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的最爱。
向人推荐电影时总会第一个想到她。
即使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如我神经质般的感动。
很久后再看一遍。
仍然是泪。
很少,但是涌出地很迅速,很突兀。
男孩子大概体会不到父亲对于女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巨大如天的意义。
而当父亲的角色和初恋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女子最完美的梦——我孩子的爸爸是我最爱的男人。
或者对于一个女孩,便是:爸爸,是妈妈最爱的人;妈妈,是爸爸最爱的人。
所以说,小欣很聪明,从妈妈的动作眼神,就能很自信地猜到自己的父亲是谁——除了那个她最爱的人还能是谁呢。
她从小想象着有爸爸的感觉。
感受着爸爸就在身边。
所以,去找他,必然是第一个蹦进神经的反应。
可真的见到了他,才猛然感觉到那种陌生,距离,失望,僵硬,和让她不知如何开口的混乱。
于是一个不规范的爆瓶——是爸爸教的。
调皮的女儿。
自以为老辣的爸爸。
最后惊愕的,总还是后者。
听到张碧华的名字。
听到女儿说“伊莎贝拉再也不能被随便的抛弃”他能做到的最镇定的反应就是呆住。
这种来自女儿的当头棒喝,呆住,便是最好的忏悔。
和我爸一样。
呆住。
然后再默默地对你好。
这于是潜移默化成我心中的男人。
女儿是爸爸的情人。
爸爸又何尝不是女儿的情人。
不同的是,爸爸是女儿的第一个情人。
保护她的,疼爱她的,无条件的,无上纯洁的,无所不能的,那个男人。
她自信地气走一个一个情人。
她贤惠地买足自己认为跑路需要的东西她认真地清点衣物,摆一地,一个一个分类挑勾。
她一脸幸福的说,对,那是我男人,他是司警。
他不喜欢我和别的男人说话,很大男人吧。
我男人是个混混,要我和他一起跑路。
他说不喜欢我抽烟。
那种幸福,是她想象中的妈妈的脸。
是她从未体验过的,安全感。
单亲母亲带着一个小女孩,会有多苦,谁都能想象,却绝对比她们所经历的要甜一百倍。
但她,她们,仍然这般的爱着爸爸。
因为他是唯一可以保护她们的人。
是唯一让她们撑下来的。
支点。
所以,狗狗的名字,叫伊莎贝拉。
所以,她倔强的一个人带着小欣。
所以,他终于走回去,说,对不起。
然后微笑。
因为还有他们的女儿,小欣。
小欣,就是伊莎贝拉。
已经无法说清描写的是什么情的电影。
有人说文艺,做作。
那是因为他没体会过,这种真实。
伊莎贝拉,葡语里的"Isabela",伊比利亚岛的"Isabella”,那个“对上帝承诺”的女孩。
今天读到廖伟棠的《旧欢似梦》,猝不及防,我搜索脑海里那座近乎要被遗忘的,包裹着初恋的城市——澳门。
《伊莎贝拉》这部有关于澳门的电影,两年前在北京的大学宿舍里看过。
那时临近毕业,所有的情绪都被校门外的花花世界所涌动,仿佛即将要迎娶一位艳丽的贵族千金,全然忘了南海边的半岛上有一位和自己相恋过、正在熟睡的姑娘。
她一次次从梦中醒来,却发现自己的爱人不见了。
她一次次默默忍受,倾尽了自己所有的好,却总遭人遗弃。
当,被人遗忘,是一种常态。
这是一座留不住过客的海港城市。
打开电脑,找不到在澳门拍摄的场景。
2002年,第一次离开家去澳门上学,从关闸出来抬头望着那拥挤逼仄的楼房,带着逃离社会主义的快感,嘴里唱着"big big world”,那是一见钟情么?
我确实喜欢过这座城市。
黄昏时搭乘28c过跨海大桥,夕阳,海水,天空,各式中西建筑——那是一杯澳门特制的醇美的葡萄酒。
没有鲜明的四季,只有是最湿的四月,在湿季中,晾在阳台的衣服总是干不了,身上那粘糊糊的味道,是我能记住的,她的味道。
报纸里没有太多新鲜的事情,若干年后唯一能引起我震惊的是曾经同校的内地女生被人勒颈窒息致死。
这样的新闻是可以上小城的头条。
我怎么能将你忘了呢?
