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走出影院,回来看到网上一片被震撼的如丧考妣的长短评论如地震前夕的蛤蟆上街一样铺天盖地,我就知道如果不是精神病院集体关押的意淫犯们在集体越狱后向正常人类发动了冬季攻势,那就是新一茬的装十三分子又到了收割的季节了。
作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爱好者。
我决定拿出继去年少年派之后就没再用过的牛筋底拖鞋,依照揭短要准,扇脸要狠的指导原则,给予这些疯狂的农作物以迎头痛击。
认为该片是神作的观点,无非有以下几种,技术好,故事好,表演好,体验感强,有思想性、有艺术性。
平心而论,因为技术好而对其给予高分评价的还算是在正常人类范围以内,虽然本片的特效技术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还不如少年派,但也算是今年还能看得出点投入的制作了。
但是说能和阿凡达比肩、3D效果如何如何的的,这就超出常人的理解范围了。
本片和阿凡达我都是看的IMAX3D,阿凡达的视效就连远景的草尖都是纤毫毕现质感极强,硝烟弥漫时感觉自己身上都可能沾满灰尘。
地心引力呢?
除了卫星碎片来袭时能看出点3D效果(注意,是只能看出一点,完全不是阿凡达那种强烈的真实感),其它压根就是平板一张。
同场的其它观众散场时都说没什么3D效果,真不知道说3D效果好的人是怎么看出来3D效果和精美深邃视觉奇观的。
如果不是阿方索卡隆给你们放映了他私密制作的足本3D,那就不得不怀疑你们长的是自带3D的进化版单透镜眼了。
故事好是吧?
说实话,抽这种论点的犯人真是简单不费力,什么叫故事?
有事不是故事,故事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事情过程的描述。
什么叫好故事?
就是事情的过程跌宕起伏、张力十足、连贯生动、有始有终,并且能阐述一定的道理或者升华出更深刻的意义。
地心引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求生存的故事。
故事的核心就是求生,也就是说主角通过克服各种困难,然后得以生还。
在这里,目标和困难的设置就与情节的精彩息息相关。
地心引力给主角设置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困难是什么?
目标是寻找能让自己返回地球的工具,主要困难是。。。
成功的飘过去。。。
于是大部分时间就是看女主飘过去,差点没抓住,飘回来,这次抓住了。。。
这个不行了,再换一个,又飘过去,差点没抓住,飘回来,这次抓住了。。。
而且由于是女主独自担纲的电影,所以对人物命运的预期基本没有悬念。
当然你可能会说你怎么知道她不会死掉?
我只能告诉你,正常人类不是这么想事的,非常突然的玩法是可以偶尔为之,但是求生类电影其实看的就是逃生的过程。
也许会有些人在女主中途死掉后再看半小时的平板太空画面,但是导演显然不会冒这个险。
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故事没什么跌宕起伏,连贯生动,倒是女主的肉身在不停的跌宕起伏。
你出去抽根烟喝口酒打个电话骂骂男朋友再回来看,会发现你看、或者不看,女主就在那里——不是穿着宇航服在飘,就是脱了宇航服在飘。
这故事性堪比一个学走路的小孩跌倒了再站起来再跌倒站起来反复几次后终于学会了行走一样乏味。
要是这个小孩儿最后还跑了几步,那故事性就把地心引力秒成渣了。
觉得这片子故事性好的人,大概每天醒来时发现自己还活着,就会热泪盈眶的赞美上帝的。
表演好?
先不说没有故事缺少台词的电影本身就限定了演员没什么演技好发挥。
就从影片来看,女主自始至终也都在为演而演,空洞的表情,做作的表演,遇难时看不出发自内心的惊恐,失去同事时看不出悲伤和痛苦,第一次希望破灭时看不到绝望,最后学狗叫时看不出孤独。
眼大无神性格全无,除了尖叫就是大口喘气死心塌地的耗氧,有时候都看不出她到底是想活还是想死。
别拿她惊吓过度精神麻木了当借口,我保证换了王宝强都比她演得好。
至于说什么体验感,由于视觉效果的平面化和人物缺少情感铺垫,导致既感受不到宇宙的壮美浩瀚,也没有感同身受的失重感和身处太空孤独无助感,加上故事单薄剧情乏味,让人完全入不了戏。
看2012大地在脚下开裂,巨像在头顶坍塌、火山在眼前爆发会有体验感。
看着女主在一张缺乏立体感的地球自拍大头照前面贴着大脸飘来飘去会有什么体验感?
