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豆瓣上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话,刚开始受到了海报的一定影响,以为是一部靠一些“肉搏战”吸引眼球的低级商业片,可是看上不到十分钟,我感觉,这将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还记得有记者采访外国人,让他们谈谈关于中国一些大制作电影,比如无极,英雄,赤壁的感受,当然,开始一定是一番客套话,什么中国电影技术有了较大发展,画面精致之内的,后来他们都提到,其实,他们真正喜欢的是那些真正反映中国社会,反映中国人现实生活的电影作品,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大片。
我觉得这真的点中了中国电影的要害。
真正伟大的电影,不会仅仅为了追求感官的刺激,赚取票房,更要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甚至是教育。
我觉得本片至少是向哪个方向走的。
尽管本片称不上“经典之作”,但是,它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不错的。
比如,悬念的设置,农家大学生、发廊妹、农民工等等各种人物的塑造,都是很到位的。
但我现在就其中农村大学生这一角色谈谈我的感想。
我是来自农村的,现在还在读大学,所以对电影中的很多的场景、情感和经历我都十分的熟悉和亲切。
赵坡那土掉渣的眼镜和背包,畏畏缩缩的眼神,旧旧的衣服,分明就是一个贫苦农家学生的写照(请不要说那是虚构的,我和我的很多同学都是和他差不多的打扮,我们是农村娃)。
同学们带赵坡去星巴克喝咖啡的那一段,我是如此的感动,似乎赵坡就是我,只不过赵坡还有勇气说出他父母是农民,如果是我,我是说不出口的。
孔明灯放飞后,甘秀问赵坡许的什么愿,他说,毕业后找个好的工作,简单的愿望,却反映出多少和他同样来自农村的学生最深渴求——生存。
他们已不敢谈及其他的奢求了。
废话少说了,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的感想,当然其中其他很多的内容我就不说了。
有同感的人,咱们共同分享;不知我所云的人,就当我在乱喷口水,一专拍死吧。
这部电影算不上经典但却深刻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贫富落差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底层市民的性压抑。
我觉得一个能够关注社会问题的接地气的影片比那些所谓的大片要强得多,最起码我们明白了他要说什么。
看了演员表我才知道女主是霍思燕,是漂亮,能挑战这个角色,说明还是敢想敢为,不矫揉造作的,不知我评论得对不对。
我喜欢南方的格调,尤其向往四川,但是南方那种潮湿、黏腻的感觉也像这部电影一样,总让我感觉到人的阴暗面。
南国没有晴天,是给我最大的感觉。
坡坡一直交代甘秀要她假装是大学生,怕什么?
怕面子么?
不是,当 甘秀说出自己试发廊妹时的坦荡,也让坡坡把心里的结给解开了,但两个老乡应该难掩尴尬和失望,直接说赶紧赶路就上车骑走了。
这个故事有的地方让我感觉不舒服,比如事实和想象的区分,我一开始以为甘秀真的被强暴了,尤其那段山上小屋的戏,真的让我感觉到人类兽性的丑恶,不论男女,真的是男淫女娼,那股压抑劲儿啊,背景做的也相当到位,黑暗的废弃黑屋子,满地的青苔,湿润的地面,外边是瓢泼的大雨,三男一女,犯罪的大好时机。
尤其男主出去找柴禾,还滑倒之后,就剩两个民工一样的,与女主第一次见面的男人,真的很让人浮想联翩,特别是那个年轻一点的民工,在之前女主去芦苇后嘘嘘时,都快扑上去看人家的美臀了。
而当坡坡从外面回来后,看见的那一场景真的很像正在进行的去、强奸犯罪现场,加上那么多破碎的玻璃,一切都在向着方面暗示。
那时,我确定,我是被吓到了,也恶心到了。
单丝心底又残存一股两个民工终于得逞的一股释然的怨念,原谅我把释然用到这个位置。
难道这就是所谓人类的兽性?
