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像盖茨比那样出名,但雷普利依旧是美国当代文学中最炙手可热的影视明星。
莫娘无惧马达+裘花的青春版雷普利珠玉在前,出演了一个老了20岁的、迄今为止最黑暗的雷普利。
他举止平淡,眼睛像一双黑色的玻璃弹珠,只有在卡拉瓦乔的画作面前,他才准许狂喜冲掉脸上的苍白,与前身大不同,这个雷普利是哥特式的。
许是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这部在意拍摄的剧集是黑白片,影像坚实、质感饱满、灰阶丰富,每一帧画面都像安塞尔·亚当斯的银盐照片被精确地蚀刻过。
点着的香烟架上烟灰缸上,发出折寿的嘶嘶声,等待有人从前景或后景划过。
雨景很多,水坑里倒映着雷普利身影,天才雷普利简直就活在影子里,背影、侧影、倒影、剪影,投影、阴影、暗影、黑影……单色的意大利透着一种无情的美,那是格雷厄姆·格林笔下“忧虑的时代”,谎言堆积如山,恶意恣意漫溢,时刻都能把任何一件美事毒死。
莫娘演活了雷普利身上滑腻腻的流动性,生是个骗子,随时随地的变化莫测是他的生存之道,除了语言,他的国籍、年龄、国籍、身世、性格和性向,都是游移和模糊的。
他是一团人形的黑暗,体内蒸腾着虚无之火,随时准备从栖身之处遁地、隐匿,或出击。
他谁也不爱,没有感情,不理解人类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却能时时装出深情。
他是个骗子,也是连环杀手,如果非得是什么的话,他更像是美国偶像。
剧集里永远也爬不完的楼梯是他一生的隐喻,他是一个反社会的等级攀登者,凭着模仿、假装的天赋,实现了阶级僭越。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我们知道他是什么货色,可还是希望他能一次次逃脱。
在判断一部剧如何时,该从整部戏的基调出发,来讨论剧本上是否出现了纰漏,人物逻辑是否出现了崩坏。
1 雷普利从出场时,就以行骗谋生,而他面对侦探上门后,并没有出现任何的慌张,而在意识到这是一个足能获利的局后,也没有流露出贪婪,从始至终,他的眼神就像是一汪湖水,平静又微有波澜地注视着旁人,且默默地学习、模仿。
2 既然开场有了基调,那么雷普利的戏核在哪里?
“扮演”。
他享受扮演着自己从未成为过的人物,伪装和行骗就是他最喜欢、最钟爱的东西。
3 悬疑剧,它的要素齐全吗?
逻辑通畅吗?
答:凶手:雷普利。
动机:扮演一个自己渴望的富翁,并逃脱罪责(伪装、交换身份、杀人依次出现)。
手法:以信息差来不断地证明死者、雷普利间的关系没有任何恶化,并哄骗过每一个认识死者的人。
可其中是有漏洞的:a 死者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后旅居,在接受警察问询时,终于在突尼斯的一艘渡轮的夜晚失踪了(他没有证实过死亡,始终没有),可他银行的存款却全部被提取走,在一个他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影片结尾有银行提款的签名画面)。
b 任何一个悬疑剧,应当怀疑最大获利者。
可从始至终,没有人愿意去侦查一下忽得大富的雷普利的底细,似乎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行骗的人,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没有任何遗产的人。
哪怕是看见了死者的戒指后,竟却联想到了死者把雷普利当做至交好友托付,也没想过是他谋害的?
(或者可以用后续雷普利书信往来对二人关系粉饰来解释)c 在警方问询环节,或许要把确认当事人放在首要,报纸刊登了死者的照片,可竟是一个半身照?
显然是从女作家那边得到的,但……掩盖得过于巧合,似乎是为了在结尾时警探看见寄来的书上的照片时的惊诧而故意遮掩设计的,一个老练的警探从未想过确认身份。
d 最重要的警探与雷普利本人的见面、对话,此时的气氛,无疑是最凝重的,逮捕或者逃脱,就在这个夜晚。
即便通过画作的光影构思到了改变屋内光线照射来改变容貌,可难以解释:一个极为精明、较真、老练的警探,无法通过音色识别一个自己曾经重点关注并也已失踪的“嫌疑人”吗?
