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就像一只筛子,想要是筛出最迷人的生命宝石,但忘了生命是水,悄然流走,无人可触;有时候,人像流浪者,四处徘徊,总以为幸福在目力可及的远方,殊不知,一开始,生命之树已在背后枝繁叶茂。
你是如何削苹果的?
削皮器,无一例外是这个答案。
杠杆式的物理原理,轻松省力;两个刀片对峙而立,留下一条长长空隙,让苹果皮自投罗网。
三下五除二,你就可以享用了。
可万一,你只有一把木制小刀呢?
我很少使用小刀来削皮,不仅自以为不便捷,削皮技术也不敢恭维。
苹果抵在刀口面上,拇指在刀口轻轻用力,一阵刀光剑影,纽扣大小的果皮形只影单地落下,赢得哄笑满堂。
父辈们的削皮技术是卓越的,随时随地,拿起一个果子,就剥起皮来,似乎只要有一把刀子,就走遍天下无敌手了。
到了春天荸荠上市的日子,街头菜贩子的摊子上会隆起一座座褐色的小丘,贩子们一边吆喝一边操起一把刀,刨了皮,扔进路人的嘴里,白乎乎,甜滋滋的。
妇女们则坐在院子里,削削萝卜,捡捡芹菜,黄昏也就磨过去了。
至于在弄堂里偷西瓜的少年,举着刀,眼睛是贼贼亮的。
祖母很不喜欢刨刀,认为那是糟蹋了水果。
我说,祖母你真是一个老古董,祖母反斥道,你这个懒人,真是什么都图闲。
她那时为一大家子烧饭,光削皮捡菜就忙了一下午,弯弯的驼背像镰刀。
祖母忙里偷闲,用刀雕些花样哄我开心。
挨骂了,我气鼓鼓地翻到祖母膝上,一声不响地发闷气。
她轻轻地在我面前放了只大苹果,用小刀在瓜蒂处一挑,来拉一拉。
小手刚一拉,果皮仿佛有了生命,一圈一圈地,像马达飞机,螺旋般地升上了天,我呆了,不哭了,最后笑了。
我一直认为那次苹果皮是活了的。
祖母常常说,当你把果蔬当人看,它们就会活过来,把最好的味道送给你,我一直把它当作笑话来听,现在才发觉其中深意。
这是祖母的哲学,一种对同等生命的尊重。
她顺着水果的纹路用小刀轻轻地剖开,刀尖的每一次前行,是在倾听大自然的故事,是在答谢生命存在与奉献,是在感受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命奇迹!
有时候,我们不像外表那么坚强,穿梭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心却是真空在外的。
我们是一个个的流浪者,四处徘徊,寻找幸福的大门。
其实,生命来自黄土,来自那些最原始的起点,终有一天,你会听见它深情呼唤。
那是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温柔梦乡——家园!
每次看亲情片都会泪奔,我也是从读初一开始到现在都住外面,很少回家,小的时候不喜欢回家,长大才想要常回去陪伴家人,但又无法常回家,也许要一个人在外漂流过后才会知道亲人的重要。
亲情,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是血浓于水,有着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亲情的爱是不变的、是永恒的、是无私的、是简单的、是温暖的、是伟大的。
在很多人心中妈妈应该都是伟大的,因为妈妈在生活中扮演着很多角色,一生都是在为家人而付出,而做子女的我们可曾为妈妈做过什么?
