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哈里斯夫人以及电影里其他女性对于梦想的执着,但是把迪奥礼服包装成女性的梦想感觉过于消费主义了,一个女性的美和自信应该来源于内心的坚定,而不是单纯地外显为一件衣服。
哈里斯夫人本身善良可爱还全能,所以穿上迪奥的礼服更加美艳动人,但是穿上其他剪裁合适的衣服,她同样可以焕发光彩啊!
在巴黎穿会计姐姐的衣服,同样很美丽,只不过少了迪奥滤镜罢了,红色礼服确实很衬人。
但是现实毕竟不是奇迹大陆,不是靠搭配之力来阐释梦想的,对于奢侈品我觉得还是理性看待。
总体来说,电影情节有很多过于理想化的地方,比如罢工得到迪奥先生的认同,比如遇到好心贵族替她解围,比如遇到帅气会计师给她住处,礼服毁了还有迪奥众人送新礼服等等,好在结尾落到了实处,哈里斯夫人终于看到了在生活中默默守护她的阿奇。
这个大概就是灰姑娘和“骑士”的故事吧,哈里斯夫人没能等来她的贵族王子,但是却收获了一直关注她的普通人的爱情。
迪奥礼服,我觉着更应该是一种隐喻,意味着众人的关注。
没有这件礼服之前,哈里斯夫人一直觉得自己是无名之辈,尽管她手工、清洁、园艺全能,有了这件礼服,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两件礼服的失与得,是她逐渐认知真实自我的过程,可能这就是电影中一直穿插的存在主义?
看本片的过程中,总感觉有些俗套,不那么喜欢。
没想到看完后,倒发现很收获了些有趣的回味。
这个故事的外表,有点当年莫泊桑《项链》的处境,随着情节的发展,也很容易让人做出类似的推演:一个女人因为一时的虚荣,把自己的人生推进灾难。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不但完全没有对“虚荣”的指摘,反倒由此推动着主人公由被动转为主动,催生出了勇气和力量,提升了自己,还影响了他人。
片中情节有很多转折,初看以为落入了窠臼,但很快又有了新的转机。
比如哈里斯夫人凭直觉下注,结果损失了大笔钱;以为他人对自己有好感,却发现只是自己的多心;当然还有最糟糕的,心心念念买来的裙子一次没穿就被毁了,这些“事故”中的任意一个,在以前都可以延展出来变成一个宿命论的悲惨故事,但在哈里斯夫人这里,否极后总有泰来。
这和她的善良有些关系,但并不是“好人有好报”那样的简单道德逻辑,事实上在片中,哈里斯夫人的很多“善行”,最初带来的都是对她自己的伤害。
而真正能让她得以摆脱负面影响的,是她的勇敢、行动力,是她总能迅速甩掉受害者情绪的韧性,还有不断强大稳定的内心。
所有这些,让这个看起来有些童话色彩的“老”故事,不再简单。
哦还有,于佩尔女士很适合影片中这样贱贱的形象哈哈,她是个好演员。
给四星确实是高了,但两位主演的演技五星也值当。
故事内容还是单薄了,不过对于这个主题,Dior就是一个美好事物的化身,一生幸苦的哈里斯夫人,有权利追求一次美好这才是人生的真谛,要不然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美好的事物确实有些价格斐然,但这小说里不是把给四星确实是高了,但两位主演的演技五星也值当。
故事内容还是单薄了,不过对于这个主题,Dior就是一个美好事物的化身,一生幸苦的哈里斯夫人,有权利追求一次美好这才是人生的真谛,要不然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美好的事物确实有些价格斐然,但这小说里不是把美好只单单定义为Dior,而是爱情,人性…这些并不是金钱能代替的。
哈里斯夫人虽然在巴黎不能收获爱情但确收获了友情,这就是人生的美好!
很多人说哈里斯夫人最后被Pua了,但我不认为!
首先做为Dior本人及团队Dior的高定就是最美好的心意,在契约精神的基础上,仅此一件的89号高定除非垃圾皇后付完全款否则这件高定只能等着被提走,这是经商之道。
既然客户毁约,这件价值500胖的高定自然可以作为珍贵礼物被处置,500胖是一个很大数字在当时,而且是凝聚了整个Dior工坊心血的作品,这才是珍贵之处。
每一个人都把感谢凝聚在这里给到哈里斯夫人是何等的珍视,就如同哈里斯夫人去会计家能做的是收拾屋子做美味餐食一样,简单质朴才是最珍贵的友谊。
虽然不太喜欢的点在于这个片子过多的Dior,有点像品牌宣传片,但的确传递一个信息高定是让人发光的,就像于贝尔说的胖的瘦的气质难以形容的,只有高定能发光,最后哪怕是哈里斯夫人那样的清洁女工也能艳压群芳,而人生就不就是要一次这样的高光吗?
