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涌现出的回忆瞬间让鼻子酸酸的,不禁红了眼眶。
蓦然明白了什么叫感同身受……从影片里的父亲和孩子的身上,仿佛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我家爸爸也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我知道他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互相说过我爱你这句话。
依稀记得小的时候他特别宠我,和我一起看动画片,唱里面的主题曲,我把他用来题字的墨全部用来在地板上和墙上涂鸦,他也只是轻笑着说了一句,我宝有天分,画的真好看,去他的班里找他的时候,他的学生们会跟我说他今天又讲了什么关于我的趣事。。
然而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俩几乎不怎么交流,偶尔说话客气的像个陌生人。
大概是上了寄宿制学校之后吧。。。
出外求学工作多年,有时会感到迷茫,也难免会遇到挫折历经磨难,和小时候不同的是,受了伤吃了苦却是不会再第一时间向父母倾诉,不想让他们担心,又仿佛想要向他们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承担起自己的一切了。
报喜不报忧,也是唯一会做出的选择。
缺乏交流,是很多家庭都会存在的问题吧。
早已经习惯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太多事情不能诉诸于口,也只能道一句,一切都好。。。
近日,由张国立主演的电影《一切都好》正在热映之中,电影除了以家庭、亲情为主线煽情外,还如实的表达了现在的婚姻观与恋爱观,对于女儿与其“女友”的拉拉身份也给予了暗示性的接受与理解,大有颠覆传统与破旧之势...... 张国立接受默许了小女儿的“女同”拉拉身份 电影《一切都好》里管治国(张国立 饰)的小女儿管楚(叶一云 饰)与女孩同住并不为奇,但是影片并没有仅仅把这名同性女孩表达为“室友”,而是有着某种爱恋与暧昧的“亲密之人”——拉拉(女同的意思)。
这个或隐或暗的一个桥段,在现在开放的年代观众都能看得明白,但是当父辈们看出这个破绽时会有何反应?而张国立此时在片中做为老一辈的代表,终于也明白了小女儿独身在澳门一直没有男友之讯的隐情。
他没有发火、没有生气,只是在看到他们亲昵的瞬间后为其做了一桌好吃的,还为其摆上一对碗筷,留下纸条离开了她们的两人世界。
随后,在后面的剧情里张国立再提此事还说:“和你住在一起的女孩我看并不仅仅是朋友那么简单,不管是朋友也好、其他也罢,在一起总归有个照应”,这或者算是对小女儿管楚与其女友的关系有了默许与接受的意思。
影片很显然是采用艺术手法来处理了父辈们对于子女们在性取向问题上的态度与反应,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其实更多的可能会在知道真相后会暴跳如雷、气的晕厥,该片以这种方式来解决父女矛盾也有包容理解拉拉群体之意,所以现实中的拉拉女同父母应该像影片中的张国立一样来看来想,因为年轻人的生活,父辈们很难再次理解并融入,这,可能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他们伪装的生活对父辈们来说可能很好,但对他们来说可能很遭! 善意的谎言:真相到底该不该隐瞒父母? 片中管治国的大女儿管清(姚晨 饰)与老公(张译 饰)因为有小三介入两人离婚的事,还有小儿子管好(陈赫 饰)出现雪崩的事,这些事到底该不该将对父母隐瞒?或许善意的谎言出发点真的很好,但伪装出来的表相,假如被真相打破后,对父母的打击可能是更大、更致命的。
