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这是一部没有故事的电影,突如其来的爱情,毫无预兆的收场。
两个人从相识相恋,然后走向陌生。
我觉得这应该是一部小众的爱情影片,和朋友走出影院时仿佛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每一个感性而认真爱过的小女人是不是都会从影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至少我看到了自己…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言辞来概括,爱到了深处到底是用占有和控制欲来维系?
还是用空间和自由去换取信任?
在激烈的争吵中女人对男人说“我爱你”而男人却无奈的说“你别再爱我了”,爱一个人不是查手机、查银行卡、也不是监视跟踪。
曾经我也这样以为,以为只要努力的付出对方就会懂,而今却用深刻的教训领悟到了,两个人相处中信任、自由、温柔,能给对方带来更大的快乐。
有人不喜欢此片,也许只是因为没有刻骨铭心的全心投入的爱过,那种想把对方时刻都沁入心脾的占有欲,完全是因为在乎。
那种时刻都想知道对方心里有没有自己的欲望,完全是因为太难舍。
不是全身心去爱了付出了,就会得到回报,有时候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意,殊不知每个人却需要着千姿百态的爱情。
有的人喜欢24小时过二人世界,有的人喜欢彼此保持距离美,有的人能感受你的在乎和紧张,有的人却误以为那是监视和不信任…也许,只有遇见对的人,才能得到对的“永恒”。
我又想起东爱里完子无法接受莉香沉沉的爱,似火的热情;我又想起当我问“你知道我多爱你吗?
”而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人受得了你这样的爱,我宁可不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奋力诠释爱情的人,是勇敢而自私的,因为这样的勇敢付出,不会畏惧对方落荒而逃,不会顾及对方无法喘息。
而这样的“自私”诠释,完全沉浸在自己对爱人的付出中,忽视了对方应该、希望、喜欢的感受。
我们生来只是一个个体,不管多么轰轰烈烈最终还是孑然一身,只是我仍然,还是想要和你好好的!
喜欢倪妮清新自然的气质,更爱她金陵十三钗里的妖娆。
有些人,只能够相爱,不适合相守。
爱是束缚?
爱是付出?
爱是隐忍?
爱应放纵?
爱应理解?
爱应伤害?
问世间情为何物。
朕曰:全凭卿心。
许多恋情的开始都是一夜情。
走肾。
两人都未曾想过长久,但一日日,难免生久情。
开始渴望的越来越多,以为自己有干涉对方任何事情的权利和身份。
于是,将对方,越推越远。
没有几个女生能做到来去如浮云,何况是爱中的女人。
男人是野性的。
有人说,没有哪个男人在结婚的时候没有想着找小三。
也许过于一概而论,也难免偏激,但大多数心智张开了的男人恐怕都无法否认这一点。
我们为爱而生?
我们饮恨高歌?
导演给我们讲述的。
是一个爱而不得的遗憾篇章。
导演希望的是,观影者能够在自身恋爱中放轻松。
男女主演或许假戏里有真情。
算是触动了我那根不怎么会被拨动的心弦。
如果爱一个人的时候不能放轻松,那就不要继续爱,那就放弃,离开,say goodbye。
2006年,某广告公司文案蒋亮亮(冯绍峰 饰)和演员喵喵(倪妮 饰)相会于熙攘喧嚣的北京街头。
他搭乘着从富二代车中出来后贸然坐入他车中的喵喵,与对方的兰博基尼相互飙车,看似见义勇为,却也给自己引来不小的麻烦。
因工作关系,亮亮与喵喵再度相逢,二人相谈甚欢,别样的情感在彼此心底悄然升起。
闹市的莫大孤独感,最终让两人走到一起。
他们在北京一角同居,体会着属于两人的微妙幸福感。
只是虚妄的幸福过后,裂痕在他们心间产生。
亮亮号称对女性有“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三大原则,而他和包括前女友梅梅等女性之间藕断丝连、暧昧之情也让喵喵心中滋生种种不安。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现实生活中倪妮和冯绍峰还是挺配的
前段时间迷上倪妮,最近也就搜罗着她的老片子开始看,偶尔还买了几本她为封面的杂志收藏。
那天看到虎扑上几个动图推荐,是倪妮在该片中的片段gif,就寻着来了。
基本上还是抓住了现实中许多情侣都会存在的问题。
作为男生,即便女主性格也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我却仍想为女主抱点不平:男主玩心十足,与前女友纠缠不清,分手却仍留有前女友物品这是不应该允许的,是男女主矛盾出现的最主要导火索;女主疑心相对重,控制欲强,不留空间的相处方式最终让男主抓狂提出离开。
双方对于该问题沟通也不积极,而作为最主要责任承担者的男主也并不配合解决。
剧情基本写实,情节发展也相对有逻辑总的来说,6.0的分我觉得是低了的。
我已经几年没写过影评,想抒发自己的感受了,因为没看《富春》,今年此部影片当之无愧成为我心目中的烂片之王。
喜悦是会激发战斗力的,愤怒也是,对此部片子的愤怒吐槽感催促着我还是写点啥吧。
二三线城市的大部分观众,其实是看不懂片子的。
不懂为嘛在路上捡了一姑娘,然后再送一次俩人就能热火朝天的开战了。
一个神经质有控制欲的女人,打着爱情的名义,对一个渣男实行全面监管,于是乎,我在二线城市的电影院里,听到对男女主角的一片骂声。
男观众吐槽女主简直是个神经病,女观众吐槽男主就是个渣男,分手后还跟前女友藕断丝连。
其实多看看豆瓣上的渣男直播帖就全懂了。
尽管片中的句子还有几个地方可以笑一下,但太肤浅了,导演设想的也许是此处应该有笑声,而观众只是用“呵呵”来回应。
冯绍峰在片子里面太土了!!!!!
