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星全部致敬玛丽. 科尔文本人。
影片本身零分,甚至负分,影片中非常明显地打着反战的旗号做政治攻击。
利比亚现场,还专门播放一个政府军的战俘在拷问下说出是卡扎菲派我强奸的,叙利亚战场不停的强调是政府军的炮轰,政府军屠杀平民。
等等很多。
这种指名点姓地道出政治立场,是一部反战影片应该刻意回避的。
想起以前俄罗斯拍的8月8日,就讲究很多,载满平民的巴士被导弹击中,来调查的俄军现场只是说可能是谁,或者是谁干的。
肯定不会说查明是格鲁吉亚人干的。
到结尾格鲁吉亚军人帮着救小孩,格鲁吉亚坦克还跟难民让道。
让我对这部俄国拍的格鲁吉亚战争电影的充满了尊敬。
反观这部就觉得很恶心了,完全操纵电影成了政治工具。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玛丽科尔文的故事改编,她于2012年2月22日在叙利亚霍姆斯市中弹身亡。
一个女人,放下舒适的生活,在全球各地寻找痛苦的故事去报道。
而人类世界中最痛苦的故事可能就是战争了。
电影剧情就不聊了。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呢?
这背后没有点真东西,我们会这样去让自己冒险吗??
所以如果说“信仰”,这才是“信仰”这二字的代表。
豆瓣上有些观众在写政治正确的问题。
而这部电影人家本身就在谈这个战地女记者的故事。
所以名字才叫做“私人战争”,这不是某个国的问题,而是这位女记者自己对它所不容忍的事情的战争。
她战争的方式就是报道真相,跑到枪林弹雨的地方报道她所见的东西,并在那里遇难。
有些人的确有自己无法放弃的东西,可以叫信仰,也可以叫使命感。
《绝命海拔》里(也是真实故事改编),杰克吉伦哈尔,就为了摸一摸珠穆朗玛峰自高的按个石头尖(也就是地球最高的地方),最后他成功了,但也遇难在山上了。
他不是说去了一次就碰上这件事,他失败了,但还要去摸。
没有这种信仰或者使命感的人,根本无法理解。
一个破石头尖,为啥冒着搭上性命的风险去摸????
这种信仰能让我那个人承担的东西,可能是超越我们想象的。
这位战地女记者,为什么那么在意那些受苦之人的感受?
她为什么能感同身受?
这些问题仿佛就像《大话西游》里的那句台词:爱需要理由吗?
《私人战争》这部影片按照电影评价标准来看拍的不算好,叙事节奏有些凌乱,以其失去一只眼睛的采访为起点,2012年最后一场采访作为终点展开她的记者生涯,在都市与战场之间进行反复切换,再通过转场衔接,但片段之间的处理有些不够顺畅,容易将观众积累的情绪打乱。
镜头方面以冷静克制的旁观视角为主,以类似纪录片的形式表现战争场面。
而在表现Marie Colvin 同时作为战争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心理中,虽然安排了其与前夫、朋友、上司、伙伴的交流和倾诉,以及自身在重压之下表现出来的乐观、克制与癫狂,而且着重表现了Colvin饱受噩梦折磨、濒临崩溃的精神状态,但没有连点成线,情绪之间发生断层,内心世界没有被最大化地表现出来。
同时,影片虽然是在赞扬甚至歌颂Marie Colvin,但为了避免将其神化,通过她酗酒、抽烟甚至一些性爱场面进行大胆展示,包括一些小细节例如她并不美艳的身材、烂掉的牙齿和对La perla蕾丝内衣的钟爱,让观众看到一个传奇战地记者普通、乐观、幽默的一面,但在情节安排上总有点割裂感。
但这部影片依旧值得四星及以上,主要得益于Marie Colvin个人的传奇经历、坚强意志以及战争实实在在的残酷性。
事实上战地记者这一职业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战争的亲历者,与当地民众面临着同样的生命危险,即使是外国人,在子弹面前,也没有特殊待遇,人人反而更加平等。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局外人,国籍、立场的不同和职业精神要求他们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使命,即使亲眼见证生命的消逝与家庭的破碎,也只能压抑作为人的同理心和悲伤情绪,尽量客观地记录事实,将信息传递出去。
对难民强烈的同情与自身力量渺小产生的无力感使他们饱受PTSD的折磨,眼看着平民、士兵甚至同事的死亡,强烈的愧疚心容易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不得不依靠酒精、尼古丁甚至性麻痹自己。
影片中主编对Colvin说,因为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做这件事,如果你都退却了,还有谁来做?