当然我的精神意淫力几乎为零,你意淫力这么强,还花钱看什么太空电影,直接在眼睛上蒙一块黑布然后给自己头上猛的来两棍,肯定也能获得和观看本片一样美好的太空感受。
至于说什么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我就放过你了,记得在家先把尿布换好了再出来玩啊。
(顺便说一句,有电影从业者说这片子几乎可以囊括奥斯卡所有提名,我想这人的发言基本可以反映出国产影视业主流人群的职业水平,这也是国产电影为什么难以振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这片技术还好,是中肯的。
说什么故事好表演好体验感好,那就是浅薄了。
意淫犯必须治理,浅薄者却只需要多学习,只要不人云亦云,就还有救。
商业电影,赚钱宣传可以理解,但是身为一名观众,还是应该有点基本的辨识力。
电影虽然会因为主观的理解和感受而导致个人的升华,但毕竟也是有着相对硬性的创作规律和标准的。
一部好的电影要经得起智慧和时间的检验,一部凑合的电影也不是依靠苍白空洞的嗷嗷叫好和文艺之心的无脑解读就可以将其塞进神作的殿堂。
像少年派一样,这部电影会更快被人遗忘的,毕竟他除了差强人意的技术和意淫犯们寿与天齐的叫嚣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别的了。
然而就是这样的片子竟然能引得集体欢呼、狂赞神作,不由得让人为电影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感到忧桑:继冷艳高贵装十三、蛮不讲理脑残党、分析狂魔解读派之后,感官发达意淫犯也渐成气候,并且这四方面组织有趋于联合之势。
如果有一天世界上充斥着以他们的喜好为标准的电影(现在虽然也不少了),那正常的人类电影爱好者还能有活路么?
退一步讲,就算他们愿意接受治疗——可哪儿有那么多药啊!
有些片子是这样,前期宣传不错,风评好像也不错,而且散发着一种“这种特效不错的片子怎么也不能太难看”的气场。
似乎是非常适合大家一起去看的电影。
你看到了,然后你拉着朋友一起去看,你抱着看一场阿凡达那种片子的心态去了电影院。
一个半小时之后,你心态复杂的出了电影院。
有些人会抱着为他们的鉴赏能力找个说法的态度,或者拼命的去分析这片子的所谓深层意义,或者去赞叹演员所谓的演技,或者去说那种RPG般的特效多么的让人身临其境。
而昏昏沉沉的走出电影院的我,除了承认这次看走了眼,完全不想做别的挣扎:“这什么破片子啊!
”这片子对我来说唯一有积极意义的地方就是让我充分明白了一句话“特效真的不能拯救所有东西”。
说起来这片子的特效做的确实应该是不错的。
但是确实挺没劲的,那种女主角的主观视角,如果是公路飞车可能会让人感觉很爽,但是这种在偌大的宇宙空间中荡来荡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另外女主角那尴尬的呼吸声在主观视角中更严重了,实在是让人无语。
开场几分钟之后,朋友问我:“哎,我们不会下面一个半小时除了这三张大脸看不到别的吧。
”我和他说“不至于吧。
”结果事情发展的确实证明他说的是不对的,下面一个半小时你几乎只有一张大脸可以看。
说起来唱这种独角戏对演员自身资源的考验可是巨大的,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选了桑德拉布洛克。
确实她身材保持的不错,但是绝对没有到让人盯着看一个多小时不腻歪的程度,不知道他们看中的是不是所谓的演技,我几乎不记得她除了到处破坏空间站之外还做了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除了贯穿始终的逼真的叫床声。
当你知道这片子不可能像阿凡达那样娱乐你的时候,你可能就开始朝严肃的方向去欣赏它了,可惜这么做也不容易。
朋友看了一半的时候说:“这怎么全让她赶上了。
”灾难接连发生绝对是很悲惨的事情,我绝对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
但是像片中这种小概率事件连续发生的情况,会莫名的削弱故事的严肃性和紧张程度。
甚至会产生某种很不恰当的喜感。
“天宫”在宇宙中已然着火了,回到大气层之后相反火势却变小然后慢慢停下了。
不知道是我物理学的确实不好,还是因为在美国人眼里,Made in China确实有如此高质量。
走出电影院之后,在卫生间听到两个美国大妈谈论那片子,她们说:“他们真该让乔治克鲁尼那个角色活下来”。
挺同意的。
那啥,补充一下,关于那个飞船着火的事情,我觉得奇怪的不是最后减速到停止期间,火势越来越小,而是飞船刚进大气层的时候,我感觉速度依然在增加的时候,火势却变小了,当然也可能是我目测的有误差。
Gravity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电影还没有到过的地方。
