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波拉特

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波叔出城:哈萨克乡下佬去美国

主演:萨莎·拜伦·科恩,肯·戴维蒂安,路奈尔·坎贝尔,帕米拉·安德森,简·帕雷特,鲍勃·巴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罗马尼亚语,希伯来语,波兰语,亚美尼亚语年份:2006

《波拉特》剧照

波拉特 剧照 NO.1波拉特 剧照 NO.2波拉特 剧照 NO.3波拉特 剧照 NO.4波拉特 剧照 NO.5波拉特 剧照 NO.6波拉特 剧照 NO.13波拉特 剧照 NO.14波拉特 剧照 NO.15波拉特 剧照 NO.16波拉特 剧照 NO.17波拉特 剧照 NO.18波拉特 剧照 NO.19波拉特 剧照 NO.20

《波拉特》剧情介绍

波拉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用讽刺癫狂的手段,展现了哈萨克主播波拉特(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到美国的一场“文化之旅”。波拉特在哈萨克国内是个排名第六的主持人,擅长用粗俗搞笑的桥段吸引观众眼球。他的家人也有点儿“怪”,妹妹还获得“风尘小姐”的第四名。 就是这样一个主持人,被派去了美国进行文化学习,并拍回来一部纪录片。波拉特和制片人在人们的欢送下来到了光怪陆离的美国。他开始学习美国的礼仪,接触美国的文化,然而却处处碰壁,处处闹出笑话。这天波拉特在电视上看到心中的美丽女神,心驰神往,甚至忘记了此行任务……能否学成归国,对于乐不思蜀的波拉特还是未知数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狐狸新娘星西伯利亚破奸锄贼一诺今生埋伏凯瑟琳·科恩:颜值即正义底特律金属城佳人蓓尔灵异妙探第六季异界之门一号围捕令骨之谷决战厨神查理·威尔森的战争愿上帝降临尘缘不神山乙方甲方第二季高校最后的军事教练神鬼愿望4400第三季闯入者我本无名猛兽蓝百万2永远活下去女力报到-正好爱上你恋爱恐惧秘密的爱百味超市第一季颜值山海经

《波拉特》长篇影评

 1 ) 将反美进行到底

欧洲人对美国人的嘲弄早就不是个体行为了。

本片也算是具体反美的行为之一。

看了一大半,竟然没看出来本片和布鲁诺竟然是同一主演。

表演真好,口音模仿得多有趣。

还是同样问题,很多情节的设施是不是很危险……easy funny.

 2 ) Borat-分不出小丑的闹剧

2007年2月16日Borat,全名是:“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很长的名字,长得另类,内容更另类。

美国的恶搞电影看得很多,政治讽刺类的也有一些,但是把恶搞搞得如此有深度,把讽刺做得如此透彻得,至今为止,我只看过这一部。

和它相比,以前看过的那些文艺恶搞片简直就是在“隔靴骚痒”。

片子的中文介绍很多,有兴趣得可以自己去查看一下,但是英语不成问题的朋友最好还是去搜一些英文方面的介绍,那些花絮部分实在可以给人太多的surprise。

男主角是美国知名的脱口秀主持人,也是因为脱口秀涉及的政治话题过于敏感,主持风格过于尖酸而辈受争议的主持人,也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英国上下他的节目会好评如潮,并且连英国女王都被吸引而成为他的粉丝了。

毕竟,在英国谈论政治就像谈论天气一样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一点从歌星影星接受采访时都会大讲特讲政治问题上就不难体会出来。

那个知名的脱口秀我没有看过,但是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对男主角科恩的整体上的感觉就是“丰富”二字。

很难想像这个人的脑子里究竟装了多少东西,可以做到这样的一针见血却又是如此地雅俗共赏。

堆砌成山的脏字全然没有降低影片丝毫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有人说这部电影吸引了奥斯卡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抓住了极对美国影评人协会口味的“文化冲突”(这一点上,《断背山》被《Crash》撞倒就是明证),但我仍然愿意相信美国影评人协会不会如此地肤浅,他们当年可以一针见血又不失礼貌地指出《无极》特效上的投资应该多分些在剧本上,那么如今当他们接受《Borat》时绝不会仅仅只是被所谓的“文化冲突”二字所吸引。

电影的拍摄手法用一句话很难概括,我个人的感觉它就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整人型真人秀,虽然有些词不达意,但一时间也想不到更好的形容。

科恩带着自己的拍摄班子,一行8人(8人啊!