导演和编剧功力太弱了,完全撑不起片子。
这种片子,娄烨来拍的话,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坚定地抱着:有爱就够了,爱能解决一切,爱能拯救一切,这样的念头去恋爱,才会更加深刻地在某个年龄醒悟过来,意识到曾经这样的念头是多么可笑和无奈。
我爱这电影里一切的浪漫:电影开始的飙车场面,北京城在凌晨时分依旧灯火辉煌,温柔的晚风吹拂着喵喵的头发,急转弯的时候亮亮用手保护在她胸前;摄影棚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拍,在亮亮带头鼓掌的作用下,划上完美句号;酒吧里亮亮为了取悦喵喵不惜献唱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即使他完全记得《灰姑娘》的每句歌词;这样就俘获了姑娘的芳心,或许是因为,电影的时间背景是2006年吧。
而对于喵喵来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搬家的时候,亮亮的前女友跑来折腾,她拿起抹布“装模作样”地使劲擦了几下台灯。
或许这是第一次,别扭在两人之间生发。
这个别扭最终通过一场性(和谐)爱就得以解决,倪妮展现了她天生的妩媚动人,恰到好处的裸露和喘息,不能不让人承认这个世界上存在天生尤物。
矛盾于是顺理成章地在两人之间生发。
我们常常以为矛盾的由来各种各样,包括性格、距离、三观、经济……各个方面的差异,却往往忽略了,感情也是可以产生矛盾的。
整部电影应该是堆砌了所有情侣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争执场面,以及不断挑战恋爱关系底线的事件。
对于蒋亮亮来说,他的爱人是一个会翻电话簿、突然袭击、吵架的时候以死相逼,手里攥着酒瓶以命相挟,甚至在家安装了监视设备的女朋友,而另一面,对于喵喵来说,她的爱人是一个会在她出差的时候连夜泡吧,跟前女友揪扯不清,从不会在她矫情的时候安慰她、总是夺门而出任她在背后哭泣追逐的男朋友。
你很难说谁是谁非,感情的世界也根本不可能出现决断的标准,只看谁有包容的能力。
如果你要的只是一时欢愉,那确实,有爱就够了;但如果你要的是持久的关系,包容的能力才是必需品,而这种能力,无法和爱划等号。
我只是不知道,一次又一次的妥协究竟是可以磨去爱还是会升华爱。
电影院中的观众们对两人的互相折磨表示唏嘘,而电影的影评也集中火力于两人的矫情和”作“上,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恋爱的时候都是这种状态啊,即便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都明白,那些争执没有必要,那些伤人心的话没有必要,可是我们究竟要怎样,要花多久,要经历多少人才能学会不去犯那些矫情的错,而当我们真的不再犯错的时候,那个我们深爱的人究竟还在不在?
电影结束在夜晚飞驰的车里,两人的表情依旧茫然,仿佛经历梦一场,在这场充满快乐、思念、猜疑、暴力、悲伤、失望的梦之后,两个人的心里除了疲倦还能剩下爱么?
