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深海》的叙事结构其实跟《铁娘子》差不多,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却截然不同,转场方面也明显弱于《铁娘子》,不过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之前有人那么诟病《铁》的叙事了。
如果用这样缓慢的感情表达方式以及并不鲜明的人物与其背景,并不精彩的转场,以上都会造成片子结构的分散。
更别提人物表演上,抖森还是太嫩了,唯一还算的上戏骨的女主表现也算不上很好。
这场明明是说的从小就认识的青梅竹马出轨事件看看就成了姐姐跟弟弟的恋爱记事,本来就是冲着抖森去的,所以对之演技的观察也算是仔细,他还需要更加稳定的角色去确定自己的定位,他的长相其实本来应该成为助力的,但是在这里面却明显成为了牵绊他前进的绊脚石,略浮夸甚至带着一点学院风的表演无一不是在暗示他需要更多的磨练,而《复仇者联盟》《雷神》之流的商业片能给他带来的不过是一时的所谓风光,他需要注意的,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不过或许可以参考法叔历练自己方式,虽然不知道这样美丽的颜变成大叔的道路上会不会坎坷。
PS.抖森的发泄戏不行,太像小孩子了。
不过确实是个美丽又渣的孩子。
为了男神抖森看的这片子。
这个故事简单说就是,文艺女主丈夫给的,女主不想要,但是女主想要的,中二少年Freddie给不了。
毫无疑问,女主和Freddie之间是有爱情的。
自始至终女主和Freddie都没有否认过。
如果不是因为那封遗书,两者可能也会最终分开,遗书只是一个导火索。
女主和丈夫之间没有爱情,这样一个文艺女青年,面对一个律师丈夫,极端理性的丈夫,老那么多的丈夫,没有肉欲的丈夫,还有一个难伺候的婆婆,怎能不寂寞!
刚开始也可以看到,女主在和婆婆的相处之中,婆婆始终在灌输Passion不是一件好事。
节欲才是正确的。
丈夫可以给予她很好的生活,但是却没法给她激情,对于一个文艺女青年来说,没有爱,毋宁死。
起码,女主是忠于自己的,在遇到了爱情的时候。
中二青年可以给她激情,给她爱。
所以女主在被丈夫发现自己出轨后毅然决然地搬去和Freddie同住。
并且也不再出现在丈夫的生活中。
她敢于爱。
但是,她也被爱所伤。
Freddie中二、人傻,二战之后没法很好地调试自己。
所以他的生活爱情不是全部,他没法每天陪在女主身边,甚至还忘记了女主的生日。
他们之间有爱情。
不同的是,女主认为爱情是她的全部,Freddie是她的全部,但是Freddie无法承受女主的这份爱,对Freddie来说,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女主虽然得到了爱情,但是还不够,她要持续的爱,24小时的爱与陪伴。
所以,Freddie在看到那封遗书的时候勃然大怒,他自己说,如果一个人能让你去为他自杀,那么他怎么能够还能爱她呢。
他们的问题早就有了。
女主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欣赏画,看诗。
但是Freddie是经过战争的洗礼的,他怀念战时自己的荣耀,他不懂莫奈,也不懂十四行诗。
我想,Freddie也是害怕。
他承受不了女主的爱情。
他无法为女主的自杀负责,他会觉得女主unbelievable。
他爱她,但是他不懂她。
多么悲哀的事。
而女主呢,她懂他,但是她做不到。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你怎么能指望一个已经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忘记怎么骑自行车呢?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女主一直很理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得不到什么。
她知道丈夫的爱,但是她因为忠于自己,所以选择拒绝。
他想要Freddie给他全部,但是也知道Freddie做不到。
她寂寞空虚无奈,想死,也在努力去做。
但是多么无奈啊,你怎么能够指望一个文艺女青年去自杀呢?
文艺女青年有什么错呢?
只是更有文化了一点,更理想化了一点,更需要爱,需要陪伴,只是希望有人既爱她又懂她,这点要求算多吗?
