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看预告,以前是喜剧…带着欢乐的心情来的,结果,中间好几段哭的稀里哗啦。
因为很多来不及告别的情绪,大概是好久没有回国,想家的情绪。
对故土的追逐。
还是能打动我们这些在异乡人的情绪的…大概最触动我的是,男主问越南女子的爸爸,你后悔吗?
越南老头说着,不,不后悔。
当年为了增加生存几率,他把家人安置在两个船,最终他和小女儿顺利逃难到了美国。
而他的妻子,大女儿和大儿子都留在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想起之前一个朋友的故事,她告诉我她的爷爷是中国人,为了逃难,坐上了一条船,却遇到了坏天气。
最终大家占卜,献祭了他年仅16岁的妹妹。
被丢弃在水里的妹妹,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还有最后小女孩大喊,爸爸请你留下,不可免俗的落泪了哈哈哈。
喜欢导演设定的迷雾般的水夜,内心隐喻线被拍摄的如此动人而美丽。
原来记忆中的母亲,从来不曾放弃过他啊,揪着的心随着男主游上来得到了解脱。
他和解了,我知道。
片尾告诉我这是真实发生的事,那些被遣送回国,早就失去故乡的成年弃儿们。
好像影片多了一层意义。
那些被迫背离“故土”的移民者们。
提前介绍一下影片的故事背景:没有官方数据表明到底有多少被收养的人面临被遣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约有25000-49000个小孩在1945年-1998年间被美国公民收养,他们可能没有公民身份。
而在1996年-2016年间被收养的孩子会在2015年-2033年间达到18周岁成年,届时将会有32000-64000的人面临这个问题。
被收养的韩裔跟移民的韩裔最本质的区别是身份认同问题。
如果没有特殊必要的条件,被收养的人要面临被遣返回原来的地方,尽管你已经在美国生活了20几年,这就是影片中男主角面临的困境。
被收养有时候像拆盲盒,遇到好的家庭就结束了孤儿生活。
但是,男主角的养父有暴力倾向,养母和他经常被揍,不得已他选择离开收养家庭。
如今他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当然不愿意接受被遣返回韩国,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去保住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
引用片中睡莲这个比喻,看上去漂浮异国人生不需要根的支撑,可一旦丢掉了根,他们便也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英文片名
《蓝色海湾》胜在节奏的流畅,手持摄影和大量的情绪捕捉镜头传达出真挚的情感,恰当的配乐营造了非常舒服的氛围感。
影片并没有先抛出故事背景来获取观众的共情心理,而是扎实地将单一个体的困境呈现给观众,从一个具体的小家庭为出发点去打动观众,并且让观众自觉地去联想面临共同命运的群体。
影片利用很多关于母亲的回忆镜头来呈现男主角的“根”,秘密的水湾是根依赖生活的地方,也是男主角选择死亡与新生的地方。
身患绝症的越南女子强化了对同处异国的男主角的身份认同感,从她出现的一刻就给人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这条故事线对整部电影的情感迸发起到了关键的催化效果。
相比起整体的节奏不拖泥带水,最后的离别戏显得有点拖沓,刻意渲染情绪,但就能把我狠狠感动了一把。
《蓝色海湾》由韩裔美国导演全知泰自导自演,同时,今年Apple TV 推出的年度大热剧集《弹子球游戏》也是由他跟另外一位韩裔导演郭共达共同执导。
该剧讲述了一个美籍韩裔移民家庭四代人的希望和梦想,被评为一部横跨韩国、日本和美国的长篇史诗。
从片名《弹子球游戏》我们不难联想到去年火遍全球的Netflix剧集《鱿鱼游戏》,再加上较早之前《王朝/李尸朝鲜》 《D.P:逃兵追缉令》等一系列的高口碑剧集。
在我印象中,这些韩剧新闻是从2019年《寄生虫》夺得奥斯卡奖之后接踵而至的。
2021年Netflix开发了15部原创韩国剧集,2022年的计划是25部,《弹子球游戏》无疑是Apple TV对标Netflix抢占韩国市场的开始。
滨口龙介凭借《驾驶我的车》拿下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不知道会不会也影响流媒体巨头对日本市场的布局。
借助流媒体的优势促成文化输出是一个双赢的路径,《鱿鱼游戏》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Netflix吸收了目标市场的用户,韩国获得了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刺激了国内电视剧工业的发展。
而我们呢,有一套成熟的内循环生态系统,形成完美闭合。
原创[低俗影迷]:点击查看原文
依然是移民题材。
从广义来说,哪怕是对在中国境内北漂、沪漂、深漂一群人来说,我们都是移民,我们希望通过落户、买房、组建家庭、能说上当地方言来寻求归属感。
但,完成了那些,我们的心真的安定下来了吗?
