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127小时》,绝不是一个震撼所能说明我的心情。
人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才能在那样绝望的逆境中活下来?
如果是我,也许早崩溃在灾难中,宿命已经注定,我不相信人定胜天,也许会拼命挣扎,但是我不相信结果是乐观的。
Alan用身体撞击石头,无用功。
嘶竭力地的喊叫HELP,声音嘶哑绝望迫切,透彻人心扉里的渴望,那样的声音也只用有在危险中才会如此有力量。
他喊叫着,一声有一声,”Christine , Megan”,真希望刚认识的女伴就在附近,会听见,会救援。
人在逆境中总部放弃生命,即使有那么一点点的可能,我们都要抓住那一根救命的稻草。
钝的小刀,一点一点的挖着巨大的岩石,刚开始时希望能把手给挖出来,刀子掉了,旁边爬过的蚂蚁或许是嗅到味道了,或许是过来嘲笑一番。
那么艰难地捡起来,但事实却号毫无作用,最后沦为活动来保暖。
想要利用轮齿把上面的石头拉下来,砸了压住自己的这一块,使劲的往上抛,一遍又一遍,终于拴住了,可是整个人再怎么蹦也不管用。
看着时间,很慢很慢,连我作为旁观者都会觉得时间凝固在灾难的那一刻。
24小时,前臂没有血液循环,已经废了。
太阳每天会照进来几分钟,天空会有一只鹰飞过,地下有昆虫,绝望中什么都觉得是希望,有点东西陪着总是好的,纵使鹰和昆虫都会是自己不幸身死的受益者,可是在活着的时候,看到生命是多么美好,这样才用勇气坚持。
缺少食物,水也就剩下那么几百毫升,天气的昼夜温差极大,身边除了一些常用的登山工具和照相机之外,再无可用的东西。
于是开始自娱自乐,自拍,给家人留下遗言吧。
拼命地嘶喊HELP,拍下来看看,从自己的音像中更坚持了挣扎的想法。
我们不能让生命白白地流逝,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我始终尝试过。
再即使记录一些自己所做的努力吧,以后回忆还是会很感触。
困境中会想起很多东西,如果你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那么一生中肯定会有回忆,为自己做过的和没有做过的。
亲情,爱情,友情,都是珍贵的回忆,Alan的每一样都不完整。
常常会忽略家人的照顾,与女朋友分开,离别的时候他女朋友说他注定一辈子孤独,想诅咒一样,在这时候是应验了吧。
还有年轻人寻找刺激的性,想起一堆人在雪天里赤裸地拥挤在破车里。
看着与偶遇女伴一起天水的录像,心里充满了热忱。
友情,跟他同事的算是吧,可是他也没告诉他自己去哪里。
想象中会有一场暴雨把自己冲刷下来,会有充足的食水,自己还能去敲开女友的房门,遭到拒绝后才懂自己还在灾难中,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
一个人走自己的旅途,寻找属于自己的冒险。
这样的人生很美好,也很危险。
说起来我也是喜欢一个人去旅行,因为没有适合的旅伴,可是我还没有冒险精神,但我很羡慕Alan,真的,能够追求喜欢做的事情,很有魅力。
还是自娱自乐,像一个访谈秀地节目,既是主持,又是嘉宾,谈起父母,谈起技能,谈起是否还你能生还,声音很平静。
面对死亡,我们还是平静面对吧。
很幽默吧,美式风格。
想起小时候,想起自己的宿命。
I’ve been thinking everything is, comes together. It’s me, I chose this. I chose all these. this rock, this rock is waiting for me in my entire life. ever since ?? many billions years ago, turn through space, it’s been waiting me to come here, right right here .i’ve been absorbed to here in my whole life, since I was born ,every breath I’ve taken in, every action been leading me to here, the crack on the earth surface.(练练我的听力,呵呵)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生卒牛,愿灵魂安息。
这一切之后开始最后一步,很自残的一步,为了生命,宁愿放弃前臂。
刀子钝得很,连骨头都刺不进。
可是都不管了,一刀一刀地插,看得我怵目惊心,那是自己的身体呀,血淋淋,有多么疼痛呐,会不会晕倒。
这一切的痛苦,我都忍,为了生命,为了一线小小的希望,我绝不放弃。
听着撕心裂肺的声音,很残忍,要是可以,一剑断臂那么多么好的事呀,宁愿是被郭芙断臂的杨过。
终于解脱了,那也是心灵的暂时解脱。
茫茫荒野,一目无人,离开了石头的束缚,仍不见生机。
一潭浑浊的水,救命之源。
是遇见幸运。
模糊中看到人影,希望扩大,再扩大。
经历过困境后能重生,那又是另一种生命的领悟。
从那以后,继续做一名登山者,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但是我懂了,不会再让自己遗憾。
He always leaves a note to say where he has gone.再遇到危险,会有人知道,会有人救援,那还怕什么呢?