我也有……再然后,坡坡回来,那个年轻一点的民工或许演技真是太好了,皮笑肉不笑的感觉让人看了就是没干好事,我也分不清了,是不是大家都分不清,我不知道。
再然后,我确信是被导演的处理手法给唬到了,坡坡进来看见了甘秀没穿衣服在水池旁坐着,这里不得不夸一下女主的演技,真的不错,美艳的脸蛋加上敢露,很到位。
之后,剧情并没有在此就交代清楚女主跑出去,去哪儿了,只剩下坡坡坐在悬崖边,被两位老乡追上了。
受了刺激的坡坡在课堂上恐怕是又梦见了妈妈当初作为发廊妹被爸爸推进河里溺水的情境,才大喊出来,所以,每个行为古怪的人一定有他古怪的理由,我们都应该理解和宽容,不要把他们当做异类。
坡坡回到了山上的小屋,见到了甘秀,甘秀一直没有回城里,如果说,导演已经交代这是坡坡的臆想,那么,这个地方就已经值得怀疑了,我脑子短路,没思索对。
一直没回城里,去哪儿吃饭睡觉啊?
这不是幽灵是什么。
其实是坡坡的想象了。
但是,这想象之逼真,之后男女主角宽衣解带,赤身拥吻,这真是堪比《牡丹亭》的神交啊。
坡坡把青涩的穷大学生演绎得除了有点呆之外,还可以吧。
两位老乡又来图书馆堵截坡坡,这次那年轻的民工看见了另一个真正的女大学生,演技又一次发挥优秀,真是perfect,他色迷心窍地说这个女大学生比甘秀还有气质,记得他第一次见甘秀时就是说甘秀真有气质,这又让我相信,至少是他强奸了甘秀。
在坡坡提醒女大学生提防着两个老乡遭到了藐视之后,甘秀来到了操场,这是一段怎样的人鬼情未了啊。
看完之后的片子,才知道这时的甘秀已经是imagination了。
在脑海里的甘秀坐在后座,跟坡坡来派出所报案,真相才揭开了。
这有点像《伤城》一样,一环套一环的,也想《幻想中的恋人》里的奥黛丽多杜一样,幻想,全是幻想。
这不止是奥黛丽自作多情的幻想,也不是艾米丽脑子里对情人的渴望,而是深深的自责,并且与童年不幸联系到一起的深刻检讨吧。
他也不希望自己重蹈父亲的覆辙。
被两位失业老乡打了之后,表叔又带我们回到了事发当天,重新捋顺了那情景。
原来,甘秀被强暴是假,只是两个老乡调戏了一把,表叔问甘秀一次多少钱,甘秀作为一个有自控能力的发廊妹,生气了,之后被什么滑倒了,年轻民工怕她摔倒,垫在底下当肉盾,唉,年轻的身体,赤裸的上半身,发达的肌肉,再加上甘秀躺在他身上,还有表叔去拉她起来,坡坡在雨中和碎玻璃间看到的支离破碎的片段并不属实。
其间,两个老乡也并没喊“抓住她的手,别让她挠我”。
之所以有这种幻想,坡坡回来抽了甘秀一巴掌,说她烂货,我想,还是出于对自己保护甘秀的能力的不自信以及对发廊妹行业本身的看不起。
坡坡追甘秀到悬崖边,争执中,甘秀不慎坠入江中,同为发廊妹的妈妈被父亲推入河中的景象又一次重现了,有如父亲又拿着扫帚照着头上又一记狠打,这种刺激让坡坡晕了过去。
一开始,在坡坡说有女友之后,表叔就给200块钱让他耍,这是不是也是暗示表叔是个好人的伏笔呢?
确实,现在的美容美发行业的男女都打扮得非常前卫,男人穿着紧身裤和修身衬衫,女人更是像甘秀一样在洗头、刮脸时露得也多,头发更是另类,按摩房都在看不见的里间或者楼上,难免让人浮想。
但是,就像蒲松龄写《聊斋》的初衷,就是要告诉我们,人,不一定都是好人,而鬼也不都是恶鬼,人有其丑陋的一面,有时甚至还比不上妖。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最后,女大学生穿着低胸、热裤出来送别坡坡,能保守点么?
导演你这不是很明显的性暗示么?
