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狂妄的时候,总以为一切尽在掌握,无所不能。
其实真相却是,包括你自己的生命在内,你都无法掌握,更何况正在变化中的一切?
昨天的花开的那么艳丽,今晨它可能就凋谢了,变作花肥滋养其他的蓓蕾;今天的繁华落尽,等待的就是明天的萧索。
佛说一切皆苦,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无常才是真相。
所以那艳丽的花,那看似不尽的繁华,都是我们的生命写照,瞬间生灭,轮回不息。
天水围就是现世的地狱,人心的修罗场,贪欲的鬼畜道,深陷其中的,是我们脆弱的生命,良知支撑不了多久,堕落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要生存,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罪恶的贫困和泯灭的人性。
失去了这些,就等于失去了未来,活着,就是为了填满此刻的口腹欲望,麻痹空虚的心灵,等待早晚到来的毁灭。
围城,被围住了希望,被贫困和罪恶交替循环的城墙围住,四处都是弱肉强食书写的公理,服从的,晚死,抵抗的,早死。
这是这个世界的缩影。
我们之所以可以在这里鸿篇大论的谈论电影,谈论人生,谈论他人的不幸,是因为我们不在他们的围城内,我们在自以为安全的另一个围城,我们充作看客,因为那些不幸没有降临在我们头上,至少,我们不会去卖白粉、偷超市、摆野摊去改善自己卑微的生命。
所以,看着银幕上可怜的光影,感叹之余,我们也会有点超然。
其实,比我们还要高一层的人们俯视我们的围城的时候,也一定是这样。
可是,他们也在自己的围城内。
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围城,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在突围和放弃抵抗之间摇摆不定。
只要失去了注入“希望”的力量,也就失去了突围的可能。
在路上看完了的电影。
一群孩子的生活,关于毒品、关于性、关于所谓的爱。
没有法、没有人性、没有爱、没有伦理。
最后迷失在天水围的乐乐让影片走向结局,全片让人无法探知:是围城里没有人性,还是导演没有人性。
钱钟书说过,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坚持看到最后一幕,姐姐还是逃不掉报应。
姐妹俩一直想要保护的乐乐迷失在围城深处。
好绝望。
然而,导演真的是一点希望都不给我们吗?
应该不是的。
灵杰是整部电影的线索,他原来只是想和弟弟俊杰撇清关系摆脱麻烦才去接触弟弟的朋友,但也因为这样,他有机会重新认识弟弟。
他在俊杰的故事中穿梭连线,看到了这些边缘少年的苦乐悲伤,还有他们的纯真。
在这些叙述中他看到了弟弟的善良,从panadoll的姐姐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他开始了良心的谴责,更从panadoll的遭遇中吸取了教训,明白到自己再不做些什么,他们的结局可能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所以他向俊杰说了对不起,向俊杰表明他开始要做一个真正的“哥哥”,并告诉俊杰“不要轻易放弃自己”。
悲哀的不是这些被迫走上绝路的孩子,而是明明有思考和改变的能力,却不为所动的冷漠的旁人。
明明姐姐也是个孩子,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下她单薄弱小的身躯可能无法保护另一个孩子,但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思考和想要改变的动力,就是希望。
最后,乐乐满大街地找妈妈,暗示我们,又一个和俊杰类似遭遇的孩子出现了,圈在城里面,想要走出去时却发现,晚了。
很少有电影能让我在一个晚上反复看两次以上,唯独这片做到了!
