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具体什么时候在影院上映的我不知道,我是后来在电脑上观看的。
看完之后我很后悔没有去影院观看这样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
电影两个多小时,国产电影很少能有这么长的长度,而且因为题材和日本导演的缘故,电影带有比较明显的日式电影的节奏,文艺缓慢却细细道来。
很多没有耐性的人都无法坚持到最后,他们对于电影的评价就是千篇一律的无聊与沉闷。
他们说的倒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电影确实与当今快节奏的商业电影格格不入,它叙事精巧,节奏缓慢,娓娓道来,没有激动人心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它的任何对于剧情的推进,基本犹如春日暖风,徐徐吹来,因此观看这部电影,一定要沉下心来。
这部电影对我的吸引,来自于它的题材,文艺中带着悬疑,甚至有点惊悚?
这看似矛盾的风格却在电影中相辅相成,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
我相信每个看完的人心里都会有一个疑问,活下来的到底是如枚还是若蓝?
如果是这样,那么导演的目的达到了,电影的主题体现了。
如枚还是若蓝?
每个观众都会从剧中找出蛛丝马迹来证实自己的猜测,这是对导演的肯定,或者说也是对女主角刘诗诗的肯定。
如枚与若蓝看似性格迥然不同,如枚活泼,若蓝静雅,似乎只是两个长相一模一样。
但是在影片中若蓝与如枚的心理世界丰富敏感,甚至偏好相似,同妹妹恶作剧互相假扮对方的若蓝显然也并不是表面上看着无害,这对女演员的要求极高,表面的截然不同不难把握,难的是对于两姐妹内心戏的理解,看似不同实则难以区分,这一点刘诗诗做到了,以至于后来观众根本无法确定那个活下来的到底是如枚还是若蓝。
这已经是对刘诗诗演技的一种肯定。
导演的功力自不必说,片中多次埋下伏笔暗示结局。
反转、猜测、质疑、深夜前的五分钟、你到底是谁?
这些元素穿插交织,让人不知不觉沉迷剧情,直至电影结束仍然意犹未尽。
这样一部好作品不该被埋没。
在日渐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这注定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
习惯了快餐文化的人嫌它太安静,向往文艺的人偏偏喜欢的是它的安静。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看,无论你是不是文艺青年,这么烧脑的剧情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强烈推荐。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甚至只是听到了伴奏就被深深吸引,而剧情的发展出乎意料,结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看了第二遍才来评。
我认为这部电影更像一种心理电影,观看的过程更像是观众自身心理的对抗与博弈,在一次次否定推翻自己先前的猜想中,剧情一点点推进。
(看完后觉得自己要得精神分裂症了)所以最后回来的是若蓝还是如玫?
第一次看,直觉上是若蓝,可第二遍,各种证据让我觉得是如玫。
但是我在费尽心力从各种蛛丝马迹推测到底是谁的时候可能已经步入了误区。
我一直忽略了,除了样貌,她们的性格也非常相似,无论表面上她们是开朗活泼还是文静内敛,她们骨子里都是倔强不服输的。
这对孪生姐妹并没有被脸谱化,她们的差异只在细枝末节上,甚至她们本身也可能在某次调换中忘记了自己究竟是谁。
并不是若蓝就是恬静阴郁的,如玫就是开朗骄傲的。
每个人都有两面性,当一方面性格被放大,就会造成误解。
但是仔细想想,是否误解其实也并不重要,因为她们本来就是一体的,无妨把回来的人视为双生花的重叠与重生。
既然双生花如此相似,又对对方了如指掌,无论回来的是谁,她完全有选择自己身份的条件和权利。
也正因为如此,她说她是如玫,你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相信,也有足够的理由选择不相信。
只是二行毛里求斯,她把调到正确的表还给阿良,我相信无论她选择了什么身份,她一定找回了自己,也救赎了自己的灵魂。
整个故事的表现非常细腻,剧情表演画面音乐都非常到位了,在文艺片中一个理应是一部质量上乘的佳作。
可惜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尤其是前几年商业电影最为泛滥之时,难以被大众欣赏,甚至被人贴上“烂片”的标签。
真的觉得很不公平但又无可奈何,只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人欣赏吧。
其实也不用抱怨什么,就如影片中所说,“不需要快五分钟,也不必慢五分钟,此时此刻,刚刚好。
”阿良的表最终还是调了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阿良也得到了救赎。
现在还能看到这种用心而且安静的电影,而且我也好好珍惜没有错过,这就足够了。
被你珍惜的现在,就是最好的时间。
也许,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谛。
行定勋:“我所追求的,真的是日常生活中细小的部分。
人心的变化、身影、内心感情的发现,这些细节,我认为本多先生的小说是符合我的追求的,经历6到7年的时间,反复推敲,最终成就这部作品。
”【演员篇】刘诗诗——若蓝、如枚、若蓝OR如枚“我从来都不曾是我自己,我想要的生活总是被她抢走,我希望如枚能消失,可是我又是谁?
”“我现在的幸福是若蓝带给我的。
我们偶尔交换角色,这样就可以享受双倍人生了。
你们很希望回来的是若蓝吧。
”“不要留下我一个人。
”三浦春马——阿良“不要消失。
我喜欢你。
”张孝全——天伦“你究竟是谁?
我爱的是如枚。
不要再把我卷进来了。
”【剧情篇】若蓝和如枚是同卵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有这样一个定义——接受完全一样的染色体和基因物质,性别相同且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性格的50%的因素是先天遗传基因,不因环境有异。
有时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难以分辨。
影片初期会有种错觉,妹妹更大胆热情而姐姐却是深沉内敛,但随着剧情慢慢的推进,两个人所共有的性格开始慢慢的融合,就像影片中如枚说的“只要我们两个想,你们是分不出来的”。
行定勋导演用这样一个镜头来展现两姐妹交换的人生:秋千起时,两个人衣服的颜色交换,但当镜头转换的时候衣服的颜色又会变回来。
几起几换,当局者迷,关局者迷。
若蓝一直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也要得到一个可以进入与如枚不同的世界的答案。
如枚却觉得为何一定要分出你是我我是谁,能拥有一场双倍的人生,何乐不为?