127 hours,浓缩在1个半小时里,我的心情跟着Arron起伏,建议喜欢户外的朋友,特别自己觉得有经验而且不可控制的有些走火入魔的那群更应该看看。
我从去年开始慢慢开始参加一些户外活动,非常不专业的户外菜鸟,虽然一直在装备上追求专业,因为我知道这是短期内唯一可以追求到的所谓专业。
不多的户外经历却给我几次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独立日跟着大牛们去san Gorgonio packing, 晚上睡帐篷的时候老觉得外面有动物在走来走去,事后想想其实是山里的风,但是回到城市后听到的第一个新闻就是某个camping ground里有人被熊袭击的事情,心里冷飕飕的,只是庆幸到,那个人不是我和我的同伴。
还有一次出门爬山经历,因为经验主义的关系,觉得那是自己熟悉的地方,对时间也有所掌控,最终造成了没戴头灯摸黑下山的结果。
更可笑的是,出门前都没看天气就穿了平时的棉外套,到了山腰发现头上乌云密布,却还是决定冲顶,现在想来这些都是多么愚蠢的举动。
不过我是幸运的,我既没有遇到熊,也没有被雨淋成落汤鸡从而因为全棉的衣服把自己捂出肺炎,更没有在摸黑下山的路上脚上拌蒜掉入万丈深渊,就更别提需要砍断自己的手和脚了,不过下一次谁知道?
总是会有下一次,只要还有下一次,只要自己不改掉这些臭毛病,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这个127hours。
就如Arron所说的,那块石头等了他一生,他也用一生在等待这个时刻,性格决定命运,更何况你选择了户外。
因为很多同学还没看过此片就不剧透了,也没什么好透的,晕血的同学就不要去看了,至少坐我边上的老太太在关键时候闭上了双眼,我也送了口气,之前我是随时准备有可能需要送她去医院的。。。。
最后罗嗦几句:1. 一个人出行没什么,但是永远要告诉别人你去了哪里,合理的归来的时间,有效的联系方式等。
2. 不要因为自己的爱好而疏忽了身边的人,所以爱你的和爱你的人,因为山永远在那里,但是爱你的人不会等你一辈子。
看完这部电影知道了吧,别瞧不起那些石头啊沙砾之类的,随时可以要了你小命。
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到了以下几点:一、尊重自然,爱护环境。
这是必需的。
二、出门之前跟家人或者朋友打个招呼,让人知道你的行程。
独行侠一般人当不了,也不好当。
三、千万别买劣质的户外用品,这点钱省不得。
四、强健的身体素质很重要。
还是毛大爷的那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 钱。
”感谢父母、感谢朋友、感谢上帝!
我似乎总是很容易被打动。
可是在生命面前谁又能够抗拒呢?
不知道印度院线为什么这么晚才上,BOYLE在拍过百万富翁后印度人对于他已经没有好感了吗?可即使这样,电影院里面哭成一片却是很久没有看过的场景,而且是在印度。
要知道,往常的电影上映的时候,印度人一定是欢快的载歌载舞。
临时决定去看电影的,晚上巧恰和朋友聊到德里的人力三轮车夫。
总是愿意多给他们一些钱,因为这些无家可归,晚上只能抱着自己的三轮车睡的人,每一天都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
而且是只靠自己而活着,这已经强过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不是吗?
固执地活着,生命只是如此,那么请不要凌驾这份尊严。
说回正题。
刚刚回家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youtube上的纪录片原版,其实没忍心看下去。
我觉得心跳也在憋着加速,三倍于往常。
仿佛刚刚还听见,I CAN DO EVERYTING ON MY OWN.那个蹦跳而过的背影,让我一下子回到了现实。
看完电影,回荡在我脑海里的镜头并不多,这是其中之一。
节奏很紧,其实刚看纪录片觉得节奏更紧。
编剧做了很多改变了,让这部电影能够商业起来。
穿越BLUE JOHN CANYON的深处,镜头拉出全景的时候,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我感受到了。
仿佛身临其境。
在拉贾斯坦沙漠的深处,骑行着骆驼,然后消失在所有同伴的视野里,我会怎么办?
那瞬间我想到的就是这个。
这是巨石落下,而且如此设定好的一般,卡住了他的右手。
歇斯底里,绝望,和超越不了的无人寂静。
每个人看到这里,是不是都会心头一紧。
周围的观众,必定在某次眨眼的刹那,闪神,如果发生在我的身上,会怎么样,我能怎么样?