在看香港制造的时候觉得还有人能慰籍中秋,中秋对待阿龙还能看到那种纯真的义气,但是一切随着剧情的结束,一切都一一化为泡影。
围城,什么都没有留下,弟弟的故事从同伴的口中一点点的拼凑起来,看似自私的哥哥在寻找着弟弟离家后缺失的人生轨迹。
弟弟为何离家,为何一步步走到了自杀未遂,到影片最后似乎有了答案,绮华当街暴毙无人问津,乐乐一人无助的奔跑着。
这一切似乎都在述说着这个社会的极端冷漠。
1、这是一部反映香港童党生活的电影,可谓是一部香港青春残酷物语电影 2、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香港电影了,导演刘国昌的早期作品《童党》以前家里附近对面的碟屋有出租过,可惜我当时没有租来看,以后一定要补回来。
这个导演的作品很好。
3、男主角俊杰好可爱,我好喜欢,哥哥俊杰长得有点像林一峰。
4、我一点也不喜欢灵杰这个角色,身为俊杰的哥哥,却眼看着弟弟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而懦弱的只能躲在远处观望,看着爸爸殴打自己的弟弟,却只能懦弱的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听着弟弟的惨呼声而无能为力,导致自己的弟弟不堪虐待而逃出家门,二年后,当他在学校考试的时候,被警察叫出来询问有关弟弟的情况,才知道弟弟杀了人,然后自杀处于昏迷之中,而他自己也莫名的被一个叫拗柴的手下要挟交出弟弟俊杰藏起一批毒品,为了查找出这批毒品解除掉自己的麻烦,他找到这二年来弟弟在外面所交往的朋友,试图寻找出线索,慢慢的,在寻找过程中,从弟弟的朋友的口中也慢慢的了解了这二年来弟弟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也逐步的了解了这个虽然生活了十几年却不怎么了解的弟弟。
我很喜欢俊杰这个角色,被欺负,被虐待,一直忍受着,虽然有个哥哥,却是那样的懦弱和自私,只求自保而不保护自己,在被迫逃出家门后,交往了一群朋友,虽然过着看似堕落的生活,但是我想,那个时候的他是很开心的,在逃出家门的这二年中,他偶尔的认识了朋友PANADOLL的姐姐绮华,善良的他没有遵照PANADOLL的指示上她姐姐绮华,并且还打开门让绮华走,从此,我想他们二个之间就有了纠缠不清的关系,我想俊杰是有点喜欢绮华的,否则也不会在后面绮华为了救俊杰而失手杀死自己的妹妹后,冷静的叫她带着乐乐走,自己独力承担所有的后果,割脉自杀,甚至在医院清醒后也一口咬定是自己杀了PANADOLL,这个角色真的让我觉得有种心疼但又怜爱的感觉,这个俊杰比起哥哥灵杰起来反而显得那么的勇敢。
而PANADOLL,一个可怜的角色。
被自己禽兽不如的亲生父亲给强暴,而亲眼看到这一切的姐姐绮华却像俊杰的哥哥看到灵杰被打而无能为力一样,我想那个时候的PANADOLL是很恨姐姐的,在她自己怀上孩子后,面对绮华要求她堕胎的要求,她发狠的说,要生下来.生下一个“弟弟”,生下被父亲强暴后不知道算是弟弟还是儿子的乐乐,我想从她被父亲强暴而看到姐姐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的时候,她的世界已经塌了,她的结局很可怜,在一次争执中,癫狂的她拿起剪刀刺向俊杰,结果被姐姐绮华失手打死。
而另外一个可怜的人是绮华。
这个跟灵杰一样懦弱的姐姐,自己被父猥亵了不说,在亲眼看到妹妹被父亲强暴后,也只能默默的关上门而走开,为了救俊杰而失身杀死自己的妹妹,最后被自己妹妹的男友黑社会老大朱轩的手下一棍打死在街头。
)
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就是两个字"压仰"我看的版本,应该是原声版(也就是粤语)可能是收音设备不到位吧,电影里出现很多听起来喋喋不休的噪音画面也拍得不好有噪点,还有一些剧情地方拍得过于阴暗暴露我之所以给一星,不代表有偏见,只是这部电影拍得太不好连一点明亮面都没有,全程为了压仰而压仰一点启示年轻人的地方都没有,看了容易让人产生难受感建议没有阅历的人少看这些电影,容易被感染反正这部电影在我看过的电影中属于"垃圾"级别!
看了刘国昌的电影《围•城》和漫画《17岁监禁杀人事件》,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当一个人处于不幸状态时,所有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推她一把(两部里的受害者都是女性,我就用这个她了)。
所有的压力、事件堆积在一起把她推下悬崖。
那些推的人又再说:不关我事,不关我事……在只要一个人稍稍做些努力就可以挽回的情况下,往往怕受牵连,或者屈服于强势力,或者仅仅是怕麻烦,还是推了。
好吧,谁的事都不关,那么是谁杀了知更鸟(大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句 觉得这语气很衬 不过意思就大误了 鹅妈妈的童话里这篇《谁杀了知更鸟?
》说的是因果报应 但我不是说这个)?
