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情迷电影节(港)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埃伦娜·安纳亚,斯蒂夫·古根伯格,戴米恩·查帕,乔治娜·阿莫罗斯,塞尔希·洛佩斯,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里夫金的电影节》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里夫金的电影节》长篇影评

 1 ) 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

找了个最文艺青年的朋友和我去看这部电影,晚上10点多快11点的场,我们在外玩了一天再去看电影,戏院内除了我们俩只有一对情侣,我朋友出来直言这是他经验过的最少人的一次电影体验。

电影圃一开场,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就扑面而来。

文艺但脱离现实的男主角,在现实如鱼得水的世俗的妻子,对世俗妻子虎视眈眈的同样世俗的男主雄竞对像,以及后来出现的同样能够理解文艺的男主的白月光。

这让我想起了midnight in paris和to remo with love,都是相同的人物架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

midnight in paris里adrien brody演了中年版的文青,而to remo with love里jesse演了青年版,这次就到了老年版了。

不得不说虽然还是类似的架构,相似的剧情走向,woody allen的电影还是很fun to watch,中间不少诙谐的画面,真让我和朋友忍俊不禁。

这次电影给我的woody allen的感觉还是一样,woody allen还是在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可恶的世俗的女人,好色的狡猾的假以令辞的伪文艺创作者,可怜可悲的真文艺青年,以及让人看透一切文艺论调的婚姻。

我当然不全同意他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女人的部分,但在一个电影里能轻松地在人物对话间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并深入思考之余不用为人物大喊大叫大动作而精神紧张,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体验的。

 2 ) 希望他活到200岁

近年来伍迪艾伦最好的电影,没感到千篇一律,是一种久违的快感,一种迷影式的表达。

主题看似依旧是关于存在的虚无,“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还有电影嘛(关于这一点,我想到大傻逼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我可以津津有味地看50部伍迪艾伦的“无意义”式电影,却忍受不了查理考夫曼的任何的一部那么直白、那么无聊的只是面相上可以勉强称作“电影”而不是幻灯片的破玩意儿)。

电影挪用了诸多经典电影的桥段,像在电影中的一个个巨型彩蛋,这是化身里夫金的伍迪艾伦以影迷的姿态表达他对自己热爱的电影的爱,不是致敬或什么情书那么牵强附会的玩意儿,只是爱,单纯的爱,就像一个孩子喜欢他的小猫并打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画下来,孩子不在乎对不对,像不像,高不高明,它还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只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电影的影迷式描摹,往往这种孩童般的天真描摹才更动人,可贵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依旧有这种天真。

剧作结构上一点点像塞林格的短篇《为埃斯米而作——即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尤其是最后与女医生离别的片段。

讲的是里夫金夫妇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各自的奇遇,开头他沉迷于对三人行电影的表现,或拿来一种经典的三人行式电影模式(虽然并非新浪潮独有,似乎却是新浪潮将其发扬光大),并挪用了《祖与占》等经典的三人行电影镜头,新浪潮的出现在他之前的电影里是少有的,女医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模式,继而出现《假面》、《八部半》与《野草莓》等电影仿段,《假面》的部分突然出现的瑞典语让人笑出猪叫,这也行?

直至最后的绝望时刻出现《第七封印》的死神,这是第三次出现伯格曼了,真爱。

与死神表示还是会好好活下去,“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戒饱和脂肪,每天做强度不必很高的锻炼……”还是要好好活下去,还是要继续拍电影,即使一切都无意义。

比如政治上可能出现一个完美的体制,但人本身的矛盾永远存在,这是他关心的big problem,而不是叙利亚或者北朝鲜。

里夫金的电影节更像他理想中的电影节,把他热爱的并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的电影展示出来,作为从业者,在影片中他也通过里夫金提到想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或乔伊斯那样的小说,与大师比肩,但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即使在我们看来他当然早已是大师了。

观影全程就像在吃一块太妃糖,甜甜苦苦暖暖,电影质感当然越来越好,但老头的态度依旧乖戾、充满讽刺,希望他活200岁。

 3 ) 把烦忧打包,在梦中做梦

《里夫金的电影节》 𝐑𝐢𝐟𝐤𝐢𝐧’𝐬 𝐅𝐞𝐬𝐭𝐢𝐯𝐚𝐥𝟏.导演伍迪艾伦总能拍出如同风景画般的欧洲,无论是《午夜巴黎》、《巴塞罗那》,或是这部。

欧洲小城在阳光中如此清新舒展,絮絮叨叨的人物也依然可爱迷人。

𝟐. 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平淡的小故事,一位老电影教授被从事公关行业的妻子带来圣巴塞蒂安电影节,看着妻子和新晋导演眉来眼去,郁闷之中偶然对美女医生开始心动。