好像人拥有人类最尖端科技的航天器一样,浮漂在常人难以企及的太空。
电影格调高雅脱俗,在惊心动魄的故事中,主人公们不哭不闹不吹牛不上吊,但却真实的展现了人类浪漫精神的本质。
对死亡的恐惧与坦然,对自然的敬畏跟感恩,以及对生活又爱又恨的感情,被演员的浑然天成表演中自然的流趟出来,在一个险象环生的大空的中创造了古老诗歌般的从容美感。
它像人类有史以来的其它伟大而经典的艺术作品一样,简洁而准确的击穿了观众的心灵,给人一种如获重生的观影感觉,拥有着宗教一般的魅力。
对于电影的创作者们而言,Gravity令人感到沉黙。
因为它击碎了所有哄骗观众的谎言,只能徒劳的感叹,我们的想象力还没有美到那种境界。
在技术上讲,除了新一代强大的渲染跟光影着色技术之外,Gravity是技术PreViz的完美运用,可以说这部电影不是人拍的,是软件根据导演镜头设计控制机器人拍的。
在机器人技术支持下,技术PreViz终于释放它的全部威力。
在导演的指挥下,机器人跟软件全面接管镜头跟灯光控制,演员沦为机器的玩物。
能真实再现各种光影的渲染器加上能控制任何光影的机器人系统,仿佛也帮助导演摆脱了重力了限制,拥有了实现各种想象力的自由。
如果说片中有瑕疵的话,就是片中的航天器脆弱得不合逻辑。
这一点其实是很有意思事,首先,对于大空中的危险,片子还是很真实的。
航天器的安全其实是建立在航天工程师们难以想象的心血之上。
我敬佩的一位机器人工程师在NASA研究了二十几年,只为确保火星车在各种地面情况下不翻车。
并非生命在空间中不脆弱,只是人类实际的努力付出的要比平常人想象得多得多。
由此可以一窥中国的航天工程师们有多么了不起。
无法充份理解并赞美自己的英雄,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和文化耻辱。
但看过Gravity之后,不禁感叹,当中国工程师们己经把真正的航天器送进太空,飞了几个来回时,不学无术的电影人还玩不转3D,连造假都造不出来,不禁就想,究意这些人的脑子跟灵魂里有多少思想跟精神是值得表达的,值得成千上万的人花钱去看呢?
可以预见Gravity之后,中国电影圈少不了还要开许多研讨会。
各路专家纷纷发表己见,分析了国际电影产业经验跟市场的发展趋势,最后得出在中国市场票房即将超过美国的大环境下,国产电影技术将逐步并最终超过美国这一极具有远见重要结论,也可能为了满足观众的爱国热情跟国家赶超欧美的愿望,山寨几部圈点钱,弄点中国式的Gravity大片。
但大腕们依旧不会去研究等角采样降噪,解反向几何约束及bishop平动作标运算,或是研究机器人控制脚本编译器。
因为这不是文化精英这些高层次人才负责的事情。
他们的最主要责任在于从没有价值的作品中挖掘出巨大的商业意义与市场价值来,而不是学习技术和培养人才。
---------------- 小广告: 欢迎订阅我们的免费电影技术杂志。
http://www.artekvfx.com/%E8%A1%8C%E4%B8%9A%E9%80%9F%E9%80%92/爱电影也可以爱科学啊。
仿佛看到2014年奥斯卡的提名出来后,各大娱乐媒体的头条:《地心引力》九/十项提名领跑…我知道有可能是因为刚刚看完的冲动和激奋,但平心而论,冷静地单独审视每一项,总体印象、导演、表演、画面、音乐,都值得10分...担保你看完《地心引力》站起来,跨出去的第一步都是虚浮的!
要不是3D就没有意义了,要是有IMAX就更好。
本片还原了一个让所有感官都觉得异常真实的太空环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调动你的原始本能,观影期间数次被紧张和压力硬生生逼出眼泪来,当然还有感动!
这部电影将从灵魂层次,刷新你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内心强烈的共振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估计这就是人类生存所要面对的最原始的情感吧。
强推,给所有人类。
目测本片值得获得提名的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配乐等九个奖项。
其中荣获最佳视觉效果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跟去年的《少年派》一样。
本来还奢望这我今年最爱的商业大片《环太平洋》能有戏夺下视效奖的,现在也泡汤了。
桑姐影后提名跑不了了,演技登峰造极了。
看完火速发的微博短评底下看到有朋友回复说,作为库布里克影迷,每次看到说其他电影 “影史最佳太空或者科幻电影”都想笑。
不过我相信这么评论的人就是冲着库布里克去的,还真的有两三位美国媒体的影评中提到本片可以媲美《2001太空漫游》呢。
《地心引力》十月四日北美上映,我是要迫不及待冲进IMAX厅再体验一把了!