呼救,抓狂,绝望,冷静,分配食物和饮水,保持清醒,获取热量,喝尿,挣扎,为每一个合适的姿势而努力,意识模糊,自我激励,截肢,逃生,跑,走,跑,睁开眼睛在医院。
这样的场景我们是不是看得太多,多到在伊始之时就可以猜到结局。
可是为什么还是会被震撼呢?
记得某本变态的书上提到过,古代有种酷刑,就是让人站在一个巴掌大小的盒子里,不能倚靠,到极限。
我在看到他被困的姿势时,只反应到了两个问题:他怎么能一直站着?
他的双肩包如何取下来?
我的点抓得有点怪,前者被他解决了;后者被导演解决了。
猜得到结局,猜得到过程,可是生命还是震撼啊。
自然真的很可怕,想起从前在贵州的沼泽地里被困住,抱着那么一截小小的树枝不敢动弹。
最后被同伴找到,这样子的感受已经淡忘了,瞬间被激起来。
可是这一颗蹦跳的心脏,这呼吸,这脉搏,这存在脑海中的那些回忆,这缕阳光,这新的一天…活着,多么珍贵。
最后自己切的那段,表现力有点过了。
我听见旁边有女生直接哭到压不住声音的啜泣。
关于什么中国制造的问题,真是没有必要计较,最怕愤怒的国人。
旁边印度人听到那句话的时候,看着我无辜了笑了一眼,我也只好报之一笑。
不然呢,我非得和人家说,只有印度制造才会如此,我们不会。
好歹是一个完满的结局。
看着看着突然就内疚了,恨己不惜时啊。
用最热爱的生命,去做最热爱的事情是否才是应该的呢?
无病呻吟得多了,反倒忘记了我们来到这个时间最原本的目的了。
固执地活着,生命只是如此。
深深地相信于此。
最后听到那句换尽全身力气的,somebody need help,泪腺须微反应。
我还是典型的中国人吧,一定看到圆满的结局才会感动,才会超越感动。
明天就过年了说起来,典型的中国人今天给过去一年,下个总结,这是我这年,看过最好的电影。
新年快乐。
首先,我现在才意识到Danny Boyle最大的特点也许是他其实是一个如此具有商业气质的导演、而不是如看猜火车时那样猜想的另类怪咖。
这不是贬低的话——该骂的话在前年都该骂完了——他接手非典型类型片,能够非常好的处理得可看性很高、价值取向接近通俗(但不流俗)、还能保有非常cool而“可能”具有深远意义的亮点:比如猜火车里的药丸、比如太阳浩劫里的光迷恋(Sunshine其实应该算类型片,幽闭空间、异型类科幻悬疑片,只不过总量比较少,不够成“型”),甚至大俗套的Slumdog Millionaire,必须承认也是存在非纯技术性(电影技法)的亮点的。
其实对这些亮点最好的解释是导演自己的兴趣就在这里,一句话,“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是他最为迷恋和最热衷于表现的主题。
”(这里多插几句,写下上面的话时我忽然想到诺兰导演,这两个同样才气与匠气兼备的英国人,不同的是诺兰常在类型片框架中注入足具颠覆性的强大精神属性,Danny Boyle则在其关注的主题上架构、填充故事和情节以支撑起一部电影。
两个人都能熟练的游走在商业和独立之间,拥有纯属而又丰富的技法。
虽然DB拿了奥斯卡,但诺兰的精品率高、尤其今年声势正旺。
希望两个人未来都有更伟大的作品,则影迷之幸也。
)把127 hours和海滩放在一起会很有意思,抛开品质问题,两者都涉及了现代青年一代寻求“世外”的意向。
我看127 Hours最有感觉的一刻就是Aaron锁了自行车,开始徒步时:他三步并作两步轻快的迅速攀上一块岩顶,脚下不时扬起尘土——就是那几步,背景无声,而我似乎能和Aaron一同触摸到那独自出行时的自在,一个人矫健的行走、攀爬,彷如自然的一体!