听fado的时候,我想的是葡萄牙;听粤语歌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香港。
我忘了,2003年4月1日,住在澳门文华酒店对面,新闻滚动播放张国荣从文华酒店跳下的新闻,我们集体跑到阳台却发现一切“太平”。
看,张国荣选择的也是香港的文华。
上《澳门史》的时候,发现,澳门从来都没有承认过被葡萄牙侵犯。
从大航海时代中没落的葡萄牙贵族在500多年前,航船经过澳门,想必也是一见钟情吧,被这里的温柔和安静所打动,便停留了下来,但始终要归航到自己的伊比利亚半岛。
不像傲慢如帝王般的英吉利王国于之香港,葡萄牙对待澳门,就像对待一位情人,不给承诺,不刻意她改变。
所以,500多年前过去了,她的面容依旧,妈阁庙里香火鼎盛,玫瑰堂里也一直响着结婚的钟声。
白天,她秩序井然,各式各样好玩好看的车子总能在小小的停车位中再瓜开一小份,安停在某家门前的碎石小道上。
夜晚,她会偷偷跑到海边的指明灯下纸醉金迷,夜夜买醉,唱一首《小城事》。
没人会在意她的悲伤,她的哀怨连渐渐被边缘化的香港这个大怨妇都比不上。
于是,她习惯在纸醉金迷后,静静沉睡。
在梦中忘却从她身边经过的、爱过她的人们啊,忘却她不为人知的忧思啊。
她的美丽,总教人遗忘。
想起她,仿佛突然遇到一个曾经被自己遗弃的人,那《伊莎贝拉的呼唤》叫了好几年,我却从来没想过要回到她身边。
尽管知道她百般的好。
她包容了一切——中西两种最难相容的文化。
但有谁留意,小城市里小人物?
那个在官也街卖猪扒包的资深师奶也曾是葡京赌场叱诧风云的发牌手。
新马路、大三巴、渔港、妈祖、大炮台,我们都曾在澳门半岛上那个长得像圣母玛利亚的观音像旁静静等待一场流星雨。
旧爱总沦为心灵埋葬。
也许有一天,我再度从梦中惊醒,想起她,也会像今晚这样,陪她在地球的另一端静静流泪。
ps,我从来不觉得这是彭浩翔最好的电影,却是配乐最绝妙的一出,首推金培达的ost。
关于承诺,你会当真吗?我会,所以只要我允诺过的事情,再难也会做到.杜文泽,我很喜欢看.庸懒,憨厚,傻气的角色看得多了,这次的不帅的浪子形象着实让人吃惊.他彻底颠覆了花少在人印象中风流倜傥的形象,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坏男形象--无赖,不羁,幽默,倔强还流露出了点忧郁和孤单.女儿突如其来的出现,勾起了自己的过往.曾经有个叫伊沙贝拉的女人在他生命中出现,为他生了孩子,独自养大又生病去世.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害怕过,他也曾经做错过.是不是碰不到这个女儿,他就会把所有的记忆尘封脑中,抛之身后?他的一生究竟会不会有个真正为之倾出所有的女人?应该会有,只是这结果,谁能等到?在不对的时机,所谈的感情,真的是种浪费?旁白中的伊莎贝拉在结尾处说,她爱上杜文泽一点都不后悔,再选还是会选他.女人可以用整个生命去爱别人,而男人用整个生命去爱自己.
