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一个忘记的过程,但我却忘不掉”
就从五条人唱的主题曲《伤心的人》开始吧。
伤心的让人啊/你不要太伤心/每个人都有过/伤心的一天我收到的信/比你多的多/封封都像针/刺我的心你爱的那个人/未必真的不爱你/要不然/他甩头就走/哪还用得着给你写信虽然爱情能让生活更美丽/但它的确也像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伤心的人啊/你不要太伤心/每个人都有过/伤心的一天你爱的那个人/未必真的不爱你/要不然他甩头就走/哪还用得着给你写信虽然爱情能让生活更美丽/但它的确也像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虽然爱情能让生活更美丽/但它的确也像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伤心的人啊/你不要太伤心/一定要学会忘记过去/让自己活得更坚强伤心的人啊/不要太伤心/一定要学会忘记过去/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热带往事,这就是一部披着犯罪悬疑外皮的爱情电影。
南方夏日的潮湿闷热,吊带裙后背上细细的汗珠,瓢泼的大雨,霓虹闪烁,无一不充斥爱的荷尔蒙。
插曲【Are you lonesome tonight】反复出现,结尾舞伴问“你不是总怕一个人吃饭吗?
” “以后就不怕了”因为王学明今天出狱了,梁拎着一兜子的菜大步的走回家,王学明出狱笑着朝着有光的前方奔跑起来。
“我哭不出来”“你知道你没必要袒护他”Are you lonesome tonight,Do you miss me tonight?Are you sorry we drifted apart?Does your memory stray, To a brighter summer day, When I kissed you, And called you sweetheart?
要说梁是什么时候爱上的王学明,大概就是当丈夫的两个债主找上门要钱时,王学明挺身而出为保护她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感觉到了被爱吧。
对一个儿子因丈夫酗酒间接导致死亡,跟丈夫感情不和生活没有交流不被关心不被爱的梁而言,王学明的关注 在意 保护,已经足够算得上是爱了。
她准备跳水自杀的时候,是他扔了一块石头救了她。
她已经没有活着的勇气 希望和盼头了,是他的出现,就像一道光或是一根稻草,让她感受到了被关心/关注/被爱 而想要活下去的期盼。
或许对她而言,没有办法毫无希望,毫无爱,毫无牵挂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王学明因误以为是自己开车撞死梁丈夫,满怀愧疚与自责,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想要进行赎罪的过程中刻意接近梁,关注 关心她的生活,在这个自我心理救赎的过程中,爱上了梁也或许是他想要因为自己犯下的错陪伴梁缺少的陪伴来进行弥补,他同情 可怜或是悲悯失去一切的梁,又或者看到梁想要自杀,希望自己能够让梁有活下去的希望。
但当王学明拿到火车站柜子里的钱,他选择的是,砸死凶手,坐牢,把钱留给梁,从而梁能够好好生活。
而梁把钱交给了警察,为了能够给王学明减刑。
结尾就是双向奔赴的爱情啊。
电影开头的牛,挣脱了绳索,跑到路中间,挡住了王学明原本要走的路,阴差阳错王学明开车撞到了中弹的梁的丈夫,误以为自己撞死了人,从而改变了一生,而这种概率的发生就像王学明撞人时候广播里在公布彩票中奖一样。
这头牛,像不像王学明。
命运总是会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和不经意的决定中,发生巨大的改变。
看之前在网上看到这部电影评分整体都很低,大家也会拿来跟同类型做一些比较,就我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多可比性。
典型的文艺片,大量的长镜头,以回忆的形式插叙,南方小城的犯罪类型,还有1996年枪支滥用的社会背景。
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氛围的营造,通过画面色彩 构图布局以及音效处理上氛围感十足,以至于整个观看过程中都感觉特别难受。
