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我坐在电影院,看到只有三分之一的观众时,我翘起了我的兰花指,嘴角泛起了微笑。
2、电影上映之前,陆川到传媒大学讲述他的历史的态度,说自己对史记很有研究,并且表示为了拍电影还压上了自己的房子,我被感动得涕泪横流,拿出小手帕拭去了眼角的眼泪,任鼻涕流出。
然后在电影中,对历史很有研究的陆川同学从侧面把项羽刻画成一个高大而又伟岸的人物,不仅出身名门,而且英俊帅气,甚至善良至极,对于背叛自己和自己的敌人包涵一颗宽容与爱护之心,简直是心怀天下的佛门中人,而对于项羽的高傲自大逼走韩信,逼死范增无任何涉及,所以应证了我之前对于陆川的看法,喜欢将自己想表达的想法进行包装,他对项羽有一种近乎迷恋的崇拜,所以才会选择性的无视。
在对史记很有研究的陆川眼中,项羽是一代枭雄,完美无瑕无懈可击。
3、【王的盛宴】毫无疑问可以更名为【王的男人】,讲述了刘邦与他一生中的男人纠纠葛葛的故事,而除了萧何,刘邦其他的男人的刻画简直惨白无力,连附属品都不如。
包括项羽。
4、我对陆川并无一点的好感,从【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陆川一直迈着主旋律的小步伐,可可西里是环保,南京南京是反战,我觉得他有一种独特的怪癖,而且善于将自己的怪癖包装成理想主义,而【王的盛宴】几乎可以看做是陆川对项羽的盲目崇拜,在陆川的版本中,项羽在他眼中简直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虽然他把所有的笔墨全部的施与了刘邦身上。
5、更难以容忍的是韩信,在陆川的电影中,是一个为了报刘邦知遇之恩和赠食之礼,帮天下人打天下的和项羽一样无懈可击的英雄。
6、电影中值得肯定得只有沙溢和秦岚,我无法想象在武林外传中饰演老白的沙溢原来具有如此深厚的功力,但是,萧何在“楚汉之争”中真的如此重要,比张良还重要?
对历史 很有研究的陆川难道不知道谋士张良才是刘邦得天下的核心和灵魂人物?
7、有些人说【王的盛宴】还原了历史,跟李仁港的【鸿门宴传奇】相比,简直是刀俎和锈铁的差别,那么我相信这些人看的历史一定是野史。
在我看来,【鸿门宴传奇】虽然将历史的真相肢解的血肉横飞,而且服装道具毫不尊重历史,但是起码他把那段历史中的每个人物的性格表达的是那么的鲜明具体,他在杜撰历史,但是没有改变人物灵魂,而且对于那段历史中的两位谋士--张良和范增。
表达得跟刘邦和项羽一样生动。
8、在一些影评中,我看到了“陆川--中国未来的电影大师”“陆川是一个神奇的导演”这样的标题,对于这样的五毛文章,我丝毫不感到惊奇,正如陆川之前的主旋律电影一样,极尽谄媚,他拥有这样谄媚的粉丝也非常的合乎科学和逻辑。
9、电影不值得一看,跟我同座一排的男生有一半的时间在手机上玩temple run,他真是一位明事理的孩子,因为看这样一部电影,还不如玩temple run让主人公从森林跑回城市,那样更有意义。
十五年前,我买了一盘窦唯的《黑梦》,花了十块钱,正版带,虽然我从小就已经习惯买三四块一盘的盗版带,甚至买盗版带还要跟老板搞上半天价,希望能多便宜个几毛钱,这样就可以到附近地下一层的录像厅看一下午录像。
但到关键时候,我是不含糊的,比如买窦唯专辑的时候,因为我知道,如果窦唯我都不支持,大陆的音乐就永远也没有希望了。
黑梦,我已经听了十五年,现在还依然在听,没办法,就是喜欢,喜欢得不得了。
《王的盛宴》,看了几分钟,就让我想起了窦唯的黑梦,那种梦呓般的语调、那种若有若无的光线,那种精神病人般的癫狂,这一切怎么能让我不想到黑梦?
这个黑梦想表达什么?
不多讲,用黑梦里的歌词足以表达:高级动物矛盾虚伪贪婪欺骗幻想疑惑简单善变好强无奈孤独脆弱忍让气忿复杂讨厌嫉妒阴险争夺埋怨自私无聊变态冒险好色善良博爱诡辨能说空虚真诚金钱哦我的天高级动物地狱天堂皆在人间伟大渺小中庸可怜欢乐痛苦战争平安辉煌黯淡得意伤感怀恨报复专横责难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哪里不用过多剖析,仅就表层而言,这部电影的打分就不应该低于7分,可我打开亲爱的豆瓣,战战兢兢地输入 “王的盛宴”四个字并点击确定后,蹦出来的一个数字顿时亮瞎了我的24K钛合金狗眼,我以为自己的狗眼出了故障,拿仪器检测,确认无故障之后仔细再看,没错,就是5.1分!!!