欧洲小城举办的电影节只是个背景,为的是导演要借男主之口发出的对“电影”和“电影人”的种种调侃。

看起来像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小短文,并没有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或高潮出现,却也十分轻松愉快。

𝟑. 和以往一样,伍迪艾伦擅长的讽刺与戏谑从不会缺席。

喜欢欧洲经典老片的老教授一上来就对新晋帅气导演开始了怼人模式:你拍“反战”主题电影不意味着深刻,反映现实的影片也不等于伟大。

这些关于‘电影’的刻板印象只是我们这个愈发追求表面浮华的社会,给自己懒于思考而开的安慰剂。

Get over yourself.𝟒. 另一个很有导演特色的是,借男主角梦境与现实的交织,重新演绎了一遍致敬大师的片段:《公民凯恩》《祖与占》《第七封印》《筋疲力尽》《泯灭天使》等等经典片段被老教授的幻想重新搬上脑海中的银幕。

伍迪艾伦本人对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布努埃尔这些人的钟情不必再说,也让自己的迷影情结再次过了瘾。

𝟓. 伍迪艾伦自己曾经说:我成不了伟大的导演。

他片中的男主同样写不出心中向往的,能比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严肃作品。

但‘伟大’本就难以定义,至少在持续多年的丰盛创作力下,我们跟随他的作品,一次次在梦中做梦。

像好听的片尾曲唱的那样:Wrap your troubles in dreams, and dream your troubles away.

 4 ) 小老头依旧是那个崇尚欧洲电影,讨论人生、性、存在等哲学命题的电影人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5 ) 文艺界夫妻在电影节上演一出人生好戏

👑如果电影创作有品牌的话,伍迪艾伦应该自成一派!

👑 这部电影讲述的一对在文艺界工作的美国夫妇(丈夫是作家,妻子是明星经纪人),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双双感情出轨的故事。

电影中充斥着对于人性、婚姻、情感的思考,又结合了轻松幽默的表现手法和有深度的对白,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经典台词:1.“你这样做,等到了上帝面前,要怎么开口?

”“上帝做的事让我跟他无话可说,还是让他跟我的律师谈吧。

”2.不管我们的婚姻收场的多么狼狈不堪,曾经这样一段前途光明、不带半点犹豫的关系,是无法轻易从记忆中抹除的。

3.“我需要向你彻底摊牌。

”“你这是有多少张牌?

52张?

”4.“公寓那么大,如果没有你,会变得空荡荡的。

”“放心,我不带走家具。

”5.有人说,电影是胶片上的梦。

 6 ) 我们离开吧,一起去电影节

再过一小时,我们就到巴黎了。

我没想过,有一天会写伍迪艾伦的电影。

一个絮絮叨叨的小老头,讲一些悲观又激情的哲学观点,满溢幽默与善意的少年心,在纽约街头点上一首爵士乐,再爬上屋顶撒些雨。

然后,稳扎稳打老成,年轻时最讨厌的模样

大概是因为,游荡在里夫金电影节的体验,实在太美妙了。

细细品味,里夫金电影节与午夜巴黎很相似,你可以不断遇见泯灭天使。

午夜巴黎让文学活了一次,里夫金让电影活了一次。

最开始,一切爱的开始,是安妮·霍尔。

安妮·霍尔是最有趣的电影之一,可以达到剧本研读的标准。

我可能不会喜欢伍迪艾伦的所有电影,但我喜欢他自导自演的所有作品。

曼哈顿谋杀疑案是最可爱的悬疑片。

这不是里夫金的电影节,这是伍迪艾伦的电影节。

跟随导演的眼睛,溯回电影最澎湃、热情、私密的时光。

没有哪个世纪能吸引我驻足,只不过电影诞生,19至20世纪才有生命。

好电影是黑白的,好电影是奏起交响乐或爵士乐的,好电影可能无关现实(毕竟导演很喜欢布努埃尔),好电影是一场白日梦,是日常跳脑。

太喜欢里夫金了,是我最喜欢,觉得最有魅力的那种人。

热爱电影,文学,自然,暮年也清朗。

我们走吧,一起去巴黎看电影。

对我而言,你永远不会老。

最后,之后,回想起来,我们在一起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

在激动人心的交谈中,我们全然忘记,窗外已是秋天。

The End

 7 ) 换汤不换药

I'd like to press all the Allen's film into one, it gonna be like a slightly moving ghost with exactly same face and shape but it last long for a century. I have to say its a easy watching one as always, just suprise that as a creator how can he keep changing fabrics of one style costume but not explore more. I guess he knows his limit just like all the main charactor in his movie said, an intellectual not a poet. A film teacher trying to write a masterpiece but never finish, or make it. Let's see if he can make it one day! Maybe that honest of knowing himself and the fact of marrige and life, well probably for bourgeoisie, that pleasant us. Three stars because they're all same and this is not the best one, but it worse to watch. I like those regard dreams, black and white...you know, those are the high light of this one.