影片3/5,在一场毛里求斯的船难里,姐妹只回来了一个人。
阿良喜欢若蓝,喜欢的是若蓝给他的感觉。
天伦爱如枚,爱的是她是如枚。
阿良和天伦都不能分辨回来的是若蓝还是如枚,天伦选择怀疑,逃离纠葛,退出他们的婚姻。
而阿良即使不能确定,但却在她说“不要留下我一个人”时,给了她一个拥抱一个吻。
其实回来的不论是妹妹还是姐姐,两个人都会带着对对方的一份愧疚,于是自然而然的便会活成对方的样子。
把我想成她,离开的其实是我,这样会不会少了罪恶感。
这也是刘诗诗说为什么其实她演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的原因。
但后来活下来的那个人重回到了毛里求斯,去那个祈祷过的教堂,放回十字架,拿回阿良送的手表,得了透彻。
就像导演说,这并不是所谓的开放式结局,他想要观众看完影片得到的思考也并不是大家在讨论的“回来的是姐姐还是妹妹”。
影片的宣传语是“从故事中苏醒,在真爱里着迷”。
朋友在看完影片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刘诗诗在电影里就是一部戏。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反问我你不觉得抛开所有的男主角剧情场景都不要,若蓝和如枚他们两个都是活在对方与自己交错的故事里不就是一场戏剧吗?
我很诧异,诧异的是说出这么难以理解的话的这位朋友以前说过,他国产片只看《熊出没》,但仔细想想又不诧异了,毕竟这位朋友国产片只看《熊出没》。
而我所看到的是,阿良是那份着迷的真爱。
阿良说回来的是如枚,原因是在“姐姐”或“妹妹”从医院里醒来的第一时间,抓住的不是他的手,所以不是若蓝。
但是当他所认为的如枚,在若蓝经历过的同样的场景里以同样的姿态做着同样的事,他困惑了,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谁。
但与天伦的决绝不同,阿良不动声色,反而用温柔包裹对方所有的不安,他爱的不是若蓝不是如枚,爱的是他爱的样子。
这就是纯爱,纯粹的爱。
影片中两次提到了一位诗人的作品。
第一次是阿良用蹩脚的中文念了几句,牛犇爷爷对他说这本书写的很好。
第二次是灾难回来后的若蓝或如枚翻开了那本书,上面写着“人不会爱上任何别的人。
”【片段——男女花痴篇】三浦春马从泳池里出来的时候,边上的女朋友直接来了一句“好想推倒他,必怀正面上我”。
*——*刘诗诗解开泳帽,目光往这边一转的时候,心颤了几颤。
_石桥上长镜头拍的那场戏,刘诗诗饰演的若蓝声音哽咽的说是不是我消失就可以了,春马轻轻的把她抱在怀里,特别温柔的说了一句“不要消失”,我这边就泪如雨下,旁边的骂我痴线,我就觉得太戳泪点我骄傲。
想起张起灵吴邪。
囧。
刘诗诗半扎起长卷发,随着特别性感的音乐扭动跳舞转过来的瞬间,朋友特激动的说,从没见过这样的刘诗诗啊,我一直觉得她是九天云来着。
回来的路上说起这段剧情,他说那首英文歌很“骚灵”,刘诗诗跳出来的性感,不多不少刚好。
一位很感性的朋友说 ,我想做刘诗诗,怎样才能办到。
我说你投回你妈肚子里重新生一次搞不好一个大运做到了。
他说那算了我还是下辈子当空气吧,谁都离不了我。
其实我目前还是有很多细节困惑。
阿良听到失事新闻的时候,飞到他身边的那只蓝蝴蝶,是若蓝,还是若蓝曾经的束缚。
是若蓝的话,那回来的是如枚。
是若蓝的束缚的话,那回来的便是若蓝。
【电影票房浅谈】至少在中国,票房不会高。
会拿奖。
抛开明星粉和明星黑,普通的人观影归来大多会是两种反应。
第一种“太慢了电影睡着了或看不懂这讲的是啥?
”第二种“我到现在都无法平静,每一个放慢的细节都会让你觉得不可错过,这电影回味深远人性探讨意义深刻。
”我们不说谁是谁非。
毕竟《情书》也会有人觉得太慢睡着了,《泰坦尼克号》也有人觉得瞎扯太难看。
《东邪西毒》的票房不能跟《东成西就》比。
《一代宗师》的票房比不上《泰囧》。
前者探的是意义,后者是过的开心。
《深夜前的五分钟》,得之我幸。
毕竟目前在中国的电影行业,很少有这样一次机会,或者几十年内不会有这样细腻的镜头,去让你缓慢的、深刻的去静下来思考——爱。
【题外话】电影的细节处理特别好,镜面上的人影,玫瑰的颜色,钟表走字的声音。
画面很美。
基本上画面每一帧截取,不需PS都可以直接拿来当海报 。
回来后看了看豆瓣的短评,心里是很气愤。
很多并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他们不在乎你剧情是什么,也毫不在乎其实你究竟演得有多好,但就针对演员,各种肮脏字语的话都说得出来。
这样的人,只能说,你觉得你自己只是在键盘上逞了一口舌,实则是拉低了整个中国影众素质。
我们说国内拍的不好的只为圈钱的商业片,没有导演的诚意,那我们骂他应该。
但对于《深夜前的五分钟》这样的构思了7年细节大师的诚意作品,不说值得无数中国电影人细细揣摩,但至少不应该因一己对演员之私,而语言侮辱。
这是对电影最起码的尊重。
谢谢观看。
【演员-刘诗诗】有人说过刘诗诗是路人脸,有人说刘诗诗长得不好看,在《绣春刀》里有人吐槽刘诗诗的姿色演不了名妓,是个不合格的花瓶。
在[深夜]这部电影里,一大部分都是在描绘刘诗诗,她的颜完全撑起了这部戏,其中的几个特写也算清新自然,戏中戏桥段的旗袍打扮颇为惊艳,我倒蛮期待她未来真的能拍一部旗袍的戏,古装多了也有点腻味了。
对于一个电视剧-电影过渡期演员的演技原本就不抱太大的期待,而且更是被很多人广为流传的“面瘫论”给洗脑了,看电影之前还是有一点点担心的。
可是这部戏里刘诗诗是若蓝,若蓝就是刘诗诗。
作为非专业影视相关人,我无法评价演技如何,我觉得用三浦春马形容刘诗诗演技的一个词更为贴切“透明感”,透明到你并不感觉到她在演戏,刘诗诗本人的气质就是若蓝的那种文艺轻熟女范儿,所以我完全感觉不到她在演若蓝。
相比若蓝,如玫演的就稍微弱点了,活泼、自私、有攻击性的如玫算是刘诗诗的一个突破吧,她以往的角色似乎都是偏玛丽苏类,如玫算是一个异类了。
【演员-三浦春马】这部戏是我看的春马的第一部戏,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很复杂的演员,帅气、呆萌、孩子气、纯真这些词放在他身上都很符合,都是她独特的气质,就如同阿良给人的感觉。