它很值得一看,可不必捧为神作。
e1穷人的世界不应该有色彩。
构图以及有的长镜头真漂亮。
e2黑白的画面能让人更专注地观察演员们的微表情,以及微表情背后的情感,毕竟这是部关于欺骗的剧。
有过更多社会阅历后知道,底层人要骗过上层人是不容易的,见识会限制你,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版时没意识到的。
这是冲突的开始。
底层人想要上层人看得起他,会有许多讨好的姿态,反而引来上层人的蔑视。
e3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船上搞的那几下很猛了。
e5意大利的漂亮风景只能看黑白,也比较可惜。
节奏挺慢,剧版对两次杀人后的处理拍得很细。
留下无数痕迹还不如有多远跑多远。
与其说是talented Ripley 不如说是clumsy ripley ,当然谁都有第一次。
那只猫我就觉得很突出。
没有来电显示的时代挺不方便,搞不清到底是哪个讨厌鬼在打电话。
e7虽是在面对警察时镇定自若,但他对如何接下来怎么办其实并无想法,行动就像会在新闻里读到的真实杀人犯故事一样,想不通他为啥要这么做。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旅馆警局银行的信息互通工作以及簿记工作做得真好。
作为一个骗子,他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使在假冒理查德身份与别人通信时也不忘为自己美言几句,很别扭。
e8也不知道说他聪明还是愚蠢,他只是爱冒险,具备反社会人格的各种特质。
冒险取回打印机是挺聪明的。
虽然看过两次电影,已经记不清具体情节,只记得最终脱罪了。
有点像赛末点,他只是运气好。
警探从未对上过脸。
很久没有看过剧集了,吸引我看《雷普利》的关键所在,应该都在极致的影像风格了吧。
熟悉的故事,从《怒海沉尸》到《天才瑞普利先生》到《魔鬼瑞普利》,这个关于嫉妒贪婪的故事太过熟悉。
而在斯蒂文.泽里安的这部八集剧集里面,赋予这个故事一种弥漫着复古味道的优雅气息。
聪明的骗子与略蠢的富家子弟,在一次说服之旅当中,侵占身份逆袭圈层。
这个取代与寄生的危险关系,在谎言编造的过程里,成为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也正是因为故事的经典,剧集延长了复古优雅的一切细节。
从风光到家居,从生活方式到衣着造型,剧集告诉你60年代的意大利有多迷人。
只不过我太容易代入人物关系,大条愚蠢迪奇可怜的枉死,狡诈的汤姆一步步寄生在他的身份里,真的是被气得够呛,而险些弃剧。
真的是视觉的极致享受,让我一路将剧集 全部看完。
视觉形式绝对是这部剧集的关键所在,每一个镜头都是精心设计与呈现的,也幸得意大利还保留了太多复古浪漫的美好,让这个复古之梦复活于镜头前。
从形式上的复古,到卡拉瓦乔对于人物映射的隐喻,整部剧集回归了黄金时代黑白影像的精心打造。
在构图与光影运用之中,将人物身份与内心走向刻画出来。
这种复古的工艺显得匠人十足,每一一个镜头都精美之极。
这是少见的雕琢镜头光影美感的作品,所以它有着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
片尾曾经在《魔鬼雷普利》当中饰演雷普利的约翰.马尔科维奇的惊喜客串,仿佛串联起雷普利的前世今生,很奇妙的一种呈现符号。
另外意大利真的太美了,加上60年代知名女伶Mina动人的歌曲,时光倒转,即便是黑白也看得出斑斓的光彩。
我没有读过原著,也没有看过那版已成为经典的电影,这部剧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
原著译名是《天才雷普利》,从观剧感受看,雷普利肯定算不上天才,但却是个人才。
雷普利身上有很多帮助他成功的因素,他有混迹底层和灰色地带多年形成的street smart:胆大心细,察言观色,遇事不慌,目的明确。
他用比常人更短的时间掌握意大利语,模仿被害人的语气,练习他的签名,随身带着他的打字机,观摩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调整行为…比起天赋,我看到的更多是时时用心和处处努力。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个角色塑造也是有遗憾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成型的犯罪者,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过什么挣扎,包括第一次杀人,空寂的海面上木桨一次次砸下去,对向他求助的被害人没有一丝动摇,被害人死后拿走他的一件件所有物,也是镇静自若,条理分明。
可以说少了点人味儿,但也可以理解为他和Greenleaf是两个世界的人,就如Greenleaf从未想过优渥懒散的生活会被什么动摇,雷普利则从生下来就没踏上过实地。
