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由谎言构成的诚实电影——诚实地叙述了谎言。
片头的重金属声嘶力竭地吼出了“lies,lies,lies”算是开篇明义。
鉴于没听过这个乐队的歌也不了解这个乐队,所以不免猜测,这是否是大兵所组成的乐队。
铿锵的金属乐与嘶吼向我们控诉了战争的虚伪和驻伊美军的迷茫麻木。
“甭听信那些谎言,最终只有你冒烟的枪。
”萨达姆撒了个谎,小布什借题发挥,对美国民众把这个谎扯得更大,把美国青年派上战场。
叛军对穆斯林撒了谎,实际上正是他们一手制造了这次屠杀。
美军对公众撒了谎,欲盖弥彰。
所谓战争,不是瘾,是谎言的集合体,是权力倾轧间被碾碎的民众。
鲜活的生命被荣誉的谎言、仇恨的谎言煽动,最终献上祭台(汉语中牺牲一词也正来源于祭祀)。
血债血偿,屠杀的领导者喊着“你杀了我的兄弟”屠戮手无寸铁的平民。
血债血偿,被叛军制造出的仇恨所蒙蔽的穆斯林举起枪。
他们都会成为谎言的牺牲品,笑到最后笑得最美的永远只有权力的操纵者。
看完这部13年前的电影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从美国人角度上来说,一群被恐怖分子激怒了的美军冲上民宅肆意杀戮平民,显示出在那些镜头里风光的美军作战素养之差和心理素质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从美军平均20岁的年龄来看,他们都是群心智还未成熟的小伙子。
只经过正常的教官训教但是还未经过实战磨炼就上战场,看到一个队友被杀就沉不住气想要报仇雪恨,见人就杀。
这反映出了美军基层士兵的普遍不遵守纪律和心理素质较差。
也从大量下了战场就容易得精神疾病的数据就可以看出美军基层士兵真正软弱的地方。
当然,也侧面反映了美军士兵要是没有强大的武器和科技,这种士兵很难有所作为,要不上战场就不听指挥个人英雄主义严重,要不打完子弹或者被包围没有空中支援和后援就会崩溃投降。
第二:从恐怖分子的角度上来说无疑这样做是很成功的。
用最低的成本就可以激怒美国大兵。
然后利用美军杀戮平民既能在国际舆论上打击美国人,又能利用伊拉克民众对美国人仇恨的种子壮大自己的实力。
可谓一箭三雕!
站在恐怖分子的角度来说十分完美!
第三:从伊拉克被屠杀的平民角度分析,我觉得这群人活该!
虽然这样说很不人道。
但是,事实就是这群没有战争观念的平民百姓,明明看到了有人在路边埋炸弹,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就像鲁迅先生骂自己国人那样,——麻木不仁!
是的,你可以选择给美国人告发也可以选择收拾东西逃跑。
但是他们偏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既不想得罪美国人也害怕恐怖分子报复!
这样的不作为最终害了自己,害了家人。
成了恐怖分子的利用工具。
对于这种没有明显战争观念,自己的国家被外族占领,他们还在慢悠悠过日子的民族和平民,我是真的没有一丝同情。
他们的麻木不仁,自私自利,也注定了他们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再说个题外话,看完这部电影其实我想的不是美国人是多么的“虚伪”,伊拉克人是多么的"可怜"。
我唯一想到的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正是因为伊拉克战争的泥潭拖住了美国人,才有了中国发展的10年黄金期。
中国应该感谢伊拉克这群恐怖分子和广大人民的牺牲,为自己争得了这宝贵的战略发展期。
现在正逢中美科技战贸易战,美国已经腾出了手开始和中国全面对抗了!
中国应该冷静分析,总结教训,如果未来哪天中美爆发热战,中国应该多多利用美军基层士兵的软弱心理和作战素养的差劲来痛击美军!
当然,美军也有王牌部队。
我们一定要提前研究美军,除了研究他们的武器装备和信息化作战体系外。
我们更应该研究"心理战"!