他是个混蛋.但他是我爸爸.如果你的爸爸是混蛋,你会怎么做?你会爱他吗?无条件地爱他吗?伊莎贝拉.伊莎贝拉是条狗.但它也曾经是一个人.一个女人.那个叫她伊莎贝拉的人离开了她,后来,她养了一条狗,叫它伊莎贝拉.阿成给了伊莎贝拉一个名字,又给了她一个孩子,然后他要她杀死这个孩子,用他给的钱.他离开了她,但她一生都在怀念他,怀念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怀念她们有过的孩子.无怨无悔.后来她真的有了一个孩子,一个女孩.不是他的,但在她心里,小欣一直是,也只能是她和他的孩子.就像她这一生,只是阿成一个人的女人. 她死的时候,仍不后悔曾经跟了阿成.仍愿意如果能回到十七岁,再做一次阿成的伊莎贝拉.这样的爱情.电影开始的时候,伊莎贝拉已经死了.但导演给了她一个机会,诉说自己的心事--贯穿始终的画外音.是温柔悦耳的声音.不但悦耳,好像也将人的心慰贴得平和柔顺.在电影中,象云雾缭绕,迷离了回忆与现实.也是一条线索,交代了前因后果.很巧妙的安排.拥有这种声音的女人,应该很温婉,同时又坚强.但无论如何,她已经死了.故事虽然以她命名,却由她的孩子和她的男人展开.小欣小欣跟着阿成,喝酒,赌钱,砸酒瓶,抽烟-他去哪,她跟到哪,他做什么,她做什么.他抛弃过她们,他在她妈妈死时不在她身边.但她跟他,不管他是什么样的人.怨恨?自然也有.小欣砸了阿成一酒瓶,却也割伤了自己的手.事情往往是这样,如果你伤害你爱的人,你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小欣说阿成是自己的男人.男人这个称呼,包含了太多东西.他是我男人,他是我爸爸,我的男友,我的保护,我的倚靠,我的英雄.我唯一的亲人.他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跟他,信他,爱他,守住他.阿成有很多女人,天真的,凶悍的,霸气的,形形色色,什么类型都有.小欣把她们一一击退,她毫无惧色,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她和人灌酒,最后醉了,笑了.她终于胜了,阿成不会再被抢走,没有人可以将她从阿成身边赶走.小欣说:”--没关系,他不喜欢,我就戒.”就是这样简单.他不喜欢,我就不做;他喜欢,我就喜欢.和他在一起,最简单的事情,比如做做饭,赌赌钱,也会是最幸福的事.为了他,做什么都是值得的.阿成阿成那时年轻,俊朗,顽皮.他叫女友伊莎贝拉;小小皮筋,到了他手里,也绽放魔术神奇的光芒.在他身边,生活毫无阴影.象光源,跟他在一起,你就不会再害怕黑夜.也许应该说,只要在他身边,黑夜就不会降临.但这世界上的只要,从来不会实现.生活象巨大坚硬的磨盘,在盘边时,你仿佛拥有全部空间,可以自由飞舞.但它从不会等待太久,你很快向中心滑落,被压榨,或碾碎.你痛苦,变形,然后,忘了本来面目,忘了曾经的广大世界,安于狭小局促,卑鄙恶劣的管状生活,且以为这是世界的真实样貌.小欣遇到阿成时,阿成是个肥硕,在酒色中麻醉自己的混混般的司警.小欣的单纯直接,对阿成是一种提醒和唤起.唤醒他心底沉睡的善良本性.小欣的干净和信赖,是一块散发淡淡幽香的肥皂,在和阿成的朝夕厮磨中,软化他身上厚厚的痂皮,洗去他多年积累的污垢.记忆的匣子被打开,升腾起明净的阳光,老歌的旋律,弥漫夏日树叶清香的青春,梳着漆黑发辫的清丽而忠诚的最初恋人的脸--和小欣相处的日日夜夜,是阿成的一次回归之旅,在澳门回归的前夕.戴眼镜的男生苍白,瘦弱.却喜欢小欣这样的问题女生.她不来上课,他借笔记给她抄;她要跟男友跑路,他陪她去买东西;担心她的安危,找她的前男友帮忙--这个看似唯唯诺诺的男生,却拥有最坚定纯洁的爱情.小欣做什么,他都不干涉,只要她高兴.他只是在一旁默默守护.仿佛是这部影片中情感的结晶.真诚,无私,就像伊莎贝拉对阿成,小欣对阿成.阿成后来对小欣.都是这样.其他故事的背景,是1999年,回归前的澳门.警界腐败糜烂,官匪勾结.毒品,枪支,赌博.手枪叫葡国菜.吃面的老人说:”你看看这蛋,你看看这肉片,多好的面,吃什么葡国菜?”他吃的是中国传统的面条.音乐贯穿始终.吉他,提琴,钢琴.一路低吟浅唱,就象那清冷阴郁的色调.就像人物隐忍的悲欢.到最后,西班牙的”法多”,哭泣似的歌吟,仿佛地下积蓄已久的岩浆,喷薄而出.喷薄而出的,是情感,是小欣微笑背后暗暗流淌的泪水.是澳门的血泪.伊莎贝拉,是一次回归之旅.
喂,马振成!