爱情是一个太难太难的难题,我愿记住这电影中每一丝浪漫的情节,却不愿意去猜测它最终的结局。
不知京城刮的哪股风,广告公司白领取代时尚杂志员工,成为了都市爱情电影的宠儿。
这股风还顺带刮走了雾霾,成就了《我想和你好好的》里的北京美景,有晨光有秋色、有夜景有移轴,就像广告片一样干净,现代感十足。
男主角像在三里屯捡尸体那样,意外地捡了个女朋友,飙车过把瘾,姑且信吧。
小两口搬家,住进了北京特色的塔楼,不像某些电影里那么光鲜敞亮,好,挺真实。
但是,和大多数不着边际的同类型电影一样,《我想和你好好的》很快藏掖不住,开始矫情造作,一通生搬硬造。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情侣发现过不下去了,死命折磨起对方。
当两个人进入无可抑制的发癫状态,互抽耳光之际,编剧估计洋洋得意,恨不得跳出来当场虐待观众,赶紧哭吧不是罪。
并非说,爱情电影不可以虐人,很多爱情悲剧相当虐人,但如此低劣的虐待手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暴戾之气——神经病之所以神经病是因为他们一出来就是神经病,直叫人怀疑创作者作何动机,是否有什么人生阴影,再不然真是搭错线,乱烧山。
男女主角是极品加神经病的绝配,完全不懂爱为何物,一再挑衅和侵犯观众的认知底线。
如果这也叫做爱,叫做热恋状态,那当真是肥皂剧和微博段子看多了,没事找事。
或者最有可能的,它的参照对象本来就是电视剧,以及那些像极了电视剧的本土爱情电影。
这部电影当然有电影感,但在稀少的电影感里头,非要塞入发馊的肉馅,实在令人反胃。
编导或许是想借这些鸡零狗碎来唤醒观众的相似回忆,可是,观众就像看猴戏,看俩人气急败坏,阴招冷箭,实在无聊透顶。
或许,最需要接受“爱的教育”的不是别人,而是幕后编导吧。
只有标题是本人观影感受。
以下完全是个人碎碎念,与影片无关。
如有盆友觉得被诓点入,解放深表抱歉!
^_^今天周六,醒来无事,想腾空一天,专门给自己沉重的心思放一个假,即兴地寻找今日的节目。
煮brunch的时候,猛然想到这部片儿。
看这部片儿,完全是因为生活里的一个大美人在微博里转发的剧照,以及本人对倪妮的看重。
现在演艺圈的情侣档越来越多,最喜闻乐见的就是冯绍峰倪妮。
于倪妮的某个角度仿佛看见了自己往昔的密友,光滑白皙的脖颈、相似的发式以及北漂妞京化了的语气。
说是往昔,是因为自己在心里已与她挥手告别,断然决定相忘于江湖了。
不忘又能如何呢,我们真真是天南地北,就连春节回老家,若非细心排好时间,恐怕都是没有时间相聚的。
就算见了,似乎除了正在发生的爱情、高中同学和明星八卦,我们也都找不到更能凝聚彼此兴趣的话题。
七年,不单单是爱情,就连友情,都经不起七年之痒。
七年前我因她的不辞而别而泪流成河,整整一天哭到不能自已,也许是那场眼泪奠定了我们之间七年默契和联系。
七年间,她数次回家探望,探望我,也探望她当时的男朋友。
每一次她的归来,我都是严阵以待,恨不能夹道欢迎。
每一次我都要缠着她陪我睡一晚,哪怕是大学宿舍里狭窄的单人床。
每一次她跟我一起走在大学校园,在街头,因她倾城容颜而吸引到无数目光时我都窃喜自豪,因为这样美丽的朋友她是我的。
自恃貌美,但在她面前也不过是甘愿做一片绿叶。
那些年还是短信当道,我们每日每日以短信讲述身边的新鲜事,哪怕一个“哦”都值得等待。
她七年前发来的为数不多的邮件,我到现在都还保存着。
她未曾在象牙塔里陶然,却更早地知道了社会的模样,当我还依赖着父母的经济时,她已经开始自给自足,并不断送礼物给我,纵不名贵,可都是精致的心意。
前男友曾戏称,觉得他是我和她之间的第三者。
朋友间那些一起哭一起笑,你生气我开导,我难过你抚慰,双城间彼此探望,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戏码我们全都上演过。
就这样,一直双城着,各自经历着,各自倾诉着,分头完成了三观塑造。
我们熟悉又陌生地相伴了七年。
这七年中的后三年,我来了香港定居。
说到香港,我充满了无限感恩,这是一个让我看到希望却又让我焦虑的地方,我太爱这座城市赋予我的一切,成长,孤独,智慧,眼界。
慢慢地,梦想的框架搭好,野心太大必要沉下心来安静学习。
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构思着自己的未来。
她在北京谈着恋爱,换了工作。
我们已经改作微信联络,偶尔会打打电话,但更多已经变成了无所谓的动态表情。
她会告诉我一些她的爱情,诉说着和那个北京男孩儿间的日常琐碎,讲讲一些对她抱有幻想的男孩,和一些对她心怀不轨的男人。
但形式上已经不是短信时代事无巨细的描写,替之是对关键词的串联和领会。
起初我会与她聊聊职场聊聊梦想,只字片语之后发现工作对于我们的意义迥然,在这方面我便也开始缄默不言。
经济上我实现了自给自足,每次回家见面我会送她一些精致的礼物,不多,但是价钱抢眼。