),以美国洲际间的强制性法律条款差异为切入点,乔装成片中的“Borat”,说着蹩脚的,语意混乱的英语,在洲际间掀起阵阵文化冲突的小旋风。

可以说,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戏剧。

8个人的身份不再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他们扮演着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的记者,打着拍摄纪录片的旗号,从纽约穿越到加洲,一路采访下来,居然骗过了许许多多的美国人。

谁又能保证自己在街头或是餐饮旅店等处接受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记者“Borat”采访时,丝毫也没有嘲讽亦或是兴灾乐祸的心态呢?

而在下一秒,当你知悉真相,你才明白,自己不过是科恩的讽刺闹剧中一个荒诞的小丑,当你在笑着Borat之时,对方却正在一旁一脸痴傻却无比精明地一眼瞥到你内心深处的嘲笑,光线暗去,你看不到他脸上的冷笑是多么地讽刺。

梁晓声在某篇文章里提到生活时说,生活无非就是让别人笑笑再笑笑别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科恩想向大众转达的某种信息之一。

如果是的话,那么他做得实在是成功得近乎完美。

科恩的表演已经超越了镜头和屏幕,我实在很难想像他在骗过大众之前是不是早就已经先骗过了自己,才会在镜头前表现得如此完美,让人即使在看过之后,即使在知道本故事纯属虚构之后,仍无法不去置疑Borat是否确有其人。

身为犹太人的他,在影片中所扮演的却恰恰是极度痛恨犹太人的哈萨克人,这种加诸于本我和另一个虚构的自我身上的讽刺似乎就是有意在告诉观众这部影片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基调在进行。

当他去向人请教美国式幽默时,对方告诉他,有一种最通用的幽默是,你要先设定一系列铺垫,让听笑话的人把下面要发生的都当成是真的,然后在谜底揭开的那一刻,幽默的效果就达到了。

这分明不就是在暗示着这部电影吗?

情节在脑中回顾到这里时,我忍不住在心里笑了起来,嘿这家伙,就边美国人最引以为毫的幽默感都要拿来反讽一番!

你在这部讽刺电影前笑了,你被讽刺,你说它不好笑,你更被讽刺。

实在是高明!

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你不是很在意那些挑战人的容忍程度的脏话的话,你会发现很多话说明得其实都是另一层意思。

我眼中最经典的桥段是马术会那场戏。

那场戏的所谓“群众演员”和之前的很多一样,都全然不知自己正在参与一部美国最讽刺的电影之一的拍摄,自己的每一分表情和情绪的变化都已经被摄入了镜头之中。

当科恩站在马术场中央以一个哈萨克人的身份诅咒着伊拉克人的时候,周围观众的反应,每一个欢呼,每一分表情的变化,都被摄影机捕捉得恰到好处,精准到仿佛这一切完全都不出他的算计一样。

随后当他以美国国歌的曲调唱着哈萨克的国歌来表示对美国的支持时,整个影片的政治讽刺效果达到了高潮。

据说,马术会的拍摄结束后,摄制组的器材车被不知情的愤怒群众困在当场几个小时无法离开。

需要在此处加个标注的是,布什的政策支持据说在该洲支持率很高。

好奇的我甚至还查了一下科恩那个脱口秀节目的介绍,在反种族主义、同性恋、伊拉克问题还有女权问题上,似乎都有涉及。

如此看来,这部电影可否被看作一个expansion版的DaAliGShow(科恩节目的名字)呢?

而这次,通过大银幕,科恩把自己的主张,甚至说把自己的某种个性化标签,传播到了国际。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我们观看并不可抵制地哈哈大笑的同时,我们也甚至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被卷入了这场闹剧之中。

可是,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毕竟,生活,无非就是自己让别人笑笑再自己笑笑别人罢了。

 3 ) 自由女神你好

隔了三年才看这部电影,仅是一时兴起依稀记得当年这部片火的时候各大媒体说它如何辱哈、各种纠纷blablaBorat 以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身份富有情调地狠狠调戏了米国各族各界人民才结束的 South Park S13E14 中 Cartman 在大唱 Monirity少数民族及女权、同性团体非常在意自己不容侵犯的身份实际上整个社会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平视他们越是在意自个的特殊身份就越没把自己当普通民众划出了界限自然也不能融入社会造成了目前这类群体的人敏感、易激动、易觉受辱的现状国内那帮动不动就说别人辱华的愚民也是容易高潮的范儿各国无思想的P民是殊途同归啊汉族的兴旺在于兼容并包,吸取各族文化的精华自然选择会将那些狭隘的人淘汰,无意识的民众无罪哪里有富有煽动力的领袖,哪里就有集体疯狂的 Nazi Germany

