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阿拉姜色

阿拉姜色,Ala Changso

主演:容中尔甲,尼玛颂宋,赛却加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8

《阿拉姜色》剧照

阿拉姜色 剧照 NO.1阿拉姜色 剧照 NO.2阿拉姜色 剧照 NO.3阿拉姜色 剧照 NO.4阿拉姜色 剧照 NO.5阿拉姜色 剧照 NO.6阿拉姜色 剧照 NO.13阿拉姜色 剧照 NO.14阿拉姜色 剧照 NO.15阿拉姜色 剧照 NO.16阿拉姜色 剧照 NO.17阿拉姜色 剧照 NO.18阿拉姜色 剧照 NO.19阿拉姜色 剧照 NO.20

《阿拉姜色》剧情介绍

阿拉姜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日梦中惊醒,俄玛在重病之际,执意踏上前往拉萨的漫长之旅。现任丈夫和儿子相继追随加入陪伴,这个家庭也在艰辛旅程中逐渐消除隔阂,达成和解。在途中,俄玛向丈夫道出深扰她多年的秘密;病逝后,俄玛未达成的夙愿,又终将如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奶爸难当麻辣老师北灵少年志之大主宰参生零度社团她的错位人生被解救的姜戈青天衙门2未坐监第一季死神蘑菇男生堆里的女生2恶魔阿萨谢尔在召唤你第二季Z便当盒里的小秘密狼侠漂白婚戒物语我太受欢迎了该怎么办情深不悔,再爱难为胡同千金绑架案柜中美人少年巴比伦战雷天堂岛疑云:圣诞特辑20222037七大罪圣战的预兆金橘先驱者动画锻炼EX

《阿拉姜色》长篇影评

 1 ) 摘下藏族片光环,他再次讲了个淳朴的普世故事

(文章限于篇幅与方向,绝大部分的采访内容都未能呈现。

想着实在浪费,特意整理出完整版采访稿,有兴趣的戳→专访松太加与容中尔甲:尊重作为个体的生命)本周口碑最好的新片,是《阿拉姜色》。

这部藏族题材的电影,讲述身患重病的俄玛(尼玛颂宋 饰)执意一路磕头到拉萨。

而她的丈夫罗尔基(容中尔甲 饰)与儿子诺尔吾(赛却加 饰),也相继加入这段漫长的朝圣行程。

看过《冈仁波齐》(2015)的观众,也许会以为这不过是又一部雷同的作品。

但其实,《阿拉姜色》除了同样展现藏民的虔诚,在故事结构、思想表达、共情冶炼上,都是另辟蹊径的。

那段路,那些人,那份情,那种悟,都被导演松太加处理得克制,淳朴,却又充沛,动人。

好电影当前,与阿呆前去采访了导演松太加与主演容中尔甲。

注:剧透部分不超过预告片与官方简介范畴。

大于寻常故事容中尔甲透露,这个故事源自于他小学老师的真实经历。

老师决心从老家磕头朝圣到拉萨,于是买了一头驴来搬运行李。

旅途中,他经历过生病住院,也经历过打工、修整,一直到3年后,才去到拉萨,而小驴也长成了大驴。

朝拜完后,怎么把驴子带回家成了他的心病。

牵行不合情理,包车囊中羞涩,只能先把它寄养在当地,再作打算。

一人一驴之间的奇妙羁绊,放在朝圣路,放在天地间,已经是一个安然而深沉的故事。

容中尔甲给知名作家兼编剧扎西达娃(《皮绳上的魂》)讲完后,扎西达娃写出了一个完备的剧本。

后来,导演松太加征得扎西达娃同意,决心增添内容,调转方向。

驴仍在,但主体变成一个重组家庭。

俄玛与罗尔基再结连理后,把与亡夫生下的小孩诺尔吾寄养在父母家中,偶尔回去看望。

结果,两代三人之间有着许多隔阂。

但在共同踏上的朝圣路中,很多事情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而成长与改变形成了强烈的内部张力。

综合了家庭、宗教与地域元素后,故事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容中尔甲喜欢这个故事,而且要投资,松太加便顺势邀他出演,因为需要找一个有生活阅历的演员。

起初容中尔甲信心不足,还跟导演打趣,“我在歌迷心目中光彩了二十几年,不要被这个电影给毁了”。

但事实证明,他演得自然又熨帖,情绪饱满又感人。

任谁都没想到,这可是他的长片处女作。

而且,松太加在寻找合适演员与引导细腻演绎上也很有一套。

为《河》(2015)挖掘到的小女孩央金拉姆在上海电影节上,一举成为亚洲新人奖最佳女主角。

央金拉姆被誉为“小周迅”这次走遍多所学校寻到的小孩赛却加,也能出挑地用神态与眼神,塑造出那个性格有缺陷的同龄人。

有了好故事与好演员,松太加还要力图保证各方面的真实性。

虽然女主角懂得当地方言,但他和容中尔甲都不通,于是他们请来一位老师监督指导。

容中尔甲通过拼音、文字等符号来标记、背诵台词,还通过记谱方式来掌握语速与轻重。

松太加则一字一句地确定发音没有破绽,“我们在做一个文化的东西,不能毁在我们的每句台词上”。

有这样的工匠精神,才好成就一部优质电影。

大于藏民风情《阿拉姜色》说了一个地道的藏民故事。

即便观众之前已经通过影像了解一二,藏族生活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层面,譬如对诺言的极度珍视。

电影宣传语“一诺千里”,首要一点,就是这漫漫长路的还愿,未必没有千金珍贵。

一切人情百态都围绕着一个“诺”字铺展。

俄玛为何如此不惜命也要跪拜朝圣,罗尔基与诺尔吾为何发生转变,都是因为诺言。

容中尔甲解释,“藏族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诺言一定是非常谨慎的。

他一定不会轻而易举地给你许诺。

如果许了诺言,他一定要想尽办法去实现。

”松太加补充说,“我们的传统里有一句谚语,汉族人的诺言在字面上——所以都是合同——藏族人的诺言在嘴上”。

这种诚信的本性藏到《阿拉姜色》的脉络中,为主角们信守诺言触动的观众,未必知晓他们本就如此。

说到底,这部电影在各方面都是克制的。

观众对展现藏民风情的电影,会有自然与人文风光上的期待,但《阿拉姜色》最大的风光,其实是人本身。

松太加觉得,西藏题材的优势在于,无论镜头对准哪里,自然景观都是特别美的。

而展现寺庙、经幡等别人不懂却感觉神圣的东西,情感上未必能达到共鸣。

他与容中尔甲作为藏族人,生于斯长于斯,觉得特别可爱的还是人。

因此,他“很想尊重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要把“镜头对准人的特写”,淡化“很多背后的景观和神秘的文化,或符号化的东西”。

在这种创作理念下,表演的风格也是趋于内敛的。

该煽情的地方,演员没有替观众把那种伤痛与感动给哭出来,而是全留给观众去沉浸,去承载,去咀嚼,去体悟。

《阿拉姜色》把克制一以贯之,连音乐的用度也守得细谨。

连场阴郁之下,俄玛就像一根即将熄灭的蜡烛,松太加与容中尔甲希望大家还能看到她的光亮,于是加了一首祝酒歌。

一家三口在篝火旁,语言失去了沟通的能量,家乡的歌曲《阿拉姜色》成了传递温情与爱的载体。

等到这首歌再度响起时,观众将会发现,那种变化,会是如此美好。

看得出,面对大众的期待,松太加在有所满足之余,暗暗实现了某种“反叛”。

正是这种“反叛”,让《阿拉姜色》能在藏民风情的克制表达中,藏下更多的普世价值。

大于藏族电影可以说,《阿拉姜色》披挂着的是民族、宗教的外衣,可在内里,说的都是所有人的情感与困境。

电影最先突出的是罗尔基与俄玛的夫妻之情。

罗尔基像是最温厚体贴的男人,面对妻子种种看似不合常理的行为,他都愿意换位思考,予以支持。

当俄玛拖着病体磕头,放心不下的罗尔基总是三翻四次地追随,至死相守。

而在另一方面,母子情与父子情,又在一种冰冷隔阂中艰难推进。

是小孩本身存在情感障碍,抑或父母处理不好代际关系?