属于那里了吗?
我不知道答案。
因为我一直在迁徙,每到一个地方,连一件以后可能带不走的东西都不敢拥有。
去年和今年两部很棒的移民题材影片,都用水生植物作为比拟。
《米纳里》里把移民比作水芹菜,生命力旺盛,有水的地方就能生长。
这部里面把越南移民比作水百合,看似无根,水下的根却扎得很深。
片中的越南移民,虽然生活在美国,家中的摆设、饮食、风俗都是越南人的样子,除了女二会说英语。
她把自己比作水百合,再贴切不过。
说到底一个是想扎根新的土壤,一个是已身在新的土壤,根依然在家乡。
很多年前就在思考,以后我们不断迁徙的一代人,还有根吗?
有几个还会选择落叶归根。
上个世纪的台胞在寻根,这个世纪的年轻人拼命离开。
扯远了。
很喜欢这部《蓝色海湾》。
情感真挚,从第一个镜头就让人感到满是悲伤,结局更是虐出鼻涕眼泪分不清。
除了想要谴责美政府移民法、“丑化”美警察又让另一个好的美警察挽回形象的段落,过于刻意和脸谱化之外。
其它都非常喜欢。
越南女二的支线、男主对母亲思念的很诗意的拍摄、生命逝去与新生的互文、亲人究竟是血缘还是在一起重要。
都是我个人喜欢的议题。
好看又有意义。
如果没有机会选择在哪里出生,他们能做的只有适应这方土地……如果不是影片最后放出的数据,对于故事的感动还只是停留在艺术层面,而现实所发生的一切,留意更多的还是这些可怜的孩子。
痛苦最能带给人力量,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会迫使你思考,而那些鲜明的冲突,对比之下,更加牵动旁人的心。
被抛弃、领养、殴打的具有犯罪前科的无稳定收入的非公民男子,在维持家庭上遭遇的压力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关于蓝色的记忆却是烙印在脑海深处的噩梦。
当男主骑着摩托冲向水中的时候,他已经克服了那份恐惧,向曾经的自己、向生母及家庭和解。
如此善良的人,如此唏嘘的经历,偶遇也好,鼓起勇气面对也罢,只要爱与被爱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是吗。
美国是一个由外来人口组成的国家,之前大部分外来人口均来自西欧诸国,不过随着一战二战中,美国的国内并没有遭受到战争的创伤,慢慢的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口逐渐的都朝着美国倾斜。
美国也就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
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移民几乎构成了美国社会人才的正向流动。
这些外来移民各自带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属性,但他们却有一个共通的特性,那就是构成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中流砥柱。
大多数人向往的移民是资本移民,殊不知资本移民对于美国人来说并不占据大多数,而且更多在上世纪向往美国的人他们对于美国的期待不过是为了实现美国梦,有家,有车,有高收入就行。
因此,劳动力移民在上世纪占据了大多数,因此,即使是美国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这并不影响自身的国民素质,源源不断地移民使得美国异化了的人口比重得到补充。
人口问题,只要是美国还是这个世界上的霸权国家,似乎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
之所以说这么多,原因在于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是关于移民,《蓝色海湾》讲述的是一个来自韩国的非法移民在美国讨生活的故事,如果真要找一些人物来代表美国,移民似乎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群。
韩裔青年安东尼幼年时候被美国白人收养,因为忍受不了养父的暴力,他从收养家庭中逃了出来,因为没有身份,他曾经做过窃贼。
后来安东尼成为了一个纹身师也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但好景不长。
安东尼的身份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乃至威胁到了他的家庭。
面对现在和未来,安东尼必须做出抉择。
渴望移民的人本身对于自己的未来是具有某种美好的期待的,安东尼从小就背井离乡的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但是当他成年后却同样希望有一个美好的家庭。
然而事实却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安东尼磕磕绊绊的有了一个家之后,这个家却显得尤为脆弱。
作为非法移民,安东尼的处境非常的让人担忧,同样的,作为非法移民,安东尼没有办法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因此他的社交圈就显得非常的狭小,而这也是很多亚裔的移民们面临的现状。
种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社会阶层的现实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层出不穷而得到彻底的改观,安东尼作为韩裔,作为亚裔,他能与之交流的就只有同族裔的人,而即使是自己的妻子,安东尼同样的也有所保留,因为他不确定妻子能触碰且接受自己的过去。
然而现实问题很快的就到了他面前,身份问题得不到解决之后的安东尼不得不面临人生的另一个重大选择,被遣返后,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就都会灰飞烟灭。
安东尼没法预知自己的未来,即使是自己已经为这个国家工作了三十年。
这就是美国现实社会的残酷性,崇尚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自然不会同情安东尼,但换句话来说,每一个心怀美国梦的人,不正是对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深信不疑吗?