这是他的软肋,也是他一路险中求富贵的原动力。
当然,雷普利的“成功”,其实主要还是靠着那一点点的运气。
雷普利的时代有着现代犯罪者做梦都会羡慕流泪的犯罪环境:车子没有gps,没有手机定位或随时联系,没有视频通话,没有无处不在的摄像头,没有消费记录每日打卡生存和轨迹,没有联网的个人信息…所以犯罪者可以大大咧咧在楼梯留下血迹,浴缸里放着浸满血的抹布迎接警官询问,护照上照片不替换只要覆盖粘贴,面对疑惑的目光只要堂堂正正,别人就会不好意思滴把目光转开。
然而他还是有很多机会被识破:如果银行职员坚持他们的怀疑,如果警探对玛琪桌上的照片多问一句,如果车子在追来的人脚步到达时还没有启动,如果女邻居深夜听到动静打开门望向楼梯间,如果Greenleaf朋友和女友的怀疑朝着正确的方向,如果警探识破了雷普利的伪装,如果…如果…他一直都在走钢丝,就像走在威尼斯豪宅正门前被苔藓覆盖的湿滑台阶上,稍一疏神就万劫不复。
剧集把所有对犯罪的控诉都装入了沉默的容器,猫之眼、羊之眼、雕像之眼、画像之眼,它们眼中装入了不见光的秘密,无声地注视着雷普利犯罪的每一步。
而人之眼,却总带着怀疑和自我怀疑,带着自己的推测、权衡和算计,躲闪着让真相从眼前闪过。
故事终结在了雷普利骗过周围人,成功开始新生活之后,终结在负责的警探发现Greenleaf身份真相的一刻,也就是说,在雷普利的好运背后,惩罚仍在步步紧追,也许下一次遭遇,就是他身陷囹圄的结局。
而这部作品的出众,除了堪称艺术的摄影,当然也有故事和讲述方式本身,因为作为观众,它能做到让我怀着一点罪恶感,暗暗希望雷普利的运气维持得再久一点。
也看过原版的天才雷普利,也很喜欢这一版本。
很难想象这是网飞的剧,摄影有些太超过了,以至于完全没有快进的想法,就这么一气呵成看完。
最直接的观影体验是,导演每一帧都精心设计过,包括片尾曲携带的背景音效都是与当集内容呼应。
黑白风格我认为是体现黑色悬疑部分,有点像在看类似于《第三个人》这样的悬疑侦探片,让主角的阴郁黑暗性凸显出来。
美学构图太好了,无话可说。
最后一集与卡拉瓦乔故事的互文呼应也做得很好。
可能这则故事放在现在网络时代完全不成立,但在历史情境之还是合理的。
因为原版电影节奏还是快一些,毕竟电影时长有限。
剧本我甚至认为更考验演技,所以找安德鲁·斯科特是正确的,他很成熟,如果角色是一个世故的有经验的骗子,我认为有说服力。
另外本来这种骗子独角戏也肯定会有主角光环,突出主角自然会有故事上的bug,没有办法。
但观影过程中确实在几处感受到了紧张,总之很适合一气呵成看完。
上个月,不知道看什么电影,重看《天才瑞普利》,看了一半,到豆瓣上一搜,发现网飞翻拍了限定的剧集《雷普利》。
预告片里,黑白到底,光影迷人,瞬间有了兴趣,当即就分享给朋友。
雷普利是美国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一系列书里的主角,他出身底层,聪明有才,雷普利是20世纪的“于连”,已不会为命运的不公而多余争辩,也不以世俗的道德约束自己,想靠自己灵活的应变,抓住每一次机会。
2020年上海译文出版的《雷普利全集》,里面的简介这样写道——“雷普利是20世纪犯罪小说中最经典的人物之一,他的故事和心理历程,不仅在类型小说领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而且其文学价值对此后的小说,尤其是所谓的‘邪典小说’,影响深远。
”1960,本书就被搬上银幕,还是正值风华的阿兰 德龙主演,导演是雷内 克莱芒。
影片直接以Ripley和Richard的放荡生活开始,两个男人艳遇了一个女人,一路快活取乐,而到了Marge出现,Ripley被排除在外,这对比说明Ripley始终是一个局外人,但法国人的随性弱化了三人关系中的矛盾。
后面在船上发生的两件事,都像是两个男人之间恶劣的恶作剧,凶案发生前的对话,两个人言语里是玩笑的试探。
直到Ripley将刀插入Richard的胸膛,种种表明不是偶然间人性天平的失衡,而是他心里早就没有世俗的道德标准,在犯罪前不会挣扎,犯罪后也不会忏悔。
而影片将Ripley的犯罪动机主要归因为他对Marge的迷恋。
电影片名为《Plein soleil》,直译是阳光普照,指的是凶案就发生在日光之下,又暗喻天网恢恢,真相终将大白;中文译名是《怒海沉尸》,这两个名字一结合,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版本聚焦的是犯罪,且罪恶逃不过审判。
99年的影版名字和书名一样,都是《The Talented Mr.Ripley》,中文即是《天才瑞普利》,这里的天才是指Ripley有着一项非常突出的才能,就是从声音语气、神态动作到写字签名,都能惟妙惟俏地模仿别人。
这一版本的电影深入挖掘了Ripley的这点,他观察Richard,模仿他,又不可控制地迷恋上了他,当他穿上Richard的衣服,成为他的时候,Ripley又喜欢上了镜中的自己。
这揭露了爱情中的一个心理,当我们迷恋一个人,我们会不自觉喜欢他/她喜欢的东西,甚至修正自己的喜好来讨好对方,这种行为是渴望用他人的完美来弥补自身的缺点,而当这个人变成同性的时候,修正更容易变成模仿,一旦模仿过度,会造成自我的丧失,变得自卑又讨好,但当自我总会不时要争夺自己的地位,势必造成激烈的冲突。