第一次牵妈妈的手过马路,第一次坐在窗边画病床上的妈妈,抱紧因为治疗而痛苦呻吟蜷缩在一起的妈妈,这些都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平淡细节。
但却牵动着我的感触,心中充满起伏与伤痛。
有一些事物,等你想要去做时,却发觉太晚了。
此剧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感动,让我知道爱要即时,趁父母还健在要多陪伴,多孝顺他们。
从张艺谋的略显清冷的《千里走单骑》,到撼动人心久久难平的《日本沉没》,再到浓烈共鸣,心酸欲泪的《东京塔》,日本人家的观念和对亲情的珍重得到深深地彰显。
相对与《千》中的难以面对,默默进行地赎罪似的父子爱,《东》中婚姻失败后的母亲荣子谈对象时毅然舍弃自己后半生的幸福以免去儿子丁点的委屈(我这时责备儿子不懂事),当儿子要去中学读书时,凌晨起来为儿子准备百年传承的米糠腌菜,儿子问为什么这么早做腌菜,她笑着说只有这个时间腌制的菜才最好吃。
当车站默默相送,初获自由翅膀的儿子打开母亲的信封看到那张张资助学习的纸币还有句句鼓励互相加油的话语,儿子第一次放肆地哭起来:不知因为独立哭泣还是因为感动哭泣,都有吧;当儿子在中学不学无术(羡慕啊),用睡觉和抽烟来消磨自己的时光,并百无聊赖地交了几个过家家似的女友,母亲依然在努力地工作资助儿子;当在迷茫慵懒中苦思了要去东京看世界的儿子因舍不得相依为命的母亲而没有勇气向母亲提起要考取东京大学,放荡不羁的老爸(从没有见过这么自由的人,儿子的评价)说在乡下你永远看不到你想要的东西,你永远也想不通,在东京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丰富多样的生活,对怯懦的儿子说去吧儿子,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准备了最丰盛的晚餐,儿子惊讶地喜形于色为什么准备这么丰盛,母亲,你要考取东京大学当然要庆祝一下,激动的儿子不知从哪个菜下口时,母亲却大咧地说,傻瓜,从那里都可以(这种自由是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给你的),儿子傻笑好吃,母亲会心地笑了。
儿子在武藏经大学迷茫放纵,泡妞做爱,抽烟(吸大麻),搓麻将吃喝时,母亲依然在独自经营小店不断地寄来资助,期盼儿子能顺利毕业,顺利工作。
当儿子轻描淡写地说自己不能顺利毕业不乡想留级可能要退学的时候,一时惊傻的母亲,片刻过后加把劲继续努力地又包了一家小店以此来鼓励儿子努力学习延期顺利毕业。
当虽然毕业了但依然无法在人潮涌动的东京无法找到合适工作还不断向母亲索要经济资助的儿子听到母亲得了咽喉癌时,儿子一下子傻了,点滴地觉醒吧,母亲说癌症没什么不方便的只是不能和别人自由地说话很不爽(是啊,和自己喜欢的人和有有话说的人多说说话,能消散自己生活中的所有的压力和不快)。
当儿子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画插图,写色情小说,总之自己能干的活都干,慢慢地从负变到零,从零慢慢增长来资助母亲的医药费,现在儿子开始照顾母亲了,因为她病了,因为儿子懂得自由了懂得如何独立了。。。
連書帶電影(不同年代各一),劇,同名片,同名中文歌,不得不在搜索引擎之後再自己選擇一遍。
去搜東方明珠一定沒有這麼多圍繞展開的影劇(甚至是個人回憶。
),可見landmark不是自己吹出來的。
平白假大空的標高標富豪,是城市规划者的爛品味。
女主角年輕年老都像極我一個老師,看著總在投射。
避過眼去看配角,因為鈍感沒發現伊藤步(我已經第二次認不出她了,還有一次是 《吳清源》),唯一肯定的是宫崎葵。
日本電影要如何擺脫悶片呢,它們開始輕鬆笑鬧起來。
恰到好處的自嘲。
本来亲情的来龙去脉是很值得解释一番,比任何感情都古怪。
但日本男人对母亲的感情好像并不需要解释。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怀疑剧增,象任溶溶的那个不高兴。
那些理所应当去做没反问的事情以后也只会越来越少。
电影《东京塔》的故事内容,就好像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来的生活记录一样,平凡而琐碎。
然而,这一段看似朴实无华的叙述,却处处流露出一股撼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或许,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社会如何变迁,人们依然需要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去温暖心灵,比如母爱。
影片风格十分朴素,没有跌宕的情节和夸张的煽情,所有的感动都揉合于点滴的生活细节之中:荣子本来还有再婚机会,但由于顾及雅也的感受,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大学留级一年的雅也终于成功毕业,荣子将他的毕业证装裱起来,即使住院期间也将其带在身边等等。
尤其是片中的一个镜头里,成年的雅也牵着头发花白的母亲过马路,这与影片开头荣子牵着幼年雅也的镜头形成鲜明对比,角色的倒置使得一个简单的动作有了如此深刻的内涵,不禁令人佩服导演的巧妙安排。
人的一生有多少年。
《Tokyo Tower_Mon and I and sometimes Dad》。
我是一个俗人,我经常看一些商业片会哭。
看《情书》的时候,在所有人都被电到的喊山场景,我哭了。
看《Brokeback Mountain》的时候,在所有人都被震碎的"I promise"场景,我也哭了。
看《Tokyo Tower》,虽然它是一部煽情无新意基本可以说是日本版《我的兄弟姐妹》,可是我还是垮了。
我毫无保留地给了五星。
因为我觉得,它像是一个人的一生。
被挥霍的高中年代,被挥霍的大学年代,打麻将,烟雾里销掉一天一天,交没有结果的女友,然后就毕业了,或者毕不了业了。
他打电话回家,妈妈在电话那头愣了很久,自言自语般的说,为什么不努力一点呢。
很小声地,喃喃的。
高中的时候他被妈妈派去给外婆送点青菜。
外婆在安静的老房子里面独自吃着晚饭。
他说,外婆,你就吃这些么。
外婆慢慢地说,一个人,这些就够了。
他愣了几秒,然后说外婆我走了。
曾经老房子里吵得让外婆睡不了觉,女儿都嫁出去后,终于安静了下来。
外婆死之前很精神地,手舞足蹈地对他说,去吧,那里藏着很多的钱,你都拿去吧,拿去干出一番事业吧!
