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认真的批评。
也许只是一些个人偏见,也许不是个人偏见——你看看有无共鸣?
上周末,蹭了菠萝圈儿的福利,在正式上映前看了这部本土原创绘本电影。
电影结束的时候,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全都静静待在座位上——所有的片尾字幕都看完了,灯光大亮了,我们还呆呆地坐了好一会儿。
影院工作人员一脸疑惑,她一定觉得这群观众有点奇怪吧。
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
在观影过程中,每一部结束的时候我都想停下来,闭着眼睛再慢慢回味一下。
七部改编于绘本的短片,每部大约十分钟左右。
这些绘本我都没有读过,所以我是完全以一个电影观众的角度来完成第一次接触的。
总体而言,这些短片都没有很强的故事性(除了《哼将军和哈将军》,后面再单说)。
如果我们把常规的故事电影称为“小说”的话,那么这些短片更像是“散文”,最多也只能说是“散文化小说”,整部电影就是个“散文集”。
汪曾祺说,“大概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有一点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则像水。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正是像缓缓流淌的水一样,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英雄旅程,只是平平静静地叙述一些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氤氲着各色童年的雾气。
关于童年的比喻,我最喜欢的也是“河流”。
童年就像一条小河,无论是说它淌过我们生命的河床也好,还是说我们趟过它走向生命的大江大河也好,不管是缓慢还是湍急,回过头来都觉得:哦,是那条小河呢!
长大了的我们,还常常会想起那时的一朵浪花,想起河岸的千屈菜。
因为那浪花偶尔会在我们心里轻轻拍击,千屈菜掉下的那颗眼泪伴着我们流进大海。
现在,我们面前有七条小河。
我觉得,又好,又不好。
好呢,是它们各有各的质地,总有你喜欢的。
不同的画风,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叙述风格……具体我随后再一个个说吧!
不好呢,是它们一条一条接连不断,你只能身不由己地跟着电影往前走,不能停下来品味。
虽然都有着温暖、明亮的内核,但每部影片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意境。
尽管制作了优美有趣的串词和动画,但我仍然不认为串在一起是个好主意。
也许有人会说,读绘本不是也会连着读好几本吗?
可是,读绘本时,就算我们读完后也没停下来,但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了快慢与翻页节奏的,有效的绘本阅读一定是确保了意境的进与出的。
并非所有的绘本都适合做成电影。
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优长。
比起绘本,电影的特点是让画面连续动起来,并且有合宜的配音和背景音乐的渲染,甚至还会有3D甚至4D……这些都是为了让观众更沉浸式地体验作品创设的意境。
可是,如果刚刚沉浸到一个意境里,接着又得到另一个,接着又另一个……结果就很难受。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美和另一个美,有时还是保持点(时间)距离好。
所以,我对像这样把短片——而且是散文化的短片串在一起变成大电影的方式,持保留态度。
下面,再简单说说我对每个短片的感受。
纯粹是学术讨论——我也算是有一点专业知识的吧!
写下这些评论的时候,我是以刘绪源老师为榜样的,即目的是促进创作的发展,有时需要努力发现“新质”,有时需要不讳言自己的意见。
可惜,现在我真正开始写这些学术随笔的时候,先生已经作古,唉,真想听听他怎么说。
《小兔的问题》
水墨画风,很淡雅,很温馨。
变大变小啦,转换场景啦,从一个相框跳到另一个相框啦,这些动画效果也很有意思。
留白的艺术我也非常喜欢,现在的动画电影尤其是三维动画,有时候我觉得太满太实了。
技术和表现手法并非越先进越好,而是看你想要表达什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但这部短片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文本选择的问题:孩子问这些问题的年龄,大都在学龄前,正处于从家庭出去找小伙伴玩的时期。
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一方面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去探索;另一方面呢,又想一再确认父母的爱,确认安全感。
而且,爱与安全感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基础,是前提。
孩子越有安全感,就越敢于出去探索。
这个绘本跟另外两个著名的小兔子绘本《逃家小兔》和《猜猜我有多爱你》,都更适合作为绘本进行亲子共读,因为孩子的这些问题,想要的是自己父母回答,想要的是自己父母的拥抱,想要的是不断地在与父母的问答游戏中感受爱……孩子们经常会反反复复阅读某些绘本,就是因为他们想在心里构筑某些很重要的东西。
大人们都离开家探索过世界了,也许飞得很远很远,但无论飞多远,都有妈妈手中的那根线,都会时常想起走出家门的那条小路。
所以,大人们通过这部作品,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会很感动。
可是,大人的“自我感动”与“儿童本位”,并不是一体的。
所以,《小兔的问题》作为绘本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做成电影我觉得并不合适。
《萤火虫女孩》
这部短片就像一篇短篇幻想小说,讲述公交车司机退休前一天,森林小动物们为他举行欢送会的故事。
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公交车司机善良体贴的形象就塑造起来了。
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弥漫着温馨感。
进出幻想世界非常自然,有点宫泽贤治、安房直子、汤汤等作家那些幻想作品的气质,也许是源于聊斋或更源远流长的东方气质吧。
同时,圆乎乎的形象,纯净透明的色彩,画风与故事相得益彰。
喜欢啦!
