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喜丧的含义,它大概是指老人活到很大的岁数然后无疾而终,生前没有遭受什么折磨,相对比较满足没有遗憾的离世,这样的老人去世丧事一般称为喜丧而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与这个电影名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简直是喜丧的对立面。
老人经受的病痛和子女的折磨、孙子的意外车祸离世、重孙的辍学和偷盗、孙媳妇的离家出走和老人最后的服毒自杀,甚至死后的丧礼上的三俗表演都在讽刺片名这个电影牛逼的一个地方在于,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我都见过或者听说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就在我的家乡的村子里。
真的,每一个细节,什么服毒自杀,虐待老人,子女不孝,子孙意外离世,各种都有对应。
当然这样的情况集于一个人身上,也有可能是剧本的故意为之老人最后动不动就抽动地笑,我猜测是不是类似于《小丑》里的狂笑症?
每当情绪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不是哭而是狂笑,从这样的可能去理解比较好接受,老人的每一个笑都是哭电影的时间应该是2014年左右,在这样的一个村子里,这样一群人过得这样贫困。
大儿子和大女儿都不在这里,甚至老人去世也没有回来。
二儿子是破财小学的教师,二儿媳妇烙煎饼;二女儿路边摆摊,女婿开小卖铺;另一个出镜的儿子家里过得相对比较富裕,住楼房,开桑塔纳,家里就一个女儿(猜测可能是公职单位或者事业单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我小时候镇上还有敬老院,专门为农村的鳏寡孤独老人设立,后来不知为何没有了,敬老院的地方改成了宅基地盖了房子一开始老人独居摔了,几个子女计划送老人去敬老院,老人不同意,提出了想去子女家里住一住的想法。
而后三个孩子家里都住了一遍,经历了各自家庭的变化,又回到了老二家,最后被安排在了牛棚里,直至自杀也没有去敬老院老人兜兜转转回到老二家,先是在一件破屋里住,二儿子买了好多包红色的报纸包着的老鼠药放在老人的床周围,狭小的空间里放了那么多包,我觉得是二儿子有意为之,想让老人吃老鼠药自杀,最后老人也遂了他的心愿,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晚上的时候二儿子问自己母亲是不是恨他的原因之一二女儿家的孙子开大车跑长途酒驾车祸去世,孙媳妇一边哭一边给老人收拾行李,老人把自己母亲传下来的银手镯给了孙媳妇,说了一句“你还年轻,再找个人吧”,我想她是真心这么想,太苦了,老人自己也是年轻守寡一辈子这么过来的,不想再让孩子如此回到二儿子家里,最后的时候把另一个玉镯子给了二儿媳妇,二儿媳妇的嘴脸瞬间变化,又讽刺又生动老人一辈子信菩萨,每次祈祷都求菩萨保佑孩子,从来不求自己如何老人在三儿子家的时候,孙女平平离家出走去浙江,三儿媳妇质问老人的那个镜头非常巧妙。
第一眼看过去都会以为是老人跪在儿媳妇面前被质问指责,等到儿媳妇被拉来,才能看到老人最开始跪拜的是菩萨老人一生善良,信菩萨,帮助他人,爱子女,不争不吵不闹,最后却落得这样下场。
农村许多老人都有多年的重度抑郁症和阿尔兹海默症,却因为大多数人对这些病症的不了解不在意导致老人晚年悲惨没有尊严。
剧本很棒,台词和几场冷战、吵架、撕破脸的戏都很接地气,真实的生活再现让我需要快进。
构图和线索(镜子,照片,钱)的设置都表达出来了想法,不过还是有些生硬,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因为剧情不够饱满/有张力所以注意力都会被symbol吸引过去,但又有点空。
看评论很多人也提到了觉得刻意,但我觉得没有这些motif的话也支撑不起来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所以更应该分析为什么在视觉呈现上失败了,而不是从源头就否定吧。
短短以老人等死为主线的一部片子,也呈现出来婆媳关系,信仰,年轻人奋斗,打工人,贫困线上挣扎的人的被没钱围剿的窘态。
老人家们演得不错,真了不起啊,不做什么也能感受到她的挣扎和无奈,不会像年轻人一出现在屏幕上如果没有台词就会有点在演的尴尬。
个别剧情和走位上有点点出戏,以及有些灯光打得太蓝太好看了而不真实。
不过,老少救赎、中间一代扮演黑脸还是有点没有刺到痛点的感觉(加上没有给老人送终,感觉这个走向让剧情不再是活在边缘的人被生活所迫而选择让老人去养老院,而单纯是人性的恶了。
)每个人都会变老的教训其实停留在老人家站不起来那里我觉得就可以了…也许作者是走隐忍风格的,视角总在门框外,很多地方我会想要看到镜头推进,比如儿子哭着问母亲恨不恨自己那里,以及少年的脸,但也许是因为演员都非职业,特写会比较难拍吧。
为什么没有更丰富的场面调度呢?
