充满数字的税务员房间,围绕着主角Harold Crick数字、标注和节奏刚刚好的音乐都完美无缺。
到音乐戛然而止,主角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叙述他的人生。
他的节奏被彻底打乱了。
之后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这位小说家Emma Thompson 把自己所置身的环境想象成剧情的发生地点,构思怎么样让主角死亡的部分,导演拍摄方法很巧妙,让人的思绪很自然的在想象与现实中切换。
而之后之所以说不是我最喜欢的版本是因为如果我是一个编剧,我还是希望虚拟是虚拟,现实是现实,意思是最后虚拟与现实重叠的时候,会让人不喜欢这种非逻辑,同时也失去了虚拟之所以虚拟的美感。
让观众失去了自己可能是某位伟大作家笔下主人公的幻想。
忽然一下泼你冷水,告诉你你只是正好和主人公一样罢了。
这样你失去了成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期待,失去了成为村上村树的直子的幻想,你还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你唯一能做的奇迹就是为了这个巨作牺牲。
而我满心期待Harold Crick最开始会为了那个女人的声音说他会死而开始完成多么巨大宏伟的梦想和改变,而电影的平淡诉述让我失望了,但是这何尝不是避免了狗血和廉价的励志,只是想要告诉人们任何小梦想都值得你停下脚步实现它,从而温暖你的人生。
像男主人公,他只是想学吉他,学成了他抱得美人归,而不是说他想拯救地球,他想改变世界这么英雄主义的论调。
或许编剧导演就是想告诉我们,平凡人也可以活出你想要的版本,你想要的一切都不平凡。
只要是你想要的,就值得你为它努力一次。
Benjamin Franklin said, "The only things certain in life are death and taxes."The main character is Harold Crick wonderfully played by Will Ferrell. "I am an IRS agent, everyone hates me," says him. He is also the main character of a book Kay Eiffel (played by Emma Thompson) who always killed her main character in the end of her book. So far she's successfully, very successfully, got eight of them killed. Somehow this time, Harold started to hear her voices narrating the book in progress. May be Harold is the only one who's real or may be the others also did, but died anyway. The story goes from here.Other important characters:Ana Pascal, played by the sexy Maggie Gyllenhaal, is a bakery owner who's audited by Harold and, of course, fell in love with;Dr. Jules Hilbert, played by a rain man like Dustin Hoffman, is a literature professor obsessed with the Eiffel's work 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story.Penny escher, played by Queen Latifa, is Eiffel's publisher appointed assistant/secretary, who's job is to make her finish the book on time, i.e. efficiently and promptly kill Harold in time before the deadline.The case is excellent in delivering the plot, which some times switching between Eiffel imagining boring ways to kill Harold and reality when a demolishing crew mistakenly took Harold's apartment wall out with a crane."Did you say 1893? Oops."Finally, although I'm curious how the ending is going to be, I'm also certain it will be a Hollywood happy ending, when Harold was telling Ana how the food she gave away to homeless people hanging around her store can be used to deduct all her taxes.This movie tells you how to face the seemingly certainties of death and taxes, and most importantly, how to beat both.It is one of the best movies so far this year.Memorable quotes:Penny Escher (Queen Latifa): Did you smoke all these cigarettes?Kay Eiffel (Emma Thompson): No, they came pre-smoked.Kay Eiffel: I read this, in this fantastically depressing book, that when you jump from a building, it's rarely the impact that actually kills you.Penny Escher: Well, I'm sure it doesn't help.Kay Eiffel: [narrating] Little did he know that this simple seemingly innocuous act would result in his imminent death.
他为什么知道了结局不能提前半分钟到那拦住那小孩?非要自己冲上去才能救他??反正从头看到尾这个死法完全没有说服力,也不会让我觉得是伟大的作品,整个电影前期很有意思,后面有很多问题了
需要高度创造力的职业,总是被各国电影描绘成神经病一样的存在。。。我觉得这些编剧很不敬业,完全是胡编乱造,浅薄得很。
成功的編劇,失敗的導演~
开头的效果很赞!可是节奏啊不是很好。
三星半的电影,女主是秘书的女主诶。好莱坞英雄主义的电影
一句话总结:奇怪的好电影。从开篇一直到中间三十多分钟的时候我才隐约发现他可能是艾玛笔下的一个人物,也就是说我也跟着他一样被那个奇怪的女人声音困扰着。而这个声音只有自己听得到,多么苦逼的一件事儿。让我想起了村上的小说《电视人》:人对自身存在总要有参照物才能认知。
女作家小说的烂尾,抗辩双方可分别提出相对的理由:一曰现实的人文精神(真实的生命远比作品流芳百世重要),一曰艺术家可悲地向世俗妥协(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不是喊了那么久?)。那么电影本身的烂尾,莫非是一种以身作则的行为艺术?多么牛鼻哄哄的上半场,多么乏善可陈的结局
呜哇不喜欢杰克的姐姐> <男主虽然有点萌但是也不喜欢……艾玛演的女作家好帅好帅,窝好像脑残。如果知道生命即将结束就好好生活吧废柴!——现在也好想“好好生活”啊……嘤嘤嘤。可我们依旧平庸地活着。
玩了个高概念,但最后变成高不成低不就。故事里里外外都写得唬不了人,女主角只会卖傻卖颜卖个性。高开低低低低低走。
书写命运的人,请给我写个峰回路转,或者直接让我意外挂,我没有勇气在知道真相后坦然面对死去。又是部狂彪演技的戏。
当有一天,平凡甚至平庸的你被附在另一个人的笔下时,你的一生从此开始被他描述、被他限定,甚至能被他设计、被他预言。在你得知你将不久死去,并且是你平庸的生活所导致的某种必然,你会不会感到有些害怕?我很害怕。
剧中作家写的这个故事可真一般。
Poetic, philosophical, really great acting, but, the story just makes no sense.
经常性想找一些穿越性质、奇幻色彩的电影来看着~~~不过这部让我失望。
的确是个很有想法的电影。但当我报以十分期待的心等着结局的时候,发现原来让作家较劲脑子几乎神经质的结局是那么无聊,也没有丝毫与男主人公性格相关联的地方,也没有显示情节的必然性。。。导演后半段打酱油去了。不过电影关于生活意义的探讨还是很另辟蹊径很有力度的。
说不上来为什么给4星,忽然觉得那个男猪脚像自己现实中的缩影,还是阴暗系的缩影。
3.5星。创意佳,造势足,意识动人,只可惜结尾提供的死法不足以服人,完全没能压住阵仗。
结局欠缺力度,所谓的无可比拟的“最诗意最美好的死亡”不过是这么一回事,看不出男主角要慨然赴死以完成一个伟大的当代英文小说的必然性。更别说最后峰回路转地逃过死亡。但即便结局稍弱,仍无法阻碍这部电影的出色和灵活。仍然可以打5星且仍然值得一看再看。妙笔生花,遑论很多打动人的真挚——爱情线。如果你是哈姆雷特,你会为了这个剧本而死去吗。
剧情平淡,谈不上奇幻,就是YY拯救自我,霍夫曼就是尝试改变自我的鸡汤老夫,自己说的台词自己都难以理解吧,税务员的爱情线还算完整
“本来是关于一个人,在不知道自己要死的情况下死去。但现在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死亡,坦然接受,这不是那种应该要让他活下去的人吗?”nice idea勉强扳回伤逝一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