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going to have a different life to most girls,i don't want to be like mother or all those other women,who have a family and then they're forgotten.i don't want to have lived in vain like most people.i want to go on living,even after my deathDeep down,the young are lonelier than the old,it's hard for us to live in this mad world.how can we hold onto our opinions,when ideals are being shattered and destroyed?i see the world being transformed into a wilderness.i hear the approaching thunder,i feel the suffering of millions.and yet,i somehow feel that,everything will change for the better,that,in spite of everything,people are good at heart.JUST THEN,it still happend.Sometimes,i thought to myself,what i want exactly,it seems i get used to cheat myself ,make me believe that i'm approaching,to nowhere.
看完这部影片,最后定格的那一瞬间,心是纠起来的,一种无言的痛,让人有拍案而起的冲动……整部影片没有一处描写战争的场面,但却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和苦难描绘的淋漓尽致,我想,这全部都源于那个时代,那个鲜活的生命、真切的生活体验吧。
看的是电影版的,我不太清楚这部在豆瓣上标为剧集的影片为什么我拿到的是部电影版,只知道它在我硬盘里躺了几年,而我居然没有找到字幕,也是无数机缘之下,长久的努力,才终于找到了一版翻译良好的字幕,在此感谢字幕无名的作者所做出的贡献。
关于二战,关于纳粹,关于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影视作品问世了,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那段人类悲痛的历史,但这部《安妮日记》无疑是一部另类的、很清新的作品,但正是这样的清新,一位懵懂未化的少女,恰巧深刻地对比出那个时代的残酷……我很喜欢这部影片,不是因为它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光环四溢,也不是因为它像《美丽人生》那样撼人至深,只是因为它太真实与鲜活,当这样的真实和鲜活跃然于上时,你无法不直视摧毁她的、那残酷的一切……喜欢它,是因为那谆谆的父亲,那坚韧的母亲,那为女儿争取最微不足道的一点权利时父亲形象所带的光晕……那刻骨铭心的、生命之美——消逝的、安娜的背影……喜欢它,是因为那些在战火里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点燃一线希望,将爱传递永恒不息的、生命之美——绽放的、善意的灵魂……愿每一个灵魂都被温柔以待,愿残忍和血腥不再降临!
安妮,15岁的一个女孩,本该有着美好的童年生活,战争,给了他畸形又压抑的生活,她其实很坚强,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我一直觉得他父亲是懂她的,只是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谁也无奈,不依不挠不低头的安妮,似乎她对任何人都尖酸刻薄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聪明的头脑,太有主见的她,对写作的热爱甚至是执着,现实太残忍,让她那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心灵遭受打击,可是她从不懦弱,战争和压迫是人性丑陋的一面,互相残杀,多可怕的存在。
《安妮日记》鼎鼎大名,看了这部有点小失望,或许是《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类型的影片来的太震撼!
影片中印象不错的是女主的爸爸、妈妈,而女主,怎么说呢?
她妈妈对她的评价真准确:任性、过于自我、刻薄,甚至有点恋父仇母倾向,不过这也或许正是那个年纪小孩的表现吧。
幻想的安妮、羞涩的皮特、被妹妹安妮“吸走所有氧气”的姐姐都被送进死亡集中营,人生或许就是不平等的!