很多人都曾经热血沸腾,很多人都曾经理想满怀。
可是,是谁说的来着,有资格追求理想的人不过寥寥。
以采煤为支柱的小镇。
喇叭里放着煤炭歌,咿咿呀呀。
终年这样。
煤山是高高的黑色山脊,终年这样。
不为什么,生活便是这个样子。
象征含义的细节,哲学的隐喻,什么都没有。
情节散着像是沙子一样,零碎的,像是每个人的一生。
节奏不稳,前半部分主题不突出,后半部分煽情。
是的是的。
可是谁的一生是主题鲜明的呢。
庸庸碌碌地很多年很多年,一下子就过去了。
童年的时候在公共场所弄丢了妈妈,没了命一样的找,谁的小时候都经历过的吧。
东找西找,东找西找,东找西找。
他形容说,ぐるぐる、ぐるぐる。
长大以后,忙忙碌碌之间时间就没掉了,他打电话跟妈妈说,你可能不相信,我大学里面什么也没有干。
毕业,他和朋友找房子。
逃避房租。
被赶出来。
在路上遇见曾经有一面之缘的人,借房子。
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工作。
忙忙碌碌,忙忙碌碌,忙忙碌碌,可是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干。
很多年的以后,他又说,ぐるぐる、ぐるぐる。
多像每个人的生活。
认真工作以后,发现日子好像优越了一些,可是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房子车子都有了,多年的女朋友最终分了手,而自己已经被困在自己的生活中出不去了。
一扇手之间好多年过去了,当年和女朋友一起买的兔子,黑色的叫葡萄的已经在很久以前死了,只剩下白色的叫面包的。
把妈妈接到东京来一起生活转眼已经好多年了。
妈妈老了,可是仍旧快乐着,虽然他从不告诉她晚上不回家的原因不是工作,而是喝酒。
然而妈妈眼看着一天天老了。
小时候看着照片上妈妈和爸爸一样时髦青年的打扮,手里夹着根烟,青春得动人。
和爸爸分开在外婆家住的时候,去见“叔叔”以前仔细地化妆,然后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抽一支烟。
从外婆家搬出去后小心翼翼而心满意足地往新买的碗碟上贴大红色的花样。
然后却是一日日地变老了。
容颜变了样,随着回家的次数变少,每看一眼便换了模样。
性格却还是乐观着,努力地生活着。
我很记得他第一次离家去很远的地方上高中,妈妈在车站送他的样子。
列车开动后他翻出妈妈的一封信,附上很多钱的那封信里没有一句话提起她自己,全部都是他。
他说,那封全部关于他的信,妈妈的笔道还是那么的,苍劲有力。
苍劲有力。
那个词一瞬间撞了我一下。
结局并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身为“妈妈”的那个过程。
医院最后的日子里,她神志甚至开始不清。
她昏迷后突然醒来,对身边的儿子说,去,冰箱里有茄子做的酱汁,茄子做的唷。
窗外的东京铁塔闪着浪漫的红色的光,终年这样。
不是要赞叹什么母爱的伟大,也不是要表现什么独自抚养儿子的含辛茹苦。
其实每个妈妈都是这样罢了。
在你出远门的时候去车站送你,看列车开走,不一定会流泪,因为她更担心你以后独自生活能不能适应。
给你寄钱,并且料定你会乱花钱。
积极地生活,把大多数积蓄花在你的身上。
保存你的毕业证,把它们装在镜框里,经常保持它们很干净。
养你的兔子,为了那只死去多时的“葡萄”始终耿耿于怀。
仔细读你的写的文章,听你做的节目,不管它们是关于手淫或者其他,喜欢看你工作时候的样子。
当他在妈妈死去的那天晚上办喜丧,陪在妈妈的遗体旁边不愿意去工作,他说,可是,妈妈明天就要火化了,就没了阿!