这一刻,我感动得流下了喜悦的泪水,豆友们果然是出息了,每天饱读史记、红楼、金瓶、圣经、莎比后,精神世界的进步果然一日千里,豆友强则中国强,这怎能不让自己喜悦。
不过,做人向来谨慎的我还是不太容易轻信一些表面的东西,决定再拿其他电影检验一下,想到同期上映的还有一个票房冠军泰囧,于是乎又颤抖着双手在搜索框中输入了“泰囧”二字,点击确定的一刹那,我的眼前突然一黑,24K钛合金狗眼呢?
忙低头寻找,已经爆掉,碎成了几块,无奈地散落在地面上。
出什么事了?
用肉眼凑到电脑屏幕跟前, 终于知道了答案:7.7分,查了历史记录,在上映之初还曾经破过八分。
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如今狗眼都爆了,人眼还能亮起来吗?
心里暗暗骂了一句“麻辣隔壁”,又给老子来这一套,上次把《hello,树先生》打个6.7我就忍了,这次居然5.1都出来了,你们不是上天派来故意玩儿我D吧?
在这一刻,我感觉到了一种孤独,窦唯的孤独,陆川的孤独。
五年前读研三,费了好大功夫才在学校网上抢了一张《南京南京》的免费观影票,看完电影又赶上陆川在学校举办的《南京南京》分享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他不敢说,但可以确定的是陆川一定是个看钻研、爱看书、爱思考的人。
一个导演、一个编剧如果连这个习惯都没有,能拍出什么狗屎电影也就可想而知了,可偏偏池子里这种人还挺多,搅得水混不说,动不动还想窜出来咬人。
爱看书、爱思考的人容易出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群众,天天纠结在人性、生死等终极命题之中,哪有时间管那么多吃喝玩乐等世俗之事,所以陆川最终弄出了一部“精神分析”类的电影,这种“精神分析”在《南京南京》里就已经有了一点苗头。
也许是陆川潜意识里这种欲望过于强烈,再加上有前边几部电影的底子,步子也迈得大了起来,终于在《王的盛宴》里把弗洛依德大餐进行到底了。
项羽、韩信究竟给刘邦造成了多大的精神压力,除了他自己,无人知晓。
自卑、恐惧、虚荣、嫉妒、愤怒等负面情绪积聚在内心过久而无法得到有效释放,精神上怎能不出问题?
强迫症也好,被害妄想也罢,都会激起刘邦的本能反抗。
看似身处高位,可内心的苦痛又有谁人知晓?
又向谁人诉说?
体制中的最高点不代表自由,而代表更大的束缚。
束缚太紧就想挣脱。
利刃在手,杀心自起。
刘邦身边没有弗洛依德去帮他自由联想,去做梦境分析,也没有百忧解、安眠药去麻醉大脑,能做的,只有通过欲望满足去消灭欲望,最终走上一条南辕北辙的不归路。
若要自由,或自杀,或出家。
自杀?
算了,还是活着吧,毕竟是皇帝,尽管有束缚,可也是极大自由基础上的束缚。
出家?
也不可行,这一点刘邦可是比顺治帝、梁武帝聪明百倍。
他知道,看起来很美的事情看看就行了,别既要远观,又要亵玩,弄脏了手不说,还可能伤了身。
所以就只能在这个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牢笼中苦苦挣扎,一生都纠缠在自己给自己布下的鸿门宴中。
票房上,豆瓣上,陆川败了,甚至可以说败得很惨。
但在我看来,他又一次突破了自己,在人性、心理深度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也在大陆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好电影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没有人可以定出这样的标准,人人皆是标准。
泰囧在逗人发笑、让人放松方面是部好电影,打8分也不为过,失恋33天大赚特赚也实至名归,谁让年轻人喜欢呢?
谁让恋人爱看呢?
但中国电影圈里总不能只有这种电影吧?
中国电影总不能老活在《霸王别姬》、《活着》的光环里走不出来吧。
天天呼唤国际级大师,可如果谁一旦有做大师的想法或作出了尝试,马上就会有无数人骂你垃圾,朝你丢砖,大呼“你怎么可能做大师?
”。
现状是,做不出好电影的人冷嘲热讽,做得出好电影的人如履薄冰,不断妥协。
劣币驱逐良币的大戏天天上演也就不足为奇了。
某知名作家曾说过优秀小说的评价标准:好小说的标准就是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如果无法让人一气读完,那就称不上是一本好小说。
这就是知名作家的水平吗?
这就是我们的标准吗?
我看到《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卡拉马佐夫兄弟》、《红楼梦》等垃圾中的战斗机听到这个标准后,都展翅离去,愈飞愈远了。
窦唯已经彻底不理世事,羽化成仙了。
要是陆川遭此一劫,也开始向张导、冯导、陈导方向滑落,那我只能叹口气,闭上双眼,说一声:噩梦,噩梦!