———————————————————————— 最后谈谈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用纪录片的形式叙述这件惨案过于冗长。
导演用了几乎1/2的时间交代背景。
最后的重头戏,战争场面镜头才区区10来分钟,既没有渲染出战争的残酷,又让人看的很平淡无聊。
我基本上是快进往过看的。
要不是真实故事改编,这电影拍的也确实够"无趣"。
对于战争题材的片子我本能上是抵制的,无奈家里有个热爱一切战斗场景的同志,于是不小心看了一下,没想到竟然把自己看哭了。
唉。
有时候抵制不是不喜欢,而是一种逃避。
我害怕面对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害怕直面那些我不想接受和承认的“人性”。
人类的进化速度赶不上科技、社会的进化速度,于是带来了那么多撕心裂肺的痛。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有些事情就是那么发生了,有些战争贩子就那样存在了。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人的攻击性,占有欲是无可厚非的,可在现代社会里,武器的杀伤力与百万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战争已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人的基因却没有与时俱进。
一些人们依然用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去发动战争来满足自己或自己种族的利益。
对于那些把别人类生命视作蝼蚁的人们除了祈祷他们不要出现在我的周围,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还是把这个大问题交给历史来解决吧。
很少有人能够躲开复仇的诱惑。
复仇一旦开始,就如同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只能以毁灭结束。
情绪是我们另外一个大敌人,在暴怒、悲伤、狂喜的指使下,人类常常如同走火入魔一般作出很多不理智的行为。
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情绪如何控制我们,以及人类怎样可以控制情绪?
这是最近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以后再细说。
电影结束,满脑子里都是一句话在回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尤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知道世界大同是否永远都是一个梦?
你们这些评分的人都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国内没有上映的电影的啊?
国内没有上映,你们是在哪里看到的啊?
难道没有看就望空评分的吗?
你们这些评分的人都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国内没有上映的电影的啊?
国内没有上映,你们是在哪里看到的啊?
难道没有看就望空评分的吗?
你们这些评分的人都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国内没有上映的电影的啊?
国内没有上映,你们是在哪里看到的啊?
难道没有看就望空评分的吗?
你们这些评分的人都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国内没有上映的电影的啊?
国内没有上映,你们是在哪里看到的啊?
难道没有看就望空评分的吗?
爱生爱,恨生恨.大家彼此不理解,这个世界就成了地狱.很多时候,人都是有情绪的和冲动的,真正恶的人,又有几个呢?没有人可以缓解这个世界的矛盾啊.所谓的正义与否,往往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立场不同而已.主角很帅,那个美军.最后他们被判刑了吗?
对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说,任何的拍摄手法都显得次要了,重要的是题材和真实性的命题。
我是比较讨厌美国这个国家的,但是美国人倒是挺讨人喜欢,虽然我一个都没接触过。
伊拉克的问题我也关心不过来,我更关心的是大米是不是真要涨价了。
可别人家的问题外人死皮赖脸的非要进去插一脚,换做是谁谁也不会乐意。
看了这部电影你会对美国大兵异常反感厌恶甚至产生当人肉炸弹的冲动,拿来作为基地组织的宣传影片还非常不错,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恐怕不是这么简简单单。
晚上看奶茶刘若英为某品牌电视打的广告,说“知未明,观未见”,那需要的是怎样的一种高度?
豆瓣上居然现在还不到三十人看过这部电影,少见啊。
四星。
美国一向自诩正义,但是对于面对其中明显不正义的片段,敢于反思才会让人心悦诚服,敢于反思的国家才会进步,本片据真实故事改编,基本能客观反映那一段故事而几乎未带或者很少带倾向性。
对比军国主义时代日本无所不能且掩盖一切的军部,今日这全世界最强力国家的最强力部门也无法阻止国内民众的反战或者反思。
浅层:拿着武器或手握权力的人,对于手无寸铁或弱势的人永远都占据强势地位,强势者可因一时冲动或个人恩怨,轻易的结束无数鲜活的生命。
只感叹生死仅在一念之间。
深层: 任何所谓正义的战争,实是各权力之间的利益博弈,政治就是少数人围绕着少数人的利益。
美国的士兵和伊拉克反美武装分子不过是各自权力高层为谋求私利而利用的工具是棋子而已,权贵们为达目的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即使伤及无辜,即使丢车弃卒也在所不惜。