 4 ) 主题与动机有待商榷,手法卑劣

因为看了大独裁者,觉得很搞笑,所以找到了这部片,看到评论里赞扬的那么多那么好,也就知道这片子并不是单纯的搞笑片,有一定的内涵,所以也从头看到尾。

我不得不说,真正让我发笑的没有几处,但是这片子让我非常的不舒服。

我上豆瓣也不短时间了,但是没有注册。

这次我特地注册个号,只为来这里表达一下我的不解,愤怒,和无奈。

这部片子拍的如此癫狂,争议肯定是有的。

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里也出现了主旋律。

我非常讨厌主旋律,但是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并不是所有的主旋律都是要反对的。

而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味的赞扬。

那些说这片子是神作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过,要以怎样的立场面对哈萨克斯坦的人们?

确实,片子狠狠地自嘲了一把,美国人也确实有这个魄力,敢于自己扇自己耳光,但是不要忘了,他在扇自己耳光的时候,用更大的力气在扇哈萨克斯坦。

而赞扬这片子的人们,对此视而不见。

或许片子目的是反讽,但是手段太卑劣。

改用一句老话,这是将对自己的讽刺建立在对别人的侮辱之上。

这样一部片子竟然在西方那么火,我也只能有两种解释了。

要么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上是敌人,所以侮辱一下大家都挺开心;要么哈萨克斯坦根本连敌人都算不上,只是个贫穷落后的土包子,谁会关心他的自尊?

美国人这么想也就罢了,可怕的是中国人也这么想。

中国可没有美国的国际地位,也没有美国的政治立场。

那怎么这么多人在以美国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

这就是文化输出。

有的评论说,这部片子讽刺了美国的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包括了文化,似乎是排斥美国的主流文化输出的,但是你在以美国方式评判这部片子的时候,你已经被美国文化影响的很彻底了。

再重申一次我的观点,自我嘲讽不是不可以,但是应该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

举着批判主流文化的大旗,干的却是侮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这是道德问题,是人品问题。

我实在是不清楚为何这么多人对只是着眼于它对美国的讽刺,而没有看到它对别人的伤害。

实在是令人费解。

说实话,世界上有多少人对哈萨克斯坦有了解呢?

那只是一个小国,对全球影响有限,恐怕多数人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家,对他的经济、文化、社会状态一无所知,那么看了本片以后,能说没有影响吗?

有人说片子拍的这么夸张,当然没有人认为片中的是真实的哈萨克斯坦。

我要说三点:一、(这是前面一篇评论里说的)如果你骂一个人是傻逼,那么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傻逼并不重要,你不能否认你骂人了吧?

二、不夸张的说,会有人认为片中的哈萨克斯坦是真实的,很少,但是一定有。

三、会有很多人认为影片夸张了,但是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夸张。

事实上,关于哈萨克斯坦的真实纪录片不会也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但是作为一个火热、流行、获奖的美国电影,本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当然除了朝鲜这种地方)。

可以想象它对哈萨克斯坦国家形象是一种多大的影响。

豆瓣里不少评论说,这是一部探讨文化差异的电影。

我去,你在搞笑吗?

你不会真的以为片中的哈萨克斯坦文化值得“探讨”吧?

而片中对于哈萨克斯坦的侮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尤其是片尾的国歌。

我想听听真的哈萨克斯坦的国歌是什么样的,结果在谷歌上一搜,我靠出来的多数是这片子恶搞版的国歌。

在人人网优酷网上,好多以“哈萨克斯坦国歌歌词异常牛逼!!!

”这种题目传播的视频。

2012年在科威特举行的射击比赛上,哈萨克斯坦选手赢得了金牌,然而比赛主办方在颁奖仪式中却播放了本片中的恶搞哈萨克斯坦国歌。

看看当年的报道: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4月21日报道,伦敦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于哈萨克斯坦准备参赛的运动员而言,此次的任务不仅是要赢取奖牌,而且还要确保在拿到金牌时举办国为其播放出正确的国歌。

我们看来可能觉得很搞笑,但是如果你在google上搜中国国歌,结果出来的都是侮辱中国版本的,你还笑得出来吗?