在电影中冲突具体情节的表现,是Richard决定抛弃Ripley,加上言语的羞辱,给Ripley造成了双重的自卑——即现实中两人阶层的巨大落差,更深层次的是完美拒绝卑下的自己的融入。
于是他只能杀死Richard,选择了取而代之。
之后的Ripley,一直游走在卑下和完美之间,无法完成自我认同的时候,便只有杀死现实中逼他看清自己的人。
网飞出的这一版,黑白两色,简约典雅,情节、犯罪手法、人物心理一切从简。
当Ripley第一次见Richard,他看见了毕加索的画、高档的签名笔,还有他手上的那颗宝石戒指。
镜头是他的视角,直接表现了他对上层名流生活的渴望。
金钱和金钱带来的体面的生活,成了他犯罪的直接动机。
Richard不再是之前两版里具有侵略性,高人一等的样子。
面对Ripley他会紧张,似乎怕被他看穿;他爱Marge,但没有Marge爱他那么深,他对两个人的关系也没有把握;他喜欢绘画,为了绘画留在意大利,但是他也清楚自己没有什么天赋,做什么也做不好;当黑手党找上来的时候,他惊慌害怕。
这更像一个空虚脆弱的富家子的形象。
Ripley作案手法朴素,甚至有些笨拙,还是因为瞬间起的杀机,忽然下手。
“杀人容易,毁尸难”,剧集3-6集,都是在写Ripley处理尸体的“艰难”。
也因为过于真实,所以牵动人心,观众不自觉地会偏袒罪犯,甚至不希望有任何露出的马脚。
而将犯罪早早暴露于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全然不知晓,真相总是半明半昧,利用观众的心理,加强悬疑感是希区柯克的拿手好戏。
只不过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藏好的绳子还是会被发现,Ripley却将众人玩得团团转,最后全身而退。
为了重新诠释Ripley,本片引入了卡拉瓦乔。
在之前影视作品中对具体的男人和女人的迷恋,成了Ripley犯罪的动机,而本剧中Ripley迷恋卡拉瓦乔的作品,鲜明的光影中透出浓烈的不安,又通过卡拉瓦乔一生,天才与罪恶,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卡拉瓦乔和他一样,因为某种冲动,犯下了不可挽回的罪,侥幸逃脱后,卡拉瓦乔画下了《圣乌苏拉殉道》——自己割下了自己的头颅,皱眉凝视;而Ripley则是会在睡梦会看见水中浮动的Richard的尸体。
Ripley采取了卡拉瓦乔的方式,审判自己的罪恶的人,只有他自己。
说是美国人在意大利的故事,但大部分演员还是英伦背景,以至于衬得范宁的演技无比的适配人物角色。
8集的长度既不美剧也不英剧,每集还有独立的主题。
有盛年的马特达蒙和裘德洛这种珠玉在前的电影,相比下来这个剧集里面人物的阶层从巨富下降了一个层级,人物上也多了些现实意义,以至于角色并不是那么讨喜。
可见剧集讨论得更多是任性中的恶,而并非是人物阶层的悲哀。
迪肯的角色身上并没有裘帅身上那种少年意气风发过于突出而显示出来的神经质,同样呆萌之余加了些社会阅历下富家公子的谨慎和随和,无论是美貌还是气质都圆润,远不如裘帅的尖锐。
同样雷普利身上那种对上层阶级生活的欲望通过很扭曲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感觉厌恶,算是演员年龄带来的一点儿小小遗憾。
剧情上雷普利在护照上贴自己照片的安排,让这个剧丧失了电影里面“取而代之”的玄妙快感,有点可惜,却花了大篇幅在主角犯案过程的描写上,过程暴力且描写细腻,让人压抑,同时几次险些被撞破的场景非常抓人。
剧情节奏上张弛有度,甚至还有许多笑料插入其中,主要来自迪肯的抽象画作,在意大利这个传统画作占据主流的国家生活的警探面和画作大眼瞪小眼时候的混乱及茫然。
迪肯是不是深柜即做了铺垫,也留了开放式的答案,手法比电影版好很多。
黑白滤镜非常契合此剧,黑白对比度之强让人想起了《SIN CITY》里面黑色电影式的叙事手法,全篇定格摄影鲜有推拉,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极具审美,每一帧都可以做壁纸。
总体来讲,是更贴合原著的演绎,逻辑上丝丝入扣,比电影要更加符合犯罪逻辑,只是人物上面缺乏裘帅和达蒙少年感的耀眼光芒, 不讨喜,但胜在人物的真实感,黑白的演绎增加了现实和历史的质感,也更加贴合演员的年龄,画面构图和镜头语言上相当讲究,相当学院盘,每一帧几乎都好像认真考虑过构图,是奈非剧集里面稍有的审美佳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吉尔达的红菱艳经常看黑色电影(film noir)的朋友都知道,黑色电影从未真正死去。
每隔几年总有人出来拍一部像是1945年洛杉矶电影院会放的东西: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充满暴力、犯罪和欺诈的故事,游离于主流价值之外的主角。