我表示对成都的过江缆车、城铁感兴趣。
坡坡对甘秀的这种纯纯之爱,还有没钱,骑自行车恋爱,喝杯星巴克都算奢侈的恋爱,死我向往的,没有铜臭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这一直是我的信条。
甘秀这种忠贞烈女,只卖手艺不卖身的性格也是我敬佩的。
坡坡对甘秀的爱,从一直站在发廊外看着她开始,还是甘秀主动搭理的他,我也欠这样被动吧。
其实我觉得这片子除了有点让我混乱之外,都还好,感觉还行,还是有点共鸣的。
不至于分这么低吧……
开端去要工钱,碰见女的在洗澡。。
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是一个重要的铺垫。
在坡坡心里对两个同样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义。
接下来有点接近于恐怖的氛围让人总觉得有那么点的不自在。
他妈妈片段不时的出现意在表现她妈妈在他心里对他的影响,为了他上学去做发廊妹,爱,不论是什么形式,都是那么的沉甸甸的。
坡坡懂得,所以他内心里深爱他的妈妈。
发廊妹,这个在无数人眼里令人发指的职业,又让他的内心无比的痛苦。
爱与痛的挣扎,让他的心扭成了一个死结。
有人说那个大学生的出现是多余的,不尽然,大学生在坡坡心里是一个完美的形象,没有任何污点,不同于他的妈妈。
然而社会的地位认同感一下打落了他,他自卑,无助,一种孤独感让他茫然,不断的给自己找借口脱离周围的一切。。。
发廊妹甘秀的出现,改变了他。
甘秀有太多他妈妈的影子,内心里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让他不可能不与甘秀相遇。。
追求追求到了。。
然后那?
道德的枷锁又把他和他爸爸重叠在了一起。
看电影的时候我的内心很痛,他那?
难道不同吗?
那一定是撕心裂肺的痛。
当他看到甘秀他们开玩笑的片段而窥全豹的时候。。
对发廊妹这个职业的痛恨就就然而生。。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然后他就生活在内疚中,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我想他爸爸那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
命运的车轮无情的碾压了父子两代人。。
而且走的是同一条路线。。。。。
在这里留下的只有感伤。。。。。。。。
电影很接地气,从坡坡一个贫穷农村大学生的身份叙述他身边的人和事。
和身边同学的对比中,家庭背景的差距加上自卑的性格,坡坡很显得格格不入。
在遇上同样来自农村的发廊妹甘秀之后很容易拉进两人的距离。
在答应带女朋友见同乡时,坡坡刻意要甘秀用女大学生身份,展现他的那份虚荣心。
可甘秀是个赶紧纯粹的女孩,敢于直接摆明自己的身份。
在社会底层人中,有着“发廊妹”这一职业。
若不是生活迫不得已,谁又愿意做那份“见不得人”的工作呢?
甘秀如此,坡坡的母亲更是如此。
一个是因为脑残的弟弟,一个是为了儿子的生活和学费。
发廊妹的身份或许也是造成她们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童年的阴影或许用一生都很难治愈,亲眼目睹了暴躁的父亲把母亲打进河里淹死,再把自己打晕,对于坡坡来说是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造成他幻想症的原因。
在农村,孩子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家庭很少能够得到重视。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关爱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庭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迷城》是难得一见的好电影,看得让认人窒息,让人心绪难平,这值得我在深夜写下这些感触。
《红楼梦》中,尤三姐模样儿风流标致,她又偏爱打扮得出色,自有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
贾珍、贾琏、贾蓉等好色之徒,对她颇为馋涎。
但尤三姐不愿像姐姐那样遭人玩弄,她用泼辣作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清白。
她看中柳湘莲后,就一心一意等他。
但因柳湘莲认为宁国府多好色之徒(贾珍贾蓉之流),怀疑尤三姐也是个不干净之人,要索回定礼,刚烈的尤三姐在奉还定礼时引剑自刎。
《迷城》中,甘秀是个漂亮清秀的发廊妹,与“穷大学生”赵坡互有好感。
赵坡告诉他的两位农村哥们,甘秀是女大学生。
在一次结伴游玩时,甘秀向大家说明了真相,遂即遭到两位农村哥们的轻薄,而幼年遭遇变故的赵坡看见当时情景,产生了臆想,误会甘秀是一个轻薄的女孩,受辱的甘秀在与赵坡的纠缠中失足落水,香消玉殒。。。。。。
初到大学,赵坡被同学请到星巴克喝咖啡,眼前的公子小姐是证券公司老总的儿子,是地产商的千金,是外企高管的子弟。。。
赵坡喜欢的女孩问起他的家势,当他吞吞吐吐说出农民这个词后,场面陷入了尴尬的沉默……这是发展的成果,这是让一部分人暴富起来,让另一部分人永远穷下去的祖国花园里的花朵,不要相信小平哥,共同富裕只是个传说。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财富,资本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每一个毛孔里都沾满了鲜血,没错,怎么样可以永享不劳而获的资本福利?