那一刻,片子从开篇的快节奏的剪切、出行的紧张准备和一路奔驰的状态转入另一个世界,没有喧嚣的,平静和自由的世界——一段柔缓的配乐渐起,旋律若有若无(这其实是一段主题乐,在后面Aaron的温馨时刻回忆中重现),和着山风,镜头转成全景,小小的人在山顶,无比的明媚中,娇小的云朵点缀着,蓝色的穹庐和黄色的旷野,没有俯拍、没有四顾,这个画面仿佛只摆了个简单的Pose,够让人畅快的呼出一口气。
喜欢一个人出行的人(其实无论是不是野外)也许能理解这种感觉:我被拉回到那可以自由呼吸的野外,提醒我,一个人的冒险曾经多么令人振奋。
一个人,一定是一个人,自在的,全身心的投入,你属于天地,天地也属于你。
你可以赤裸裸的面对自己,你不再是一个社会赋予存在意义的人,你是真实的,完全纯粹的自由的。
你如同隐形了,可以自己和自己聊天,把头脑里所有的自己不得不扮演的角色一个个拉出来晒,自己开个派对狂欢。
你也可以跟飞禽走兽交流,因为你跟他们一样了。
总之那种舒畅,无与伦比。
(我很遗憾,几年前的那部In to the wild都没有给我这种感觉。
)这样的人不是排斥社会,就如Aaron会热情的招呼两个女孩一样(呵呵,绝不是因为美女才热情的哦),遇上同行的人一起分享是愉快的事,甚至是令人期待的。
只是,没有合适的同行者时,一个人出行也可以特别的惬意。
当然,自然的世界未必比人的社会简单,它给你设下的陷阱就在那里。
这时候一个真实的人就能够、敢于面对这个状况,冷静而乐观,Aaron就是这样一个人,真实的对待自己,真实的自然的爱好者。
好啦,喷够了我的馋口水,说回片子。
我们看看编剧和导演选取了哪些我觉得特别的素材来填充这个故事:开篇和结尾点题时都出现了密集的人群,这就是片子的题眼,个人与社会(而不是人与自然)。
从片头异常密集(拼接画面方式增加了密集度,这一方式接下来还增加了片子开篇需要的速度感和吸引力,用的非常之好)的人群切转到Aaron一个人的身影,快节奏中干净利落而又异常明确的穿插了后续会出现的重要道具和人物(水壶和水、没有拿到瑞士军刀而拿的made-in-china赠品刀、妹妹提醒他给母亲电话的留言),接下来还是快节奏的一路出行(这里通过拼接画面插入的内容也异常丰富,广告牌一一甩在后面,和自行车队擦身而过,是他一步步远离喧嚣社会,甚至还有对即将到来的野外岩石壁画的想象),自行车车程上的小插曲(经过的废旧工厂、跌倒——人物的乐观性格初见端倪);另外在细节上,水的展示(从管子里涌出)延续了开头的处理手法。
相遇的一段情节没什么特别的,但是所有细节都被很好的利用在了后面的独角戏里(幻觉、渴念)。
遇难的一幕很突然,并没有提前给什么石头的特写或音乐转变为惊悚之类的,直到尘埃落定,片头127 Hours开始倒数计时,这种不同寻常的冷静甚至平静的处理就是整个片子遇难情节的基调,非常的写实、不戏剧化(本片的配乐和混响我觉得非常出色和到位,配乐的地方、只留下环境声和适当渲染的片段穿插,都用的恰到好处,并不过度,虽然也并不是说有什么难的吧,但作为独角戏,具有范本的价值)。
接下来的独角戏里断断续续出现了回忆的画面,都是从眼前的事情引出的回忆,非常自然,阳光引出与父亲露营,引出给父母录制遗言(Aaron很早就做了最坏的打算,符合他的理性思维,但也同时出现了第一次崩溃);晚餐时间引出party的想象、引出水的臆想(第一次水的臆想),隐形眼镜引出母亲的最后的电话,查阅地图引出跟同事最后的告别,这些每个回忆都是小小的片段,点点滴滴与真实时间穿插,慢慢汇集的感情会留到后面爆发。
这里的节奏控制也要提一下,比如Aaron行动起来,捆绑、做滑轮等会用轻快的剪辑和配乐,打破其他时间的单调。
暴雨(第三次水的臆想,第二次是倒带回到车里的一瓶水上)是一段神来之笔,结合对女友的回忆,感到“隔离”,第二次崩溃。
接着到了星期二(第四天了)一大早又是先欢快的调节了一下情绪,然后则是因缺水,Aaron明显一点点开始陷入绝望、不可控制的狂躁,试图自残,利用影像自慰,但是他控制住了这次崩溃(第三次)。
接下来随着Aaron的活动能力接近为零,片子的调子开始转入严肃,越来越多、越长的回忆和幻想(包括重复之前的细节),把主题引向回归(这里,拼接画的方式变为为回忆、想象和现实结合服务,并相互叠加引向了第四次崩溃)。
最终是阳光催生了最后的幻觉也唤醒了最后的意志。
断臂、逃生、得救的一段就没什么可说的了,难得的是本片放弃了传统叙事的完整性,没有对救援怎么来的之类进行双线讲述或者命运预示(Aaron思考命运一段是其自己的表述,是存在过的主观想法,片子尽职的呈现了这个想法,但没有去从客观上附和)之类的,使片子很纯粹、简洁有力。
直升机没入阳光,从那里片子的励志本色进一步升华,回归社会,人潮、生的气息扑面而来,Aaron越出水面,预想成真,主题乐再次响起,这一幕真是水到渠成。
呵呵,如此解构一部电影实在够无聊吧。。。
真实的生命奇迹总能给观众带来最大的震撼,《127小时》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讲述一名登山爱好者因为意外受困于犹他州峡谷,在经历127小时的生死考验最终断臂而出的故事。
导演丹尼·博伊尔的镜头让影片充满活力,主演詹姆斯·弗兰科的演技让观众触摸到主人公的灵魂,感受到人类意志力的顽强与伟大,即便在本届奥斯卡上一奖不获,纯属陪跑,也不会埋没影片鲜明个性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127小时》跟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那部《荒岛余生》比较类似,都属于那种“一个人的电影”,主人公一个人撑足全片。
