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就是真相被掩盖,记者悻然离开。
真相是最初的核心问题被模糊焦点,真相是坚信自己客观正义的记者也可能有内心自己可能都未察觉的偏向。
真相是大众越来越容易被带偏,容易被引导。
真相是权力利益之下的挣扎太难,有人选择妥协,有人不妥协也掀不起波浪。
真相是不一定是典型美国英雄主义那样最后能反败为胜,而是全军覆没,还被人嫌弃。
很有意思的名字
片中Mary对Dan的情感很复杂,他是上司、战友,甚至还是父亲。
新闻业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她不幸的童年,在这片天地里她可以和自己完全信任的人一起工作,可以自由自在地question anything,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也不过如此。
公众信任你,是因为相信你可以筑起一座抵御政治力量的堡垒,一片捍卫YanLunZY的阵地。
若要细思这个故事中Mary犯错的根源,也许就在于她过于把自己对质疑一切的强烈欲望投入到工作中,还混入了同Dan的感情。
但即使你犯错,也应该让你的受众来惩罚你,而不是政治拷问。
一部没有得到真相的电影,一群失败的新闻记者,却令人钦佩而又惋惜。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FEA(fuck them all ),是媒体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立客观,不畏强权,呈现真相。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何其不易!
因此丹在节目尾声的那句courage,是自勉,也是作为一个资深前辈新闻人,对同行的勉励。
勇气是所有的人都在质疑真相的时候,你顶住压力,仍然坚持真相。
这群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最终Mary以被解雇, 丹的节目被停录被迫向公众道歉而收场。
但是因为媒体人的良心,因为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相的渴望,相信会有更多的新闻人甘愿冒险,前赴后继。
剧中两个戏骨演得太精彩, 丹最后的告别演说写得真挚动人,那双饱含感情微微泪光的蓝眼睛呈现了一个媒体人的勇气和不得不告别舞台的复杂情感。
而MARY在父亲落井下石,背后插刀时,接电话瞬间表情从强硬,到委屈,失望,无助,哽咽着说了句:dad, please stop,她曾经经历了什么,不用再多说,我们都懂了。
真相,truth!
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一个词。
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不就是为了真相而工作吗。
我想所有从事新闻的人在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堂课应该就是要无论如何找到真相吧。
但是大千世界,利益驱使的社会,真相就算是找到了,你确定你看到听到的就是真相吗,too young,too simple! 现在的社会机制里面,所有的真相大部分被掩埋,你看到的不过吃处理过的真相,也有可能是你认为的真相。
我们要的是事实!
真是别再瞎扯淡了,真相已如西风飘,对于所有的社会问题,所有的过去和历史,我们要的是事实和经过,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真相,谁要是再更我说真相是这样的或那样的,我是真想一口浓痰啐到他的脸上。
Mary Mapes一个人无力抵抗那么多男人的群攻,这更是来自于她无力抵抗她父亲的虐待。
和Rather的深厚情谊无法言表,对于事实的挖掘不遗余力,但是面对布什总统的强大后盾团,弱女子怎能经受得起轮番的质问呢。
Rather虽有对于职业精神的高度守护,但是面对那么多的忠实观众,以及对于Mary Mapes的信任,他就像一个已无力再战的老将,缓缓落下大幕。
当所有人都在追寻真相的时候,一个完整的事实,又是何其的珍贵啊!