没有看到苏联是怎么解体的吗?
权贵们攫取国家财富后,迅速推动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变更,从而寻求自身财富和剥削的合法性,他们做到了。
其实我们过不了自己,这个社会生态还处在圈地运动的时代。
当赵坡尝到拿铁的中药味后,同学才告诉他咖啡是要加糖的……这是一个怯生生的农村孩子在所谓的高级场合表现出的不适应综合症,穷人的孩子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
伪贵族们在这里寻求心灵的归属,却只学得一些装腔作势的花架子,这里没有奔放的生命,没有自由和洒脱,人们却乐此不彼的在咀嚼着中世纪遗留的散发着腐烂气味的小资情调。
当寝室的同学去踢球去玩耍时,还不忘告诉他去给大家打开水……在当下普世的观念里,穷人就是低贱,别人就可以趾高气昂、吆五喝六的使唤你,甚至那些发廊妹也要拿他取笑。
马丁路德×金希望有一天美国人是以的人的品质来评价一个人而不是肤色,他的梦想有一部分实现了,用了不到50年。
孔子希望中国人以人的品质来评价一个人,这个愿望已经近3000年了,还没有丝毫进步的迹象,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个潦倒不堪,在街边倚门卖笑的风尘女终于找到了一个比她们更弱势的群体——穷大学生,以取笑他们获得心灵上的些许安慰,是谁告诉我们穷不可怕,比穷更可怕的是内心的荒凉?
你信吗?
认识了发廊妹,他要迫不及待地请她去星巴克,很懂行似的给她加糖,像城里的情侣一样放孔明灯、许愿……这是普通人内心的浪漫与虚荣给哥们介绍女朋友的时候,只说发廊妹是女大学生,而发廊妹向大家坦诚自己的身份时,赵坡表情极其难堪;但哥们告诉他,发廊妹和他不合适的时候他又开始争论,辩解…… 这是一个成长中的年轻心灵里世俗与纯真的纠结在工棚里看到了女人的裸体,被问及时,害羞却又带着向往的神情……这是原始冲动与教化人伦给人的煎熬赵坡的母亲早年为谋生做发廊女被父亲知晓,厮打过程中落水身亡,他自己被父亲抽打时遭遇脑伤,从此落下了臆想症……,赵坡的母亲在死前对丈夫说:”我还要为坡坡挣学费,有本事你也出去挣钱给我们花“。
这是一个越发笑贫不笑娼的时代,没有什么能挡得住人们挣钱的冲动,所以东莞有40万失足妇女也就不足为奇,而各省刚刚走出中学、技校的女孩们已经随时做好了支援前线的准备,甚至越南、俄罗斯的女友人也发纷纷扬国际主义精神,前赴后继的开赴我国战场。
为了心中的富裕梦,他们在所不惜,这难道仅仅是贫困所迫吗?
当你打开QQ空间,睫毛弯弯、眼影浓重的非主流们嘟着粉嫩的嘴唇,扮出无辜的眼神,当你沉醉于她们幽蓝的美瞳下面那一双清澈美丽的少女的眼睛时,画面下方裸露的深深的乳沟又怎能不让你百感交集。
开学时,为漂亮富有的女同学殷琪搬行李,希望萌芽,赵坡道出家势后,在图书馆邀该女生看电影遭拒,萌芽瞬间幻灭……这是现实。
《西厢记》、《灰姑娘》中的不同阶层的男女双方还会为爱情拼命挣扎,现世的青年人已不用舆论的重压、也不用父母的梗阻,他们已经早早地谙于门当户对的世故,向世俗妥协。
中国人反封建反了几千年,打倒了骑士精神、磨灭了侠义豪情,却让市侩气在人们心里开花结果,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桃花揉碎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当我们为美丽善良的甘秀而深深惋惜,为赵坡这个失意的好学生纠结难平的时候,我更看到了人生的艰难、成长的痛苦与挣扎:一个年轻人要无数次的在放纵与克制、向往与失望、得到与失去、爱与恨、纯真与世故中经受煎熬,摇摆不定,最重要的是,赵坡们也根本无从选择。
莫非所有的凄凉都为了一个零结局?