还好,电影一直采用了喜剧手法,没有让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存活期应该有多久才好呢?真相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 比如电影中管清、管全(窦骁 饰)、管楚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婚姻、事业、性取向等三大群体的代表,他们明明过的不好,一直跟父亲说“一切都好”,这种伪装起来的好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善意的谎言到底要不要继续呢? 亲们,你的婚姻真的好吗?你的事业真顺利吗?你的爱恋对象真的选对了吗?你是不是也在跟电影中的他们一样用“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来说自己“一切都好”呢?欢迎互动评论!(文/常有才)
《一切都好》 居然让我看哭了。
“一切都好”这好像是我大学往家打电话的时候爸妈最爱说的话,后来踏入社会了 这成了我给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这电影 就是一个老父亲(其实也不算老)去找自己子女的旅行回忆录电影。
退休在家的地质学家管志国非常爱自己的四个孩子,但却总是拙于表达,多年来一直通过妻子跟孩子们沟通。
妻子去世之后,他才恍然发现跟孩子有了距离。
一次家庭聚会,天南海北的孩子们却不能回家。
于是他只身辗转全国各地,去探望他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大孩子”们,期间发生了很多令人笑中带泪的故事。
父母希望子女们有出息 真有出息了吧 又没有时间陪伴。
这样够和养孩子一样在一块儿的时候烦 可是一分开又想。
哈哈。
张国立饰演的父亲听说子女们都不回来了那种落寞的背影 让我想起去年百事可乐的广告。
四把钥匙是一个做父亲的最深沉的挽留和告白。
这一部用子女们善意的谎言编纂出的父亲的“回忆录”里饱含辛酸。
整部电影色彩相当好,台词又很幽默。
笑中带泪,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父母再老也是父母,子女再大也是孩子。
我只怕我们跑的太快 太急,忘了开始的目的是什么 忘了彼此曾经的好。
只可惜排片量太少。
很值得一看。
好吧,我承认,我手贱!
说好的远离国产片,说好的不是无数人口碑爆棚绝不碰国产片,欠揍活该倒霉就是我!
《一切都好》是一部典型的国产片,大牌云集,制作精良,故事脉络感人,具备了好片所应该有的所有要素,所以,等你看过方便面的广告,最后实际吃到那个产品,那个酸爽的感觉,亲们都懂得。
先安利一下梗概:老爸老年丧偶,在空虚寂寞冷之余,想到去外地看看孩儿们,毕竟,这边孙子一个都不回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情节的生搬硬套,剪辑设定的不合逻辑,让阿西帮你一一拆解,也不枉我中毒一回。
、故事一开始是一个北京的四合院,没错,北京后海的四合院哦?
有没有不知道北京四合院价格的同学,好吧:换句话说,故事的主人公,是身家2个亿的豪!
有人跳出来说,房子是国家的....我就回答一个字:滚!
价值2个亿的房产,会让你免费住?
建设部部长有这个待遇没有?
所以《一切都好》其实是一个顶级富豪吃饱没事做访亲的故事,好吧,这样一来,片子瞬间是不是距离好片子远了一点,别慌,后面会更远!
主人(张国立)丧偶,孩子们约好回家聚聚,结果一个没回来。
(导演你脑子有水么?
孩子们一个天津,一个杭州,一个上海,一个澳门,没事就能随便回家聚聚?
当然,对于豪的世界,一切皆可能。
)所以他决定给孩子们个“惊喜”,去看他们。
加油~国立豪~我们一直看好你。
豪的路线必须吐槽一下:天津~杭州~上海~澳门。
导演你看过地图没有,天津去杭州经过上海,不然就绕路了,当然,好吧,豪的世界就是任性!
老豪先去了天津,摄影师儿子不在,无奈,转杭州看女儿。
第一幕:大姐看房子就知道了吧?
大姐是杭州豪,独栋别墅,周围view古朴典雅,我算便宜点,400万吧。
大姐和老公不合,是否离婚我没仔细看(干嘛不仔细?这种烂片不拉着看,我自杀啊我?
)导演交代了下 ,女儿是能接怕蒙牛贺岁片广告的公司老总,是否人物设定和性格会做这种幼稚明显的事情,我们就不深究了,总之,女儿也是寂寞冷,不空虚是因为工作儿子事太多,豪没辙了,找大仔去。
第二幕:大仔儿子在上海有房子,豪的妈妈攒钱买的,一个亿万富豪要攒钱买上海的房子,这点充分证明了上海房价他妈的贵到了多么离谱的程度!