《Truth》赌上职业前途获得的也可能是惨败。
凯特大魔王的演技让我也愿意相信Mary Mapes所报道的就是真相,可现实很残酷——新闻的真实性不由你我相信与否决定。
当人们不喜欢这则新闻时,会吵吵闹闹大声尖叫,会指指点点转移焦点,无数的质疑声甚至把新闻的初心本意逼得烟消云散,无人记起也无人在意。
诚然刻意的喧嚣、恶意的打压,都会让新闻价值在拉锯战中消耗殆尽,Mary是否反思过人们不是不愿意相信真相,不愿意质疑强权,可就连谎言都要逻辑串联,真相更是要证据构建。
把自己从小受到的伤害、先入为主的印象掺杂混进客观严肃的新闻工作中,为了制造大新闻就将职业规范置之不理、将新闻道德抛之脑后,强烈的主观意愿让你只愿意相信你愿意相信的,同时也杀死了你梦寐以求的真相。
呼吁别人关注小布什是否逃避了越战和兵役,放下对于你的口诛笔伐,而自己罔顾求证,全凭我信即为真,怎么听都有种双标的意味。
真相的追寻很苦,拼尽全力不总是胜利;真相的代价很大,谨记保持镇定与冷静。
Mary Mapes或许并不客观,但打破僵局、质疑强权的事总得有人先走一步,成不成功就另说啦……
Mary Mapes和Dan Rather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失败者,物证收集过程过于草率,Dan也丝毫不过问证据来源,这个报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步步皆错。
漠视取证过程的可靠性,是行业大忌,他们最后也因此各自断送了自己在新闻业的前途,Dan近乎耻辱般地终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新闻主持生涯,而Mary则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可是这仅仅是个关于失败者理应遭唾弃的故事么,至少片中的保守派调查组希望如此。
Mary如同笼中困兽一般承受着挑战布什家族的代价——被质疑是否是民主党阵营的喉舌,被质疑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质,甚至被拷问道德……小布什在越战期间究竟有无逃过兵役,与CBS是否负责任地报道两者之间是separate issues——为了制造大新闻而无视职业规范的人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个故事中的“胜利者”们同样也应该尊重这个事实。
然而谁让事出大选最关键的节骨眼上,你做了有利于对方阵营的错事,为了自保我就要在政治上毁灭你,这就是两党制选举的残酷逻辑。
片中Mary对Dan的情感很复杂,他是上司、战友,甚至还是父亲。
新闻业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她不幸的童年,在这片天地里她可以和自己完全信任的人一起工作,可以自由自在地question anything,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也不过如此。
公众信任你,是因为相信你可以筑起一座抵御政治力量的堡垒,一片捍卫YanLunZY的阵地。
若要细思这个故事中Mary犯错的根源,也许就在于她过于把自己对质疑一切的强烈欲望投入到工作中,还混入了同Dan的感情。
但即使你犯错,也应该让你的受众来惩罚你,而不是政治拷问。
为失败者提供舞台,让观众看到失败者往往是好人;个人的失败往往也是大环境的失败;失败者有权保留最后一片领地来存放尊严,这正是悲剧这一表现形式的目的。
很欣慰地看到影片并没有把Dan和Mary以及他们的团队视为英雄,而是悲剧式的退场。
在Mary挽回自己和Dan的战斗中,来自保守派的压力不仅仅让他们看不到希望,甚至让公众忘记了继续去追问小布什那充满疑点的服役记录,对真相的探究最后淹没在对细枝末节的考据中。
这种不允许任何质疑的无形压迫感,化为Mary的同事Mike在CBS总部绝望的呐喊:QUESTION ANYTHING, that's what you're supposed to do!在今天这个大报纷纷停刊而转向朋友圈网文新媒体的年代里,这句话更像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墓志铭。
这种伟大的电影,当然,它不是水门事件,或许已经谈不上伟大,但还是很洗脑,很多时候,我总是发现某些美帝的片子就是赤裸裸地针对我们这里的社会现象的洗脑,比如发布未经证实的文件,立刻招来网络口水的质疑,这样的桥段,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呈现了专业和非专业,还有专业在非专业铺天盖地的质疑中要保持怎样的操守。
比如体制的压力下,一帮人统统下岗,却一个个满满的courage,是对真相的热爱或者说是信仰生出来的勇气,好像是雾霾天里吸了一口纯氧。
凯特布兰切特演出了干练强势,更衬托得对雷德福的柔情和童年创伤令人唏嘘,雷德福的气场更不必说了,出场时的垂垂老态到结尾时已经一扫而空,和布兰切特喝酒电话那一场戏结尾那个俯身撑在阳台上的镜头充满深沉的力度,想想水门事件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他还在!
整整大半年,凯特女王《卡罗尔》的强势表现导致这部《真相》鲜有人问津,虽说女王+罗伯特雷德福的演员阵容给演技上了双保险,然而一部电影并不是只要主演够强悍就ok,跟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同题材电影《聚焦》相比,合理性、紧凑性和节奏感还是差了一些。
《聚焦》并没有绝对的主角,是一部群像电影,影片朴实低调不炫技,但是那种暗涌的力量还是让人随时想为新闻事业献身。
而《真相》凯特是绝对主角,塑造的Mary正是本片改编原著的作者,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Mary的观点是否客观?