隔了一个多月后,在网上闲逛,逛到豆瓣的彭浩翔小组,看到有人在说《伊莎贝拉》,然后慢慢回想起来,心里面有了微微的触动,而在刚看到的时候是没什么感觉的。
首先浮现的是色彩,青绿、暗蓝,暧昧红,梦幻的,当然也是伤感的,就差往脸上贴个标签那样,标榜着文艺片之品味。
记得那次看的时候,这种感觉引起了我的反感,这不是我熟悉的彭浩翔风格,所谓的父女乱伦情节,依然保持对道德问题的调戏,但,那种让人精神一振的“鬼马”情趣不见了。
几乎同时,气味出现。
清香,苦涩,好像在浓绿的树荫下摘一片树叶放在嘴里嚼,不是果腹之物,只是......百无聊赖。
没有家的人,他们的百无聊赖尤其刺眼,所以,如果找到什么,爱上什么,就紧跟不舍,反正可以浪费的只有时间。
比如,寻找一只叫伊莎贝拉的狗,或者,等待一个叫马振成的人。
或者,牢记一个承诺。
马振成!
我叫张碧欣!
穿着吊带衫的纤细女孩,清脆地大声地喊,和前面那个人隔着二十年的光阴,隔着许多灰暗的往事,但是,青春从来不在乎灰暗,什么都可以,编织谎言和恋父,随随便便做决定,坚定不移去执行--或者反过来也可以。
情节没什么意思,一个花哨的圈套。
一副清纯的画外音,始终没有忘记初恋情人的短命女人,向女儿隐瞒其真实身世。
澳门这样的小地方,一个堕落潦倒私生活混乱的警司,碰上从未见过面的私生女,以为跟她上了床,其实没有,她又不真的是自己女儿。
但他不知道,知道了又怎么样,还是为了女儿,希望得到清白身份,自投监狱。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马振成!
我叫张碧欣,我在等你。
你知不知道?
马振成!
想起多年前的一部电影里,一个叫李翘的女人,寻找一个叫黎小军的男人。
有人说,这个片子很“王家卫”。
其实一点儿不,它很甜蜜。
“甜蜜蜜,我爱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因为我在等。
我在等你,马振成。
我叫张碧欣据说,伊莎贝拉在西班牙文里的意思是“上帝的承诺 ”。
在这里,是一个女孩的名字,也是条狗的名字。
女孩后来变成了女人,还有了个女儿。
临死前,她把一条叫伊莎贝拉的狗交给了女儿。
女儿叫张碧欣。
短发,容颜清丽,有两条长长的腿,和美好的锁骨。
今天晚上,我穿过胜利路上无比喧闹的人群,从街舞的少年和露天打折衣物的卖家们中挤过去,怀抱着一袋猫沙。
满天遍地的灯光,晒得夏夜无比炎热,我突然想起了电影里那么一个画面。
也是夏天,石阶漫漫地向坡上伸,绿树占据大部分视野,生机盎然又迷惑万分的绿色,张碧欣在走,寻找那只狗,心里面揣着一个人--她的父亲情人,她的马振成。
她很早以前,还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么个人。
因为澳门是这样小,每一对分手的情侣,总会在街角、路口碰见。
那时候,只要看到那个面目平庸的男人,妈妈就会迅速地拖着她躲起来。
她很早就记住了这个身影,这么张脸。
这个平庸男人好色贪杯,醉生梦死,住在肮脏的房子里,即使作为警务人员仍形迹可疑。
可是她找到了他,像找到了一个上帝的承诺。
马振成有时候很可爱,在教她怎么成功地砸响啤酒瓶的时候,在帮她找狗的时候。
每个女儿都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这一点,她是多么清楚啊,看着他努力像个父亲那样对她宠溺地虚弱地笑,她一点都不在意。
如果他要跑路,她跟,如果他坐牢,她等。
他是她的马振成,她是他的张碧欣。
多么简单。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向伦理道德吐舌头,意淫爱情意淫你,挽留岁月挽留人。
前几年曾经有个友人这样形容这部电影:“饱含文艺片的质感”,没错,彭浩翔的180°风格转变之作,沉甸甸的文艺质感,舒缓却没有过分的伸展,原声更是出类拔萃,纵观彭导的前几部作品《买凶拍人》 《大丈夫》《公主复仇记》《破事儿》《青春梦工厂》,都是以黑色的风格为主的cult片范,《伊莎贝拉》的问世让熟悉彭浩翔风格的人大跌眼镜,cult片范导演转型为小众文艺片导演,但是彭浩翔却一点不含糊,他用《伊莎贝拉》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时金培达和杜汶泽也通过这部电影被更多人认同。
故事发生在澳门回归前夕,还是老题材,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彭浩翔镜头里的澳门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只有葡国风格的大街小巷,破败的公寓,石头铺的地板,电影的画面风还是偏向暖色的陈旧之黄,金培达的音乐烘托出的那种背景氛围与电影的画面风格高度恰和,整部电影才开始2分钟就舒展开的原声让人大为惊艳,浓郁的葡国风,特殊的木吉他声在沉静的画面中舒展,接下来的配乐可以用奢华铺张的精致来形容,对于华语电影来说,非常少见,尤其是这种高质量的配乐。