《小火车》
老实说,在看这部短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它到底在说什么?
虽然在开头时有作为环境音的广播提到类似“灾后安置”的事情,但只有这个信息,我还是很难判断,影片在讲灾后的事情?
还是在回忆灾难发生前以及灾难发生时的事情?
小男孩和父母开小火车、玩手指游戏,看不出跟灾后有什么关系,莫非这温馨的场景是在回忆灾前?
然后小火车摇摇晃晃,房屋也摇摇晃晃——这意思是地震在发生吗?
可是场景又转了,小男孩和妈妈在门口,遇见一个路过的同学,他喊这个同学的名字,可这个同学好像被吓着了一样,没有理他,赶紧跑了——难道小男孩和他妈妈在地震中死了,现在是鬼吗?
后来小男孩开着小火车带父母去火车站台,又遇到了那个同学,很多人都在等车。
那个同学又挺奇怪地看他——他们真的是鬼吗?
要不然坐火车怎么能开一辆坐了三个人的小火车?
然后镜头又转换到隧道前,山洞黑乎乎的,父母不断地鼓励他。
小男孩和父母把小火车开进山洞隧道里,接着前面有一个洞口,是隧道出口吗?
但似乎又是房屋倒塌之后的一点透光洞口,听到救援队的声音,黑暗中小男孩的声音在喊“我在这里!
救救我!
”接着父母说出类似“孩子,前面的路要你自己走,我们要放手了”的话——我以为是父母是在用开火车的游戏帮助孩子度过震中被废墟掩埋的黑暗,最后父母去世了,小男孩得救了,这些都是小男孩的回忆?
可是镜头一转,一家三口一起到了山洞那边,镜头拉远——原来,小男孩的一条腿是义肢,影片所讲的一直都是在灾后父母和男孩一起重建生活的故事?
所以开小火车是走路的象征?
练习走路会摇摇晃晃、同学也有点不接受他?
以上这长长的一段,就是我观影时的真实感受。
一直到最后,才明白这是一个以“反转”为结尾的故事,同时又以写实与象征交叠的方法来叙述。
它就像八十年代作家们进行形式探索的“先锋小说”。
包括它的绘画风格也充满了实验的先锋感。
但我觉得,这种先锋的形式如果造成了理解的困难,那么故事也就没有抵达观众那里。
给儿童讲故事,像老奶奶那样平平实实地讲也同样充满魅力。
《蒯老伯的糖水铺》
作为一个生于岭南长于岭南的人,真的很喜欢糖水铺,或者称为甜品店。
香芋西米露是我的最爱。
如果奶茶和甜品要二选一的话,我一定会选甜品。
而且,很多人对奶茶上瘾,但我绝对不会,因为我觉得甜品就是比奶茶好喝——这也许是偏见,也许不是偏见。
甜品与奶茶,类比起来有点像中餐炒菜馆和西式快餐店,前者的制作不容易标准化和工业化,所以很难铺开;但奶茶就容易被资本青睐,迅速占领市场。
在岭南以北,我很少见到糖水铺;可是大江南北,都会有奶茶店。
糖水铺是岭南的特色,我想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的特色。
就像糖水铺一样,难以资本化,难以走出家乡,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寄托着浓浓的乡愁——不仅是被它驯养的胃,更有它牵连着的邻里乡亲的温情。
《蒯老伯的糖水铺》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因缘世界。
蒯老伯的糖水铺开了很久了吧!
