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All Tomorrow's Parties

主演:周迅,王一博,张晨,王惠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我的朋友》剧照

《我的朋友》剧情介绍

我的朋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我的朋友》邀请FIRST FRAME年度推荐人周迅、王一博共同演绎,由青年导演张大磊执导,描摹寻常处的体面之美,捕捉人情的隽永时刻,复现电影所带来的的生活向往。《我的朋友》亦如穿越时空的影票,诚邀观众走进FIRST FRAME的影像世界,以电影传统传承启发,鼓励青年影人的创造精神,以经典重现过去,以时光雕刻未来。 当耳畔响起女主角小周温柔平实的喃喃絮语,我们与当下暂别,一起回到90年代的日常。小周以检票员的身份打开观众前往影像世界的入口,电影院如同永驻的庇护所,银幕悄然召唤人群,人与人因电影而久别重逢,相互安慰,荡漾情谊的波澜。《我的朋友》因复归影院精神而熠熠生辉,银幕之光照应万「帧」流转,而独一无二的电影样本与人情聚离,蕴藉隽永。交错光影映照出小周与一博的面容,成为朋友的契机悄然而至,而电影亦是每一个人的朋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主君的太阳杀死你的最爱蛇之战英雄别扭兄弟爱的真谛谁是被害者第二季薛小冉的古代搭伙之旅麦百万单身汉日长似岁恋爱通告莫莉计划破·地狱愿者安息人大主任加速世界OVA#EX02Vacation;温泉白银谷127小时延边少年绑定我家浴室的状况新风貌午夜红裙我会好好的通勤营救非常警事夜行动物我爱大叔旋风少女第一季

《我的朋友》长篇影评

 1 ) 你是我的朋友

李默有些拘谨,但我认为不是社恐,只是和现实世界有疏离感,有些“你们可能不懂我”的小别扭,文艺青年嘛。

这就很好理解在片中,他主动和小周聊嘉峪关。

他年纪轻轻就不顾一切出去,看黄河,看麦子地,看青海湖,追寻海子的脚步,他是一个有充分自我的诗人,他勇敢、有主意。

但是在外面可能感受了自己的边界与无奈,所以回归了现实。

他对小周有看见同类人的亲切感,愿意主动去接触。

小周的内心浪漫,虽然身在小城,但她的内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她用手帕扎头发,她跟着闭幕式镜头轻轻哼歌,对亚运会充满留恋,不愿意关掉电视机,她记得亚运会连上开幕式有16天呢,而这16天她却因照顾病母完整错过了,错过了看世界的窗口,所以她对着厂区拆除掉的熊猫盼盼留恋地挥手作别。

这些细微的东西,让两个青年愿意互相接近,坐在电影院,于放映厅蓝色的光影里,现实世界与理想之国有了浪漫的通道,他说:她是我的朋友。

 2 ) 你好,我的朋友

故事背景为1990年亚运会结束第二天。

李默被戏称为大诗人,在游览山川大地后还是选择回到了工厂。

小周内心其实也是向往自由的,但被亲情所困,无法实现。

理想,浪漫主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实际的,不提倡的,务实劳动发展建设才是主流价值观。

两个看似不同的人却有着相似的灵魂,通过电影搭起友谊的桥梁,成为朋友,这大慨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3 ) 我的朋友很棒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回归人家烟火。

不论是理想与现实,还是生活和远方;无论是在那个年代,还是在现在都是共通的,我们只能在生活中挣扎甚至妥协,能给我很多共鸣。

影片中小周开朗健谈,其实并不是,是压抑对浪漫艺术的追求和偏好。

李默拘谨沉默不善言辞,反而大胆走出家门独赴心灵之约体验不同的人生。

两个人内心都有些对浪漫美好文艺的向往,仅有的几句交流都提会到了彼此的心思,认定他(她)是我的朋友。

 4 ) 走不出的毕赣,扶不起的大磊

张大磊的电影/电视本质上是舞台剧,只不过故事发生在现实环境。

舞台剧需要借助虚假的布景提示信息,需要夸张的表演递送台词。

电影当然不能这样做,电影要尽可能贴近现实,尤其当制作年代剧时,更要还原出时代感,演员的表演也得像日常那般自然流淌。

搭建的布景成了演员走位、表现的舞台,运动的摄影机对此记录,并通过调度呈现镜头景深远近的复杂信息,可以称其为凹造型吧。

很少有导演直接将摄影机怼着人物的脸,再厉害的演技也经不起摄影机的强奸,但张大磊好像只会这么一办法,让演员尴尬出戏。

我们说张大磊学安哲罗普洛斯,而不是侯孝贤,或其他伟大导演原因在于这种运用移动镜头的方式;但在安哲那儿,人物从不会像日常那样说话,甚至很多时候保持沉默,只有呆滞表情、姿态。

