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采取了公路片的架构,但在大巴车,卡车和面包车的几段物理空间中,由于主人公回乡动机的单一和过去生活经历的匮乏,导致他和路途中不断相遇的其他人物之间,从未形成立足于当下的真实交流。
主人公一副满怀心事,却无法吐露的苦闷状态,他和其他角色之间看似热闹嘈杂的互动其实极为单薄和功能化。
一方面仅仅只是弥补了缺失的背景信息,另一方面也只被用于反复呈现和放大主人公在事业和爱情等方面的不如意,尤其是他与师妹的情节设计,更给人自恋和油腻的不适之感。
只有在和前女友的这场戏中,主人公过去的经历才成功的嵌入了当下,此前的生活经验才被积极地调动起来,他才部分地真正敞开自己,感受家乡物是人非的变化,而旅途作为公路片中沟通人物过去和现在的中介作用,也才得以有效地实现。
也由于剧作上的种种缺陷,除理发店的这一情节外,人物之间始终无法酝酿出足够细微,并且能够不断慢慢累积的情绪氛围,这就使得大量保留时间自然进程的长镜头,只能呈现出主人公与其他人物和周遭环境的隔膜和尴尬,很多时候无效地沦为了纯自然主义的直接纪录。
对长镜头空间内的肢体动作,同样也是缺乏应有的设计和安排。
因而,当山西的自然地貌赋予影像的质感不再令人新鲜之后,剩下的就只有单调和沉闷。
更可惜的是结尾的平行蒙太奇虽试图将人物迷惘挣扎的情绪推至高潮,但这一时空的碎片化和镜头视点的混乱,打破了此前长镜头营造出的纪实感和“慢节奏”的表达,暴露出导演在掌控影像整体结构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4.21北影节第二场~影片的整个叙事结构是简单明晰的,讲述了一个三十岁在大城市漂泊多年且无房无车的落魄男人,带着一身疲惫以及对过去回忆的哀悼,从城市回归满是煤灰与阴霾的山西乡村(色调上是萧瑟的),回到家乡的故事,一路上他偶遇了一个又一个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曾经因为误会而断了联系的发小,曾经无疾而终却念念不忘的初恋,以及他自认为看对眼不停搭讪的“艳遇”学妹……从这些故人的身上一点一点找回他在这个地方带有地域共性的记忆,找到他自我身份的一个锚点。
但如此明晰的叙事中,我仍觉得无病呻吟式的留白过多,在大段长镜头的处理上并不恰当,有些刚积累起来的情绪,啪的一下,被前后镜头、段落的衔接弄得个七零八落。
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些什么,但那个“什么”,导演戳不破、达不到,功力不足,以至于最后结尾段落突然高涨的音画情绪,让我有点接受无能。
导演本人可能已经拍high了,放肆了,十分感动了,但作为观众的我还是冷冰冰的状态,因而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影评价是“清晰中又有着不知所云”“男性视角下的极度自嗨”等。
1.疏离。
豆瓣上有网友评价导演的对白设计是尴尬而失败的,但其实对于有过返乡经历的乡土青年来说,跟老家人之间尴尬、疏离、没话找话的状态,是一种完全基于现实语境的常态。
一方面是过往的亲密与熟稔,另一方面则是现今生活圈子与环境的巨大差异,因此重逢时,对话之尬,几乎是一种必然,不外乎工作、收入、是否婚恋生娃等常规性话题。
这种熟人社会里的常规生活议程,恰恰是梁哲远赴北京希望逃离的内容,也是他回到河曲不得不面对的境遇。
2.空间。
作为在贾樟柯导演创办的平遥影展一举成名的导演,也作为贾樟柯导演的山西同乡后辈,菅导在影片的空间调度上,颇得贾导之衣钵。
以从县城回家的大巴车为例,近处的乡人还在嘘寒问暖,远一点座位上、认识梁哲的乡邻已经开始闲言碎语。
事实上,如果梁哲不在身边,此刻热情寒暄的乡人,随时可能转变为背后闲言碎语的好事者。
熟人社会里的这种人情日常,从几个镜头的推移与设计中,便可见一斑。
3.呼应。
在剧本的设计上,菅导有着前后呼应的精密构思。