当所有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朝前走去的时候,他们的能量是巨大的,然而当这些人的目标发生了问题的时候,他们前进的方向自然会存疑。
如果这就是美国梦的全部,那么我们自然无法对于安东尼的处境有所感同身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之外,安东尼其实代表的是移民层中的那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金融资本的移民是可以用金钱解决很多问题的,但是像安东尼这样的移民,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沦落为底层社会的成员后,安东尼彻底的与自己的美国梦绝了缘。
即使是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但这也是幻影。
当这个五彩绚烂的泡沫被戳破,安东尼面临的依旧是一地鸡毛。
来自越南的帕科实际上是对于安东尼现状的一种安慰,帕科并不面临自己的移民困境,而是面临另一个本质问题,那就是生命。
帕科的生命没剩下多少,但相比安东尼来说,她的处境要好出不少。
安东尼想要拥有的身份,帕科解决了,安东尼想要拥有的家人,帕科解决了。
然而美满的帕科却面临着生死问题,这个问题是安东尼唯一不惧怕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却没法解决安东尼的现状。
每一个移民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痛苦与不安,然而在现实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依旧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生活对于这些移民者来说都是残酷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傲人的资本,在背井离乡后,尤其是对于身处儒家文化圈的亚裔移民者来说,美国就像是一个梦,但梦总是会醒。
自己究其一生去追寻这场梦,但梦醒时分还剩下什么,还能给自己留下什么,这恐怕是对于自己一开始就存在的疑问。
安东尼,帕科以及诸多各色的移民者们,他们才是构成美国的基石,然而这些基石却不被美国社会所认同,即使是他们为了这个国家工作了几十年,当他们失去了一切,依旧是会被“扫地出门”,新冠就是证明。
……你好,再见
看到男主,真是我的镜面写照,家乡东北来的北京工作,学历不高一心热爱着生活,哪知生活不易,工作不易,爱情不易,北京无时无刻的强调疏解,我岂又不是男主,看到安东尼奥一心想留下可现实哪能得过且过,放下一切又怎样!
我不久可能会时过境迁飘去远方,但我会留恋这,不是因为别的,这有我爱的人。。。
电影以这样特别的比例从开始到结束。
(左侧留有黑边,实际上不会影响观看)聚焦美国外来人口、移民政策和寄养家庭问题。
这真就是现实,总有人无奈挣扎,每天活在生存惶恐之中。
也总有一些人有恃无恐,抢夺“权利”,威逼那些远比自己弱小的人群。
每一个基于生存的故事,总有善人,一定也有恶人。
其实剧情也有决斗资本的意味。
与命运抗衡,知其不可而为之!
韩裔男主面临被逐出境,既要继续賺钱,急于处理听证会那些不可预知的事。
又不得不面对隐藏已久的被收养的秘密。
这种时日,是恍惚度日,且五味杂陈。
被迫于 置于死地而后生…The End?
故事真会轻易结束?
问题却仍在延续 蔓延 扩散p.s. 人物情感驾驭地恰到好处!
电影氛围又是死死地抓住了观众情绪。
一家人面临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的困难!