杜汶泽扮演的腐败司警马振成一直从事着走私的勾当,每晚游走于不同女人的温柔乡里,张碧欣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张碧欣告诉马振成是他的女儿,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人父女乱伦的错觉,其实是个障眼法,马和张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片头在迪厅,马振成醉醺醺的对张说她的眼睛很像她的第一个女朋友,不管是真的还是无意识的勾引,上天开了个莫大的玩笑,张碧欣就是马初恋女友的女儿,加上开头部分关于乱伦错觉对观众的冲击力,让人对于他们的父女关系不再怀疑,就这样,两人的戏剧冲突开始发展,第39九分钟两人托着行李有节奏的在往巷子深处走已经寓味着两人关系的不可分裂了,第46分钟以后2人的关系逐渐开始缓和,马开始对自己的'女儿'产生应有的父爱,但他岂知,碧欣对他的爱不是父女之爱,而是爱情,是对马振成的依赖和爱恋。
就这样两个没有什么联系的人走到了一起,一个施之于父爱,一个却表达的是爱情,一种极度混乱的关系。
伊莎贝拉是马振成初恋女友的名字,也是碧欣爱犬的名字,因为伊莎贝拉,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伊莎贝拉,马振成把自己对初恋女友的忏悔转化为父爱转嫁在'女儿'张碧欣身上,都后来才知道,他和碧欣并没有血缘关系,而自己的去世的初恋女友却似乎把这个不是马振成的女儿的女儿当成他俩的结晶看待,这是种极其复杂的情感嫁接关系,值得梳理参照电影的的人物关系慢慢细品。
马振成在此之后的转变可以看成是种忏悔,生活在这世上,不得不屈服于一些东西,但是自从'女儿'出现以后 ,他开始转变,开始认真的对待生活,而张碧欣与各种上门与马振成纠缠的女人的'对决'以及那个一直喜欢着自己的男生的对话,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她由对马振成最初的依附感转化为爱情,复杂的情感转嫁和现实中的人物关系虽然不复杂,却也剪不断理还乱。
乍看来这部电影的风格貌似有浓重的王家卫风格,但是细细解构起来却发现这部电影的骨子里却是彭浩翔对于艺术的独特感受以及表达,远不同于王家卫电影里的城市游离感和无根性,彭浩翔的电影简单朴实,脱离城市游离或是无根的那种归属感,和王家卫玩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是在电影的画面风格极其构图风格上形似,骨子里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比较起与之形似的《春光乍泄》或者是《重庆森林》,细细感受俩种作品的风格基准,区别还是很大的,有点相同的是两位导演都喜欢在自己电影里穿插当时的时事,彭浩翔自然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并不用跟风模仿王家卫,彭浩翔电影中的归宿感和存在感还是比较明显的,而王家卫却截然相反。
杜汶泽在片中的表演可谓精彩,这部电影也算是他的成功的转型之作吧,梁洛施表演也尚可,其实电影的关系梳理起来主线只有他们两人,杜汶泽在电影中扮演一个腐败的市井司警,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走路姿态、说话的语气都极其到位;其实在彭浩翔前一部《破事儿》(短片集)中的 增值篇 ,杜汶泽扮演的嫖客,每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出神入化,拿捏的极度经典,所以能撑起整部《伊莎贝拉》当然也不再话下毫无疑问《伊莎贝拉》的配乐可以称得上是目前华语电影原创配乐史中最为精致最为铺张的最为经典的配乐!
唯有一个词能形容 惊艳!
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就是很好的褒奖,伊比利亚风格的配乐与澳门发生的故事结合天衣无缝,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门的大街小巷都浸淫在葡萄牙的那种氛围之下,配乐中主要以木吉他为主,加上大提琴小提琴的,美妙无比,直入人心,穿透内心最为敏感的部分,精致华丽悠扬空灵,无可挑剔的完美,一直对华语电影配乐嗤之以鼻,但是对于《伊莎贝拉》的配乐,我将不会吝惜所有的赞美和感叹!