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建党伟业啊,全片我都在把刘烨的刘邦错认为民国北大一个月八块大洋的图书管理员,鸿门宴明明开在重庆,上座的分明是奉化的委员长,韩萧张怎能不在文革被大王和吕江青的做掉,更贴切的是还强迫后人认可他们粉饰的历史。
这种题材怎么过得审?
我承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欣赏角度不同,阿甘正传也有人给1星,但没想到打1星的这么多,以为有什么说服人不看的理由,没想到洋洋洒洒这么多影评看起来也只有同样会打1星的人会认同,我们真的不再需要历史教育片了,听听不同的声音,刘邦的王朝坚持了四百年,我们却处在王朝的开始。。。。。
不知道陆川为什么要全白话,这点实在不敢苟同,即使是想让更多人看懂,但打1星的还是会打1星,只是把台词苍白改成装腔弄事,咬文嚼字。
本来应该是四星,看了这么多1星影评之后果断给个5星吧。
我只为这部诚意之作付出了半个小时的下载和两个小时的观赏时间,花费应该在两块钱以内,而且是一年后的今天,所以千万不要有人说我是水军啊,也可能现在根本没人会看我写的这些了,呵呵。
豆瓣评分与实际严重不符的一部片子。
很喜刘邦精神分裂式的表演,因为,你有过噩梦吗,你没有你就不会明白,因为每一个有过噩梦的人内心都是这样的。
它会折磨你一辈子,其实那就是内心的自己,在'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这句话当中镜头变成了树杈,无穷尽的树杈,就像人心,关于韩信的死开头和结尾就不一样,历史这个小姑娘总是被人凭喜好来打扮,电影太细腻太深刻太自我太艺术,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人的电影大都如此。
陆川是怎么做到的千年时空外的共鸣。
噩梦,刘邦一定会有噩梦,但不只是项羽和韩信,历史就是罗生门,是竹林中,是你永远也求之不得的镜花水月,就像岳飞不是秦桧害死的,袁崇焕其实是个大奸臣一样,这不是阴谋论,这是'一万年来谁著史'的读史逻辑,项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愿天下人都穿一样的衣服,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字,他不要专制,他把天下分成九块,恢复六国,他让六国的人回到属于自己的国家,项羽这种理想主义者这种造梦师怎是后世的一句“不可沽名学霸王”就能抹杀的!
他烧秦王宫他怕帝国主义复辟。
然而乌江,那个他倒下去的地方,早已成为千百年来卑鄙的政客的众矢之的。
谜一样的西汉是我从小就十分迷恋的历史,导演是我知己,我要给★★★★★★刘邦的寝宫,未央宫,不错的名字,我喜欢谜一样沉寂的夜晚。
寝宫里的风很大,这很好,更重要的是有数不清的烛台,而且火焰永远都不会熄灭。
我为什么要去看这个电影呢?
我满心希望评分低是因为全世界误解了它。
也许它只是很小众的好电影呢?
希望它在一些情节点上可以击中我。
因为这样的认真导演,这样的故事底子,完全有这样的可能,有这样的瞬间。
不得不说,导演很认真。
处处有可贵细节。
每个人看起来都很使劲,很认真。
可是,中学ZZ课有一句话还是很对的:世界观有问题,再努力也白搭。
电影里,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光行为模式,连外貌(项羽和韩信,萧何和张良)都雷同。
人类的“物化”倾向,和上一顿饭一模一样。
上一顿名字叫《夜宴》。
我以为《夜宴》之后,中国导演会引以为戒,那么也是电影界的福气了。
如今,我只能说,好没福气。
我不敢直视张良的眼睛。
不是因为咄咄逼人。
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是这样的?
司马迁这一笔带补状貌非常传神,整个张良是灵动的。
可现在这个样子,是王者师?
只是一个庸官罢了。
萧何训斥史官的一场,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训斥,还说这是为了史书的真实。
史官要是被这样吆来喝去,唯唯诺诺,写出来的不是庸烂文件才怪。
吕雉说,你的传,你自己写,这个倒比萧何的做法要好。
当然,真实的情况是,在史记上,谁也没机会自己写。
因为史官没那么唯唯诺诺。
这不是汉代。
汉代是史笔的好时代,刘邦有错也逃不过史笔。
这本是一个值得向往的年代。
可为什么要这样抹黑,就为了电影可以自圆其说?
然后说,这是历史的真相?