3星,片子朴实真实,代入感比较好,缺点就是节奏太慢,刻意煽情。
其实这些年的移民片子已经超多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
过的好有归属感,过不好别说归属感了连安全感都没有。
移民发达国家实现所谓的梦想, 说白了都想过好日子,直接吃现成的 资源,梦想就是一步登天。
头些年流行移民成功人士的片子,这几年反过来了,失败的多,苦中作乐的多。
说白了移民成功人士还是少数,失败移民经历, 更容易激发共情和同感。
海湾的尽头是无望—浅析《蓝色海湾》 《蓝色海湾》是亚裔导演全知泰的作品,这部影片像是一个包装非常美好的催泪弹,而蓝色的海湾看上去是美好的,但实际上是让人无望的,无奈的。
本片主要讲述了韩裔美国人安东尼奥3岁时就被美国家庭收养,可却一次又一次被抛弃,流转在不同的家庭中。
而当他终于和心爱的女人凯西拥有一个家庭时,一场意外斗殴让他的移民问题被揪出。
这让他不得不面临被驱逐出境,而他的另一个女儿也将要诞生。
观众的沉重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小人物的可悲,同时似乎也是对于“没有根”的危机感。
在外漂泊的人们总是没有根的,为了躲避越南战争的Parker也好,还是在美国生活了三十年的安东尼奥也好。
他们都被领养又被抛弃,这个偌大的国家容不下他们,再宽容的社会也无法包含亚裔。
影片采用多条线索,以此来阐述新生和死亡的大命题。
安东尼奥想自杀的镜头和母亲想溺死他又再次拽起拼贴,他将要离开和新生儿的出生,遇到的将要死亡的越南女人。
冲突性的矛盾处理将观众产生极大的共情感。
运用大量的抒情镜头,切大特写将人物的伤感无限放大。
这也无形给观众狠狠的催泪。
在哭泣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亚裔人群对于生死的大命题又总是无奈的。
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的蓝色港湾在哪里,到底哪个地方是自己的家,是美国吗?
还是那个已经陌生的故乡。
他们在故乡找不到血缘和基因。
同样影片在色彩的运用上是很复古的。
色彩都是很浓重的,在家庭环境中总是暖色调的,显得很温馨,而在外面残酷的社会中是偏冷的色调。
蓝色的港湾,是冷色调的,让人望而生畏的。
这也同时象征着对于亚裔人群来说家总是飘渺的,虚拟的,无法触及的。
就如同越南家庭,当安东尼奥问老人后不后悔将家里人分成两条船,他和女儿偷渡到了美国,而妻子和另一个孩子被抛弃在了战乱的越南。
老人毅然决然地说不后悔,因为能活下来就很好了。
这个极低的要求无不让人动容。
呼吸感极强的镜头也是触发情绪点的绝佳手段。
运用破裂感让人以近距离的观赏感受到人物的无助感和痛苦。
当安东尼奥被打倒时,镜头呈现多个撕裂开的黑线,正如人物内心心境一般。
最后,到底哪里是属于他们的蓝色海湾。
我们始终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和被抛弃。
没有一个地方真正属于没有根的游子们。
角色刻画的非常好,将一些琐碎的事情串在一起多方面的展示了男主背景文化性格等。
反派角色的刻画也很深入,加大矛盾点,从一开始的一次偶遇到频繁的报复骚扰滥用职权,侧面衬托了主人公的无奈。
少一颗星是因为整个故事离大陆老百姓太远,代入感不强导致共情会差一些。
最喜欢的一段是小女孩和爸爸在河边刷闹的一段戏,小女孩一直纠结爸爸有了自己的骨肉新妹妹就会差别对待自己,但是男主打自心理的善良和父爱影响着小女孩看似很琐碎的剧情放在大屏幕,温馨极了
这题材应该能把故事讲得更好吧,过多的情节在讲和主线思想没关的东西,安排越南女人的故事看的一脸问号,最后煽情部分也刻意的要命让人只想叹气
镜头不稳 情节单薄 只有维坎德和小女孩的演技还算可以
结尾真tm American style政治正确
恕我无法理解在机场的那个滑跪
6.5同是少数族裔题材,这部很强给。
已阅
剧情的bug多到懒得再数,为了主题而瞎七八编,而我竟然还看完了一心盼着有什么意外,只可惜始终延续了糟糕乏味。小演员是唯一的亮点,然而比起阳光小美女又不算什么。越南人的出现莫名其妙,白人是不是搞不懂越南与韩国的人种与文化有多么疏离,自以为南北越与南北韩天然同类。本来有几个并不新鲜的亮点可以发掘,比如童年阴影,比如前夫的善与悔,比如坏警察的内心,比如养母的家暴综合症,可惜全都用一根头发丝——对,不能更粗了——的力度拂了一下空气,只让电影显得更为零碎。一地鸡毛飞无踪。ps近年一心一意为了批评川普而存在的美国娱乐圈可能比川普更早死亡。
全知泰不行啊,第一幕就演的很不自然,全是设计的动作。就说跟他老婆在医院的第一幕就好,也是太刻意了,首先医生会问要不要知道性别、再来等不等她老公有差别吗?有必要在医院走廊狂奔吗?可以看出来他很努力要转型,但是痕迹太重了,太用力。反而都是反效果,维坎德一个奥斯卡得主,却全程都念经般的让人出戏、小孩则是在喊台词,就这导演水平就被Minari秒的渣都不剩。台词、情绪转折都生硬的难以置信。好莱坞现在都本末倒置了,把议题放在前,故事反而都说不好,就宛如Ryan Murphy啥都以同性恋做主题,故事却破烂不堪一样,这部也是一模一样的问题。
戏剧化的领养移民故事
I choose you,daddy.真揪心,看得我都blue抑郁了
口罩里塞满了鼻涕。哪个人生不如戏啊,这比《无依之地》差吗?