安哲的电影之所以成立,因为它建立在远离日常的陌生化效果上,他的电影也像是舞台剧,却不令人感到违和,因希腊有悲剧传统张大磊是没有的,他像刚毕业学生,还沉迷在伟大导演的技法中,至于自己区别于他人的内核是什么,他不想也不知道如何去探索。

如此看,张大磊和毕赣很像,都是拍文青电影的导演的典型代表。

 5 ) 我的朋友读后

看了一博的这次表演,真的有点他自己本色出演,比较认生,不爱说话,倒是只要开始相处小孩就会露出自己柔弱的一面,有点心疼,又有点搞笑,影片氛围真的是那个年代的氛围,有时候会怀念,但是回不去了,有点眼酸,回不去的过去,见不到的人,见不到的年少时的朋友,好多人已经失去联系,只能在回忆里有时候时不时的出现,那时就会非常的感到无奈,我的年少朋友你是否安好,是否还能记得我这个存在,

 6 ) 诗和远方

本片以诗意般的日常刻画,呈现一场发生在90年代的相逢与离别。

搭上李默诗中的蓝色火车,《我的朋友》将前往世界电影领域的更宽广之地,期待下一次相遇张导说:……《我的朋友》全靠他们自己去读解,自己去准备,自己去体会。

我们实际面对面的交流只有不到时间,开拍前一天下午他们才到的。

简单地聊了聊第二天就拍了。

一博也有他的方式,他选择不说话,选择沉默,选择让我们看到一个少年的心事……当一个演员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剧本中,这部剧就真正的注入了灵魂王一博未来可期

 7 ) 光影把我们聚在一起

投向幕布的那一束光 木制的翻叠椅子以及手撕票 瞬间把人拉回90年代 小周在厂里的传达室工作 分发影票 在家里照顾母亲 喜欢追亚运会 跟着哼唱闭幕式歌曲 和厂里每个人都热络招呼 是一个内心喜欢热闹的女生吧 李默留着诗人不羁的发型 背着那时出门标配的牛仔包 从火车站赶往厂里找晨哥 木纳局促的站在传达室门口等晨哥 这么局促的一个文艺青年似乎有分享欲 你去过嘉峪关吗 小周喋喋不休地诉说对亚运会结束的不舍 李默手里摆弄着牛仔包的提手 外面阳光正好 盼盼正在被送走李默从嘉峪关回来先找晨哥 而不是回家似乎是自己这趟的旅程并未得到父母的支持 而晨哥应该是那个理解李默的朋友 李默的诗应该是表达了与朋友一起追求自由吧 小周无聊的打着瞌睡在检票 小朋友在影院奔跑玩耍 有的职工看着电影无聊的打哈欠 都是90年代影院里发生的场景 小周有意无意的瞟着李默 让局促的诗人感到不安 主动说电影票是晨哥给的 我的朋友既是理解自己的晨哥也是在门口交谈几句的小周 通过电影的光束把大家聚在了一起有个细节 盼盼被搬往火车时小周在吃饭突然站起来看着 和被运走时有人取票小周 李默都站起来看着盼盼被运走 是致敬亚运会吧

 8 ) 观看《我的朋友》有感

《我的朋友》是一部时长不足半小时24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亚运会时期,一家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小周和李默的故事。

看完《我的朋友》,我陷入了沉思,也把我的思绪带进了那个年代。

我想,小周也是想离开自己的生活的去追求自由吧,当她遇到李默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很敬佩李默去外面看世界的选择!

当短片后面,李默给别人解释,他和小周是朋友!

心狠狠地颤了一下,是啊,就这样,只有三言两语的交谈,却已经认定是朋友!