我觉得这样粗暴的做法,跟电影中的萧何很像。
历史上的萧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其心是如何宽和。
据说吕雉的镜头最多拍了十九条。
可她被项羽掳下的一个镜头,一看就是不对的。
这不是吕雉。
身上找不到一点她的特质。
而这本来是一个塑造人物的好机会。
搞创作的大忌是:导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无法突破,心里就开始盘算:“我这回要给你来个绝的。
”一些有点名气的导演就会这样。
被周围一帮的人架着,捧着,找那个“绝”的东西。
“绝”的遗憾是,会规避掉生活的本真,人物心理的本真。
唯一剩下的,是造。
其实生活很简单。
可是,真难得。
有的好电影,你是可以看到导演痕迹的。
一些导演让你看到内心世界。
一些导演让你看到心理问题。
当然,心理问题也反映真实。
这样的反映,可以让电影变成研究现代人的可贵资料片。
但并不是好电影了。
本来写了很多,可为保护中国导演计,把稍微过一点的言语都删掉了。
希望他们象由心生,拍出好电影。
看了豆瓣的几页短评,真心想为≪王的盛宴≫鸣几句不平,这年头2B观众实在太多,一正儿八经的片子,偏要看出基情来,你们难道看不出导演和幕后们为此认真考究的辛劳吗?
一看到几个男的凑一块就搞基。
国内的历史题材,胡编滥造的,你们喷,现在来一部制作精良的,你们也喷,喷也不是问题,用得着各种不靠谱的理由去刷一星么?
沉闷、看睡着了这压根不是理由,没兴趣的片子,为什么要买票呢?
很多观众居然能说吴彦祖、张震太像了,分不清楚,这哪门子理由?
项羽你不知道是谁么?
韩信你不认识么?
这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知名程度应该仅次于三国吧?
完全脑子一片空白么?
进场耐不住性子就玩手机,事后明明是自己没认真看,就说看不懂。
陆川这片虽说有不少遗憾(比如故事不完整)可却为国产历史题材开了个好头,历史片就该严谨,跟史书上不同,没问题,有事实加严谨推理便成。
≪王的盛宴≫质疑史书上的历史,勇气可嘉,甚至可以看出对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影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中一再重演,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就像小姑娘,任人打扮,这种绝望中的绝望在片中得到了不错的体现。
历史片理应如此,可以与书本不同,但一定要有理有据,用心考究。
≪王的盛宴≫即便有遗憾,依然完爆去年那垃圾≪鸿门宴传奇≫,刘邦顶着个穿越式的破钢盔不说,尼玛见过不戴头盔打仗的项羽么?
这完全是没常识只耍帅的典型,冯绍锋那两眼呆滞比得上吴彦祖的霸气外漏么?
好端端一鸿门宴,偏要大改特改成棋王争霸,陈小春演樊哙,咬掉手指表示勇猛,尼玛搞得就像古装版古惑仔一样滑稽可笑。。。
而这些低级错误,在≪王的盛宴≫里通通没有,人家考究了甲胄、服饰、礼仪、器皿个个方面,有模有样,极有历史厚重感,人家考究的是鸿门宴上,樊哙为何可以突破帐外三百重兵闯入账内;人家考究的是项伯护卫刘邦的剑从哪儿来;人家把项庄舞剑,剑击盾牌之声精准得铿锵有力,寒气逼人;人家考究到古代宫殿离因为光源不足,漆黑萧杀,遂全然溶进了后半段的「权力游戏」中,试想你们之前看的历史片,有多少部真正达到这样考究出来的效果?
许多所谓「历史剧」的宫殿内部都亮堂堂一片,跟安了电灯似的,假。
≪王的盛宴≫的观众群体比较窄,真心不喜欢这类型的就别看了,选择看的,麻烦认真点看,除非你对楚汉争霸一无所知,否则这片一点不难懂。
一无所知又想看的,请先简单补补历史。
选择了看,又不认真,还要骂片子没水平打最低分的,我只能骂你们一句「2B」了。
看完电影,想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伪史诗”。
虽然电影从场面上,十足有史诗片的气质,但是整个故事架构显得十分单薄,毫无史诗感可言。
缘起陆川算是国内比较有野心的导演,但是他的能力似乎没有野心那么大。
从《可可西里》到《南京!
南京!
》,陆川似乎一直执着于“真相”两个字。
《可可西里》,陆川用一干群众演员,真实的还原了藏羚羊的生存状态。
这个片子叫好一片,为陆川赢得了很多忠实的观众。
《南京!
南京!