比如算命那出戏,提到梁哲命中缺水;后面理发馆中,曾有旧情的老同学为梁哲洗头时,导演就特意对洗头过程中的水流进行定格式特写,水与柔情之间的呼应与关联,暗示了梁哲至今单身的命运线索。
又如大巴司机从车轮下救下一条小狗,后面紧接着就交待梁哲的老同学死于车祸中的最后卡车车轮下,梁哲对于小狗的感情,一方面有未能给车祸惨死的老同学奔丧的遗憾与愧疚之情,另一方面也有因爷爷去世而引发的对于生命本体的怜爱与尊重。
4.民俗。
片中在海鹏理发馆场景之后出现的那段原创音乐,歌词表达相对直白了一些,处理得不够写意,算是影片中一点不完美的缺憾。
但是片末唢呐艺术团的那段民间音乐演绎,却是影片非常突出的亮点之一——原生态的音乐呈现,野性而旺盛的乡土生命能量,传递出一种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的动人意蕴,让我想起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白鹿原》开场时的秦腔演出,非常出彩。
5.空镜。
影片开场时纪实摄影般的诸多空镜头呈现,以及定格到冰封河面上,再引出梁哲租的房子被清退、北京已经回不去了的剧情设计,实在是浑然一体的影像语言表达,让人印象深刻。
后来大巴车上,也有一段诸位乘客车上表情的特写镜头蒙太奇。
这些纪实化的镜头语言,赋予影片一种厚重的现实主义基调。
6.时代。
尽管是一部微观叙事的作品,菅导在片中,却不乏时代语境关怀。
父亲从煤矿下岗、回家务农,同学从煤矿转岗、改跑运输,都是“双碳”背景下,山西作为煤炭能源大省、持续产业转型的大时代命题缩影。
而微信支付的无处不在、直播经济的深入乡土,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都巧妙地在一个个影像桥段的叙事中,自然呈现。
真心推荐这部《夜幕将至》,排片很少,想看的朋友,从速购票,去影院观看。
01为了所爱,我可以忍受眼前任何不喜欢的事情南都娱乐:你还能想起2023年平遥国际影展时,从贾樟柯和宁浩手中拿到“费穆荣誉最佳影片”的心情吗?
菅浩栋:当时像做梦一样的状态,我确实从来没想过这部电影能拿“最佳影片”,前面拿了“迷影选择荣誉”跟“桐叶荣誉”,我已经非常知足了。
所以最后再颁一个大奖给我的时候,我觉得很意外,像做梦一样,就连主持人在念(获奖)词,我都还没能清醒抽离出来,也不会去展望什么未来。
南都娱乐:得奖当晚是怎么庆祝的呢?
菅浩栋:很日常普通,其实那一天结束后,有同行朋友叫我们去聚餐,但当时已经晚上11点多了,比较晚,颁奖结束后第二天大家都要走。
所以那天晚上,我们团队四个人一起回酒店聊聊天,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晚上。
南都娱乐:你曾经做过矿工的经历,让你成为了中国最懂煤矿的导演,现在回看,这段经历给你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菅浩栋:我觉得在煤矿的这一段经历,磨炼了我坚韧的品质,如果我有喜欢的、想要去做的事情,那我可以忍受眼前任何不喜欢的事情。
因为我在煤矿的时候就是很清楚明白,我去那的目的是赚钱。
赚到钱,然后离开去拍我的片子。
所以在煤矿工作时,一些老工人或者一些班长让我去做什么事情,我都会比较听话,因为我知道我来这不是去跟他们发生冲突的。
哪怕他们让我去做不开心的事,他让我做什么,我都会听话去做好。
我拿到了该有的工资,一年之后我就离开。
(这段经历)特别像《肖申克的救赎》主角安迪一样,他为了能越狱忍辱负重30年,他可以忍受所有人对他的侮辱、谩骂、指责和殴打,他忍受所有的一切,只为最后能够逃出生天。
所以我在煤矿的状态跟他有点相似,我只要赚够钱就离开,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接受。
其实我后来拍电影亦是如此,有过煤矿的经历,拍电影时遇到的困难,我都可以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和解决。
南都娱乐:你是在人生哪一个时刻笃定自己未来要拍电影?
