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的是一个异常悲壮的故事:1941年10月波多利斯克炮兵学校的3500多学员被派往伊尔金防线阻击德军5天来等待装甲部队增援。
然而支援部队未见踪影,这些年轻的学员在德军轮番的空袭轰炸,坦克部队的猛烈进攻下坚守了整整12天,直至全军覆没。
观影前我自然是对波多利斯克的故事一无所知的,他们大多不到或者刚刚过完20岁生日,是最易擦出爱情火花的年纪,在学院里几个炮兵会为一个护士醋意大发而打架斗殴;他们也是一群被遗忘的士兵,当德军坦克挂着苏联军旗从第三道防线后方来包抄他们时,他们兴奋得高喊乌拉,误以为援军到来。
宏观来看波多利斯克的学员们只是数百万人莫斯科大会战中的极小的部分,12天的战斗让他们所有的友情爱情都转瞬即逝,这也正是战争的残酷。
电影整体场面恢宏,战斗场面真实,虽然偶有过度煽情但不影响观感。
遗憾的是这部前不久上映的俄罗斯战争片不知道为何并未引进,资源灰常难找。
2022.02.09
小伙子和姑娘们还没有恋爱就要上战场,而能够有一次接吻是那么美妙幸运的事,战争就是这样残酷。
孤儿长大的萨斯卡拉夫罗夫是个幸运儿,上战场的前一天得到了他心仪的姑娘玛萨的吻。
虽然为此和情敌塞姆贾金打了一架,被关禁闭,幸亏校长还记得他这个在头天训练时成绩优异却调皮捣蛋的兵,特意点名让拉夫罗夫参加先遣小分队,这让他踌躇满志,斗志昂扬。
德军突破防线,直逼莫斯科,步校和炮校学员被紧急征召去抵挡德军的钢铁洪流最少五天,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切都是那么匆匆忙忙,妻子做了汤,在等丈夫回家吃饭。
得知消息急忙赶来的亲属们簇拥在军校大门口等待见自己的亲人最后一面。
军乐声中,父亲在奔赴战场的汽车上和儿子挥泪敬礼告别,场面让人动容。
第一场伏击战,步兵和炮兵相互配合,打了德军机械化先头部队一个措手不及,但是拉夫罗夫却严重违反纪律,擅自离开炮位,和步兵一起冲锋,和一个德军脸对脸的对峙,德军的枪也哑火了,而拉夫罗夫却紧张的扣不动扳机,被随后赶到的伞兵部队指挥官伊万·乔治耶维奇·斯塔克上尉击毙。
因违反战场纪律,拉夫罗夫从炮兵连被调往运输连。
五天后苏军坦克来了,阵地上一片欢呼,可是没有多久坦克又被调去应对更紧急的战场,而阻击任务也遥遥无期。
拉夫罗夫在战斗中负伤,他终于见到了玛萨。
正当苏军精疲力尽时,苏联新研制的秘密武器喀秋莎来到,喀秋莎一个完美的速射就摧毁了德军后方保障基地,为苏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一天时间足够修复战壕坑道,巩固阵地,补充给养和弹药的了。
同时斯塔克上尉带领侦察兵俘获了一名德军军官,得到了准确的情报。
德军俘虏大骂苏联人野蛮,用加农炮打步兵,向德军俘虏投掷手榴弹。
苏军大炮被调走了,喀秋莎也去支援给需要的地方了,步兵的艰难时刻来临了,一颗德军的手榴弹投进战壕里的女兵脚下,女护士盯着滋滋冒烟的手榴弹傻了,一旁参加过西班牙战争的的老护士快速捡起来扔了出去,化险为夷,生死就在一念之差。
撤退命令下了,拉夫罗夫、塞姆贾金、玛萨三个年轻人死在了最后的坚持中。
波多利斯克军校三千五百名学员参加了伊尔斯金防线上保卫莫斯科战斗,超过两千五百名牺牲,接受命令阻击敌人五天,却持续了十二天,将德军牢牢的阻挡在莫斯科前沿,从而改变了战争的进程。
当远东来的增援部队和这些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勇士们交汇时,停下脚步,向他们致敬。
有人问“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苏联在二战时期的战争都这么被动和惨烈,好像总是什么都没有准备好,永远缺少战争物资,永远需要战士们用命去填,总是把一场战争打得像“战场肉磨子”,虽然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但是能不能不该死的就不要死,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做好万全准备,尽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是希特勒的闪电战没有给苏联准备好的时间,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
战争初期被动挨打的苏军只能用士兵的命去填,只能是战场“肉磨子”战争后期。
随着苏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开始战略反攻,一切变了,可以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做好万全准备,尽力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了。
医生问校长很多为什么?