所以我们在2024年依然能看到《雷普利》这样的剧集。
故事有着黑色电影的经典开场:在纽约从事底层欺诈的雷普利,阴差阳错被富商找去执行一项任务--去意大利找回富商放浪的儿子迪基。
但雷普利在找到迪基后并没有将对方带回纽约。
他对迪基似乎存在暧昧的情感,同时又渴望变成迪基,他偷走迪基的衣服和配饰,模仿迪基的行为举止,最终在一次外出游玩时谋杀迪基,并取而代之。
剧集在视觉风格上也明显借鉴了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
但《雷普利》也有它创新的地方。
这篇文章想探讨一下《雷普利》如何成为极具创意的新黑色剧集,尤其是它如何在黑白摄影和战后黑色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向我们展现性别想象的更多可能性:不再想象我们拥有一个经典的、独特的、被当代资本主义威胁的男性性别本质,而是彻底解构性别身份,将男性呈现为一个可扮演、购买、窃取、或风格化的角色。
谁看了这张海报不感叹一句“今夕是何年”摄影的性别作为一部2024年和观众见面的剧集,《雷普利》最突出的就是它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高对比度黑白摄影。
导演兼编剧斯蒂文·泽里安(Steven Zaillian)在访谈中表示,黑白摄影能创造出一种他想要的距离感。
他不想拍一部漂亮的旅行纪录片,而是想呈现 一个危机四伏,让人无法完全信任的60年代意大利,同时他希望再现早年黑色电影的风格。
的确,除去高对比度黑白画面这点,剧集在构图、摄影角度、场景选择上都有对经典黑色电影的模仿和致敬。
《雷普利》(2024)
《辣手摧花》(1946)
《漩涡之外》(1947)《雷普利》的复古摄影风格无疑符合它的故事背景--1960年。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复古摄影风格在当代有一层性别维度。
在如今的流行文化里,对比度强烈(无论是否黑白)、意图唤起年代感的摄影风格经常被用于拍摄男士奢侈品广告。
广告模特通常也是上了一定年纪,身着学院派正装的男性,全身上下写着“经典”两个字。
小李子拍摄的腕表广告“经典男人”的形象受欢迎并不奇怪。
它符合传统大众对男性气质的想象,即男性气质具有某种恒古不变的本质,模仿古早的性别形象似乎能帮助我们寻回丢失的“真实”和“本性”。
同时它也蕴含着一种承载阶层流通渴望的消费主义叙事:“经典男人”往往指的是上流阶层,拥有诸多特权和闲钱打理自己形象的男性。
而这些广告告诉消费者,只要你愿意购买这些商品,你也可以成为那个男人。
可以说,《雷普利》的黑白摄影是经典黑色电影和当代广告的交叉。
一方面,剧集和很多奢侈品广告一样,用高对比度复古画面展现一群用商品彰显身份的有钱男人(这点有别于关注平民阶层男性的经典黑色电影)。
另一方面,剧集也的确唤醒了黑色电影的传统。
泽里安确实创造出黑色电影里常见的“冷感”,即失真的视觉呈现下暗含的与主流社会的距离以及怀疑论精神。
有趣的是,《雷普利》的冷感很大程度指向男性性别气质和身份本身。
剧集用一个酷儿视角解构男性身份,不再幻想回归所谓的男人本性,而是将男性定义为一个流动的,可易主的,没有本质的角色。
性别窃贼《雷普利》改编自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犯罪小说《天才雷普利》(1955),原著对身份盗窃和男同性恋情节的巧妙结合依然影响着当下很多作品。
小说对身份盗窃的痴迷需要放在其历史语境中理解,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雷普利》如何对这种叙事进行激进的改写,在对性别和性向的刻画上超越了原著设定的男同性恋框架,让这个反思“阶层-性别-性向”权力的故事拥有了新的可能性。
伊丽莎白·A·哈特梅克(Elizabeth A. Hatmaker)和克里斯托弗·布鲁( Christopher Breu)梳理了二战前后黑色小说和电影里角色的演变。
两人认为战前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主角往往是极度暴力的男性反英雄,用肢体冲突和强硬的态度对抗腐败的社会,拒绝任何妥协。
战后的黑色叙事出现与战前硬汉不同的男性形象,越来越多作品强调灵活善变的性别气质,主角在必要时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甚至身份。
其中“冒充者叙事”--即以伪装,假冒身份为主题的故事--开始盛行。
《天才雷普利》就是这种叙事的代表。
《天才雷普利》在哈特梅克和布鲁看来,这种新型叙事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化下对男性主体性丧失的焦虑。
随着商业巨头对行业的垄断局面形成,从底层开始创业,实现美国梦已经不再是主流人生模板。