菅浩栋:我觉得还是拍完《光盲》后。
其实更早之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计划。
我在大学时候买了DV,然后去拍摄,那个过程是我最美好、最难忘的、最快乐的事,要比我去学采矿的知识,或者下井的时光是要快乐很多。
这种精神层面给你带来的快乐,是无法用其他的东西来代替的。
但我在大学的时候也不能确定这个想法究竟能否落地,这个是很未知的,毕业后,我打算先到煤矿工作一年,然后拍一个片子去北京。
当我去煤矿工作完拍了《光盲》之后,我拍电影的想法更加笃定了。
南都娱乐:有没有哪些至暗时刻,让你差点熬不下去?
菅浩栋:我想了一下,我还真没有这样的时刻。
即使在疫情第一年,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在影视行业的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离开。
只不过说是在做电影还是做流量短视频之间的选择而已。
我有应聘抖音短视频的编导,上了一周班后,人家不要我,认为我不适合做抖音短视频。
南都娱乐:你是非科班出身的导演,有哪些导演或作品影响过你?
菅浩栋:在大学期间会有学生会组织我们去看投影电影,当时看的第一部电影叫《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当时对我的影响非常震撼,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电影是有魅力的,是可以打动人心的,让我觉得电影就像一部造梦的机器。
之前我看电影都是在老家的电视上看央视六套,没有在一个很多学生聚众的场景去看大银幕投影,现在回味那一幕我还是非常难忘和震撼。
所以,当时我特别想去尝试拍电影。
后来贾樟柯导演的出现,让我知道电影离我原来可以这么近。
2015年去了北京之后,我开始大量地去看一些西方的电影, 比如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他最早期的《黄金三镖客》《廊桥遗梦》,以及在这之后的很多经典电影。
他已经八九十岁了,还能自编自导自演,也让我意识到电影的魅力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保持青春和漫长。
再到后来是伊朗的阿斯哈·法哈蒂、美国的科恩兄弟,这些导演拍的现实题材的电影对我影响蛮大的。
大量的西方电影对我电影思维有很大的拓展。
南都娱乐:分享下你对好电影的审美标准?
菅浩栋:我不会因为别人对某电影的评价,继而影响到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或讨厌,我的感受很纯粹,就是看电影有没有打动到我,或者是有没有影响到我更多的思考。
比如有的电影即使它的评分很低,但我看完还是会觉得对我来说就是好电影。
我觉得我就是比较纯粹的状态。
02中国式的父子表达,是内敛、含蓄和不善于言辞的南都娱乐:电影叫“夜幕将至”是有什么特殊寓意?
菅浩栋:其实我们影片的内容很简单,讲的就是一天的故事,男主角从白天开始然后到家时夜幕就降临了,电影也随之结束了。
电影收尾在夜幕将至的时候,所以片名就叫夜幕将至了。
我觉得“夜幕将至”也寓意着新的一天、新的黎明、新的希望。
南都娱乐:电影里有很多远景镜头来展示山西河曲县的环境,那你这些景观记录用意是什么?
菅浩栋:它就是想突出人与环境,时间和空间的展现,尤其是这部电影讲了一个一天回家的故事。
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两者经过的每一辆交通工具、回家的每一段路、路上遇到的人、遇到的风景。
在影片中呈现的山西生活样貌,是我个人对山西,或者对自己老家的视觉上最直观的呈现。
这也是我回家最熟悉的一条路和景色。
南都娱乐:电影里出现了很多烧香拜佛和算命的神秘主义的桥段,你认为在世俗之上,是有不可测的力量吗?
菅浩栋:我觉得中国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很多中国人都会去求神拜佛,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家都是求稳定,求安全,求心理安慰,好像有时候神是谁,也不太重要。
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在这段时间里,人的生命都太脆弱了。
影片最终的成片去掉了有关一些疫情的广播,原本我们在声音上加入一点设计,从这方面入手凸显出这是个发生在疫情背景下的故事。
广播的内容包括科比的去世,马拉多纳的去世,两人是儿时记忆中的球星;我最喜欢的导演金基德的去世,他也是因为感染新冠在拉伯维亚去世,他是影响我迈上电影道路的启蒙导演。
他们陪伴我度过了青春期,也陆陆续续在疫情三年中离开了,这是属于时代的一个印记。
南都娱乐:结尾处出现了一个骑摩托车的长镜头,选择用这种表现形式,你是想传达什么?