答案将会随同他们的过往一并浮出水面。

完人形象的去除,好坏概念的消解,都在指向一种生活、生命的本真。

《阿拉姜色》很有内蕴,会在呈现表象的同时拆解表象,也会把形象的碎片拼凑成更具共性的生态。

于是,这电影就是“一花一世界”的注解,透过它,观众能在为别人兴叹之余,最终看到自己的种种。

无论是过往、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无论是疑难还是解答。

又或者,无论是哪一种感情,哪一种向往,哪一种释放,哪一种抉择。

这像极了人生,所有人的人生。

松太加说,“每个人在选择时没有对与错……片子的核心,就是超越自我。

”在完成如此宏大的命题时,他也没有刻意,而是将之视为“本能的选择”。

他觉得,“你为了得到1加1等于2,算出来的,都变成得到结尾的工具了,所以活不起来。

”而这个剧本,他只带着一个概念,慢慢写到三分之二时,“结尾怎么收场,就越来越看清了”。

因为有着对人的尊重,对生活的敬畏,作品才更贴近人与生活。

从这样的故事里,才更容易产生共情。

《阿拉姜色》这样一部不事张扬却直达内心的电影很珍贵,有机会的,都去支持下吧。

(图自豆瓣。

文章修改版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2 ) 朝圣路上没有奇迹 |《阿拉姜色》

《阿拉姜色》注定无法成为另一部《冈仁波齐》。

因为在《阿拉姜色》中,导演松太加有意回避了所有关于西藏的奇观。

那些在《冈仁波齐》中被多角度全方位展现过的磕长头、布达拉宫、天葬、随风飞扬的经幡……在松太加的镜头中,全都不是主角。

布达拉宫的镜头只在影片结尾出现了短短几秒,磕长头也只是人物的动作逻辑,并非呈现的重点,经幡只在大远景的角落可见,而天葬干脆被导演彻底留白。

这或许就是藏地导演和非藏地导演之间天然的差别。

在张杨看来,把朝圣路巨细靡遗地呈现出来,已经让影片具备了某种神性,可供普通人做意淫般的瞻仰。

而松太加的电影却在有意地摒除神性,还原人的姿态。

因为在他眼里,那些关于西藏的神圣标签早已融为生活的背景,无需被刻意放大或特写。

而真正值得关注的,永远是人。

所以看松太加的电影,你依然可以清晰地辨认出那是西藏,但又绝不会止步于此,因为影片接下来将会告诉你,那里的人们遭遇的离合悲喜和你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这就使得松太加的电影,得以超脱于藏地特质,具备了更普世的观赏价值。

有人管松太加叫藏版“是枝裕和”,表面看是胡扯,细想有点道理。

两个人确有一定相似之处。

比如他们都是作者型导演,有很强的编剧能力,且关心的题材也多是家庭矛盾,并将大量镜头指向日常的生活细节。

松太加的前作《河》讲的是一个即将迎来二胎的三口之家中,小女孩的成长焦虑以及上一代父子之间的隔膜。

《阿拉姜色》讲的是一位继父如何履行妻子对前夫的遗愿,并与继子之间达成相互的理解。

这些“家长里短”式的生活困境,是枝裕和的电影都有涉及。

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不同一定程度上是由“文明差异”带来的,直观表现为电影的视觉空间。

是枝裕和电影中的人物,通通被框定在一个狭小局促的日式建筑中。

他们被困在其中,无法期待任何外力解决此中的矛盾,也只能在彼此不断的摩擦和碰撞中,磨出一份理解。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看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这种羁绊,同时成为爱和恨的理由。

它是《步履不停》里奶奶对爷爷年轻时出轨的记恨又隐忍不说,也是《比海更深》里良多怨恨父亲,又因走了父亲的老路而油然而生的那份理解。

反观松太加的电影,虽然困境相似,但所处的空间却彻底不同了。

我很喜欢看他电影里那些豁然出现的大全景镜头:远处是雪山,近处是青草,中间的黄土地上延伸出一条公路,人走在其中。

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变得那么渺小,而人与广袤空间的关系却变得无比清晰。

它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孤独时空,使人有了避开他人和自己对话的机会。

所以松太加的电影更关心人与自己的和解。

《阿拉姜色》的男主人公罗尔基自始至终都在纠结一个问题:究竟在妻子心中,自己和死去的前夫孰轻孰重?

这个问题看似是他与妻子间的芥蒂,进而演化为他对继子的排斥,但究其本质,无非是他自己心中无法排遣的一份妒意,与他人无关。

特别是在妻子死后,这个问题彻底成了他要独自面对的问题。

这还不算完,影片进一步向他提出挑战。

妻子在临死前向他坦白,原来她执意要走的这段朝圣路,竟是要履行与前夫未尽的诺言。

妻子恳求他带上继子走完剩下的路,去拉萨完成这段旧日恋人的夙愿。

可想而知,那一刻的罗尔基心情是多么复杂。

而与此同时,他心中的问题也在妻子离世后悄然变化:或许比起猜测妻子对自己的爱之深浅,更应该问寻的是,自己对妻子的爱能否包容下一句临终的托付和一个无辜的孩子?

罗尔基心里也没有答案,但是他决定上路,为了妻子试一试。

这似乎是典型的公路片模式。

可松太加执导的“公路片”,又有着明显反类型的企图。

《阿拉姜色》和他的处女作《太阳总在左边》,都涉及一段通往拉萨的朝圣路。

但有趣的是,两部影片主人公与自己的和解,都不是在终点拉萨达成的。

《太阳总在左边》中的少年尼玛,因意外撞死母亲而陷入悲痛,他带上一抔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徒步走向拉萨,期望获得救赎。

可预料中的救赎并没有如约而至,绝望的尼玛从拉萨返程。

影片很意外地将尼玛磕长头的朝圣路全部略去,转而从他的返程之路拍起。

你能想象吗?

一部公路片的起点,竟是从一场失败的旅程开始的。

《太阳总在左边》从一开始,就宣告了公路片模式的无效。

与之相比,《阿拉姜色》是用另一种方式重复了这种无效。

罗尔基和继子诺尔吾历尽漫漫长路,来到了拉萨脚边。

而影片拍了他们进入拉萨后的场景吗?

没有。

终点拉萨只是在诺尔吾登上高山后的匆匆一瞥中,仓促现身,此后再无踪影。

镜头重新拉回这对父子,那一刻的他们因高山阻隔,无法看见拉萨,可是,他们却在真正到达拉萨之前,在那片毫无神迹的荒地上完成了相互的谅解。

松太加用这样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是向所有对朝圣路、对拉萨、对布达拉宫怀有“刻奇”心理的人们发出的一次尖锐的质疑。

它指出一个简单到令所有人忽视的事实:与自己和解的钥匙不在拉萨,而是藏在内心。

那么朝圣路的意义就不再是终点拉萨,而是整个行走的过程。

准确的说,是这段路留给他们的一段独处的时间。

正如《太阳总在左边》里那位老者对尼玛说的话。

他说:“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孩子,就会淡然失色。

”影片中,尼玛最终回到了家,他没有舍得把那抔沾有母亲血迹的土留在拉萨,而是把它重新撒回了母亲死去的那片土地上。

而在终点,他的哥哥和小侄子正在等他回家。

《河》中,祖孙三代最终放下成见,一起坐在曾经阻隔他们的那条河前。

爷爷说:“咱们坐一会儿吧,等河清了再过河。

”小女孩说:“爷爷,我把小熊埋进了土里,等明年春天就会长出好多好多的小熊。

”这条河就是时间的本体。

祖孙三代看呆了,沉默了,终于明白只有时间会淘尽所有的泥沙。

有时候除了等待,我们并不能做更多。

《阿拉姜色》的结尾,儿子唱起名为“阿拉姜色”的祝酒歌,那是这重组的一家三人唯一的一段美好记忆。

罗尔基给继子剪起了头发。

让人恍然想起李沧东的影片《密阳》的结尾。

细碎的头发飘进了阳光里。

黑暗中,父亲对儿子说:“过几天,我们挑个吉利的日子,去拉萨完成你母亲的夙愿。

”其实,去不去拉萨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在一路上重新确认了彼此的情感。

比起日常生活,其实朝圣路上并不会有更多奇迹。

母亲终究会死,不会因为内心虔诚而获得新生;该忍受的痛苦还要自己忍受,并不会因为接近神明而获得特赦;想要获得的救赎或和解,仍需等待,因为时间已做了最好的安排,就像罗尔基最终明白的那句话:“一切皆是缘分。