事实上,对于远离战场的任何一个人来说,观望与参与是完全两种心态,希望和平是大多数人的心愿,但愿意抛下一切真正参与其中的却寥寥,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勇气,也没有这种毅力。
Colvin的性格决定她是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而成为战地记者的事实也让她更明白自己的责任以至于勇往直前地继续报道。
对于战地记者而言,他们不依靠煽情,不获取利益,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记录事实、传递事实,而要完成这一世界上任何一名记者基本的工作,他们却可能要以生命为代价。
在战场上,他们没有枪炮等武器,他们只有用笔、镜头和声音做一名忠实的记录者。
正如Colvin所说,War is the quiet bravery of civilians who will endure for more than I ever will,of those asked to fight and those who are just trying to survive.战争是平民无声的勇敢,他们将忍受我远远无法忍受的事,他们被迫参加战斗,他们只想生存。
何为新闻理想?
新闻的根本是传达、呈现,一名记者能通过自己的文章、镜头传递信息,能为社会、世界带来一小点的改变,那么他的新闻理想也就实现了。
Marie Colvin,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一位令所有记者敬佩的记者,她的眼罩是她传奇人生的标志,也是她记者生涯的勋章。
一直好奇,如果从个人历史的角度去介入20世纪的几场战争,会有怎样的收获?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这部以战地女性视角的影片。
历史事件的情节过渡得不够自然,略有传记拼贴的生硬之感。
“这些历史的草稿,你必须找到其中的真相,否则撰写的意义何在呢?
”反照发现自己性格真的很适合当记者,渴望揭露真相当做己任,嫉恶如仇,共情能力强,否则觉得活着浪费时间,对社会贡献为零是蛮失败的。
玛丽科尔文牺牲的那一刻,我才真正认同了女主命运悲剧意味的所在:一个求真的良知思考者往往空有勇气胆识,但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抵抗历史的洪流转向。
战争背后承载的真相太过沉重,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普通人只能成为时代洪流的一份子。
很高兴看到这部关于《The Sunday Times》战地女记者Marie Colvin的生平电影,这个女记者不平凡的工作经历绝对值得一部影片去记录。
她是在2012年报道叙利亚内战时不幸在战地被炸身亡,在死前还与电视台做直播报道。
影片虽然不完美,但有着近乎完美的表演和十分值得人们去关注的事迹,所以还是强推一下。
Marie Colvin被称为独眼女侠,因为她曾在一次战地报道中被炸瞎了眼睛。
裴淳华 (Rosamund Pike) 展示了这个女人的勇敢与刚烈,她几乎从未被战火吓倒过。
但有人可能会认为,她其实没必要亲自去那些地方,作为文字记者是否值得这样。
但习惯了战火的她,就像那些上过战场的战士,虽然留下心理阴影,却不自觉地想要再回去,亲身经历那些大部分人无法想象的境遇。
就算炸弹来临,她依然想着要怎么办见到的一切最快地传达出去,可以敬业精神十分令人敬佩。
影片展示了她多次去不同的战场报道,虽然编辑似乎都不同意她的做法,但她总能找到途径自己潜入,从这点上来说,能做到的人可能真的不多。
比如她最终去世的这场战役,叙利亚政府当时是严谨国外报道,全国封锁,但她都能只身前往。