菅浩栋:一辆摩托车一直开到了终点,中间拍了一大段游走的镜头,加上结尾的部分都是开放式的,这些都需要观众去想象。
结局的那条路,虽然通向了一条唯一的回家的路,但我觉得未来还会有很多种可能性。
为什么镜头那么长?
因为在镜头里整个的交通工具是变得越来越小,车上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回家的路也变得越来越窄,主角跟他父亲的对话也越来越少,直到没有台词对白。
父亲在他前面为他遮风挡雨,但父子俩都在沉默着。
其实这就是中国式的父子表达,属于内敛、含蓄和不善于言辞的,不像是西方人可以直接表达对家人爱,可以给对方一个正面的拥抱。
而中国人则是选择用一种背部搂着的方式,骑摩托车是日常生活的一种体现,也可以当作他是跟父亲在拥抱,是一种内心靠拢的体现。
我觉得画面中刮着的那股大风,也就像他俩之间内心波动的情绪和状态。
其实我们拍了20天,前19天都风平浪静的,只有最后一天刮着大风,我们拍了下来。
我觉得是老天给了我一个这样的惊喜,刚好也呼应了电影里一些神秘主义的桥段。
南都娱乐:在近期路演中,你跟全国的很多观众有直接交流,你从他们的发言中,是否听到了意料之外、超出你创作原意的观点?
菅浩栋:有一些观众对于剧情的解读,是我自己写剧本的时候没想到的,但我觉得这种互动达到了我去创作剧本的目的和初心,就是影片故事并非只有唯一的答案,它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容纳下多种声音,就像开放式结尾一样。
比如结尾主角梁哲在坟头寻找的动作,从现实层面来看,正如大家最常看到的,他是在找手机和狗,但还有观众说他在找符。
我们刚才所提到影片有在营造神秘主义气氛,中国人算命、拜佛求神的行为,对其内心的精神层面是起到非常镇定的作用。
当这个符没有的时候,人的内心好像也变得慌乱。
最后有观众解读说他是不是在找符呢?
我非常认可观众这么有想象力的解读,它已经超出了现实层面的范围。
狗和手机是实实在在的一个物件,但这个符则是像是内心的精神寄托。
还有观众说他是在找烟,我记得我有单独给一个老师看过这部电影,这个老师可能平常特别爱抽烟,他是抽着烟看完的,所以他问主角是不是在找烟。
抽烟是释放焦虑和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说找烟也可以是这部电影的解读。
03我很坚定要拍一个发生在当下的现实主义故事南都娱乐:主角梁哲,我觉得这个角色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回到老家后一直处在压抑和隐忍的状态,尽管一直被同乡的人问各种没有边界感和冒犯的问题,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基本的礼貌和体面,这种时刻都在忍的态度,是不是你个人性格的投射?
菅浩栋:其实就像我刚才跟你讲我的经历,我觉得我就是一个隐忍的人,我不是那么擅长或者喜欢跟人去正面发生冲突。
当然也有这样的人的,整个影片的叙事包括表演都是非常冷静克制。
我的隐忍既是性格也是这片土地孕育的,这也是很多中国人的常态相处模式。
南都娱乐:从这部电影来看,家乡好像是一个又想逃离,但又无法割舍的地方?
你个人对山西人这个身份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或者有没有认同感呢?
你介不介意被人标签为一个拍山西故事的导演?
菅浩栋:我不介意,因为我从小就是在各种质疑声成长起来的。
我从一个学采矿的到现在拍电影,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大家都有各自的评价和见解。
我觉得这是一部电影该有的样子,所以说故乡对我是有影响的,所有创作的灵感冲动都来源于刺痛了你,触动了你的部分。
我每次写剧本的时候,尤其是写发生在家乡的故事时,我都会回到山西去创作写剧本。
然后我会回到北京后,组建团队去拍摄、做后期。
剧本的灵魂故事来源于我记忆中的故乡,但这个电影的拍摄技术最后的完成,是需要在北京这样有相应环境条件的城市去支持我完成。
南都娱乐:你未来还会坚持拍山西的故事吗?