在世界级比赛上赢了冠军,放的是侮辱中国的国歌,你还笑得出来吗?

站在美国自身的立场上,这片子应该有它这么被赞扬的道理,虽然我并不理解也并不认同。

但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说,本片在根本上有着不可原谅的道德问题。

我当然不喜欢和谐主旋律,但是也同样不愿盲目地认为美国的东西就是好的,包括美国自己批判自己的东西。

我不知道豆瓣里这么多人一致说本片是神作,有多少人是盲目跟风,有多少人是真觉得它拍出了内涵。

但是不要忘了,一个人受人尊敬,让人喜欢的前提是他有起码的道德,知道怎么做人。

片子也一样。

 5 ) 塑料假胸

很喜欢的片子,模仿纪实的采访录象,粗糙,生砾,用最恶心的新鲜粪便,肥大裸体,下流粗俗和A级色情,硬生生的强奸了美国主流文化,在采访政府要员和上流社会的时候,一句未谈政治,却不着痕迹的镖镖打中美国政治的要害。

什么叫做现成的痒痒肉儿放在那里,就是不挠,虚晃一枪的背后必然会是浸了毒药的暗箭伤人。

这种表面低级弱智般搞笑,实际内藏深意的不装B的电影,还有去年看的“春田花花同学会”,而这个片子更激进,更歇斯底里,更破罐子破摔,更充满了颠覆狂的创造力。

其强烈的叛逆强度相当于“我枪杀了安迪沃霍尔”,就象我第一次抽烟所带来的震撼和冲撞,和把事情意外搞砸的突然兴奋。

而“二楼传来的歌声”那种配了歌剧的前卫电影,则显得过分趣味精致和知识分子化了,韩国那些假惺惺的温情片,那些一定要谈论到乱伦、凶杀、依靠激烈感情冲突里表演的片子,如何跟它相比呢?

很想搞到全本台词,里面精彩片段不胜枚举,太多经典段落。

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被活学活用,“才怪”作为一个关键词,而不是一个要抖的包袱,没有一处不颠倒,成为了这个电影基本的方法论。

快到结尾时,他终于说了一句稍微严肃点老实点的,暴漏性很强的话“我在美国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追求一个梦想,特别是有塑料假胸的人,你会错过眼前真正的美丽。

”又看了《汽车总动员》,主题词“朋友们”,马奎恩梦想追求到的“活塞杯”原来只不过是只空杯子。

我开始怀念那些身边的小伙伴了,“塑料假胸”,是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6 ) 瞧这个贱货(07.03.12北飞观影笔记)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无耻地笑。

  因为这部影片实在是贱,贱到让低俗、下流、无耻这样的语言苍白得无地自容,所有的笑料都建立在嘲笑无知、捉弄弱智、宣扬交配以及展示生殖器这种低级题材上。

和它比起来,法拉利兄弟、迈克·迈尔斯这等屎尿屁大师基本属于洁癖患者,《王牌大间谍》、《惊声尖笑》这样的贱货高雅得完全可以算作严肃电影,而《美国派》、《色即是空》这类的性喜剧简直健康到可以当作义务教育的必修课教材,影片评为R级更是足以让全体17岁以下的地球人为美国影片分级委员会的宽大仁慈而感激涕零、五体投地。

  然而,正是这种大无畏的下贱让人热泪盈眶,当然,泪水绝不是出于感动。

它会唤醒沉睡在你内心最深处的龌龊,让你的道德和羞耻心在没心没肺的笑声中粉碎。

放眼2006年影坛,它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面对着烧钱的特效大片、真实的传记故事、深邃的艺术精品以及没完没了的翻拍和续集,脱下裤子一边“撇条”,一边高唱“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的人们……(此处省去50字)”,彻底排一排2006年的那点儿虚火。