南方夏日的每一声雷,下的每一滴雨,都到心里去了。
较难进入情绪,一旦进入却很难出来,以至于不得不再次做一番整理,才能慢慢的一点点从电影情绪中剥离自己。
一部电影的好与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大概与我而言所有能够带动某一种情绪引起内心波动的都是好作品,无论通过哪一方面达到的,我觉得,都可以。
所以我会私以为,这是一部还不错的值得一看的电影。
“认识到人性本恶,其实并不是人类的羞耻,真正应该反省的,是面对着真理却不敢去正视它”电影里的这段话,还没有找到关联,只是突然联想到应该”正视自己的情绪“还在营造的氛围情绪之中,就这样吧。
<完> 2021-06-19 藤野花椒是谁在温暖你/有谁会让我觉得这夜晚/还有期盼/我就会跟着他去远行
《热带往事》是今天庆端午合生汇电影马拉松里我最喜欢的一部。。。
这是一部观念和思维都相当现代性的电影作品,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却已经有了完整的视听美学和个人风格,且并不晦涩。。。
对于普通观众亲和力角度,在《暴雪将至》和《路边野餐》之间,故事没什么看不懂的,但电影创作元素的丰富性就不好说了,如果是专业电影从业者,可以从这部并不依赖大制作的电影中,看到各种主创的思考、探索与努力创新,可能对于观众,就是这个语焉不详的犯罪片吧,其实是蛮大的误会。。。
首先是暧昧,有叙事取舍的暧昧,视角的暧昧,人物关系的暧昧,内在表达得暧昧。。。
暧昧并不是不清楚,而是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对于观众,暧昧往往关乎于认知与感受力边界。。。
其次是不和谐,很多场戏都在营造丰富的不和谐的视听组合,建构氛围,营造情绪。。。
声音和音乐搭配得非常好,很多场戏,有特别明显致敬大师与经典作品的痕迹,无论是希区柯克、科波拉还是阿彼察邦,总之给了我很多联想,但我并不觉得做作和刻意,完全是作品本身给我的自由联想,这不正是欣赏电影的一部分吗。。。
还有关于创新,我看了前15分钟,就猜想这个导演不会满足传统的视听语言,估计会有所新探索——果不然,他通过章宇客串的盲人歌手视角,尝试用一种盲人心理蒙太奇手段来进行叙事,且进行视角的混合与错位,非常新颖,也很大胆,这是今天一口气看五部片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几分钟。。。
我不知道这个导演来自哪里,但显然是有备而来,且野心宏大,因为至少从这个故事来看,《热带往事》完全不关心“中国”,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世界性的,片中所有的中国元素都不重要,导演的表达和观察是世界性的,并不本土化,可能也特意回避本土化、年代感。。。
这个特点到底会发展出什么,要看导演第二部才会有相对靠谱的答案吧。。。
总之,这是一部少有的思考成熟,且非常专业的电影制作团队的新锐作品,值得各种称赞。。。
连续电影马拉松看片就会有串台效应,王砚辉扮演的警察持枪狂奔抓嫌疑犯,没跑几步就呼哧带喘,我说,不对呀,你不是全程马拉松都拿下了,咋还跑两步这么累🤣🤣🤣刚才手欠,去看了一下豆瓣,各种不友好的评论实在无语,的确太多网友自己看不懂且无知,又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对于一些特别通俗的娱乐电影,当然观众可以自由踩踹,观众部分的意义就在于此。。。
但如果遇到不确定好不好,在自己感受和认知边界之外的作品欣赏时,我觉得还是可以先了解一下专业人士的观点,再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然真的徒增噪音罢了。。。
炎热的夏日到影院观看《热带往事》,得庆幸影院里的冷气开得够足,否则电影里那股燥热、炙烤、粘稠、聒噪的南方夏日的压抑氛围,可能会让观众也不禁焦躁起来。
《热带往事》海报1997年南方夏日这样一个夜晚,年轻的空调维修工王学明(彭于晏 饰)开着一辆破旧的车准备赴约,一头挣断绳子跑出的牛挡住车的去路。
王学明只能拐道,点火抽烟的瞬间分神,车辆发出巨响,王学明的鼻梁骨被撞出了血,他撞到人了,并且逃逸。
电影采取倒叙手法,观众已事先知道王学明被关在监狱,但无从知晓,人是不是他撞死的?
逃逸的他是如何入狱的?