我忽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如果妈妈死了,我会不会哭,会不会哭得很伤心,会不会一个夜晚守在她的身边说一辈子没有说的话,会不会后悔以前没有更好地对她,没有跟她一起多去几次旅行,没有给她买女人都爱的Louis Vuitton,没有带她登上一座塔去看漂亮的夕阳。
如果身边一直在的一个人突然间就没了,再也见不到面了,打电话也找不到了,写信也不会被读到了,消失了。
虽然他(她)从前一直在那里的,你也希望他(她)能一直在那里的,可是以后不在了,没有反悔的机会,没有更改的可能。
那样的感觉,会不会很难过。
像是身体中一条血管兀然被摘断,兀然没了出路,断面一下子兀生生暴露在空气里,那时除了硬硬的痛,应该还会有凉飕飕,空捞捞的失落和难过吧。
因为以后的人生里仍有一些话会想对他(她)说,可是却没有人听了。
所以这部很煽情的电影想讲的,只是人一生中的一段而已,尚有妈妈陪伴的那一小段。
妈妈精心的化了妆,牵着他的手走在橙色温暖夕阳的马路上,去医院度过她的最后一段日子。
妈妈在笔记本上留下“再见”,对他说,要他在“妈妈死后才能打开”。
さようなら。
看这部电影,我似乎找到了人生里最浪漫的一个场景。
你的人生不太如意。
忙忙这忙忙那,也勉勉强强可以活下去。
你主持着午夜档的电台节目。
说着不痛不痒的黄段子。
你问自己的听众:所以,大家都用过什么奇怪的东西自慰呢?
接下来我们听首歌吧。
Quizas Quizas Quizas。
然后慢慢把背景音乐的音量调大。
自己也长舒一口气靠到椅背上。
可是你那里知道。
那两个你深爱着的主人公,这首歌的两个主人公,全都在电波的那一头,把你的那些黄段子一字不落的听了进去。
当然,同时听到的还有你从来没有说出的爱,还有那首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歌。
在电台的那一端唱着:Quizas Quizas Quizas。
你也从来没有看到过,甚至想象过,他们这时脸上的表情。
是一种透着满足,自豪和爱意的面无表情。
如果和自己爱的人一起变老是最浪漫的事。
可以打浪漫指数十颗星。
那么这么一个小的,几乎看不到的时间点,应该可以打浪漫指数一百万颗星了吧?
Quizas Quizas Quizas。
ps:留着胡渣和拉面头的小田切让好好看!