 9 ) 在有限中,去寻找无限

很惊喜看到这部短片。

篇幅虽短,浪漫无限。

角色囿于平庸现实之中,却注视着生活夹缝中无限的色彩。

以有限,说尽无限。

舒缓的长镜头平静而柔和地叙述,没有明显的故事框架,角色如风吹来,存在此间,不知何来也不知何去,非常典型的生活流片子,带着浓厚的新浪潮气息。

它的讲述,犹如落叶如常落到平湖上的一瞬,平静,隽永,涟漪无限,留下的无限想象却都已经去到了影片之外。

导演非常可爱,在涟漪产生想象荡开的结尾处,用银幕上正在放映的四百击结尾做了呼应,这个影史上颇为经典的一个长镜头,让观众随人物奔向未知,如同看这个故事的我们,小周和李默未来会否交织,我们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示。

这是我非常喜欢这个短片的地方,毫无调味,干净且细腻,克制又缱绻,正是“宁静河流”,没有任何刻意的引导,却带来无限隽永的遐想。

而且它的“色调”非常柔和,太舒服了,它展开的遐想也是,是暖调的,温柔的,纵然其中夹杂着诗人不得不确离远方回归此间人生的愁绪,夹杂着小周被生活琐碎掩抑的一种不得自由,但人生的况味仍然未必是品咂后沉重抑郁的,而是欣然有望。

真喜欢这种带我们平淡生活中找浪漫真意的片子,喜欢,喜欢。

有几个镜头非常非常“可爱”,尤其镜头特意给到窗外工人们放倒“盼盼”的时候,小周刚好唱到“再见朋友”,实在被这个地方可爱到了!

导演一定是个非常可爱温柔的人,和前面说的结尾合理夹带私货的做法一样,真是非常非常可爱的导演!

运镜也非常舒服,虽然它不灵动但是它很灵动,平静但充满情绪,充满但又舒适。

为过迟但还算不晚地看到了这位导演的作品感到快乐!

也谢谢first,请多多推介这样有料不装逼的国产导演谢谢谢谢!

小周,从家庭琐事里走来,在平淡工作里存身,亚运会开幕式错过,闭幕也只得看一个结尾,还被母亲反复下令打断。

工作也是,重复清闲又无聊,领导还要上线叮嘱“控票”。

看上去,平凡生活里无奈普通人一个,但内心却如此烂漫,向往着文艺。

传达室那场戏,刻绘地如此鲜活,不断的哼唱,忍着不买牛仔裤(物质)为亚运会(精神)捐款,数算亚运会的天数,和雕塑盼盼道别。

寡淡生活中内心涌动的爱 色彩 和浪漫,望向有限生活中无限的“生活之外”,非常非常可爱。

李默也是一样的人。

外表沉默,内心却流淌着浪漫的河流。

结束了流浪的诗人,社恐羞涩,写浪漫的诗,旅行目的地在自由辽旷的嘉峪关外,这是角色的内心一角,和外表全然不同的一面。

他结束旅途,剪去头发,不得不割舍“诗和远方”,告别理想之境,回归平淡生活中来。

海子之死的隐线微妙地贯穿着,诗人死去,现实无声,但胸怀的浪漫是不会停止的,如同心有色彩的小周,他们就是普罗大众中频道相似的“另一类”,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或许是“我的朋友”的一重语境,同道中人。

或许有人会觉得结尾李默那句“我的朋友”来的突兀,毕竟两人仅有一次交谈,还未及深入,但它其实是最为细腻动人的一笔。

我猜想李默是孤独的,在那个保守刻板的年代。

他结束旅途,来找他的晨哥,分享他的诗,对方问他父母知不知道他回来,他沉默,肢体动作给的答案也很明显,这或许是一个交代,他是不被父母支持理解的。

但他又需要理解,需要分享,可以分享的人就是他的朋友。

传达室前简单的交谈,让细腻敏感的李默捕捉到小周是和他一样“烂漫”的人,所以他会略显突兀地询问对方有没有去过嘉峪关,这既是内向的他伸出了触角,也是一种分享的“预备动作”,我们绝不会和不能理解我们的人谈理想,李默能如此展开交谈,就意味着他默认了对方是“同类”,并有可能做可以分享的朋友。

我们的李默,是一个多么细腻敏感的人。

这个片子的细腻之处,李默的细腻之处,要仔细去看。

片子给了很多次镜头提示,电影票是不允许外传的,只给工人和家属,李默最后入场去看,其实是不合规矩的。

他能入场,其实是小周对一面之交的李默的包庇。

所以小周入场后,李默也略带忐忑地特意向小周说明了票的来源,小周很爽朗包容。

陌生人之间有了善意的交汇,就是朋友,李默最后那句“我的朋友”,是柔软细腻的他对小周的感激,也是对小周的烂漫和善意的珍惜。

是不是很细腻动人的一个故事!