然而 美中自然有不足,作为配乐来说,《伊莎贝拉》的原声在很多时候盖住了电影,削弱了镜头感而让人突兀的感觉到配乐的存在,站在音乐的美感上来说,伊莎贝拉的配乐无可挑剔,但是作为配乐在一些方面盖住了电影本身的光芒,这是也算彭浩翔的不足,没有拿捏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整部电影见缝插针的穿插金培达的配乐,笔者细细统计了配乐出现的次数和时间段以及与剧情的关系,大部分配乐的出现在承上启下的段落,稍有空白处就会有配乐,例如32分钟处的女声吟唱完全盖住了镜头剧情本身,11分钟处的也略有越俎代庖之嫌,其实笔者认为此段可以以有源配乐来代替。
基于彭浩翔以前的执导作品来说,在拿捏文艺片上,彭浩翔略显生涩,但是不会盖住彭浩翔本身的才华横溢。
对于彭浩翔来说,这是一次风格的尝试,证明了他的执导能力,也造就了一批人的成功,在华语电影圈中,这次尝试或者说是风格的转变是极其有意义、有价值的,它让人看到了希望
会去看这部电影纯属无意,本来以为只是又一部港式快餐电影,但结果出乎意料的好。
谈摄影谈细节谈演技谈台词都可以谈出一堆好来,问题却是,好电影应该动人,虽不说满分,但《伊莎贝拉》,的确撼动了自己的一些坚硬……虽明知其实电影处处布局,却偏偏说不出它造作;虽明知有时不过煽情,但还是为之所动。
于细微处见功力,化大局为无形,这次导演的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我为之写个“服”字。
两个主角的演技未达我的要求,但胜在让人偏爱。
虽然偏爱会让人做出错误判断,但能演到让人偏爱,不也就够了吗……提外话的感慨:这两三年,感觉得到香港电影在劣境后的蜕变,变得更深沉得无形,更浓郁至若轻。
从《无间道》《黑社会》到《伊莎贝拉》等,越来越多元化。
港片,不再只有《甜密密》让我可以怀念了。
许多年前,一个家庭面临破裂的十三岁男孩坐在屯门的蝴蝶湾沙滩上,怀着极坏的心情和同龄友伴们喝着酒,抽着烟。
朋友带了个高贵傲气的女孩来加入。
她说:『叫我ISABELLA』,友侪们嘘声四起:『什么名字啊 !
依哩呱啦』 女孩极不高兴,不多久离群坐在远处。
男孩坐近她静坐。
终于他开口问:『妳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 』她说不知道,是母亲给她的英文名 。
谈下去就是半个晚上,男孩的友人习以为常他的『手段』.不来打扰。
本来一腔少年『热血』的男孩知道女孩正为父亲离开家庭而苦恼时,打消了本来的大计。
用心地听下去.直到天微发亮。
目送她离去。
从此就再没见过她一面。
男孩继续长大,生命中失去母亲的他总是拚命地想找回母爱,但不果。
渐渐开始用男人的方法,迷恋大胸,用尽力『回归母体』。
倾倒于女性在床上的叫声。
对这一切行为他不求甚解。
直至大学时一天因追求上心理学的女孩而去旁听佛洛伊德理论课,才无意中听到,母亲生小孩时的惨叫声是孩子和母亲一起努力的印证,是母爱的第一印象。
他彷然大悟。
但无补于事。
男孩成了男人,这一晚他在一片大雾中奔向这部多年前他接触过的名字为题的作品【伊莎贝拉】。
由一个城中都叫他作【傻强】的家伙监制和饰演男主角,一个被同学称为【四眼多咸湿】的小胖导演。
一个资料上家庭成员只有母亲,姐姐的ISABELLA主演的作品。
说的着回归前的澳门.一个拚命回归母体的男人,遇上自己素未谋面的女儿的故事。
有说人的初恋情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男性爱的是母亲,女性爱的是父亲。
这个澳门【傻强】的家中除了床上就没有一丝家庭温暖的痕迹。
这个ISABELLA从失去母亲起彷徨无助。
不顾一切奔向父亲,二人开始用现代人最善长的『疏离』方式互动。
唯有酒后放肆的《舞伴》才勾出难得的笑容,从未见过【傻强】笑得那么吸引。
像个父亲又像个情人。
彭浩翔从未如此深情过,之前的作品中以阳具崇拜为主。
唯独《公主复仇记》中的阿娇和陶红曾稍稍令他柔情地,顺从地向女性主义敬了一个礼,再恨恨地打了俊男王子一把。
当日曾被笑道是为【泡到妞儿的可怜虫】出了口气。
今次从片名到故事都拜倒在这个ISABELLA裙下。
足见她的魅力。
笔者在观片后也叹一口气。
这的确是块瑰丽的宝石。
自打被小说《全职杀手》迷倒起,便相信彭浩翔是个喜欢,沉迷,善长说故事的人。
这次也一样,尽了力去铺陈场面,安设角色,音乐由金培达拈手而来是一片葡国风情。
金熊奖最佳音乐拿得合情合理。
南亚作品能把欧洲列强的最后一个殖民地风情拿捏得如此准确,入围柏林影展也可服众。
既然尽了力把故事说好。
那奖项的得失已不太重要。
在这晚的大雾中走在湾仔的街头上,感受这个信念迷失,父君伦常失调的大时代气息。
人们就是在这片雾中走着。
看不清道路如何走下去 ?