他会记得给那个女孩的甜品要加糖,但是她外婆的就不能加糖了;还有加班的夜归人、巡警、司机、环卫工人……大家互致问候,互相帮忙。
即使是偶尔路过的顾客,也会给出真诚的建议,因为另一种糖水更能去火止咳。
在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薇薇安写的《共读绘本的一年》书里,有一个做法很有意思,就是请家长们到幼儿园讲他们自己小时候的趣事。
我觉得这非常好。
但有时候一些不一定很浓烈、不一定很有戏剧性的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描绘的。
就像《蒯老伯的糖水铺》里的这种感觉,绘本和电影会是个不错的表现形式。
当蒯老伯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喝芝麻糊时因为心急被烫了嘴,妈妈教他“芝麻糊要一层一层吃,这样,就不烫了”。
后来,蒯老伯又教过多少个心急的小孩子呢?
蒯老伯的孩子长大了,在其他城市工作不怎么回来了。
他的孩子会教孩子喝芝麻糊吗?
蒯老伯也老了,糖水铺还会开多久呢?
以后还会有多少糖水铺呢?
也许,有一些人,有一些事,值得讲给孩子们听听。
《哼将军和哈将军》
这部短片是七个篇章里故事性最强的。
哼将军和哈将军长得一模一样,可他们又不喜欢一模一样,为此产生种种有趣的事情,最后却又需要利用一模一样的这个特质才能对付敌人。
可镜头一转,原来这是两个双胞胎男孩做的剪影戏呀!
在戏外的现实世界,这两个男孩像哼将军和哈将军一样,因为长得太过相似而吵吵闹闹,想要确立自己的独特性。
可惜,戏外的现实,只有一个镜头。
电影就嘎然而止。
到这里,当然也是一个完整的意味深长的优秀短片了。
不过,我很希望这个故事能做成长篇:剪影游戏和现实世界平行发展,两个男孩互相看不顺眼,都想寻找独特的自我,发生了种种矛盾,越走越远;但是最后他们遇到一个巨大的难关,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克服……最后,这部动画的剪纸造型实在是又可爱又生动,真是没想到剪纸也能做这么精微的表情变化。
还有,剪纸直接就可以作为手办了,完美。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看电影之前我看了七位导演的访谈视频。
刘毛宁是我唯一能记住名字的导演。
因为他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自传性,他2018年的毕设作品《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入围过“动画界奥斯卡奖”法国昂西动画节。
从里面我知道了他的名字来源于毛主席和列宁,一下子就记住了。
当然,他的作品也给我极深的印象。
作为在乡村长大的八九十年代的孩子,也许会很有共鸣,仿佛有人把自己的童年搬上了荧幕。
电影里的情感很细腻,选取的物件、事件很典型——就是说,即使你并没有经历过,身边也不一定有,可你就是觉得,那个时候就是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比如,把旧音箱上的环形磁铁用绳子绑着,沿路拖着走,把路上的废铁吸附起来,拿去废品店卖。
在导演访谈中,看到刘毛宁特别喜欢收集老物件,常常还会去潘家园等地方去淘。
淘来的物件中,甚至还包括很多私人信件。
这真是储藏着一个人的一段人生的东西呢,就像新片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里装满外婆的东西一样。
这样细致的体验和接地气的素材,是很难得的。
难怪《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和《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都有一种在淡淡的叙述中,慢慢渗入的情感。
相对而言,新片在主题集中上更集中,但两部片子都可以说是“散文”。
散文化也许是导演有意为之,但我仍然觉得,做成故事会更好。
散文更多地是打动那些有相似经历的人,尤其是大人,因为散文与真实人生的距离太近。
对于没有相似经历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和将来的孩子,就只是旁观了。
如果是故事,在构建起背景和逻辑之后,会让读者或观众代入主角,去经历那些体验,经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过程。
从长篇故事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刘毛宁的两部短片是极好的种子,只要耐心往故事的方向发育出起承转合,会是非常优秀的长篇电影。
《翼娃子的星期天》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是成年人回望童年的视角,而《翼娃子的星期天》是翼娃子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的一家人的故事。
一家人从乡村来到重庆,开了一家小饭馆,妈妈掌厨,爸爸送外卖,翼娃子呢,是个九岁的男孩。
翼娃子爱他的家,尽管同学们说他身上有股特别的味道——油烟味,他也没有气恼或自卑,而是可以调侃地在作文里写这个事情。
妈妈做饭很好吃,爸爸像个超人哦,翼娃子写完作业可以得到鸡腿奖励呢!