白水一般,干净单纯,没有给任何两人之间的暧昧提示,无关儿女情长,而是一种偶然发生的“俗世知己”,真正的朋友之谊。

很喜欢这种干净,两人的交谈很平常平淡,没有一点超出萍水相逢的界限,连“心照不宣”的阶段都没有到达,它是符合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

但它给的遐想又是必然的,两个相类似的人,未来是否还会有交汇的延续,或许就是到此为止的邂逅也并不奇怪。

叶落之后,到底泛起怎样的涟漪,展开怎样的想象,是我们观影的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想特别说一说王一博的表现,作为一个年轻演员,的确给人带来一些意外和惊喜。

我觉得是目前看到的他所有作品中的“重要作业”。

如我前面所说,片子本身是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演员的表演也要遵循同样的逻辑,这区别于一博之前大部分作品。

加上片子篇幅不长,以及片子风格与角色性格的制约,角色台词更为有限,很多信息完全要靠演员用表演去交代(比如前文提到的“父母是否得知归家”一事),所以作品虽短,感觉却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一次表演。

我很喜欢李默这个角色,他外表寡言内向,有种钝感,内心却细腻浪漫,非常敏感。

这个角色很有层次,这种层次,既给一博的表演带来了要求,同时也是一博细腻的表演最终塑造完成的。

我们先说第一个“要求”。

李默的角色设定,导致在同一时刻同一情境之中,对演员表演逻辑的需求是“矛盾”的,他既要充分表现李默外在的钝感,又要同时准确外化李默内在的敏感,他既要将这个角色面对世界时充分的“拙”的反应做到极致,又要时刻让我们感觉到,他的内心始终在感知,在流动,是极其“动”的。

正如导演所言,这个角色演不好就呆了,因为演不好就容易被外在的“拙”形吞没,反而掩盖了这个角色内心活的泉眼。

但反过来,如果表现敏感与心深处柔情的力度稍微不深,又可能会损伤李默外在包裹的钝感,变成一种纤弱的忧郁或者焦虑,如何调和两种矛盾,让其形成一种和谐的逻辑去“活”这个角色,是非常非常考验演员的,失之毫厘便差之千里,但一博显然把握住了这种火候,带来了非常让人惊艳细腻的表现。

他是如何把握住的呢?

一博非常聪明的使用了一种“多频”但“降格”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李默这个角色有一个基本的肢体动作逻辑,他有许多细碎的小动作,但这些动作多数时候是一种动作倾向,是将完成而未完成的,不落实的,而且是稍显迟疑缓慢的。

(比如他放下背包又没全部放下,而是别扭地离地几厘米提在手里。

比如他想握衣角边缘却始终只是保持握的姿势虚靠着。

他见到晨哥先是第一时间喊,然后才步速中透着腼腆慢慢走过去。

最明显的,是坐在传达室外等待时,表现内心不安的手指动作,速度也是较缓的。

)很明显,一博设计并时刻把握着这种行动逻辑,这个人物,他对外界做出反应的速度其实是频繁的不断的,但他的动作表现全部是被减速的,是钝的。

这就很微妙了,角色的内巧外拙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不得不感慨一博的聪明。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把握到人物的这种处理逻辑的,但这种逻辑,巧妙的和李默一句台词的表达呼应了。

哪一句呢?

小周说“亚运会的闭幕歌,你没听过呀?

”,常理来说,完整的回答是“昨晚我在火车上,没看”,但李默只说“我在火车上”,这就非常可爱非常生动了,一个社恐,说出来的话是半完成的 不完全的,一半都被卡在脑子里了,一博的动作处理恰好也完全贴合着这种逻辑,是不是?