 8 ) 偶遇就好

人生的某些时刻能偶遇一些知己很棒,仅此而已就好。

年纪越大,热情虽未减,但却越来越担心偶遇的红玫瑰变成蚊子血。

那么,偶遇就蛮好,路过一丛玫瑰,深情遥望一眼,给内心滋润些许美好,然后继续脚下的节奏。

推石头是西西弗斯的人生,路上偶遇的一切也是他的人生。

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非得140字

 9 ) 人品跟电影质量成正比

伍迪艾伦的新片,豆瓣简介非常知音体,美国夫妻到巴塞罗那参加电影节,双双出轨...伍氏风格一如即往,噼里啪啦的台词打前奏,唬得人停住准备塞到嘴里的薯片,话题要多要广,但点到为止,抛出几个镇得住人的名就够,面无表情礼貌的讽刺,再洒点恰如其分的自嘲,就能刻画出“才华横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趣人格和洒脱形象。

比如此片主角,不受身边人待见的想写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伟大作品却一页未成的纽约客,自己已头秃嘴瓢,妻子却仍性感热辣,在电影节与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擦出火花,只睡了三次,不算出轨。

纽约客对妻子和导演的眉来眼去竟像是旁观者的八卦,见到美丽的内科医生第一反应就想隐瞒已婚事实,一边献殷勤一边对妻子对他人两眼发光感到心痛。

我说的秃噜了点,但真的看不出导演到底想干嘛想表达什么。

豆瓣7点3分,给5分不能再多还是看在巴塞罗那的份上。

想着自己年幼无知看完赛末点就想吐槽这什么打着艺术无罪烂三观教坏小孩的片,碍于喜欢这部片的朋友不好批评,只能默默怀疑自己不懂艺术,现在只想给那时的自己道歉🙇‍♀️

 10 ) 伍迪艾伦的“春天里”,总有人发情

伍迪艾伦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创作者,如果你经常看他的作品的话,就不难总结出来他的故事的一致性。

什么一致呢?

那就是故事的框架。

我们之前所说的伍迪艾伦三板斧也大都来源于此,作为一个创作者,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创作,且对于一个故事不断地进行各种版本的演绎,通过演绎,拍出来了很多很多的作品,且并没有被观众们感觉到厌倦,这就是能力。

当然,这种能力看多了之后,自然也会有审美疲劳,有时候就会在思想上发问?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伍迪艾伦对于出轨的热衷?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里夫金的电影节》讲述的依旧是伍迪艾伦熟悉的故事,依旧是讲述出轨。

一对美国的夫妇去参加电影节,然而在这个浪漫的时间段内,两夫妻双双出轨,他们对于眼前的一切的解释各有不同,但对于目的地的解释却出奇的一致。

在这个时间段内,这对夫妻对于婚姻,对于爱情的定义开始有了变化。

《里夫金的电影节》本身并不稀奇,因为在很多伍迪艾伦的作品中,本片并不算是上乘,而且本片所演绎的故事也是老生常谈,对于伍迪艾伦来说,自打他找到了拍摄的模板之后,对于模板就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化,此后,多少年没换过模板的伍迪艾伦总会对于自己熟悉的故事轻车熟路,这种熟悉也造就了他对于出轨的眷恋,似乎一部他所拍摄的电影当中,如果没有出轨的话,就不完整。

我们没法完整的了解伍迪艾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却能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一种理念自始而终。

本片中的男主对于婚姻本身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流逝,这种婚姻维系下来的秘密就是两个人心照不宣。

未来无所谓,现在无所谓,仅存的过去也在时间的流逝之下慢慢的消失了痕迹。

当婚姻进入到了疲倦期,两个参与者自然而然的想要去寻找新的刺激,好在当今世界在物质观至上的理念的加持下,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维系变得越来越不在意,因为觉得不合适了就可以肆意的更换,而这对于这对夫妻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因此,出轨的前提有了。