》,陆川再一次试图还原当年惨剧的真相。
甚至片子还大胆采用了日本人的视角。
这次,陆川的“还原”的对象时汉初著名的政治饭局——鸿门宴。
在《史记》中,关于《鸿门宴》的文章其实不多,只有寥寥数千字。
其实这几千字当然不足以描述到当年那个饭局的整个细节。
于是陆川在电影中,用电影语言补充了很多细节和人物动作背后的动机。
比如,项伯为何通风报信。
樊哙为什么能进入兵营。
等等不一而举。
其实,对于质疑历史,挖掘真相。
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甚至是值得嘉许的。
就算电影拍出来的,也未必就是当年历史的真实状态,也无关紧要。
至少给后人多了一个解读的思路。
在这个态度上,这部电影时成功的。
片中张良痛斥史官一段更是令人动容。
只不过,有了好的动机,未必就能拍出好的电影。
电影表达的“真相”未必就是当年的史实,但至少整个电影应该有逻辑可以支撑这个“真相。
”《王的盛宴》最致命的伤,就是整个剧本的结构松散,逻辑混乱。
到最后揭开“真相”的时刻, 观众早已不关心这个“真相”到底如何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陆川有野心,但是没有那么强的能力。
结构失衡,内容空洞整个影片基本使用倒叙和插叙完成的。
主体故事是通过刘邦回忆讲述的。
一声声“噩梦”的叹息,衰老憔悴的刘邦,华丽的汉宫廷,跪在旁边的老臣。
开场的一组镜头十分好看,也完成了叙事功能,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刘邦说,我一生有两个敌人,一个是项羽,一个韩信。
然后电影开始从年轻刘邦讲起。
主要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刘邦去项羽那借兵。
第二件事,刘邦入咸阳城,荒淫享受,被张良劝阻。
第三件事,才是鸿门宴。
这三件事当中,前两件的叙事过于繁琐,大大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感受,再加上整个事件的穿插都是通过老年刘邦的回忆完成,使得电影的结构支离破碎,完全没有了“情节”上的节奏感。
没有了节奏感,也就使得观众没有看下去的动力和欲望。
所谓“真相”,就是支持观众看下去的欲望。
随着情节的推动,故事的发展,观众会有兴趣去想“为什么会这样?
”或者“到底是怎么样的?
”。
如果观众丝毫不关心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所谓的真相又有什么意义?
这又不是历史科教片。
所谓的“真相”整个影片有两个真相。
先说第一个。
这是由萧何说出来的“鸿门宴”的真相,也是整个电影的高潮之处。
从萧何的角度来看,鸿门宴中刘邦之所以能够顺利逃出,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眼前刘邦要杀的韩信。
真正的历史中,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先不考虑。
单从电影中来看,张良所说的一切,前面都没有任何铺垫。
就像是一部拙劣的侦探电影,最后突然冒出来一个路人甲,承担了所有的犯罪,完全是编剧的一厢情愿。
再说另外一件事情的真相。
历史上的韩信为什么坐拥重兵的时候不反,而最后带着家丁去刺杀吕后?
韩信为什么在鸿门宴后,刘邦看似穷途末路的时候,还要追随刘邦?
这也是老年刘邦始终纠结的问题之一。
我们陆川导演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一组漂亮的大场景。
黄沙,风起!
衣衫褴褛,却依然英俊的韩信放下盔甲,幸福得奔向刘邦远去的方向。
这是为什么呢?
来看韩信的回忆。
闹市。
项羽骑马经过,众人避开。
韩信在人群中显得有点单薄。
一群穿着破烂,却个个意气风发,喜笑颜开的男人们入场。
这正是当年的刘邦团伙。
刘邦,韩信。
两人擦肩而过,慢镜头,特写。
刘邦给了韩信一个类似馒头的东西,扬长而去,留下呆呆的韩信。
慢镜头。
刘邦回眸一笑。
韩信痴了。
醉了。
从此发誓一生跟随刘邦。
原来一切都是浓浓的基情啊。
期待整个影片很多镜头运用,场面调度,还是可圈可点的。
作为导演,陆川还是不错的。
作为编剧,扯淡去吧。
电影以老年刘邦的视角,回顾了他的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敌人——项羽和韩信。
顺带着,导演用这种方式重新讲述了他所理解的关于人们早已熟知的灭秦、楚汉相争以及诛杀韩信的历史。
虽然项羽本身也有性格弱点和恶行,但人们对项羽的同情,似乎早在《史记》完成之前就已经是当时的主流了。
到太史公时,他更是以富有感染力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情义并重的末路英雄,表达了对项羽的偏爱和对他人生遭遇的感慨。
项羽的悲情形象如此深入人心,电影再现这段历史时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而且也有风险。
刘邦和项羽两人的不同,在于精神贵族和流氓的之别,血气方刚年轻人和油腻中年人之别(骆玉明老师之语)。
片中吕后也说:“项羽是我一生中见过最高尚的人。
“导演以此为纲,较成功地完成了对项羽的塑造。
吴彦祖外形俊朗,换上战袍无须多言,只站在那里,自会生出一种英气和神性。
“霸王别姬”与“乌江自刎”交叉剪辑,悲乐将两个场景统一,突显出伟大的静穆。
影片前半部分讲完了项羽的故事,接下来讲韩信。
相比较前半段,后半段基本摆脱了史料的束缚,虚构再现权力斗争中阴暗血腥的“兔死狗烹”,获得了一种“心理真实”。
项羽倒下的时候,镜头除了分别对刘邦韩信进行单独的表现外,还有一个“关系镜头”:韩信回头看了刘邦一眼,刘邦和张良同样予以回望。
那一刻,他们都各自在想什么呢,或许,韩信是下一个敌人的念头,已经在刘邦的心底滋生。
片中刘邦是在吕后的劝说下定杀心。
比起张良韩信等人,吕后或许智谋有限,但她的权力欲望和政治天赋,以及作为枕边人与刘邦的多年患难与共,使她对刘邦帝王心的了解要远远超过旁人。
刘邦软禁韩信多年,吕后自然清楚,这是他也是她最大的心病。
箭在弦上,韩信有没有反心已经不重要了。
正如他死前遗言:“谋不谋反还不是你们说了算!