”在这个寒冷的深秋,在这个最冷的档期,《阿拉姜色》注定将是一部被忽视的电影。

但我想说,无论如何,松太加都不该是一个被忽视的导演。

或许这一点,也只能等待时间来证明。

 3 ) 没有秘密的日子,也要过下去 | 赛人评《阿拉姜色》

文/赛人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我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阿拉姜色》,也是我看的十几部最新华语电影里,最好的一部。

于我,算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压轴。

在经历那些没有日常、没有张驰、没有将心比心的影像之后,松太加的这部新作,让我意识到电影与人的关系,一旦真的建立起来,是很难疏远开的,这话对华语电影尤其适用。

松太加的电影,我算是一路看下来,一部比一部有提升,一部比一部更能解决问题,也更能提出问题。

这其间的一问一答,不是为应试而作,所以,他也就不必那么紧张,那么急于获得某种可供昭示的站位。

它只是让挥之不去的郁结慢慢的散开,到后来,解铃与系铃之人,在不在场,都不关乎要义,于是目的与过程有了并置的可能性,这是最令我欣喜的一点。

松太加 2015年《河》 剧照这届上影节,最热的电影是戛纳金棕榈的新贵《小偷家族》。

它所要讲述的是家庭的组建,与先天的血缘并不构成非如此不可的关系,它与后天的彼此取暖、共赴劫数倒容易十字相扣。

这与《阿拉姜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小偷家族》在表达上更旷观一些,血浓于水也好,萍水相逢也罢,这两种家庭组建形态的破灭,只是证明“家”乃概念的产物,至于什么样的事物能如影随形的服务于心灵,是枝裕和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缄默。

《阿拉姜色》所描绘的也是一个临时家庭,是怎样一点点组建起来的。

那对准父子,他们之间基本不使用亲人的称谓,而在他者的眼中,他们是再正常不过的父子俩。

这种被凝视的视觉状态,将尴尬化为无形,将润物细无声的默默接受,表现的既温婉又幽默。

而那头失孤的小驴,当苍蝇逐血的嗡嗡声响起时,我刚看时,以为是在画蛇添足。

而当这只小驴负重前行时,它成为了这场朝圣之旅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时,便深觉这牲口,是这沓无人烟之地,惟一见证父子和解的目击者,心下释然了许多。

也就是说,它只是一群生命在靠近、在移动。

父子情感的递进,除了最常规的父救子而落水为转折外,更深切的契机,是对遗志的继承,朝圣的理由也在于此。

当圣地就在眼前闪亮之时,还需有一个良辰吉日去应对你需安放的心境。

在那一刻,时间与空间开始了对话。

它比另一些纯为打扮心灵的膜拜,有了更为开阔的可能,目的与过程有了合二为一的契机。

而对我这样一个无信仰的人而言,只能从世俗的角度去理解。

我坚信,只有人才能证明另一个人的存在,才能让他在天地间真正的有所屹立。

男人的父亲患了绝症,他即将孤绝,孩子刚刚失去双亲,他们都对无所依靠的仪态不抱兴致。

在展示冷漠时,孩子比父亲更积极,但也更畏惧有所失去。

个人化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历程,惟一能告慰先灵并顺带勉励自身的,就是前仆后继的延续。

影片全部的表达大概就在于此。

从剧作上来看,《阿拉姜色》的前半段,也就是女主生前的那一部分,假如说后半部分是种行走的力量,那么女主的“拼将一生休”,则更具葡蔔的意味。

拉萨只是个具体的所指,更多的还是这位美丽的藏族女人反复念叨的“命运”。

虽然不免要流于直白,但女主那张不甚戏剧化的脸庞却有种别样的说服力,让我们安然的去敬服她的甘心和甘于。

前半部分吸引人的,自然还有它的悬念,好在它并不一味的和我们玩猜谜的游戏。

它从女主不可言说的梦境讲起,然后是女主的病情,然后缓缓带出女主的另一段婚恋。

我多年前胡乱写过一些长短句,其中有一句是“没有秘密的日子也要过下去”,这句话是我对所谓起承转合的犹疑,同时,也是我对戏剧性究竟伸展到何步的期盼。

《阿拉姜色》迎合了我对故事本体的,某些可能是大而不当的索求。

也就是说,当妻子的秘密全部大白之后,叙事并没有就此而框定,而是多了许多随时准备拐弯的迹象。

一句话,这样的故事是活的,是能够运动的。

很多人看《阿拉姜色》会泪流满面,被那些爱到不能爱、聚到终须散的情殇所触动。

好比那张撕开又被粘贴在一起的照片,也在暗示,你进入他人的生活,你就得在他人的阴影下完成你的余生。

我看时,泪腺保存的还好。

真能让我在心底涌出暖意的是,妻子跟丈夫讲起她前夫的过往,并吐露要继承其夙愿的决心。

丈夫听到这儿,异常缓慢也异常温柔的躺到了这个心可能早就被撕在两半的女人的身边。

第二天,这个女人撒手人寰。

《刺客聂隐娘》里张震向她的姬妾讲述他对聂隐娘的思念之情,《阿拉姜色》也是这般,只是性别互换了一下。

在这里,秘密消散之后,嫉妒和随之而来的独亨也在朦胧的夜色的逐步隐去,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痛惜和深深的感佩。

这是我所向往的生命的高级仪态,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对最爱的人,毫不避讳的陈述:我更爱的是谁。

太多人的生命,都是被圈点,被设定。

而《阿拉姜色》的这对伴侣,他们之间的情义是清澈,却不急于见底的。

 4 ) 请喝了这碗美酒吧!

在看任何电影前我一般都不会看故事简介,也不会看预告片,选择影片全凭感觉,包括这一部电影。

起初只是想要支持藏语电影的票房,没有提前去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在开始看没多久,俄玛(女主角)就提出要磕长头去拉萨,当时心里的念头就是怎么又来了,除了朝圣就没有其他故事可讲了么?

然而这种抵触随着影片的发展渐渐消失,朝圣不过是导演借助讲故事的一条辅助线而已。

从同行的朋友相继离开,丈夫知道病情反对她磕长头去朝圣,再到后来后父和孩子的继续前行,这条线的作用是让他们互相和解。

俄玛在影片开始时,从噩梦中惊醒继而哭泣,直到她快坚持不住时才告诉丈夫,梦里出现了什么。

这个时候她和前夫和解了。

叛逆的孩子和罗尔基一直心存芥蒂,在维系他们关系纽带的母亲去世后,罗尔基本来想送这个累赘回家,但是他曾对那孩子许下带他去拉萨的诺言。

看见拉萨的地标牌后,罗尔基没有忙着继续前行,说要休息几天收拾收拾,挑个好日子去拉萨。

在拾起驴打翻的骨灰盒时,看见他当时撕碎的照片被黏合放在里面,是他和死去的人和这孩子的和解。

和去年的《冈仁波齐》相比,这部的故事性好很多,并且加入了很多生活和民俗的琐碎片段。

俄玛知道自己病重,不愿意去大城市治病,因为她知道并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但我以前一直认为,去选择相信佛教可能都有自己的目的,比如这种状况下就可以期待一下奇迹降临在自己身上。

在阿婆病重去世后,一度无法和信仰和解,想不明白这么善良和信教的人怎么会这么快离开人世。

近两年大概成长了,发现有的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个样子。

在我们那儿,清晨煨桑或者点佛灯时,都要双手合十许愿。

在今年以前的我,许的愿不外乎是关于自己或是家人的。

在藏历年去祈福时,舅舅跟我说许愿时应该要加上天下苍生,不能自私地只为自己祈祷。

在那以后,每次都留心听了一下别人的祈祷,真如舅舅所说,不管贫苦还是富足的人都在为天下苍生祈祷,突然就觉得自己眼界好低。

人们大都觉得自己不甚了解的这片高原神秘莫测,再加上宗教赋予的力量,甚至以为来了一趟就能“净化心灵”,拍了一些风光大片回去,生活照旧,不如意的仍然不如意。

其实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又有什么差异呢?