这真的太让人惊艳了,李默台词寥寥,他却能读透到这个程度,请大家反复回味这一点,就能体会到他多么用心细心地琢磨消化了这个角色,并多么聪慧的找到了相同的表达。

我们常说演员也是创作者,演员并不是照本宣科完成塑造,而是再创造人物,再发掘角色,给予活气。

在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博和台词的写作者角色的生产者完成了那种微妙的共创,这是非常美妙的事,我相信现在的一博已经体会到了这种美妙,也将这种美妙带给了我们。

真的谢谢一博,也谢谢导演,李默这个孩子,真的很可爱。

现在我们说第二个要求。

它是信息表达的要求。

这一条不好先行概括,我来慢慢延伸。

何为信息呢,简单点说,它包含但不限于人物的个性、身世、过往的经历、可能的人物关系、当下的状态与心境。

我们先来说个性。

李默的出场,第一个行动就让我们get到这个人是个社恐。

一博怎么向我们交代这个信息的呢?

除了台词上的忐忑腼腆,更重要的是他不着痕迹设计了一个很妙的动作。

一般人问话小周的话,要么就站在台阶下发问,要么就完全走上台阶再发问就可以了,简单利落流畅。

但李默社恐,他腼腆还带点紧张,所以我们看见,一博先是一条腿迈上台阶,同时在忐忑发问的过程中,才笨拙滞后地完成了另一腿的动作,实现了一种言行上的“顺拐”。

出场就直白地交代了他此时的紧张,也很明确让我们get到角色的性格信息了。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李默所有比较大的动作,感觉都是先内心下了决心才做出来的,有一个“鼓起勇气”的过程,这个过程做不好要么就被忽略了要么就搞得很刻意,一博把握地很好,非常自然,表达也很准确。

包括这个人物时刻表现不安的小动作,一博的处理都是较温吞的,所以我们共情到的是稍紧的社恐,而非过躁的焦虑,或是过怯的畏缩(这一点也是通过大的肢体状态配合完成的,彼此走路时拳前垂内收,但是又不是垂头丧气,完成的是一种性格使然的形貌氛围,不展开了,都懂的吧!

)我非常在意也非常欣喜的第二个信息交代,是一博对李默和父母关系的可能交代。

车棚那场戏,张晨问李默回来有没有告诉父母,李默没回答,但他肢体的反应明显给出了否定回答。

用肢体做到否定交代其实并不难,微微摇摇头啊低头不语啊,好像很简单,但一博给的这个否定,是有层次的,带有信息量的!!

什么信息量呢?

1.父母对李默可能的态度,可能的亲子状态2.李默对“没告诉父母回来一事”的心情。

3.李默对张晨的亲近信任程度。

4.李默个性的再次塑造。

我们先来说这个心情。

如果一博给的是一般否定动作,摇头啊低头啊,这是对他面前张晨的一种暂时的情感流露的切断,不出声也不看你嘛,把我的脸藏起来,最多否定之上我还带点不好意思。

但这样其实也是对观众的一种切断,观众知道“哦,否定了,有点不好意思”,但是观众也看不到他的脸了,不知道他更多情绪了,对不对?

所以最精彩的地方来了!

一博用了一个腿部的,膝盖弯曲的,表达别扭的动作,非常传神地告知了李默此时的内心!!!

这是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孩童难为情动作,它表达的难为情里,往往还带着一种孩子的别扭倔强不愿意承认不知道怎么承认。

有了这个动作,李默虽然没说话,但我们get到什么了?

“我没告诉,没告诉是不是怪不懂事,咋回答你呢我怪不好意思的,但是我怎么跟我父母说啊我也没办法说我逃避了先来找你了”。

这一个多出来的动作,背后交代的信息很多了,李默为什么不告诉父母先来找张晨?