这才是小说的真谛
这部佳作源于保罗·加利科畅销一时的同名小说,描绘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伦敦的一位平凡家政女工哈里斯夫人。
因痴迷于迪奥的高级定制华服,她毅然决定勇闯浪漫之都巴黎,展开一段激荡心灵的冒险旅程。
这场勇敢的探险不仅为她的人生书写了崭新的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迪奥的辉煌未来。
电影以简约而宁静的笔触,展现了哈里斯夫人如何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坚定追求梦想的执着。
它传递了一种永不褪色的积极信息:“胸怀梦想,砥砺前行。
”身处逆境,我们不应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哈里斯夫人虽是一名普通的家政女工,但她对美的炽热渴望和坚定的信念,让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巴黎的追梦之旅。
在梦想的道路上,尽管布满荆棘,风雨满途,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必将战胜重重困难,实现心中的憧憬。
哈里斯夫人在追求迪奥华服的过程中,历经种种艰难险阻,但她从未言弃,最终成功逆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电影向我们阐述了友谊与互助的力量。
在哈里斯夫人的冒险之旅中,她得到了众多热心人的支持和协助,这些珍贵的友情让她更加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它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们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美好的未来必将到来。
从《哈里斯夫人闯巴黎》这部电影中,我们汲取了关于梦想、友谊、坚持和乐观的启示,这些智慧不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还能激励我们为实现梦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
期待很久的电影意外看了之后很感动,到豆瓣来发现很多人觉得情节老套给的分数很低很难过。
我想说这并不是一个玛丽苏的故事 ,也不是为了一条Dior裙子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的追梦人生活中那些幸运,不幸,开心,失落,但终究保持内心的善良,对周围的人充满善意,为自己梦想去奋斗的故事。
她可以赢彩票,也可以输光自己赢的钱,会遇到拖欠工资的雇主,也能遇到愿意帮助她的人,有幻想过能遇到浪漫的爱情,也会在一些时刻马上被立马打回原型,有时候似乎自己那么幸运,可以去做到想要的一切,但有时候觉得自己生活跌到谷底,一切都遥不可及。
就像Mrs Harris堵了100磅输掉了比赛,Archie说你是个dreamer,她露出了无奈的神色,回到家默默撕掉了自己想要买裙子的记账页。
“什么追梦人,我竟然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太傻了”但这些生活的枯燥,简单,孤独和无助却从未让她失去善意,失去对周围人的关怀,哪怕这些可能并不能带给她“好处”。
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她也会归还捡到的胸针,在还没有穿上裙子时借给了急需要裙子的别人,快乐可能突然降临,也有可能被一下子夺走,但终究你的善意会让一些人把你记在心里,在你需要温暖的时候默默出现,帮助你。
活了30年,不能说多少经验之谈,但我深知善良和真诚是现在这个时代多么珍贵的品质,而当你这样做时,它其实不能帮助你成功,更幸运,或不再遇到不好的人,但它改变了你的认知和周围,让你更容易感恩生活,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似乎更值得拥有。
也许Mrs Harris的故事联想到了我自己,为了梦想这些年一直默默攒钱,终于来到了巴黎读自己梦想的专业。