从某种程度上,这个独眼女侠还真的像个超级英雄,只是她确实有肉体之身,同样经不起炮火的冲击。
Marie 算不上是去拯救每个她前往战场的人们,但至少她在寻找真相,把战争背后的真实原因带给其他地方的人,虽然并不知道这是否能起到任何作用。
连她自己都说,她所看到的满目疮痍和平民的遭遇就算发表出来,那些制造战争的人可能也不在乎去看这样的报道。
但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她尽到了最大努力。
本片的问题就在于,与很多描述战争的电影一样,除了不断地直观展示战场上的惨烈外,还有很多闪回,去展示Marie 心灵受到冲击后难以抹去的梦魇,也就是PTSD的反应。
这样的内容出现了很多次,稍显重复。
此外,每个地方的战争场景虽然都非常惨烈,但各自有不同的背景,只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交代,很容易让人弄混。
好在,裴淳华的表演确实很令人佩服,不仅大部分时间化了苍老妆,连身体上和声音也模仿得很像。
让人看了简直难以相信是她本人。
只是感觉对她个人的生活介绍得过多,比如婚姻、性生活、吸烟、酗酒等,可以看得出她并不是生活得很健康,这也与PTSD有很大关系。
五十度灰男主詹米·多南虽然台词不多,但出演的人物也同样是勇敢的摄影记者,对他来说倒是一次不错的转型,至少没人会在本片里去嘲笑他的台词,打量他的身材,更容易忘记他本人而更多地关注到角色本身。
这类人物传记预计很难卖,但依然值得推荐,希望裴淳华再度被提名,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位女记者的生平事迹。
这又是一部表演大于内容的真人传记改编电影,裴淳华的表演很赞,但叙事很散,难以形成一股合力,做到有效针砭时弊,力度不够。
裴姐的伟大表演算是一首献给战地记者的赞歌,歌颂了作为孤勇者的坚强女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主角在遭受生理和心理双重折磨下的坚忍与挣扎,抽烟酗酒,满脸沧桑,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在最美的年华下守身如玉,在年老色衰、皮肤松弛时却勇于献身,这种为艺术牺牲的敬业精神确实对得起专业肯定。
可惜电影的整体质量实属一般,支离破碎的叙事节奏没有把残酷的现实及丑陋的政治有效地进行水煮火烤,真正的愤怒没能完全暴露出来。
为新闻传播真相而战斗,根据传记文学改编的电影,导演很不错!
当年美艳的范淳华变成了苍老的女人,也是令人惊叹的一个看点。
“独眼女侠”穿着她那奢华的La Perla内衣在叙利亚的战乱中离我们而去了。
舍生忘死与时间赛跑,“独眼女侠”的筹码是自己的生命、她抛弃了包括健康、正常人的婚姻生活状态。
她只能以酗酒、抽烟、一夜情麻痹自己身心。
这是一场私人战争,报导新闻的同时女侠与死神和内心挣扎在抗争。
本片讲述不是一个英雄,它吸引我的不是她作为女英雄的那些事迹,而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所思所感所惧。
(职业生涯让我与她一样的许多历险遭遇)这些东西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
电影让人看到一个同你我一样的肉身凡胎,却活成了神迹。
你看到她活生生的和自己作为人的弱点做抗争的全部过程,不断逼自己进入前线战区的更深处进行报道,你看着她和自己的求生本能做抗争,内心的恐惧与绝望。
应该说作为女记者的人生远比电影精彩。
敬佩她,但是对电影中传递的美国人政治观点的套路不敢苟同。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奔赴在战争前线、危险地带的战地记者和作家们!