因为亲子关系中可能的冲突与不理解,所以他用了一个孩童动作,去印证亲子关系,同时也因为张晨理解他能让他放松,他也能在这个人面前做出一种孩童的动作,另外也很重要的,这个动作,也表现了李默内心的一种天真,很可爱,他的腼腆是一种小孩子的腼腆,带着一些忐忑不安,非常可爱。

我前面说,角色不知何来不知何去,存在此间,这是新浪潮的特点,但是李默这个角色,我们仿佛还是可以摸到一点东西的,他可能的家庭关系状态,他有什么压力,怎样地做出了什么选择,剧本道具方面给了一些配合,但不可忽视的是一博在表演方面也给出了很多细节去交代,在角色身上留下了很多关于过往可能性的心源性印迹,笔力有限,我只举了这两个例子,大家可以再去找找,看看一博是如何通过表演去拓宽我们对这个角色的想象空间的,这一点对演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也是我说的一种演员的“再创作”,能做到这一点,对一个这样年轻的演员来说,非常了不起,非常非常让人惊喜。

说完表达了什么信息如何表达的,我们来说一说表达的难度。

我前面说,这个片子是生活化的而非戏剧化的,所以它要求演员的表达流畅自然不着痕迹细腻符合生活逻辑并且贴合片子风格,一博这一点做的非常棒,动作的设计分寸的把握细节的处理都很好(我前面举的例子都有提及,不展开了)。

什么叫戏剧化的处理呢,简单点说就是它允许你夸张地特意地表达情绪,表达嘛,你只要“大声”些,总会被注意到的。

但是生活化的东西往往是不能“大声”的,它在一个整体状态里面泛起涟漪,你稍微夸张就会让人出戏,而且演员你不细心你可能抓不到它,你表达的不好观众就可能抓不住它,就还是导演说的,李默演不好就到“呆”了,什么人是呆的,没有情绪传递没有信息传递的人就是呆的,没把波动表达出来,不就呆了吗。

李默不呆,因为一博把“表达”做好了,演员好的表演,就是我们通向角色内心的窗户。

表达的另一重难度,要延续我们上一个话题。

我说到角色矛盾个性的展现,有的人可能会说,啊,含光君外冷内热,谢霉霉跳脱深沉,小百里外讷内敏啊,这不都矛盾吗,怎么这次演意义就特别不一样了呢?

这里就要说到电视剧和电影的不同了,电视剧的呈现,其实是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大量的辅助的。

比如上面这三个角色,他们出场前,就会有人说蓝家二公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百里二郎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又或者戏外宣传、小传的露出、原本ip的剧透,都让我们对角色有了一个提前的了解。

但电影表演,演员在情境中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李默出场时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戏外电影的神秘感保密性拒绝剧透,戏内也不会在出场前用任何方式辅助交代,李默的性格就只能靠一博通过台词和肢体去表达,别无凭靠,难度是不是一下子上来了?

再者,电视剧往往会有大量的台词、镜头、情节去塑造人物,你有难言之隐,好,我在你强颜欢笑之后再给你拉进补一个第二表情大特写,我特别内心OS让你去自言自语,我给你加状态戏,我直接让你和别人聊天台词里交代,太多辅助手段了。

你们看生活化的电影有什么,电影篇幅精简,镜头客观直叙,台词一句顶十句,没有任何辅助打底,一场戏里演员基本就是唯一的信息载体,演员自己要变成一本可读的好书,让观众读懂他然后明白故事。

所以我说,这个角色,这次的表演,难度和意义是全然不同的,虽然它在呈现上没有“炫技”的地方,但是处处都已经初显一博作为演员的成熟,他避开了很多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陷阱,吃透了这个角色,完全地准确地让这个角色活着并让我们感知到关于他的一切。

无论是影片风格还是体裁的跨越,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份美好的答卷。

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有点写不动了,暂时写到这里,也许会补充,期待大家一起补充。

感谢读到这里的人,也再次感谢这样好的创作。

环境或许沉闷,电影也有如剧中人,但就让我们像他们一样,有限中去寻找无限吧。

 10 ) 我的朋友

一种慢慢的,慢慢的沁入心底的感动……也许是熟悉的场景,也许是单纯的午后阳光,也许是心中曾经的那个渴望远方山与海的小小的自己……一部好的作品,是会让你忘记时间的。

喜欢电影院检票时,那个打盹后微睁眼的小周;喜欢晨哥念着蓝火车时,撇开泪水的李默……不觉得吗?

这都是生活中的自己呀!

谢谢导演,给了我这样的一段时光!