很抱歉,答案是很多。
所以她注定是悲剧。
想要的得不到,能给的不想要。
她的丈夫也很悲哀。
想要用漠不关心来维持自己的自尊,挫伤女主的自尊。
但是发现,自己真的很爱女主。
所以可以卑微,但是这份悲哀却换不来被爱。
也只能一直自我折磨。
更无奈的是,他理解不了女主。
难道肉欲那么重要吗?
难道值得放弃所有吗?
对女主来说,有爱起码比没有爱情好,所以即使爱情之余是无尽的自我伤害和互相折磨,她也选择这样的生活。
她就是不能不爱啊!
如果说这样也有错,那么女主一直在大错特错,并且错得心甘情愿。
几个细节挺好玩的。
比如女主一直在哄着Freddie。
“别孩子气了,给我开门。
”那一幕我以为Freddie没准自杀了,门一直不开,没想到他真的是孩子气的开了门,我想我是太腹黑了。
画廊回来,抖森那试探的孩子气的问,你原谅我吗?
男神能不能不要卖萌!!!
女主一直在哄着Freddie,你要爱我!
你要爱我哦!
你最好能像我爱你一样爱我哦。
所以女主可以一直求着Freddie,“不要离开我”、“我保证不讲话”、“你不想说话可以不说话”、“不要留下我,今晚陪我”... ...刚开始我觉得,让文艺女青求人不是等同于让她死吗?
女主怎么可以求人。
但是后面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首先,这是主人公之间的相处方式。
女主明显比Freddie年龄大好多,文化水平也高。
所以女主哄着Freddie也是有可能的,并且也是合理的。
我哄着你爱我好不好?
其次,女主什么也没有了。
只有爱情,只有Freddie这一个精神依托,所以这份求来的陪伴和爱是多么弥足珍贵。
因为,女主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请求也就不那么别扭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男女朋友吵架,很多人都会赌气不理对方,都等着对方先来联系自己。
但是,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你和谁在赌气呢?
还不是和自己。
对方不是你的敌人,是你的爱人。
所以,先联系、先示弱其实并没有什么。
因为,你们之间是爱,不是别的。
最后,女主痛哭流涕,看了真心疼啊,生无可恋,不如死。
幸好,女主保留了自己,没有委曲求全回到丈夫身边。
这才是真正的文艺女青年,也是可悲的文艺女青年。
我还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女主如果不是遇到Freddie而是别人,会不会也一样,或者会不会不一样?
女主对于Freddie的爱到底是独一无二的,还是刚好有一个Freddie出现而已?
“你爱我好不好?
我知道你爱我,但是请你像我爱你一样爱我好不好?
"
伴随着舒缓又渐渐急促的古典音乐,Hester将一封信放在橱柜上,服下十二粒安眠药,打开煤气炉,然后静静地侧趴在平铺在地的毛毯上……她回想着过去与Freddie相恋时的甜蜜场景。
Freddie温柔地抚摸着她的手,深情告白:“I really mean it. It's not just a lie. I really think you're the most attractive girl I've met.”(我是说真的,绝不是花言巧语,你是我见过最迷人的女孩。
)Hester Collyer充满热情、生气盎然,她听从家庭安排嫁给了英国律师William Collyer,这个年纪却与她父亲相仿的老男人,他生长在一个传统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十分听从母亲的教诲,无论做什么都依循一种“安全”的准则。
这种保守又乏味的家庭与Hester的天性相冲,每一分每一秒都让Hester感到压抑。
她的内心充满着活力,无法在这种死气沉沉的环境下生活。
二战结束后, Hester邂逅了退役的飞行员Freddie Page。
生活空虚寂寞的Hester与年轻英俊又风趣幽默的Freddie陷入了一段不伦之恋。
由于对激情的渴望与追求,Hester被Freddie深深吸引并逐渐失去自我。
此事很快就被William发现,但他不愿离婚,于是Hester抛弃了自己的丈夫,与Freddie过上了非法同居生活。
在度过一段充满激情、性爱的愉快生活后,两人之间的情愫渐渐发生了变化。
Hester越来越陷入对Freddie的迷恋,让Freddie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他对Hester的爱在慢慢冷却。
Hester感受到了两人之间的差距,这让她非常痛苦,深陷一种难以呼吸的悲伤中。