看《私人战争》前,我以为的神奇女侠是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的:
看完《私人战争》后,我发现神奇女侠还可以是这样的:
她是玛丽.科尔文。
195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牡蛎湾,毕业于耶鲁大学。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资深战地记者。
她曾在在采访时被流弹击中失去左眼,她曾患上只有军人才会得的战后创伤应激障碍(PTSD),她在业内以大无畏著称。
她几乎从不缺席世界上任何一个战场:北爱尔兰、车臣、科索沃、加沙、东帝汶、斯里兰卡、埃及、利比亚、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遇难时她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工作了27年,时年56岁。
《私人战争》是根据她的生平改编的传记片,记录的是从1986年到2012年这26年。
影片从她在斯里兰卡失去左眼开始,按时间顺序走过她生前报道过的主要战区,终止于2012年2月22日的叙利亚霍姆斯,她在此遇火箭弹袭击身亡。
饰演科尔文的是英国女演员裴淳华。
她一改之前在《消失的爱人》里的美艳危险妻子形象,给观众带来了一个长相气质甚至连嗓音都与真实的科尔文别无二致的独眼女侠。
几场情绪冲突处理的很震撼,让人感受到了角色在真实场景中的脆弱和彷徨。
《五十度灰》男主詹米.多南饰演自由摄影师保罗.康瑞,他与科尔文是自由组合的战地报道搭档。
制片人是女神查里兹.塞隆。
但再强大的演员阵容,都不如真正的玛丽.科尔文本人强大。
以下是我从西方媒体对她的各种报道里查到的她:1999年的东帝汶,刚从印尼独立后爆发了派别间冲突。
1500名妇女小孩被印尼武装组织包围。
各国记者相继撤离,科尔文留下来报道现场情况并对后来人质的安全解救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这次事件使她成为享誉世界的战地女记者。
2001年的斯里兰卡,她瞒过当地政府,躲避检查,溜进了反政府的泰米尔猛虎组织控制的区域,见到了该组织的高层。
当她返回时,遭到政府军的攻击并被俘虏。
在美国大使馆的交涉下她活着回到了纽约,但却永远失去了左眼,脑袋里的弹片也无法取出。
她结婚三次,离婚三次,两次嫁给同一个人,她的前夫们都是战地记者,其中有一个还自杀身亡。
她流产两次。
44岁失去左眼后她说:现在我最想要的就是,一出医院就能喝上一杯伏特加,抽上一支烟。
出院后她戴上了一个海盗式样的眼罩,没多久就再次回到战区。
她爱美爱到丧心病狂,上战场也不忘涂大红色指甲油,戴珍珠耳环,在防弹衣里穿意大利高端品牌La Perla文胸。
所有这些都在述说着她是一个多么强大的人,走过多少个国家的战场,在每个战区遭遇过多少险境,与多少位执政官成为朋友,在失去一只眼后最关心的却是要把一篇3000字的报道写完......《私人战争》这部电影却将她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女人。
电影中的科尔文会害怕,会恐惧,会因前男友的一句你曾经那么美而夺门而去,会哭着给朋友打电话诉说患上PTSD的痛苦,会崩溃的抱着摄影师搭档痛哭,会在战区酒后乱性随便睡一个战地记者。
当她说:“我讨厌去战场,但我又觉得必须去。
” 我感到我的整颗心都在震颤。
这听上去就像我自己每天在说的,我讨厌去上班,但我又不得不去。
我发现最吸引我的反而不是她作为女英雄的那些事迹,而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所思所感所惧。
这些东西让我感到很神奇:电影让我看到一个同你我一样的肉身凡胎,却活成了神迹。
你看到她活生生的和自己作为人的弱点做抗争的全部过程,不断逼自己进入战区的更深处进行报道,你看着她和自己的求生本能做抗争。
那个过程简直就是不可想象,一点儿也,完全不可想象。
我很喜欢她说的这样一句话:“我很敬重我的父亲,他去世时我痛不欲生,但他从来都没意识到我有自己的主见。
我也非常爱我的母亲,但我老跟她对着干,因为我无法忍受在乡下当个家庭主妇的日子。
我过度节食,因为我不想胖成猪;但因为见过世上有许多人饱受饥饿之苦,所以我也享受美食。
我害怕人老珠黄,更害怕英年早逝。
我喜欢自酌自饮借酒消愁,但我受不了总是依靠酒精来平息脑海中的喧嚣。
”为什么一件如此危险,痛苦,恐怖的职业,但她还是坚持要去做?
这是我在观影过程中持续不断的疑问。
通过观影,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我觉得她想要做的可能只是,将真实展现给世界。
她也曾问自己:“损失这么大,我写出来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去冒生命危险?
我做的事情到底会给战区的人们带来改变吗?
”2012年初的叙利亚,正是阿萨德的政府军与反对派,ISIS组织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叙利亚军队曾誓言要杀死任何踏上叙利亚土地的记者。
科尔文在遇难前一天接受CNN卫星电话采访时被问道:“我们的记者已经全部撤离了。
你为什么还在那儿?