好吧,咱们不究细节,咱孩子有志气,去创业,不住!
之后就铺垫了无数创业,梦想,激情,和团队同甘苦之类。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左边是孩子每周三的活动现场,有经验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场子,没有个十万以上是搭不起来的,每周搭哦?
大仔创业团队真心不差钱,后面是创业团队的住址,距离东方明珠的位置啥的我也不吐槽了,好一个年轻人,加油!
第三幕:小女儿除了小女儿是拉拉之外,本章节没太大槽点,然后豪遇到的意外的抢劫(劫匪好眼光!
)不说现在的劫匪不但要钱还无聊的抢拉杆箱的不专业行为,单说一个研究广告和文学的劫匪,就绝壁不会干出这种蠢事。
好吧,老豪没事,当然小豪也不会有事。
第四幕:小儿子当这个孩(sun)子说出混的不好的时候,我哭了。
你看看他的器材架子,长焦和短炮有多少,而且,每个镜头后面都配了机身,每个啊~毛估估已经过了百万....最后,导演可口可乐式的结束了全片,每个人都好,正能量和主旋律满满。
大陆电影目前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要么是贾樟柯师的“真实”,要么是本片这种“现实”,就是怎么看都和我们距离挺远,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如同我们看本片所体会的,是一个豪门的喜怒哀乐,关老子屁事!?
通俗点说,即使有好的演员,好的美术,也一样是烂片,何况中间穿插人物的生硬,各种段子和全片的不和谐.....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他们什么话都说了,就是不会说人话。
有同学说了,至少剧本还行吧,也抓到了时代的痛点,还关注了留守老人(当然,你认为四合院主人算的话)。
然而并不是,片子结束的字幕,说出了一切: 本片是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 Stanno tutti bene (1990)的翻拍版本,我建议看了这个微信的同学,果断去看那部吧,不要比较了,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的一句话带给剧组,我不相信这是拍出了《钢的琴》的张猛导演的片子,我也不相信好的剧本和好的演员能拍出这么烂的玩意,你们说好的自尊呢?
《钢的琴》导演张猛新作,上映于2016年1月1日的《一切都好》,是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的改编翻拍。
出生于西西里岛的朱塞佩·托纳多雷,可能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意大利导演,他家喻户晓的“回家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许多电影爱好者的入门必修。
托纳多雷1990年拍摄的《天伦之旅》,在2009年被美国翻拍,由罗伯特·德尼罗主演。
国人比较熟悉的版本,也是美国这一版。
中国版“天伦之旅”——《一切都好》,放在元旦档期,从海报就透露出欢腾的贺岁气息。
张国立、姚晨、窦骁、张译、陈赫、范伟等众明星的组合,星光夺目,正如电影所传递的“一派和谐”。
另还有电影界一些熟脸,又来客串一把过戏瘾。
但是,事实证明,不是每一个故事都适合本土化,水土不服既伤害原作,也伤害新版。
《一切都好》让张猛的电影作者属性黯然失色,影片毫无力度和锐气,平庸刻板,非常失败。
硬伤: 故事时空发生在当下中国,中产追求和消费主义。
张国立饰演的父亲的四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离开老人身边四处打拼…… 哪里不对?
影片中明说了小女儿八七年生人,这四位三十岁上下的兄弟姐妹,可都是八零后或七零后啊。
基本国策去哪里了?
纪晓岚老师不知道只生一个好吗?