因为本片一直在表达它(她)的“客观”,整个观影过程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在我看来CBS简直狗咬狗一嘴毛。
节奏方面,前二十分钟有点浮,而后渐入佳境。
演技方面,前二十分钟也是浮,除了凯特其他人也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而后巡视组对质戏的慌张、坚强、隐忍、爆发演技好到爆炸,跟丹的几次情绪变化,如父女般的情感流露极为自然,凯特的嘴角和发丝都是戏。
两片导演都身兼编剧、导演二职,聚焦为原创剧本,真相为改编剧本且导演首执导筒,高下可见。
关于互联网的记忆。
有时候人们会说互联网没有记忆,找到一个新的攻击和争论点,就会遗忘即使是刚刚或一同发生的,引起这个新争论的来源。
出发点被遗忘,只剩大声叫嚷后的喧嚣。
但有时候人们又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n年前的言论也能被扒出来,晾在无一死角的空地任人鞭挞。
在我看来,其实互联网永远都有记忆。
那些记忆和数据漂浮在历史中,只是互联网背后的人们是否选择将它们从档案库中搜查出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重新审视它们。
关于真相。
李普曼认为真相是已被揭露的和未被揭露的总和(不是原话,详见李普曼《舆论》)。
我的理解是,真相就像广袤无垠的黑暗宇宙,只有一部分被光照亮,剩下许多部分仍然隐隐于黑暗之中。
甚至有的真相是宇宙里的黑洞,光照不进去,也不能逃脱。
光也有可能在半途反射,或折射,到达不了它想去的地方,这些全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真相。
而对于我们所看到的“真相”,每个人也都会带着偏见和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是一个人的文化,经历,家庭,教育,职业等多种背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人民的选择》中也证实了人们往往选择与自己政治倾向相同的报道,就是说,人们选择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东西,而这种态度往往难以改变。
所以我认为“上帝视角”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然为什么叫“上帝”的视角,谁也不是上帝。
同时,对于常常作为“真相”代名词的“证据”,过度的苛责可能会让新闻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不是所有的证据都能被找出。
就像两个人击剑,一方将另一方的武器夺走,还面不改色地说你输了,因为你没有武器。
除了外部环境的压力,内部资本力量也在排挤“直话直说”的节目组,毕竟,“新闻又不赚钱”。
关于平衡报道和交叉佐证。
在另一部美剧《新闻编辑室》中,有一个例子很好的做到了平衡报道,并可见它的重要性。
当出现穆斯林制造爆炸案的新闻时,还有一个新闻是穆斯林报警救了人们。
提出同时播放两条新闻的Maggie说“If the religion of the bomber is important, then so's the religion of the guy who saved everyone's life.(如果爆炸者的宗教信仰很重要,那么救了大家性命的人的宗教信仰同样很重要)”类似的交叉佐证也就是听取多方声音,不必自己做判断,全盘托出,将判断力交给读者观众。
还记得当初读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有关虚假信息的论述时的震惊。
他认为出版虚假信息也不应被禁止,人们会分辨或慢慢发现信息的虚实,淘汰假的,留下真的。
现在看来虚假信息其实也禁止不了,不断出现的谣言有时还能倒逼事实真相。
并且由于真相的未知性质,所谓的“虚假”或“事实”有时也不是一锤定音的定论,而是在光照范围扩大时逐渐被证实或证伪的过程。
关于证人和新闻来源。
我感觉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尤其当涉及利益资本和政治权力等方面,既需要保障证人的安全,又需要说明真实身份以自证报道的真实性。
虽然上校最终接受了采访,但一遍又一遍的提问为何隐瞒和欺骗,让一切看起来都仿佛是他一个人的错,当初是否应该选择什么也不说?
在《新闻编辑室》中也有一集讲到在战乱国家提供新闻的记者的突然失联,好在最后他安全了。
感触很深的一幕是大学教授回到新闻学院课堂上时,黑板上的“oh, you got fired”的调侃和同学们的欢呼。
她虽“败”犹荣。
新闻理想在现实面前总会不堪一击,但至少我们曾经拥有,或继续怀有,并将代代薪火相传。
一位老师曾说当代媒体报道的三大偏好是“噬血,抗权,援弱”。
虽然可能带有批判的成分,但我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什么样的新闻具有新闻价值,和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新闻。
新闻中的人,是永远需要关注的对象。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Truth》这样的电影,从另一个侧面,对可能别有用心的改写进行思考,提出质疑。
So "keep questioning and keep curious". "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I know what it's like to be bullied. To feel like they're too strong, and you're small and powerless. But you're not. And doing this will show them that.」「Asking questions, that's important. Some people are gonna say it doesn't matter. One side or the other's always gonna say you're being partisan. But you stop asking questions, that's when the people lose. Now, that may sound hokey, but I believe it.」「Thirty minutes from now, someone somewhere is gonna be doing a story about this guy, doing a story about us.」「We seek the truth. that's what we do. You're supposed to put yourself out, seek the truth and take what comes from it.」「You'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That's your job. We're suppos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what, you won't even question this?」「Daddy? Daddy, please stop.」「Why didn't you ask me? Because God knows everybody else did when the shit hit the fan. Why didn't you?↓Ask you what?↓Why didn't you ask me if the documents were real?↓Because I knew I didn't need to.」「F.E.A Fuck 'em all.」「Do you know what it would take to fake these memos?