受伤的永远是无辜的平民,从某种角度讲,美国士兵、伊拉克反美武装分子也同样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同样是受害者。
看完新片《哈迪塞镇之战》,我很头痛。
这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美军端掉萨达姆政权后,伊拉克的现状。
前面部分主要是为后面的战争做铺垫的,交待了三方面的场景。
一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一天的大致工作任务;主要是训练,巡逻。
二是,伊拉克游击队员,一老一年轻的两名战士,他们买来汽油炸弹,准备起事端。
三是,一户普通伊拉克家庭,他们有着勉强幸福的生活。
矛盾在炸弹爆炸的那一瞬间激化。
在一辆美军汽车路过时,老战士引爆了炸弹,一死两伤。
其他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奋起战斗,两名伊拉克战士边打边退,迅速撤离现场。
愤怒的美军先是枪杀一辆汽车里的四名男士;接着,在得到上级许可后,他们对附近房屋展开血洗,出现了最惨烈的一幕。
不管屋里有没有人,不管屋里是大人小孩还是老人,不管屋里是男人还是女人,发疯的美军为了报仇,疯狂扔手雷,疯狂用M16扫射。
几间房屋顷刻遍地尸体,燃烧大火,成为废墟......与此同时,美军基地中心对可以人员进行定点清除,凡见几名阿拉伯男子在路上,5秒过后,导弹就会将他们从地球上抹去。
另外,狙击手到位,进行杀人游戏。
...刚看时,你可能会对美军感到同情,因为他们年纪轻轻,跑到伊拉克来受罪,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
但是,当你看见他们对手无寸铁的伊拉克人民进行屠杀时,你会认为他们是十足的恶棍。
最后,因为媒体对事件的曝光,上级为了美国海军的声誉把他们抛弃,他们仍然没有好下场。
伊拉克战士在这场战斗中好发无损,可以说他们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
但是老战士在看到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引起美军对自己同胞的屠戮时,他显得十分痛苦。
伊拉克人民是这次战斗的最大受害者。
在事发之初,就有人对他们的命运作了说明:如果告诉美军有人在公路上安置了炸弹,那么伊拉克战士不会让他们活命;如果他们对美军保持缄默,美军会要了他们的命。
不管他们是作为还是不作为,结局一样。
有脑子转得快的早就弃家逃跑,剩下的居民希望维持现状,换句话说,面对这场博弈,他们保持了沉默,所以成了美军的靶子。
有些台词可能传世。
比如,伊拉克老战士说,上帝呀,我的所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那是怎样一种心情哪!
本该退伍的他,还说,我参军并不是为萨达姆,我是为国家而战。
美军将领为死去的战士祈祷时说:愿主给予美国海军勇气和力量。
我倒希望美军不要那么强大,不要那么咄咄逼人。
美军战士说:我恨死那些当官的了,他们只会给我们没用的奖章。
当你获得奖章时,你可曾想到那是用阿拉伯人民的鲜血换来的。
还有技术人员的那句:给我5秒。
5秒钟,利用GPS和卫星图像,他们可以肆意清除任何不满意的人员。
美军狙击手得到“可以对任何移动的物体做必要的处理”的指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随意点杀平民。
有一处场景就是狙击手射杀一名阿族男子,可恶的是,他们竟然开了几枪,还笑嘻嘻的吹嘘自己的枪法牛逼。
故事情节很简单。
它只给我们描绘了伊拉克千千万万类似战斗中的一次,它只是几年来伊拉克状况的一个缩影;足矣,通过它,我们完全可以搞清楚伊拉克现在是怎么回事儿。
没有迷宫式的故事结构,没有绚烂的画面,没有超酷的音效,没有大牌;有的只是真实的写实的纪实的事实。
死去的美军战士,他们的家庭从此破灭;没死的美军战士,从20多岁起,整个一生将会在噩梦中度过。
他们自认为是处境危险的弱势群体,可当他们在屠杀的过程中,他们可曾有一点人性?
生还下来的伊拉克人民,阿拉伯民族,他们有的不是对美军维持社会治安的感激,他们有的只是对美国的仇恨,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他们怒喊着要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不难想象,美军必定会陷入伊拉克人民自杀性爆炸的包围之中。
获得奖章的美军士兵说我们胜利了,但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谁也说不上谁赢谁输。
实际上,伊拉克的矛盾异常复杂,谁也搞不清楚以后会发生什么。
美国大兵还说,他厌倦了这一切,他感到“麻木到失去知觉”,我建议他听听LP的numb。
这部电影为爱好和平的观众而作,为善于反思的观众而作,为反战人士而作。
追求和平,远离战争,这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2005年11月,伊拉克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2年8个月了,萨达姆已经被捕,国家正在进入重建历程。
然而,伊拉克民众并没有迎来和平的曙光,似乎也看不到什么发展的希望。
冲突和对抗还在继续,战火仍未熄灭,销烟依然弥漫。
哈迪塞镇,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伊拉克城市,或者称呼它为“城镇”应该更为恰当一点。
在这里,起码,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它有什么特别的自然资源,它应该也不是什么政治焦点,也不存在着特殊的宗教意义。
在这里,美军为控制而控制,武装分子为反抗而反抗,平民,只有平民,为生活而生活。
美军士兵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来,每天重复一样的巡逻、警戒、检查、抓捕。