戏里的春马总是微微的驼着背,在游泳池脱光衣服特别明显,带着土爆了的帽子,土爆了的包包,骑着土爆了的电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害羞、内向、纯真、认真、专注于自己的世界的阿良。
特别感动得是他对若蓝的爱,那就是所谓的纯爱吧,即使语言不通即使不知道若蓝的职业,阿良还是默默的陪在若蓝身边。
最后阿良和天伦都搞不清楚到底回来的是谁,可是我坚信无论回来的是谁,阿良都会默默的爱着那个回来的人,回来的那个人身上有若蓝的影子这就足够了。
所以在如玫和天伦分开后,阿良会照顾关心如玫。
【演员-张孝全】说来惭愧,这也是我看的张孝全的第一部戏,以前竟然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好演员啊,身上的成熟稳重范儿正是我喜欢的。
刘诗诗嗓音天生如此,但是如玫和若蓝的配音却处理的很好,两个人的声音是有明显差别的,可惜有些地方声音太低太小声用了气音,我不太习惯这一部分。
若蓝、如玫、阿良、天伦四人在客厅的那场戏,阿伦语言不通、若蓝不喜欢说话、天伦成熟范儿台湾腔,四人中只有如玫是活跃的,那场戏的气氛太尴尬了,找了这样三个背景差异如此大的演员来演正好合适,尴尬气氛信手拈来,那段戏全靠如玫一个人在推进剧情。
张孝全最后推入没的那一下应该是整部电影声音最大的一部分,很多观众都被吓到了,确实那一下的爆发力很不错啊。
可惜我真的不太喜欢天伦,我一直觉得他对若蓝和如玫都很暧昧。
相比于阿良和若蓝的爱情,天伦和如玫的爱情就不那么纯了,一旦有了猜疑,两个人之间就有了裂缝,最终只能分手。
天伦说:你们的事不要把我拉进去了的时候,其实我挺伤心的,尚且还没搞清楚回来的人是谁,竟然就这样放弃了,如玫和若蓝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深夜前的五分钟》:成就了刘诗诗!
本多孝好的小说,刚看过一本《思念》。
当初找来看,也是冲着村上 直树的接班人的名头。
本多如今确已是日本青春小说界和恋爱小说界,的当红辣子鸡,在华语地区销量都不错。
其作品结构独树一帜,叙事充满梦幻般奇想令人赞叹,在具强烈悬疑感的都市情感迷局中构建的一颗颗失落之心,非常打动人,同时也莫名励志,皆因爱情故事背后埋藏的往往是作者对青年人迷失于现代都会森林中的情感认同和价值确认,这一点,真的似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般成为一个时代的时尚标示和精神符码。
《深夜的五分钟》亦是如此:刘诗诗一人分饰两觉若蓝和如玫两姐妹,双生花暗夜摇曳的孪生乱爱故事里,本多让你听见玻璃女人心静夜里悄然破碎的声音,让人心碎。
这样的故事,交给岩井俊二的副导演出身曾拍出《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的行定勋,也算是不二人选。
《在》片中,行定勋携手柴崎幸激情万丈于澳洲狂野缔造爱情经典,一晃都10年了。
年过不惑之年的行定勋,显然不适合再少年人的狂情乱爱飞蛾扑火,本多小说里的特有的对人性的深度透析和对两性关系的社会性省思,却是他那杯茶。
影片故事基本忠实于原著,最大的改编在于将背景至于中国上海,让三浦春马名正言顺邂逅刘诗诗,并陷入一场危险的爱情遭遇之中。
故事是从三浦春马的视角展开的,虽然语言不通,交流多有不便,但反倒契合三浦春马饰演的阿良本身因爱人车祸去世而活在自我痛苦封闭世界的设定。
如果你对日本演员没有认同问题的话,我想三浦的美颜是会让你相信并迷恋这个梦幻般的银幕世界的。
若蓝和如玫,一体两面,是奇妙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内心幽暗深陷挫败的若蓝,何尝不是阿良的镜面?
他们都活自己的暗夜,每每在深夜前五分钟,他们都幻想明天是否会是崭新的一天?
明天是否就可以放下内心的胆怯和伤痛记忆,勇敢追求爱的幸福?
阿良修理着旧时钟,执着地享受那慢了五分钟的世界,可实际上一开始就一无所有。
若蓝爱上了那五分钟,因为她同样有挥之不去的旧日记忆的暗影。
那影子好长,长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毛里求斯是个乌托邦,空间的遥远,似乎可以抹去时间的障壁。
两个只能活一个的游戏,让女子得以重生。
如若你陷入追寻女子身份的迷局,好吧,那不是本多和行定勋想诉说的。
事实上,破茧成蝶的新生似乎更加重要些。
爱情故事讲至此,看上去是爱情缠绵悱恻和喃喃絮语,可回味过来,着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人生悲欢况味和人性的挣扎明灭,尽在其中,需要细细体味。
值得一提的的是,片中的戏中戏运用:《小城之春》《神女》原作重现之外,更有刘诗诗重现阮玲玉《神女》中的经典桥段。
行定勋此处,显然不只是表达对中国电影的喜爱,更主要是《小城之春》《神女》都是描绘女性情感际遇和内心复杂心理的佳作,两片与本片一起,恰形成了文本上的跨越时空绝妙互动,现代女性一脉相承的心理创伤体验和类心理治疗的影像文本,激荡起难得的情感化学作业,堪称神来一笔。
刘诗诗一人分手两角,演技稳定、从容、精确,也必须点赞。
还是那句话,演员和大导演合作,演技提升的唯一捷径。
尤其,PK《神女》中阮玲玉和《阮玲玉》中张曼玉的戏码,勇气和实力具现,此片着实成就了刘诗诗,刘以后可以坐实“电影演员”了。
张孝全依然不错,可惜角色发挥不大,以后有好的剧本,他在爱情戏码上大有可为。
行定勋的优秀自不必说,把上海拍得颇具中产情趣的美,土豪味被一扫而空,这是对优秀导演对空间的敏感和对陌生文化的准确把握。
虽然骨子里是个日本故事,但外壳做的实在入木三分,血缘难辨。
与故事匹配的镜语的从容镇定,也令人印象深刻,导演果然是过了青春期。
如果你想重温《大暴走》的热血、《在世界的中心的呼唤爱》的纯爱激情,本片可能文如其名,实在欠奉,但弹指十年,行定勋和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在浮世中跌跌撞撞,相信如今的彼此,会有更多心底暗涌要奔涌而出吧。
深夜前的五分钟,让我们深呼吸,迎接崭新的一天!