琐碎,反复,无聊,这不就是生活。

条件还比不上大城市,只不过欲望也没有那么多而已。

每天做好分内的事情,除外能再转经和念点佛就是大多数人的要求了。

以前看很多藏语片,觉得太不真实。

艺术虽然要高于生活,但离开生活也不行。

少数民族在表达喜欢时都爱用酒,民间流传各种祝酒歌,电影里唱的便是其一。

高原上的冬天很冷的,只要不干活,大家都爱围在火炉前烤火聊天,再烤点土豆在炉灰里,烫到双手不断扔来扔去吹气,也不愿意放在桌上。

电影里最打动我的片段也是烤火,他们烤了好几次火,每一次故事都更进一步发展。

他们一家人围在火堆旁,罗尔基拿着一块石头假装是酒碗,唱起了“阿拉姜色若”,在传递的歌声中和解。

少数民族好像都能歌善舞,在表达情绪时便可以用歌声,最喜欢小时候和阿婆转山时其他老奶奶们用唱腔念经,此起彼伏,在诺大的山谷里回荡。

出生在这个地方好像蛮幸运的。

所以呀,有排片的地方大家一定要去看一下,真的不会后悔的良心之作。

 5 ) 一部被低估的藏语文艺片!拉萨朝圣,治愈苦难!简单纯粹、有爱有信仰的温情之作!

打算找一部应景的影片看看,于是,最终挑选了这部《阿拉姜色》。

阿拉姜色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请您干了这杯美酒,它是来自藏区传唱已久的一首藏语祝酒歌。

《阿拉姜色》粗看像是一部藏民磕头朝圣题材的公路片,其实不然,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

影片讲述了妻子俄玛向丈夫罗尔基隐瞒了自己身患绝症的事情,执意要去拉萨朝圣。

罗尔基知道真实情况后,劝已经上路的俄玛返回,并想带俄玛去成都大医院治病,遭到俄玛的拒绝。

罗尔基没办法,只能陪同一起前往拉萨。

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俄玛与前夫的儿子诺尔吾。

在去拉萨朝圣的路上,俄玛因病去世。

在妻子的弥留之际,罗尔基才知道妻子为何执意要带病前往拉萨朝圣,连病都不愿意看了。

原来俄玛心里一直深爱着前夫,为了在死前能兑现与前夫去拉萨的诺言,不顾病痛折磨,带着前夫的“擦擦”踏上了朝圣之旅。

并且俄玛希望罗尔基能带着诺尔吾继续她未走完的路。

罗尔基是一个朴实的男人,他因为妻子心里还有前夫而生气,可是他也是一个善良的男人,或许他的内心也斗争了许久才下的决定。

不管是因为信仰,还是因为爱,最终还是带着诺尔吾走完了妻子剩下的路程。

妻子因为对前夫的爱,在身患重病后执意要去拉萨朝圣,罗尔基因为对妻子的爱,带着继子帮妻子走完未走完的路,诺尔吾因为对母亲的爱,在罗尔基要将他送过去的时候,他不肯,执意要跟着罗尔基一起去拉萨,完成母亲的心愿。

不仅如此,罗尔基与继子诺尔吾的情感也是微妙的。

诺尔吾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最后一直跟随其后,也表现了他对继父从一开始的排斥到最后的信任。

罗尔基告诉诺尔吾,作为一个男人,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后面。

最后快要到拉萨时,罗尔基给诺尔吾理了发,穿戴整齐,准备挑一个好日子在去拉萨。

理发的这个片段有点感人。

罗尔基帮助了妻子完成了她与心爱之人的诺言,在这里我们是有一丝心疼罗尔基的,但是这也体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原有隔阂的一家三口,从四姑娘山下的嘉绒出发,磕头前往拉萨。

有人说,进藏的确不能净化心灵,朝圣的确不能不药而愈,信佛也的确不能万事如意。

但是,一条川藏线使他们的内心得以相通,也使他们的血液得以融合。

是的!

西藏之行完成了俄玛前夫的心愿,也完成了俄玛的遗愿,同时也让诺尔吾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让村民弥补了年少不懂事的幼稚,还让没有血缘关系的罗尔基和诺尔吾产生情感的羁绊,当然,最后也让罗尔基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很多人都说这部影片比《冈仁波齐》好看,我没看过《冈仁波齐》。

但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阿拉姜色》其实里面的元素很多,不光是朝拜和信仰,还有有关生与死方面、夹杂着许多家庭元素、路人的相助这些人与人之间情感方面、父与子的成长等等。

这部片子还是很不错的!

简单、纯粹、温情、有爱!

电影:《阿拉姜色》国家:中国大陆上映:2018导演:松太加主演:容中尔甲、尼玛颂宋、赛却加豆瓣:7.6=====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50部:《阿拉姜色》-over-

 6 ) 比布达拉宫和朝圣之路更美的,是这对“伪”父子

信仰与爱有多柔软,人类就有多坚韧。

[阿拉姜色],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拿下了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编剧,也被提名了最佳影片;然而上周五公映后,院线排片率还不到百分之一。

我当天去看的时候,毫不意外地包场了。

怎么,这么冷的吗。

导演松太加的藏语新作,笔墨不减藏族电影的主题,多多少少呢,总也离不开信仰。

对普遍藏族人民来说,信仰是生活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许许多多的同类影视作品中,也出现过无数次关于藏传佛教的讨论。

比如去年的[冈仁波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与[阿拉姜色]也形成很好的对比[冈仁波齐]中,以偏向纪实的形式,讲了一队形形色色人物,一路磕头朝圣的故事,是以“朝圣”本身为主线;而[阿拉姜色],以信仰营造了电影的氛围,但拥有一个饱满的故事和更加具体的主题:朝圣的路上,三位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结与爱,汇聚成了本片的核心。

磕头去朝圣的场景,我们也很熟悉了朝圣路上的藏民们,每走三步一叩头,如这张[冈仁波齐]剧照所示——他们合掌三次,然后下跪;以“五体投地”的姿势完成每一次朝拜,起身后继续下一个来回。

往往是几千里的路程,要走上数月甚至经年,才能到达圣地。

“阿拉姜色”这个片名,来自一首藏族民歌“阿拉姜色”是藏语音译,是藏族的祝酒词,意为“请您干了这杯美酒”。

这个被广泛传诵的歌谣,在片中也成为家庭关系的重要交融。

关于“信仰”和“爱”这两个宏大主题中,一切可以反映在单个人物和单个家庭上的元素,在[阿拉姜色]中,都被娓娓道来。

矛盾的和解,夙愿的达成,信仰与爱有多柔软,人类就有多坚韧。

Ala Changso01父与子总是不易俄玛的启程,原因就很简单——她梦见了已逝的前夫,呼唤她一同去拉萨。

惊醒后,她决定踏上朝圣之路。

这对她来说无比神圣,又无比私人。

电影的起点,便是因为这个家庭她对前任丈夫尚未消逝的眷恋,以及冥冥之中的召唤,形成了她眼下的使命;患有重病的她,所剩时日不多,于是以追随信仰的形式,使命带着她出发。

一切都为了完成秘密的心愿——爱驱使着她动身,她相信,佛则可以拓宽她前行的路。

她选择独自前往,仍不忘安顿好家事最开始,这种使命胜过了对家人的依赖;但血脉分隔,爱却是砍不断的——起初,现任丈夫不表态度,儿子持反抗情绪;但最终,两人还是加入了俄玛的旅程。

让我想起[内布拉斯加]一家子,不就是这样运转的么——一路吵吵闹闹,但总在照看着彼此。

[内布拉斯加]中,男主角的父亲一把年纪了还要跨越数州、执意兑换一个没来头的彩票;一家人都在反对,当儿子同样不理解,但为了父亲的安全,并照顾到父亲的心情,虽觉得荒诞,也跟着上了路。

[阿拉姜色]里,俄玛没告诉家人自己上路的原因,但儿子和丈夫,虽弄不明白意图,仍然不由分说地跟来了。

三人一同出发的一刻起,矛盾就开始化解儿子年龄增长,开始明白事儿了,亲生父亲的死,使他和母亲的隔阂越来越大。

从开头一见到母亲扭头就跑,到这里死死不肯跟随叔叔离去,诺尔吾和母亲的关系缓和了。

罗尔基和诺尔吾这么些年来并不亲近;比如他以“提耳朵”的游戏、试图逗乐诺尔吾,却激怒了孩子——但这一举动,成为了触发两人关系转折点的关键。

转折点出现在火旁的祝酒仪式“阿拉姜色”这个标题,出现在了夫妻俩的歌声里——通过这句藏语传统的祝酒词,整个民族的灵魂,此刻都折射在了这个家庭里:“请你饮下这杯美酒吧,不能够不喝”;他们把生活的美好唱进了歌里,歌声也进入诺尔吾的心里。