会不会尝试创造纯虚构的作品?
菅浩栋:我其实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我要坚持拍山西故事。
这个是我真正意义的第一部电影,对我来说,我只是拍了我熟悉的经历过发生在家乡的这个故事。
我在之前写了好几个剧本,有的剧本也都跟山西没有关系,各种题材风格的都有,只不过对我的第一部电影来说,我能有限的资源去实现,正好它只能在山西呈现出来。
我还写过一部西部片,带一点黑色电影犯罪悬疑感;还有一个关于理发的故事,不分地域,我没有去告诉观众发生在哪个地方。
这些都是我想拍的。
南都娱乐:这部电影的背景是疫情期间,有不少透露疫情对生活影响的只言片语,这其实是主旋律电影外的另一种疫情叙事,这可不可以视作是你记录和反映时代的尝试?
菅浩栋:我在一开始就很坚定要拍一个发生在当下的现实主义故事,因为这是我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也都是现实题材的。
疫情三年,并没有哪部电影能够去讲疫情背景下普通的人的生活经历了什么、遭遇了什么。
经历三年疫情,很多人不愿意去看刺痛自己的电影,大家想去看让自己爽的电影。
但是我觉得,可能过多几年,这部电影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剧本意识不错,但导演的调度能力、视听语言能力较弱,这就导致电影想有的表达没能很好地呈现或较为割裂,比如理发店段落后居然直接用歌词唱出了主旨大意,这真是导演对音乐的理解浮于表面的体现。
还有影片最后为刻意呈现命运的无力感,竟然完全割裂了前面的影调风格,极为生硬地给了快速剪辑,让电影最后非常割裂……这片子真是说明了为什么电影的作者是导演而非编剧,这个故事或许写成文学会更有力量,但拍成电影,导演的能力缺陷就暴露无遗了
一个男人可以没有钱,没有老婆,但是不能没有希望,没有了希望就失去了人生目标,失去了人生目标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知道自己活着想获得什么,不知道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处世,如何抓住机会,更不知道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他去烧香拜佛,去占卜算命。
他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动力,没有激情,没有信心的人。
如云边孤雁,风中柳絮,水上浮萍,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漂泊多年之后,依然无处安身,他只有落寞返乡。
一路上,他心情沮丧、意志消沉,一如长途车上烟雾缭绕中令人窒息的沉闷压抑,更似沿途尘土飞扬中灰暗的天空以及凄冷萧瑟的冰冻河道,毫无生气。
寒风中,一辆辆运煤大货车飞驰而过,忙忙碌碌中都有着各自的归宿和方向。
而他依然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徒有心灰意冷。
遇到多年不见的朋友和初恋,他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不亲不近虚与应付。
这是一个自我封闭、万念俱灰的人,一个想忘掉过去和不知未来的人。
这样的人没人能走进他的内心。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过于无声。
是怎样的经历导致了他如此的悲哀消极、心如死灰?
他不说,没人知道!