莫非只有凋残的心才能感受真正的美,才能承受生命中应有的重量?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其实我觉得不了解精神病也不愿意去了解的人,真的没必要看这类电影,真的,不是说上了一部你刚好无聊就去看了。
国内大多数人对心理教育及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认知程度很像十多二十年前未成年人对性教育的认知,多数人还是显得不理解甚至恐惧,其实国内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很有几部,不过真正没被大面积喷的也就《七个我》了吧,因为他是喜剧,而且是超级富二代的喜剧,但现实生活中有精神障碍的人哪来那么多喜剧,又有几个是富二代?
多数是被周围人遗弃的疯子罢了。
大家都知道原生家庭一定要和睦,但却没仔细想过为什么要和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避免你的后代成为精神病电影编剧笔下的主角。
影片弹幕里的素质真的可悲,很多想男主死的,骂他有病的,其实建议你们去看《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就是讽刺这类人,你的无知和措辞有时真的可以逼死一个人!
影片后半部揭示真相时,有一幕是女主跌落江里,原本以为大家看懂了剧情不会再喷,可还是出现很多骂男主窝囊,不会跳江救人的骂声,拜托,你都知道他有精神疾病,也看到他产生了母亲落水的幻觉,脑子一瓦塔倒在一边,你怎么还能要求他不怂呢?
这相当于要求一个狂躁症患者不要杀人一样,他如果能控制就不是狂躁症患者了,神经病杀人都不判刑,你还要求他怎样???
这类题材无非是想让我们更了解患有这种特殊疾病的人,不要对他们有所歧视,就像殷琪一样。
可惜了大部分人还是选择致人于死地,甚至看到有人说看完该片有种杀光所有精神病的冲动,你…这么狭隘,为你的后代堪忧呢!
《迷城》作为章家瑞导演2010年的新作,于10月22日全国公映。
这部影片給所有熟悉章家瑞的观众们带去的第一感觉几乎是一样的——很难相信这样一部具有强烈实验风格的作品会出自章导之手。
因为本片无论在叙事结构、中心主题以及影像风格上来说,参照章家瑞的过往作品《婼玛的十七岁》《红河》《芳香之旅》《花腰新娘》等,都是一次极大的颠覆。
在影片《迷城》中,章家瑞一改往日影片温暖、舒缓、唯美的基调,继而采用多层推理的悬疑结构和强烈的主视角纪实性影像风格,为观众演绎了一幕令人深感不安和发人深醒的悲剧故事。
本片不但直击了当下社会的隐痛,同时也具有某种超越文本范围之内的思考,继而体现出了章家瑞作为一个导演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冷静的思考,以及其独特的人文情怀。
影片《迷城》原名《远雷》,故事来源于章家瑞导演身边一个真实的案例,讲述了一位大学生与一位洗发妹之间短暂而凄厉的爱情悲剧。
影片中男主人公坡坡(郭晓然饰演)是一个从农村考入城市的大学生。
作为一个基本的人的个体,坡坡也有着身边所有青年人一样的向往,向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女人、美好的爱情。
然而,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将原本平等的个体相互割裂,没有了交集。
而尊严在当下似乎只是一种对财富和地位的标榜。
于是,纵使你拥有一个高傲的灵魂、善良的内心,在迷失了坐标的城市里都是虚无。
因为身份的差异、家境的贫穷而被周遭同学取笑、抛弃、冷落的挫败感,就像一枚扎入肉体的铁钉,想拔却拔不出来。
于是,当童年的伤痕记忆在这现实的世界里被催化后,坡坡内心深处人格的分裂与变异似乎是唯一的方向。
女主人公甘秀(霍思燕饰演)身上有着太多的思考。
一个面容美丽的女子只因出身在农村,在城市里从事着看上去不大体面的工作——洗发妹,继而遭受到种种的歧视与偏见。
但是,何所谓体面?
迫于生活的重负,在没有选择的城市里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应有的财富,能否被视为不体面?
很显然,导演在这里借女主人的身份向所有的观众抛出了一个思考,那就是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和财富的攫取过程中,公众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什么?
如果当所谓的“精英意识”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并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在这个单一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生活在权贵阶层之下的人们是否还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自我尊重?