忽略本土历史的直接影响是,尽管影片说的是这里的事,是现在的事,却让人感到极度不真实。
不算硬伤的伤: 父亲独居北京大四合院,影片一开始的胡同、鹩哥和老人,让人还以为这又是一部《老炮儿》。
因为新年的聚会儿女们不能前来,正在撰写回忆录的老父亲踏上寻找他们的旅程,一路途径天津、杭州、上海、澳门…… 且不说老人又像《老炮儿》一般“从北医三院打车回位于后海的家,路过了北四环外的慧忠路隧道”——绕道儿了。
单就老人家庭的经济情况、四个孩子的职业生涯来说,被分配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适合他们。
这只能被理解为,电影企图展现尽可能多的社会图景,它也确实这样做了。
它通过类似公路寻爱的线索方式,将这些风土人情串联勾芡,试图托出整个中国的时代样貌。
失败的是,因为人物前史的虚拟不实、活动背景的生搬硬套,所有的故事都成为看似符合逻辑,实则被架空的一厢情愿。
在此基础上,电影一些点到而止的笑料——“大哥,洗头吗”、“那女的的胸一下就掉下来了”、垃圾食品过剩激素、忽悠老外传销办学等,则不仅没体现出张猛本应该可以做到的现实主义批判或关怀,反倒沦为三俗的烂梗。
如果说《老炮儿》对年轻一代的想象较为单一符号化,那么《一切都好》则是想都没想的贴画,在这一点上,《心花路放》远远要好。
四个孩子和孤独老人的设置,让人想到《东京物语》,一位忙事业,一位搞生意,一位还有些不谙世事,一位缺席。
如果《东京物语》拍续集,孤独的老父亲会不会再和孩子们发生这样的故事。
但是想多了,《东京物语》的高明之处,在于父亲角色是一位淡然而通达的人。
儿女忙碌,他知道“是啊,他们有他们的生活。
”他可以去泡温泉,可以去会老朋友,一起感叹一番,日本要是没战败会怎样呢,可能还是战败好。
这样的含蓄和节制,也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核心要旨。
而《一切都好》的父亲角色,则一定要刨根问底,比老炮儿还爱管闲事,几乎有种《秋菊打官司》的意思,又不似《千里走单骑》理由充分。
说真的,这不是亲情,是以爱之名的绑架。
影片中父亲见到每个孩子,都想起他们孩童时代,进行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本身应该是个温情的手法,却拍得像鬼片一样。
尤其是最后的四合院大审判,大雪纷飞,童年的四个孩子,说着长大后、现在时的话。
借小学生之口说出“我们已经离婚了”,求小演员长大成人后的心理阴影面积。
架空现实,流于说教,《一切都好》更像一部电视散文,全片音乐铺个没完。
价值观逻辑转折惊人,两代人难以沟通的困境,居然最后靠仿旧照片煽煽情随便就糊弄了。
当然这都可以原谅,因为当大团圆时所有人齐声“新年快乐”,甚至老父亲开始出对联时,它已经自证为一部主旋律晚会电影。
让人感到遗憾的,或许由于对《钢的琴》那个张猛的期待。
因此也希望《一切都好》票房大卖,弥补《胜利》未能公映的损失。
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做回脑子正常的人。
一部老年公路片,也可以说是一个老头儿闲得没事自找闹心之旅。
拍得四平八稳,叙事还是挺扎实的,没有大bug,就是有些巧合显得刻意,也没有戳心窝的地方,可能会睡着;讲的是二环里有一座大院子(大概也值个几千万吧)的北京老头儿出远门突袭四个散落祖国各地的子女(我也好奇为何四个都放着帝都老家不呆,还有一个直接跑去天津了),最终一一戳破他们生活真相的故事。
大姑娘看似美满实则婚姻崩盘,二儿子是热血青年卖了房投身创业潮,有疯狂李阳的即视感,三儿子是个作逼文青出走西藏后遭遇雪崩,四姑娘放弃芭蕾梦还被老爹发现是个lesbian……以上大概多数人都能想到……都不省心,却也都有苦衷。