车轮滚滚一路向前,不堪回首的过去已被甩在身后,随风飘散。
如果他还是这般消沉、颓废,听天由命,不主动,不争取,生活也一定会如他所愿,终将步入泥泞和艰难直至山穷水尽。
就像他的返乡之路,经过辗转多次倒车之后,回家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黑暗,最终,来到了人生绝境之地。
虽然,这是祭奠与埋葬过去之地,但也是涅槃重生之处。
若是他一息尚存,仍敢于埋葬过去,不再消极悲观,生命和灵魂将会在这里得以超越和升华。
暮霭沉沉、夜幕将至。
篝火闪耀、鼓乐齐鸣。
火光映照着吹鼓手的身影在寒风中扭曲跳跃,像是他的灵魂在黑暗中呼喊挣扎。
终于,他开始动手埋葬过去。
一颗将死之心即将复活。
他一定能够脱胎换骨找到自己新的人生方向。
因为,新的黎明,新的希望,必将在这片辽阔的田野上冉冉升起。
我看到的是一段旅程,四段车程,是他回家的路。
看到最后只想说,这人的老家也太远了吧,要是拐卖妇女到那里,是真跑不掉。
又是个获奖电影吧。
开头镜头的晃动对焦让我恶心,像晕车一样。
然后就真的坐上了中巴。
电影挺好,最近看到为数不多可以一口气看完还有触动,而且让人不自觉的代入,像身边刚刚发生过的事一样,像偶尔遇见的某个人一样平凡。
就是结尾啊,有点失落,越来越功利的我现在太想知道结局了,过程什么样并不是很在乎了。
这样的人生容易没有乐趣。
能想象一段长途车,拍了接近三十分钟,车上的人从热闹变得沉默,就像很多我们的群一样。
总归是要变得平静。
这样的长途车坐时间久了,烟味混杂着各种味道的憋闷了让人难以忍受。
除非有美女陪伴,也不是,应该是艳遇,相熟的女人再美,也抵不过那种缺氧的昏昏欲睡。
会喘气的男人都是渣男,果然不错。
有个老家的好处就是,回去的时候一下子变成了那个年轻人。
小小的地方到处都是曾经的熟人熟悉的家乡话熟悉的味道。
记忆里点点滴滴也变得鲜活起来了。
看得到的曾经,比那些想象来的更加热烈而滚烫。
或者一些痛苦的回忆,再看到又是另一种情绪,可以叫成长吧。
人在大城市是一副面孔,回老家后又是另一幅。
当演不了两种生活的时候,扛不住的,回不去的老家,融不进北京,回不去的过去,看不到未来。
身体无处安放,那心灵该去哪里?
我无法想象那种情况下,手机不见了。
会怎样。
年轻的时候会疯,现在也就释然了吧。
人都丢了,还有什么是不能丢的?
【主观评分:7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北漂男主回家参加老人的葬礼,一路上不停更换交通工具与遇到的故乡故人之间的对白。
【评价感受】🤨异常克制的电影,多说一句台词都怕观众解读到位了,全靠镜头特写让你自己猜去,另外再搞大段空镜头留白给观众自己自行升华。
男主到底是个咋样的人,他为啥要回来,其实看完也感觉并不是那么重要,就是一个普通的归不了家的北漂。
不算特别精彩和深刻,也不至于非常无聊,每次遇见的故人都有意思八卦和期待,但最后都是归于平凡的落空,就像每个人的日常一样。
【印象深刻】💾男主发小大货司机下车跟人干仗,男主两个人一起,对面就开怂,这种不出血的推搡打仗其实也挺爽挺发泄的
电话里得知男主北京的房租被强退了,行李都扔了出来,确实也没啥非常必要回去的理由
瞎子算命先生,没想到给的人生谏言还都非常具象和接地气
旁观者窥视的角度看男主和老同学理发师
这段还真是熟悉,我回老家也基本听到过一模一样的话,谁谁家的小子天天拍抖音赚了xx万
最后一段超长的穿着丧服的父亲骑摩托载着男主的空镜头,这家伙搞婚庆车队跟拍呢?
其实这是一部公路电影。
梁哲更换着交通工具回家,家乡又太偏僻,出于客观原因以及以外情况,他不得不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
而交通工具把他的旅途切割分段。
每一段路途都遇到不同的人。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身上的伪装也被一点点剥落,一个真实的梁哲被显示给观众。
梁哲,三十岁,专科学校毕业,北漂做自媒体,入不敷出,工作已失,五险一金都无,网贷逾期。
春节前爷爷去世,回家奔丧。
旅途中群租房被清理,不得不拜托室友帮忙收拾行李。
已经打算过完年不再回北京。
从他与那个算命老头的对话,可以看出来梁哲不甘心留在家乡,但北京他是回不去了,原因有可能是网贷逾期没有能力还钱,也有可能是工作已经丢了,再加上疫情期间,大环境不好,实在呆不下去了。
或许他会听算命先生的话,去内蒙古试一试。
而且,虽然在婚姻市场上,他本人条件一般,但内心一直急于找个女朋友。
梁哲或许在北京一直没机会遇到合适的人,回家的路上觉得自己有条件了 ,可以开始寻找了。
不断出手试探,又不断失望。
有一点感觉不顺畅的地方在于,他这一次是回家奔丧的,但是却不见一点儿悲色。
反而一路上遇到两个女性,就两次想着自己的婚姻。
尤其是对那个师范大学毕业的今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女孩子,一直念念不忘。
那么,梁哲与应该他爷爷没啥感情嘛?