小店里的顾客,也是些进城民工,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在乡下,翼娃子可以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一家人有奔头,虽然辛苦但也有幸福。
这也是中国许许多多人家的缩影。
我们应该去书写这些故事。
我的意见仍然和上篇一样,素材极好,儿童视角也用得很好,我期待发展成为故事长篇,用故事塑造出人物形象,才能更深入人心。
最后,所有的电影让我很喜欢的一点是用方言配音。
还有音乐,好像每部短片的音乐风格都不同,但又比较契合短片自身的质地。
在《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中,有一段旷野场景,音乐声音大起来,忽然就有点想落泪。
最后的最后,致敬这些电影人!
一部短片可能是一个团队几十个人半年的时间,不容易。
这里没有带资进组抠图换脸之类的,都是辛辛苦苦认认真真的手作。
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想联合起来变成大电影,才能在影院上映。
才有可能,有下一部。
希望下一部,更好。
小兔不爱吃饭,但却很爱提问。
为什么要好好吃饭呀?
为什么要长大呢?
为什么妈妈的眼睛这么大呀?
为什么妈妈有长长的耳朵?
小兔离开妈妈去远行,想妈妈了怎么办呀?
小兔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长大了,学会思考了。
她还没有足够的知识与阅历来帮助她解答心中的疑惑,于是兔妈妈成为小兔心中全知全能的超人。
但兔妈妈不会永远是港湾,小兔也不会永远是停靠在港的船。
影片用一连串丝滑顺畅的转场讲述了普通人的一生。
小兔从一张相片跳到另一张相片,每张相片都是不同的兔生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父母与孩子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家庭这个词,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若干年后,小兔也许会成为《蒯老伯的糖水铺》里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儿,一年到头也没得闲来回家看望蒯老伯。
老伯那一句”唉,他们都太忙惹“,透露着一些心酸与无奈,但同时也听得出他对子女的理解与支持。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兔妈妈有大大的眼睛,可以看见小兔的每次成长;兔妈妈有长长的耳朵,可以听到小兔从远方传来的消息。
但是兔妈妈唯独没有长长的手。
兔妈妈很清楚,小兔是要离开父母去远行的,她要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朋友、事业、家庭。
不必担心关系的疏离,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偶尔的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关系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甚至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而关系,是会发展变化的。
就像人要经历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一样,家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成员在关系和心理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有糖水一律五元的蒯老伯,用自己的事业表达着他对关系发展的朴素认知。
孩子们长大了,各奔东西,但“晚上总有人要喝糖水的嘛”。
蒯老伯给自己在这条老街上找到了的位置,人们需要他,尊敬他,喜欢他。
蒯老伯一定也有子孙满堂的过去,也有家庭团圆的曾经。
但家庭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健康的家庭正是在一代代人的独立成长中,向外发展出繁枝茂叶。
《向着明亮那方》里还有另外5个故事,都有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信大家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希望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的各大视频平台看到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是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电影,以爱为主题,在不同视角下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
整部影片聚集了亲子关系,人与自然,睦邻之情,异地成长等故事题材。
治愈的画风,丰富的想象力, 埋在心底的童年记忆加上方言的衬托,让一个个真实况味的故事,温暖而真挚,带着家庭和市井生活的烟火余温,每一幕都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也许我们都需要减缓脚步,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和人生的深意!