那些形形色色的参与者们,或许有始作俑者,或许有眼见同情心生怜悯什么都不做不关我事者,却一个个的都在推卸责任。
“不关我事”是逃避的咒语,只要说了这句就万事大吉,什么都没发生,什么都不知道。
看着她掉下悬崖,有一副叹息怜悯悲愤的表情,可能还会说“她终于解脱了”。
这些参与者们何异于杀人犯,不过是暴力和软暴力的区别罢了。
这世界并不真善美,残酷的现实没有尽头。
就好像众多的踩踏事件。
你一旦摔倒被人踩在脚下,所有经过的人都会踩上一脚。
你不会因为某个人踩的某一脚而死,但是最终你会被踩死。
而且人群几乎以誓不踩死不罢休的信念往前冲着。
说回来故事,故事本身也并不是很绝望,受害者们都有人再为她们寻找真相,最后当然真相大白,因为要给我们看。
(摊手)加害者们 基本上 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围•城》差不多是对等的报复,《17岁》里则只是法律程序上的惩罚(其实我觉得某种程度上 法律纵容了犯罪)。
也可能因为是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未成年人吧。
电影、漫画里,加害者至少都还受到惩罚。
现实中,可能很多情况下,加害者可能还是生活的多姿多彩,该多好还多好。
对被害者做的事情好像从来都没发生过。
不过往往都是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破坏程度,才会有人去注意它。
那时一切已经晚了。
人偏偏就是对这种重蹈覆辙乐此不疲。
家庭、学校、社会的裙带关系造就了一些人的疯狂举动,他们都在找一个出口,一个能被认可,被信赖,被牵制的一类“团体”,在这里他们有了安全感。
最后panadoll的姐姐被杀是我没想到的,孩子一直在光着脚迷失方向,找妈咪。
所有的幸福与伤害,开心与悲哀都由一个授予者,而另一个就是承受着。
刘国昌在片名中加上了一个句点,虽然知道此举是为了把“围”与“城”分隔,使其分别对应“天水围”与“香港”,合起来后又有批判把那些边缘少年围在其中的社会现实之意,但仍感觉此举非常之矫情,更何况通片观赏下来,所谓对于“天水围”现实的批判,压根儿就不成立。
家住天水围的何灵杰,一日得知离家多年的弟弟俊杰被指谋杀,一批毒品也随之消失,灵杰因此开始受到当地童党的纠缠,为求自保,灵杰开始调查来龙去脉,通过不同人的讲述,他慢慢看清了童党的种种黑暗,及俊杰在其中遭遇的噩梦。
[围。
城]的叙事结构其实毫不新鲜,从一个人的死亡入手,通过多人的多角度回忆,拼接出死者的过往经历,死因在拨云见日中逐渐清晰。
保罗·哈吉斯的[以拉谷],便是近期把此种叙事玩得最炉火纯青的一次。
但相比[以拉谷]的抽丝剥茧,[围。
城]中的真相其实根本无需多加探寻,可偏要经由三人的讲述才最终揭晓,实在有刻意追求格局的嫌疑;[以拉谷]中汤姆·李·琼斯因为丧子的悲哀及对现实的绝望,而产生了强大情感基座,反观刘国昌对于俩兄弟间关系的描写,却实在过于粗疏,加上饰演灵杰的邓德保魂不附体的表演,致使衔接剧情的情感线索苍白无力,最后俊杰对灵杰的一番剖白也来得着实莫名其妙;而[以拉谷]最为成功的,便是每靠近真相一步、所见愈是触目惊心的情绪推进,可惜[围。
城]没有产生任何的递进感,而只是对童党的恶行及少年的不幸进行了层出不穷的铺陈。
当然拿保罗·哈吉斯的标准来衡量刘国昌,不免有点强人所难,而且客观来讲,[围。
城]的叙事在华语电影中已算是合格以上的水准,但问题在于编导对于电影的态度。
刘国昌通片镜头精美、色调凄清,有时甚至加了迷幻的电子乐进行调剂,一切都摆明了他绝非要拍一部纪录片,但镜头之下,看不出其对镜下人物有任何怜惜,对冰冷现实有任何的愤怒,从而无法让观众产生任何的代入感,呈现出的效果更像是在对边缘少年生活的猎奇,部分情节若再失控一点的话,已经快接近[古惑仔]了。
而且刘国昌把所有校园暴力、自杀嗜毒、失学失业等现实都归为家庭的失常,但影片中对于家庭的刻画流于浮光掠影,有时甚至有为剧情而刻意激化矛盾之感,于是这个所谓的根源也就摇摇晃晃站不住脚。
当初天下影画找到刘国昌,希望他拍一部关于现如今童党的电影,刘国昌遂开始搜集资料,才有了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刘国昌并非真的对天水围及童党有话要说,而只是为了拍一部好看的电影。
也难怪有影评人称它是“野生动物纪录片”,也难怪电影在香港地区上映之后,招致骂声一片,因为它离“纪实”二字已经很远了。
原文刊于《看电影》
有些猜火车的符号,太坏了,而且一坏到底的绝望
是有点混乱,但整体还是可以的。结尾感觉有点仓促。
原来我看过。。
俊杰他哥是最大的孬逼
恩。。。。故事是好的。。。。但是这个哥哥长得实在是太难看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我们永远都走不出的一座城。
我们是有多幸运 没有走上这条路
只是幻想的「殘酷青春」
故事的巧妙,反映的现实,以及最后对小孩的跟拍
这种青春没出路的。
香港的黑帮烂片是越来越多了。
美女出没。
天水围里的猜火车
可惜这个题材了
也就能在以前的電影裡認出蔣祖曼了
边缘的世界,心伤之地
残酷青春。城里和乡村的故事都是喜剧,城乡结合部的故事都是悲剧。
这种电影一般靠阴沉的社会意义取胜,可是没想到这部电影悲观得那么彻底。
导演动机不纯,让人恶心
冷漠也是一种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