灰色冲突非常真实 很多决定不是黑白可以区分 手持画面更拉近了跟主人公的距离 非常沉浸式观感 剧情来讲很喜欢他没有传递出一丝想放弃或者逃避的想法 这个跟导演本身的素养有很大关系 喜欢
没啥感觉 话题挺值得重视但有几个角色也太脸谱化了
聚焦美国亚裔移民问题,男主安东尼奥是来自韩国的被收养的移民,出生时被生母遗弃,后来被一对美国白人夫妇收养带回美国,童年和养母一直遭受家暴,决定离家出走,养母的懦弱让他一直怀恨,后来结识了单身母亲凯西带着女儿杰西,凯西怀孕,安东尼以纹身谋生生活艰难,不过也因此结识一位身患绝症的越南移民而感到安慰,前夫和另一名事逼警察丹尼经常找茬,一次在超市的冲突让安东尼有可能被遣返,为了打官司,安东尼重拾偷车老本行,付了律师费,同时找养母和解,听证会那天,丹尼找了另外两人暴打安东尼让后者缺席听证会,最终被遣返。没想到坎妹会拍这种片子,前面大部分拍得还不错,遣返的时候强行生离死别地煽情,不太好。
贩卖贫穷,仍是一条拍电影的捷径。配乐很好,其它都略显刻意了。
一开始确实很平淡,没有那么好,但整个故事越讲越好,比赵婷的无依之地好的多。虽然那部电影炒的热度很高还获奖了,但也就给三颗星,喜欢不来。这部从头到尾让人动容的是女儿和继父的父女情,就算不是亲生的又如何,当女儿说出我选择了你,你不要走爸爸,你们不许带走我爸爸这些话,不禁红了眼眶。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故事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他们一家人还能不能团聚,只希望最后都有个圆满结局。骨肉分离太痛苦了。影片拍的不急不躁很有耐心,也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了,又突出了这样一个沉重题材,本身很不容易。移民,就像水仙花,看似无根实则根系埋在心中,当他们三十岁左右的时候,被告知一直以为心目中的国家和土地都是暂住,甚至要把他们驱逐,再也不能回来,多么颠覆多么残忍,怎么可以接受?!所有的关系面临土崩瓦解和分崩离析,人生太脆弱了。
能不能少一点个体苦难剥削。移民叙事几乎都建立于一个戏剧化处理的中心人物,换个议题和身份总能拍这种样板戏。
剧本一般,无法感同身受。
太乱了。神神叨叨的穿插男主母亲的影像,虽然可以说明男主怕被抛弃,但删除这些完全不影响甚至更好。越南家庭确实能说明移民问题,放在剧情里也是乱。现实中确实有这种傻逼警察,但电影里有点强行带动剧情走向了。然后男女主整天就是吵吵吵我也理解,毕竟生活一地鸡毛,但是上法庭那天男主消失一整天正常不是担心吗?怎么男主回来关门外看都不看一眼?移民问题,结果全片“choose you choose you”。总之看完就是一个乱字,全都要就全都没有。不过结尾还是看的眼热,年纪大了还是感性,多给一颗星。
"This movie will break your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