她已将Freddie看作自己生活的一切,若失去Freddie的爱她便会失去寄托甚至无法活下去,她总是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恳求更多的爱。
Freddie是一名退役士兵,他的生活随着1940年战争的结束就停滞不前了,他迷恋1940年发生的一切,同时也因饱受战争的折磨而无法真正开心。
在第一次遇见Hester时,Freddie便被她的美貌与热情所吸引,他疯狂追求Hester,并最终获得了Hester的爱。
但Freddie的天性是不受束缚的,他无法像罗密欧那样为了理想主义般的爱情不顾一切,他一生都在避免与另一个人有着感情上的纠葛。
激情过后,Freddie对Hester的爱逐渐消退,他开始寻求各种方式逃避这种带有压迫感的关系,他与朋友一起去打高尔夫,或长期住在朋友家,因此忘记了Hester的生日。
Freddie经历过战场上无情的厮杀,亲眼见证战友的陆续死亡,因而对Hester一时情绪下的自杀行为感到十分气愤,两人进行了十分激烈的争吵,这也成为他们感情彻底破裂的导火索。
争吵过后,Hester祈求Freddie与她一同回住所,并保证自己不会再做出自杀的傻事,但Freddie并不为之所动。
Hester留着眼泪在深夜中行走,逐渐消失在黑暗中,孤独又让人怜惜。
Freddie和Hester的恋情走向破裂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了感情中的不平衡。
Hester将爱情看做自己的生命,可以为爱放弃一切;而Freddie只将爱情看做生活的一部分,他还有作为一个男人想要成就的作为,不会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注在感情上。
另一方面,Freddie和Hester的爱情一开始就只是建立在激情的基础上,是两个寂寞灵魂的相遇与安慰,待激情消退,若双方没有互相吸引和继续相爱的欲望,感情就很难进一步发展。
Hester由于之前无爱的婚姻生活,仍然沉迷在这种激情中而不自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不断地恳求爱的同时又因失去自尊而对自己感到懊恼。
处在恶魔与深渊之间的Hester感到进退两难,活着对自己感到愤怒、怨恨和羞耻,于是在绝望处境下试图选择自杀来获得一时的解脱,但在自杀未遂后对自己的愚蠢行为感到不齿。
一边是贴心无趣的丈夫,一边是幼稚无情的爱人,Hester选择了后者,因为她的生命需要激情,需要用这种病态的内心折磨来感知自己的爱情。
她认为爱情经不起平淡,只有激情才是爱情走下去的唯一道路,然而激情是短暂的,这也是无数贪恋激情的爱情走向消亡的原因。
Hester为了爱情将自己放低到尘埃里,等来的却是反锁的门。
得知Freddie要抛下自己独自去南美,她表现得异常冷静,但还想做最后的努力,她恳求Freddie今晚能回家陪她。
只是当爱情真正消逝的时候,一切的努力与挽留都只是徒劳。
爱情是美好的,也值得追求,但生活还有许多与爱情一样值得珍惜的情感和事物。
就像房东太太说的那样:“总有着很多虚伪的爱情,而当谈到真爱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哭泣;当从未预想过的坏事发生的时候,那么保有最后的尊严,你们的日子才会继续下去。
自杀,不值得。
”Freddie最终离开了,他选择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继续飞行员生涯,这次Hester没有做过多的挽留,她保有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在一夜痛苦之后,她推开窗户,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感受窗外的生机,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旧的迷恋结束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幸福害怕接近内心过于闹腾的女人,很多时候收获幸福的是内心简单的孩纸们,不祈求过多。
“得到的已是太多,再要便是贪婪”。
女猪脚的经历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内心的理想主义往往是伤害自己的利器,这种理想更何况期望的对象是男人。
有时候男女本来就是来自两个星球的动物,不可能做到思维上的完全理解。
内心的强大超越了臭男人的时候,方可活的傲然于世吧。
作为电影的看客,尽管我知道如此,可是看到Hester内心的脆弱,我还是隐隐地心痛了,心痛的同时也有些紧张。
似乎,生活里处处有Hester啊。
放弃一切,飞蛾扑火,只为真爱。
可是真爱存在么?