好了,是酱今天被别人请着看了《深夜前的五分钟》。
要不是妹子喜欢三浦春马,预感这次票房惨淡,我们能在电影院空到崩溃?
╮(╯▽╰)╭是啊,两个小时好长啊,大家都摸出了手机开始刷。。。
让我来吐槽一下剧情,刘诗诗演的双生花若蓝如玫,结果她们俩作死!!
身份换来换去,结果玩儿脱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出去玩又死了一个,剩下这个就一直被质疑身份,就是这样一个悬疑片。
片子小成本,基本就是海报上你看到的了,五个人物,刘诗诗一个人演俩,三浦春马,张孝全,老师傅。
剧情就是勾搭,撕逼,怀疑,撕逼,四角恋。
男主三浦春马一直是放空状态(那还给他辣么多特写!
(╯‵□′)╯︵┻━┻),不谙世事无法参与撕逼斗争(是语言不通嘛,身娇体弱易推倒呀),男二最后代表了官方吐槽“管她是如玫还是若蓝,我折腾不起了!
”大量的空镜头,无台词,无高潮快把人逼疯了,最搞笑的是还有定住的空镜头,电影院里有人问,啊是不是卡住了 щ(゜ロ゜щ) !!
笑哭。
本来还可以靠发型和妆容分姐妹俩,回来她们去了毛里求斯两人连穿衣风格都一模一样,这不是要折腾死人?!
下面是关于身份的讨论,欢迎大家来和我探讨,我们看完电影坐在饭桌前就开始比划了,刘诗诗出场简直是个谜!!
o(´^`)o 首先注意最后活下来的(记为刘诗诗A)并不知道那条花裙子是张孝全送的,也不知道和张孝全一起看了电影首映,这说明被送裙子和看电影的(刘诗诗B)也就是出事故的死掉的那个,而且她还和三浦春马一起看了电影,但是我们不能确定死掉的就是若蓝,因为她们俩当时造型一样,而且她同时当了若蓝如玫而且没有说破,有说谎嫌疑。
щ(゜ロ゜щ) 另外,在毛里求斯她们俩互换过身份,在圣女面前祈福换了标志物(十字架,手表)。
而且活下来的刘诗诗A自称是若蓝把十字架挂在她脖子上,事实是她自己换上的,这里自称如玫的刘诗诗A说了谎,之后的话也不可信。
由以上可得,刘诗诗A和刘诗诗B的话都不可信,掀桌(╯‵□′)╯︵┻━┻接下来,活下来的刘诗诗A自称是如玫,但种种迹象都显示她是若蓝,(见张孝全官方吐嘈)“她每次说到若蓝都用我,每次说到如玫都提名字。
”找三浦春马鉴定,他看到慢了五分钟的表也觉得是若蓝,当时刘诗诗A发现他知道了这一事实。
但是大种马对张孝全说她是如玫,以为刘诗诗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她拉的是张孝全的手,也就是说她决定自己扮演如玫。
(或者说她本来就是,进入下一步的讨论,两种可能)到这里好像真相呼之欲出了,激动。
\(≧▽≦)/但是!!
之后!!
刘诗诗A用她不会游泳来自证是如玫,到这里推理又陷入了僵局,当然可以这么理解这是做给是给大种马看的,但是不会游泳不能证明这是如玫啊。
(因为会游泳装不了,不会游泳却能装啊。
b( ̄▽ ̄)d 而且,不会游泳却在船难事故中活下来,会游的却死了,这。。。
)接着刘诗诗A以头上有疤痕来证明自己是如玫,问题是小时候被摔的到底是谁,她们俩都自称是自己被甩出去,我们只能通过伤疤推出活下来的刘诗诗A是被摔的那个,同样不能证明她是若蓝还是如玫。
(呵呵呵,你他妈在逗我!?
)那么现在就有两种可能:1.刘诗诗B精神分裂,觉得自己是摔到了,其实她头上并没有伤疤,但她把自己幻想成受害者(已知刘A头上有伤疤)2.说自己被推倒的其实一直是刘诗诗A一个人,但是由于她一直来回扮演两个角色,所以分别和两个男人讲了这样的话(妈呀细思极恐大晚上好吓人啊啊啊)最后注意一个细节,刘诗诗在大种马家睡了两回,第二天早上和老师傅问好,一起做饭,三浦春马从楼梯上下来看他们。
这两次几乎一模一样,但是第一次,刘诗诗说钟表拨慢五分钟是贪婪,三浦春马回说这是前女友的习惯,而且她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第二次没有。
而后来三浦春马以为若蓝死于意外,而若蓝恰巧希望活在那五分钟里,片子却丝毫没有说到前女友的事情,难道这是一个循环?
还是那个时候三浦春马说的就是若蓝!?
(又一个细思极恐。。。
)我大概可以觉得死的是若蓝,但是因为她们作死的换来换去,导致一些事情如玫并不知道,比如首映比如裙子。
而有些事情她有知道,比如那块手表(可能是刘诗诗A假扮若蓝的时候知道的)。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精分了,我居然还这么有心的分析来分析去,我估计刘诗诗自己都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是若蓝什么时候是如玫!!
这片子两个小时真是绝了!
全是尿点!
以至于我们一直在无聊的分析谁是谁!!!
---我觉得好多诗诗粉小孩子心性很重啊,还是本来就是小孩子呢。
第一,纯粹讨论剧本和剧情,没有对诗诗人身攻击,也没有对演技提出质疑,怎么就碍到诗诗粉了呢(这完全是剧本和拍摄手法的问题啊,你看《绣春刀》这算是诗诗选了一个好剧本,角色好造型赞,但是大家又吐槽她的演技,不过演技可以慢慢提升嘛,刘诗诗还那么年轻。
)第二,我也不觉得把影评刷下去,把热门话题刷上来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当然你们可能开心啊,那开心就好嘛,难道要我去和你们撕逼嘛,至于文题,不过是选一个点吐槽罢了。
最后,小孩子真的挺好的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深夜前的五分钟》:感谢日本导演行定勋带给华语影坛这样一部唯美文艺片!