故事讲述了哈萨克斯坦的著名主持人波拉特,为了介绍、学习先进的文化,和当地著名的制片人来到超级大国“US and A”,拍摄一部介绍美国的纪录片。

初到纽约,在经历了把旅馆的电梯间当作客房、在抽水马桶中洗脸、在公共绿化地里方便、在观光湖中洗内裤等初级不适后(我认为洗内裤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泱泱大国的先进文明对小波的影响),他在偶然间观看了有线电视《海滩救援队》,爱上了其中成天穿着比基尼跑来跑去的女队员帕美拉(该电视剧曾在90年代在我国热映,一些地方电视台去年还在播放该女演员出演的《私人保镖》,其枝繁叶茂的身材想必同样给我国男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于是驱车从纽约到加州会见心目中的女神。

当然,小波也没忘了此行的目的,一路上继续他的纪录片,不仅当上了美国的脱口秀、直播新闻和牛仔比赛等节目的特别嘉宾,采访了女权运动者和街头HIP-HOP青年,参加了同性恋大游行和上流社会的晚宴,最后还认识了“耶稣”的几个朋友,摆脱了对犹太人的恐惧成为了虔诚的基督教徒。

虽然期间受尽了白眼、吃足了苦头,还落得一文不名,但小波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女神,没有放弃“能够顺利地进入她身体”的崇高理想(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网络管理制度,这里我只能委婉地表达小波这一美好愿望)。

最后,他终于来到了女神的签名会上,用家乡传统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影片真正让人动容的还不是上述的这些情节,而是小波那份谦虚而诚挚的态度。

初到美国,他向每个陌生人介绍自己,并向他们行亲吻礼,为少数人能准确地念出他的名字而兴奋不已;为了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他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学习美式幽默、餐桌礼仪和HIP-HOP的打扮;为了讨美国人民的欢心,他为数万观众演唱美国国歌(当然歌词可能不那么准确),并表达了希望伊拉克变成连蜥蜴都长不出来的沙漠的这样贴心的愿望。

为了心中的女神,他抵挡住其他女性暧昧的邀请,敢于和对着女神照片自慰的制片人分道扬镳,甚至当在成人电影中发现了女神的身影后,也是哭了一哭就原谅了她,这从一而终的坚贞真是让所有的男人汗颜。

演员就是这样一本正经地演绎着夸张的情节,从而形成了令人喷饭的笑果。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总之,这是一部见仁见智的电影,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极致的厕所喜剧一笑而过,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励志故事从此奋发图强;可以把它看作自恃强大的美国人又一次霸道的文化侵犯而愤懑不已,也可以把它视为草根风尚对精英文明的奚落和讽刺,躲在一边儿偷着乐。

在我看来,它就像是一张写着“打倒一切高雅艺术”的大字报,口号虽然偏激,但贴在五彩斑斓的电子广告牌上,还真挺唬人的。

 7 ) 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的调笑功力确实了得,而且我既不是哈萨克斯坦人,又不是美国人,所以就理所当然地可以笑地更开。

听说本片上映以后反响极大,造成哈政府出资在《时代》杂志上登出文章,告诉美国人哈萨克斯坦并不是电影里所说那样。

另外,波拉特那件性感泳衣虽然只在片中出现了5秒左右的时间,但其影响及引领潮流的能力却是“不是黑色也不是蓝色的灰色西装”无法匹敌的。

影片表面上虽然极力凸显哈国主持人的蛮荒,但在另一方面,也狠狠地踩了美国一脚。

嘲笑美国的反恐战争,讽刺美国的大国情绪,同性恋,嘻哈,房车流浪汉(垮掉的一代?

),疯狂基督教,色情行业,哪样都被导演恶搞了一把。

不过也只有这种亚文化才能接纳波特拉——美国主流文化严重的蛮荒,这样也就成了一种讽刺。

波拉特最后终于学会的"NOT"的笑话,美国文化却另他失望不已。

所以波拉特才回到家乡,继续嘲笑自己的邻居,那样才是低俗又可爱的波拉特。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20101821.html

 8 ) 要赖只能赖上帝

很久以前看过一套美国电视节目,叫“X”什么,记不住了,节目的形态大致是恶搞+真人秀+偷拍,每期节目都请一大堆现场观众来和主持人一起比X的手势,所以我记住了一个X。

而真正的节目主点是播放主持人扮装成各种各样的人去整人然后偷拍的情行,比如有时候主持人会扮演成一个相亲者,去和姑娘们相亲,然后状况百出,或过于粗鲁,或过于紧张,然后姑娘们做出的各种自然反映都被偷拍了下来,再然后拿到节目上播,被偷拍的人们也会被请到现场,与观众们一起尖叫、欢笑、鼓掌……美国人好像挺好这口的。