真心跪求天朝一定,一定要引进啊,让大伙们都能在电影院里欣赏这一奇迹。
p.s.希望内地的大伙能坚持住,只要一天没有断了引进的希望,就一定要忍住不要去看枪版或盗版。
这样的体验一辈子也不知道能有几次,不要毁了它。
作者:欧欧将军Nenya http://www.douban.com/people/Nenya/--原文的分割线---好了,我就不说这部片子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做的有多单薄了这种烂话了。
肯定有人会喷我说不能要求面面俱到。
确实,在商业性和娱乐性和配乐上还可以,视觉效果可以打满分。
但是,作为一部发生在太空的科幻现实片(因为本片在现有科学技术下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很多设定是有违常识的(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还不够)。
有一场比较重头的戏就是桑德拉-布洛克脚上缠着绳手上拉着乔治-克鲁尼悬挂在空间站外,然后男主因为觉得绳子支撑不住两个人而选择保全女主解开安全扣独自飘走。
空间站的受力情况是这样的,一个远离地球方向的离心力(飞船参考系不是惯性系,于是有一个惯性离心力)和一个指向地球方向的引力,源于地球引力的不均匀还会有一个潮汐力(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Tidal_force/)。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绳子绷直两个人保持各自位置了一段时间。
情况一:两个人相对空间站保持静止,当男主解开安全绳时他确实因为潮汐力的缘故飘走但是方向是地球,并且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呢?
根据维基的公式,假设绳子长10米,差不多是重力的300000分之1,前进10厘米需要1分钟的时间;情况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那一幕之前,两个人曾经在空间站的某一方向喷了最后一口气一起冲向空间站(虽然不知道干嘛喷这么狠,可以宁肯喷轻点慢慢飘过去妥妥的抓住空间站,可能是为了难度系数吧),电影里场景想表现的可能是两个人以空间站为圆心“摆动”,然后男主解开安全扣沿切线方向飘走,但实际上在失重的情况下,他们会以空间站为圆心作圆周运动而不会来回摆动。
因此在女主已经相对静止的前提下,只需要用一个非常小的力就可以拉回男主了。
假设男主真的飘走,借助动量守恒向飘走方向掷出东西也是可以使自己往回飘的,掷出的东西可以具体为任何可拆卸的东西除了宇航服,比如没有气的推进器,男主这么想挂掉,可能那天盒饭比较好吃吧。
以上内容都是高中物理。
此外男主的淡定飘走和女主开始的惊慌失措且情绪控制力差实在反差太大了。
可以说男主执行过多次任务经验丰富(经验丰富也不应该为了破太空行走纪录四处乱飘浪费气导致最后不够用吧),女主第一次没有经验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恐慌,之前的专业特长主要是修电路板。
正确。
但是她不应该是正常人,或者说在一众修电路板的人中被选派上天,必然是经过模拟训练熟读舱外作业守则。
当然也可以理解导演如此设定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营造紧张的观影氛围(因为联系《生活大爆炸》的话感觉Howard不管训练多久都会吓尿的)。
还有四散的眼泪,舱内漂浮的物品,无能的NASA,各种飞行物都在同一轨道开趴体,天宫一号虽然没有英文操作界面好险有设置一键回家,幻想男主开门进来说“他大姨妈”但是因为是幻想也不好说什么等等。
关于眼泪会不会四散可以看这个视频Tears in Space (Don't Fall)(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zMDgyNTA0.html),可以看到眼泪并不会掉下来或者飘走而是贴在脸上,虽然一点也不美还有点像鼻涕呈果冻状。
还有什么神奇的灭火器,这种桥段机器人总动员 WALL·E(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31459/)早都用过了,而且在快速翻转中向某一方向前进其实特别难掌控,稍有差池就会适得其反,可能六个月是在练习这个吧。
另外女主把宇航服脱掉轻松程度的就像脱一条尺码买小一号的牛仔裤,而事实上宇航服非常难脱,结构要比女主穿的要复杂的多,一般在没有人协助的情况下,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
有些人会说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不要这么吹毛求疵。
是的,我承认,但是被捧为神作口碑票房好到爆,豆瓣电影一水的五星评价,烂番茄97%,IMDB 8.7,metacritic 96以及零差评实在是太!
过!
了!