王学明(彭于晏 饰)车祸之后,惶惶不可终日的王学明犹如某一具行尸走肉,他的灵魂似乎从身体里被抽出,他寡言、走神、失眠。
彭于晏特意为角色减重32斤,形销骨立、拉碴的胡须、偶尔无神的双眼,让王学明有一种濒临崩溃的脆弱感。
但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的他,又是警觉的,发现危险来临时他竖起敏感的神经,散发出狠戾而危险的气质。
疲惫的豹子仍然是一只豹子。
彭于晏为角色减重王学明是难以名状的人物,他脆弱与危险并存,时而狠戾又时而温柔。
唯一可以笃定的是,他是孤独的。
电影里除了偶尔出现的女友外,观众无从得知他的社会关系,大多数时候,他形单影只,在有着不断滴水声的肮脏混乱的出租房里,挨过一个又一个孤独且煎熬的时刻。
车祸成了王学明的梦魇,这是他仍保善良的症候,他区别于电影里的冷酷杀手。
王学明多次回忆起撞人时的场景,每一次撞人的回忆各不相同,就像一个做错事的人,无数次在后悔中想象着去改变错误。
王学明的记忆也是电影的叙事结构。
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多时空叙事。
正叙、倒叙,各种手法看似随意又有序地穿插,甫以如梦如幻、湿热不安的视听语言。
这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台风到来前那个迟滞的午后,昏昏欲睡,亟需一场大雨带来片刻的清醒与清凉。
惊恐中的王学明《热带往事》是带有一定观影门槛的电影。
对于非文艺片爱好者的观众来说,慢节奏的前半程是不小的挑战。
虽然电影充分发挥了“电影是做梦的艺术”的魅力,但南方燥热难安的梦境,的确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沉浸其中。
也许是好奇,也许是怜悯,也许是被她犹存的风韵所吸引,王学明慢慢靠近他撞死的人的遗孀梁妈(张艾嘉 饰)。
有人说张艾嘉是中国版“伊莎贝拉·于佩尔”,这真是恰如其分。
这样的年纪仍然优雅、漂亮、温柔的女演员很多,但张艾嘉是鲜有的能够在大银幕上流露出一种坦荡的女性性吸引力的。
不要误会,这不是以男性凝视的眼光看待女演员,而是想说明张艾嘉构成对“少女感”的一种挑战——年纪与性感并非负相关关系。
梁妈(张艾嘉 饰)所以《山河故人》里,似乎也只有她能够与董子健演情欲戏。
在《热带往事》里,观众同样隐隐期待着她能够与王学明发生一点什么,因为所有的氛围都到位了。
玲珑的身体曲线,垂下的肩带,脸上渗透的汗水,伤心的过往与不为人知的孤独;这时突然闯进一个精壮的男性,瘦削掩盖不了他五官的帅气,并且他们莫名的投缘。
发生点什么是水到渠成,不发生点什么也仍然暧昧不明。
两人的关系微微暧昧什么也没有发生。
反而是在敞开心扉后,王学明向梁妈坦言:是我撞死你的老公。
让王学明始料未及的是,梁妈说她老公不是死于车祸,而是有人朝他身上开了两枪。
冷酷杀手登场,章宇饰演的瞎子登场,《热带往事》进入了另外的叙事节奏,犹如从王家卫的片场进入某一部黑色电影的片场,视听语言保持着连贯性,观感上并没有很刺眼的断裂感。
电影后半部分传递给观众的紧张感——相信我,也许并不逊色于我们在电影里看一部恐怖电影。
年轻的导演温仕培的确有着压不住的才华,他将电影视听语言的魔力发挥到极致,凭着光影、声效的调度配合,让警察追逐杀手、杀手追逐王学明这两场戏,给观众带来出一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极致惊悚。
子弹仿佛会打到我的神经上,以至于我一再捂住我的耳朵。
章宇在电影中客串瞎子豆瓣短评上有人写道:“上联:地球最后的夜晚,下联:南方车站的聚会,横批:热带往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括,因为三部电影都是典型的风格化叙事,视听语言上的作者性要大于故事本身的叙事性。
而这三部电影,也都与戛纳有缘分,毕赣的入围一种关注,刁亦男入围主竞赛,温仕培入围特别展映。
让人惊喜的是,《热带往事》是温仕培的首部作品,他才30岁出头,未来大有可为。
这几部作者性尖锐且鲜明的电影,无一例外都因为文本的暧昧遭遇两极分化的评价。
在批评者看来,导演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投注于视听语言的钻研,却忽略了故事本身,这让文本过于单薄孱弱。
这也是《热带往事》面临的最大争议:文本太单薄了。
电影的确在主题上没有太大的社会批判的野心。