” 她说:“在这里我看到,到处都是狙击手,他们令人心寒的毫无人性,他们肆无忌惮的袭击民房。
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么残酷,我要将他们展示出来。
这里的人民每天经受的需要让世界知道,而不是这里发生了什么,却没有人在意。
”十几个小时后,她自己也加入了遇难者的行列。
科尔文用生命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她曾是活着的神奇女侠,她没有火神之剑和神力护盾。
她有的只是一颗坚定,柔软的和能够感受到别人苦难的巨大同理心。
她的价值观里,可能有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排在她自己的生命之前。
这是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恐惧:在战争地区,父母们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中睡去。
但当你在报道一场战争时,你必须要到你可能会死去,或有人正在死去的地方去,不管你内心有多恐惧,你都要不断深入,去将那里的灾难记录下来。
感激世界上曾经有这样的人存在过,只是存在过,就足以让这个世界变得不那么冷漠残酷。
挺震撼的,作为自由记者,并没有军方的正式保护,但内容也不需要被军方审查再提交在百人坑那里,居然有很多妇女来过找13年前的死去亲人的尸体,就为了能做到体面的下葬,但实际挖出来都全是白骨了。
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尸体了。
女主玛丽全程烟不离手,别人拿着相机冲进枪林弹雨,只有玛丽是肉身带个小本子冲过去,以本人亲自见证为基准去写书写报道。
一个被捉的叛军士兵说:卡扎菲就是真主,其实证明整个中东,宗教只是统治者的工具,并不存在所谓的保守宗教传统理念。
玛丽是有明显的PTSD的,后面还着墨于其对战场的恐惧,但作为一个记者,电影好像为了丰富他的人设,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坚强成熟的人,跟上司冲突,在禁烟餐厅抽烟,一直害怕要看心理医生,没有军事常识,害怕危险却又勇奔战场。
玛丽其实并不是一个心理承压能力强的人,相反他一直很害怕,天天做恶梦。
但可能是良知,可能是想将真实报道给处于安全文明社会的人,他一直承压工作。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
讲的是著名的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的小传。
玛丽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曾多次深入战火纷飞的热点地区采访,在斯里兰卡被炸瞎一只眼睛。
于是就有了“独眼女侠”的绰号。
她还曾奔赴科索沃、车臣、 东帝汶、中东、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战争前线。
报道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2012年在叙利亚战争爆发时于胡姆斯遭火箭袭击身亡。
影片中真实的再现了玛丽多次违反军方的禁令,在硝烟弥漫的街区中穿行,采访战斗中的士兵,惊恐的难民和无助的儿童。
她说:“我讨厌处于战争地带,但我又觉得不得不这样。
当你报道一场战争时,你必须去那些你可能被杀的地方,或者其他人被杀的地方。
”她一直是这样做的。
多次遭遇袭击,身边保护她的士兵不停的倒下,她的同伴也为此丧命。
可她仍然像她自己所形容的那样,犹如”飞蛾扑火“般的冲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其中有一个细节,玛丽的同伴在遭遇炮火死去时,和她同路的阿拉伯翻译在咕噜着《可兰经》中的章节,她的另一个同伴在悲痛的祈祷“我的上帝耶稣啊!
”此时的玛丽显得有些落寞。
我想,她或许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她信仰的是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永远相信的是人性,她相信用自己的力量可以唤醒人性的复苏,让更多的人去注意和谴责这种野蛮的杀戮。
她所涉及的范围在许多时候已经远远超出了报社对她的要求。
所以我想,在她身上除了强烈的敬业精神之外,还有她天性中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冒险的成分吧。
无论如何,在她职业生涯的所有举动都是令人敬仰和钦佩的。
相比之下,咱们的媒体工作者也曾经有过这种敬业和牺牲精神,在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有许多新闻工作者战斗在第一线,并因此献身。
可惜这种精神并没有传承下来。
记得在1979年的战争中,攻克越北城市谅山本来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在新闻中,我只看到55军宣传处的一个干事拍下的部队在谅山街头巡逻的一张照片,更不用说一线的战斗场面了。
和平是好的,不过和平时期也培养了许多怕死鬼。
一个战地记者,碰到这种战斗场面,不是往前冲,而是找出各种借口往后缩。
和玛丽·科尔文相比,我们这些貌似男子汉的记者们不知做何感想?