如果你正处于焦虑迷茫,不妨看看这部电影,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三星半。
上映前一直对这部动画很期待,近期难得的二维手绘动画。
《小兔的问题》是有问答形式串联起来的,形式上与前几年的阿狸非常相似,但是画风和对话不如阿狸温馨动人,情节也比较单薄。
《萤火虫女孩》作为一部童话向的动画短片,讲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乡村公交司机赴山中动物们为他准备的宴会的故事,立意并不新颖,比起《大鱼海棠》和宫崎骏的动画,细节也不够细致。
《小火车》的立意很好,但是故事讲的很别扭。
《蒯老伯的糖水铺》很喜欢,很有生活气息。
《哼将军和哈将军》的故事看了开头,基本就可以预测故事走向,却没有预测到故事结局,讲述家庭中孩子的相处问题,立意很好。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是我最期待的一部。
以前就看过刘毛宁的《我、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就超级喜欢,梵高式的画风,细节拉满,讲故事方式兼具现实与超现实之感,而且很多细节也充满了童年回忆,反复多次观看,仍觉得有滋味。
但是看了这一部,确实感到失望。
刘毛宁在画风的细致上越走越远,但是满目皆是细致的刻画,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里才好。
剧本还需要打磨,剧情讲述不够流畅,人物情感也不到位。
最后一部《翼娃子的星期天》是我最喜欢的。
共同经营一家小欢喜的夫妻,丈夫送外卖,妻子做菜,孩子在店子里写作业,写完了就去菜市场找同学玩。
极其简单的故事,看得却很亲切。
现在打开电视,所有的电视剧背景设定皆是北上广之类的大都会,主角都是职场白领、高级精英,或者至少通过打拼爬上了这样的位置,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或者平凡生活,一辈子也许就只能住在一座小城,开一家小店,仅此而已,忙碌充实,而这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完全被忽略,这部短片很好得讲述了普通人的故事,而且讲得很好。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8.9刘毛宁 / 2021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原著绘本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中国第一部绘本电影以下是完整版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分镜头脚本。
导演/编剧:刘毛宁“整理文件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标注在镜头旁边的文字和随意的画面,粗糙的笔触如今看来也显得非常有趣。
希望这些图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信息,以及对创作的深入理解。
”最终成片删除了一些分镜中原本很喜欢的镜头,比如二姐在外婆里会包红指甲,还有一些更细节的镜头。
【向着明亮那方】真的都给我去看电影名字着实有点像主旋律但实际是精彩暖心的儿童绘本动画里面七个小短片,太精彩了从梦幻般童话开始再到现实生活的缩影这么优秀的绘本动画短片不应该被埋没请你带着自己或孩子一起去电影院看看吧
【小兔的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交流,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割舍不掉的存在。
每一个问题似乎小时候也这样问过父母。
【萤火虫女孩】画风非常童话向,更偏向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
第一反应感觉有宫崎骏【龙猫】的温暖感。
善良的老司机的一场梦幻邂逅。
【哼将军和哈将军】用神话故事来演绎的兄弟手足故事,还是用最难的纸定格来拍摄,太佩服了!
用哈士奇做哮天犬,导演你很有想法💡想说哼哈二将人物要是做成手办也会很有趣呢!
【小火车】这绝对是催泪短片,坚韧小男孩的故事,着实把我看哭了😭【蒯老伯的糖水铺】导演审美太好了,生活气息浓厚,手绘画面太美了,分镜真的好赞!
电影常用的蒙太奇手法用绘画方式表现,有些惊艳!