(三浦春马好帅好可爱!
三浦春马好帅好可爱!
)文/列文真不知道这应该算是中国片还是日本片,编剧、导演、摄影指导、音乐都是日本人,日式影片的氛围极为浓厚;但投资方是中国的,影片也基本上都在上海取景,除了三浦春马之外,刘诗诗、张孝全等主演配角都是中国人,对白也基本上是全程中文。
非要分辨清楚的话,应该说是以国际化方式打造的华语片吧!
而日本著名导演行定勋通过本片,也相当于给中国导演上了一堂如何拍好唯美范儿文艺片的课。
让人感觉在此类影片方面,中国导演和日本导演的差距真心是全方位的,日本导演那种对艺术的细腻敏感与精准把握,以及扎实的艺术功底,都是中国导演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们唯有通过本片认真学习、不断努力,才能有希望拍出达到人家这种水准的片子。
此外,本片的故事也不拘一格,不落俗套,看海报像是爱情片,看片名像是惊悚片,片中也用到了双胞胎、身份互换等悬疑惊悚片的常见元素,但看到最后发现这既不是惊悚片,爱情片也只能说是勉强靠得上,很难归入某个常规类型,还是笼统地称为情感片最适合吧!
但类型元素不鲜明并没有影响影片的可看性,相反,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包裹在极为令人舒服的舒缓唯美节奏中,三浦春马、刘诗诗在片中也美得超级养眼,更有大量有韵味的细节让人倍感受用、心潮起伏,但其实片中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激烈的情感戏也很有限,但就是这样的一部似乎没有什么卖点的影片,正是通过大量韵味无限的细节,带给人完美的观影体验。
当然,欣赏本片需要在你休息充足、精神饱满,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到本片在慢节奏、静美学中的魅力。
《深夜前的五分钟》这个片名解释起来稍微有点复杂,三浦春马扮演的钟表店学徒阿良,他的前女友爱把手表调慢5分钟,这样仿佛是占了时间的“便宜”,感觉自己还追得上时间。
而当女友故去之后,这个习惯也被阿良所继承。
而刘诗诗扮演的若蓝在游泳馆跟阿良偶遇,请他帮忙挑生日礼物进一步相识,第二次在游泳馆相遇若蓝请他到餐厅答谢他时,他才发现原来若蓝有个双胞胎妹妹如玫,挑的生日礼物就是送给她的。
两人从容貌上真的很难分辨,只是在性格上若蓝内敛娴静,如玫主动性感,而且如玫作为知名模特,在往演艺圈发展,还有一个知名的制片人男友天伦,显然光芒罩住了姐姐若蓝。
两姐妹表面上关系融洽,但心底里有宿怨隔膜,在一次姐妹间的较劲中,若蓝负气出走,向阿良倾诉心曲,也让两人关系升级到恋人阶段。
而若蓝也了解到了阿良“手表调慢5分钟的秘密”,她表示也希望自己的世界能慢5分钟,这样她也许能追得上如玫的世界了。
阿良专门做了一块表送给若蓝,也是调慢五分钟的。
后来若蓝跟如玫一起出国旅游,结果发生意外若蓝去世。
如玫的性格也因此大为改变,跟如玫结婚后的天伦越来越感觉眼前人不是如玫而是若蓝,于是让阿良前来辨认,阿良是否也能分得清呢?
单看剧情介绍的话,你可能会觉得本片的卖点是身份悬疑,是阿良与若蓝的爱情,这么说也没错,但真正看过影片细细回味的话,似乎并不尽然,因为身份悬疑直到影片最后四分之一的剧情才真正引人关注,而阿良与若蓝的爱情对手戏也十分有限,真正散发魅力的是整个故事,或者说是讲故事的方式和情感氛围,或者说是导演充分运用电影这种艺术手段讲故事的独特魅力。
影片从头到位都是典型的日式慢节奏,在习惯于“吃快餐”的观众面前,这种慢节奏叙事往往是不受欢迎的,但导演行定勋却通过慢节奏来最大程度地捕捉细节韵味、营造镜头美感,让人感觉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演员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刻意突出的细微动作、甚至在安静环境中的背景声,都在这种慢节奏以及艺术感浓烈的影像氛围中,蕴含着强大的引人张力,甚至让人感觉影片的一切一切都闪烁着美感的光芒,让人完全陶醉于其中,产生的观影愉悦之感完全不亚于观看节奏强劲、场面刺激的好莱坞大片。
通过影片,你能看到导演将一颗宁静真挚的艺术之心投注到影片之中,从而让影片的构图、光影、表演、情感都染上一层唯美的艺术气息,这种感觉的影片也许还能在某些台湾导演的身上看到,但在追名逐利、浮躁喧嚣的内地影坛是再也看不到了。
也许只有日本的社会环境和影坛氛围,才能孕育出这样的导演,而由这样的导演催生出这样的一部影片吧。
拍出这样的影片,一需要心态、二需要技能,无疑这两方面都是中国导演普遍欠缺的。
所以要感谢日本导演行定勋,在华语影坛还不具备生产这种影片能力的情况下,为华语影坛带来这样一部唯美的文艺片。
本片演员的表演同样值得称赞,其实就是指三浦春马和刘诗诗两人了,张孝全戏份较少可以忽略不提了。
三浦春马在本片中简直让人帅哭了,再加上呆萌可爱的表情和体贴温柔的暖男气息,尽展日式帅哥的独特魅力。
而且能看出三浦春马为了塑造这个角色真的很拼,首次拍摄华语片且有大量中文对白,普通话的发音和流利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印象中没有任何日本本土演员能够做到。
此外他为了演好钟表店学徒,每天专门抽出两小时学习钟表修理,所以片中他修理钟表的许多场景真的很有说服力。
刘诗诗是人气当红不让的电视剧红星自不用说了,这两年在影坛发力,无论是《绣春刀》还是本片中的表演都魅力独具,女人味十足。
而本片中一人分饰两角更是一大突破,精准地把握到若蓝和如玫两姐妹在气质上的差别,并将之鲜活地演绎出来。
而到了后来两姐妹只有一人生还身份莫辨之时,刘诗诗也传神地演绎出角色身上的迷离朦胧气息,让观众也迷惑于她到底是谁,再加上她本身的独特美感以及演绎情感戏的充沛感染力,让人感觉她在本片中的表演值得拿一个奖。
此外,三浦春马和刘诗诗两人的气质和对手戏也格外搭配,来自两个国家且首次合作,在银幕上却让人看不到一丝对手戏的生疏感,而是充满甜蜜与浪漫,堪称2014年迄今为止华语影坛最佳情侣档。
电影、美剧实时点评请关注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dusheliewen
14号看的点映看完这部电影给我最大观后感的感受就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部电影的最终价值其实是由每一个观影人自己决定的首先,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一部爆米花电影,这部电影一如日本某些电影一样但是又不尽相同,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艺术品,需要你慢慢回味,在看完影片几天之后,我才慢慢动手写下这个可以称之为观影后感的不专业影评,之所以没有在看完之后急着动笔,是要利用几天时间来消化自己观影过程中的更多未确定的部分感想。