↓Mary...↓No, this is important. It would require the forger to have an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 1971 Air Force manual, includ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abbreviations. He would have to know Bush's official record front to back to make sure none of the memos conflicted with it. He would have to know all the players in the Texas Air National Guard at the time. Not just their names, but their attitudes, their opinions, including how the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He would have to know Colonel Killian kept personal memos like this for himself in the first place. He would have to know how Killian felt at the time particularly about his superiors and then First Lieutenant Bush. He would have to know or learn all of this in order to fool us as you assume he did. Now, do you really think that a man who takes this kind of time and precision then goes and types these up on the Microsoft Word? Our story was about whether Bush fulfilled his service. Nobody wants to talk about that. They wanna talk about fonts and forgeries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Because that's what people do these days if they don't like a story. They point and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Hell,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ets lost in the scrum. And when it is finally over and they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But you didn't prove it. You didn't prove Ben Barnes got the president into the Guard. You didn't prove the memos are real. The burden of proof is on you.↓By that standard, the Times would never have run the Pentagon Papers. The Post wouldn't have listened to Deep Throat.↓Ben Barnes is hardly Deep Throat.↓Ben Barnes has confessed to abusing his power to keep some of the richest, and most privileged sons of Texas from getting their asses blown off in Vietnam.↓Mrs. Mapes. Don't you think it's possible, just possible that some of those fine, young privileged men, as you call them got into the National Guard on their own merit?↓No, sir. No, I do not.」「Hey, Mary. I believe you.」「To my fellow journalists in place where reporting the turth means risking all. And to each of you... courage.」
courage
新闻的真相就是,你不能有任何一丝丝的漏洞,不然那会成为整条船淹没的第一道裂痕。新闻调查片很难拍的让人2个小时都注意力极度集中,但往往这类影片信息量又多的惊人。凯特的演技公认毋庸置疑,但仍会觉得蓝色茉莉才是她那么多年的最佳表演。
“我清楚这是爆炸性新闻,不是极好就是极差,而且我知道,专业上来说可能会损害我的名声而不是有益于我,我十分清楚。不过,我们追求的是真相,你应该不带立场,追求真相并坦然接受。”
去年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一部好电影 和聚焦精彩的群戏不同 这部电影主要是女王的个人秀 女王简直一千二百分 新闻良心与体制的对抗 新闻的焦点和责任心 追求真相的过程 远比结果重要
题材挺好的,传递的也算得上丰富饱满,相对缺乏的就是不太集中,节奏松散。Cate一句dad pls stop令人泪奔!某种含义上比聚焦更亲切。啊啊Redford都那么老了…完全没看粗来…
女王演技加半颗星
人们纠结于存疑的细节,从而质疑整个案件。熙熙攘攘,大声喧闹,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案件的主要内容被罔顾,尽是一地鸡毛.......现在呐,这个自媒体时代。一篇新闻背后鲜再有深度报道,喧嚣的尽是碎片化的情绪表达,似乎道德判断自我标榜远比追寻真相热闹。现在,我们看新闻,又相信什么呢?
3.5
差强人意,剧本客观性不强。比起聚焦的群戏和夜行者更像制作精良的美剧。凯特的演技自从尝了《蓝色茉莉》的甜头之后已经沦为靠气场or攻气?撑了,学院老头喜欢的做派,一种戏剧腔调感,远不及《丑闻笔记》《疾走天堂》《小鱼》...等早期的“沉的下气”的表演气质了。
不太行
不太认同电影传递的个人倾向。从我看来,玛丽梅普斯并没有尽到责任,一开始她就相信备忘录是真实的,她后续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便最后的辩白看似很有道理,怪罪大众不关心小布什究竟有没有服完兵役,是否通过不当手段逃避越战,只关心文件的格式、个人品质以及政治倾向。这并不具有逻辑。大众的怀疑是基于新闻的线索,如果线索的真实性都存有疑问,那线索导向的结果就不具有被怀疑的前提条件。电影演的悲情,但事实不值得同情。
虽然一直强调政治观点没有影响节目内容 但其实还是很明显地有liberal情绪在里边 这样夹私货真的fair吗? 20160508 GRU-JFK
昏昏欲睡
我甚至觉得这比《聚焦》更好
2.5,越後面越走調,2015.03.07@林園
看看犯过的错比看看获得的成功常常更有意义
看过居然忘了!挺有意思的一个事件
每个新闻题材的电影都绕不开对真相负责这一议题吧。
真实案例,新闻的价值。
如果把它当做商业大片来看的话挺寡味的。但作为职场启示录,我看到一个打工人的艰辛。Producer不好当。取巧地用一个女性视角来讲述事件,加入原生家庭的伤痛过往,让人物形象极其丰满、复杂。最后凯特面对审计那段一整串台词表演下来一气呵成,炸裂,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