我想,唯有一路走下去。
向着前方的微弱街灯光线.踏着《梦伴》的拍子。。
走下去。。。
口里可哼着。。。。
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北风中漆黑中带着泪念当天当天跟他一起的每天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漆黑中北风中带泪悼念。。。。。
一个少女张望着楼上紧闭的房门,海报上的《伊莎贝拉》弥漫着粉红色调的暧昧,正如这个故事开头10来分钟给观众所造成的错觉。
比之《公主复仇记》的所有悬念压在结尾,《伊莎贝拉》用近乎溢满的音乐,更为散漫的节奏讲述了回归前夕的澳门——一个落魄司警和他素未谋面女儿的感情起伏。
与其说《伊莎贝拉》沉浸在一种怀旧气息中,不如说彭浩翔依然停留在“回归”情结带来的迷恋情绪而没有完全清醒。
他在《伊莎贝拉》重复的只是走出过往,转而获取新生的过程。
如果说《大丈夫》的怀旧迷恋有所遮掩,需要甩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幌子并且计算一道简单数学题目(2002-5=1997),在《伊莎贝拉》里字幕打出的另一半并行故事线索则直白得多,距离1999年12月20号澳门回归祖国的脚步日益踏近,一个落魄的男子遭遇了他生命中最为恐骇的劫数。
但是这种直白并没有表现得赤裸裸,除了一次对比式的街头被堵掌嘴,影片也没在马振成的落难上着墨太多,这不太像是用力不均的失误而是有意为之的保持平稳。
《伊莎贝拉》的创作冲动源于彭浩翔和杜汶泽一次半玩笑性质的聊天,两个男人遂决定在无中生有的爱情上下一番文章,于是这般不为常人所容的畸恋投射到了一对父女身上,带着荒诞色彩的真实。
影片里的马振成过着没心没肺的单身生活,换女人如换衣般平常,突然一个自称他女儿的少女闯进了他的生活,死水起了微澜,他佯装的冷漠并非无以为惧的麻木。
澳门真的是太小了,小到这样一对父女能够多次相见却又素未谋面般陌生。
穿着热裤,露着雪白玉腿的张碧欣,走来晃去间洋溢着青春少女应有的热情和天真,却有着和少女不相称符的心计,缺少父亲关爱的她早早学会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过活,她需要借助父亲的力量继续生存下去。
马振成在女儿身上发觉了死去女友的影子以及良心的愧疚,冷静与热情,畏怯和接纳,冥冥中也是母亲把女儿指引到了父亲身边,这是另一层回归,于是他决定留女儿在他身边。
在名叫伊莎贝拉的狗身上(这段太像韩国的《绑架门口狗》了),在包折金银纸的时候,再回到医院长椅上,他意识到自己不会一无所有。
于是他教她爆酒瓶帮她寻找爱犬又在最后劝她戒烟,这种感情超乎了父女应有的关爱。
彭浩翔在《伊莎贝拉》运用了不少平移镜头和固定机位,平缓柔美。
他变得从所未有的含情脉脉,注视着破败的澳门街头小巷,简陋的家居小屋,这对父女的喜忧,怀旧与伤感一一在画面上得到了再现。
《伊莎贝拉》设置的悬念在消除刹那并没有给人恍然大悟的快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忧伤。
医院长椅上的几次闪回已经足够道破真相了,彭浩翔还是过于照顾着观众的理解力,非得把事实通过一个无关紧要角色再说一遍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结。
至于这是不是回归主流乃至投奔商业,至少目前并还没有特别明显的迹象,看完《伊莎贝拉》很多人甚至会心生闷骚的埋怨(例如关于赌博下注与人生的感言),于我只是觉得节奏流动缓慢了些——和《公主复仇记》一样的毛病(或者说“优点”),部分剧情变成了音乐的搭配附属,音乐过于饱满导致着不少细节成为累赘,或者说细节丧失了彭浩翔最初给人黑色怪诞的印象,转而在音乐旋律中存活。
从来都跟不上潮流,什么都跟不上,所以今天才看了《伊莎贝拉》几乎毫不知情,看之前。
无论对导演还是演员还是剧情,只知道这部片曾经像今天广州的空气一样热。
没有期待,也没有偏见。
这该是看电影最好的状态。
小地方小故事小人情,拍好了比很多传奇都好看。