如果你觉得还有什么可以写下的,总可以记录一些东西。
虽然《东京塔》里满是生活里的细节,而他们却又如此惊喜不断,就象喝下的那杯水一样,悄没声响的就滑落到过你的食道,直到你的胃里。
妈妈,和爸爸,总是在我们最不懂事的时候付出,而当我们汲取的越多,他们也越希望能给予的更多,我们的生活里总是充斥着他们的鼓励,埋怨,嬉笑,唠叨甚至最后的呢喃。
当我在懂得什么的时候,又面临着新的生活,你或许会继续扮演着他们的角色,把你最不修边幅的一面毫无二致的展示给生活里的新角色。
本来应该说说《东京塔》的。
起初想看这部电影,只是见到了那张海报,酷似我姨妈的妈妈,和儿子,携手走在不知名的东京街头,紧紧的偎着,象恋人,其实他们是母子。
电影的文案上写着,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我们的身边,最早可不是只有他们两个嘛另外那句煽情的话,“我爱我的老妈,但她正在一步步的离开我”。
电影事无巨细的把一点点的生活记忆铺陈在我的面前,也许开头还能看到一些小日本略带变态似的幽默,但生活的温情也在一点点的渗透到我的泪腺里,随着他的,我的记忆,慢慢的说着一些故事。
当小田切让决定高中离开妈妈独自生活,去东京见世面的时候,妈妈也在他的眼前渐渐的变成了一幅剪影,没有了妈妈的日子,我们可以变得更自由,更洒脱,更颓废,更自我,尽管我们的日子没有管教,但抽烟、麻将、恋爱、群居总让我们变得懒惰,少了唠叨、叮咛,我们其实也只是秋风中的落叶。
但落叶终究是要归根的,15年后,小林终于在东京庞大的火车站里见到了母亲,电影也给出了最为温馨的配乐,但什么都难以抵挡母亲略带尴尬的笑容和孩子释怀的微笑。
妈妈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抽烟、喝酒、打牌,但她乐观,豁达、善良并且以儿子为荣,这是每一个母亲的特性吧。
即便儿子在电台做着午夜节目,说着低俗的笑话,并且和那些奇怪的听众沟通的时候,妈妈总是笑着要爸爸把收音机打开,而收音机底下还写着,儿子做节目的频率和时间。
我喜欢电影里的这些小细节,只有亚洲人才具有这样的品德。
尽管妈妈跟爸爸已经离婚,尽管她让爸爸打开广播的时候,正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癌细胞的折磨而夜不能寐,但她仍然以儿子为荣,就象我的妈妈一样。
半夜的节目,她总要开着广播睡,并且对节目中出现的那些无聊或有聊的听众而津津乐道,第二天总能听到的她的唠叨,虽然会缺少鼓励,但身为儿子的我,除了感动还能有什么呢?
也许电影里对妈妈的化疗镜头有些夸张甚至做作,但如果换了银幕下的我,又是什么心情呢?
也许小林的表演含蓄了一些,但做妈妈的看到那些低头不语、使劲搓手的镜头时又会有什么反应呢?
妈妈,妈妈,我们只是想让你多陪我们一会,尽管从你们诞下我们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了要忍受你的离去,但于你的心情,其实只是想让我们活的更快乐一些,工作更努力一些,烦恼更少一些,即便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也一样吧。
所以,妈妈或爸爸,走的时候,我如果能鼓起勇气的话,一定要笑着送他们离开。
虽然《东京塔》只是一部电影,你注定要跟着导演的脚步往前迈进,但你总不能抵受住妈妈、爸爸在你心里的分量,总想看着下一个镜头妈妈的微笑,母子俩的牵手。
我总想记住电影里母子携手在慢镜下走过东京街头,朋友们聚在一起吃着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时的欢笑,但他们如此珍贵,就象让你我去回忆活了这30年来的日子,能停留在脑海里的永远只是那些只言片语和零星片段。
这些都在提醒你,不要忘记与他们相处的日子,不要忘记!
妈妈,还有爸爸,我其实脑海里不是没想过你们离开我时的样子,包括那些细节,虽然他们是残忍的,甚至于别人眼里是不孝的,但如果不懂得他们的珍贵又如何知道珍惜呢?
总是会和LP聊到上学时学校组织看的那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说有多少男生看了之后哭鼻子,继而转问我有没哭鼻子,呵呵,现在的电影院里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电影了吧?
当那些进口大片把帝国主义的枪炮送到我们面前的时候,为什么再也没有闲暇去引进这些电影呢?
也许高昂的票价会制止住我们迈进影院的步伐,也许文艺片永远也不能在中国享受动作片带来的票房刺激,但非法的途径总是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点温情和惊喜,幸亏还有网络。
“东京铁塔”一部母子之间的故事。
很多人会把这个和黑木瞳主演的那部爱情剧混在一起,不不不,完全不搭界。
这部片子的全名该叫做“东京铁塔,妈妈和我,有时还有爸爸”,好长的名字啊!