小时候曾在表姐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安妮日记》,蓝色的封面上有一张女孩的黑白照片。
书的简介告诉我,这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女孩写下的日记,记录了德国纳粹压迫犹太人的悲惨时刻小女孩的生活与内心。
仅仅是这两点,也足以让我把这本书带回家捧着读。
已经过了几年,书的内容忘了很多,当我发现有这部电影时,我便毫不犹豫地把它下了下来。
这是一个普通小女孩在一段极为不普通的时期写下的日记。
她固执地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对的,她伤害了父母却不自知,还在强调是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是不爱自己的。
她渴求人们无时无刻都肯定她、关心她、满足她。
她想着那些小道理,认为自己思想成熟。
她渴望自由,向往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她注意到身体的变化,对性和爱情感到好奇。
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即使是几十年前的少女也和如今的我们没有差别。
通过她的眼睛以及她的笔,我们感受到了当时德国纳粹压迫犹太人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一开始还只是限制活动,没有自由。
到后来,连生存都是一个问题,更别谈什么自由了。
犹太人们整天提心吊胆,感觉死神临近却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末日真正来到。
他们束手无策,只能等待神的降临。
可惜,安妮他们是在离胜利不远时被抓走的。
最残酷的是,他们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战争胜利的希望,听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却在满怀希望时迎来了绝望。
我突然想起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个纳粹军官的儿子最终阴错阳差地和他的犹太人小朋友一起进入了毒气室。
看到他的父母痛哭的那一刻,我邪恶地在心里喊了一句“活该”。
虽然这个可爱、善良、天真的孩子是无辜的,可他父母造的孽实在太深,上天唯有牺牲他以求其父母尝到生不如死的悲痛。
之前没看过原著的安妮日记 安妮这个名字总让我觉得`` 安妮``是有女神气质的,眼神平静,笑容可掬。
读了中国安妮阿姨的书发现原来``安妮``有个阴柔而躁动的灵魂。
女主人公的发卡、侧脸和一头卷发都很美,虽然生平讨厌呱呱小姐,可是她有句话我很欣赏, 我不漂亮,这辈子都不会美丽起来。
无论这话客观与否,懂得自嘲的女人都不会太笨。
安妮父亲的微笑让全剧保持着温情脉脉,他亲吻妻子的感觉如同他亲吻他的子女们,难得如此浪漫善良智者型男人八个人一只猫两年的阁楼生活,外面是二战的世界,里面却是隔离的平凡的小日子,我想我要是生活在那里,一定是享受的,就如雨天,躲在家里喝着热牛奶般快活,所以即使剧中战火纷飞,我的心里仍热有种平静的快活。
最近看了些BBC迷你剧,这部还是让我喜出望外的,因为它既不安妮也不日记,虽然有爱有历史,但更多的是栩栩如生的人物、人性。
如此种种,挺真实的。
如果逃不过命运的锁喉,不如在此安营扎寨 ,享受可能得到的爱。
如果生活持续的不见天日,不如就此发现阳光 ,把属于你的氧气都吸走 你甚至不需要考虑别人 ,因为这是你的神赋予你的 ,你有权、有责任去占有。
最后两段是我看完以后的一些又安妮又日记的总结。
和《雾都孤儿》一样,错过了书本的名著,只好拿电影补偿,拍的很不错,人物、情节、电影拍摄上的技巧基本上都很match,结尾让人不得不想起那部著名的《美丽人生》。
就像美联社那个老流氓记者(叫什么我忘了)对唐师曾说的:碰什么都别碰该死的战争!
然后赵赵老师也说了:“动什么都别动感情”!
哦,对了,四颗星,推荐!
她那么爱憎分明的活过,为自己的小小权利锱铢必较,爱过、恨过、反抗过、憧憬过、低沉过、狂妄过,但始终积极地像一朵花一样拼命地怒放、怒放,可是生活终究不是电影,生命就这样无情。
不知道在集中营的最后一刻她是怎么想,该有多绝望,生活终究没有奇迹。
她要活,不要苟延残喘的活,不要委曲求全的活,她要用生命呐喊着活出她自己,最狂妄最真实的自己。
可是她终究不能活。
那最后一眼,是对生命最深沉的眷恋!
不会有人喜欢不幸的故事 尤其是真实的不幸的故事 因为那太残忍所以喜欢这个剧集 不是因为故事 而是人物喜欢里面的每一个人 这样的作品很难得呱呱的 放弃电影明星梦立志当作家的 对Peter不公平的 不理解母亲姐姐的Anne Frank永远乐观 循循善诱 热爱家人和民族的 为德国打过仗的Otto Frank翻译祈祷书 传统持家 敏感的 心善却苦恼的Edith Frank戴厚眼镜 功课好 要去巴勒斯坦做接生婆 暗恋Peter的Margot Frank捡起日记 为8人提供补给 做Peace蛋糕 为大家讲婚礼的Miep Gies为Anne穿鞋 与恋人永别 和Anne抢书桌 睡前做祷告的牙医Albert Dussel抱着猫 扛着土豆 与Anne相视的Peter Van Daan给Edith涂红指甲 阴阳怪气的Petronella Van Daan重复讲笑话 高跷冠军 对Peter刻薄 被迫戒烟的Hermann Van Daan偷偷送来收音机 去做手术 在门口钉上书架的Mr. Kugler被枪指着脑袋 对小偷事件气急败坏的Mr. KleimanBep和Jane的戏份不多 印象不深还记得 他们只穿着袜子跳舞庆祝还记得 Anne说we are lucky还记得 他们听到D-day行动和临街炸弹的时候还记得 Peter和Anne乔装过生日还记得 他们满屋找地方洗澡还记得 他们一个个走下楼梯......