因为想要刺激,因为现有的生活无法给他们刺激,于是,出轨就是唯一的他们所能做的选择。

本片中所表达的人们的行为被欲望指使之后,自然无法靠道德的约束来结束。

因此,在相互厌倦之后,他们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目标。

然而本片的纠结之处就在于两个人目标的不一致性,而这种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夫妻二人对于欲望的定义。

丈夫是一个研究经典电影的人,他对于婚姻或者是爱情的定义来源于与自己所钟爱的影片中的一部分,当这些影片以一种形式出现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在现实中有所映射的,丈夫期待着寻找一个可以完成自己想象的映射的人。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寻找。

而妻子却有所不同。

妻子需要的是激情,是自己面对着一张白纸一样没有任何欲望的丈夫之外的另一种活力四射,因此,妻子很容易找到了更加年轻的对象来完成自己欲望的转移。

而就这一点来说,丈夫在影片中失败了,他所期待的一切并没有很好的投射到自己所期待的人的身上,即使是面对着自己期待的姑娘,最终,依旧是用失败堵上了自己的向往。

或许欲望最好的部分总是藏在求之不得之中,这对于丈夫来说或许比得到更加舒心。

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一种虚伪的状态在里面,丈夫所期待的一切并没有如眼前的那样出现且发展,而当自己从经典电影中走出来之后,只不过是单纯的寻找欲望的时候,这一切就又都适时的出现在了自己眼前。

这或许是一种讽刺吧。

而本片中演绎的这段关系,这段两夫妻都双双出轨的关系实际上是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反击。

当得知自己的妻子出轨了之后,丈夫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的惊怒,而是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接受,这并不是因为丈夫有多么的高雅,而是丈夫之前在内心中潜藏着的某种欲望终于可以得到释放。

之前的道德观禁锢着的人生终于可以肆意的狂欢了。

这对于丈夫来说天时地利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丈夫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券且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一切并没有如愿,他所期待的姑娘依旧是仅仅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临别时侯也没有以身相随。

丈夫在想象中依靠着自己的意念抱得美人归,而妻子则是结结实实的找到了一个年轻的肉体。

这种差距,表示了春心萌动之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每一种结局都不是那么美。

……你好,再见

《里夫金的电影节》短评

3.5 戏谑归戏谑,但是热爱电影节的理由说到心坎里:可以超脱于现实,过十天只有电影的日子,理由居然和咱一毛一样!感动!对电影节上的风气,对时下“假扮”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所谓艺术电影批判很酸爽了;就是吧,为了漂亮姑娘,且人家明显没心思,连自己最爱的戈达尔都不去看!是不是真爱啊doge,费费、老伯伯、布努埃尔一众优秀的艺术电影都成为了伍迪老师这儿都是“工具” 用途,都不好评价到底是太迷影还是太偷懒呢;我们的好医生依然还是好医生啊,就是当死神也不忘奉劝大家不要抽烟、多吃青菜……

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电影节版午夜巴黎 在电影节看到这部太幸福了吧 希望他身体好好多活几十年

6分钟前
  • 潇文
  • 力荐

很难得一个半小时什么都没说

11分钟前
  • 時錐
  • 较差

烂梗串烧。一生中最美好的是那些基于他人经验的黑白妄想,真的悲哀。

13分钟前
  • 🌠每30天一片云
  • 还行

5.0/10 失去了老头巅峰期的那种多层的意识(与影片的距离),对于人物和情境的说服力也很少重视。对经典影片的戏仿当然是本片最引人注目之处,然而这些片段仅仅是短路能指,并不能真正通向什么东西。觉得这部流于模仿,尤其是模仿他自己,然而却言之无物。

18分钟前
  • dull bull
  • 较差

伍迪艾伦笔下近几年最可爱的角色

23分钟前
  • 可风
  • 推荐

大概是去年年末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进到这部电影中。当时我对这部片的了解仅限于海报和片名,也没有什么念想。如今看到本片全貌,发现竟然真的是通过梦境走入电影。这个巧合让我对本片好感度增加。而电影本身风格轻松,色调通透,高饱和而不腻,金色温暖,冷色的蓝也是明亮的。伍迪艾伦八十多了拍的电影竟然丝毫不显老气,反而有种梦幻的感觉,令人羡慕。如果说像糖水片,那确实给了我愉悦和解渴的感觉。关于电影的观点和生活的看法很有趣,举重若轻。

28分钟前
  • 铅纸鹤
  • 力荐

至少,我们还有电影,不是吗?