我们姑且就叫“东京铁塔”吧。
这是一个穷孩子,在母亲的守护下成长的故事。
“为了生计,在小吃店工作的老妈, 从来不会叫我念书的老妈, 不曾对成绩单发表什么意见的老妈, 几乎不会责骂我的老妈, 总是帮我买东西,从来不帮自己买的老妈, 只有我一个人吃饭,也会做好几道菜的老妈, 为了让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腌酱菜,总是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老妈, 明明手头拮据,却当场付出十几万现金买机车给我的老妈, 一直到得了胃癌的临终,还拚命地用快不能动的嘴唇,不放弃地想在最后留一点什么给我, 怕死后还要麻烦别人,预先为了自己的葬礼每月存3000块钱的老妈……”一部以儿子的视角对离去的母亲做最后告白的电影。
影片有点儿让我想起斯琴高娃那部“最爱我的人走了”,而且是更加温暖和真实。
电影版中,出演儿子的,是大名鼎鼎的小田切让,连我这一向后知后觉且名字永远和人对不上号的影像白痴都知道的人物。
小田切让一向被日本电影界作为中生代最值得期待的演员。
之前看过了他的“彩虹老人院”和“非梦”,虽然很好,但却没能引发欣赏的感觉。
可能一向不喜欢金基德那种用以极端扭曲的叙事却仍然褪不了韩国爱情电影内核的片子;而那部被画画的好友称作经典的“彩虹老人院”更多的是因为对同性恋自然人性的处理而引人注目,其中小田切让虽然帅的很,但些许紧张以至于不那么自如。
另外一部“天堂失格”又有点儿另类过了头,太过放浪多少有些雕琢意味。
对我而言,小田切让不过一个日本明星而已,明星很多也不难当,虽然他和一般明星有所不同。
直到这部“东京铁塔”终于看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小田切让。
在某个瞬间、某个角度甚至恍惚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候的张国荣。
其实小田切让的五官原本也并非俊朗,细看下偶尔还会有些不和谐的地方,相比较帅气的形象,小田切让更适合邋遢、吊儿郎当的角色,把他骨子里点点儿叛逆气质表露无疑。
“东京铁塔”和后面拍的那部“转转”就是这样适合小田切让色彩的影片。
只不过,较之多少有点儿奇怪的“转转”,这部“东京铁塔”更真诚和朴实。
于是,片中的小田切让也由最初的不务正业的“伸手党”变成一个对绝症的母亲饱含情意的普通男人。
虽然依然穿着又粉红又紫的靓衫,但这部片子里的小田切让已经不是那个最具时尚气质的日本明星了,而是真实表现了日本普通人的内心。
不过,个人以为这部片子卖点虽然是小田切让,也确实可以作为小田切让演技的突破性作品,但若论表演饰演父母的那对老演员更让人印象深刻。
姜到底还是老辣啊。
资深女演树木希林,把电影中这位温柔坚强又不失幽默的日本母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不用说。
而片中演父亲的小林熏出场虽然有限,但最后几场医院看望母亲的戏把一个虽然没那么有责任感却依然对妻子充满感情的失意老人展示的丝丝入扣。
尤其,最后出殡的戏,小林熏细腻的面部表情和隐藏的情绪连一旁的小田切让都被掩盖住了。
看来,日本奥斯卡没有把影帝的奖项给小田切让,却给了小林熏最佳男配角,的确是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认为日本是一个最不会表露情绪的民族,看过的日本电影也大多不明快,但这部“东京铁塔”却展现了日本普通人对家庭、亲情的甚至比中国人更“传统”的情感世界。
这种温暖、关怀的片子在中国这几年几乎从未出现过,即时是那部“最爱我的人”,主角也是定位在成功的知识阶层。
国内电影界对城市平民的关注甚至还不如电视剧,或者中国的电影人太热衷于拿奖或者自恋,不屑低下头看看芸芸众生了。
或者,目前的中国社会脚步太过迅速也太功利,没有机会停顿一下,回过身来看看国民的内心世界。
于是,国内的男演员也多是所谓有激情的、善于表现“深刻”角色的,其实能够不露声色的表现朴实角色的演员才真的是需要更多的内力,毕竟偏激的角色大家见得不多而平头百姓到处都是。