我想这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应该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影片中甘秀是骄傲的,因为她不愿意为了体面而让坡坡在众人面前将自己伪装成大学生,因为她那颗简单而强悍的内心告诉自己这是一种冒犯,有损她的尊严。
然而在旁人看来,生活在底层的洗发妹又有何样的尊严可谈?
坡坡是懦弱的,因为周围无处不在的繁荣幻象和那颗极力向上攀附的内心蒙蔽了原本清澈的眸子,并最终让自己迷失在了这片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
于是当一个人格挫败的大学生遇到一个内心强悍的洗发妹,他们之间会产生怎样的错位?
因为开始的开始,你和我都一样。
但是后来的后来,你和我再也不一样——因为财富、因为权利、因为贪婪。
而那句“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次戏虐罢了。
正是影片所表达的强烈命题感,使得《迷城》在观众中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反应——漠然抑或感动,而这也正体现出了当下国人的两种生存心态。
于是当影片落幕的时候,你或许会无动于衷,继续为了生计默默地奔走工作;或许你会驻足思索,去审视和寻找内心深处的那座迷城。
影片《迷城》在公映之前就已获得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单元最佳导演、最佳新人男演员奖等多个奖项。
但是影片在上映之后的票房却并不理想,成为了又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
而这也正折射出了当下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浮躁与虚荣。
因为在主张娱乐和消费的这个时代,银幕上充斥着各种依靠金钱、明星、炒作和低级笑料所堆砌而出的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而这不也恰恰是一座座看不见的迷城么?
面对这样的局面,导演章家瑞在公映前也道出了自己的所言:“其实,我股子里还是想拍一些文艺电影,表达情感、表达命运、表达爱,我之前的那几部电影也都没有偏离这种基调。
但是说实话,《迷城》为什么从开始的一个纯粹的文艺电影、艺术电影,变成了最后宣传中的惊悚悬疑类型电影?
其实也是我内心的一种挣扎矛盾,因为毕竟我还是去要面对这个市场。
所以我当然希望《迷城》的票房能有一个好的收获,这样能够对投资方有一个交代。
但是如果因为《迷城》里所包含的人性的表达和文艺的气质影响了这个片子的票房,我只能说跟投资方说抱歉了。
但是我自己是问心无愧的,因为我尽了我的全力了,因为即便是做商业电影,我也绝对不会放弃我的基本底线。
” 昨天,我们将农村从城市分离出去,拉开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在城市里去寻找所谓的体面和尊严。
今天,我们都在城市里游走,在贪婪与虚荣的表象下戴着伪善的面具舞蹈。
我们可以相拥,却最终迷失在寻觅的路上。
从小到大,赵坡经常做的一个梦就是妈妈在水里挣扎喊:坡坡,救我,坡坡,救我,最后被淹没的场景。
爸爸妈妈争吵,幼小的他被打,妈妈水中溺亡。
所有的这些都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次一次在梦里浮现,他总是一身冷汗的醒来。
上大学的赵坡,第一眼在发廊外看到甘秀,就被她像女大学生一样的年轻漂亮吸引。
其实内心里赵坡更喜欢同校的真正女大学生殷琪,而且被她深深吸引,总是有意无意的想靠近她,请她看电影被拒,他再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来自农村的他,身边同学都是在城市生活和成长的孩子,他多少次努力靠近他们,帮他们干他力所能及的活,日常打水,洗所有舍友的碗,就连晚上关灯也是他的靠近方式之一,可是无论他怎么做,还是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自卑,怯懦,胆小深深包裹着他,只有跟他两个同村工友在一起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是赵坡,那个真正的赵坡。
遇到甘秀,约甘秀,感觉慢慢喜欢上甘秀,一方面是他的两个老乡经常跟他提到说他读大学可以跟女大学生耍个朋友,所以甘秀的出现,让他欣喜不已,因为甘秀真的就像女大学生,但是却没有女大学生对他那种疏离感。