看完了上豆瓣看影评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这故事有情欲暧昧马振成的一举一动都把握得很好,而且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底线,从他以为自己是小欣的爸爸那时候起,他对小欣的种种的好都明显出于父爱。
至于一起灌酒一起躺床上的场景,我认为并不过分。
小欣的一颦一笑也都恰如其分,从未越界。
她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死了母亲,无依无助,有对父亲的依赖也是很正常的,况且她猜测马振成是她父亲多年了。
我想,当一个人从小缺乏别人都有的东西的话,一旦他拥有了肯定就会狠狠地抓住不放手,非常非常珍爱。
但是,小欣真正的父亲的出现很没必要,而且很突兀。
如果故事简化到马振成就是小欣父亲会更好。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镜头运用抄王家卫。
是有学他的痕迹,但也是师承关系。
没有必要刁难导演。
只要用在电影里合适就是好的。
再说,这部片的色调很澳门,真的,记忆中的澳门就是这种色调的。
不觉得有悲哀,结局是小幸福。
也不觉得矫情不是很多年前就有种香港电影已死的说法吗,现在我相信香港电影只是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型。
年初看的《狗咬狗》也是拍得非常的漂亮。
好像都是06年的片子吧,一年有两部好作品很不错了。
节奏刻板 演技平淡 传达力微弱 浪费了我晚上洗完澡的心情呀
一段回憶。一個故事。還有一個演技新星的誕生。
原来伊莎贝拉是条狗。看了不舒服的一部披着文艺皮囊的亲情片。娇嗔和造作,冗长而郁闷。 看惯杜汶泽的喜剧片,有点受不了他的转型。
有点文艺、有点小巷情怀、有点都市躁郁,关于寻找和守候我不想说什么。@Home
港味十足,青绿潮湿的负冲色调,在打不起精神的大多数时间里,偶尔的出离放纵就有四两拨千斤的情绪冲击力,依恋与依赖的纤细差别,好与坏之下的爱的本质——在遇见你之前,我没有目标你无谓希冀;在遇见你之后,我们有了重新来过的断腕勇气。
知道看了会很伤心 还是抑制不住的看了 影片里瘦削的肩膀却感受得到蕴藏的力量 配音好得不能再好了
又是情人,又是父亲,暧昧,温暖的爱情故事
由杜和彭开的 “不是兄弟”公司监制。开头故意玩了一些不那么通俗的叙述手段,搞得电影院里许多人嘀嘀咕咕。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他们已经完全忘记要弄清楚开头(或者他们已经弄清楚了),而是投入到杜汶泽和梁洛施的温情里去。跟彭浩翔此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但是仍然有一些黑色幽默。他自己说,很难
无聊透顶
镜头很美,戏很矫情。
梁洛施的身材很好 没了。
音乐和颜色都好,电影不知所云。
最不像彭浩翔的文艺彭浩翔,开篇很墨镜王。对澳门回归没太大想法,所以这块也是不太能理解的。梁洛施好漂亮,杜汶泽最有意思的角色,但换个老男人不是更好么。
整个故事都像是一个人的回忆。杜汶泽的那张脸还是略显年轻,怎么看都不像小梁她爹的年纪。配乐不错~彭浩翔有点意思。
没怎么看懂
秋生哥你咋从头吃到尾呢 沒金表不行,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見你。
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 马仔想要个好profile嘛。杜汶泽蛮有幸运能被彭拍这部, 他没有这么温情的角色… 男人至死是少年嘛…
印象中又绿又慢,这次发现美术灯光质感非常好,但还是觉得慢,梁洛施的表演经不起长镜头的考验,梦伴段落自然又放松,其他时候我一直在分心大只女儿和小只爸爸——然后无端端冒出个尹扬明。头一次对澳门产生向往。
小文艺 普通话配音真不爽 幸好找到粤语的看 很喜欢女主角这个感觉
什么乱七八糟的,只记得全是黄绿色的负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