【外婆的蓝色椅】虽然故事平淡,更似回忆纪录片,但是平凡人的故事够真挚。
【翼娃子的星期日】场景取景南京,满满的熟悉感,外来务工的孩子眼里的一天。
外地人融入快节奏的城市,也是现实生活的映照。
缘分这东西说来也蛮怪的,昨晚我一直在电影网站找电影看,看到「向着明亮那方」这个名字时有些惊喜,因为这是我很喜欢的童谣诗人金子美铃所写过的一首诗的名字,还以为电影讲的就是金子美铃结果看到导演那栏是一串并不熟悉的中国名字,我还是直接略过了,甚至都懒得点开看简介,内心还在想,"要是日本制作人,估计就是讲金子美铃了吧"结果今晚上吃着晚饭,想着随便看点什么,视频网站推荐的第一个就是由竹内亮团队制作的「向着明亮那方」幕后的故事,才意识到昨晚错过的这个片子居然是个国产动画其实看了竹内亮团队的纪录片,对片子产生了很高的期待,但是真正看的时候,反而挺多觉得"平平无奇"的地方,觉得「蒯老伯的糖水铺」应该多一些粤语而不是广普,觉得「小兔的问题」可以再让主题鲜明些,不过倒是能明显地感觉到前面几个故事很多都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直到「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和「翼娃子的星期天」,带有了很多的诸如岁月流逝感一般的悲伤,突然觉得大人们也会被打动「外婆」里的河南农村场景,让我想起来大学毕业前去河南室友的乡下老家过的那几天,明明都是农村长大的,河南农村跟广东农村太不一样,故事里不苟言笑的外婆,还有故事中的大舅和爸爸妈妈,秉性也很像是我的室友一家人「翼娃子」最后的那段念作文旁白是全片我最喜欢的地方,它的风格让我想起「人间世」这个纪录片第二季里我特别喜欢的第一集,骨癌晚期的小病友们,故事被一个川渝小病友娓娓道来,那种感觉朴素却攮人其实如果不是看竹内亮团队的纪录片,我都不知道「萤火虫女孩」导演所设计的"圆滚滚"风格,于是看动画时,一直留意所有角色的边边角角而「外婆」的导演喜欢去二手市场淘旧书信,他觉得读别人的旧书信,还有看小说看电影是快速地体验人生,他觉得人生短暂,这样的方式让人生变得丰富,他还说,要保持感受力「糖水铺」导演其实是因为去广州找了小街巷的一个糖水铺,她有点像天天跑去街头散步的许鞍华,去捕捉市井气,她说,"如果不是为了创作,也许我永远不会去到那个糖水铺"其实如果不是邂逅竹内亮团队这个小小纪录片,恐怕我怎么也不会遇到这个动画,不会让我在周日的夜晚似乎又多了一些人生感悟,我觉得这就是缘分缘分不只是男男女女情啊爱啊的,有的时候是和事物以及不同的人物,很多时候其实没那么浪漫,而是平平无奇,也许平平无奇才是好的,这一刻我这样觉得,人生也许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缘分拼凑起来的一部普通的动画最后引用一下吴菲译本中,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向着明亮那方
想起自己的爷爷,记得小学时候,有次跟他吵架,发脾气不想穿厚衣服,早上我没吃饭就跑去学校了,那天很冷,第二节课下课爷爷来了教室,我以为他是来骂我的,可是他只是给我带了包子,问我冷不冷,给我拿了衣服。
这是我记忆里唯一一次跟爷爷吵架。
以前爷爷在的时候,姑姑都不敢骂我,因为爷爷会说他们。
还有小学时,放学我想喝营养快线,不想自己去买,爷爷每次都会帮我去街上买。
有次爷爷说他腿脚不好,给我钱让我自己去,我懒,缠着爷爷,最后他也是去帮我买了。
爷爷是初三的时候走的,我初中去城里后,爷爷脑子就不清楚了,他们说都是因为我走了。
那几年父母离婚,我状态很糟糕,爷爷脑子糊涂也不爱干净,加之他只偏心疼我,堂哥堂姐都不喜欢他,我也跟着不搭理他。
他也经常说混蛋话,发脾气(但从来不对我)姑姑们也是经常说他,(就那时我知道了爷爷的父亲吸鸦片,姑姑说这个最能让爷爷生气)因为他那时会说一些混蛋话。
记得爷爷走的前两天我们回去看他,他躺在床上动不得,拉着我的手哭了,说不出话,他们都说爷爷最舍不得我,我当时啥都不懂,嫌弃他,因为大家都嫌弃他,那两年只有二姑照顾他。
我很混蛋。
还有奶奶,走的时候我八岁,小的时候因为爷爷奶奶的钱都在被爷爷收着,爷爷会给我钱我跟爷爷更亲,奶奶骂我势利眼,可是冬天的时候我怕冷,奶奶会把床睡热乎了再叫我上来😢😢😢😢以后再也没有会给我暖床,每次被打都会护着我的人了😢😢😢😢那几年我不应该跟其他人一样排挤爷爷,他最爱我了😢😢他们都说那几年看见我爷爷就会开心,可是我总是不搭理他😢😢😢😢甚至觉得他拖累我们,我真的很混蛋,小学下雨没带伞爷爷也会来接我,不会说我怎么不拿伞,上来中学被今天淋过几次雨后,就知道以后下雨就只能靠自己了,现在我每天背包都会带伞。