其实媳妇出村去打工时有一个简短的远景拍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但是其余都是闭塞的,都是人眼睛看到的角度。
关于节奏:在每个儿女家住被迫赶出来可以算是一个小篇章,而都没有太大的波澜;被嫌弃,说着这是最后一次见到你们了,被说过两天再来看你…都节奏很快地带过了,虽然有些处理可能是演员的紧张。
看到有人拿这部和《楢山节考》对比,oooo…原来还可以朝着非半纪录片而是更注重form的方向去思考…对这类半纪录片启用非职业演员的扎根于现实问题-- 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农村大家族的养老问题-- 的电影确实很值得思考。
最后感叹一句摊大饼的那个婆婆演得真的很好,那种大嗓门不讲道理让我瞬间ptsd哈哈。
笔者:看完之后我笑不出来2022.10.12日,离我回家的高铁票还有8个小时。
昨天接到我妈的消息,要参加老奶奶的葬礼,老奶奶94高寿,民国生人,3个儿子1个闺女,发展到今天有了我们这一大家子。
新中国成立、50年代大跃进、三大改造、60年代大饥荒、70年代改革开放、21世纪智能手机普及、互联网诞生……新中国历史的厚度,甚至都远不及这位老人的年岁小时候老奶奶腿脚还利索,在三奶奶家后的房子里聊天,问我:“大帅会上网不?
"“会!
我光会玩个小游戏啥的,QQ我不会玩”“俺娘诶,还怪厉害哩”我老奶奶连字都不会写,连字都认不得,在她眼里,我会上网就是很厉害很厉害的事了。
后来,我上初中了。
老奶奶过八十六大寿吧好像是,那天要上课,但我要请假去给老奶奶贺寿,我班主任不愿意,他当时快50吧也就,说我现在正是学习的时候,不要耽误学习什么的(可当时我成绩前十啊),最后我还是去了,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老奶奶的生日。
再后来,我上大学了。
去年大年初一,老奶奶被婶婶穿上裤子,抱上轮椅,像一个吉祥物一样,在三奶奶家的客厅里迎接四面八方来客。
我,一个早上老奶奶认了我5遍,每次见到我,她都会说:“大帅这么高了,好,比我都高了”一边说着一边用手从她的额头,滑到我的额头,比划比划。
其实我上初中时,就已经比她老人家高一头了。
我似乎在她老人家眼里永远都这么小,真好。
好的电影,总能揭露每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触动观众最真实的感情,你看我说了这么多,好像什么电影里的片段都没说,却好像什么又都说了。
人生是条很长的路,长到结婚被夫嫌守寡数十年,长到膝下儿女成家立业,长到子孙离家远行,长到白发人送黑发人,长到久病床前无孝子,长达破屋烂床与畜生同眠,长到服药自sha,长到被骂没用的东西,长到被亲生女儿问有没有想过s……你看这些文字多冰冷,不加一份修饰,没有一分押韵,可不识字却如此过一生的人却比比皆是。
只是你没看到,你只是不想看到,你看不下去。
台词:“娘,你还记得疯子大娘吗,自己s家了,没人知道,过了好几天才发现,满身都是蛆”“家家都忙,哪有时间伺候你”“在家里种那二亩地,有什么出息头”“70不过夜,80不留宿,这么大的年纪,就像熟透的瓜,不知道哪天就倒头了”“哎,俺娘活着受罪,不如死了了之”——“大婶子一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到老了,去敬老院,反倒比在家里强”“妈,俺姥娘又尿了”“等我老了,不动了,我不上敬老院,我上吊,喝药,我死。
给咱儿 给咱孩子省点钱”“娘,我小时候,什么样?