其实从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就是用这部分人来阻挡或缓德军进攻,为调集增援的大部队争取时间。
二战初期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德军机械化部队摧枯拉朽,势不可挡,苏军在主要战场上根本就挡不住德军的凌厉攻势,连连失守,成建制的被俘,德军直逼莫斯科,苏军已经无兵可守,只能从远东调防守日本的部队来驰援。
但是远水不解近渴,坐火车马不停蹄的跑,最快也要一个星期才能到达,莫斯科危在旦夕,莫斯科被占领将加剧苏联人民的恐惧心理和严重的打击苏联人民抗击纳粹德国的信心,因此权宜之计只能调集莫斯科周边一切可以使用的部队来做殊死抵抗,延缓德军攻势,等待远东的增援部队到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波多利斯克军校的三千五百名学员走上了战场。
影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3500名学员奉命在莫斯科郊外抵抗德军装甲部队,为增援部队的到达赢得了宝贵时间,而2000名军校生亦长眠于此。
虽然说的是全世界人民关注的莫斯科战役,影片却从一个小视角切入,还原了一个不大但战略意义重要的阻击战。
整个战场从最关键的桥梁到炮位、战壕、指挥所,全部实景打造。
战争场面也偏重写实,敌我双方防御进攻都有章可循。
画面依然是典型的俄罗斯油画感,色泽亮丽饱满。
苏军的粗糙狠劲与德军的优雅冷酷也塑造的有模有样。
但高傲的德军指挥官腰板笔挺明晃晃的立在坦克车上指挥的场景还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简直有点找死却死不了的节奏。
另外最后三人在敌人枪林弹雨中废话连篇的抒情手法实在太多余,让人直接想起我朝早期战争电影中咽气前必交党费的情节。
顺带着感觉这三角恋也挺多余,完全删除也不影响电影的完整性。
看完电影,一个人默默走了很久的路。
很难从那种悲壮惨烈的情绪里出来。
真心感谢这次俄罗斯影展,让我能在大银幕看讲述卫国战争的影片。
感受战争的残酷,也不忘为国家民族、为和平和安宁献出生命的那些“普通人”:孩子、父亲、恋人、朋友。
记得看完《瑟堡的雨伞》,觉得“恋人上战场”,是最痛人心扉的故事种类之一了。
后来每每遇到类似题材,那种残酷和撕心裂肺都要再经历一次。
这部影片也是,描绘的人物群像里,有不止一对恋人。
“你恋爱了,但他要上前线了”,这一句话,就是一个悲剧故事。
然后也意识到,年轻、纯真、不谙世事的孩子上战场,也是最残忍的故事。
他们凭一腔热血踏进人间地狱,听枪响、听炮鸣,看子弹从身边飞过去,看子弹打中兄弟恋人的身体,亲眼看他们血流如注、血肉模糊、四肢飞散。
终于鼓起勇气拿起枪射向敌人,来不及欢呼自己的突破就被敌人不动声色一秒毙命。
在敌人眼里,他只是敌人,不是有母亲的孩子,不是有恋人的情侣;或者凭善良的本能救助受伤的敌人,在他们眼里,那只是跟自己一样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父母家庭的人,而不是敌人,却被只把自己当敌人的对方杀死(《1917》)。
还没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对世界和人生还都是美好的期望,就已经被残酷杀死。
太悲伤。
不是陪着军迷,自己是不会看《最后的前线》的。
对前苏联的战争片的好印象好像还停留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开始的确没啥好看的,又是两男争一女。
为啥战争片现在总要加一些爱情,还是争风吃醋。
直到战争开始。
片子的战争描写还挺有前苏联风格。
据说服装,兵器都还比较符合事实。
年轻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令人唏嘘。
我认真看到的只有最后一战。
很震撼,所有的主角都牺牲了。
那么年轻!