所以在我看来《波拉特》就是“X”的升级换代,只是这次前因后果叙述得完整些,故事情节连续些,料放得多些,玩得猛些,但是换汤不换药,我一直觉得这位波拉特就是当年那位“X”的主持人,那哥们儿经常幻化成各种形象出来见人,而且老外们又都长得差不多,so...嗯嗯。

《波拉特》又名:《波拉特:哈萨克斯坦人的美国学习旅程》、《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担而学习美国文化》等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片子在走边缘路线,而且是奔着得奖去的。

影片确实很边缘,被偷拍的也尽是些边缘人物或团体:犹太人、女权组织、黑人、同性恋、吉普赛人、极端宗教份子、妓女……但这部影片其实根本没有立场,既不站在强势一面,也不倾倒于弱势群体,完全中立。

所以影片上映之后才会有弱势群体声讨反对,而强势的一面才会一笑置之或者大力追捧,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弱势群体要的是关注,而强势的一面总要表现得宽容,不管实事是不是真宽容。

一切矛盾、冲突大概都来源于不了解。

而不了解可以赖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方面,甚至可以赖到上帝身上去:当初为什么要毁了巴别塔、搅乱人类的语言?

可是上帝也会怕啊,如果人类齐心合力建成巴别塔上帝将会被拉下神坛。

所以宽容并不是人类甚至是神类的本性,相较之下误解可能来得更重要些,所以波拉特在美国状况百出并不是反映哈萨克斯坦落后无知,美国人并不用沾沾自喜,如果反过来一个美国人去哈萨克斯坦学习依然会状况百出,因为不了解,也不想真正去了解。

因此波拉特也并没有通过学习了解美国,他根本就没顾得上学习,他在美国完全我行我素,以自我的方式行事,所以他带回过国的不过是iPod和mini iPod、恨犹太人变成恨基督教,这些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实质并没有任何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让大家都抢着去说话,可却不愿意听别人在说些什么,这东西大概是在巴别塔倒下的时候上帝赐予给人类的。

而《波拉特》获奖大概是给各方面都找到了一个出口,不论是弱势的声讨还是强势的宽容,之后,大家还是该干嘛干嘛,还是甭琢磨世界大同天下为公这件事了吧。

 9 ) 最让我震惊的是本片下面的影评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以极其荒诞、低俗、恶心的方式反映着两种极端文化类型的反差。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认知失调,两类不同的认知是不可能被调和的,在双方的眼里,对方都是魔鬼的化身。

但也同样,双方(或者双方中的某一团体)都会觉得对方可爱。

用肤浅对抗深刻,肤浅必胜;用良知对抗虚伪,良知必胜。

我不了解这部电影的背景,于是也看了看其他人的评论,真是让我震惊,大跌眼镜。

一众人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姿态,随意评判别人的理解。

把虚伪无耻称为良心,把道德理性称为文化输出,不管是不是好的坏的,一并把自己当成上帝,俯瞰众生。

高高在上的教育别人要开得起玩笑,不要有那么强的民族自尊。

我很奇怪,你们这些人明明在现实中锱铢必较,明明一直想成为韦小宝但不得而耿耿于怀,为什么到了这里立刻换了一副嘴脸,变得道德优越,变得清明澄澈?

甚至还有说什么自由包容的,让波拉克把他做的所有事情都去你家做一遍,你还自由包容吗?

这个片子让我看到了那么多虚伪自私、自命清高、无知无耻的豆瓣评论者。

学了一点三脚猫的名词就来邯郸学步,你们来看这部片子真是浪费。

好的电影,是能够让真诚的人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让无知无耻的人展出自己的清高虚伪。

这部片子完全能达到了这个水平,非常推荐。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我就是那个清高虚伪的人。

我也承认,我与你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你们只会呈口舌之快,凡是与你们不同的言论都是蠢,凡事不过脑子就骂。