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
因为除了电脑做出来的太空的视觉效果委实没有可以被称作神作的点了,而这一点必然会随着时代进步被超越。
@宫崎圣司 评论说被里面的长镜头“震撼到”,”当年《人类之子》结尾的长镜头就印象深刻,这次真可谓是登峰造极了“。
我想说长镜头只是辅助,重要的是电影故事本身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每个看完《人类之子》(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78064/)的人都在跟我讲长镜头,可是电影不是用镜头长度丈量的,不可舍本逐末。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本片讲的故事有多平庸和单薄。
还有人说是感受太空,但那根本不是真实的太空,想感受真实的太空,请看《哈勃 3D》(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25324/)《国际空间站 3D》(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19880/)。
想看宇航员在真正出现意外时的反应,请看《阿波罗13号》(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785/)。
对于某些同学对好莱坞电影不遵循物理定律的质疑,同样是太空题材,看过45年前就已经拍出的《2001太空漫游》(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226/)对本片实在没什么好惊叹的,虽然类型不同。
-- 我说了,我承认找bug是吹毛求疵这一点,我只是反对其成为“神作”以及零差评,我就问大家两个问题吧:第一,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第二,公认的神作哪一部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
如果有,举反例。
鉴于公认的神作可能会有争议,这样好了,目前《Gravity》IMDB评分是8.5,你找8.5及以上的好了,按IMDB给出的top250,一共46部(含Gravity)。
随便找,告诉我你觉得哪部故事性和思想性比这部差就行了,欢迎进一步讨论,在下面留言就行。
如果找不到,我就问你一句,你真的觉得一部电影靠视觉效果电脑特效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会成为经典成为永恒么?
回答我。
女猪脚超牛掰,一个人撑满90分钟。
帅哥在很早之前就死了,闪回时一口老血喷出,美国人真是难死啊!
边上的小盆由被吓死,抓住他爸狂问那是鬼吗?!
女猪脚一个人毁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空间站,堪称史上最牛。
宅男很不幸福,90分钟里45分钟女猪脚都在喘,可惜她不是scarlett johansson,喘到气短宅男都high不起来。
算了宅男不会去电影院看的!
看完电影只想说,阿姨你不要再喘了。
制片商,你们干嘛不让scarlett johanson 喘!!!
不幸福!!!!!!!!!!
作为影迷,多看映前新闻不一定是件乐事,有时候会生出不必要的疑问来。
比如《地心引力》在互联影库上顶着一个大大的“科幻”标签,大堆北美影评人用“科幻巨制”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它,更不断拿《2001:太空漫游》作比。
但另一边又不断有消息称,宇航员、科学家纷纷盛赞该片的细节逼真到位,几无破绽。
不禁要问,这怎么“幻”的起来呢?
当然,看过影片就不存在这个疑问。
先不谈宇航方面的细节,故事是个灾难片架构,如同大家熟悉的《彗星撞地球》和《后天》,都是用一场的巨变(或将至的巨变)做契机,引发关注个体求生的情节。
这两部作品,由于时间设定在当下,社会景象描画自现实,观众会自然假设科技面貌都是写实的,单其灾难前提之巨大和虚拟,已足够将影片定性为科幻片。
《地心引力》与这两片的情况相同,历史上当然没有发生过同类事件,属于虚构灾难,从严重程度看,现实里要是捅了这种篓子,地球上空会变成一个大雷区,咱们几十年内都别想上太空了,影响之大不亚于《彗星》和《后天》,所以这一炸炸出个“科幻”的标签,委实绰绰有余。
那么排除几段“碎片风暴”,其余部分是否从科幻脱变现实主义冒险?
也不是。
笔者的观点是,一部影片如果将全部场景放在太空,它想不科幻都难。
试拿一个极稀罕的反例《阿波罗13号》来说明。
这部影片为什么没被冠以科幻呢?