这种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会比较沉闷乏味,如果没有高超的导技和演技,是很容易砸锅的。
不过敢拍这种影片,往往都是身怀“金刚钻”的,《荒岛余生》靠汉克斯的演技大放异彩,而《127小时》则由博伊尔的镜头和弗兰科的表演树立品质。
从《猜火车》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众已经多次领略到丹尼·博伊尔动感十足的镜头和剪辑,给影片带来的独特视听体验了。
本片一开始,丹尼·博伊尔就用快节奏、分镜头、多格画面、动感音乐、鲜亮的色彩、主人公DV的自拍镜头,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观影积极性。
犹他州的荒野峡谷被他拍得极具美感,让人感觉如果博伊尔此生不去拍个风光纪录片的话,实在有些浪费了。
主人公罗斯偶遇两位女驴友然后结伴同行的经历,也充满活力四射的青春激情。
但这些都是前戏,直到罗斯在穿越峡谷时不慎坠落、手被石块压住动弹不得,银幕上才打出“127小时”的片名,告诉观众故事此时才算真正开始。
如何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让罗斯127小时求生经历的独角戏出彩,还是离不开丹尼·博伊尔个人化风格明显的摄影和剪辑,除了表现罗斯想出各种办法求生的正常中近景镜头之外,丹尼·博伊尔还设计了许多表现罗斯意识流的蒙太奇,来拓展影片表现空间,活跃气氛。
这些意识流蒙太奇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层次分明,一开始罗斯的意识流都是跟偶遇的女孩、车上的汽水这些新近发生、现实需要的事物有关,是清醒状态下的欲望折射。
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罗斯的潜意识也更为发散,想到了过往的家庭生活、跟女友的浪漫时刻和分手经历等等,最后在生命抉择的关头甚至出现了跟家人有关的未来幻觉,这也恰恰暗示了他最终断臂求生的勇气来自何处。
二是节奏明快,大多数意识流蒙太奇都具有高速运动和快速剪辑的特点,以求跟罗斯受困时逼仄、固定的镜头形成反差,制造娱乐效果。
三是真假难辨,片中还专门设计了一段天降大雨、罗斯逃生的戏,一开始恐怕能骗得不少人信以为真,但当他那么神速地开上车找到前女友时,观众已经能猜到这又是罗斯的潜意识在作怪了。
四是提升境界,当罗斯在生死一线之时,产生的家人、孩童的幻觉,已经有些超越观众逻辑感的神秘主义味道,让影片的风格顿时显得空灵玄妙起来。
此外,丹尼·博伊尔的一些强化细节的镜头,例如从吸管中上升的水或尿、刀插入胳膊的画面等等,都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最后直观表现罗斯自己掰断胳膊、并且用钝刀割肉断筋的画面,更是极具冲击力,让观众从生理到心里都会产生极度的不适感。
片中对音响的使用也有出彩的段落,例如罗斯幻想对自己困境进行电台直播的段落,整个荒野和峡谷似乎成了一个巨大的直播间,欢呼、笑声等背景声充斥其间,渲染出一种自嘲式的喧闹但心酸的氛围。
虽然求生戏在各种灾难、历险片中并不少见,但影片对罗斯求生经历的表现依然很有个性。
除了幻想情境之外,罗斯面对困境由始自终都表现得十分冷静理性,喝第一口水他就知道省水的重要,此后每喝一次水都如饮仙露,绝不会浪费一滴;从第二泡尿开始,他就想到要尿到自己的水袋里;从睡第一个觉开始,他就知道不能在睡觉上浪费时间,稍事休息就要继续进行自救行动。
直到最后他断臂而出,还有意识给自己受困之处拍照留念。
此后他甚至还能清醒地索降山崖去找水,然后徒步走出峡谷,向遇到的人呼救、求水,然后继续前行。
这些行为无不让人感到生命力的顽强以及意志力的伟大,影片从而也就成为了一首生命和人类的赞歌。
当丹尼·博伊尔作品的个性化同好莱坞主旋律靠拢之后,提名、获奖都毫不令人意外了。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宣告他正式走入好莱坞主流视野,《127小时》继续获得青睐,在本届奥斯卡上入围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个主要奖项的提名,前两个奖项的希望不大,詹姆斯·弗兰科的影帝也比较渺茫,一是因为竞争者科林·费斯和杰西·艾森伯格的实力强大。
另一方面,虽然他一人撑足全片,对角色的各种情绪也把握得相当到位,但还是让人感觉他表演的出彩更多来源于角色设定的出彩,全片就他一个人,甭管怎么演都会很突出,而且即便换成其他青年演员,例如瑞恩·高斯林、杰克·吉伦哈尔、瑞恩·雷诺兹来演,让人感觉也都不会差。
只不过从结尾原型人物亮相的画面看,詹姆斯·弗兰科的外型和气质跟原型更为接近罢了。
最后想再发一个“题外话”的感慨,中国观众肯定会对片中一句台词印象深刻“不要买中国制造的廉价刀”,我想世界人民看了也会产生中国货不靠谱的印象。
一部知名的电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一种理念或者价值观传遍全球,宣传效应远比一些广告要大!