老头儿就活在他们因各自苦衷而织就的谎言里,可这些谎言和真相根本没有构筑起生活的本质,没有推倒横亘眼前的围墙,也没有真正撕开代际差异和解构所谓父权政治,可能根本上也没有这些能力,只是简单而庸俗的事实罗列、儿大不由爹、常回家看看和善意谎言的说教窠臼,从而也没有任何击中或者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也因为本身还是中产阶级那一套,有钱老头闲,任性子女作,张猛显然已经脱离过往聚焦小人物的底色,既没有提出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只是轻轻划过生活的水面就走远了;这种夕阳红伦理题材其实很难处理,稍不留神就是一场催泪大戏,最终就沦为央视公益广告的套路和格调。
但张猛没把住,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在竭力压制,甚至把全片情绪都压制成了脱水的蔬菜,加上情节又太温吞,流水账白开水一块炖,最后还要大圆满来个自我和解,真是滋味全无,感动全无,还不如煽乎两下让人掉几滴泪呢。
人怕出名猪怕壮,中国又一位可能更牛逼的导演也沦陷了,至少这一次,走出东北的张猛,放弃了其个人特色的原乡叙事,既没了《钢的琴》里迸发的黑色幽默和大时代小人物的悲凉感荒诞感,更失却了其风格化的影像美学,整个感觉特别像片中植入的蒙牛的电视广告片,人物和故事一个个都空洞无物,没有戏剧张力也没有凹凸不平的情感波澜,只有合家欢。
想起了一部老片《过年》,同样是家庭伦理片和市井电影,但《过年》里那种父母与子女、子女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刻画、人性解剖真是力透纸背,观看的时候如坐针毡但又被其真实辛辣紧紧勾住,相比之下,《一切都好》就一切都够呛了。
ps:贾樟柯真是爱客串到处泡妞的煤老板,这部又没例外
老早就看完了这部电影,一时心中有许多感触不知道从哪里起头说起。
所以之前先写了个短评。
过了这么久其实我好像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把心中的话写出来,那就乱说一点吧,总要留下点记号。
看见有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的,说太过匠气,导演拍的太刻板,就像公益广告。
可能大家都是站在专业的制高点的角度来批评吧,我并没有很懂,所以我从心的角度来说说。
主人公有许多儿女,每个儿女都对他说“好着呢,别操心” 但他也曾为人儿女,身为父母总放心不下,所以开始了寻回儿女的亲情之旅。
不说我和主人公儿女有没有相似的经历,会不会感同身受。
但是想到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独自在外求学的日子,还是忍不住有点心酸。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出门报喜不报忧,所以才有了“一切都好”。
感觉还是有很多没说,我大概也说不详尽了。
能引人深思的作品就是成功了吧,还好我是在在家里看的,否则我可能会马上回家。
我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原作,因此不知道到底翻拍的还原度到底高不高,如果原创成分足够多的话,我觉得是可以在6.5分左右,高过国产电影及格线的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
片子就是讲述不回家过周末的四个孩子引起了父亲的怀疑,于是他决定借着给自己的回忆录增添素材的理由去挨个拜访一下他的四个孩子,并从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四个孩子,姚晨,窦骁,叶一云,陈赫,有混得好的,有混得不好的,但是好像都或多或少对父亲隐瞒着什么,两代人的情感交流中,慢慢把整个故事有条不紊的展开,这不是一部剧情多精彩演技多突出的电影,一切都很平淡,因此很多人说是公益广告,我觉得也没错,这不算是侮辱,我想很多人都记得某品牌可乐的新年广告把乐带回家系列,曾经就有一年也是张国立主演,讲孩子们不回家过年的故事,当然剧情上并不是如那个广告那样发展,只是由于都是张国立且主题有些接近所以自然而然就想到了。