这里没有朋友,自己的法语不好很多时候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有时会遇到很多善良和亲切的人帮助你,有时候也会遇到冷漠的人,时常觉得自己很勇敢走到了这一步,但也会像Harris在失落和挫败中只想躲进被窝不想面对生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她最终也只是那个只能拥有一件Dior裙子的清洁工,没有王子灰姑娘的爱情,还是在那个地方过着自己简单的生活,但仍旧对生活充满一丝希望,努力善良对待别人,朝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靠近,这就是平凡的我,也是每个平凡的追梦人上周巴黎机场罢工,朋友在机场滞留了一晚上,大家都知道法国人动不动就喜欢罢工,我虽然不喜欢这样会牵连很多无关的人正常生活,或者有些人为了占便宜而占便宜,但我想说我们确实应该对Workers保持敬意,这里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人。
作为一个在外企的打工人,曾经我根本不在意那些周围的服务人员,她们可能是咖啡店的店员,送快递的小哥,打扫卫生的阿姨,收垃圾的大叔等等,但当我曾经在澳洲打工当咖啡店店员时,如果有客人对我微笑,或者把喝完的杯子送过来我会特别开心。
洗手间的阿姨会夸我今天的裙子好看,楼下收垃圾的大叔每次都愿意帮我倒一下,快递小哥也会很真诚和我说不客气。
在这个世界没有人生来更高贵,你可以是任何人,但无论你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请不要忘记那颗善良温暖的心。
是的,一流的演技,悬浮的剧情。
被资本剥削劳动之后,再一次被资本用消费主义称之为“梦想”的幻觉洗脑。
看清残酷的现实本质,哈里斯的追梦显得非常荒诞,荒诞又美好,不得不承认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动人的。
她一直坚持的善良和对美的向往,让我想起冲向风车的唐吉诃德,鲁莽也比怯懦更接近勇敢。
倒不如说,正因为认为情节背景是冰冷而非梦幻的,在这个穷人只配得到苦难的世界中,哈里斯夫人的白日梦想才显得更加可贵,她想要跳出被划定的圈子,她从本心认为自己配得上一切的美好(当然电影中这份美好指的是迪奥的裙子)。
你可以认为她把消费主义包装的奢侈品当作梦想是愚昧的,但她追求梦想的这份真诚和努力是美好而动人的。
剧情是悬浮,但我蛮吃大家都是好人这一套的,童话万岁。
娜塔莎太美了,喜欢那句“Or is there another person behind the facade?
”演员的演技拯救了矛盾而单薄的故事,剧中人看起来个个可爱。
(甚至not good girl都演出了独特的矫揉造作)
评分给演员和画面吧。
本着找鸡汤喝的心态看的电影,结果疗愈没有,倒是再次受到了现实的重创。
首先毋庸置疑,梦想当然是值得被尊重的,包括心血来潮的梦想。
但实现梦想的基石——经济,在这里获得方式不是日复一日的积攒,不是厚积薄发的成就,甚至不是一时兴起的“彩票”,因为赛狗也致使女主丢掉了好不容易得来的钱财。
而最终天外飞来的,是战争牺牲的丈夫的抚恤金。
而这笔抚恤金的由来,居然是女主多年来坚守感情不愿打开的事实,在有了礼服这个梦想之后就被闺蜜轻易的说服。
随着剧情发展,到了电影中段,哈里斯夫人有了看起来似是而非的感情戏,逛花市、看演出、下午茶,本以为是灰姑娘终遇王子的桥段,最后却在侯爵的一句你让我想起了年少时的清洁女工中戛然而止,并且此时侯爵注视的,已逝妻子的画像,真正的美貌贵妇,实实在在的揭示了阶层和婚姻的壁垒。
而剧终哈里斯夫人第一次真正穿着dior的礼服出席退伍军人舞会,和男人跳舞的时候,男人最后的夸赞,最让我不适,即使她配一个普通的门当户对的男人,也还得要依靠外在的装扮,奢侈的礼服,惊艳的出场,来获得他的认可,而不是她的品行、性格。
整个电影看完,对来找鸡汤喝,看梦幻浪漫电影的我,就是一个现实的三连重创。
实现梦想还是得靠意外之财,靠自己是不可能的。
美好的爱情都是别人的,灰姑娘是不可能遇到王子的。
即使你配一个条件相当的男人,也还得依靠外在才能推动前进。
也就是说,电影里Dior之家得到了宣传发展,会计和模特得到了爱情,甚至侯爵也得到了短暂的抚慰,而女主,除了一件礼服毫无所得,连最后的那支舞,也仅仅是似是而非的暧昧罢了。
求仁得仁,她的初衷也仅仅是想要那件礼服,可在我看来,围绕着礼服的,或者说渴求礼服所表现出的,更可能是她对现有枯燥生活以外的可能的浪漫幻想,而最终,她在毫不浪漫的过程中,得到了那件礼服,仅此而已,这就是被糖果外衣裹挟着的现实,冰冷、骨感,又讽刺至极。
终于在影院看到它,喜欢的卡司们,哈哈哈!