今年春节拿着G牌的精致包装递给她时,莫名有些悲凉,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亲近与否要靠这些东西来衡量了。
从几时起,她竟可以若无其事地公开间离我和另一位密友的关系。
从几时起,她竟可以毫无遮拦地将我推置于尴尬无援的境地。
我太像个怨妇了。
我爱她,像爱家人一样爱她。
她父母离婚以后,我跟爸妈说我们家要给予她最大程度上的家庭温暖,就把她当家里的小女儿看待,实际上她确实小我三个月。
我为她选择男朋友出谋划策,我担心她在北京衣食住行,我对她说我将来要在北京开个会所,服务员全是波浪发高跟鞋大红唇,你就坐柜台帮我收钱。
能给予最深伤口的永远是最亲近的,有时候最痛的伤都已被自己选择性的麻痹收藏。
事后我跟妈妈聊起那天聚会的情形,听到妈妈回复“可怕”二字,我认同但又不肯相信。
友情,就是泛泛的爱情;爱情,就是升华了的友情。
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是要靠一些可以承受的内疚去延续。
这些内疚的来源,无非是今日你对我好一些,明日我对你好一些,加之一些作为催化剂的相约、深谈。
这些“可以承受”,也许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了吧。
至于能否成为知己,那要看三观兴趣和梦想。
女人间的友谊,某种程度上更要依靠一种智慧作为度量,漂亮女人都希望万花丛中唯我耀眼,那么两个漂亮女人在一起,更是容不下被身边的掩盖了光芒,除非其中一个心甘情愿。
但是这种心甘情愿,也是要有基础的,若非另一个真的有璀璨夺目的本事,并且两人相较,在时空上都有优势,否则这样一种心甘情愿作为陪衬的心态总有一天会倦怠,这一方的不停止的付出已经成为深千尺的桃花潭,积蓄了怨怼,关系就开始不再平衡。
遇到一个火源,便点燃了两人间的隐雷。
我和她之间的问题大抵如此。
想来也可以回归到七年足以令一个人脱胎换骨的说法。
其实我们从未直抵对方内心,高中时代,高考的焦虑掩盖了我们对自我的探寻和追逐,在三观形成的大学时代,我们处于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她在职场的所见所闻所感于我都是千里之外,我坐在图书馆里啃书本写梦想读小说的日子于她又是陌生不已。
我追求的爱情要心心相印琴瑟和鸣,她的爱情也许可以解读为“如果还有明天”。
我要我的职场发展线条清晰,走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不断丰满自己羽翼。
她的职场,我知之甚少。
我的休闲多用在思考和艺术,她的我几乎未曾参与。
我以为有了她生命就不再孤单,谁知有时话不投机却是深深地孤单。
罢了罢了。
能以距离和时间作为借口结束的关系,总是没有那么伤人。
近来一段时间,精致、优雅、勇敢是我追求的关键词。
精致自己的世界,断舍离,变美丽。
优雅,让自己在每一段关系中都能优雅地付出,优雅地内疚,抑或是优雅地离去。
而勇敢,真想为自己改名叫苏勇敢,不能处于任何一段消耗自己的关系与情感当中,所以,要勇敢地取舍和承担,勇敢理智地决绝,勇敢潇洒地再见,为正能量节省。
唯有让自己的世界整洁清净,才能让反射更多的阳光,就那样去做吧,其实我已经斟酌良久。
也许我会再想念她,就像我今天敲下的这些文字。
可是我不会再去祝福她。
因为我不想知道她的未来,我只愿铭记过去的亲密,从此以后,我们都是陌生人了。
这类电影是非常讨好的,因为谁都可能经历过那么一段狗血恋情,很容易往自己身上套并且膝盖连环中枪产生一种膝盖被打烂的快感。
恋爱中的亲密关系真是一种高功耗的状态,随时都要接受无缘由的试探,无数次验证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
无尽的为鸡毛蒜皮之事的争吵,前一秒你觉得跟眼前这个人真特么过不下去了,偏偏下一秒你心里面的小人儿又跑出来陷害你在你脑中播放过往种种共同经历过的时光,有甜蜜也有忧伤。
然后你们翻云覆雨一番觉得经此一劫彼此感情又增进了一层。
终于到了有一次,也许就是你们第三百次分手的那一次,你觉得不行了日子过不下去了这次绝对绝对要分手了,谁知道对方这次服软了,你心里纠结半天想想也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最后心一软小日子又接着过,马照跑舞照跳。
你知道自己身上各种毛病,爱自由,怕束缚,一丁点的剥夺就会让你暴跳如雷,偏偏你的现任当初出生在悬崖边,天生安全感缺失。
你觉得好吧,既然想定下来,牺牲一些自由不为过对爱情也是一种尊重。
坏就坏在你还有一个不清不明的ex常常有意无意的走进你的生活。
于是你发现除了用中子击打铀235以外,风骚的ex+多疑的现任也可以引发一场核爆。
到底每个恋爱中的女人是不是都是神经病呢?