”然而要杀韩信,除了需要名正言顺之外,还要力排众议,尤其是昔日一同共事的张良萧何等“兄弟们”的意见。
刘邦对吕后说:“只要他(张良)和萧何不动,就没问题。
”吕后带着刘邦的“使命”去见张良和萧何。
这对帝后早已可以为了权力而抛弃其他一切道德和人事,但张良和萧何却仍有良善之心,珍视他们和韩信过去的同袍之谊,他们不仅不会相信杀韩信的理由,更从情感上不忍心。
对此,吕后拿出的杀手锏则毫不意外,即他们的身家性命,以及比性命更重要的留给后世的名声。
尤其是在吕后在向萧何施压时,她向他展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提前在史书上写就的。
你此时位极人臣并没有什么,如果你不服从,在史书中,你早已因谋反之罪而被灭族,而你也将参照这一记录走向相应的结局。
如此张良和萧何没有别的选择了,两人为诛杀韩信献策的献策,出力的出力。
韩信和张良拜别后,由萧何引着,走向他命运的终点——长乐宫钟室。
长长的甬道上,两人前后相随,阳光有点刺眼。
过去的戎马生涯和当下情景交替出现。
多年以前,他也是这样由他引着,回到刘邦的军营。
钟室绞杀是影片最后一场大戏。
萧何将韩信送到长乐宫,宫门关上,二人永别,池水因阳光消失而呈现出深暗诡异的绿色。
四周一片阒寂,韩信独自一人走过狭长的宫道,文武百官、各路宫仆齐齐现身在城楼上静候。
最终他走到钟室下时听到了宫人宣告自己的罪行。
吕后下令绞杀,以保留全尸彰显皇家厚德。
不过,对开国功臣淮阴侯谋反之罪的惩处不会这么简单。
众人不仅要被迫亲睹处决过程,还要从吊在钟下的韩信尸体下离宫。
萧何虽只是在长乐宫门外通过钟声听到韩信被杀,但吕后留给他的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即要他亲自砍下与他私交甚笃的韩信的头颅并进献到刘邦面前,让他用染血的双手表达对汉家的忠心。
这是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极为夸张的阐释了。
在片中,从萧何视角望去,吕后站在钟楼上注视着自己,深邃而漆黑的巨钟似乎是吕后身影的化身,成为了无法藐视的权力和邪恶的象征。
影片取名《王的盛宴》,自然是源于刘邦和项羽的那场“鸿门宴”,片中刘邦说他的一生都是鸿门宴,以此来指代权谋斗争。
为了将这一概念贯穿电影始终,在后半段电影也虚设了一场宴会,即吕后为韩信准备的夜宴。
所谓虚设,是因为吕后萧何等人都知道,韩信是不可能赴宴的,他在途径长乐宫钟室时就将被诛杀。
萧何去邀请韩信赴宴时,宫人们还在煞有介事地为宫宴忙里忙外。
人们在翻云覆雨的权力面前的徒劳也被予以强烈的嘲讽。
电影的英文名为The Last Supper,很巧妙的达芬奇的名画形成了互文。
画作《最后的晚餐》讲述耶稣遭到犹大背叛的故事,耶稣因此而被钉死。
《王的盛宴》中,前半段是刘邦和韩信背叛了项羽最终造成项羽兵败身死,后半段则是刘邦(吕后)诬陷韩信背叛而杀死韩信,事实则是刘邦背叛了与韩信的“交情”。
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说,《王的盛宴》与《最后的晚餐》具有相似的主题,即背叛者的胜利。
不过犹大最后对自己的背叛行为有所悔恨并自杀。
刘邦有过吗,我们不得而知了。
影片的一点不足在于对韩信人物的塑造。
片中,刘邦与韩信不和,一方面是刘邦的戒心,另一方面也与韩信的政治理想有关。
在这一层面,他反而与他最初选择跟从的项羽比较相似。
项羽在灭秦之后说他反对“书同文车同轨”——将一个国家的模式复制到全天下,即他反对大一统的帝国理想。
韩信则说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也认同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就是说他反对家天下的理念。
因而,关于灭秦后的国家建设,项韩二人虽然在具体路线上可能有差异,但总体理念是相通的。
至于刘邦,或许他最初也信过这一说法的,不过他内心更相信的或许是吕后对其为龙之子的预言。
如此说来,刘邦的确是很善于伪装,骗过了韩信等人,并利用这一口号召集诸贤为其效劳。
否则,以韩信的洞察力,我们无法理解韩信竟为刘邦效命如此之久。
当然更有可能的是,创作人在对人物进行设定时,项羽韩信被理想化了,寄寓了他们更多的思考,从而造成了韩信的行为与其理念的不合榫。