《我的朋友》短评

这种长镜头和调度是难得的,是真实的,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九十年代、理想主义、特吕弗,大磊导演的短片永远有自己的气质,和三大电影节上精巧的命题作文有非常强烈的区别,高下立判。

7分钟前
  • 皮格马利翁
  • 力荐

午间洒下暖阳,周迅走来,6、7分钟的长镜头场面调度,开盒饭哼起歌,运走了盼盼,迎来了诗与朋友,接着菲利普泰勒曼的古典乐长笛版,“下午又过去了一半”。

8分钟前
  • 柯诺
  • 还行

2.5/5 不了解背景,单看短片只感觉文本十分单薄。@2022FIRST FRAMR

13分钟前
  • ImaKiriaHareta
  • 较差

追寻理想而归,回到人与人连接的普通生活 片尾,致敬新浪潮(特吕弗四百击)

18分钟前
  • 深水酒
  • 推荐

一首短小的散文诗

23分钟前
  • 六月_

海子前一年在山海关宣告了诗人时代的结束 ,李默从嘉峪关回来了 他是千万个没有卧轨的海子 ,从此 ,只能面朝银幕 春暖花开。诗和远方终究不是普通人的终极,回归人间烟火,但生活中还是会有那一点灵犀的共鸣,电影就是这样的调剂~你好,我的朋友

24分钟前
  • 莫辞
  • 力荐

拍了那么多年,还拍得学生作品一样,你要能拍点余味出来,也不会这么难看。

27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看完有点伤感,怀着梦想,心里有黄河嘉峪关,麦田青海湖的浪漫诗人,终归是回归了现实生活,做了普通工人,不知道他在流浪的时候一路上都经历了什么故事呢

30分钟前
  • 不能不吃辣
  • 力荐

5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90年代的中国东北,和永恒不变的电影情怀。

31分钟前
  • As you like it
  • 还行

脚趾抠地

33分钟前
  • 「Captain」
  • 较差

怪不得电影感无以复加,原来是平原上的摩西张大磊。此一瞬间四百击的迷茫到“下次相会在广岛”,就将是杜拉斯的广岛之恋。海子回归到另一种形而下的命运中如果遇到了“我的朋友”他的姐,也是幸事一桩。以上,致敬这些才华横溢却命运不济的纯粹心灵。

36分钟前
  • 龙标姑息者
  • 力荐

除了结尾,一切都很好。让人再次感叹,喜欢上电影,真好。以及特别好奇,周迅看着电视里演唱“我们亚洲有多么亲密相近”,她是否和我一样会跳出电影暗自感慨?

41分钟前
  • 李慕白
  • 还行

喜欢张大磊导演的《八月》和《下午过去了一半》,这次他执导的短片《我的朋友》,依然有着朴素平实的风格,令观众仿佛触摸到了旧时光。短片的质感很舒服:北京亚运会刚结束的余温下,一位流浪的追寻“诗和远方”的文艺青年回家乡了;秋天午后的自行车棚,阳光洒落,明暗交错,晨哥读着诗人李默的《蓝火车》;局促不安的文青和心境正处于特殊时期的小周有些相投 ,他剪掉了长发,回归了现实,确认了“我的朋友”……影片所营造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回忆猝不及防地砸向近半百的我,那时候总觉得天光云影的移动是慢悠悠的,情感表露也是含蓄内敛的,一些影影绰绰、似有似无的感觉就那样悠然地飘荡着,当时我们以为会很久远……(另,感谢导演又让我想重温《四百击》)

42分钟前
  • 芷宁
  • 推荐

44分钟前
  • Midnight
  • 很差

我觉得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呈现我们未知的部分,而非已知的部分。

49分钟前
  • 婀娜多姿娜(NA)
  • 推荐

长长的镜头、致敬四百击的长长的镜头。混同于所有停车的人的背影、主角降为看不清的脸、不迷恋特写。盼盼再见、亚运会闭幕的歌,你没听过吗?没有。嘉峪关,你去过吗?没有。你认识她?嗯,我的朋友。

51分钟前
  • 一罐水草
  • 推荐

亚运会终将散会拆了盼盼生活还得有新的盼头诗人变成了工人去了嘉峪关也得回到生活的关口他们安静的坐在影院里在光影的流动中抚摸了彼此的浪漫与失落电影是生活的朋友影迷是我的朋友

52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可惜了周迅

57分钟前
  • Mayfly
  • 很差

啊?

59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较差

在华语电影中非常难得的影像质感。感觉张大磊的美学体系越发成熟了。(第一次看王一博演戏…不是很理解他在干什么

60分钟前
  • #寒带针叶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