这部电影的最大魔力在于我看了之后在家里回味起某些情节,会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啊,原来当时看电影导演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这样的啊,给我这样一种惊喜的顿悟感,足以让我觉得值回票价了。
五分钟这部电影里有很多细致的慢镜头和一些寓意深刻的小惊喜,比如我刻意留意了一下,剧中钟表行的老式收音机放过两首歌,一首是崔健的《花房姑娘》一首《化蝶》看起来无关痛痒的歌曲,实际上在观影的时候我会觉得很惊喜,整部电影虽说是发生在现代,但你仿佛有一种旧上海时期的朦胧感,非常细腻和怀旧,日本导演行定勋没有让人失望,每一个画面都是很考究的细节呈现,当然如果你真的在观影的时候将这部电影看进去了的话。
值得一提的是看电影CAST的时候我特定留意了一下五分钟的音效,惊喜的发现音效是九次金马奖得主杜笃之做的 ,这部电影其实没有多少流行歌曲做点缀,但你会觉得每一个音乐节奏都恰如其分。
看到幕后音效之后我又百科了一下五分钟的其他幕后人员,发现幕后人员都不容忽视,作曲:半野喜弘,日本著名配乐人,代表作《海上花》、《千禧曼波》。
美术:周欣人,多次入围金鸡奖,代表作电影《秋之白华》、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
摄影:中山光一,日本知名摄影师,代表作品《下弦之月》、《重金摇滚双面人》所以说在摄影和美术以及作曲方面,这部电影都有小惊喜。
再来说说电影本身,有点剧透哦。
《深夜前的五分钟》是由著名日本导演行定勋执导的根据本多孝好《午夜前的五分钟》改编的悬疑推理爱情电影,导演行定勋想必大家对他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和《大暴走》都有很深刻的印象,与书本不一样的地方是,这部电影将故事背景搬到了上海,从行定勋导演的这部影片中,不难看出他的上海情怀,故事开始是童年时候的双胞胎姐妹如玫和若兰小时候在荡秋千的情节,这一开始其实为后来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PS:姐妹两的衣服其实也有意义,姐姐若蓝以蓝色连衣裙出场,妹妹如玫以红色连衣裙出场,话说我观影的时候看到这一幕,只想说:自古红蓝出CP啊,姐姐妹妹“相爱相杀”的戏码够过瘾,哈哈电影镜头第二幕是在上海一个钟表行,男主角三浦春马饰演的钟表修理师阿良出现,接着他去了游泳馆,而也就是在游泳馆,男主角阿良遇见了由刘诗诗饰演的双胞胎姐姐若蓝,而若蓝找到了阿良帮忙买礼物,也就是这样的相遇故事开始发展起来。
刘诗诗饰演的双胞胎姐妹若蓝、如玫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姐妹,有着一样的面孔却完全不一样的性格,一个热情一个内敛,这其实不是刘诗诗第一次饰演双胞胎角色了,有过演双胞胎的经验,在演戏的时候她将能姐妹两迥异的性格诠释的游刃有余,我自己尤其喜欢妹妹如玫在跳舞时的那一段,以及作为演员的她在表演阮玲玉的经典作品《神女》时的那几幕,第一次见刘诗诗民国旗袍装吐着烟圈抑或是拿着啤酒瓶砸人的桥段,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惊艳,另外我个人是喜欢刘诗诗在影片中的原声的,略带沙哑的声线总觉得挺适合这种带一点点文艺基调的电影。
再说说由三浦春马饰演的男主角阿良,我只能用善良专情和呆萌来形容这个角色,影片里好几个笑点都是三浦春马的角色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当张孝全饰演的电影制片人天伦询问阿良,最喜欢什么电影的时候,阿良答《Totoro(龙猫)》引发一片笑声,此外还有几个地方,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三浦春马将阿良呆萌的形象表现得很好,同时他骑着电动车载着刘诗诗在马路上行驶以及在钟表行房间教刘诗诗用日语说一些表达爱情的小细节,都会给人一种单纯美好的感觉。
哈哈 至于马必怀这次在电影里有没有让刘诗诗怀孕呢,我只能透露一点,两人有“床戏”,但是不是你们想的那种床戏啦O(∩_∩)O 怀没怀上,看完电影你就知道啦。
老戏骨牛犇饰演的表匠师傅也可以说是电影里的一个亮点,印象很深的是,影片中有一个男子将他父亲生前一直戴着的手表拿来修理,男子问表匠师傅:”你觉得这个表值钱就帮我修,不值钱我就不修了“而牛犇饰演的表匠师傅看了一眼这个男子回答道:“其实这个表的价值是由你决定的”这一幕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场景,却给我很深刻的暗示,我自己觉得这是一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孝道的暗示,父亲感情的无价胜过了钟表实际的价值。
这是一部悬疑推理爱情电影,但是与一般悬疑推理电影的不同在于,他不会给观众很深的压迫感和紧张感,你甚至会觉得故事的发展很轻松,但是故事的后半段你一定会在不知不觉的沉侵在剧情中,因为后半段,两姐妹有一个人意外去世了,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究竟去世的是哪一个,因此在观影结束以后,你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到底活着回来的她是若蓝还是如玫?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今年看过的另一部电影《催眠大师》同样是悬疑推理,催眠大师最后给出了答案,而五分钟的最后并没有。
或许电影的答案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开头说的五分钟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观影时有同去的小伙伴,我想电影结束后,你不妨问问TA,看看究竟你们观影后心里的疑问和答案是否一样啦
随着刚开始缓慢的节奏,画面拍摄的唯美,真的是每一张都可以做桌面的那种,刘诗诗的演值爆表啊。
那个跳舞让人勾魂的,那个安静斯文的,看起来就是两个人啊,根本看不出来是一个人演的感觉,演技很赞的,但是男主演的也很好,呆呆的感觉,嘿嘿····可能有点不符合国人的观看口味,因为她不是大片,不刺激,但有点安静给人思考的感觉,日式的推理还是很考验智商的,我和室友在回来的途中一直在考虑回来的到底是哪个?