是不是无论俄罗斯还是我国,大家离战争太远了。
大家对于战争都想象不出残酷所以都把最美好的爱情加上。
真正的战争哪有什么爱情。
不是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吗?
在生死面前感情太重了!
虽然是为正义而战,但是杀人的时候是不是对人类这种有思想的物种也要绝望啊!
1941年10月,一支德军摩托化部队逼近距莫斯科190公里。
波多尔斯基炮兵学校和步兵学校的3500学员在老师的率领下紧急赶到伊尔金斯基顽强阻击了德军12天。
他们用生命为统帅部调集援兵赢得了时间。
著名影片《 莫斯科保卫战》 中也有片段描述了这一场防御战,本片将那个片段放大细致呈现。
俄国电影《布列斯特要塞》、《潘菲洛夫28勇士》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影片的末尾,接应学员们的部队就是从中亚驰援而来的哈萨克斯坦军队, 从时间线来说,接下来就是 《潘菲洛夫28勇士》 的故事了。
本片在英勇悲壮的行动,以及军事场景和道具还原度等方面做得都不错。
只是有俄国电影的通病,总是莫名其妙留下一些可以避免的瑕疵。
比如:偷袭卡秋莎火箭炮营的德军特工是被谁打死的,多半分钟的镜头就可以交待清楚,却忘了说明。
比如:最后时刻,两枚手榴弹先后扔进主角们的屋内。
在爆炸前,3个人居然还有时间完成两次回头,观察手榴弹,眼神交换点头,操炮瞄准最后一击……要知道德军手榴弹导火索的燃烧时长只有7秒,扔进屋前还有飞行时间。
更逼真的剧情应该只能回头看一次,眼神交流,操炮开火(主要瞄准操作应在手榴弹进屋前就完成)。
校长的最大愿望是能有更多的学员们回到学校完成学业,然后成为保卫祖国的红军指挥员。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用女军医的话说,大部分孩子们未谈过恋爱、未经人事便英勇牺牲,更不谈毕业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
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
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
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
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
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1987年吧,看过一本《莫斯科会战》的小书。
第一次知道波多利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名字。
在1941年德国法西斯冲向莫斯科城下的时候,他们曾经挺身而出。
当时有组织的苏联红军已经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方向陷入合围,莫斯科门户洞开。
波多利斯克军校的学员们被临时动员起来,紧急开赴前线。
他们承担的就是堵枪眼、充当人体盾牌的作用。
只要能够迟滞希特勒的进攻,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宝贵的时间。
他们都是未来的军官啊。
也许就要不了几天,他们就将走出校园肩负起重建红军、光复国土、攻克柏林的历史使命。
1814年反法同盟兵临城下,巴黎理工学校的学生们被动员起来拿起武器准备进行抵抗。
拿破仑在最后时刻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不会为了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
但是当1941年秋天兵临城下,面对肆意践踏人世间一切道义准则、违背人性良知的法西斯凶手们时,俄罗斯已经别无选择。
来自波多利斯克的孩子们临危受命、以身许国,最后慷慨赴死。
那时候,他们的年纪也跟我差不多。
再后来赶上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在国内公映,再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学员们的身影。
再往后,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
从此以后,波多利斯克的学校成为一个使我热泪盈眶的地方。
俄国战争爱情片。
二战时期,德军眼看就要冲向莫斯科,德军的进攻方向上,俄军没部署部队,只有一家军事院校,俄军没有办法,只得让那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学生兵,披挂上阵抵抗德军,等待部队前来救援,但是说好的防守5天,却一共抵抗了12天,3000多学生兵牺牲了2000多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切实地抵抗住了德军的飞机坦克,打得异常英勇。
毛子的战争片有血有肉,异常热血,蛮喜欢的。
战争场面也很是真实,太多的青春还没有绚烂地绽放,就已凋零。
很多的学生兵可能才从孩童长大,乳臭未干,却上了战场,一腔的报国热忱虽然满满,但是真正面对真刀真枪的殊死搏斗,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我们看到了慌乱,看到了不知所措,但是更多的是为了兄弟同窗的不顾一切。
面对仇敌,他们只能拼上性命,以命相博。