这样说来,我国政府花成百上千万在纽约时报广场播什么中国形象片纯属不得要领,真不知有几个路人会驻足看完,还不如把这些钱用来在好莱坞年度巨制或者争奖热门片中搞个广告植入,让片中主演们随口说一句“中国货物美价廉”、“中国货物超所值”之类的话,这种不动声色的宣传岂不更容易深入人心?
(文/列文)
2015.05.05, 生死两难--我跌倒在人生的低谷. 朋友欠债8万,信用卡14万,恶意拖欠3个月以上。
让妈妈帮我筹钱,妈妈4万(去年已经2万),姥姥一万,老舅两万!
从2013年11月失业至今!
人生的谷底,无数次逃避现实,无数次想跳楼算了。
但家人、朋友的爱,让我苟延残喘。
”我以为自己是孤胆英雄,可以为所欲为“。
--- 我正是如此,自以为是的家伙,看不起别人,忽视、冷漠了母亲、家人、朋友!!!
电影里Aron终于感叹Everything is... just comes together. It's me. I chose this. I chose all of this. This rock... this rock has been waiting for me my entire life. In its entire life, ever since it was a bit of meteorite a million, billion years ago up there In space. It's been waiting, to come here. Right, right here. I've been moving towards it my entire life. The minute I was born, every breath I've taken, every action has been leading me to this crack on the earth's surface. 电影让我热泪盈眶,希望我可以坚持勇敢地活下去。
人与人的境界和价值观差别常常是很大的,在我等为房价生计操心的人看来,放弃一份英特尔工程师这等美差而去登山,简直就是吃饱撑着的蛋疼之举。
然而,一个叫阿伦•拉斯顿的美国青年偏偏做出了这个选择,而且还专去些人迹罕至的险要地点,接着第二年他为自己的蛋疼受到了“惩罚”,手臂被巨石压住,绝望中度过了127个小时,但也因此成就了壮士断腕的壮举,成就了一个自救传奇。
《127小时》纪实化又艺术化的再现了这个过程,而导演丹尼•鲍尔则继《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后,再度以人性善良坚毅一面走入聚光灯下,好莱坞文艺青年詹姆斯•弗朗哥同样以出色的独角戏表演赢得了大量观众的掌声。
一个人的故事确实很难拍,剧情讲究戏剧冲突,所谓冲突,常常人与人之间最能形成让观众共鸣和紧张的冲突,这也是为什么,哪怕拍部讲究视觉效果的灾难片,也通常要拉上一对婚姻危机的夫妇,边躲避灾难,边互相争吵直到和解的线索,因为“与人斗,其乐无穷”,观众看了也更有感觉。
在《127小时》中,阿伦实际上要与天斗,与巨石斗,如果单纯表现他这5天的绝望生活和断臂壮举,想必不是个令人感到愉快、励志和振奋的过程,所以导演做了艺术化处理和戏剧化加工。
首先,阿伦遇险前有段与两位少女互动的过程,这咋一看与本片主旨无关,其实是塑造阿伦性格的重要前奏。
正是他热心的为少女们指路,表现了他的热心;正是他将少女们带入到一个新鲜又危险的路线,表现了他的冒险精神;正是他与少女们在狭缝落水游戏中的欢声笑语,表现了他的率真;正是他的操作细节,体现了他的专业和丰富经验;也正是开始恐惧危险路线的少女们,最终也享受这探险乐趣的过程,让我们也体会了这种冒险精神的理由,体会了它可以带来的巨大愉悦,这为喜欢冒险的阿伦的遇险做了铺垫,也让我们明白了他这么做的理由。
接着,阿伦遇险,经历了恼火,冷静思考,努力尝试,绝望和沮丧,又到坦然认命,最终奋力逃生的过程。
这是一个人陷入险境的自然过程,导演的节奏安排和弗朗哥的表演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点。
同时,前面体现的阿伦的个性特征,在这里也有很好的衔接,他专业的想对策,率真的模仿电台纪录,愤怒的发泄都让人感受到了真实和紧张,为他的命运担忧。
而鲍尔同样在这里加入了他与人的互动,当然,这里不可能天降仙女,跟他谈情说爱,而是通过幻觉,让他进入与朋友、父母的互动,进入对深爱女人的遐想,从而同样体现了他对家庭的真爱,对爱情的期待,对人生的眷恋。
就这样,他内心的驱动力和求生欲就在这种艺术化的朦胧场景中得以建立,也为他最终的逃生积聚了他个人的力量,以及观众情感的认同。
正是这份认同,将观众带入到了那种对一般人来说,陌生的深处险境的现场中,体会他的焦灼、痛苦与幻觉,他思念着家人,幻想着爱情,当然,也有这个时候必然会有的“假如”的设想。
一次次,突然萌发出可能逃生的火花,又在尝试中不得不放弃。