借用一句[穿越大吉岭]的台词[穿越大吉岭]中的故事也有些类似,本来亲密的一家子兄弟,因为变故,渐行渐远;总要有人主动尝试,久违的联结才会被慢慢寻找回来。

而对于[阿拉姜色]中的这个重组家庭来说,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变故。

本片中“新的东西”,就是在这个伤痕累累的阶段,三个人重新拾起家人间的温暖。

俄玛病危之时,儿子诺尔吾才解开这段心结俄玛的生命被带走,按照教法,是进入了下一个“轮回”;而罗尔基则要带着诺尔吾继续她的旅途,直到抵达拉萨。

俄玛对两人的爱,仿佛涅槃成为联结“父子俩”越来越紧密的绳索;信仰仍在领着一大一小前行——而两人对俄玛的爱,则支撑着他们迈出的每一步。

偶遇的小驴则是家庭情感的再一次具象化如“阿拉姜色”歌词一样,还有一个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诺尔吾失去母亲后不久,就偶遇了这头小驴——小驴的母亲,也在小驴的身旁断了气。

诺尔吾看到了自己,年幼的男孩子立刻就和小驴产生了共鸣;两人带着小驴上路,同样也是通过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敬重,透出他们对自己家人的留恋。

为了完成对俄玛的承诺,他们走了不知多久最终,两人之间经年累月的冲突对峙,在历尽死亡、陪伴和春夏秋冬之后,总算化解。

孩子还是那么倔,但对待罗尔基已经像儿子对待父亲的模样;原生家庭的破裂使他们相聚,接着走过了无数怨恨……而现在,他们带着俄玛来到了拉萨,在这片圣地,他们再次拥有了家人。

02情与理永远难解导演松太加的作品,向来都在宽广辽阔的神秘藏区中,埋下最朴素的故事。

那些风光,那些教义,那些仪式,我们抱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态,尚可以感受些许;而更容易共感的,反而是那些微小、细腻的人物和生活——我们看着这些电影,不仅能感受到宗教体系和藏族文化的庞大,还能明白,活在信仰里的藏区人民,同样是真实的、拥有快乐和苦难的。

家庭形态,别无二致他们不是飘忽的生物——藏族人民在通过宗教洗净灵魂的同时,也在家长里短、吃饱穿暖的问题上,如每一个人那样,苦苦挣扎着。

而每一个藏民的家庭,也有着同样的爱与联结。

就像俄玛的家庭,经历过之前丈夫的死亡、孩子闹别扭、家人过得清贫、老人必须得到照顾……无一不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信仰和仪式,则作为更高的力量和形式出现宗教仪式的进行,贯穿本片——但故事的核心,仍在几人的关系上。

通过主要人物进行各种宗教仪式时的心理刻画,我们能清楚地看见每个人的偏执、失落、犹豫、伤感……他们接受着佛的指导,与此同时是自己的一言一行,驱使他们前进和做出决定。

比如罗尔基去找活佛为俄玛超度在寺庙超度的段落,贴照片这里尤其真实:即使在佛的面前,罗尔基也没有宽心到能够目视俄玛和前夫的合照;私心将照片撕开,从人物的角度来看,甚至有点有趣。

这一瞬间,角色迅速立体了起来——他的痛苦和思念,想出主意的方式,只与夫妻俩之间的联结有关,就如天下无数眷侣一样。

两人路上接受了一家人的帮助路上出现前来帮助的这家人,也是广大藏族人民的缩影之一——男人年轻的时候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坚持要去朝圣,现在把完成神圣任务的愿望寄托在“父子俩”身上。

这也是以同样的形式:信仰包裹的外在行动之下,是这名男子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家庭中的情感,融进了对宗教的追随。

就像松太加之前的作品[太阳总在左边][太阳总在左边]中,驱使主人公踏上朝圣之路的,同样是对祖辈的愧疚和难以消解的痛苦……在这部电影里,也采取了公路与宗教的形式;但片中的主题,都在故事和人物心理当中。

藏族人民世代的信仰,以及他们世代的苦难,都从冲突走向和解,对每个人来说皆是如此。

带走小驴,为诺尔吾治伤看似一件一件的小事,接二连三地在这条路上发生;如此庞大的主题之下,细碎的日常组成了化解矛盾的利器。

我看到后来,诺尔吾也像被罗尔基“提耳朵”那样去提小驴的耳朵,真是太感动了。

如父如子的转变——在他们离拉萨越来越近时,也与彼此越来越亲近。

有人说这又是一个“女人牺牲自己为家庭”的故事?

我不认为俄玛的举动应被称作“牺牲”。

俄玛的出行,是她自己的选择,家人安好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阻拦她;她心怀的,是对圣地的追随,是过去的那份戛然而止的爱——她的死亡最终成为了罗尔基和诺尔吾和好的原因之一吗?

这不假,但俄玛是坚守着“顺其自然”的信仰而去,她成为了“大爱”和“精神”的一部分,这比单纯的牺牲要复杂太多了。

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彼此已经无法分割最终到达圣地边上,已形同父子的两人,用清洁面容的方式,掩盖着越来越错杂的情绪;孩子最后看到母亲的照片,只背过脸去偷偷擦拭泪水,丈夫无奈地看着孩子,三个人之间的联结悄然无声地完整了——虽然曾经断裂,但爱永远会在一家人之间,形成千丝万缕。

信仰,太大太大了,我们,却始终这么渺小;而拉萨,那么远。

-文: 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7 ) ཟོན་ཐར་རྒྱལ་ལ་བཅར་འདྲི།

ཟོན་ཐར་རྒྱལ་གྱི་གློག་བརྙན་དག་ནི་བལྟས་ཚོད་ཀྱིས་སྐྱ་མདངས་ཆེ་ཡང་།དོན་དུ་དྲོད་འཇམ་གྱི་ཁ་དོག་ཅིག་མངལ་ལ་སྦྲུམ་ཡོད།ཁོང་གི་གློག་བརྙན་ཁྲོད་ཀྱི་མི་སྣ་གཙོ་བོ་དག་ནམ་རྒྱུན་སྡུག་བསྔལ་དང་འུ་ཐུག་པའི་གནས་ཚུལ་འོག་ན་ཟུག་དང་འགལ་འདུ།སྐྱོ་ངལ་གྱི་སེམས་ཀྱི་རི་ཆུ་མང་དུ་བརྒལ་མཐར་ཐར་བ་དང་ཞི་མཐུན་ཡོང་བ་ཞིག་ཡིན།དབུས་ལམ་གྱི་ཉི་མ་ལས་ཉི་མ་མཐའ་མཇུག་རང་དང་ཞི་མཐུན་ཐོབ་སྟེ།ཡང་བསྐྱར་སྐྱོ་གར་བྱུང་བའི་སར་ལོག་ནས་མ་རྒན་གྱི་ཁྲག་ཐིགས་འགོས་པའི་ས་རྣམས་དེ་གར་བཏབ།གློག་བརྙན་གཙང་བོར་བུ་མོ་ཆུང་ཆུང་དེ་བརྒྱུད་ནས་མི་རབས་གསུམ་གྱི་རྒྱུས་མ་ལོན་པ་དང་བར་ཐག་ཡིན་ལ།ནམ་ཡང་དགའ་བ་གླེང་ཆོག་གི་འབྲེལ་བའི་གཏམ་རྒྱུད་རྣལ་མ་བརྗོད་ཡོད།བརྩེ་གདུང་ནི་གཙང་བོ་དེ་བཞིན་དུ་ལྷིང་འཇགས་ཀྱིས་བཞུར་གྱིན་ཡོད།