在现实中,你们依然是那个唯唯诺诺,把自己当上帝的无耻之人。

 10 ) 也不容易的美国人

我指的是美国白人.《波拉特》后面还有很多字,但是没记住,就这么叫吧在美国这么火.票房口碑都不差,足可见这部片子确实是深入人心.片中那个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第六号知名人物波拉特,上了美国,就好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还要夸张.甚至连抽水马桶都不会使用.而哈萨克斯坦的国内,更是一片狼藉.该地区最年长的女性只有43岁,看上去都有86了;邻居不是变态佬就是嫉妒狂;老婆十二岁就被他买进了们;最让人爽的,也是最有趣味的,就是那个奔犹太人节. 到了美国,一切都变了.这里有女权组织,有同志,还有犹太人.一切都是那么的约束.波拉特当然是无法适应.对于女权,对于犹太人,对于同志,他的脏话是随口就到.当然了,还有乌孜别克人,还有吉普赛人.波拉特可能说出了美国人的心里话.梅尔吉布森也是说出了,但是他不是在电影上,所以很多人--尤其是犹太人--猛烈的攻击他.但是这部片子的主演当然不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犹太人.看看片中的美国人也挺惨的,什么都不能说.不是犯了这个忌讳 ,就是一不小心歧视到另一个团体.就算是女朋友被个黑人把了,恐怕要是打了那个黑人,都会是种族歧视吧.为什么那么一个自由的国度,就不能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爱恨喜好呢?我就是大男人主义,我就是讨厌同性恋,我就是其实有色人种.这些发自自身的感觉为什么就不能表达出来呢?这也叫自由?纯属自欺欺人.整天过着这种日子,美国人也真不容易,尤其是白人.片子里就有个人说了,美国人是属于那些少数族群的.可能是少数族裔,也可能是残疾人,也可能是同性恋,也可能是低收入者,总之,是属于各种各样的少数族群. 还有一个就是,想一下,如果这个波拉特是个中国人,我们的那些fq会怎么样?http://tin1016.spaces.live.com/blog/cns!49A79B57DDF65AA1!1079.entry

《波拉特》短评

重口味

5分钟前
  • 列那飞狐
  • 还行

窝巢,继续碉堡了!看到两人在床上打架那段实在忍不了了,超我底线啊!不过这种记录形式很有味道, 萨莎·拜伦·科恩太牛逼了!

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这个片真的好低级啊,这跟多年前美国人通过傅满洲宣传中国人是黄祸有什么区别

7分钟前
  • 疯人院的秘密
  • 很差

这片子只能叫恶搞,不能叫喜剧。。。

10分钟前
  • PsYBriT
  • 还行

萨莎·拜伦·科恩的代表作,看完《独裁者》马上把这部找来看掉了,真的是节操无下限哈,居然黑我大哈萨克斯坦。

14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特别能搞怪.. 特别能可爱.. 非礼勿视

19分钟前
  • TENET
  • 力荐

逗死我了

23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力荐

太恶搞了。。

25分钟前
  • DennisChee
  • 还行

好荒诞,荒诞到最后我竟然觉得有点难过

29分钟前
  • 卜卜
  • 还行

终于看了,重口味,都能冲击年度最佳了...话说乐翻了!

31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我更喜欢独裁者啊,原因是这部片子口味、尺度、嘲讽元素都没品没素质到难以接受,太尼玛太尼玛三俗了!!!

32分钟前
  • .H
  • 还行

我不喜欢。

35分钟前
  • yrh
  • 很差

用了几近变态的讽刺,给哈萨克抹上了重重的一大笔黑水。当然,除了看到导演讽刺第三世界国家之外,也捎带脚对美国文化的假惺惺包容性批斗了一把。融汇了最强的屎尿屁的笑料,够狠够味够让人捂着蛋疼。

38分钟前
  • 黑骨精
  • 还行

贱啊...

42分钟前
  • SKIN
  • 还行

REACTION视频大集锦,萨莎·拜伦·科恩的政治行为主义。彼时的好莱坞还是敢于自黑无下限的,不像现在...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有人敢试着按这样用朝鲜调侃下天朝不!

4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科恩真是无下限

51分钟前
  • Meow走过中世纪
  • 还行

太搞笑了

55分钟前
  • 左啾啾
  • 推荐

一点也不喜欢这一部,独裁者之于波拉特是个很大的进步。

57分钟前
  • 七色潜水艇
  • 较差

影片牛X的地方在于,影片中的绝大部分美国人(包括很多名人、政要)都不是演员,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到影片当中的,所以,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半纪录半剧情的作品。影片通篇都是恶搞和各种屎尿屁笑料,尽管有所讽喻,但并非我之所好。

60分钟前
  • Clyd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