30分钟前
  • 小程同学
  • 推荐

对白配乐都很woody allen好喜欢啊 可会讽刺 看得我乐得不行 namedropping也致敬好多欧洲名导 我看的欧洲片太少了 就认识祖与占野草莓第七封印这几个 西班牙这个san sebastain好想去 希望老爷子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31分钟前
  • 日落可以慢半拍
  • 推荐

伍迪的城市观光片结局一贯会让我情不自禁的扬起嘴角,但又好像无法同别人大大方方分享,是那种暗合了隐蔽的一致趣味的窃喜,充满幽默的调侃,洞明的审视,轻快的心态以及对新浪潮的致敬,看似明亮的风景却自带无奈的感伤,而感伤并不意味着悲观,感伤代表仍期待活着的奇遇;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伍迪老头儿不断试图解释人生解释不尽的情与欲——这个命题多么确实值得孜孜不倦的玩味和探索。

34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希望伍迪艾伦健康长寿,多吃水果蔬菜低饱和脂肪饮食,一定要锻炼,强度不用很大但每天都要坚持,别吃加工食品,也别忘记做结肠镜检查。

39分钟前
  • 新桥镇恋人
  • 力荐

90分钟不到都能看睡着。致敬并戏仿了《公民凯恩》《八部半》《筋疲力尽》《祖与占》《假面》《第七封印》等(老头对伯格曼是真爱啊)这些经典,而服务的核心却相当肤浅。跟片中的主角一样,只会堆砌片名夸夸其谈与矫揉造作,老头把自己和我们这些看片伪影迷都讽刺嘲弄了一番。

44分钟前
  • Tough
  • 较差

非常有趣的观影过程,刚开始伍迪艾伦藉由男主之口展开对传统婚姻关系的剖析和反省,我对他的失望表示不屑,中段创作的焦虑与自身的梦境,这一部分又与我个人极为相合,到对自身的嘲讽,嘲讽永远是伍迪艾伦做得最好的一部分,他认为自己无法与大师比肩,一个创作者承认自己的位置就如同我们终将承认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但留存的那一点迷惘和不甘心化身为餐桌上的影武者和忠臣藏,尴尬着自己也尴尬着别人。除了自身的絮叨之外,填满了大量的对欧洲影史经典影片的片段解构,这是影片最有趣的部分,伍迪艾伦依然没有变。

49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还行

又老又丑又猥琐的男主实在没法欣赏下去

53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较差

充满了刻板印象的角色和台词,就和Rifkin写不出的书一样没什么思想。不过致敬伯格曼的片段百看不厌。

58分钟前
  • dorayaki
  • 还行

公民凯恩、祖与占、八部半、野草莓、、筋疲力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呼喊与细语、第七封印…

1小时前
  • 令希丰
  • 推荐

5.5。在伍迪·艾伦的序列里显然只能算正常发挥,尽显偷懒与疲态。幸而还能看到他戏谑化呈现自己的过往积淀,并以此为武器调侃自己以及自己看不惯的当代电影节文化,不至于一无所获。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哪还有他没拍过的东西啊……

1小时前
  • Orpheus+
  • 较差

吐槽和写段子对于伍迪艾伦是最容易的部分,主要取决于他想加多少;直接cos自己喜欢的电影,是能提供一些迷影的趣味,但到此为止了,毕竟这么多年、这么多部拍下来,各式各样的情感关系早就给他拍穿了,他喜欢的作家、导演和片子也早就门儿清了,我甚至有点惊讶于他提到的全是那些预料之中的老面孔,这么多年没发掘点新喜好吗?整部片子看下来就像听一位熟识的老爷爷讲故事,你心里默念:这段听过了,这段也听过了,但你又不忍(也无法)打断他。另外老头的片子里论迷影浓度,还有《曼哈顿谋杀疑案》,论行业吐槽,还有《好莱坞式结局》,都是更有趣的片子。

1小时前
  • 应用层协议
  • 还行

啊,又老又丑的文艺男使劲撩妹的样子是多么可悲

1小时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

天哪笑死了,真的没想到老头还能抖出这么多东西,应该是作品序列里最迷影的一部了吧!从《公民凯恩》到《第七封印》基本把电影史里的名作全恶搞了个遍,看出来老头还是唯爱伯格曼。表面上还是欧洲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联想到近几次大奖风向不得不说很会阴阳怪气,当然被黑的最惨的还是到处跑电影节的影迷吧哈哈哈。尽管如此结尾的感情戏应该还是近几年里拍得最好最真诚的,找回了一点巅峰期的神韵。好多情节在影迷看来都会有共鸣吧,每个电影节都能有很棒的回忆,在电影节认识的朋友都是最好的人,感谢有电影让我们相知让我们做梦。

1小时前
  • 海王星黎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