“你满月的时会,常哭,闹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把你爹气的,一脚从床上把我蹬下来”“娘,娘你恨我不”“哎,净说憨话,我儿”“恁几个妻侄羔子,一点孝心都没有……恁姐寄钱来的,他又寄钱来,钱算熊”
下午看了这部电影后,半天没缓过来,压抑沉闷的感觉总推着我想要写点什么记录下来这一年多所见所闻的“生老病死”中的“老病死”、“喜丧”、“孝道”,却在一遍遍构思写什么,怎么写里面犯了愁。
我还是不会写影评,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角色的分析,比如:大儿大女的不管不问,就算是日落西山最后一程也掉入“钱眼”用身外之物钱来彰显自己的孝心,对他们来说不在乎老年人的死活、生他们下来就没一点恩情;二儿媳的“能攒尽攒”,去争夺老人的老宅子、传家宝首饰,老人也最后悉数给了她,唯利是图和最后因果报应、天道循环;三儿媳的满是嫌弃,体现城镇和农村两代人的婆媳生活习惯冲突、以及自己的女儿向往远方,也可能是一去不回的后来;女儿是暖心的、是剧中会去买肉的人,被大家评论道“养儿防老也是个假话”其实我是不赞成的,因为去女儿家的时间少,就像我外婆的四个女儿,每一家可能一年住十几天,也是比较热情的,但对于我唯一的一个舅舅来说就需要承担外婆的其他时间的瞻养。
或者一个元素一个元素的分析也是比不上其他影评的,什么对鞋垫的解读,我妈也是比现在年轻十几岁的时候没事就纳鞋垫、织十字绣,我那时才十岁左右就想着这有什么用啊,她答道“以后给你媳妇垫阿···我老了就看不见了,穿不了针···”;或者照片,菩萨——从出生来我就每年都会去拜佛祖、菩萨,而我每次只听到母亲许愿的时候说保佑两个孩子“平平安安”,年轻一点的时候最多许愿一下今年多找点钱——为了供我们两姊妹上学,他们牺牲着自己的健康,他们两就是典型的传统的不为自己考虑的、停不下来的贡献自己一生、燃烧自己的一生。
无奈在底层,一步一步向上爬也只能考自己血汗、体力一分一分的赚下来。
其实在看到一半,就感受到浓浓的现实主义,有评论说是“伪纪录片氏的揭示穷就不要生这么多孩子”“穷才是不孝顺的原罪”,我才这么评论的那些人可能是生活太过优越,打开抖音只会看见那些光鲜亮丽的事物,全然不知道这世界之大,我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我身边到现在都还上演着这样的传统习俗,也叫礼教吧。
或者这些人就是想掩盖自己被导演揭开的面具,毕竟面具被别人揭开是疼痛的,是急于寻求掩盖的。
看《人生第一次》中告别那一节,就算是大城市上海仍然是另一种的“表面的孝顺”——送去豪华的养老院,就像《大象席地而坐》想去满洲里寻找会坐着的大象的老头,想要逃离养老院,自己一个人生活。
以为是钱多钱少决定孝顺的正比吗,不,它是来源于自己内心的,而自己内心从何而习来的呢?
可能来源于上一辈对他们年老的父母的态度,比如片子中三儿媳的女儿反驳母亲说自己不想结婚生子的“自私”——“我把倒是不自私,扔下俺奶奶离开山沟沟奶奶倒是自私,生下这么多到头来到处被嫌弃”,导致很多人产生丁克的想法,在传统的中国语境下,无子便是不完整的人生。
在看《喜丧》这部电影的中间,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欧洲的片子,翻了两遍“看过”都没找到,我是记得很清楚描述老年生活的剧情,以及子女的假关心,其实不闻不问,这和我们国内国外的文化有关系,他们子女长大了就独居,自己一个人生活。
可就是不记得《爱》这个名字,直到去搜索描写老年生活的电影才发现它。
在本子上写道:虽然记忆中关于情节全然忘记,但感受却一直在脑海中,缓慢的节奏,悠扬的纪录片的无助、女主对自己老了瘫痪了失能的气愤无能无望。
什么是爱,“久病无孝子”,孩子是能够很乖的度过他们自己的童年,治愈父母自己的中年疲惫和内心的安慰之处,“生活总有个盼头”,但落幕时只有自己伴侣陪伴。
最后老人用枕头闷死了老妇,我想这才是真的爱,不忍心看着她这么难受,如同《飞越疯人院》里面不能逃走的同伴,被疯人院的“正常人”电击失智,如同 《爱》里面被自己失能感包裹着度过最后一程的无力感而电击失智。
倒不如提前送自己心爱的人去天国。
在片中,还想到了《爱情神话》,对老年爱情的描绘一生的追求;还有《困在时间的父亲》;《屋檐之下》;《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同样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去年正月初五,奶奶在我家沙发中风,半边瘫痪,失去言语能力。
在病床上躺着的几个月,我想她是难受的。
那一阵子就看关于ICu的片子,《人间世》,就在思考插管的续命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存在吗?