la grande maision Dior.. 看得到穿那件高定的人的风采,这才是真谛. 我觉得电影可能不一定都需要什么拔高的主题,当然我相信每个电影的诞生都带有自己的意义。
如果这部电影在影院公映的时间久一点,我大概率是会二刷去看的。
今天聊聊匈牙利/英国/加拿大/法国/美国/比利时电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
片名Mrs Harris Goes to Paris (2022),别名哈里斯太太去巴黎。
影片改编自保罗·加利科(Paul Gallico)1958年的畅销小说。
此前该小说曾被制成一小时长的节目上过电视,剧名和小说名字一样,都是《阿里斯夫人去巴黎》(Mrs 'Arris goes to Paris)。
此次改编成电影倒是头一遭。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1950年代的伦敦,一名丧夫的女清洁工哈里斯夫人迷恋上迪奥的高端定制礼服,于是决定节衣缩食倾其所有购买一件属于自己的衣服。
在凑足足够的钱后,哈里斯夫人飞往巴黎,准备血拼。
前前后后她经历了各种变故,并最终明白了自己想要找寻的是什么。
哈里斯夫人从事着低薪水且不被重视的工作,但她本人有着一种体面和幽默的特质,这让她的生活显得十分简单精致。
原本她的生活可能就这样平静地度过,直到她看到雇主家的一件精致迪奥礼物。
她心里的一个开光被打开了,她的生命突然有了目标,希望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迪奥礼服。
哈里斯夫人的法国之旅虽然十分离奇,但能做到令人信服,尤其是在她拥有一件礼服的强烈决心下,电影显得极为迷人。
整部电影制作工整,拥有极高的娱乐价值,观众不会把心思放在质疑哈里斯夫人的经历上,而是会不自觉地被她的奇遇吸引。
本片描绘了一个美化的世界,描绘了一个充满爱意的世界,同时带着独特幽默感,观众很难不被里面的乐观精神吸引。
不需要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也不需要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哈里斯夫人去巴黎》就用两个小时来逃避现实,讲述了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每个人都有权享受礼貌,都有权被尊重,都应当被公平对待,并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理由让自己活得精致一些、美丽一些。
你不必热爱时尚才能喜爱这部电影,也不必成为上流社会才能穿戴高级礼服,只要自己喜欢就行。
影片中闪烁着平等主义、理想主义的光芒,这也是影片最平易近人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生活可以变得更好。
本片于疫情期间拍摄,2020年底完成,原定于2022年1月或2月上映。
但由于疫情关闭影院,影片上映一推再推,最终在2022年9月上映。
为了适应电影拍摄需要,本片对比原著小说做了不小改编。
在保罗·加利科的原著小说中,哈里斯夫人和她闺蜜巴特菲尔德夫人一起玩足球彩票。
只不过这俩人都不喜欢足彩,纯粹是为了奖金用直觉填写彩票。
买足彩的人需要竞猜填写30场比赛的结果以赢得奖金。
在小说里,哈里斯夫人是通过电报得知了她赢了奖金,足彩奖金高达102英镑7先令9.5便士。
而电影中则使用了更加简单直白的数字彩票,哈里斯夫人通过广播中得知了自己中奖。
影片改编后,增加了阿奇,还有反派丹特夫人和阿瓦隆夫人,这些角色加入后让哈里斯夫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也为结局打下反转铺垫。
这让波澜不惊的电影变得有了涟漪。
原本缺乏反派的故事有了起伏,剧情冲突更加明显,观众看起来也更能集中情绪。
本片的结局也比小说里的结局更加复杂。
在小说中,一位年轻的女演员确实不小心把哈里斯夫人的迪奥礼服点燃了,只不过哈里斯夫人并没有收到迪奥寄来的替代品。
迪奥之家,包括科尔伯特先生、克里斯蒂安·迪奥先生、娜塔莎先生和安德烈先生,都给她送了鲜花,感谢她的参与。
在小说最后,哈里斯夫人决定把这件衣服烧掉,不再做修补。
因为她明白,这次旅行的回报是人而不是衣服。
另外说个小插曲,尽管我们平时经常玩今日辱法的梗,但法国工人还是十分值得钦佩和羡慕的。
他们敢于斗争,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管怎么玩梗辱法,法国工人阶级都是值得尊敬的前辈。
意志坚强保持乐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哈里斯夫人在会场门口被于少女反复羞辱,但凡稍有自尊的人都会马上离去。