有人说,那是因为真人真事。
嗯,有一定道理,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该事件有无数新闻媒体实时关注,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观众目睹过全程。
整个遇险和逃生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所有科学细节,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换言之,阿波罗13号脱险事件,在公众眼中已经失去了神秘性。
而神秘性,正是一部科幻片必须具备的成分。
科幻片中总得有那么些让我们无法明白的东西,大到《星际迷航》的曲速引擎,小到《永无止境》的脑力药丸,你没法从现实的科技成果来推断他们的原理,只知道一旦科技发达了,就是能制造出那些牛逼玩意。
任何科幻片都少不了这些牛逼玩意,数量多少而已。
而没有哪个地方,比广阔无垠、人迹罕至的太空,更适合这些牛逼玩意扎堆存在。
《地心引力》从多个侧面展示了这个我们无法亲临的地带,这里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状态,最基本的运动、饮食、睡眠、呼吸法则,都无法照搬任何地面上的经验。
在一部非幻想作品里,导演没法随心所欲,比如拍开枪没打死人,他得解释没打中要害,或穿了避弹衣,否则观众就会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质疑。
但在《地心引力》中,导演可以制定几乎一切游戏规则,他说风暴90分钟一次,他说降落的动力可以当推进用,他说天宫飞船可以“一键返航”,你(当然不包括数量稀少的技术宅们)没法辨别真假,情绪上处在跟看《星际迷航》雷同的“你说啥咱就信啥呗”的状态。
但和曲速引擎等奇观不同的是,他的解释可以和常识、和现有的科技水准勾连起来。
我能想象,等本片再热映几天,网络论坛上会充斥理性派的讨论,切磋各种惊险设定的科学考,或辩论不合常规之处。
我一贯赞成给科幻片挑刺,然而对《地心引力》,从对照现实的层面展开验证,自然不失一贯趣味,但若将漏洞作为给影片扣分的标志,则显得过分强求。
且不说卡隆本人也并不避讳,坦诚这里那里为了戏剧性,忽视了物理真实。
本片毕竟只是商业娱乐片。
科幻片多采纳科学建议,能摆脱“雷人”的范畴,促进娱乐性上升,但娱乐性达到临界值后,又会趋于下降,此时再增加严谨度,就是吃力不讨好了(当然拍科教片另当别论)。
《地心引力》尊重物理世界的规律,也时不时“剧情需要”叛逆一下子。
卡隆的强悍之处在于,他对科学事实的重塑,恰好将娱乐性推上了临界峰值,绝大部分观众可以觉察到精益求精的态度,欣赏自圆其说的硬科幻事实,又没有过犹不及,坠入只供谢耳朵一族欣赏的死硬境界。
相比本片一切技术成就,我认为这份手术切割般的分寸感,才是卡隆最见功力的地方。
拍科幻片有点像炼金,无数电影人尝试着调配科技真实这个成分,但只有卡隆弄对了配比(他甚至比库布里克还成功,当年《2001》还被众人骂闷),炼出了一锅24K的闪亮纯金。
(文/方聿南)
在去看Gravity的前一晚,和V吃饭,当聊到什么样的人是值得交往恋爱的这个话题时,我们一致认同,什么样的人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正直、诚实、勇敢。
第二天我去看了电影,没想到这样的太空电影正中我泪点,整个抽泣哭肿了双眼,今天意犹未尽买了IMAX看多一遍,回来细细想电影中让我感动的种种。
作为桑粉之前一直对于桑婆背负第一水后的骂名有苦难言,而这一次的表演真是扬眉吐气。
在电影中桑婆的角色叫做Stone石头,她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比,精英专业,固执倔强。
作为女性却拥有一个男人的名字,比男人更加拼命工作,她是石头,但内在的伤口却从未癒合,一次一次的结痂把伤口包裹起来,变得跟石头一样坚硬。
直到这次巨大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她被Matt拖着飘向联合号的时候,石头般的坚硬外皮才慢慢脱落,里面的她如果婴儿一样柔软脆弱,也揭开了她的第一重身份——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
接下来迎来了影片的第一个泪点,Matt选择放手换取Stone回到联合号救生舱的机会,从灾难发生那个moment起,Matt扮演的就是母亲的角色,带领着Stone寻找逃脱的机会, 而Stone在整个过程中犹如婴儿依赖母亲一般依赖着Matt直到Matt牺牲。
当Stone成功到了联合号太空舱,脱去宇航服,Alfonso用了一个绝妙的镜头暗示:犹如蜷缩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一般的Stone。
之后Stone就像新生儿学步一样要第一次驾驶飞船去天宫一号(Matt在牺牲前给做的拯救方案),但这一次遇到的挫折让Stone陷入绝望,她想到了自杀,这时Matt的母亲意象作为精神层面的活动再次出现,激发了Stone对于生存的强烈本能,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勇敢帮助Stone再次接受挑战,在这里Stone终于完成了对于过去伤口的洗礼,她对Matt交代给在天堂女儿的话再次让我泪崩。
接下来在联合号救生舱和神舟号返航仓两次出现神的意象(一次时耶稣一次是弥勒佛),这里的神我觉得更多的是自我的精神世界的暗示,Stone在这里已经完成了蜕变,精神层面的勇气让她真正的坚不可摧。
影片的最后Stone回到了地球,从沙地上挣扎着爬起来,像还不会走路的孩子一般慢慢蹒跚着迈出第一步,这一步也真正意味着她的重生。
她不再是一个只有精英专业的石头,而是拥有珍贵品质的人类之子。
最后的最后,Alfonso把电影献给了他的母亲。
前段时间ms围绕这部电影吵吵得很厉害。
神作啊,不是神作啊,还是没有神只有作(念平声)啊……咹。
刚好前两天有个小伙伴去围观Hunger Game,看得也不是情绪很高的样子。
因为知道伊是文青,口味不走这一路的。
特地问了一句「前作没看过么」。
伊答说看过了。
那我就表示不懂了:你都看过第一部了,应该知道是这么个路线,还巴巴地去看第二部,图啥?