就像电影英文名“Are you lonesome tonight”所寓指的,它更多只是想讲述庞大的都市里,漂泊的灵魂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南方的广州,可以发生在某个遥远的国家或地区;故事发生在1997年,也可以发生在2021年。
王学明因为半路上一头卧倒的牛人生改变,这种人生中的小意外每个人也可能会遇到。
电影虽然落在具体的时间语境里,但它讲述的是跨越时空的漂泊、孤独、羁绊和救赎。
当王学明出狱时,此前的颓唐邋遢一扫而空,白衣在身,又是清爽的少年模样。
就像一场燥热难安的梦境醒来,吹来一丝拂面的风,让人心旷神怡。
导演在这里跟观众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但没关系,哪怕梁妈没有来接他,但王学明奔跑在阳光里,露出微笑。
发生点什么是水到渠成,如果没有的话,那份暧昧也值得珍藏。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我的确是不喜欢过于真实的电影。
原因很简单,真实本身极具荒谬感,而且是偏离逻辑的荒谬感。
这或许是因为旁观者和当事人的不同信息掌握和立场。
王学明接近梁太可以说是有动机无目的。
他要和自己撞死的人的家人产生联接,这是心理补偿因素作祟,但他要怎么补偿,要不要补偿都没有预设目的,就是走着看。
我去做了是对于自己内心产生愧疚的心理补偿,这种补偿在你去做的时候就已经完成。
至于结果,并不重要。
因为大多数时候我想要补偿已经足够抚平愧疚感,至于你是不是得到补偿了。
反正我已经做了。
他去大排档调查死者,去火车站取包,是在已经被梁太告知丈夫是死于枪杀之后。
其实不用管真实的致命伤究竟是什么,当出现了这不是你的事的可能性,大多数人会马上认可。
所以王学明之后的行为,就更难以用常理解释。
如果一定找个理由,我想就是保护欲的产生让他对自己存在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感。
他一下子从杀人犯,变成了能帮你找出真相的人。
这种认同感对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王学明来说,具有某种意义。
我一直在想他第一次去梁太家修空调,正遇上一大批邻居去安慰梁太。
刚刚丧偶的中年妇女,家里有一个年轻的男子。
但所有人都没对他的存在产生任何反应,而他也兀自搬梯子修空调,就像在这同一个屋子了有一个物理屏障,将他和所有人隔开一般。
所以我想这或许象征着他在这个社会根本不被看见。
影片另一个过于真实的地方就是留白太多。
钱哪来的,杀手哪来的,王学明和梁太关系究竟为何。
不知道,你可以随便想。
就像酒桌上听到朋友谈论的八卦,我有个邻居怎么怎么样。
你再细问他细节,他会说,这谁知道,但一定是……。
一定是什么,就留给你想了。
首次执导电影长片的温仕培,拍出的这部《热带往事》把我给看呆了。
温导似乎是“天选之子”,2017年被宁浩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相中,2018年又获得柏林电影节——天才项目市场单元现金大奖。
投资方除了坏猴子还有北京文化、腾讯和阿里。
一出道就有名导相中,处女作就能请来彭于晏、张艾嘉主演,成熟的摄影、灯光以及出众的美术设计,让《热带往事》画面直接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强大的声音效果背后也有杜笃之(作品《悲情城市》、《大佛普拉斯》、《刺客聂隐娘》《军中乐园》)、李丹枫(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暴裂无声》、《白日焰火》、《天注定》)鼎力相助。
这完完全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样的出道方式可以说是让无数导演艳羡的,至少我知道毕赣当时是绝对不会有这样大的助力。
那些拍出成熟处女作的导演,后来的电影路无疑都走的不错,可是这样才开始拍电影长片就开挂的导演,能否真的成为后世为人所知的大师,还真的是有待时间的检验。
导演自己的成色足不足,反而被坏猴子的强大资源烘托的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从这部电影的风格来说,温仕培当然不会是下一个宁浩,也不会是下一个文牧野、路阳。
因为温导的《热带往事》并不是特别的商业,对观众可能还存在着挑选。
他有可能是一个高起点的毕赣与刁亦男的混合体。
所以我在想,如果监制换成刁亦男,也许会更棒一些。
但是眼下,这部作品的视听质感已经惊艳到不行了!
