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弥留之际
As I Lay Dying,我弥留之际
导演:詹姆斯·弗兰科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罗根·马歇尔-格林,丹尼·麦克布莱德,蒂姆·布雷克·尼尔森,贝丝·格兰特,理查德·詹金斯,杰西·海曼,吉姆·帕拉克,阿娜·欧蕾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简介:影片讲述了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其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灾难重重:大水差点把棺材冲走,后来拉车的骡子被淹死,大火将遗体焚化。结果长子失去了一条脚,老二发了疯,三子失去心爱的马,女儿打胎不成,反被药房伙计奸污,小儿子也没得到向往的小火车,而本德伦却装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详细 >
此片改编自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同名意识流小说。弗兰科大胆的用分屏切割的方式(效果),尽可能的还原原著的意识流形态。同一时间不同的人的内心独白,同一地点不同的人的想法,以此表现出多个人物和多视角的叙事。但分屏太多略显凌乱,很容易分心,也较沉闷。意识流小说改编成电影,实在难为了编创人员。也小众。原著作者威廉·福克纳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不知道这部用分屏为什么这么招喷击,但是我觉得在观看上并没有困难,反而有一种真实,仿佛是参与者的视角。
看完原著马上来看的电影,基本上还原了,有些省略了。第一次看分屏的电影,这种方式很适合这多视角的原著,但感觉有点滥用
给世界第一文艺青年·弗兰兰点个赞!分镜开始真的很不适应,但是想想好像也没有比它更好的能表现这种意识流小说的方法,不过强迫症有点儿受不了分镜画面构图、色彩都不对称。。。
用心之作~~~不喜欢大量的分屏,但是还是能感觉到镜头语言的丰富。
文艺片,在我弥留之际。
分屏到这种地步实在是屌 里边混迹这一批平日演屎尿屁的主儿 真是不能出戏更多 我现在看付兰兰的片儿满是慈爱的母亲般的心态这是什么情况。。
对于非原著党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对于原著党来说是一个惊喜。分屏和独白从影像上还原了福克纳的多角度叙事和意识流,但这种手法也注定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对于敢把福克纳的小说搬上银幕,而且要继续拍下去的付兰兰,要点一万个赞。
分屏随意又花哨 搞得废镜头特多,估计弗兰兰是在拍127 Hours时跟Danny Boyle那学来的吧 哈哈哈
Too fragmental and experimental. It is wise of James Franco to use juxtaposition as a way of comparison and dramatization. However, the internal monologue part, which acts as a key element of Faulkner's masterpiece, is done by him very clumsily. Still, he's a brave director.
“你为什么笑?是因为你讨厌笑声吗?”
好電影一旦被冠上「文藝片」的頭銜,就要被大多無知的觀眾指指點點。那些暖色的畫面刻畫地卻是人性赤裸的慾望,深刻地,控制地,甚至難以言喻地情深去闡述這個故事,沒有辦法不喜歡。
一种关注 付兰兰自编自导自演
付兰兰现在简直分裂得可以。时而自毁三观令人大跌眼镜,时而佯装文艺青年,令人频频打哈欠。本片的表达方式值得鼓励,但完成度不太好,来来回回的不同人物视角讲述的同一件事,没有足够好看的细节支撑,只能沦为催眠良药。
嗯。。。说实话没懂
撇开你可能的的目的不纯,如果你想用“分屏”表现“视点”,你不如选择多画面;还有,如果你想表现“喧哗与骚动”,请使用三脚架——前者你最好都别用,但起码你得多用用三脚架 ps:我极其讨厌弥漫着蹦子味儿的慢镜头
南方口音听的我想死啊,他爸爸真是个asshole
把一部多角度叙述结构的意识流作品改编成电影,需要多大的勇气?据说弗兰科还要拍摄福克纳的小说——很可能是《喧嚣与哗动》!
弗兰克真是改编福克纳的小天才
兰兰镜头多但没有存在感.. 喜欢分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