他内心雀跃不已,给朋友炫耀自己交到了女大学生的女朋友。
但是甘秀却在他们第一次与赵坡朋友相约游玩的时候坦白了她不是女大学生而是发廊妹,他的朋友表面上没什么,但是赵坡心理难受不已,他的妈妈……好像又一个他的妈妈,他好像已经分不清现实和他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梦,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甘秀最后也是掉进水里,同样的场景,同样他的无能为力,好像又回去了,什么都回去了。
这就是赵坡,他身上有多少来自农村贫苦家庭孩子身上的烙印,他们自卑,懦弱,但是又善良,憨厚。
他们努力融入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又一次次已失败告终。
甘秀只是他努力靠近所谓城市生活的一个虚荣心,是他母亲生前生活的一个缩影,也是他这么多年自我救赎的一个通道,但是她也是一个牺牲品。
没有谁对谁错,可是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委实令人惋惜。
坡坡,救我。
到底是甘秀在救赵坡,还是赵坡通过甘秀在救他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把标尺。
但是他没有去救甘秀,这是事实。
原名<遠雷>,今已改名為<迷城>。
對於易名與否,似乎幫助不大。
兩者都未有令觀眾為之理解。
倒覺得<遠雷>這名會看後有所反思。
花邊的不說太多,主要劇情還蠻吸引。
就是一個窮大學生遇著洗頭妹已有無限幻想。
那些閒聊、約會、互相吸引等都看得過癮。
只是一下子投入"主線"劇情,會有所低落。
如果是這麼個慘情故事,主人翁茫然迷失於友情與愛情之間,倒也看得過去。
導演偏偏要來個故弄玄虛,把主人翁劇變成神經漢般陷入幻想世界,但這舉動又明顯不過,明顯得就像有個旁白說:"波波神經了,幻想這麼多假象"。
畫面經常穿插確有其得色,劇情的交錯、故事的張力反顯得零碎。
波波本來也神經質的,及後變了神經漢,這個安排也不夠完善,對比不夠大。
而男主演演的驚慌、驚恐又算不得上太有分別,但當然於劇情而言是有所需要。
電影中的亮點是霍思燕。
洗頭妹做的自然了當,滿風騷的感覺;下班後的青貧女子又夠清純可人、不造作;"主線"劇情的她溫柔、憎恨、憤怒、開心等變化多端,恰當至極,每一個笑容、眼神都令觀眾有所明瞭。
當然少不得暴露鏡頭,雖然我確不想霍思燕暴露太多,但也是一賣點。
如果要我從頭再看一遍,我會將所有集中力投放於霍思燕。
劇情過於簡單、過於明顯,縱使真的要看到結尾才知故事完整,但那個故事尾已顯得有點雞肋,知道與否都不足以衝擊觀眾的思想。
自己的自卑 原生家庭的原因 让一个大学生就这样变成一个害死人的问题青年。
有话剧的画面感,剧情一般。
比起很多大片,此片在故事讲述和结构上上乘多了。
我来拉高一点星级
唯独不喜欢赵坡妈妈溺死的段落,虽给赵坡日后的命运增添了戏剧张力,但影片后来钻入了牛角尖,似乎一个人儿时的“污点”永远无法摆脱,也就减弱了“当下的中国社会”在影片中的功用。
搞了半天男主角是神经病啊...
对国产失望得很,我连一分都不想给,海报真是骗人
三星送给章导 一星送给霍思燕 打1星的 不要苛求了 看看柠檬 回来再补星吧
烂片,男主是神经病,一惊一乍的
霍思燕不错,最大的亮点了。。。导演,你真的疯了么,那么多镜头给很多无关的内容。。。比如星巴克里面的场景,等等。。。唉。。。值得喜欢的也就霍思燕了。。。
霍思燕还挺好看
实话说,就照着前半部的小剧情发展个爱情故事,我是忒TM喜欢的,山城朴素的人儿,最后要玩半吊子悬疑半吊子鬼,勉强给安了个精神病....哎呀我了个去....石马万亿儿
well i don&#39;t figure this as atonement thing..but it s nice movie..something real and reflects the society
又用精神病来解释……|||前段一路都还行的,结果这个结论一出就很没意思了~= =~。
想找个惊悚片,结果是精神片
看了几个影评,都不看好本片。我觉得本片很好,导演角度很特别。在天朝能拍这样的片子不容易。其实这才是中国大多数底层人民的生活,像男主角一样在挣扎着,一切是那么合理却又不可思议。
前半段有点像早期低成本港片的路子,比如《山狗》之类,一看编剧是邱戴安平。后半段完全是国产悬疑片的神经病套路。
霍 霍 霍
女大学生或发廊妹儿真的有这么重要么?
整一个。我是在看神经病的幻想出来的惊恐片吗。 这算什么呀!!!!! 再也不去电影院看国产恐怖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