彭于晏在所有人眼里都是阳光帅气的代名词,然而这次出演的影片角色和他过往的演员履历简直天差地别。
不再是阳光坏笑炫耀美好的身体,而是以一种克里斯蒂安·贝尔《机械师》式的暴瘦,来演绎一个底层小人物因为意外车祸而惶惶不可终日的嫌疑犯视角。
不得不说,这很不彭于晏。
能让众所周知的知名演员演出与过往形象反差很大的电影,这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
温导对演员的指导与要求非常特别,是一种追求小人物生活真实的表演。
比如张艾嘉在街坊邻居过来劝慰的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安,拿捏到位。
比如王砚辉在追击持枪匪徒时的心惊胆战,比如保安接受采访时的形象,真实的那种感觉,就是让人觉得这一切很可信。
当然,这种真实的表演,还有手持扳手、衣服撑子防身,心事重重整天板着个脸的彭于晏。
影片整个视觉的画面,充斥了噪点与颗粒,除了少量的信息元素,其他统统虚化到模糊。
长叠化的剪切产生一种梦幻的感觉。
这种感觉让张艾嘉在家里梦见老公和孩子的镜头看来就像现实一般。
把梦境和回忆拍摄地犹如当下发生的事情,这是导演的一种特殊天赋。
能够体现上述天赋的,还有彭于晏在出租车里回忆的那场戏,彭于晏坐在出租车里,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着张艾嘉的老公被自己推下路边。
比较独特的摄影手法还有黑夜用非常突兀的补光拍摄,黑夜与高光形成大反差,人物的面部表情得以生动诠释。
这种反差还被导演用到了彭于晏埋钱的那个镜头,汽车灯打亮彭于晏周边的环境,幽绿的青草,透亮的灯光,唯一昏暗的是逆光阴影下的彭于晏。
鱼缸里打捞的死鱼暗示了后面的死亡。
面包车里一生平安的吊坠,略带一丝讽刺。
时而响起的警笛声、直升机声烘托出主角内心的焦虑。
不断重复的电台中奖号码,用的效果并不算好。
每个人随时可见的汗水,围绕着氛围主题——潮湿燥热的鬼天气。
这种热的氛围很关键。
因为戏中人说,一燥热,人就不安分。
中间穿插的几处笑点是不是导演的意思,我们不得而知。
这种幽默出现的效果是影响了影片的整体效果还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值得商榷。
但是黑社会说给邻居带点刀当伴手礼,一枪八发的凶器自制也确实戳到了我的笑点。
除此之外,有两处神来之笔我必须吹爆!
彭于晏和张艾嘉选完墓地出来,彭于晏终于鼓起勇气坦白自首,然而张艾嘉却说自己的老公是被枪杀的。
在观众期待两人反应之时。
瞬间冲出来一队乐团,声音席卷而来,盖过了彭于晏和张艾嘉的对话。
其二就是彭于晏被杀手追杀,忽然冒出的房东犹如鬼片。
刚还没有说两句话下一个瞬间房东被击毙,脖颈血流如注。
这两个镜头真可谓视听效果拉满。
看到最后,彭于晏放下沾满血浆的砖头,我意识到,我这是看了部视听效果无敌的神作!
但可惜的是。
故事并没有那么好。
这个故事既不成熟,也不深刻,似乎揭示着,这就是处女作的天花板。
过于风格化的视听内容,对于观众的接受度来说,的确是个挑战。
至少我前排的那个观众没看完就走了。
总之,这部我的端午节档最期待影片,并没有让我失望。
并且,我想看看这个一出道就开挂的年轻导演,以后究竟能去到什么高度。
有一个导演在星级饭店的厨房里做了一坨屎他撒上调料,摆上鲜花,加上滤镜装进王家卫、杨德昌、大卫芬奇、刁亦男、毕赣等人亲笔签名的盒子里喊大家来吃虽然这还是一坨屎但真的有人觉得这屎好吃!