我带着一颗看正剧的心来揣着一颗yy的心走最开始刘邦低沉的独白就把我唬住了---太直白太标准普通话了且刘邦的糟老头摸样让人难以直视我估摸着导演需要让这片子大众化且刘邦市井出身 文绉绉的酸话估计他真说不来不过心里到底有点不舒服“我一生之中有两个敌人 一个是项羽”--这时我左边的妹子转过头对她男朋友说 “另一个是曹操吧”我一口奶茶哽在喉头 “另一个是韩信”于是右边的妹子转过头对她的女伴说 “看 刘邦就是之后的汉武帝”这次哽在喉头的是一口老血于是我明白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会在一种莫名又奇异的环境和氛围里度过了只是我没想到 不仅莫名又奇异 我甚至会有起身离场的冲动前半段破碎的镜头 肃穆的宫殿一个六十岁保养欠佳的糟老头一直的喃喃自语一堆臣下战战栗栗的觐见和一个老女人永远下垂的嘴角和眼角一队队一对对的宫人内侍不断地奔着小碎步动辄下跪行大礼台词足够白话 节奏足够拖沓 剧情足够隐晦半个钟头之后老年刘邦的回忆还停留在初见项羽的时刻我就在想既然是老年回忆录 照这发展趋势 这之后的情节得多跳跃!?于是我打算自己给自己找点事做是我想我可以开始自己yy了导演想说什么我真不需要怎么关心了于是这部分有一段值得注意了便是刘邦项羽和韩信的初遇韩信说自己很早就见到了刘邦 刘邦却没有印象这是个伏笔= =下定了决心之后果不其然中段的刘邦占秦宫、鸿门宴以及项羽困垓下这些段落让我y得一气呵成= =梗一来了项羽特别介意刘邦是否进过秦宫在知道刘邦入过秦宫之后他还是没说什么鸿门宴的那一段....刘邦也知道是项羽故意放了他是啊 项羽确实是故意放了刘邦项羽被困垓下 战死那段着实让我小心肝儿抖了抖....我的吴美人(π π)咳咳 项羽自刎之后 梗二来了韩信纵容手下去侮辱项羽的尸体 刘邦眼带震惊的望向他 韩信装作不见在这里顺便吐槽一下吴美人....我怎么感觉你又酱油了....你这样的戏份比例真的还能算主演么秦王子婴好娘炮- - 不过还比较耐看那个号称天下最美的美人虞姬.....这妹子只怕真是离最美还有些远吧挑剔一点来说....离美也有些差距最让我吐槽无力的便是困于垓下之时 虞姬向项羽告别俩人抱一抱之后虞姬后退几步跪下行了个礼就拿把匕首把自己捅死了...!!!!不自觉一句"卧槽"已经被我说出来了 当时我恨不得起身离场又见捅死啊!!!!去年那鸿门宴里刘天仙版的虞姬也是自己把自己捅死的 这个传统是要继承下去嘛!!!谁来告诉我虞姬到底是不是自刎啊!!!自刎不是应该抹脖子嘛!!!!....还有就是刘邦和戚夫人ooxx被张良不小心看见的那会儿那个体位好奇怪啊- -回来垓下之困总算是个小高潮之后便是刘邦做了皇帝开始对付自家兄弟了萧何向史官们发问并且说出另外一个版本的鸿门宴真相的时候...我就唏嘘了他的故事里....刘邦之所以成功出逃是因为项羽授意韩信一直默默保护着刘邦啊而萧何说出的这些 全是为韩信歌功颂德在史书上留下一席之地这不就是梗三了么- -最后被关了六年生不如死又心存不甘的韩信终于要被干掉了因为他是从项羽军营里逃出来后投奔到刘邦的麾下的刘邦对此一直很介意这姑且算梗四从韩信这部分的回忆中我看到了梗五---他年少时生活困窘 对项羽那样的贵族无比艳羡于是他投身军营想要一展抱负他甚至可以矮身伺候项羽上马永远都看着项大将军的背影...项羽却从不曾回头看他一眼于是韩信想到了刘邦那个在街头赠他馒头(还是包子?)让他可以饱腹不至于饿死的男人- -他毅然投奔刘邦 替他引荐的便是萧何吕雉围杀韩信将其绞死后留了个全尸萧何痛不欲生 却还是抽出袖中匕首割掉了韩信的头去向刘邦邀功(割头这段没拍出来于是右边妹子的女伴问右边妹子他是要干嘛干嘛啊右边妹子淡定的答道 他要自杀了)刘邦得知韩信死后终于嗝屁了这是最后一个梗--(以下大误)通过梗一二三四五六基本得出以下结论项羽深爱着刘邦 刘邦隐隐约约似有所觉又不敢承认韩信年少 初时被项羽所迷最后毅然投奔刘邦怀抱偏刘邦对项羽有不可言说的情愫 刘邦毫无知觉韩信却看得明白于是对项羽痛下杀手不算还纵容手下辱其尸身这触到了刘邦底线 从此对他心存芥蒂吕后察觉韩信的心思怂恿刘邦干掉韩信韩信心甘情愿赴死 萧何怒其不争因爱生恨便落井下石昔日爱人被辱之仇终于得报 刘邦平静的归西了这四人的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上演了一出相爱相杀的大戏…谱写了一段秦末基友血闻录的传奇-去年就开始期待这部片子拖了这么久终于得见其真颜除了对吴彦祖和刘烨的垂涎之外最大的期待便是我其实不清楚陆川导演想把这个题材这个烂透了的梗拍成什么样子现在的话我只能说起码我觉得观感很差嘛....脑补拯救世界现实不能纠结= =---回过头发现自己的上一篇影评是去年今天写下的鸿门宴的影评巧了= =1129我就跟刘邦项羽杠上了