它真的能够弥补平时对老人的刻薄、扣扣嗖嗖吗?
卫生部就有统计人一生的健康支出有六成到八成的花在临终前一个月,于是就有片中的四女儿的话“我最后一定喝药什么什么的,给我儿省点钱”这一年,也会去看《生门》去思考结婚生子是为了寻找人生的圆满吗,或者自我利益投资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或者自己自私的基因,拷贝我们作为普通人,自己能够留存在在世界的唯一东西,想想还挺残忍的,底层人只能靠繁衍来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因为自己生活在底层生活里,不会像大部分在豆瓣有丰厚的背景、资源,觉得这个片子就是揭示人性的恶和庸俗的礼教的讽刺什么什么的,在我这里是一种很普遍的存在形式,是笼罩在我们自己一生生老病死的禁锢咒。
什么“但凡有点生活经历的人,就见到太多这样的事情了。
”不,只有在一定的价值观家庭、水土、文化下才会去见到。
循环往复的生活和代际宿命,让一切都变得更加荒诞,就像我自己是一个三峡人,贾樟柯描绘的我们这些人从一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终究是无根的状态 ,“社会呈现出一种固化,并没有那么大的流动,大家就是从一个艰难生活流动到另一个艰难生活。
无非是从重庆、长江流域,到东莞去打工,生活有本质变化吗?
”这部电影拍得极为冷静、克制、淡漠、疏离。
老太太在电影里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沉默的,一个人坐在床边发呆。
我也经常看到自己老家周围的老人独坐在大门口,懒懒的一动不动地沉默着,接受着死神地降临——等死。
等死地同时,还可能子女希望你早点死,去完成自己的瞻养任务。
如同今年二月初给奶奶立完碑,我二叔就如释重负一般地感叹自己的事全部完成了——娶儿媳妇、嫁女、给母亲送终下葬。
而我的二婶就有点像里面的二儿媳,想尽办法去取奶奶地养老金或者其他几个兄弟给她拿的钱,在热天里面,舍不得给奶奶用水,把水龙头绑紧什么什么的。
而我幺婶像里面的三儿媳,住在城里,养尊处优惯了,嫌弃老人,但也不至于给她的手卷用夹子夹住扔过去,那么没教养。
但还是在中风前2晚的正月初三晚上在她的新房子对奶奶大吵大闹,觉得奶奶不该在她客厅摆弄钱。
我想我妈算是对奶奶很好了,就算最后奶奶躺了几个月,身体逐渐腐烂,她还是堵着鼻子翻着她的身子给她擦洗身子,擦一下要吐一次,而二婶是不愿靠近的。
而幺婶更是片中拿钱的角色,包括这次正月十一立碑,他们是在上海承包快递的工作,相当于小老板了,这次也是到了正月十二晚就呆不住了,想着花钱请人来修缮这个墓碑。
最后开车回上海的路上,看她还发了一条朋友圈“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蝼蚁,遇到烂人及时抽身,遇到烂事,及时止损,你的格局,决定了你的结局”,我想这就是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同决定着他行为的指向吧?