有人称之为炫技之作,我认为连炫技都算不上,因为它毫无技法可言,不知所谓的运镜掩盖匮乏的镜头语言,忽快忽慢的剪切暴露杂乱的叙事节奏,氤氲暧昧的滤镜充斥拙劣的艺术审美,据说导演还在摄像机上套了丝袜,如果这样就是作为导演的“技法”,那袜子店老板早把马丁斯科塞斯顶下去了。
也是猛不丁华语片就又出现这样一位青年导演,《热带往事》是足够为其打开声名的才华之作。
整部影片沉浸在声光色的个性表达中。
对比赏析的话,导演的美学追求与实现力,比李霄峰(《灰烬重生》)活一点,比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少点雕琢痕迹,更自然些。
影片的配乐和音效很突出,全程比较躁动,甚至片尾都放起Disco。
枪声是最突出的,几次开枪都很有震慑力。
(溅一脸血的七管手枪就不必说了,配合那句“我不要了”,笑懵。
)动作设计亦在声效配合下独具一格,如王学明和杀手搏斗,从老警卫的听到的二人嘶喊殴斗声,几乎已是很具象了。
影片背景是九十年代,广州,说年代还原好不如说景取得好。
这些旧房子气质真是迷人,咝咝忽闪的灯管也恰好烘托情境。
不过热带燥热潮湿的空气,说实话并不太能扑面感受到。
而更像一种亚热带夏天的感觉。
影片很流畅,很稳。
并没有融入太多社会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得失对立,再或梦呓般现实模糊。
是比较写实,在浪漫文艺气包裹下的写实。
蒙太奇比较随性,不同人物视角回放一次。
却不觉痕迹。
监制宁浩早期《疯狂的石头》里也有类似处理,到今天电影技法已精致太多。
尤其那段上帝视角对王学明停车后的场景回放。
彭于晏在那辆松花江旁的一幕,调色滤镜太美了,很像一幕陈旧的录像画面,但情境又迷人。
演员的话。
彭于晏似乎没太多可讲,感觉他也比较沉浸人物状态。
张艾嘉状态感觉不错,她这个角色小20岁的演员大概也是可以演的。
王砚辉原以为戏份会很重,结果工具人就算了,追杀手一段又莫名露怯,前后也没有再深入交代,感觉比较奇怪。
对章宇期待是最大的了,因为他那张单人海报,戴墨镜盲人歌手,实在太有戏了啊。
真的好羡慕他,现在简直成了戏点集一身的型男。
我好想要一张他的单人海报,跑了几家影院也没讨到。
很喜欢电影“燥热狂欢,凶猛上映”或“高温预警,袒露真凶”的宣传词,但想率先点燃这个暑期档,似乎热力不足。
这个夏天和电影似乎还都没真的燥热起来。
1.男主灵魂抽离,明明一个市井小民的身份,硬是可以演出对模特女友熟视无睹、对肇事逃逸转头就忘,你以为他撞人了每天都诚惶诚恐,并没有,他非常巧合地偶遇了女主,又非常冷静地把她空调泄气然后递卡片去她家修空调、吃饭、约会、祭奠、散步、开车兜风…….并且做这一切都同时,他真的是面瘫,这让我想起吴签…..2.女主不得不说是全片唯一的亮点,我没看过新闻,但看得出导演想表达的是女主平时喜欢搞破鞋?
老公死了才每一个月就跟男主好上了。
并且表演极其隐患又暗含萌动,特别是街坊大妈来家里的时候,她完全不悲伤,并且谈话间不经意间的看一眼镜头的方向。
但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导演确实没讲清楚。
为什么老公死了自己一点也不伤心,为什么看上了男主,因为他帅还是因为他性格像流川枫?
为什么最后那五万块她上交了却没有再见男主一次?
3.街坊大妈,也是本片为数不多的,可信度极高的角色。
无他,中国的街坊大妈就这德行,浓妆艳抹的打着安慰人的旗号去寡妇家开趴体。
非常可信,就是讲话的背景台词有点不真实4.可有可无的警察。
王砚辉仍是一副痞性,老油条的样子。
但是片中从有人自首、到抓嫌疑人、到审问嫌疑人,没一点专业度,审人这么和蔼可亲你能审出个屁来!
抓人又抓得莫名其妙,人家犯了什么法你倒是说一下啊,搞得好像他才是主谋一样。
最后主角落网好像跟他也半毛钱关系没有。
人家撞人又没摄像头拍到、车子一洗衣服一换,明明就是完美犯罪了,最后抓到他是因为有人来抢五万?
问题是凶手被板砖拍死了,你咋知道五万的事情?
男主要是咬死一句不说呢?
5.智商不在线的凶手。
从全片他赶在巷子、公寓开枪杀人可以看出是个悍匪。
但是为什么一开始追凶的时候看到男主撞人之后又折返拿钥匙,自己不敢一枪毙了他?
明明周围连个人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杀了之后开车逃离现场,钱拿到了还多一辆车。
总比你后来杀的士司机、房东老太好得多吧?