ཟོན་ཐར་རྒྱལ།ཟོན་ཐར་རྒྱལ་གྱི་བརྩམས་ཆོས་གསུམ་པ་ང་ཡི་ཆང་གསོལ་རོགས་ཀྱི་ནང་དུ་ཤི་གསོན་གླེང་སྟེ་ཁྱིམ་ཚང་ཞིག་གི་དབུས་མཇལ་གྱི་ལམ་བུ་བརྗོད་ཡོད།ནད་ཀྱིས་གཟིར་བའི་ཆུང་མ་ཡིས་སྐྱེས་པ་སྔ་མ་ལ་དམ་བཅས་པ་ལག་ལེན་བྱས་པ་དང་།སྐྱེས་པ་དེ་ཆུང་མ་ལ་རྒྱུས་མ་ལོན་པ་དང་འཁང་ར་ནས་སེམས་རྒྱ་གྲོལ་ཏེ་ཆུང་མར་དང་ལེན་དང་དགའ་བ་བྱས་པ།བྱིས་པ་དང་ཕ་གཡར་གཉིས་འགྲིག་མཐུན་བྱུང་སྟེ་ཆེས་ཉེ་བའི་མིར་གྱུར་ལ།བཟའ་མི་གསུམ་པོ་རང་རང་གི་སྡུག་བསྔལ་གྱི་མྱོང་བ་བརྒྱུད་ནས་མཇུག་མཐར་ལས་དབང་གི་སྐུད་རྐྱ་གཅིག་ཏུ་འགྲིལ།བལྟས་ཚོད་ཀྱིས་སྐྱ་མདངས་ཆེ་བའི་གཏམ་རྒྱུད་འདི་དག་གི་ནང་དུ་མདུན་ཕྱོགས་མཐོང་བྱེད་ཀྱི་འོད་སྣང་གིས་ཁེངས་ཡོད་ལ།ཟོན་ཐར་རྒྱལ་ལགས་ཀྱིས་དམ་ལྷོད་རན་ལ་ཆེས་འཇམ་པོའི་ངང་ནས་འོད་སྣང་འདི་མཚོན་པར་བྱས་ཡོད།ཁོང་གི་བརྙན་མིག་ནི་ཞིབ་ཅིང་སྲོང་བོར་སྨྲ་ལ།ཟོལ་ཟོག་དང་བྲལ་སྟེ་མིའི་བརྩེ་གདུང་དག་ཚད་དང་རན་པར་མཚོན་པར་བྱེད།གསར་འགོད་པ།:<<ང་ཡི་ཆང་གསོལ་རོགས>>ཕབ་བསྐྲུན་གྱི་དབུ་ནམ་ཞིག་ལ་བརྩམས་པ་ཡིན།ཕབ་ཡུན་ཅི་ཙམ་འགོར་སོང་།དུས་སྔ་མའི་འཁྲབ་གཞུང་གི་རིམ་པ་ནས་དུས་ཕྱི་མའི་སྒྲིག་བཟོའི་བར་གྱི་གསར་རྩོམ་གྱི་གོ་རིམ་ངོ་སྤྲོད་མདོར་བསྡུས་ཤིག་གནང་རོགས།

གཙོ་འཁྲབ་པ།ཉི་མ་སྲུང་སྲུང།ཟོན་ཐར་རྒྱལ།:སྤྱིར་ན་ནིང་གི་འཆར་གཞི་ཡིན་ན་གློག་བརྙན་གཞན་པ་ཞིག་ཕབ་སྐྲུན་བྱེད་རྒྱུ་དེ་ཡིན།འཁྲབ་གཞུང་ལོ་གཉིས་ཀྱི་སྔོན་ནས་བྲིས་ཟིན།མིང་ལ<<ལྷ་མོ་དང་དགའ་བྷེ>>ཟེར།ཐེངས་འདིའི་ཕིང་ཡོ་གློག་བརྙན་དུས་སྟོན་དུ་བྱ་དགའ་ཡང་ཐོབ་མྱོང་།ན་ནིང་གི་ཟླ་གསུམ་པ་ཡས་མས་སུ།ང་རང་ཁྲི་འདུར་སོང་ནས་དགེ་རྒན་གཡུང་དྲུང་རྒྱལ་དང་ཁ་བརྡ་བྱས་མུར།ཁོང་གི་ཁ་ནས་བགྲེས་པོ་ཞིག་དང་བོང་བུ་ཞིག་ལྷ་སར་གནས་མཇལ་ལ་ཕྱིན་པའི་གཏམ་རྒྱུད་ཅིག་ཐོས་སོང་།སྔོན་ཆད་བགྲེས་པོ་ཞིག་ལྷ་སར་འགྲོ་བའི་ལམ་བར་ནས།ལམ་ཐོག་ནས་ཁལ་མ་ཞིག་མཁོ་རྐྱེན་བོང་བུ་ཆུང་ཆུང་ཞིག་ཉོས།བོང་བུ་ཆུང་ཆུང་དང་བགྲེས་པོ་གཉིས་ལྷ་སར་འབྱོར་དུས་ཕལ་ཆེར་ལོ་གསུམ་ལྷག་འདས་ཟིན་པས།བུང་བུའང་ལག་ཆགས།དེ་ལྟར་མི་དང་དུད་འགྲོའི་བར་དུ་བརྩེ་བའང་ཆགས།ཡིན་ནའང་གནས་མཇལ་ཚར་རྗེས་བོང་བུ་ཇི་ལྟར་རང་ཁྱིམ་ལ་བསྐྱལ་འདྲེན་བྱའམ།འདི་ལྟ་བུའི་གནད་དོན་ལ་ང་རང་སྤྲོ་བ་ཆེན་པོ་སྐྱེས།གནད་དོན་འདིའང་བགྲེས་པོ་ཁོང་གི་སེམས་ཀྱི་ཁུར་བོ་ཞིག་ཏུ་གྱུར།གློག་བརྙན་གྱི་ངོས་ནས་མཚོན་ན་དོན་དག་འདིར་རྒྱུ་མཚན་ཆེན་པོ་འདུག དཔེར་ན་རླངས་འཁོར་ཞིག་འདི་འདྲའི་ས་ཆ་ཐག་རིང་ཞིག་ནས་ཡུལ་ལ་འདྲུད་རྒྱུ་ཟེར་ན་དོན་དངོས་ལ་འགལ།འཁྲིད་ཟེར་ནའང་དཀའ།ཁ་མལ་དུ་བསྐྱུར་འཇོག་ཟེར་ནའང་སེམས་ཀྱིས་མི་བཟོད།ངས་གཏམ་རྒྱུད་འདི་འཁྲབ་གཞུང་ལ་བཅོས་འདོད་སྐྱེས་བྱུང་།དགེ་རྒན་གཡུང་དྲུང་རྒྱལ་ཀྱང་འཐད་པ་བྱུང་།འཁྲབ་གཞུང་འབྲི་བའི་གོ་རིམ་ཁྲོད་ནས་རིམ་བཞིན་ད་ལྟའི<<ང་ཡི་ཆང་གསོལ་རོགས>>ཀྱི་རྣམ་པ་འདི་གྲུབ།བུད་མེད་ཅིག་གིས་ཁྱོ་ག་སྔོན་མར་ཁས་བླངས་ཟིན་པའི་མནའ་ལྟར།དང་མའི་བགྲེས་པོ་དང་བོང་བུའི་གཏམ་རྒྱུད་ཡལ་བར་གྱུར།མཐའ་མར་ངང་གིས་ཁྱིམ་ཚང་ཞིག་དང་།ཁྱོ་ག་སྔོན་མ་དང་ད་ལྟའི་ཁྱོ་གའི་སེམས་ཚོར་བསྣོལ་མ།ད་དུང་བྱིས་པ་ཞིག་གི་བརྩེ་དུང་གི་འགྱུར་བ་སོགས་ལ་གཞི་བཅོལ་དགོས་བྱུང་སོང་།སླར་བརྗོད་གཞི་འདི་ལྟ་བུ་ཞིག་ཡིན་དོན་ཡང་རང་ཉིད་ཀྱི་གོམས་ཚུལ་ཞིག་ཡིན་པ་འདྲ།རྒྱུ་མཚན་ནི་ངའི་སྔོན་ཆད་ཀྱི་བརྩམས་ཆོས<<དབུས་ལམ་གྱི་ཉི་མ>>ནས<<གཙང་བོའི>>བར།ཐབས་འདི་འཐེན་ཏེ་གསར་རྩོམ་བྱས་པ་ཡིན།འཁྲབ་གཞུང་བྲིས་ཚར་རྗེས་དགེ་རྒན་གཡུང་དྲུང་རྒྱལ་ལ་བསྐུར།དགེན་གཡུང་དྲུང་རྒྱལ་ཀྱང་སེམས་འགུལ་ཐེབས།ཁ་པར་ནས་སྤྲོ་སྣང་གིས་ཁེངས་པའི་སྒོ་ནས།འཁྲབ་གཞུང་དངོས་གནས་ཡག་པོ་འདུག གཏམ་རྒྱུད་ཀྱང་ཁོང་གི་ཕ་ཡུལ་རྒྱལ་རོང་ནས་བྱུང་བ་ཡིན་པས།གོ་སྐབས་དམ་འཛིན་གྱིས་མ་རྩ་གཏང་ན་འདོད་ཅེས་བཤད་སོང་བས་བརྙན་ལེན་རྒྱུའི་རེ་བ་བྱུང་།དང་ཐོག་གློག་བརྙན་འདི་སུ་ཞིག་གིས་འཁྲབ་དགོས་པའི་འཆར་གཞི་མེད་མོད།ངས་འཁྲབ་གཞུང་འབྲི་བའི་གོ་རིམ་ཁྲོད།མི་སྣ་འདི་གཡུང་དྲུང་རྒྱལ་ཁོང་རང་ཉིད་ཀྱིས་འཁྲབ་ན་ལེགས་པའི་བསམ་ཚུལ་ཞིག་བྱུང་།བསམ་འཆར་འདི་ཡུན་རིང་ལ་སྦ་གསང་བྱེད།རྒྱུ་མཚན་ནི་དེ་སྔོན་ཀྱི་གསར་རྩོམ་བྱེད་ཐབས་ལ་སྔོན་དུ་འཁྲབ་སྟོན་པ་བཙལ་རྗེས།དེ་ནས་རིམ་བཞིན་འཁྲབ་སྟོན་པའི་སྣང་བརྙན་ལ་ཞུགས་ནས་འབྲི་སྲོལ་ཆགས་ཡོད།རྗེས་སུ་དགེན་གཡུང་དྲུང་རྒྱལ་དང་ལྷན་དུ་ཆང་འཐུང་བའི་སྐབས་སུ།ཁོང་གིས་ང་ལ་འཁྲབ་སྟོན་པ་མང་བོ་ངོ་སྤྲད་སོང་།དེའི་ཁྲོད་དུ་འཁྲབ་སྟོན་པ་སྐད་གྲགས་ཅན་འགའ་ཤས་ཀྱང་འདུག་མོད།ངས་ཁོ་རང་ཉིད་ཀྱིས་འཁྲབ་ན་འགྲིག་ཅེས་བཤད།ཐོག་མར་ཁོང་གིས་ངའི་སྐད་ཆ་འདི་ཀུ་རེ་ལ་བརྩིས།རྒྱུ་མཚན་སྔོན་ཆད་ཁོང་ཉིདMVལས་གཞན་གློག་བརྙན་གྱི་བརྙན་མིག་ཏུ་འཆར་མྱོང་མེད་ཅིང་རང་ཉིད་ཀྱི་འཁྲབ་སྟོན་ནུས་པ་ལ་ཡིད་ཆེས་མེད།ངས་ཁོང་ལ་སྐུལ་མ་ཡང་ཡང་བྱས་པའི་མཐའ་མར་ཁོང་གིས་འཁྲབ་སྟོན་བྱེད་རྒྱུ་ཐག་གིས་བཅད།དེ་ལྟར་ཕབ་བསྐྲུན་གྱི་འཆར་གཞིའི་རྒྱུན་འཁྱོངས་སོང་།ཟླ་བརྒྱད་པའི་ནང་དུ་རྦད་དེ་ཕབ་བསྐྲུན་མགོ་བརྩམས་པ་ཡིན།