“但是不管怎样我依然相信一切会变好的,不管如何人们心中善良长存”,安妮在被抓的前几分钟写在日记里的话,“我听到逼近的枪声,看到百万人民的伤痛”可是我依然相信世界的美好。
犹太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一个和中华民族一样经历了苦难的伟大民族。
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善于驾驭自己的心灵。
他们具有强大的忍耐力,他们的智慧是神奇的,并且举世绝伦。
在常年的漂泊流浪中,在从未有过的大迁徙中,是苦难和艰辛、饥饿和折磨、杀戮和欺侮……一切的不幸迫使着犹太民族不得不用智慧去生存,去获取一口果腹的饭、一丝遮体的衣。
犹太人智慧的诞生是被迫的,是在屈辱中诞生的,但是犹太人的智慧无所不在、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文学、艺术等等,一切的人类历史都印有犹太人的足迹。
人们很难过他们坚持了那么久还是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可是安妮的生命没有结束,就像她自己说的她要用写作的方式让生命延续,安妮在阁楼里度过了他的青春期,一个十五岁的花季少女,她需要独处,需要自由,需要爱情,需要写作,需要理想,哪怕是在8个人拥挤的避难所里。
安妮的父亲说:“写作是她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唯一有意义的事,努力就有希望,这是我一直告诉孩子们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教育如此重视,唯一的自由在思想里,这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
如果不是战争安妮会怎样?
叛逆,敢爱敢恨,像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要远离父母那让人窒息的爱,可是当自由伴随着梦魇会是一种对生命更加严肃的思索。
这个小屋潮湿、摇晃,让人窒息,无聊透顶可是日记成了安妮的宣泄,这里面藏着一个女孩对生命的思索,对性的好奇,与母亲的冲突,对自由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对那一段历史感性的呈现,这一切就像汩汩的泉水流淌在这本影响后世的《安妮日记》里。
8个人躲在小屋2年的时间,他们会悲伤恐惧,但是他们从不绝望。
每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活着,却依然渴望自由;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把紧绷的神经推向崩溃的边缘,却仍然坚信,他们终将获救;每天都度日如年,却保持着对生命最真挚的渴望;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
他们躲避了那么久当他们被带走时我从他们脸上看到了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一个民族的坚持与信仰。
他们不管何时都不会绝望。
在这个避难所里杜赛尔先生最孤独,他没有亲人,没有人能够倾听他,一个五尺男人常常在被窝里哭泣,与安妮争夺书桌而闹脾气,但在最后一刻他给安妮穿鞋子,我看到他脸上从未有过的平静。
我很庆幸安妮没有将日记带走,法西斯会像对待一堆废纸一样来对待它,唯有自由的思想是杀不掉的。
安妮弗兰克于1945年3月死于贝尔森集中营。
看的貌似是所謂的電影版;猜想原著要比這電影好,這種類型的只有文字才能體現出來美感和想像空間,影視的相對會比較直觀,改編大都失敗告終;本片的女主過於自我中心了。不成熟,這也許就是青春的代價吧;
第三版安妮,传说中的牙医帮安妮系鞋带在这一版里,这一版是相对于前面两版最适合现代节奏的,前30分钟把所有人和元素凑齐,中间30分钟描述阁楼生活的冲突,后30分钟展现恋爱、失窃以及最终被发现的元素,镜头最后定格于群像下楼,一条不归路,唯有日记永存。
peace
最后还是看得眼泪流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犹子祸害德国失败了,吸取了教训之后开始祸害美国了。估计美国要出小胡子了。
一朵开放在阁楼的花朵,在春天到来前消陨……
安妮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44年8月1日,《安妮日记》记录下了在纳粹统治下,人民苦难的战时生活,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一本最畅销的读物。
音乐不错,整体制作也不错。4分水准,但是女主角长相实在一点都不像安妮,看着她的脸很容易出戏,扣一份。
那段时间这种片看的都有点麻木了
无法想象这么好的一个题材拍的如此之烂 女主不讨人喜欢 故事琐碎想起一出是一出没有丝毫连贯性
青春期的叛逆少女是多么令人讨厌。不过挺了两年多最后还是死了真惨。
从一个青春期成长的少女眼中所见的二战和对犹太人的清洗,很可爱很纯粹地反映射出human nature的复杂。文献的意义大于文学的意义。
尊崇原著。
震撼 感动 力量
Ellie Kendrick好迷人!!演技也不会生涩~~赞,睇好佢
看到剧里的Anne就会想到自己叛逆期的时候伤害过很多人,果然那个时候小孩都会变得很讨厌
为什么我看的是电影版
觉得很多地方没有表达到位 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
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
看的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