看到这些,你会感觉到它跟我们生活中常常碰到的挫折和困境多么相似,都是在看似平稳推进的生活中,突然遭遇巨大困境,猝不及防中懊恼,埋怨,而同时也会尝试解决,有时候走出困境,有时候在焦灼中沉沦,很多时候看韧性,也看运气。
据后来对阿伦的采访,他很早就想到了自断手臂的办法,但是做出这样的抉择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常常是看上去很简单,但是需要付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的,所以,我们常常将这样的办法放到“迫不得已”的低优先级考虑,却常常发现到了那真正迫不得已的一刻,为时已晚。
阿伦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没有在他饿到彻底失去力气的“迫不得已”的时刻动刀,如果到了那个时刻,想必也真的太晚。
真实手术并没有片中那样几分钟搞定,但是这几分钟已经足够让人感到惊悚,结合现实,对阿伦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而当最后,他被人搭救,在音乐中直升机降下一刻,我竟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我就在现场,伴随阿伦经历这一刻,当我有这种感觉时,自然对我个人,这部电影的代入感取得了成功。
《127小时》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一个个人的传奇,而丹尼•鲍尔却将焦点从他深处险境的那一段时间放大。
时间上向前推,表现他的个性与可爱,空间上向回忆和幻觉层次推,让他在回忆与幻觉中与人交互,产生戏剧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阿伦的真性情得以表现,一个事迹上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壮士,被还原成了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人,我们也更容易被代入进去,感受一个极端人生挫折下更普适性的困境下的情感和反映,所谓励志,常常不是要强调传主如何特异,而是表现他特殊事迹下的普适之处,让观众感受自己可以从中获得的力量。
阿伦继续着自己的登山之路,也获得了爱情和家庭,这令人欣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丹尼•鲍尔与弗朗哥对这127小时的再现,让我对传主感到敬佩,也真诚的祝愿他一生好运。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cfca218a933aa1334fa4160.html
一、大家看了有木有想起happytreefriends里《伐木》那一段......倒霉的LUMPY...二、作为一个研习儒家思想的人,深信“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不这么得瑟,也不会被困。
三、如果非要去野外,在下无论如何也得带个手机。
虽然不一定有信号,但也很可能就有。
这个可以有。
四、关键的东西不能买MADE IN CHINA。
至少不能买便宜的。
五、你那么缺水就不能少说两句,省点口水?
六、丫摄像机电倒是挺足。
真的。
七、你真是个男人,死到临头还在用下半身思考。
八、最好喝完酒看,这样比较容易体会猪脚那种迷离的幻想境界。
当然抽点大麻或许效果更佳,但是不推荐,而且在下也没有抽过。
九、最后说你一句:你该,啊!
“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这是我最近特别想干的事儿,当然我并不是害羞的无地自容。
小时候特别喜欢藏大衣柜里,壁橱里或者拿床单在床上支个帐篷什么的,当时就觉得这种地方安全系数特高。
后来长大了就完蛋了,有点幽闭恐惧症的嫌疑,在犄角旮旯就不自在。
前几年徒步墨脱的时候,一没留神走错了路。
在错误的道路上经历了种种险象环生的最后,老天爷给了个二选一,要么从雅鲁藏布江里的一人多高的石头上跳过去,要么钻过一不到一米高的前心贴后背的石头缝儿。
咒骂了一万多句后,还是硬着头皮往里面钻。
钻到一半儿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就成了五指山下的悟空。
心里一直默念,别卡住,别卡住,千万别卡住,这他妈要是卡住了得多操蛋。
背包仍另外一边去了,衣服兜儿比脸都干净,我这么严重脱水,连半天儿都坚持不住。
要能坚持个三五天还能等瘦下来,没准就过去了。
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前胸后背还是和石头缝儿十分默契的合体了。
差点大喊一声“谁他妈拉我一把!