只有大儿,我爸,我是亲眼看着他一锄头一锄头的挖着,他说他不挖还有谁会挖。
寒假还看了部关于死亡的片子《人生大事》,人生除死,无大事。
“飘到天上去也不是没了,而是变成星星了。
”
昨晚熬夜看完了这部片子,我觉得太过沉重,本不想说些什么,但思索再三,想着如果不说,又何时能说呢。
鲁南张庄,86岁老太太林郭氏,身体硬朗,在农村老宅独自生活这是电影梗概中的第一句。
这个时候的老人生活平静,子女也相安无事,直到老太太突发脑溢血摔倒的那一天起,一切就改变了。
所有人想的就是尽快把她送到养老院里,不管她愿不愿意。
因为他们都不想去照顾她,或者说谁又能有精力照顾她呢。
老人年轻守寡,一个人养育六个子女,但到头来六个子女却没人能养的了她。
二儿子二儿媳在农村生活,为了送老人去养老院跑东跑西,还没送走老太太,就先把老人的房子霸占了。
城里儿子家,生活条件很好,但儿媳妇的眼色不好看,嫌弃老人的吃穿,嫌弃老人不会说话,老人呆不下去了。
女儿家又能好到什么地方呢,女儿女婿开了个小卖部,外孙媳妇带着孩子一起生活,外孙军团常年在外跑货运,生活拮据,老人又得了笑病一激动就会止不住的笑,笑的像哭。
女儿带着去看病,花了不少钱。
屋漏偏分连夜雨,外孙军团又因为喝酒开车死了,这一家人该怎么过呢。
女儿家过不下去,又去了二儿子家,本属于自己的老宅,被二儿子一家住着,二儿媳尖酸刻薄的对待,他们嫌弃她的笑病,把她赶到柴房,赶到牛棚,甚至希望赶到看不见的地方。
三儿子一直在外打工,老婆跑了去了上海,留下一个儿子小道,成了一个叛逆少年。
小道先是跟二儿子家生活,被嫌弃,后来跟着去了女儿家,家家嫌弃,家家不要,小道就是孝道。
最后老人最后一次梳妆,最后一次祷告,祷告着“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吞完了一大一把老鼠药。
被二儿子发现时,蜷缩的躺在冰冷的地上,手里握着家人的照片,想必死前是无比的痛苦,无比的悲伤。
家人风风光光的办理了她的葬礼,一场喜丧这就是这部片子的大概剧情,我在这里只是简单概述,我们都能想到的情节,真实的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有点过于真实了,让我们难以面对。
农村、养老、自杀、孤独。
这些词每一个都是极为沉重的话题,是有无数篇社会学论文去研究的话题,但他们叠加到一起,就是当今千千万万家庭的现状。
我们可以用很多专业概念和机制话术来分析,由于城乡的二元结构从而导致的农村空心化,城市化下的农村养老的不足,使得农村老人的内心无意义感凸显,自杀率的提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断裂,孝道文化的缺失,社会失范等等,这些学术的话术来解释无疑是有用且必须的,但我总感觉,这个问题背后,还有着更重要的事情没有讨论到,那就是:农村在今天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
我不是在农村长大的,但我还是有时候会回农村老家拜年。
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去了城市,要么已经在城里有了房,举家搬迁了,要么常年在外打工根本不回来,他们早都已经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空荡荡的村庄,只有村口零星坐着的老人在闲聊,连狗都不怎么狂吠了。
我当时想到了一句话“富裕的农民,贫瘠的农村。
”农民是富裕了起来,但他们也搬离了农村,不再回来,似乎他们从未属于过这里,但别忘了,农村依旧很贫瘠,房梁随意倒落,石子伴着土灰,青苔满地。
有什么人去管呢?
管它又怎么样呢?
毕竟这里已经成了废屋,这里的地成为了撂荒地,反正这里的一切都是要被淘汰的,要被抛弃的,就像那个老母亲一样。
有的人会说农村是稳定器和蓄水池。
畜出来的水流向城市,流向各种工厂,流向各种小摊,当城市不需要了,再放回去呗。
反正水是源源不断的,可以一直流下去,直到流干。
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就是老人经常在拜菩萨,一个瓷做的菩萨像,在家的时候在拜,在儿子家的时候在拜,在女儿家的时候在拜,儿子嫌母亲烦人,一把打碎了菩萨,老人默默捡起,死前对着碎片还在拜,拜的时候嘴里只有一句话“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这样的老人你身边一定有很多,他们一直在祈祷,他们是最虔诚的信仰者。
她从未自己活过,即使到了死前,也做不到为自己活,想着还是子女,传统中国式的父母很伟大,很可怜。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鸦片是毒品,会使人上瘾,鸦片也是药,麻痹人的神经,可以短暂让人忍受痛苦。
宗教是假的,是逃避人们现实的鸦片,但现实是存在的,现实里的苦难是真实的,如果一味强调宗教的虚假,而忘记了宗教背后真实的苦难,是否是更加无情,更加充满叹息。
片中有一幕我哭了很久。
二女儿和外孙媳妇在送她走的那一段,外孙子军团死了,这个家容不下她了,他们在给她打包行李,又挽留到“那么着急走干什么” 老太太说“其实我也不想走,因为我怕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他们哭着抱成一团,老人在笑,在笑中哭,老人清楚的知道,“这一走就是永别了,这就是的一辈子。
我看不得这些人世间的苦难,如此真实的苦难。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孝道,皇帝以孝治天下,百姓以孝正纲常。
但也流传着“老而不死是为贼”“久病床前无孝子”“忠孝不能两全”这些矛盾的话语。
楢山节考 (1983)9.01983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今村昌平 / 绪形拳 坂本澄子日本电影《楢山节考》楢山,那个日本东北部的荒野雪山,为了村子的延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要被背上楢山自生自灭,楢山之神才会保佑村子风调雨顺。
楢山没有神,残忍的也只有人。
山顶白骨森森,在茫茫大雪中被掩盖着。
老太太被儿子发现时,儿子没有急着去救,而是确认有没有死,这样养老院也不用去了。
老人被风风光光的下葬,村里人说八十多岁去世,这是喜葬,对于这位孤独绝望而自杀的老人来说,喜从何来?