在旧乡打到二手面包车回家的路上,面包车司机以介绍女朋友为名问他的隐私。
因为介绍的女孩刚好是梁哲在大巴上遇到的女孩,所以虽然知道女孩或许已经有男朋友,但还是存在着一份侥幸心理,回答着司机的提问。
而随着梁哲的回答,观众才明白他的条件来说,在婚姻市场上基本不具备竞争力。
最后,当穿着披麻戴孝丧服的父亲丢下家里的亲属出来接他,带着他孤独地行驶在最后一段路上,只有风滚草一路相伴,暮色渐渐降临,路却像是没有尽头。
让观众好像明白了梁哲此时的境遇和心情。
整体而言,在逻辑上是有点瑕疵的。
比如,家里办丧事的父亲为啥非要丢下亲戚,自己来接儿子。
还有明明家里在办事儿,梁哲非要去剪个头是为了啥。
不是说不可以这样,而是说电影里没有给出充分的动机让角色这样去选择,所以会让观众感受到不合情理。
不过,整体风格而言,还是挺接地气的电影。
电影还行,一层层剥洋葱一样剥落梁哲的伪装,看到他真实的境遇。
而且演员们的风格非常质朴,或许这是文艺片导演们都必须掌握或者追求的“质感”吧。
电影的风格就决定了,这个电影不是面向大众口味的。
不难看,但也受众群体也不会太广。
利申:理发店的戏看完后我就提前离场了。
男主角梁哲,临过年从北京回山西老家,路途上遇到了两位与其有过直接交流的同龄女性(在我看到的片段里)。
第一位是客车上偶遇的高中师妹。
说是师妹,实际上应该差了蛮多届,因为对方刚考研结束,也就是大四,应当不足25岁,而梁哲已经30岁。
这段「偶遇」,终结于对方提前下车并上了另一位男性的奥迪。
至少,在梁哲的视角里,这位师妹已经是他触不可及的「天鹅肉」了。
梁哲路上遇到的第二位女性,按剧情简介里的说法,他的初恋及初中同学,海鹏,是在她开的理发店里碰到的。
在进入这家理发店之前,梁哲已经经过了「海鹏理发」的招牌,但没有选择进去,而是先去了庙,还在庙外找人算了命。
算命先生说他的姻缘很近了,就在附近,而且「肯定能成」。
或许是算命先生这番话,他终于进入了这家写着他初恋名字的理发店,并重遇海鹏。
海鹏在为梁哲洗头理发期间很主动地发起话题,从学校一直聊到了他爸。
尤其是第二次洗头时梁哲主动选择坐着洗,没再直面海鹏,也没有让对方用服务的姿态为他洗头,拍摄上选择了特写海鹏的手与梁哲的头发,镜头语言的设计上,二人应当是处于感情升温的状态。
然而下一位客人多次催促,海鹏的儿子又突然出现,打破了这个状态,两人无疾而终(我只看到了这里)。
「初恋」,对应着男性在性意识刚萌发时对于女性所有美好想象的投射对象;而「洗头妹」,尤其是中国小镇发廊里「洗头妹」常见的「兼职」这一背景所暗含的性暗示,又对应着男人对于女人的性幻想,而且这种幻想是「唾手可得」的。
这两种想象同时投射于同一个人身上,她既是「女神」又是「洗头妹」,导演还安排了她儿子的戏剧性登场,「goddess who is already damaged」的叙事就完成了。
天呐,写这段的时候频频生理性作呕。
同样的叙事可见于《同学麦娜丝》里的麦娜丝。
这是「真实」吗?