这种缺失也许要等到中国社会真正成熟才有弥补的机会。
↑ 被剧照吸引才标注了“想看”距标注了“想看”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落实。
后来落实了一次,却发现找错片子了。
对的,标题《东京塔》的片子有很多,2019年落实的是一部同名的,讲述的是姐弟恋,而不是原先想看的那部描述母子情的。
又时隔整三年,终于达成了“想看”变为“看过”的转换。
↑ 2019年5月14日观看了姐弟恋的《东京塔》
↑ 2022年5月14日观看了母子情的《东京塔》在相隔三年的同一天观看了同名却不同剧情的两部电影,也是一种巧合。
这次,想聊聊这部叙述母子情的《东京塔》。
先表达一下个人对片名的想法。
观看完全剧,并不觉得东京塔对整部影片的意义所在,甚至觉得将描述东京塔的情节全部删除,也不会对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多大变化。
东京塔在影片中主要有这样五个场景:第一次出现,是在父亲的照片中。
照片中的东京塔开始建造不久,父亲拿着吉他在未竣工东京塔前拍了一张照片。
第二次是在出现片名时,有东京塔的航拍片段,夜景非常漂亮。
↑ 片名又被译成: 东京铁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第三次是男主将母亲接到东京后,和女友一起带着母亲车游路过东京塔,答应会带母亲一起登塔。
第四次,是母亲住院期间,医院就在东京塔附近,透过母亲病床旁的窗户就可以看到东京塔,影片中此段出现多次东京塔。
第五次在片尾,男主和女友站在东京塔上观景,手中拿着母亲的牌位。
对的,母亲此时已经过世,生前并未登上东京塔。
如果把这五次东京塔的情节删除,个人觉得并没有多大区别,还是能感受含蓄而又饱含温馨的母子亲情,感受得到母爱的伟大。
但原著作者和导演仍然将“东京塔”作为标题,估计这座东京塔牵连着父亲、母亲和男主,也许真是如此。
抛开东京塔的桥段,整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雅(片中男主)的父亲整日酗酒晚归,母亲受不了了,带着三岁的小雅回到婆家。
小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生活。
小学阶段,只要是放长假,小雅还是会回到父亲那里。
父亲有艺术细胞,也遗传给了小雅。
小雅闲暇时总是喜欢画船。
父亲为了能让小雅多角度观察,亲手做了一个木船模型给小雅。
这个模型,小雅自始至终带在身边,后面搬了几次家,都会放在家中的显要位置。
↑ 父亲给小雅做的木船
↑ 小雅在东京工作时的住所还摆放着父亲做的木船国中(应该是我们这的初中)一年级,母亲带着小雅搬离外婆家独自生活。
小雅一直怀揣着要离开现在这里去不同地方看看,还要让母亲真正自由的想法。
在父亲的指导下,小雅考上了美术学校(高中)。
高中住校,达成了小雅的第一个愿望——离开居住多年的地方,但也离开了母亲的生活。
小雅第一次一个人生活,变得越来越懒散、越来越堕落,母亲寄来的生活费都变成了烟费和酒费。
后在父亲的引导和母亲的鼓励下,小雅终于考上了东京的一所大学。
↑ 父亲给小雅指明出路
↑ 母亲做了一桌菜为小雅加油到了东京,小雅随时可以看到父亲照片中的东京塔,但在大学阶段,小雅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整天沉浸在花天酒地,四年来什么都没有学成,最终落得可能不能毕业的地步。
母亲知道了这个情况,没有责怪,却只是轻声地鼓励小雅"再加点油嘛”,让小雅不要放弃。
↑ 小雅电话告知母亲可能无法毕业
↑ 母亲让小雅再加点油在母亲的支持下,小雅留级一年,最终毕业了。
毕业证书被母亲一直收藏着,这是母亲含辛茹苦的结果,不仅是小雅的文凭,也见证了母亲的生活不易和辛劳付出。
↑ 小雅大学毕业证书毕业后的小雅留在东京依然颓废,找不到工作,整天浑浑噩噩,只得四处借贷,靠借款虚度时光。
就连外婆病重,母亲寄给他新干线的回家车费,也被他无意间给挥霍一空。
随后,外婆去世,小雅也无钱返回。
可以这么说,此时的小雅活得猪狗不如!