写完这篇影评时,正好是三月八日妇女节,在这里祝天下的女性、妇女、母亲,节日快乐,你们都很伟大!
1, 儿子去养老院看是否有空缺的床位,工作人员面带笑意介绍“这是胡老太太,病情严重,”很奇怪,试想,含蓄的中国人怎么会介绍一位老人时会首要唯独介绍病情,这就决定了影片本身传递的当代社会孤寡老人的价值就是一个床位,就仅一段存活的时间。
2, 儿子们相互递烟传酒讨论母亲住养老院的事,视一旁的母亲不存在,桌上的饭菜摆在那里,镜头故意停了一下,母亲余下的命运就好像饭菜那样,被儿子,儿媳摆布着。
而自己深深无力。
3 ,母亲突然得了笑病,笑得人心冰冷得疼,和女儿的对话:女儿:“妈,你想死么?
”母亲:“不想死也得死啊。
”“不想死”是最直接的回答,(在母亲的追悼会上,主持的人介绍母亲生前喜欢听广播,听歌,听戏,而且开头还教重孙女唱歌谣,可见她是热爱生活的,但生活不由她。
)只能无处可依时,选择,自生自灭(儿子铺得药是为什么?
只是在毒虫?
去养老院前夜为何突然忏悔?
发现母亲躺在地下只冷漠了试探还有没有气就走开了)4, 二儿媳的儿媳:“我总不能一辈子呆在这吧,我想让家里更富裕点。
”小道:“我要找我妈,我姥姥说我妈在上海。
”平平:“我朋友去浙江了,在一个鞋厂,我只想去每天开心的去KTV唱唱歌,去世界各地走走转转。
”解脱,人们渴望从久久困扰的环境中解脱,最终老人的丧,去世,也是一种解脱,一种值得庆祝的喜。
5, 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称为追悼会的东西,一开始唱戏,后来什么狂魔乱舞(卧槽真想骂人啊!!!!
)成年人在笑吟吟,儿童也在下面呆呆地看。
很无力~是很魔幻现实。
比《东京物语》更残酷百倍的影片罢。
压抑地喘不过气,久久不能缓过来。
太现实、太赤裸了,深刻地反映出农村老人的孤独。
儿女的自私自利、不孝让人气愤和心疼。
“笑病”设置的好巧妙,每一次笑都像是无奈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最后边笑边哭很是心疼,内心也是极度痛苦了吧。
只有四女儿是真的孝顺娘的。
城里的儿媳妇好势利,处处嫌弃老人,自己教不好孩子就去责备老人,还当着她的面把她用过的东西打包扔垃圾袋,很过分。
二媳妇见钱眼开,把老人赶出去自己搬进来,老人回来了还轰到牛圈去住,太没良心了,大儿子寄回来给娘的钱自己私吞还理直气壮说给老人看病了。
今天看到一句话,“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衡量。
”那场洗丧的表演属实很像跳梁小丑,不忍直视。
最后一个镜头二媳妇晕倒,看完久久说不出话。
大家都盼着敬老院的胡嫲嫲腾出床位,但她坚持到了最后。
四女儿问娘想不想死,“不想死都得死耶。
”另外几个孩子真的直到娘去世都没空回来看一眼吗,孝顺真的有这么难吗?