像姐胃口这么宽,上得了草原,下得了川蜀的,譬如《暮光》或者《小时代》这种片,撑不过两部就吐了好嘛,自虐才会要去看第三部啊!
「看到什么吃什么」这个胃口是很理想很圆满很幸福的,所以也就是达不到的。
何苦为难自己。
话说本片,有小伙伴拿它比《2001太空漫游》。
不是一个路线上的。
后者曾经出现在我跟一妹纸围观完《生命之树》后「母题太大,玩脱了」的吐槽当中。
妹纸问说「占得这么高的电影,就没有拍好过的吧」。
我想了想,举出了库爷这部「真·神作」。
妹子立时同意「也只有这部」本片当然不是走哲思「大主题」的路线,就是求观众当下一乐。
也不是「科幻」(没什么「幻」的成分在里面)。
姐给伊画了一个小圈圈——逃生类。
同在这个圈子里还有《127小时》《活埋》,《少年派》,etc。
贵圈真是一点都不乱,有大的母题或者没有都可以,最大的辨识特色是:人少、被困、靠天。
曾经有人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这就是围观「逃生」的乐趣。
当然有些同学是更热情「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可能就会觉得矛盾冲突不够。
影片设定类似于魔术里的逃生术——魔术师把自己铐在鱼缸/锯床/真空箱等等奇葩的地方,以便立在「在xxx分钟不逃出来就要嗝屁」的生死状,然后就是魔术师上蹿下跳地逃,观众满头大汗地看伊逃。
道具上有机关,仔细看有破绽。
这些问题大家心照。
魔术师的任务是把道具做得尽量逼真,尽量让观众找不到破绽。
观众的任务是——给自己找乐子,享受这「心跳一百分」(当然不排除个别魔术节目的观众是以「揭秘拆台」为的)像《活埋》和《127小时》这种的场景设置简单粗暴,地上刨个坑把主角丢进去或者黄石公园找块石头把主角挂上去就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
)《少年派》有「奇幻」的背景,电脑君可以大展长才——顺便说,最近PS很流行,但这看年大家什么神乎其技的CG没见过,奉劝某些技术不过关的不要轻易挑战群众智商。
《地心引力》跟《127小时》一样求「真」求「切」,求那种「xx分钟必须嗝屁」的严峻感,最终是要让观众产生「现场围观」的临场感。
所以硬件上对于「还原太空」的要求极为苛刻,而软件上则要求镜头需长——本人不持「镜头长==牛逼」这种观点,但是对于这种情节简单、演员二人转、场景固定又有特定诉求的影片,务必长镜方才有「纪实」感,一旦让观众觉得「漏很大」,就一锅端。
而这两个要求——明明是造假的太空却让人觉得真是飞船直拍,跟尽量给长镜头——是矛盾的。
因为摄影师傅一个角度不好就穿帮了,而一二三四个shot下来,布姐这是得被吊多久(看完本片我非常佩服布姐,不愧为万金油型的演员!
)拍摄难度很大。
完成度很好。
擦干净菊花等着插小金人各种技术奖就对了。
至于做不到位的地方,挑错的帖子反正隔壁就有。
我就不罗嗦了。
要是真的想看外太空长什么,当然去看《哈勃望远镜》(个人强力推荐,而且必须巨巨幕)。
要是想看一个「发生在外太空的逃脱故事」,以我的标准,做到这个程度就没得挑了,估计是完整了很多人的梦想——跟乔治·克鲁尼蜀黍漂流外太空,跟唱着小曲调着情,一起看流星,然后把他一脚踹进外太空……咳。
我扣的一星,折在故事上。
当然来个什么曲折离奇遇到外星人的桥段,这就是等人扒皮的节奏了(魔术师也不会说自己会隐身啊有气功啊是吧,那就成神棍了)。
但是这记「直球」实在太直,是真·宇直啊!
整个变魔术过程中没有trick,每一步都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实在让人很不能忍(灭火器那招Wall-E用过了好嘛)。
最后还是要赞一句,这么直线的推进硬是被布洛克姐姐的情绪而显出起伏高低,我以前一直以貌取人无视姐姐太走狗眼了。
从昨天就一直看到豆瓣上有推荐说这部片子好看劳资今天打扫了一天的卫生,晚上连澡都没洗,吃了俩烧饼就往电影院里跑,还带着个3D的眼睛难受死结果劳资裤子都脱了你就让老子看这个!!!!!!!
完全没有感觉到豆瓣上那些红人所谓的牛逼,那些红人们都是托吗????
是不是现在美国电影也要被中国广电给控制了吗!!!!!