在男爵出现帮忙解围之前,至少被羞辱了三次:被十几个富人无视插队;被于少女认为没资格入场应该去百货公司;被认为便士没有资格买服装。
就算退一步说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人可以暂时放弃尊严,哪怕这个“梦想”再微不足道,但是细看下来这其实也不是哈里斯夫人的梦想,哈里斯夫人排第一的“梦想”是雇主家中的紫色“妩媚”,排第二的“梦想”是被“垃圾女王”抢走的“诱惑”,她付出所有积蓄去追求的仅仅是一条妥协得不能再妥协的“维纳斯”。
我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喜欢Dior这个品牌,但这部电影我只感到对Dior的厌恶。
最后结局哈里斯夫人穿着一条别人不要的,Dior顺手施舍而来的“诱惑”在那里耀武扬威,仿佛取得了什么胜利,打败了某些敌人一样,我认为这已经不只是被大店PUA的问题了,这是脑残。
哈里斯夫人既没有尊严,也没有脑子。
抛开迪奥形象宣传这一层,电影拍的还不错,成人童话,一个老女人的梦想故事,好看有趣,赏心悦目,温暖可人。梦想并非遥不可及,梦想就在你身边。女主的表演是一亮点,65岁了依旧富有灵气,乖巧可爱。于佩尔还挺有魅力。败笔是女主在巴黎鼓动迪奥员工罢工改革的那一段,几乎成了闹剧。7.4
战后复苏和变革背景下的成人童话,浪漫温馨,心怀善意又乐观的主人公得偿所愿,对她来说裙子代表美好和快乐,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没有错~
dior宣传片啥啥的就不说了,感慨的是美国梦早就碎了,这一套叙事逻辑已经再也不能广泛的催眠民众了。精英为底层人民准备了三套叙事逻辑,第一是勤劳聪明就能致富,这是哈里斯夫人攒下500英镑的前提;第二是善良热情就有朋友,这是哈里斯夫人没被赶出去,而是凭借着各种机缘巧合成为座上宾的条件;第三是当你一无所有,你还有朋友和快乐,这是最后哈里斯夫人痛失了裙子后,还能与老朋友相聚欢庆的结局。这三套叙事逻辑曾经催眠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如今,魔法似乎失灵了。我就不去细究这种叙事中的陷阱了,相信聪明的观众早就看出鲜花着锦也掩盖不住的虚假悬浮。我觉得,精英们即使要骗,也请更新下骗术,不能一套老曲唱一辈子,要麻醉底层人民,也要再努力一点,创造一些更有信服力的叙事方式。
这个故事可以拍得更好,音乐和色彩都太满,整体过于夸张
带有童话色彩的温馨喜剧,迪奥大概是最大的赞助商吧……
Lesley Manville演技太牛了 竟然什么角色都能驾驭
普通人向往名牌裙子的绚丽美梦,我一般不会花钱,我喜欢免费的绚丽美梦😂
看似关注底层女性的精神追求,实则写满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社会对女性的规训。这两位优秀女演员演这部戏真是讽刺。
「Is there anthoer person behind the facade? Is Mrs. Harris the cleaner, or is there more to define her existence?」
一个平凡善良的女人花费一番心力去追求“美”并没有错,但电影只强调了奢侈品的审美功能,却完全无视了商人是在用价格来划分阶层。女主角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灵,却偏要投奔不属于自己阶层的奢侈品,最终偶尔得到的一件裙子也会像一场易碎的幻梦。
Dior的PR发力了 剧情非常无聊 但是Dior裙子是真的好美
谁都可以有梦想,不管年龄多大,地位多低。此片演绎了一个童话式的故事,让一个五十年代在伦敦当清洁工的年老寡妇,做了一个巴黎奢侈品牌迪奥的梦。不过影片编导还是谨守着阶级的分野,不同的阶级可以交汇,也可以相互地理解与欣赏,却绝无可能做到交融。影片许多细节有趣,演员的表演尚佳,整体故事框架不行。
呃。。。。。。
中老年童话
英国刘姥姥进法国大观园之后发生的fairy tale
一个终极迷惑:为什么于佩尔一直这么美?
‘Alan Rickman loved the film when he read the script, and Rima Horton is one of its executive producers.’
感人 热血 梦想
滤镜下人也不好看,衣服也不好看
清洁工凭一己之力拯救迪奥....典型的中年玛丽苏,假模假式。看似关怀底层,其实是在消费底层的「迪奥品牌宣传片」。不需要每部注目底层的电影,都拍到肯·洛奇的水平;但好歹,别把奢侈品和底层硬靠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