整部片子有虐点,有温馨点,还有不少笑点,这一点很让我惊喜,不同于前两天看的唐人街和一念天堂,这部片子里展示出的笑点都非常非常简单,全靠演技给你漏出来,嘴角上扬之余还会感觉到很温馨,一开始张国立和范伟的斗嘴,后来外公和小外孙的对话,这些都是适合给全家人看,很容易接受的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片子非常适合阖家观看,今年贺岁档至今的电影,这部是毫无疑问最适合的,带小孩子带老人去都可以,但是啊,如果想要精彩的剧情的话,还是看隔壁的唐人街探案吧。
影片想表达的深意我就不多说了,很好体会,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同,自己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总体来说,对于普通的观影人群,还是不是很推荐的,但如果是一个人在外地打拼,或者元旦回家想和父母孩子一起看电影的话,选择它也许不错,看完和家人一起吃顿饭,快过年了嘛。
文/梦里诗书 源于《天伦之旅》的改编,《一切都好》虽然继承了亲情的羁绊,却已然没有了那感人肺腑的动容,这一面源于电影几乎雷同的仿效,另一面所谓的改编并未有太多真正契合国情的本土化,波澜不惊的呈现,使之终仅是一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灵鸡汤。
张国立饰演的慈父,游走于分散在全国各地四个孩子间的他,被孩子们幸福的谎言所包围,孩子的苦衷也成为了父亲的牵挂,如果这是一部未经改编的原创作品,那么确实值得中肯,但珠玉在前,蓝本的高度实则已经注定了电影至少能差强人意,但在改编后,无论是从已然身在北京首都的父亲,子女为何还要分散各地,还是四个孩子的人物设定,都显得太过生硬刻意,剧情设定的不合理,使这个本就需要情怀的作品,欠缺了真正以小人物为依托的共鸣性,这无疑在伊始就降低了电影的感观体验。
如果这只是一个精简的公益短片,那么他或许能感人以情,但被拉长到一部电影长度的《一切都好》,很多时候令人感觉只是将一个又一个的家长里短罗列后苍白的宣讲而出,穿梭于各地间的父亲,子女和父亲两代人间的隔阂,虽然一个“一切都好”瞒不了父亲儿女的热忱,每个观众都所能见那父爱的伟岸,但这种种的体现却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宣泄,当结局到来,那看似质朴的真情,实则只是为电影画上了一个空洞的句号,虽告解出一份陪伴便是最好的爱,但并没有能深攫出自已独出机杼的内在纵深。
没有了东北故土的情怀,也没有了荒诞的黑色幽默,虽然同是对父爱的告解,但张猛的《一切都好》与《钢的琴》间差了不止一个《天伦之旅》,前者有时代讲情怀,后者只是轻描淡写的讲出了一个故事,孤巢老人和子女间关系的社会性反思,亦有着一种端着的感觉,在人物本就欠缺根基的基础上,剧情张力的匮乏更使这个故事变成了一笔流水账,这诚然有着《天伦之旅》蓝本的桎梏,但更有着导演自身的创新不足。
亲情无疑是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情愫,即便是如《一切都好》这般不温不火的鸡汤,张国立的老父形象却依旧呈现出一份亲情的质朴。
张国立老师演这种角色绰绰有余,一个退休丧偶的老头,自己在北京的清闲日子不过去看四个孩子,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乐,通过老人一路的见闻体现当今社会老年人尤其是丧偶的老年人生活现状。
演员选择上一般,姚晨演这种角色也是比较容易,一个女强人的角色,生活不易但是太强势也是让人诟病,四个故事都一般,教外国人汉语有着浓浓的李阳英语的味道,汉语言的环境和英文不通啊,这种创业估计还是不行的。
陈赫这个角色就是打酱油,其实也没有多少戏份。
电影整体上讲了一个老人+四个故事,五星
千好万好,不如家好。千重万重,不如父母恩重。靠着煽情骗我一筐眼泪,但是…剧情是真不咋地,算不上好电影。
虎头蛇尾,铺垫那么多居然不扎心!!!!没有东京家族的深沉,可惜了