丈夫走的早,老人一个人带大六个孩子,现在自己老了,六个孩子养不起母亲,真讽刺啊!
老人拜的菩萨被儿子亲手摔碎,离开前还在对着碎片祈祷孩子们平平安安就好,手中仍不舍得放下和孩子们的合照。
老人去世后,孩子们也没有特别难过,随即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我觉得比将要死去更可悲的是被期盼着死去。
我辛辛苦苦靠讨饭独自把子女养大了,而后他们各自成家立业,然后我在家带孙子、干点杂活,那点养老金还能给儿孙添补。
只是渐渐地中,更老的我成为了他们的负担,他们开始像踢皮球一样把我踢来踢去,我成了他们眼里的瘟神!
不过我没有太难过,我的眼泪早已在拉扯他们长大时油尽灯枯,其实我还是有些许安慰的!
儿孙我都见到了,把最后能给他们的也都留给了他们,这样我又少了一丝牵挂。
但我还不想死。
曾经我不愿意去的敬老院,现在它却成为了我唯一可去的地方!
可是那里的床位人满为患,我只能等有人死了才能进去。
进去做什么呢?
进去等死。
终于,那个借我钱的老太婆还是没能再用药续命,估计又是没钱买药了。
那时我恍然大悟:死了好啊!
死了儿孙都解脱了!
还能给像我一样的人腾位子!
那么等我进去,又有多少别人家的儿孙等我的位子?
算了吧!
我哭够了,苦够了,活够了。
末了看到这一幕幕,比唱大戏还精彩,我也笑够了!
那就这样悄悄走吧,无牵无挂!
我的大儿媳妇儿咒骂了我半辈子, 看着她满头白发,我把传家宝---那双见证我这凄苦一生的耳环给了她!
我这轮熬到头了,现在该她了!
各家有各家的闹腾:三女盖房子三男禁闺女二女丧子痛二男住破洞老人总是笑,然后死了,大男大女寄钱来而没出面。
葬礼上跳了轻佻的舞,然后在坟上埋了。
小道有心,谐音“孝道”,二姑家的50块不是他偷的,奶奶以为是他偷的,一口应下女儿的诘问。
他是个苦娃子,父母扔下的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的管教往往是一堆狠话,只有奶奶沉默不言的爱是他心里的一份依靠。
最后他也登上了那个修了公路的小山坡,走上了那条通往未知的公路,看过了奶奶生前住的牛棚,一张三口之家的全家福一张奶奶的黑白照片是他全部的精神支撑,他回望着小山村,眼里有些迷茫。
圆圆是老太太的重外孙女,她是一个脱离了“旧底层”的“新底层”,她说一口奶声奶气的普通话,喜欢芭比娃娃,想爸爸……然后她姥爷把她爸爸的骨灰盒放在她面前,她什么都不懂,周围是妈妈压抑的哭声……最后妈妈抱着她在老姥娘的丧礼上看低俗表演,她眼里都是迷茫婷婷是老太太的孙女,三儿子家唯一的女儿,最温情的一幕是她给奶奶洗头发,她想去南方打工她妈不同意,偷偷走了说奶奶知道。
老太太虔诚跪拜礼佛,儿媳妇指着鼻子桑囔她,她都应下,沉默不堪。
她提出去女儿家,儿媳妇麻利的把她的碗筷铺盖当垃圾扔掉。
后来在三儿媳和二儿媳的对骂中知道,她是“狐狸精”也就是老三的小三,老三孝顺排不上护犊子第一,因为这打了嫂子一巴掌。
二闺女唯一的儿子军团喝酒开车死掉了。
卖了唯一的房子买的大车开长途。
最后发丧前村里老人骂二儿几个不孝,老头死的早,大儿才13,小的才9个月,老太太靠要饭把六个儿女养大。
哈哈,老太太想哭的时候却得了笑病,越伤心笑的越大声,一辈子的苦吃透了,临老了只有沉默和笑,她总是低着头,因为要饭低头惯了……她的大儿子和大女儿没有出现过,走出了山村可能过的好,也可能不好,但是母亲的死在他们心里也只有寄点钱聊表孝心的分量。
二儿媳嘴毒心不善,但能干活能吃苦,在农村她是个能干的媳妇,四个孩子自己拉扯大,最后端着煎饼蹒跚起步摔倒在门前子上,进入了殊途同归的轮回二儿子去母亲住的牛棚,问母亲,“娘,你恨我不”,老母亲只有一句“我儿,你说啥呢”。
母亲对儿女的宽容是菩萨一般的慈悲。
老太太洗净脸拢拢发,拿起残破的镜子在油豆灯下看了两眼,这悲苦的一生该结束了“菩萨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