གཙོ་འཁྲབ་པ་གཡུང་དྲུང་རྒྱལ།གསར་འགོད་པ།:མགྱོགས་པོ་འདུགཟོན་ཐར་རྒྱལ།:རེད་ཡ།མགྱོགས་པོ་འདུག གཏམ་རྒྱུད་བྱུང་སའི་རི་བོ་སྐུ་བླ་ནི་གཡུང་དྲུང་རྒྱལ་གྱི་ཕ་ཡུལ་རེད།དེ་ནས་མགོ་བརྩམས་ཏེ་ལྷ་སའི་བར་དུ་བླངས།དེར་མཐུད་མཚོ་སྔོན་ནས་བླངས།མཚོ་སྔོན་ནས་ཚར་རྗེས་ཡོངས་སུ་མཇུག་རྫོགས།གསར་འགོད་པ།:དེ་ན་བརྙན་ལེན་ཡུན་ཅི་ཙམ་འགོར་སོང་།ཟོན་ཐར་རྒྱལ།:ང་ཚོས་བར་མཚམས་ཤིག་ཏུ་ཟླ་བ་གཅིག་ལྷག་ཙམ་ལ་ངལ་གསོས་པ་ཡིན།རྒྱུ་མཚན་ནི་དབུས་ལམ་དུ་དུས་ཚོད་ཀྱི་འགྱུར་ཚོར་ཞིག་མཁོ་ཞིང་།བརྙན་གཟུགས་སུ་ཡང་དུས་ཚོད་ཀྱི་འགྱུར་བ་མངོན་པར་བྱེད་དགོས་པས་ཡིན།གསར་འགོད་པ།:དུས་ཕྱིའི་སྒྲིག་བཟོ།ཟོན་ཐར་རྒྱལ།:དུས་ཕྱིའི་སྒྲིག་སྦྱོར་ཡང་ཅུང་མགྱོགས། ཟླ་གཉིས་ལ་བཅད་བཟོ་དང་།དེའི་ཁར་སྒྲ་དང་ཚོས་མདོག་བཅས་བསྣན་ན་ཕལ་ཆེར་ཟླ་བ་གསུམ་བཞི་ཙམ་ཡིན་རྒྱུ་རེད།༼གཤམ་གྱི་གཤེར་རིས་ནོན་དང་།འཕྲིན་ཕྲན་སྤྱི་སྟེགས་སུ་མུ་འགོད་བྱ།༽

མེ་ལྷ་དབོན་སྤྱི་སྟེགས།

 8 ) 伤痛是一个值,往往落在善良人身上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11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阿拉姜色》是在今年上海电影节获得广泛好评并抱回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奖的热点电影,即便排片不大,不密,依然在近期颇受关注,并获得挑剔的男性影评人群体的肯定。

它感动人们的,一定不是五体投地磕头去拉萨的信仰心,而是普通人的情感,感动在磕头之外,又不能脱离磕头,即故事既探入普适性人情微妙处,又发轫于藏族的特殊文化。

“阿拉姜色”是藏语音译,意为“请您干了这杯美酒”,大概是男女主角罗尔基和俄玛吃饭喝酒时唱的那首藏族民歌。

这种情调,加上从头至尾的伤感配乐,奠定了平静、忧伤甚至粘稠的电影氛围。

故事从俄玛清晨的哭泣开始,罗尔基不知她的梦,也不知她的秘密,但他至少能从“煨个擦擦”这种藏族祭奠死者的小仪式中猜测妻子的心事,并追溯到妻子隐瞒的绝症秘密,大叔憨厚,但不傻。

但妻子亲口讲出,她磕头上路去拉萨朝拜,只是为了圆死去的前夫托来的梦,临死也要嘱托他让孩子带着他爹的擦擦做的书包——即作为个体的信物——去拉萨,大叔遭受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于是我们非常理解他听说妻子执意“死在路上”的缘由是她对前夫的爱之后那种妒嫉、失望,也理解他听寺庙里的和尚说,两夫妻一起升天,命真好,之后,不甘心地把照片撕成两半,分别贴在墙上。

孩子把照片拼回来随身带着,他惊愕地发现自己在这个三口之家永远处于局外第四人的位置。

妻子爱的是前夫,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妻子的错,孩子爱的是亲生父母,不爱这个后爹,更不是孩子的错。

如果爱之伤是一个恒定值,总是需要一个人承受,那么善良的罗尔基就是那个注定受苦的人。

人一陷入这种局面,往往会叹息命运。

下一步,就是信仰。

无论是完成他所爱的俄玛随前夫的亡灵、磕头去拉萨这个遗愿,还是化解痛失所爱的悲伤,甚至与极少见面的继子建立相依为命的新关系,他都只能选择在这种关于信仰的仪式中体验过程,获取心灵平静和活下去的动力。

结尾处,目的地拉萨胜利在望,罗尔基与继子形成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即“我懂你的伤痛与情感,你的心里从未有过我,但我要陪伴在你身边,你是自由的”。

由此,他也终于能含泪接受“人家”两夫妻一起升天的冥冥之意。

大叔的泪,也为你我他而流,这不就是我们在爱中的处境吗?