越来越多男性选择进入大公司打工,成为默默无闻的工薪阶级的一员,接受企业的集体主义和等级制度(一种象征性的阉割),似乎无法再捍卫个人意志。
而“冒充者叙事”传达了这种男性身份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本该特立独行的硬汉不再特殊,而是随时可以替代其他人,或者被其他人替代。
他像街上行走的路人,像辛苦的工蚁,但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英雄。
这种身份变化还与消费主义紧密相连。
企业化后男性的价值不再体现在实际的生产或创造(很多企业岗位不直接生产任何东西),而是在于用工作赚取的钱进行消费--房子,车子,手表,各类男士用品。
战后同时也是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形成的时期,美国男人不只消费本土产品,更是以游客、投资者等身份前往海外消费。
《天才雷普利》无疑反映了这些变化及其引发的文化焦虑。
迪基以美国游客的身份在意大利吃喝玩乐,最后被来自底层的雷普利杀掉并取而代之,而雷普利的“天才”不在于他多么肯拼博或有个性,而在于他的适应性和匿名性。
他非常擅长适应规则和社会等级制度,让它们为自己所用;他不介意放弃自己原有的身份和立场,他“消失”后,也没有人在意他去了哪里。
海史密斯大胆将这些话题和当时仍是禁忌的男同性恋叙事结合:雷普利对迪基的感情显然带有情欲的成分。
剧集保留了对雷普利同性恋身份的暗示:雷普利笨拙地假装自己对女性感兴趣,同时对迪基有持续的兴趣。
但雷普利的性向也是模糊的。
他迷恋的与其说是迪克西作为一名男性,不如说是迪基所使用的商品。
扮演雷德利的安德鲁·斯科特谈到对角色的理解时说:“他(雷普利)的性取向和感官冲动来自他和物品的关系--艺术、衣服、道具、音乐”。
乔伊·麦恩缇(Joy McEntee)也指出,雷普利关注的始终是迪克西身上的物品:钢笔,戒指,手表,西装,毕加索真迹。
很多影评都指出这些物品所隐藏的阶级身份。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物品同时也高度性别化。
这不仅在于它们是针对男性顾客设计的产品,也在于剧集以性别化的方式展现它们。
比如下面这个镜头里迪基的西装,这件西装不是挂在橱窗里,而是穿在迪基身上,配合迪基如国王一样舒展的姿势,同时这个放松(稍微后仰)的姿势下展现了迪基的宽肩和平胸--普遍定义下男性身体的特征。
西服与迪基有“男人味”的坐姿和身体相互关照,成为建构迪基男性形象必不可少的道具,是他男性身份重要的一部分。
雷普利迷恋迪基身上含有“阶级-性别”意味的商品。
那他是同性恋吗?
他恋的是男性吗?
本文认为是,或者说,在《雷普利》里,恋物和恋男几乎成为同一件事,因为商品本身投射了一种理想的上流阶层男性身份。
在这样的视角下,男性没有稳定、纯粹生物属性的内核,而是一个由阶层-性别化的消费品、装扮和社会地位堆砌而成的角色。
主线“狸猫换太子”的剧情更是进一步解构性别。
我们看到雷普利通过获得物品和装扮,一步步窃取迪基所拥有的特定的男性身份。
他先是偷走迪基的钢笔,迪基的笔不仅是高端市场针对男顾客设计的笔身粗大的“男款”笔,更是在视觉上隐喻阳具——大众想象中男性身份的本质。
然后是西装。
有趣的是,雷普利穿上迪基的西装后,开始插口袋模仿迪基的姿势和说话方式。
这里他窃取的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特定的男性化的外装和呈现方式。
雷普利最终变成了迪基--上流阶层成功男士的模样,当他坐在用迪基信托资金购买的豪宅里时,他看起来比任何时候都男性化——他就是男士奢侈品广告里会出现的那个男人。
由此,剧集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酷儿气质强烈的叙事:男性身份作为非本质的,可以被窃取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剧集请到指派性别女性,非二元性别演员埃里尔特·萨莫尔(Eliot Sumner)出演迪基的男性朋友弗雷迪·迈尔斯。
弗雷迪的身份也是建立在物品之上。
第一次出场时,他就强调自己和迪基有同款高档皮鞋,对艺术有相似的兴趣。
弗雷迪像是另一个迪基--他们用相似的道具和演技扮演着同样的上流阶层男性的角色。
除此之外,弗雷迪的大衣、围巾、费多拉帽子、发型也都有明显的男性化特征。
而这些就是他作为男性的证明。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进一步表明剧集对男性身份的酷儿式理解--男性(性别和阶层的综合体)作为一个可以靠道具由其它性别的人扮演的角色。
欲望之外除了用身份盗窃的叙事解构男性身份,剧集还对男性气质(所有定义为男性化的身体、物品、习惯等等)有一种疏离的着迷。
剧集对它进行精细的解剖并展示,但是这种关注并不以欲望为核心。
我们很容易注意到《雷普利》里较少出现男性身体的特写镜头。