影片中,玛丽曾这样说过:“你得找到真实的历史,如果你丢失了它,那么你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一直以来,公众对于新闻的要求都是“客观真实”。
可是要真正做到客观真实是很难的,恐怕连玛丽这样的优秀的记者也很难做到。
她自小接受的是西方价值观的教育,头脑中对那些不合自己口味的事件预先就充满了成见。
你看,玛丽所采访的组织多是西方暗中支持的,如斯里兰卡的猛虎组织、叙利亚的反对派等。
玛丽在采访叙利亚反对派组织的一个小头目中有一段对话。
玛丽:你逃跑了。
头目:谁逃跑了?
玛丽:你逃离了阿萨德的部队。
头目:是的。
玛丽:为什么?
头目无语。
玛丽:你想要自由对吧?
让我报道你的故事吧。
看了这段对话,感觉玛丽不像是在采访,倒像是在诱供。
从这样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发布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头版上,可以想见对公众会有怎样的影响,舆论又是在怎样的引导公众了。
这也就怪不得在西方民众眼中,中国人仍然是留着长辫子横卧在鸦片烟枪中的一伙群氓了。
好吧,即便玛丽所采访的事件都是真实的,那也只是反映了一个局部地区的真实。
而历史的全貌是由无数个“真实”组合而成的。
好像一副大的真实的拼图,是由无数个小的真实的碎片拼接而成的。
例如玛丽在报道伊拉克被枪杀后掩埋的几百名无辜者的事件后,我们的感觉一定是:萨达姆是个恶魔。
这是不错的。
然而它也是一个局部的概念。
当我们得知在伊拉克不仅有这样的恐怖事件,还有被美军在伊拉克实施轰炸而死去的无数民众时,我们的感觉也将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
即:萨达姆是个恶魔,布什和克林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才是对历史真实的认识。
现代战争,无论是大国直接参与或是通过代理而进行,实质上都是大国之间所各自导演的一场戏剧。
在这些“导演”眼中,无辜的民众、死去的士兵都不过是这场戏剧中的群众甲和匪兵乙而已。
在政客的字典里没有“人性”这个词汇。
他们所看重的是那些事件中可加以利用的价值。
不久前,美国以使用化学武器为由,再次轰炸叙利亚, BBC还趁此机会重推玛丽当年被杀的新闻,为部署导弹进行预热。
回顾以往,看看今后,还会有许多无辜的民众和无畏的记者在战火中丧生。
玛丽的一生是壮烈的,有价值的,可是一想到她或他以生命为代价所期望达到的理想,不禁有一丝悲凉。
更感叹人类文明进步的迟缓。
玛丽有时候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过疑惑。
她想:“我们真的能够通过报道战争改变什么吗?
真正困难的是永远相信人性。
”我觉得玛丽在从事战地报道的同时,也在努力的改变着自己的观念和视野。
用她内心中深藏的人性和良知,用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在书写自己的讣告。
我们也希望有无数个玛丽·科尔文用他们那种无畏的精神向人们去展示历史的真实画面。
影片稍感不足的是故事性不强,结构松散。
这也难怪,传记片本来就很难有连续的故事,像《巴顿将军》那样已经算很不错的了,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因为编导重点是在写人,而不是叙事。
将就看吧。
影片中玛丽·科尔文由罗莎曼德·派克饰演。
将玛丽的性格,行为、表情演绎的栩栩如生。
包括她的醉酒状态和神经质的表现都很到位。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独眼女侠”。
影片中各个场景的拍摄也很好。
尤其是其中有个镜头,伊拉克的原野上,远处是夕阳中的群山,近处是无尽的荒漠,在黄昏的光影下,玛丽乘坐的吉普车逆光而行。
美极了!