还有战地里的爱情,一个是青梅竹马的好友,一个是年少轻狂的追求者,女孩的爱情直率而纯美,很喜欢她默默地站在那里,深情地张望,满是思念,满是幽怨。
最后一起慷慨赴死,很是凄美。
但是我想这样的战地情侣,可以为了胜利死在一起,应该很幸福的事,祝福他们。
里面很多人物,都性格鲜明,层次感很强,让人过目难忘。
那个被切断双腿的卫生院主任的儿子,虽然被救回,但是还是死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那个打仗前求婚的少年,最后才知道自己的爱人牺牲在前线;还有那个喜欢写诗的青年,还没到战场就牺牲了……太多太多悲伤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太多战争的伤痛,如果没有战争,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写满了美好,可以全心全意去爱,去表达,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问东西;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撒撒娇,偷偷懒;可以与爱人相守……但是在战争面前什么都没有了,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望的前路,就算战争结束了,也只留下大家颓废茫然的疲惫脚步……
俄罗斯也曾经面临过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位俄罗斯的电影提供了太多的题材。
在二战里头,感觉当年的苏联总是没有准备好。
打仗打得捉襟见肘,没人没钱没装备。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除了用人堆以外,好像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故事里头,两个要好的军校生,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
其中一个还是姑娘的青梅竹马,可是爱情这东西,可不分先来后到,几十年的感情或许就抵不上一个回眸。
不过,当爱情面临战争的考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感动罢了。
故事至少在这点上没有落入俗套,三个人之间的爱情,算得上轰轰烈烈,但最终被战争湮没。
有点遗憾,不过更为震撼。
说起来,当时的军校生,还只是一帮菜鸟。
当战争拉动起来,菜不菜已经不是主要问题。
在高层的“谋略”下,他们需要争取的只是时间。
人命,就是拿来堆的。
而这些菜鸟,本身也应该有“为国捐躯”的觉悟。
这只是当年宏大战线上的一个细小分支,可能远没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么的辉煌,但壮烈程度是一样的。
战争永远都是那么的冷酷。
人类对此好像还没做好足够的反思,所以唯有在战争里头寻找片刻的温情,然后聊以安慰。
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不烂 就是俗套俗不可耐
俄国战争电影要是还是这样的剪辑水平和慢速机渲染,还有的是台阶要上。
德国兵看起来有点傻,除了刚开始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后面都是挨揍的步兵和坦克,还有垂钓被俘的指挥官,真这样打苏联二战伤亡三千万怎么来的?男女主最后都领了盒饭,手榴弹延时爆炸还穿膛了一辆坦克也是没谁了
技术可以,缺精气神
莫斯科保卫战里著名的波多里斯克步兵学校,把未来的军官都送上一线,悲壮!还好感情戏抢戏不多。援军恰好是另一部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里的316步兵师。莫斯科战役里的英雄事迹太多了。
三星: Konstantinova不可方物,爱情线值得删减,但是炮兵学院以身许国的英勇事迹理应长存...
毛子的片磨磨唧唧的
拍的真烂,第50分钟那段像是前情提要,根本就讲不清楚整个战役的时间线。
最近看的战争题材有点多…
比布列斯特要塞还是差了一点,但里面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场景倒是做到了挺好的还原。
拍的太浮夸了吧?连手榴弹都等你煽完情再爆???
年轻学员前仆后继守卫家园
个别桥段过渡不流畅,让人突然间不明所以。TT-33手枪各种百发百中,也是挺扯。打中坦克后这些军人们还会“乌拉”一声。那个年代的每个人都不容易。了解这点就够了。
隔壁的邻居毛熊🐻好像对战争片有着独特的喜爱,确实好看就是过于惨烈,不如再把苏德战争打一遍吧!
电影最怕的是混乱,就算是悬疑片最后也要揭示真相;就算是诗意电影也有想表达的感觉。另外,都知道最能体现勇敢的是敌人的强大,该片这方面的描写为零。大局势的分析也为零,会导致历史厚重感不足。平平无奇,始终没到高潮。
伟大的国家 伟大的人民
看着浓浓的一股国产战地爱情片的样子,场面也只是战地级别的小打小闹,毛子现在也没能力没兴趣去复刻那种大场面呀。
什么都不说 祖国知道我
俄罗斯的战争戏是真的NB,各种坦克、大炮看着真实刺激,而俄罗斯演员的颜值又非常的高,看的是赏心悦目。整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3500名军校学生抵抗德军12天,牺牲了2500个,影响了整个战局,真实又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