还有二姑,小时候哭她们都会给我擦眼泪,上了初中,就只能自己默默的哭了。
刘毛宁的三短片都太戳我了,奶奶也是会做最好吃的梅干菜,姑姑们没学会,奶奶走了,姑姑们每次吃梅干菜都会说“以前妈妈做的梅干菜最好吃了”
“生命中许多弥足珍贵的片刻,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书页上栩栩如生的画面以荧幕为窗口在眼前动态展现,人文童话的独特情韵于故事的起承转合间充分显露。
那些汹涌流年里撷取的片晌,犹如太阳下流水映射的光点,细碎聚合,无法久眙却始终吸引视线,偶尔望上一眼,淡淡涟漪便会撩拨心弦,追随光的引领,奏响记忆线谱最纯真的歌谣。
这是一部电影,是七个绘本,是人生之海浮跃的粼粼波光。
先申明,这篇严重剧透,没看过建议快跑看了再回来。
对于这部动画电影我的评价就是满分,七个故事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让我有惊艳,但是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我愿意给它一个五分的评价,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这部动画浓缩了我们中国人一个似乎是民族的习惯,情融于人融于事,一壶清茶,沸腾的茶声敲开耳扣,茶香芬芳入鼻,茶汤内饱含着含蓄内敛饱满的茶味。
兔子和萤火虫的故事我不详谈,前者故事性弱了一些,在我看来更像是诗歌,但是和后面的故事融合度差,比较像是每个故事中间的序幕儿童短剧,童话感足,但是表达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意境那个点没打出来。
但是画工作为开篇确实眼前一亮,水墨的动感,色彩的协调,韵味十足。
萤火虫更是一个纯粹的童话故事,是司机的一个的美梦,也仅仅是一个怅然的梦,算是一个给成人世界的一场光怪陆离的造梦。
接下来的第三个故事 小火车我愿成为全篇最佳,这是我来回看了几遍的故事,导演的叙述性诡计让我感叹,儿子父亲母亲三人的小火车匡次匡次的前行,一开始摇晃的镜头和来回的浮动我只当是导演对于火车动感的表现,整个人的思绪也被导演灾区的重建所牵着走,这是电影里的明线,可我完全没有发现导演对于儿子身体以下部位的刻意回避,完全以为是父母和孩子某个充满童心的杰作,真正有这样一列机械的小火车。
直到火车行驶出山洞,黑暗过后,儿子一只换上机械义肢的脚蹒跚前行奔向明亮的远方,我才明白之前刻意的回避,玩伴刻意的避让和对于小火车好奇的打量和触碰,爬山时的吃力,今天又进步了两步的深意。
伴随着逐渐悦动的音乐,家园即将重建,通往家园的回火来了,儿子也走出了灾难所带来的苦痛奋勇的奔向明亮的远方。
这是最贴切本部电影标题的小节,也是讲故事手法最好的一篇。
第四个故事是蒯老伯的糖水铺,我有幸在广州工作过一年,广州路边的大大小小的糖水铺也承包了我一小段的回忆,所以看着这篇默然有些共鸣,虽然对于广州来说小区楼下的那家挂着肥美烧鸭烧鸡厚感甜味的叉烧更能代表,但也没差,这些大大小小的一方小铺浓缩的就是一条街的喧嚣和人情的来来往往。
影片就是一个糖水铺在普通不过的一夜,贴了红纸一份要蜜一份不要的龟苓膏,出于关心的木瓜银耳,帮着朋友打包的两份香芋椰奶西米露,给环卫工的红枣枸杞粥等等,蒯老伯用一颗真心给每一位顾客,同时也收获到顾客的关心,纸板和问候。
当蒯老伯搅动着水流时,蒙太奇的变成了时钟,继而变成了来来往往的人群,最终浓缩了一座城市的人情,而在这个清晨,蒯老伯用曾经被爱过的方式交给了一位小朋友吃芝麻糊正确的方式,故事形成了完整的闭环,一个人的人生和一座城市的变迁也就在这一碗碗糖水里了。
(题外话小时候吃芝麻糊总是放凉了再次,太烫了,所以第一口无比香甜美味,但是第二三口变腻了,总是吃不完一整碗,找个时间也学着这样吃,看能不能完整的品尝一整碗。
)第五个故事蓝将军和红将军则是让我会心一笑,孩子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想起自己曾经痴迷的画画打仗,那一张张白纸便是我的一方天地,我操纵画笔便是主宰世界的造物主。
故事颇有些童趣,我这里想说下绘画方式,恕我不够专业,这种类似于皮影戏的纸片画着实有趣,用一个个固定的元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童趣的世界,希望之后能有更多类似的表现形式的产出。