其次你既然开头就没跟上男主的车,那你是怎么知道去拿东西的人他拿的就是五万呢?
是根据他开门的号码?
还是根据他 的包?
还有你到底是是在哪个地方蹲了多少天才等到男主的?
是怎么保证没有错过来取包的任何一个人的?
既然你都知道了包在那里,能不能大胆点,骗一下老太就说钥匙丢了,包放了十几天。
或者买根撬棍,知道在哪在撬哪,不知道在哪选个深夜一个个撬开。
总比你杀人越货好得多吧?
最后拿着手枪被一个电工空手拍死…..
一个简单的故事拍那么装逼干什么,这电影真是看哪哪装逼,而且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都能拍到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真心不容易。
导演基本上没什么想法,我看他是想拍一部情色片,但是审核又没办法通过,于是想着法的往这方向靠,最后就弄得不伦不类,最滑稽的还属结尾,到最后钱还是充公了,这电影本身就不咋地,再加上审查制度上的各种造孽,最后就成了这么个烂尾的东西。
电影放映了5分钟。
四个小姑娘,打着手机的闪光灯走进电影院磕磕碰碰的寻找自己的位置,然后其中一位又因为奶茶的问题进出了电影院两次。
他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地分享着着剧情的发展总是,总是需要其中一位女生的讲解才能够明白电影的内容。
她们会像上课接老师的话茬一样对着屏幕和前排发挥自己的接话能力。
她们看到广东队话还会兴奋地去模仿。
看到东北台词的搞笑笑得花枝乱颤。
她们乐于分享自己准备的饮料,一杯杯的打开易拉罐。
她们享受膨化食品的美味,嘎嘣脆响和咀嚼的声音透过她们的口腔和电影声音交相辉映。
在电影结束之后,她们愤怒地表示没有看懂,她们说彭于晏的演技不行,她们对于彭于晏没有卖肉愤愤不平说浪费了影票钱,她们说这个电影就对这个电影又臭又长,并决定,以后再也不看了。
她们同仇敌忾。
最后她们走出了电影院发起来AA收款。
热带往事 (2021)6.1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温仕培 / 彭于晏 张艾嘉
我得说,她们确实影响了我的观影体验。
这部电影有相当多的无伴奏,只展示角色之间的剧情互动,主要体现在张艾嘉和彭于晏之间的对手戏上。
或许如果是一部比较吵闹的商业片,也可以让各种音效和紧凑节奏让我忽略她们。
糟糕的观影体验确实让我无法沉浸,她们就像是坐在我身后不学习捣乱的同学,不断的扰乱着课堂上的秩序,不断刷新自己的存在感。
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我在观影之前也看了一些豆瓣的评论,评论中不乏一些难以沉浸,觉得电影索然无味,吐槽导演炫技的声音。
这让我也是抱有一个踩坑的心理准备而步入影院。
如今我看完,我思考了一些这电影之外的事情——这些评论。
对这几个小姑娘而言,她们一定觉得自己时间被辜负了,浪费的时间看了这么一部糟糕的电影,还觉得自己的票不值,不值得花钱去看这么一部电影。
他们还会有可能会来到豆瓣写一下差评,但我觉得他们这种人是真的没有前进下去,或者说他们不属于这部电影。
很多人应该是冲著彭于晏而来。
一定程度上彭于晏代表了一种流量,但是这个电影不是一个流量的主导的电影。
可能彭于晏在转型,为他而来的观众没有做好观看一个慢节奏,拖沓电影,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所以在短评的热评中,我看到了有人直接表示,想要看彭于晏和张艾嘉直接做爱的画面,对于剧情避而不谈。
这种电影是需要一定的的耐心去观看的我想到之前一段时间,大家有一些人连指环王都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看完,所以关于这一部节奏如此之慢的电影,有一些人没有耐心去,看完也就显得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要给还没观影的人,一些建议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带有一定门槛的电影,他是一部慢节奏需要沉下心静下心安静的去看了一部电影,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业片,他的节奏背景音乐音效等等的都没有多么的出彩。
他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导演为你再讲一个故事。
而我作为观众安静的专心的去看完这个故事就好了,如果要是想要看大制作,想要感受震撼的效果,那我真的不推荐你来看这部电影也不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
他不属于这类观众。
温仕培导演处女作,视听语言一流,不然也不会入围戛纳,但故事和我没有连接,这个剧本要4个人写?风格如雷雨将至前的南方夏天一样沉闷,也许是一路追着纯电影去的导演,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照顾一下观众。
这角色就应该张孝全来演
同意“上联:地球最后的夜晚,下联:南方车站的聚会,横批:热带往事。”这条评论。
1.5 看这样的电影,让我觉得我们其实没那么需要电影
质感可以,本子差太远
网友也太严格了吧,这片故事是简单了点,但绝对称不上烂啊,而且它在视听,剪辑,美术上都做得很棒啊,加上犯罪片的壳子,在我这起评分就不会低,我真心希望这种强视听的华语片能多点!