身体特写是电影将人物性客体化的常用方式,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和雷普利同年上映的男同性恋题材电影《酷儿》(Queer)的海报,画面中裸露的腿部特写自然营造出欲望氛围(当然演员的姿势也很重要)。
而《雷普利》里有大量展现角色全身和环境的全景镜头。
在这些场景里,男性身体与和男性气质相关联的物品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以“男人”为主题的装置作品,邀请观众静静注视并欣赏,但是不一定有强烈的性唤起意味。
男性气质像是被框定成了一种美学风格。
即使出现身体特写,男性身体也经常被物品去中心化。
比如迪基的手,这种血管分明、骨节粗大的手本可以是性感的,但在剧集的呈现里,它是展示戒指的道具。
迪基的戒指多次出现在特写镜头里却意义不明,很难不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在这样的镜头中,戒指是观众注意力的焦点,而且最终指向一个不与性直接相关的目的:制造悬念。
男性的身体嵌在承担这种叙事功能的物品之中,很大程度上是去性化的。
由衷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像《雷普利》这样的剧集。
历史上的黑色电影与男性气质危机的表述密不可分,而《雷普利》是我们时代具有创新性的新黑色剧集。
它用黑白摄影和战后黑色叙事传统展现了性别想象的更多可能性:不再想象我们拥有一个经典的、独特的、被当代资本主义威胁的性别本质,而是彻底解构性别身份,将男人呈现为一个可扮演、购买、窃取、或风格化的角色。
参考资料: Hatmaker, Elizabeth. A, and Christopher Breu (2013), 'The Flexible Mr. Ripley: Noir Historicism and Post-War TransnationalMasculinity in Patricia Highsmith’s The Talented Mr. Ripley', in Stefan Horlacher and Kevin Floyd (eds.),Post-World War II Masculinitie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wardsComparative Masculinity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pp. 35-53.影评和访谈: ‘Critics can’t decide if Andrew Scott’s Ripley is mesmerising or charmless – just as Patricia Highsmith wrote him’:https://theconversation.com/critics-cant-decide-if-andrew-scotts-ripley-is-mesmerising-or-charmless-just-as-patricia-highsmith-wrote-him-227340 Netflix《雷普利》另辟蹊径的摄影幕后:https://zunzheng.com/news/archives/48432微信公众号:吉尔达的红菱艳黄金时代 | 复古 | 有趣有兴趣就关注我们吧
越往后越精彩!
有点理解为什么会拍成黑白电视剧。
排除掉彩色的干扰,可以把焦点聚集到构图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没有太多台词,靠动作神态的表演和光影、构图来让观众自己推测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故事。
第三集怒海沉尸有够惊悚。
整个架构和《寄生虫》电影异曲同工,都是不同阶级意外发生接触后的故事。
而且都通过一些类似的元素和情节转折特意体现出来,比如《寄生虫》富人家庭三番五次闻到男主一家的气味(半地下室房间的霉味、一家人用同一种平价洗衣粉的气味、长期使用衣服的酸臭味等)后出现下意识的反感。
这部剧里变成男主挑选的睡袍颜色用词不‘地道’(紫红色或勃艮第色)、品味被嫌弃。
甚至第四集情节都如出一辙。
电影里宋康昊一家全部寄生成功,登上巅峰,转头就被临时回家的主人打入深渊。
甚至为了仅仅一碗炸酱面对前管家下死手。
本剧变成男主刚改头换面开了两周的酒店豪华套间,就被正宫家里一通电话吓到退房。
被原主朋友查到新地址后的惊慌、撞鞋后的强作镇定。
这种反转凸显的人物心理既可笑又可悲。
用细枝末节来表现出,上层阶级伤害下层人的过程可以完全是下意识的本能行为。
巨大的伤害可以仅仅来自一碗面、一个不精准的形容词。
比用“现场炫富”“语言侮辱”等狗血剧的常见手法更加深刻。
而下层人努力往上攀爬的过程如此不择手段尸山血海也不过是一戳就穿的窗户纸。
看到中间了,大概猜到男主会是精疲力竭后自我毁灭的结局。
拼尽全力去模仿和追逐另一种生活,迷失自我的人还是自己吗?