酸楚与感动纠缠,喜悦与理解并存。张国立的父亲形象以“沉默”表达着自己对于儿女们深沉的爱。爱不仅仅是相互的理解、宽容与接纳。在走向更美好的自己的路上,一定要回头等等年迈的父母。有时只是报喜不报忧并非爱的同义词。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你惯看秋月春风,我与你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最美丽的祝福,也是最善意的谎言。缓缓流淌的故事,流进每个人的心里。
家住北京四合院,儿女津杭沪与澳,严肃麻木巴松管,雪茄姑娘腿根搓。拍的自以为是且寡淡无味,唯一延续的张猛标签是一如既往的钢铁父辈阴影。
“最可怕是 爱需要及时 只差一秒 心声都会变历史”。虽然少掉美版的自然,多了一些尴尬/广告,但却注入了不少的中国式温情。其实张国立太适合演这类角色,只是这几年来被一些不必要的关注点给掩盖了。多的一星要给张歆艺和叶一云以及管治国多备上的那一副碗筷,堪称是最近最值得感动的一幕。
主题接地气,故事很流畅,典型的公路片结构。前三分之二故事讲得中规中矩,情感铺陈得不温不火,直到虚实结合的雪中戏,积蓄已久的情感才奔涌而出,一泻千里。张国立大赞,到位地表现了管治国性格的同时,又有所收敛,让这个角色能够代表广大的父母群体。我爸妈若看到这片子,估计会泪流满面吧。
还有女同的部分,有点惊喜。
张国立亲口说这个片子拍早了2年!说实在的这个片子,编剧和导演没有把剧本打磨好,所以剧情不好看,我买票完全是奔着能见到张国立本人去看的,影片放映后,张国立也出来讲了几句,大意就是他知道这样的片子不会大卖,票房肯定不好,当初看到剧本说不愿意接,片方诚意高,说一些非你莫属的赞美才接的、
《一切都好》我最大感受是 怎么还没植入百事可乐的广告 急死我了都!
提醒大家并不是很商业化的爆米花片,千万不要抱着看合家欢或者撕逼大战的期待去看。非常细腻的小人物的刻画,平凡家庭的展现,引思考,有回味。不会让你的心情大起大落,静静的拍摄手法却有着淡淡的深刻。并不会泪流满面但看完心情始终有些沉重。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喜欢张国立的戏
一直以为邬君梅只能演些开口闭口sandwich English的贵妇,高管~ 没想到Cos 重口音农妇毫无违和感。片子拍得太蠢,导演想表达得太多,可惜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
角度真不错,内容稍单薄,但共鸣不小,看完觉得有兄弟姐妹挺好,就不用一个人辜负爹妈了!
6.0,中国版《天伦之旅》,确实比美版差太多,无论是表演、制作、剧本还是导演调度上。张国立这个父亲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话多,老爱讲道理,台词讲不完还用旁白讲,还嫌不够用回忆录讲。唉,能拍出《钢的琴》的张猛,在有原作和美版的基础上,怎么还拍成这样呢?
感觉
二零零四年九月,从家信中获悉,大女儿管清即将出嫁。我即从青海腹地赶回 ,一路经兰州、过西安、入潼关、三门峡、越太行山,连转数夜的车。天气初凉 ,一路月光 ,昏昏沉沉中总觉得孩子们都依偎在邻座 ,触手可及 ,却每每因一次颠簸一声鸣笛而猛醒 ,睁开眼 ,前方依然是车灯照亮的漫漫山路 。终于在
父亲见不到孩子,便亲自去外地找孩子,发现大家过的都不如意的故事。北京小孩去外地打工生活还挺奇怪,更怪的是四个兄弟姐妹一人一个城市,宁可站橱窗表演也不回家,有钱的拍广告大姐也不帮摄影弟弟和演员妹妹……实在是有点惊奇了……如果不是北京的话,大姐的钱都来自老公的话大概能更好点。拍的还不错,演员阵容也很强大,只是想说的太多,又篇幅有限,这个题材改个电视剧能更好点。
@@(2016-01-01)一切都好(Everybody's Fine)(原作是1990年的意大利电影《Stanno tutti bene(天伦之旅)》。父亲与子女之间,报喜不报忧,总是有隔阂。父亲去4个子女各自生活的城市看了他们实际的生活,消除了隔阂。一家人又其乐融融地过年。)
剧情还不错,子女对亲人总是说一切都好,其实各有各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