第六个故事则更加饱含着一种刻在我们血脉里的亲情,当那个小小的蓝色轮椅打开时,奶奶一件件的物品从里面飞出来有序的排开,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一个人的一生就通过这样大大小小的物品展现出来时,我的泪水就在我眼眶里打转了,这些静物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这个活生生的人也静默在了时间里。
而大舅送过来的腌萝卜菜里也同样是很重的花椒味,妈妈遗憾没有给奶奶买那个能带来温暖的电热毯,那正好的午后阳光顺着皂荚树如时间洪流一样喧嚣的落下,便下了一场金色的雨。
最后一个故事放在最后讲我觉得正正好,因为这个故事足够简单,足够真实。
我妈妈是开裁缝店的,我小时候写作业就是伴着缝纫机咔哒咔哒的脚踏声和皮轴的滚动声加着布料和棉花的味道渡过的。
所以我很能理解那份独特的油烟味,整个故事简单的不能在简单了,但是当我听到那篇作文我家,和孩子有些早熟的声音的念白,我喜欢在公交车上看日出,我看到太阳从楼房后面出来,太阳先是很大很红,然后越来越小,越来月亮,最后变得金灿灿的,太阳升上去了,这时候妈妈坐在身边搂着我,爸爸在车窗外骑车,一会前,一会后,爸爸妈妈每一天都很辛苦,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爱我的家。
影片结束,是片名向着明亮那方,即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计实,也是始终不变的期望。
很高心能够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似乎是终于想明白了,整通了,发现了,我们自己的东西是可以足够好,足够打动人,所以重拾起了一些艺术表现形式,用我们自己的故事来饱含我们自己的情。
不同的画面,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甚至包含有无比真实的发生在你我他每天身边都会听到的声音。
真的很感谢能有这样的企划,也真的很庆幸能产出这样一部作品,在很多对于末世的绝望和恐慌的特殊时刻,我们仍然不屈不挠用真善美来歌颂希望,你可以说这是对于未来不切实际的自我安慰白痴的幻想。
但我任然希望你我都能抱着希望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校长好宠…对剧院的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有独特意义的、忧郁笼罩下的小假期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两位女主很有化学反应!姐姐到最后好宠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这段感情就像电影的名字一样,假期是美好的,但是也会有结束的那天
渐入佳境。夏日就这样一去不返。台词写得很有散文诗的味,非常喜欢。最后突然想到打雷姐的summer wine和summertime sadness.
“假期转瞬即逝,而你眼睛的颜色让我领悟到真实的滋味”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又是summer camp!年下刚一出场就是调皮捣蛋的感觉,好像总会惹事生非,可关键时刻还是帮年上解决问题,她对艺术理解和纯粹的追求令人动容。海边的咖啡,乱入婚礼现场,顽皮的跳海,放生牡蛎,之后就是我不经意间倒在你的怀里,那一刻似乎总是严肃的年上我相信你的心绝对化了,一衣同穿,有没有她的温度?年下又从后面追上来,又是皮皮的,你闹她笑🥹当年上宠溺的把哭笑两个面具给年下时,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暖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但是一切都在这个夏天,年下在年上老公前不经意的脸颊一吻是她们的告别,年上载着老公飙车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还有孩子们 这个夏天也是他们情感萌发的夏天,我们都舍不得这个戏剧节,我们也都舍不得这感情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偶然在b看到这个片子的切片,两位演得实在很美妙,带着大鹅特有的冷咧,不过大鹅这么崆峒的地方能出这类片子也是很有意思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