但都被别人的论证推翻,剧中的每一个画面都不是多余的,每一个线索都是引子都可以作为论证。
我认为导演要表达的潜在的内涵是:也许你羡慕别人的人生,但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别人的人生却不适合自己。
还有更深的含义,我在探讨,打算去二刷三刷。
最后一点,不管回来的是谁?
它的价值取决于你
【一】————最好的总不在自己这?
————我们是不是总是习惯坎坷,然后对面困难解决困难,当幸运真的降临时,反而会先觉得:噢!
真的是我吗?
难以置信!
人的主观意识里是不是总有些自卑,觉得最好的总不会落在自己头上,总在别人那儿。
1.【双生姐妹花篇】 《深夜前的五分钟》里每个人都有这样主观意识:最好的总不在我身边。
最明显是双胞胎姐妹,她们经常互换身份,在互换里已经迷失了自我,明明彼此都有着优越的先天条件和优渥的生活条件,却总羡慕着对方,红玫瑰觉得自己是蚊子血对方是白玫瑰,而白玫瑰也觉得自己是白饭粒对方是红玫瑰,都不幸福。
缺乏自我认同,都想成为对方,带有精神分裂倾向。
如玫也说过,只要想,她们的确完全可以成为彼此······2.【天伦篇】天伦已经和如玫走到一起,却仍对若蓝有莫名的情愫,在海难里唯一生还的是如玫,这对他来说是多么大的幸运,他却总怀疑活过来的是若蓝,开始抗拒如玫。
3.【阿良篇】天伦告诉阿良,他觉得生还的是若蓝,在天伦和如玫(or若蓝)的感情破裂后来阿良守在了如玫(or若蓝)身边,阿良深爱着若蓝,这也是多么大的幸运,可是阿良却在吻了如玫(or若蓝)后,说她是如玫。
阿良是这部片子里最为矛盾的人物,他知道人不应该缺乏自我认同,却不能控制自己意识的倾向。
他说前女友因为贪恋五分钟被惩罚而去世(抑郁症之类的?
),当他看着若蓝也在犯着同样的毛病的时候该有多心痛呢?
我看你若稀世珍宝,你却看自己如稻草,我该怎样才能唤醒你?
若蓝。
【二】————到底是谁活下来了————其实我认为活过来的就是如玫,她没有撒谎,红裙子是天伦误会若蓝是如玫后误送了给若蓝,所以若蓝的遗物里有红裙子,而海难回来的如玫为什么也会有红裙子,影片的设定里她们有特殊的心灵感应,总喜欢同一样东西总不约而同穿同一件衣服,如玫的红裙子可能是出于心灵感应或是看到若蓝有一件的缘故自己买了一件,所以当天伦说红裙子是他送的时候,如玫很诧异。
还有海难广播飞到阿良身边的蓝蝴蝶也在隐喻若蓝已逝去化蝶。
【三】————爱和幸福是很主观的————影片的开头已经点明主题,手表的价值在于主人的一念之间,不止手表,我们所拥有的的价值都在我们一念之间,你觉得你所拥有的是幸福那你就是幸福的。
幸福和爱都是很主观的东西,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就像若蓝和阿良讨论他前女友拨慢的五分钟那里,上海比东京慢一个小时,而他前任把钟拨慢了五分钟,如果中国的时间是a,那么日本的就是a+60,前女友的是a+(60-5)=a+55,乍一看好像占了五分钟便宜,可是换个角度和上海比较,日本比上海快了60分钟,而自己就只比上海快了55分钟了,这样好像又没占到便宜了。
这段转换角度的对话很有意思。
【四】————爱与救赎————1. 【若蓝】最先发现自己掉在主观意识里看不到爱与幸福的是若蓝,若蓝在和如玫一起去毛里求斯旅行后,重新审视自己和如玫的关系,换了一个角度看世界,看到了自己的幸福和有一个双胞胎妹妹的幸福,这点在她给阿良寄的信里可以得到证实,如果说之前的阿良是大备胎的话,在若蓝给阿良写信的时候她已经真正的爱上了阿良,他善良又深爱自己,还那么合拍,他就是我的幸福啊,怎么能不爱呢?