这整个就是一部单口相声的节奏啊第一个死的太快了,我都还没看清他的长相,也没记住他的名字,突然就个屁了第二个死的太淡定了,这家伙完全就是蛋定的好像从来没有蛋一样,尼玛到死都在调戏妞,还表演了一个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要你过的比我好我死都不会放过你女儿的惊天泣地的爱情故事最后一个来来回回折腾就是死不了,好像在演独角戏一样。
好几次我都以为你可以安息了结果硬是又被导演给救活了。
虽然本人文科对那些高科的东西基本全盲点,但生理本能告诉我,那些宇宙碎片乱飞如同机关枪扫射的时候你竟然一点事没有????
你那太空站各种乱爆炸,你还每次都刚巧飞出来,神与你同在啊。
问题你还不会祈祷,果然是因为在中国空间站,只要有美色,就会有中国特色保护你吗????
唯一的亮点也就是最后的大爆炸加上配乐很是大气磅礴,但也太短了,还没触到G点就木了,我还准备高潮的时候来个潮喷呢,你一下掉进湖了全身都湿了,倒是把我给晾干了,你让我们这群从小看流星花园长大的淫情何以堪,你还不如直接让我们陪你去芒果台去看流星雨来的痛快
神舟行
画面略有新意。可是论壮美,尚不及《普罗米修斯》。在“寂静的真空中”,各种音效却满得让人心烦。冷战过去20多年了,俄国人的导弹、卫星和伏特加依旧兢兢业业地出现在好莱坞电影每一处需要他们的地方。
“飘”出电影院的感觉已经足以形容观影体验。故事简单而真实,特效运用极致,至始至终随长镜头飘着,体验桑姐惊险旅程,最震撼到泪飙的是两次袭击和最终着陆,身临其境左躲右闪,紧张刺激,最终配乐响起,重返地球,释然而振奋。
景色美,看完浑身不舒服。没有逻辑,主角智商太低。21年再刷,神作!
个人意志的胜利之类的设定让人呵欠连连,强悍的女人独自进入又脱离了一个又一个舱实在无法让我提起兴趣,冗长又难看的独角戏啊。不如去看浩淼宇宙的记录片。反正我不喜欢,《月球》更对我的路。无奈下吃完半桶爆米花,剩的半桶拿回家给呼噜吃光了。
业余资深科幻/科学爱好者兼科学家鸡八哥既来福同学与业余伪装编程人员互动艺术家老子我观后表示无论视觉和故事的张力如何敌不过对傻逼的憎恨,以及对科学的不尊重,还有整个事件的无厘头,更不能接受对我天朝空间站质量的诋毁。另,觉得视觉震撼的咋不去看哈勃望远镜的纪录片啊,也有宇航员和太空!
看过太多技术贴就不说电影bug了。其实电影的框架属于密室禁闭类惊悚片如《活埋》,在采用了太空环境和超炫的场面包装后显的气势磅礴,实际跟在棺材里一样。女主角以一己之力毁掉人类整个太空事业并在此起彼伏的高潮呻吟中重回地球,做出穿上太空服就是航天员脱了就是A片演员的姿态,出色的完成上天任务
片名应该改为《大闹天宫》或《破坏之王》,女主到哪哪成碎片,几乎以一己之力摧毁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美国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太空飞船……最后又成功地让我国的天宫空间站解体坠毁。
阿方索的招牌不是特效长镜头,而是男(女)猪脚演到一半就必须挂一个。。。
不知道豆瓣的评分是刷出来的,还是这个电影只有特效才能撑起来。我看的是3D版的,3D效果不明显,看得我特郁闷特憋屈,心上像压了一个块大石头。
美帝无脑片的新境界,看得人心潮澎湃
非凡的視覺奇觀,值得在戲院看imax。但戲和人物還是他一貫的單薄,拍法也依舊是此類電影一貫套路,大部份時間都在經營場面與效果,這次他更使用了大量的POV,只求奇觀一次爽
克鲁尼演巴斯光年演得太好了
给高分的神经病啊?!
难看至极,女主角不知道在干什么,真的好蠢啊,心理素质差连基础操作都不懂,还点兵点将,我真的服了
看到女主慢悠悠的 叫麦特你还在吗……你觉得呢他都看到恒河了。
壮哉我大天宫
谁打了这么高的分数??其实不觉得多好看,期望值过高总是低落谷底
看完此片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一个近乎完美的作为男人的楷模——沉着、冷静、克制、情感蕴藏于不动声色的言行之中,毫无犹疑,即便在生死关头,也能当机立断,只做对的事。
本來以為GRAVITY是某種神祕未知力量呢!勵志片吧。非IMAX不可有點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