《王的盛宴》29日正式上映,今天看了提前的首映。
真的是悲催了,导演的陆川的野心太大了,实力却欠缺,一部昏昏欲睡的古装悬疑片,拍得跟个回忆版MTV似的。
苦了演的如此卖力的演员。
刘烨现场显得很害羞低调,也可能是因为困了。
吴彦祖的发型丑丑,没有银屏帅站着等明星进场的人被扔了可乐瓶。
你不要告诉我,是因为我没有深度,看不懂。
你也不要说陆川这个人多么多么有思想。
我只能说陆川这个人野心太大,每次拍电影第一考虑的不是观众,不会普通观众的大众感受和舒适体验,而是考虑能否拿奖。
一部不考虑普通观众体验的电影,拿再多的奖都没用,不会有高票房的。
只是苦了那些演员,演员都非常棒,而且能看出来他们在夜深时已经显得有点累了。
我不知道以后,他们还会不会跟陆川合作。
如果不是为了看明星,我估计有一半的人会提前离场。
因为看了三四十分钟后,周围的人不是打瞌睡,就是玩手机,要么不就是看手表。
鸿门宴,几千的冷饭,还有人炒,关键是还没炒出个什么新意来。
整个电影都在梦游。
这是给考古学家看的么?
如果你是上了一天班累了想出来开心开心的,那么还是去看《少年派》吧。
以商业片的角度看这个剧作,多视角还插叙闪回,我只能说主创们疯了,其次陆川对历史的盖棺定论自我解读也属于聪明反被聪明误,历史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还原所谓的真实之后让一切归于历史,但以若以独立文艺片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将人性之恶和政治寓意刻意的淋漓尽致,这倒是部好电影。★★★
陆川用<王的盛宴>做了一次极其冒险的行为艺术,他根本不屑于鸿门宴,故事的浓墨洒在建立汉朝后如何篡改历史,诛杀忠臣上面。萧何在电影里悲愤地对史官说:修史的人要写真正的历史,否则如何对得起后世的人?这部电影不做过度解读几乎不可能,稍微懂点中国历史都明白。陆川有勇气,政治寓意深刻啊! .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最终还不是斗不过自己。韩信回忆,昔日豪气干云,仅念那一份情意,今日还不是形单影只。所有的恐惧和仇恨其实都是爱吗……
王侯将相,定有种以。
勉强2星。。。比铜雀台强那么一点儿。。。故事讲得乱七八糟
拍的不亲民
恢弘史诗
细节是到位考究的'演员没的说'故事就不行了'观影快感就差些'毕竟是走人性路数的片子'影片中有些细节是要你多看几篇才能出快感的!
欣赏不来啊 不是电影的问题 是我的问题好吧
喜欢了一部被骂得体无完肤的片子怎么破,会被骂水军吧- -5年相对活跃豆瓣帐号欢迎检验
刘邦山野村夫和小人得志的扮相还不错,剧情限制在建立汉朝后如何篡改历史,诛杀忠臣上面有点流俗,没新意
并不像大家评论的那么糟糕,虽然因为想要表达的太多导致主题不是很突出,陆川还是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包括镜头、剪辑以及叙事的方式,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尝试。
陆川:专注黑黑泽明一辈子…
短评无力吐槽
项羽不错。垓下那几个画面挺美。可怜下给个三星吧。
说真的 其实可以叫《刘邦的一生》陆川用新生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曾经的故事 挺好的其实。
这一定是部国产惊悚片,你看都把刘烨吓成什么样儿了
用我喜欢的方式 拍了一部我不喜欢的电影...至少我认为没有坊间传说的那么烂 而且导演明显是用尽了各种心思想含蓄的传达出自己的思想 只是功力个能力还欠缺不少 不过比起某些拍个电影来骗钱的家伙 那当然是好上若干倍了....
角度深刻 不能引起人的兴趣么 再次失望
有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