他们可以听摇滚,可以寻求娱乐,也像在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一样,开着同伴的玩笑,也开着自己的玩笑。
这似乎也算是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把别人当成猎物,自己也是别人的猎物,把别人当屎包,而自己,也是一个屎包。
他们知道为什么,因为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袭击者甚至不认同那些武装组织的观念和行为。
他们是小业主、小商贩,他们会喝酒,即使这样做有违伊斯兰教义,他们会认为枪杀英文教师是疯狂的行为。
完成袭击后,他们有的要回去照看商店,有的要回家爱抚自己的孩子。
在生活的这一面,他们似乎也并不极端。
也许他们有怨恨,就像当兵20年,最后却只能得到50美元的遣散费,他们心中的不平似乎也有理由。
而平民,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买菜做饭、谈论家事、聚集取乐,我们都过着一样的小日子。
有所不同的是,当袭击者在他们家门口埋下一个炸弹的时候,他们需要做出选择,是承受来自武装分子的报复,还是承受来自美军的抓捕审讯。
鱼与刀俎,这是一个三方视角下的惨案。
不管是基于金钱、真主还是国家,袭击者总能找到借口;不管是基于安全环境、战友还是国家,控制者也总能找到发起行为的动机。
只是对于那些平民,可怜无定河边骨,不是执枪披甲人。
袭击美军的伊拉克武装分子逃脱了抓捕,对伊拉克平民进行报复屠杀的美军兵士们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审判,死去的只有无辜的民众。
他们似乎成了克林顿口中的“恶棍”,他们更是成了武装分子口中的“烈士”。
但是他们什么都不是,他们只是母亲、妻子、父亲、丈夫、女儿、儿子。
然而他们什么都不是,现在他们只是一具具尸体。
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是恶会永存。
不知道这种题材用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会不会更有力一点。
从改编电影的角度来讲,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这种三方视角(当然也很难说是“视角”,摄影机的角度和运动基本上不是基于个体的视点,从而也不太表现其心理活动)的叙事模式显得很凌乱、浮于表面。
只从一方,或者重点表现一方的方式会不会更好一点,起码应该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诠释可能?
但是,它起码让我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荒诞的事情,这也许只是众多大荒诞里的一个小荒诞,但那谁谁不是说过吗,百分之一可能的悲剧落到个人头上,那都是百分百。
仇恨滋生仇恨,冤冤相报何时了?战争是泯灭人性的苦难,不义的战争是苦难的巅峰。交战双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死活操纵民众、士兵的政客和煽动者是最可恶最该死的!拍得很真实很震撼!给战争下了一个绝佳的定义
这两帮人天天都要把人脑打出猪脑才算完,却还要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伊拉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啊。
this is war
和拆弹部队不同的主旨,后者得了奥斯卡,美国人政治觉悟不低啊
......这7.6分是怎么来的...这简直是模仿伪记录失败的流水账好伐
卧槽屠杀的场面真的是不忍直视。
好的战争片,最终表达的应该都是反战的。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种还原,对真相的重新演绎,对战争的重新反馈,对平民的重新伤害。战争中受害最深的永远是陷入深渊的无法找到出路的平民。这个村子的人,在看到所谓的恐怖分子埋炸弹时,不敢告诉美国人,因为如果被叛军发现,注定是死。但不告诉美国人,就发生了影片中的担忧,他们作为最无辜的人被失去理智疯狂报复的美国人击杀。无法博弈,在这场战争中没有任何逃命空间。而恐怖分子是,真正的叛军雇来的市民,他们对两边都是无所谓的状态,都讨厌,却会为钱卖命。事实就是这样,人执行命令,人受到伤害,人疯狂报复,人无辜被杀。政治,社会,意识,就这样混乱。而这一切,还是乱入的战争。
适合搭配美剧《国土安全》一起看。
封面是漂亮的,题材可能是真正的真实,但是影片本身是烂得不得了的。尽管有枪战,屠杀,人性,可是却能让人睡意四起,这导演若没有一定的功力是不会拍成这样的~
平凡的叙述,武力面前,生命没有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下层士兵和平民都是政治的炮灰,那些上层的人只在乎他们的利益、前途和荣誉,哪管下面的死活。执行战斗的士兵是陆战队总指挥部的炮灰,村民是族长的炮灰。古人说,兴亡百姓苦,如是。伊拉克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国中央核心财团的侵略性。
纪录片质感,虽然出自英国导演,但没有预料的那么左,对两方的困境都有描绘
人性是如何在残酷战争中迷失的?这部电影试图告诉你答案,但尚欠火候。
没看懂!
......这7.6分是怎么来的...这简直是模仿伪记录失败的流水账好伐
影片似乎想告诉我们屠杀平民的士兵也是无辜,逼不得已的,然而无论情况如何,对着恐惧的儿童端起枪口的人都是不能原谅的
我想用“伟大”来形容这部电影
fucking Americans!
感觉太水了,这电影拍的。找一帮年轻孩子来演。
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