导演可真是个鬼才,能把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那么复杂,各种炫技,各种插叙倒叙让这个本来就不怎么样的故事看起来更加煎熬,观感极差,而且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剧情用了一个半小时还tm没讲清楚。中间用了一大段不知所云的镜头,看起来像是要故意拖时间一样。而且每到高潮点,紧张的音乐起来的时候,突然又归于平静,就像是你学校终于要放假了,却tm突然又被拉回去假期补课一样的感觉。片中除去买枪那段和出租车司机、房东被杀的镜头之外,就是一坨用礼盒精致包装的屎。
《热带往事》,它闷热黏腻又潮湿,像极了今天北京的天气,在里面看到王家卫、毕赣电影的味道,但又是导演本身的味道,暧昧的情愫、悬疑的剧情交织在南国湿漉漉的天气里。章宇的歌声、张艾嘉眉宇间的微表情、彭于晏瘦到让人心疼的身材……总有个理由值得去影院一探究竟,看电影过程像在吹着摇头风扇午后,做了个梦,醒来恍恍惚惚。看完电影,收到NOMO推送推出免费电影联名款相机通知,选了曾经拍下的照片进行处理,还原了电影黄绿青胶片质感。
还行,视听ok,拍成短片会更好
一味的渲染气氛,在剧情上却不着笔墨,看着直让人捉急。
当时写的标题是《坏猴子的奢侈品》,刚看了一眼票房,真的奢侈。看完以为是两个多小时的片,心想怎么敢拍这么长,再一看条目,原来只有97分钟。张艾嘉获得了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吃饭、发型,甚至完成了转变。王学明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愿称为剧作孤儿。警察、盲人歌手、女朋友、杀手,一起组成孤儿院。或许就是薄在这里吧。宁浩那时候拍多线叙事,角色纷杂,也都可以有个性有人物。新人导演可以学学?我可能没看懂/欣赏不了吧。
個人覺得比南方車站好的點在於沒有南方那種刻意的獵奇感,整個作品不諂媚,故事存在合理性。缺點在於劇本較弱,懸疑色彩其實不算很濃厚,倒是張艾嘉和彭于晏兩個角色的人性倫理部分更值得去寫。很喜歡影子殺手那一段,鑰匙的聲音營造了極佳的恐怖感,令人不寒而慄。演員方面張姐最佳無疑,嫵媚多姿、風韻猶存。
撞人回忆到夺命金之争,围绕着赎罪主题。故事简单也很散乱,音效与灯光的形式做的很足也很满。
导演极力想表现的张艾嘉和彭于晏的cp感我get到了,除此之外的其他配角处理的有点随便
「我... 哭不出來」
影片作者性很强,对人物状态和社会肌理的刻画相当迷人,第一次看彭于晏出演的电影感受到了他(角色)身上的诗人气质,映后问宁浩导演,他说看剧本时也感受到了这股气质。网上评价似乎很两极,这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它是披着犯罪类型片的外壳进入院线市场,建议未来几天将要去影院看它的观众可以调整这方面的期待,祝大家收获一次称心的孤独芳心之旅。
短评里“半成品”的概括精准。
海报漂亮
奔着彭于晏来,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不知道是文艺片走的悬疑商业路线还是悬疑片走的文艺路线,就不太适应。内页说它视听效果和技术处理很好,但是关于导演手法炫技这方面我不太懂,更别提欣赏了,再加上今晚座位左侧的李姓朋友过于聒噪,观影体验不太好。抛开技术层面和风格,剧情对我来说确实挺清汤寡水的,不像我心中戛纳电影节入选片的水平,上文李姓朋友甚至直呼难看 大叫晦气。不过秉着对彭于晏和大片的尊重,我给四颗星叭
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