”其实并非我想象的那么严重,调节一下呼吸,找了一下胸部和肚子的水平,就如同被生孩子一样钻了出来,呱呱坠地,母子平安。
即便有如此的阴影,我仍旧想钻进地缝儿里,从现在操蛋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当然,我天天叨B这点破事儿自己都烦了,可我还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在生活中沉沦下去,把握每个能创造新生活的奇迹。
电影主人公是习惯享受孤独和刺激的人,我十分不快的承认自己也有这些臭毛病。
说说生活。
如果人们一直没得到什么,并不在乎是否能失去。
可假如一旦拥有享受过这个东西,再失去就如同要了亲命。
干活少拿钱多工作,有院子带天台的大豪斯,不怕撞还不废油的小汽车,活儿好又知书达理的漂亮姑娘,又或者身体的一部分。
这些,对于我都渴望不可及,甚至我都觉得自己一定不能拥有这些东西。
否则我真的很难把持自己。
抛弃,应该是比得到更难以抉择的东西。
再说说意志。
我觉着自己是个意志薄弱的人,导致现在但凡工作上有点压力,我就翻脸骂娘绕着走。
以前的同事说“你丫怎么这样了,年轻那阵儿不特别善于知难而上么?
”我说你别操蛋了,年轻的时候是不懂如何保护自己,现在还跟着瞎起哄就是傻B了。
后来,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意志薄弱了,特意出去自虐游了一阵儿。
我觉着还成,还是自己能对自己下狠手的主儿。
这让我多少放心了点,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就成了。
主角无疑是能自残那拨儿的,这一点我觉得詹姆斯演的并不靠谱儿,有点跟《搏击俱乐部》里的皮特靠拢了,多少让我觉得不是意志,是变态。
在后边看到ARON的真面目的时候我相信了,这孙子绝B能把身上能割的全割了,而且一丝忏悔都没有。
当然,假如他真的有影片中主角如此乐观的精神就确实完美了。
我缺少这种东西。
我的意志源于内心的悲观,就如同三国杀中的黄盖发自肺腑激情四溢的说“请鞭挞我吧,公瑾”影片配乐,剪接和节奏配合的都很不错,弥补了剧情上的些许单薄。
用开头一段的迷幻风格揭示主角即将逃离都市的狂野内心,接着用旷野飞车让亚伦彻底的自由。
这都让我们这些外表老实巴交,内心十分闷骚的人看着的确很爽,似乎又闻到了自由的气味,这可能是唯一一种比姑娘的体香更能让人迷失的味道了。
至于影片的后半段,我觉得有点不写实了,不管个人的痛苦,还是情感叙述都力度不够了。
还说说什么呢?
嗷,我想说我看了两遍《维罗尼卡决定去死》之后,一直有一个疑问,维罗尼卡和埃杜阿尔德逃出疯人院后是过的什么样的生活呢?
如同作者引导我们想象的一样么?
过上了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生活?
以我有生之年的经验并不能凭白无故获得自由,总得失去点什么,这和断臂求生是一个道理。
不过我想,也有一种东西愿意你牺牲这点自由吧。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3.0。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又是summer camp!年下刚一出场就是调皮捣蛋的感觉,好像总会惹事生非,可关键时刻还是帮年上解决问题,她对艺术理解和纯粹的追求令人动容。海边的咖啡,乱入婚礼现场,顽皮的跳海,放生牡蛎,之后就是我不经意间倒在你的怀里,那一刻似乎总是严肃的年上我相信你的心绝对化了,一衣同穿,有没有她的温度?年下又从后面追上来,又是皮皮的,你闹她笑🥹当年上宠溺的把哭笑两个面具给年下时,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暖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但是一切都在这个夏天,年下在年上老公前不经意的脸颊一吻是她们的告别,年上载着老公飙车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还有孩子们 这个夏天也是他们情感萌发的夏天,我们都舍不得这个戏剧节,我们也都舍不得这感情
好细腻的电影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
关于一些短暂 关于一些回忆 关于一些夏日的痛虽然不是在夏季“无论发生什么 夏日终属于你”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假期结束之后你还会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
情感处理得克制冷静,大片的留白让人浮想无限。这一天结束了,夏天结束了,有些事发生了,有些事没发生,都叫人抓狂。非常好的be美学。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假期转瞬即逝,而你眼睛的颜色让我领悟到真实的滋味”
喜欢年上,俩人都很可爱很有魅力,喜欢最后分别的部分“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战争与和平改成和平,罪与罚改成与!非常好电影!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