 9 ) 祝酒歌中去朝圣

一个病重的妻子独自带着心愿踏上了朝圣之旅,丈夫和儿子为爱也加入进朝圣道路中,妻子病逝后,丈夫和儿子继续完成妻子遗留的夙愿,在路途中完成了父子关系的和解,也终于完成了去拉萨的朝圣愿望。

加绒藏语的方言、活佛转经丧礼、弦乐器弹奏犹如天边传来,在藏族文化符号的包裹下,让人物关系冲突变化和亲情的表达有了一些地域性的色彩。

朝圣所具有的神性被导演削弱,转而聚焦于人物内心幽微细腻的情感。

在朴素的镜头中,人物完成了朝圣的夙愿与自我的和解。

语言的缺少并没有削弱人物的形象,在静默中却用大量的细节堆砌表现出更大的情感张力,冲入湖中的奋不顾身,打着手电在脚底涂药,简单的镜头中暗涌着情感。

而影片在父子关系之上又添加以寄养家庭的设定,与《小偷家族》中家庭设置有着相似性,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称谓,但在藏族文化下人物关系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层次感。

父子关系从撕裂的照片到剪去的头发,形同陌路最后相依为命。

小孩在山上看到了布达拉宫,让夙愿得到了完成,也是关系融合的双重圆满。

松太加导演作为藏族人,在创作中一直关注藏区人民的生活表达,电影中融入了大量的藏族元素,片名的直译显露出电影的文化表达倾向,而父亲的形象传递出的是藏族文化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

但不同于《冈仁波齐》中的朝圣,有着川藏线自然风光的瑰丽,展现的是朝圣的过程,这部影片的朝圣只是叙事的元素,推动发展却并不着力表现。

导演更多的是记录下个体的精神困境和情感纠葛,让心灵去朝圣。

祝酒歌成为影片沉郁风格下的一抹亮色,却又埋下了浓厚的怅惘。

俄玛将病情与对前夫的思念藏匿于朝圣的夙愿,罗尔基把生活的困顿和纠葛连同酒一同吞入腹中,诺尔吾用叛逆掩藏情感缺失的失落,而在此刻三人篝火边的围坐唱歌,成了动人的伏笔,让结尾的歌谣震动心灵。

像极了《小偷家族》里的那场烟花,美好转瞬即逝。

 10 ) 剧透警告细节

女人在哭

女人请求夫 罗尔基在弄上图的烧火,女人要自己弄医生说检查结果几乎没说男人水坑滑倒女人想磕头去拉萨朝圣,男人说太远男人想陪女人,但女人说男人的父亲谁来照顾(可能检查结果不好)给父亲买了剃须刀和鞋女人回娘家,那里的儿子诺尔吾不亲近自己了男人收音机听天气有雨也去,一路上早晚会遇见这样天气存折给丈夫,看照片,已经6年了女主俄玛同行的两个女人都不是磕头过去,其中一个说自己出生以来还没这么累老公找上了,说知道结果了,为啥要瞒着她,女人说她梦到了,都是命两女人都没回来,现在你一个人去吧,丈夫把行李丢给女主女人抱着行李哭女主弟弟来了,丈夫带着儿子也来了,儿子与其他同龄人不一样,打算等一年上学但女主不允许这么说诺尔吾头套塑料袋,想吓卡车司机。

父笑包容,弟弟粗暴

《阿拉姜色》短评

艺术味道太浓,享受不了。能理解,但不能共情,电影不差,非我所好。

5分钟前
  • 试锋
  • 较差

最近两年类似的片子太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了,没有啥新意

9分钟前
  • D伯爵
  • 很差

下雨的夜晚,无意中撞见的这部电影。早上去出门诊,预约的老病人,问起他的小狗怎么样了,他说小狗住院了,输着白蛋白呢。他的车上曾经有过一只小狗的照片,已经故去了。生和死其实每天都在上演,只是我们是否能够觉知陪伴在身边的温柔而已。难得的好电影,却受众不多,有些奇怪。

10分钟前
  • 紫书
  • 力荐

知道容中尔甲曾经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少数民族歌手会不会暴露了自己的年纪?希望松太加的电影那种初始的质朴气息能一直生生不息,电影科班气越来越少。

11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安多新浪潮讲起嘉绒语

16分钟前
  • 于小狮
  • 推荐

极好。重点不是拉萨朝圣磕长头,而是微妙复杂最终化归和解的人物关系。质朴隐忍,看出了是枝裕和的况味。为什么容中尔甲一个唱歌的演技会这么好???几次啜泣真是令人痛彻心扉。

21分钟前
  • 山人阿苍苍
  • 推荐

如果冲着藏地风光去看《阿拉姜色》,应该会失望而归。如果只从信仰和朝圣的角度去解读《阿拉姜色》,未免太过浅薄。藏区和藏民,只是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信仰和朝圣,只是故事的文化基底,而诺言、成长与爱,这些人类共通的精神母题,才是电影想要去表达的。一个低沉的开头,一路走到昂扬的结尾。没有刻意煽情,一切点到为止,和解停留在了眼中和心中,甚至这一条践行诺言的路,也结束在了与拉萨一山之隔的公路边。比《冈仁波齐》高明。

26分钟前
  • 筱珊君
  • 力荐

影片里面全然不见坏人,甚至没有一丝的恶,牵强一点的也就孩子的顽皮不懂事和丈夫对妻子前夫的隐隐妒忌…在这样一部让人感受着真善美和信仰力量的作品面前,我愿意相信在这片土地上的某个角落,这样的美好是真的。PS. 与驴相遇是缘分,我立马想到是为了之后帮忙驮行李,果不其然。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3.5 最精彩的表达是朝圣主体转换的不露痕迹又合情合理。朝拜本身的去魅化处理也是此类题材罕见的珍贵品质。

32分钟前
  • LOOK
  • 推荐

背身流泪,和开始的坐地大哭呼应,朝圣换来的宁静远胜过生离死别的痛

33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朝圣,也是和解的一种

34分钟前
  • 通叔
  • 还行

一曲祝酒歌,情牵你和我,三步一叩的朝圣之旅,也是从男孩到男人的必经之路,其实这对非亲父子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细节,但就这样一起感受冬去春来的变化,也挺好,泪水模糊血迹这一幕,尤其感人

35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无聊到无力吐槽,没逻辑到全程尴尬。开头男的怎么突然就被撞了呢?孩子之前那么不听话怎么就突然懂事了?又怎么突然就伤到脚呢?《冈仁波齐》虽然作,但还有风景可看,这部电影完全是拖沓不堪,别浪费时间去看了。

36分钟前
  • 三童
  • 较差

一般般 设定很奇怪。一个丈夫去完成死去的妻子的前夫的遗愿

41分钟前
  • 是刺猬呀
  • 较差

3【兰陵幸福蓝海】在大家有意无意地神化着“藏人朝圣之路”的当口,松太加依旧着眼于最普世的话题和情感,将信徒的朝圣动机和行为完全私人化,圣地拉萨也只是在结尾处远远地打了个招呼。这种看似避重就轻的处理手法再佐以影片丰富的细节反而唤起了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人强烈的共情,着实高明!

42分钟前
  • 我完全康复了
  • 推荐

中国电影人这是打算让都市白领和信佛大妈每年都进影院来一次“云磕长头”吗?除此之外,我看不出本片有什么其他存在意义。影片呈现的畸形家庭关系过分猎奇,使得“陪伴”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被人物的做作消解殆尽。说白了本片就像一部加入了磕长头元素的狗血家庭伦理剧,除了主题曲真的还挺好听外,我实在没看出有哪点值得被捧这么高。

44分钟前
  • 韦斯安徒生
  • 较差

白瞎了容中尔甲的歌声

46分钟前
  • 魔鬼の翅膀
  • 较差

当导演一边自嗨一边呼唤观众巨婴式的廉价感动时,就注定不会有好作品出现。叙事能力的缺失和故事内涵的浅薄,体现的是一种不思考、不生活、不敬业的创作态度

49分钟前
  • 米老虎
  • 较差

多多少少有些沉闷,公路片,故事不复杂,情节也好理解。情感与思考,影片的完成质量都是不错的,不是一部非常藏区凸显风光的作品,而是更偏向于普世的影片。就是结构略有一点失衡,没有特别打动我。在这个档期去影院的基本唯一选择,然而排片真是太少了。

54分钟前
  • 雅斯科罗宁
  • 还行

演員、鏡頭、劇本都很有效很感人。

59分钟前
  • alfred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