或许是的,至少直男们真切地相信这是真的,尤其是他们的感情与破灭,真挚无比。
所以我也很同意友邻说的,中国直男们能不能别拍了。
被掏空的矿资源大省,又遇上疫情和「碳中和」要被「产业升级」,当然值得拍,但真的不需要也不值得这样拍。
这部电影、电影里的男人、真实生活里的男人,都是同等的无聊。
两星半。很有实验性质的电影。有些地方处理得很好,有些就粗糙了些。感觉还是缺乏整体的掌控力与打磨。至于对于女性的刻画倒是不必苛责。前后洗头发的戏其实拍得不错。中年之后的人生处境,望出去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可是他毕竟还有乡可归,还是舒适区。
影院充斥我听不懂的笑声,屏幕充斥我不想看懂的屌丝之路。这就是现在平遥电影节的实力吗,怪不得人人都说电影已经末路。ps讨厌加狗的剧情,浮于表面的善良更显得屏幕之人毫无是处。
看不到虚构的能力。写出了一些仅提供字面意义的有关人物前史的台词,为容纳这些台词找了几个随处可见的场所,并试图说服自己以上组合能够反映中国年轻人所面对的现实,很牵强。
我一直幻想的理发店洗头情欲戏被非常好地拍出来了,可以。
近乡情怯,男主作为北漂,回乡之路格外漫长,不是距离上,而是心理上。导演对节奏把控很不错,可以期待未来的作品。
看不到终点的赶路,搭车上车,搭话下车,轻飘飘的寒暄,若有若无的旧友旧情。夜幕将临,归处安在?
那个摩托车的长镜头让我想起再见南国,这个镜头声音处理也很特别,前半段画内音,后半段才加入画外音,导演用写实手法处理现实主义却透出淡淡的诗意。
又不是纪录片…毫无批判地在大银幕重现自以为是传统是民俗是归属的劣根性和“都是社会辜负我”的巨婴loser仿佛长途客车里男人们无所顾忌的二手烟般让人窒息…
那个出现三次的头套摩托男,有啥寓意?
兄弟变成了闰土,初恋变成了人妻,亲人老去,手机和小狗也丢了。“鲁迅”也只有挖坑了。
又是极其糟糕的映后与问答,当提及是否设计了窥淫镜头以排解传宗接代的故乡焦虑时,导演只轻描淡写地说:女人对男人也是有好感的,他们在互相看,这就是爱情。
等了好久武汉终于有了一场排片,看完后已近午夜。爱着一个忻州男孩的我此刻像梁哲一样丢了魂。我走出商场的夜间通道,他枕着小城的冬夜入眠,我们再不同,也有头顶的同一轮明月照亮一千公里的距离。
除片頭播報金基德把我拉回三年前外無多
这部公路片的结构像一个漏斗,从大巴里的群像开始,到嵌在旅途上的友情、爱情、亲情,末世的气息漏进最后那个正在挖的坑里,然后夜幕降临。
尴尬的对白推进空洞的剧情,拙劣的镜头语言组成一出无聊的山西公路片。“下矿经历”未免太过贴金。
点映场圈内人士点评话术:辛苦、谢谢、待消化。
进一步万丈深渊,退一步悬崖峭壁,对于个人处境只字未提却又全部跃然纸上,因为真正想传递的内容全在镜头之外,前边百分之九十写实到比现实还要真实,却用一个相当魔幻的结尾将主题升华,这些都是高级之处。唢呐哀乐下那团火焰,究竟是鬼火还是等待燎原的星星之火呢?作为一个有过相同经历的山西人,对于所有场景都很熟悉,对于所有情绪都能get,(甚至也有过拦车遇上司机是一个不想联系的熟人这种事)。#HKIFF47#
一部朴实而生活化的乡土公路电影,人物间的情感表达细腻而精准。北漂青年的回乡旅途,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助、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踯躅,再一次回到生活的原点。夜幕将至,一片漆黑之下何处能望到未来的黎明。
通篇我只看到了一个绝望的油腻中年男的意淫和矫情,不是打着文艺片的旗号就能轻松获得高分。而且这种题材屡见不鲜了,导演很明显格局和世界观都很狭隘,又没多少才华,走不了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