你默默的在心理给出了一百条事实论证,回忆起了对方的每一次的幼稚敏感和无理取闹。
但NO NO NO,你不会把真心话说出来,因为第一这非常政治不正确,第二你不可能让一个神经病相信自己是神经病。
你开始害怕对方,你觉得眼前这个人既亲密又可怕,特别是对方一而再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以后。
你甚至想跟对方讲讲佛法,讲佛教的四见地,讲人生的无常,爱情的无常,爱情不会带来苦痛,执着才会。
但事实上,你知道的,其实你自己都未必相信。
真正的原因是,爱情就像怀里的小猫,抱的越紧,跑的也会越快。
你只是累了,害怕了。
倪妮与冯绍峰的感情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不知道这部片是他俩的定情之作还是他俩好上之后才一起共同出演的这部电影。
由于两人的关系,看这部电影时总感觉出戏,总感觉既像演的又像现实中真实发生的。
说回电影节剧情和角色,一开始真觉得倪妮饰演的喵喵是个不正常的人,行为较为怪异,有些神经质,后来她与亮亮在一起后的生活没感觉特别甜蜜。
之后便出现了套路式的情节。
情侣二人因为一方前任的关系吵了一架,然后互不理睬,最后又重归于好。
剧情毫无亮点,两位主角似乎也没表现出很好的演技,让全片显得平淡而乏味。
虽然明显有《过把瘾》电影版的意思,但作业本苦涩又搞笑的台词,电影院良好的群众氛围,还有两个演技不差的现实情侣演员,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其实没有那么差啦。。
看过后觉得 英文名字比中文名字好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还真是这样的 真爱 抓太近了 就失去了 一如我书架上的字条 The firmer you grip, the easier you lose 或许看太多这些了 有些不敢去爱的勇气了 平淡的 才是持久的 对吧
可能是改变对冯和倪看法的一片子,预告片效果不错!
三分全部给倪妮。。。
无聊不过很真实,换个人演我才不会看呢~
以爱的名义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把自己的期望和想法强加到对方身上,用没有安全感的借口来侵占对方的个人空间。不成熟的爱情里,我们都爱干这些有的没的,最后哭着说我那么爱你、你怎么可以这么对我。不作会死星人终成EX...
作的真到位 爱的真疯狂
作死使劲作,我想你死或我死,峰绍冯哪来的钱作,妮倪怎么会缺钱。白好好的了,我想和你一起作死!!!
两颗给导演,画面很有美感,广告导演出生在这方面的功底很扎实,不过大量使用移轴空镜略显运作。一颗给故事情节,作业本作为编剧确实把一些情感细节刻画的很到位,极致敏感又缺乏安全感的形象让人能找到一些影子。因为爱才会伤的深。
一开始就知道最终会变成这样,只是我不能控制我自己
五星是因为很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都作过,也都包容过,但都需要双方共同的信任。
有什么理由可以名正言顺的留下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边,说“爱”,还是说“求你”···倪妮真漂亮,冯绍峰唱民谣真娘,常小婧从头到尾透着局促不安,一点没有赤脚唱歌时的潇洒···
没讲透,剧本太欠火候
爱的不明不白,分的真真切切~
乱七八糟!作死的节奏啊!
在电影院看的最烂的一部电影. 没有之一
在中国电影类型化的道路上,段子手充当救世主的阶段估计会很长,小聪明和狗血弥漫的征程
越是在乎的人越是猜不透
连一星都不想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