好想拥有同款烟灰缸,尽管不抽烟,却能派上大用场,黑白意大利别具一格,Arri Alexa LF摄影机拍摄,Robert Elswit掌镜,视听精细,非常古典的身份互换诡计,极具时代性,且一人分饰两角,若俩人不是白人而是东亚人,是否最后依然傻傻分不清楚,Andrew的魅力自有人懂,Zaillian不愧是编剧出身,编织人性之恶引诱观众尽入彀中,文火慢炖,烈焰焚身,从阴影里挺身而立,于灰海中涅槃重生,
好诧异这个高分。Dickie毫无魅力,范宁淡而无味,安煮演反派许多面部细节小动作都十分套路,Moriaty是无法超越的巅峰了。
看睡着了。。。
个人极不喜欢。黑白不理解,有一种无法做旧,强行用黑白掩盖。太沉闷,太多空镜,节奏拖沓,虽然只有8集,可能这是一种表达形式,但刚好是我不喜欢的那种。颜值不在线,演moriarty时也帅的啊,范宁也是好看的啊,怎么在这里都整个大脑门,报看。虽然没有刻意表现tom的天才之处,后面巧合➕铺垫的反转更惊喜,但也别给他演的狗狗搜搜,整天贼眉鼠眼怕别人抓他,一点都不讨喜。dic也成好人了,大家都没有问题,只有tom纯坏。一个没有魅力纯坏的主角,怎么能看顺眼。
4.5。视效,人物走位,剧力拉伸地非常过瘾。比起电影版,马特·达蒙的一脸怂包样是需要交代任人物性格的。而莫娘身上有一股狡黠的猎杀性,即使在本片存在错漏百出的手法和借口,他也依旧依靠角色的定力完成人性语言交流的洞察。他是这场游戏,猎杀的中心,想看他如何撒谎,圆谎如何侥幸又如何心安理得。雷普利对迪克的谋杀是无缘故的,也没有强行嫉妒化身的理由,他就是当下的,抽去完全存憎恨的情绪。也就下沉到一个电视剧“作态”的位置,用黑色光影,角色的自恋,憋了好大一口气。很好看。期待莫娘的第一座艾美奖。
22分钟弃,实在是想不通拍成黑白片的原因、道理在哪,无法忍受,什么年代了,食古不化,过于别扭,观感太差。
好适合今天看 阴阴冷冷的
摄影确实还不错 节奏稍微慢了一些 私觉得这种犯罪类型的可以再紧迫一点
后四集就是瞎扯淡。对于这个故事而言迪奇同样重要,他是棱镜,即是欲望色相又是生命的某种超越性,即是观看自己的镜子又是凡夫无法直视的亮点。可以说雷普利对生命的欲望、不满、嫉妒、不配感、杀意和爱情都来源于迪奇。电影版的裘德洛非常完美,剧版则削弱了迪奇,反而赋予了雷普利以“棱镜”的魅力,他更像是魔鬼的降临,被卡拉瓦乔的艺术生命加持了神性。到最后故事成了一种嘲弄,彻底与雷普利无关。
攝影好屌 真的看到人屏息凝神 比起兩個電影版 有更多空間去展示細節 尤其是後半段的查案和躲避過程 有很多細節可以咀嚼 是電影版沒有的 慢但刺激 有些bug(?)好想大叫 為什麼警員不去看看還有血的浴室?為什麼警察一直不對比照片?近在眼前看了都不懷疑?!美中不足的是⋯⋯雖然我是Andrew Scott的粉但我也覺得他演這個有點老了⋯⋯
表面逼格拉满,实则毫无内涵,观感属实一般。
也许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杀人,而是为了卡拉瓦乔杀人,啊!
老派古典黑色犯罪故事,老派古典拍摄手法,两者相得益彰。
我太喜欢摄影了。没看过原著,但影版的雷普利给我的感觉复杂有趣很多,这里的改编就好像雷普利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私的聪明变态罢了(就这种变态一抓一大把,很直线),而且体量小一点确实会更好,和卡拉瓦乔的映照互文很像中二学生手笔,当然最后我实在没想到是那样……总之我实在没办法给四星。选角就不说了。但,摄影乃艺术佳品。
瑞普利的故事虽然复杂,但是抻长到8集五个多小时,情节容量是不够的。剧情一松散观众就有时间动脑子,一下子就会发现整个故事有很多漏洞,有些连海史密斯的原著都圆不上。不过应付一般观众确实是够了... ...
一般般,没什么看点
黑白镜头下的海水像一条条的刻文,好想去意大利旅行。
挺无聊的,摄影最佳,表演次之,故事最差。
越看越乏味,远不如两部电影版有记忆点,可能我还是看脸的人
网络高清版资源 相比于德龙和达蒙版的雷普利 安德鲁·斯科特的岁数实在太大了些 魅力严重不足 直接演成了雷普利的中年危机 让人生发不出同理心 而开头的诈骗有猫鼠游戏里青春靓丽的小李子珠玉在前 这版的各种犯罪也没了潇洒感 这种大反派男主不帅就不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