中式家庭养老的悲哀。三包老鼠药、娘你恨我不?出生农村的孩子必定受到诸多限制,未来在哪里?报纸上“养老政府报销”,所有人都在等待死亡。全片都让人喘不过气,养老的前提难道是有钱吗?喜宴和喜丧,痛苦的是谁,喜的又是谁。一切隐忍都在最后的丧礼上化为灰烬。笑病和菩萨。真实的现实是最残忍的,敬老院不是垃圾场。人,怎样才能善终。电影选曲很精妙,外面的世界,中国梦。经济的匮乏让一切思想都力不从心
竟然忍不住流泪了好几次…笑病的设计太巧妙,哭笑的混淆和交错,让辛酸加倍、张力放大。乡村信仰的消逝、礼义廉耻的丢失,都在最后那场喜丧上跳梁小丑般的表演中炸裂。母性、孝道、生死、轮回,多重的意义空间。凌厉、真实、窒息感
老人晚年的苦难光景揉进不自主的笑中,生出许多悲来。盼着有朝一日进入养老院,却让这个盼头成了人世间最后的留恋。一个人辛苦拉扯大这么些个孩子,晚年过着不被待见的生活,仿佛在控诉这种单向度付出的徒然。我们不知道老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的,如果她也曾这样对待过她的父母,同情处将削减一二。人生实苦的道理,是一个延续性的话题,贯穿从出生到入土的每时每刻。那些稗官野史中记载的孝子贤孙为什么值得褒奖?因为《喜丧》是中国广袤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大多数故事。子女间的推诿是避无可避的。如何老有所养,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每一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那个时候你我以什么状态生活,是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4/10
看哭了。也想拍相同题材了。但是里面很多不合理之处,不是说过于恶劣,而是说人物的情绪没到那个程度。当然你可以说是无意识作恶,但剧作是一种必然性。
有自己的美学要求、立场也在。只是呈现的方式相对传统、美学的贯彻也不坚定,逐渐消失在有点平庸的叙事中。
在口碑还不错的大陆影片里,我最烦的有两种。一种是强行拽伦理道德的,令人生厌(不过演员能配合到这个程度已经很棒了
原生态和自然主义是两码事
名为“喜丧”,实则“先丧后喜”;人呐,着实没什么意思,都死了罢;(老太太的几次笑太有意思了,仿佛灵魂在颤抖);
赤裸裸的人性之恶!就算生活在艰难,也不应该泯灭良知。
素人演员的神表现(除了那个复读机小女孩实在迷惑)很好地掩盖了剧作人物的问题,奶奶发笑的设定又让整个现实题材转向为带有一些寓言色彩,想法、实现都很好。
小津式家族崩溃的故事之外,可以牵扯出许多社会议题。喜乐的丧葬仪式按伊丹十三《葬礼》单独剥离出来也是一部好戏。结尾疲于交代,拖泥带水。
2.5。剧本编排得刻意感太过于强,苦难简直是堆你面前让你觉得难受。不明白为什么要采取伪纪录片手法,并且也没有贯彻下去,造成视听有点混乱。题材是很好的,但是没有沉住气。
在农村这种事太常见了,不足挂齿。。
86岁老人的悲剧
纪录片是纪录片,剧情片是剧情片,这两者的概念是很清晰的。有人在拍伪纪录片,也有人在纪录片里摆拍。个人对于这两者都比较厌恶,但贾樟柯是能很好平衡两者的人,这个片子显然是用纪录片的拍法在拍剧情片,但情节的刻意和非职业演员的尬演,让我感到恶心。
题材流露着刻意而为的痕迹,剧本过于模式化,镜头语言沉闷老气,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很尴尬,全片透露着一种工于心计的做作感,如果不是葬礼上的那个段落,本片基本上没有任何亮点
你以为的荒谬是别人随时上演的日常。美德这种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鲁南张庄,86岁老人林郭氏,身体硬朗,在农村老宅独自生活。林郭氏突发脑血栓
搞伪纪录片还不如直接搞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