不管是怎样的家庭,如果出了这样的不孝子,估计都会引来父母的责骂,希望能骂醒这样的浪子。
可剧中的母亲没有这样做,母亲一直在默默承受着,对小雅没有一丝责怪。
看到这里,其实我是心有存疑的,总觉得这种情况太不真实,估计是作者或导演为了渲染后面的剧情而做的艺术加工,毕竟前面矛盾越剧烈,后面的反转或煽情才会越打动人。
但又考虑到日本的家庭伦理,孩子大了,特别是大学毕业了,应该是要独立生活的,和父母的距离会变得疏远,甚至形同路人,所以才会各过各的,互不干涉。
可又作为东方亲情体系,父母与孩子的纽带通常是紧密相连(影片后半段也证实了这点),此处没有责怪显得太假。
影片至此,应该就要有转变了,毕竟留下的时间不多了。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浪子的回头。
走投无路的小雅实在是被生活所迫,最终干起了正事——为杂志画插画、写文章。
其实,没有特别的外因,这样的转变显得有点刻意。
但剧设如此,也就无法深究了。
也正是因为小雅骨子里本身就具备艺术才华,虽然前期消沉懒惰导致一事无成,但只要振奋起来,有了目标,明确方向,成功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果然没有多久,小雅就将所有的欠款全部还清了,而且在杂志社有了自己的专栏,靠自己的声音也赚到了钱,还出版了书籍,功成名就。
在毕业六年后,将母亲从乡下接到了东京和自己一起生活,还带着母亲四处游玩。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也太完美。
母亲说,刚到东京的这段时光,是她一辈子的孝行😭
之后,母亲得了癌症,在经历痛苦和顽强的坚持后离世了,影片也结束了。
整部影片并没有让我潸然泪下,也没有令我感慨万千。
而让我共情的,恐怕要算小雅的大学时段。
大把的时间没有用来好好学习,成天有的没的虚度着年华,母亲寄来的生活费肆意挥霍,无法毕业却心安理得,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副欠揍的模样。
若不是母亲的坚持和鼓励,对小雅的信任和不放弃,很难想象小雅的结局是怎样的,但这部电影肯定就不存在了(此电影改编自Lily Frankie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之前听过“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现在觉得这句话还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也许对子女的关怀,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是迥然不同的。
影片中的母亲选择的方式恐怕是最让人想要的,是最令人向往的,是最完美的,也是最难得的。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影迷的评论,建议每一个小孩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本人不以为然。
往往有些事情只有经历过了,回顾的时候才会有所感悟,而当沉迷其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醒悟的,哪怕周边人屡次劝阻也于事无补。
片中小雅如此,我也是如此,不知其他人是否也有如此经历?
或者说,有些挫折是个人成长道路上必须要面对的,坚持住了就成功,无所作为注定成为loser。
最后,本片的演员,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位。
第一位当然是德高望重的树木希林,在去世前的那些年演过很多妈妈角色,每一位角色都那么亲切、自然;第二位是树木希林的女儿内田也哉子,在片中饰演年轻时期的母亲,树木希林后继有人,难能可贵;第三位是剧中饰演父亲的小林薰,相信很多影迷对这位《深夜食堂》的掌勺人记忆深刻。
当然,还有很多著名演员参演其中,像松隆子、伊藤步都在片中饰演配角,甚至有些只露了一面(如,荒川良良、宫崎葵),可见此片阵容可谓做到了奢华。
↑ 树木希林(《海街日记》、《步履不停》、《小偷家族》)
↑ 内田也哉子(演员树木希林的女儿,在剧中饰演年轻时期的母亲)
↑ 小林薰(《深夜食堂》掌勺人,剧中饰演父亲)有一种不甘,是想要做一件事时,发现当初说好要一起完成这件事的人已经不见了。
更发现其实当初在一起时,是有很多时间可以完成这件事情的,却被很容易地忽略了。
所以说,想做就做,勿留遗憾。
关于一些短暂 关于一些回忆 关于一些夏日的痛虽然不是在夏季“无论发生什么 夏日终属于你”
你会永远记住我吗?闭上眼睛,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假期;颜值在线,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感情也跟东亚似的克制
喜欢看克制的“爱”,但下次请多一点糖
渐入佳境。夏日就这样一去不返。台词写得很有散文诗的味,非常喜欢。最后突然想到打雷姐的summer wine和summertime sadness.
小红书推荐过来看的,因为是俄拍的更好看了哈哈哈,眼睛是什么颜色的?故事简单,也还行吧,有时候心照不宣也挺好的,注定是be啊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假期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战争与和平改成和平,罪与罚改成与!非常好电影!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挺浪费时间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