还有她在教堂里对如玫说:“我们一起为如玫祈祷吧”。
因为这是若蓝已经醒悟,需要得到救赎的是如玫。
若蓝用那只慢了五分钟的表换玫瑰念珠的行为意味着救赎,她已经得到救赎走出了主观意识陷阱。
而她在海难发生时把玫瑰念珠给如玫是希望如玫也能得到救赎。
(那串珠子一般人不叫它十字架,叫玫瑰念珠,是用来念玫瑰经的,玫瑰经是天主教敬礼圣母的经文,里面恰恰也有关于耶稣救赎的内容,电影镜头两次特写教堂里的塑像,那是圣母玛利亚在俯看世人,这一切绝对不是巧合。
)2. 【如玫】如玫的确最后得到了救赎,只是来得比较晚,如玫和爸妈一起吃饭那场戏里,如玫还没有看清,她爸在听到天伦的怀疑后,只是试探性的喊了一声若蓝,那声若蓝明明只是疑问性的,她却觉得爸妈其实是想活下来的是若蓝(这段刘诗诗演得不错)。
如玫和阿良深夜里相处后,她早晨看到的那本诗集来自一位叫佩索阿诗人,这位诗人擅长用不同的笔名写作风格思想彼此迥然相异的文学作品,一生有72个名字。
这里也寓意着姐妹两因为缺乏自我认同想成为对方而导致的精神分裂倾向。
这本诗集一定给予她极大的启发,她离开上海再一次去了毛里求斯,她、用玫瑰念珠换回了手表,并把时间拨正还回给阿良,影片的结尾时如玫远去的背影,意味着得到救赎的如玫重新开始人生的旅程。
你问我,如玫怎么可能就凭一个表和玫瑰念珠就能知道若蓝的想法,在影片的设定里,她们本来就是想法很相像的双生子,所以如玫才能猜出若蓝的心思。
【五】————珍惜触手可及的幸福————在我看来这片子从爱与救赎的主题出发,和我们探讨了在主观和客观之间,人的意识该如何自处,最后回归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
不要快五分钟,也不要慢五分钟,整整好的活在当下,珍惜身边的幸福。
深夜前五分钟的距离,是你想留在昨天或是迈步向明天的距离。
PS:最后夸一句,这片子制作很精致,光打得不是一般的牛,太美了,有个阿良的镜头,镜头一直拍着阿良慢慢移动,一会阿良的面容是清晰的,一会又被头顶的光满笼罩,蒙蒙一片,就像阿良的心思,时明时暗。
爱和幸福都在一念之间,这部电影好不好看也在观众的一念之间,有人觉得它是一杯平淡的白开水,也有人觉得这是一杯酷暑中的清茶,是一阵夏日里迎面而来的微风,让你情不自禁的回头,在追寻夏日微风的踪迹里回望自己走过的人生,看到自己的爱与幸福,然后淡然一笑。
第一次写影片,写的不好也请多多包含哇0 0对于这种注重细节的电影,欢迎大家一起讨论O(∩_∩)O哈!
天!
有人说我是水军!
谁能告诉我,我能去哪里领钱!
我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看了《深夜前的五分钟》,而它恰巧又是我所喜欢叙事方式,所以我为它写下了第一篇影片。
《深夜前的五分钟》和《挪威的森林》有相似的地方。
《挪威的森林》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挪威的森林》在我看来,也在讲一种微妙的潜意识:我的亲人爱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怎么还能好好的开心的活着。
这点在直子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我认为她的患病和最后的自杀都和这个有关。
小说里日常的看似无关的生活叙述其实都在有意无意的和我们讲述或探讨这种潜意识。
《深夜前的五分钟》也是,“最好的总不在我这”缺少自我认同这种意识也一直贯穿在看似平淡的叙事里,形散意不散。
开头点题,结局升华,中间把思想隐喻在平淡的叙事里慢慢展开,光线,场景,一些小物品,演员的表演台词等等也配合得很好。
这就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我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给这部片子四星,我始终在努力的阐述说明我喜欢这部电影什么地方,能不能给点尊重,如果想反驳我是水军,请从内容上反驳,请不要因为它是我的第一篇影评就把我说成水军。
作者:@Jin靖靖
1、看那些让你有时间慢慢瞧仔细一个场景中人物的脸庞、神情、光的颜色、影的移动的镜头时的感受,就像是深吸了一大口新鲜空气;2、好演员都要是某程度的哲学家,因为好电影总有某些抽象的命题要靠演员给表达出来;刘诗诗颜极美,可演技确实撑不起这片子;3、寻找自我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条荆棘之路。
张孝全好自然啊~如果没有看致命魔术,应该会觉得这个电影不错。但节奏真的是太慢了喂。与影片名称对应的是,影片的精华都在前五分钟,一个中年人拿着父亲去世后遗留的手表到钟表店,问修理的师傅值不值得修,老头说,它的价值,要由你决定啊。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如枚呢?出去了。去哪里了?不知道
只係鍾意電影裡邊生活嘅場景. 雖然部片 若藍如玫真真假假 開放性比較大係導演嘅用意 但係唔點鍾意呢種類型嘅片. 三浦嘅中文講得幾好玩. 鍾意係床上對話接吻嘅場景. 三浦畀粒星🌟
情节发展太缓慢 男女主角那个台词念的。。
从让时间追着自己走,到最后把握住此时此刻,一对双胞胎早已模糊了彼此,即使其中一个死去,另一个也能替死去的那个继续活着,两个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其实也就是两个,为什么还要纠结谁是谁。
呵呵,644还是做个安安静静的静态图片吧。动态图片都难为她了,五官好像一潭死水。声音都配的那么恶心!
好看。刘诗诗很美。慢了五分钟的世界,等你发掘
1.影片证明了两件事,刘诗诗真的不好看和刘诗诗真的演技差;2.挺闷和挺傻的故事,没有任何惊喜,腹黑的姐姐,早已猜到,楚楚可怜的女人就是装,那些活泼开朗的女生才没心机了。
诗诗以后慎重选戏呀!
糟糕的观影体验,剧情、表演、主题都毫无吸引力。而且这样的节奏一定让你闷到挠墙吧。好在制作还算认真,能将之与草台班子式的国产制作区分开。分饰两角的刘诗诗,演若蓝比演如玫更好些,因为若蓝更安静。不过后面就乱套了,因为他们根本不想让你分出谁是谁,甚至是谁也并不重要。
回来的是若蓝/如枚,怎样讲都有道理。引的诗贴题。查背景,“费尔南多•佩索阿是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葡萄牙里的意思是“面具”,他本人更是创造了七十多个异名来写不同的诗,并且还伪造了几个“不同的作家”的生平和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 三星加一星,只为感谢这片子推荐了一个好诗人。
刘诗诗的台词读成内样。。。。
看不太懂,女主需要配音
制作很精心,但太冗长沉闷,恐怕导演也不知道归来的刘诗诗是谁吧,更愿意相信是如枚。
烂片,女主实在太丑,浪费钱,千万不要去看,实在是污染眼睛
电影细思恐极,温柔烧脑,完全不知所云。情节推动极其缓慢,超级无敌不适应。观影提示:请看清每一块表上的时间,然后,你应该就会感到瞬间凌乱了,妈蛋。还是那个面瘫刘,幸亏有马必怀的在场,不然我一定打零分。映后见面会让我见识了脑残粉的疯狂,一分给粉丝,一分给马必怀,一分给上海,哦了。
演员 都是有自己味道的 想看
我是广州最先看的哦!!还见到了刘诗诗和三浦春马本人,开心
shishi的演技啊秒出戏,独自起舞的那段全无魅力
全剧的灯光很好,刘诗诗台词有待提高,毕竟非科班出身。两个人名字合起来就是若蓝如玫,到最后分清分不清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