本人评分:7.5。
挺久沒有看到一半就棄看的電影了,今天的《私人戰爭》就創下棄看紀錄。非常美式好萊塢拍攝方法,把一個這樣有意思的人物,拍的如此無味,也真心不容易。明明可以從多方面來形塑女主的樣貌,導演只用一招:「不停地添加強度」,只有強加的緊張感,以及更多的緊張感 然後我就無感了。總之,就是活生生把一個有意思的題材,拍砸了
如果西方以人民自由的名义入侵,哪里的人民说不需要他们帮助,他们还会不会继续,会的,一定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裴淳华演技加一星 牛逼 战争那部分的故事讲的还不错 人物本身的生活那部分有点弱
怎么说...裴淳华女士这两年挑的角色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電影本身大概3星,結構節奏都不算太好,主角太閃配角通通消失不見,但女主演得真好,原型強大。她說內衣的那段,真的好難過啊。一個在平安的地方無法找到平靜的可憐又偉大的人。
四不像。一看到裴淳华,就想到“母牛下小牛“2333333333
想当年我还羡慕了好长时间的高磊,据说家中有钱,但就喜欢去当战地摄影师,片子拍得也极好。又看了卡帕的书,被“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弄得热血沸腾,换了旁轴,M7咔咔按。后来终于和自己妥协,发现不是人文摄影师的料。多年过去了,理想也随之而逝,走上了另一条没想走的路。但喜欢世上总有怀有理想的人,总为一件事执着坚持的人。
电影作为价值观输出的工具,内外皆如此,无非是你说你的,我演我的。但是看回到科尔文这个人,宁愿相信这个人的真。裴淳华可以凭此片奥斯卡封后了
2.5星,还算流畅可看,但 1 本质上自己吃饱了撑的和被困在人间炼狱难度不同(and this is a movie about the person covered the war and not the actual carnage, think about that)2 如果Theodore White和Edgar Snow都对战争理解有局限性且影响有限,其他人应该避免站得太高避免被冻到
彪悍的战地记者,一面坚强,一面脆弱。用一只眼带领全世界看到最多的真相,点赞。——20190226
首先选错演员,裴的气质里浸透着白左的政治正确以及传教士的那种自我优越感。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哪件事情就更重要的列表,作为遇难的记者本人,当然是被卷入了、进而做出了某种堪称难得的实践;但作为一部取材于此的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向来,即便在延安的炕上,也有很多可怕的角落。而人在这个世界上的选择和行动是无尽的,谁更值得被记录?也许名片是一种反讽,因为这个地球上真正要消灭的正是“私人战争”。
三星:战火浮生,战地之花。裴淳华女士演绎这类题材算是轻车熟路,但角色还原度貌似有些停留在表面,感觉很平淡,很难真正触及人物的精神世界。
比起对私生活兴致勃勃的八卦,影片对战地记者专业素养的表现简直浮皮潦草——在枪林弹雨里奔跑?一些煽情的独白?采访独裁者时的正义呐喊?毕竟人们最想记住Marie Colvin的肯定不是PTSD、酗酒或者漂亮的bra。
流水账,大烂片
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罪恶,就会有战争。人类是原罪,无法拯救。主题很发人深省,可惜电影拍得一般。
战地记者自带光环,本身就是传奇的代名词,何况是里面的独眼侠女,更使人动容。遗憾这部片的战争场面略简短单调,出生入死的镜头太少,而情感线其实可有可无,也描述得难以代入。最后想说一句亲身感悟:极端环境,想象与听来的语言总是平淡,真正面对,一言一行一砖一木皆震撼心灵。
Care enough.
其实导演、编剧和剪辑的表现都算是中规中矩,顺着时间线和大事件正常游走,也没有太多大场面,只有最后那个长镜头比较喜欢~但裴淳华的表演和这个人物本身还是很触动我,这种拿生命去奋斗的人,一定都有一种信念在吧。
但凡有个楷模是女的就要赶紧拍,然而拍得像交水电费一样稀松平常,涉及中东战争,还是那一套“拯救地球靠白左小清新”的思维方式:我不想了解为什么这里会有战争,不过请让我先为你的惨流泪一小会儿,然后卖到全世界赚点击率。不要谈什么后面联合国出动军队了云云,拿结果哭意义谁不会啊。
两星献给裴淳华。演技无可挑剔。只是再好的演技也无法掩盖预设政治立场的烂片臭味。正义或许是有的。但却未必就是记者眼中的正义。神没有立场,可人有。是个人就有自己的立场。通篇欧美既是正义的傲慢说教。只要是欧美之外的反对派和起义都是正义的都是被镇压的都是不应该被制止的,都应该给援助讲人权,应该让他们起来为所欲为,正义不是绑架,不是裹挟民众。这样的正义在我眼中就是恐怖。坚持此等正义的人,就是恐怖分子。叙利亚的事件被讲述成和平抗议被血腥镇压,扯TMDJB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