真爱如同烟花,最绚烂的时候只在那绽放的一瞬,那个曾经说愿意和你相守的人,只因为被渴求爱,只因为看到得不到爱便轻生的遗书,便崩了你们俩之间的关系。
真爱的保鲜期太短暂了。
男人退缩了,他害怕担当起这样的责任。
可女人,不管女权主义再怎么阻拦,男女之间Power的博弈中,女人还是弱些,因为她们内心有一种叫做“爱”和“乌托邦”的东西。
最可悲的是,这种东西一旦出现,会制掣她很久很久。
这是一部让人内心缺失安全感的剧。
于生活,质疑平静和波澜的关系;于激情,质疑真爱和性的关系;于爱的经营,质疑坚守和隐忍的关系;于快乐,质疑究竟是靠自己的内心还是男人或爱所带来的愉悦的关系。
尽管不赞同Hester以死来辞别这个让她失望、憎恨、愤怒的乌托邦,可是当她低到如此尘埃里,Freddi依然决绝冷情时,我觉得男人真是可怕透了。
就这么一个点儿,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还有那最后的Goodbye。
“Good Bye, Hester”,“Thank You For the past you gave to me”,配着眼里闪闪的小泪花儿。
Thank你妹儿啊。
过去她曾经放弃的、给予的那一切,这几滴小泪花儿和一句thank you就能了事的么?
去你妹儿的,虚了吧唧的,若是真爱,怎会舍得离开?
Hester停顿,低眉,过去所有的时光,怕是此时尽在脑海里错乱闪现了一番吧。
甚至会闪瞎自己的双眼。
千言万语的隐忍和痛,不过是一句“Goodbye Freddi, Be Good”。
算是保全了最后的尊严。
伊人离去,在残留的手套里寻找最后的温度和味道时,情绪全部爆发,悲伤?痛?
悔恨?
怨念?
空寂?
Whatever,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打开火炉,烧掉最后的温存。
打开窗纱,天空依然明亮。
日子终究是过给自己的,谁何尝不是呢。
所以,和窗外的一样,各行各事儿吧,各走各路儿吧。
只是但愿以后别再出现这么多的草泥马。
画面拍的很唯美,人物演技也都很好,尤其女主角,把一个不能抽身于绝望的爱情的女人心理刻画的很好。
从这点来说应该是成功的,但是我只给3分,因为我没法认同女主人公。
这是一个飞蛾扑火的爱情女疯子。
她的老公明显很爱她而她却自私的抛弃他,她低三下四的爱着Freddie,而他却给不了她任何东西。
Freddie知道她自杀,也应该能猜出来他离她而去会让她再次自杀,可是他还是一走了之。
也许他们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但在第一次自杀刚刚过后,Freddie还是兴高采烈的回来了,我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什么矛盾。
如果Hester仅是因为忘记她的生日就要自杀,那我承认她确实是个爱情疯子。
如果因为他们的志趣不同,阶层不同,那这就是一段不该发生的爱情邂逅。
一个年轻貌美,从来没爱过也没体会过被爱的贵妇,被一个风流大胆、英俊潇洒的前飞行员所迷惑,一头栽了进去。
任丈夫如何挽回都头都不回,三番两次的寻思上吊。
我不知道,这种爱情是否该被赞美。
我只能说,这是女人的悲剧,爱情太有蛊惑性。
爱情可以是女人的全部,而对男人来说,爱情只是生命中某个阶段的经历。
所以,为爱情执着过多,放弃太多的女人,一般都没有太好的结果,靠强拉硬拽是留不住男人的。
Tom Hiddleston坏坏的笑,有种坏小子的调皮的魅力,他的五官并不算英俊,但是那种眼神和气质还是迷倒了不少MM。
Rachel Weisz是挺漂亮的,气质也非常符合诠释爱情,她演这部电影时竟然41岁了。
他俩竟然差11岁,真是不可想象。
故事一开始就伴随着Hester的自杀。
Hester自杀的理由是什么?
最初以为是偷情的耻辱感以及生活落差所带来的压力。
随着她回忆到和Freddie在画展中的争吵 ,才发现原来不止耻辱感和压力。
她和Freddie一起并不快乐。
她很爱他,爱的小心翼翼。
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面对Freddie的笑话。
其实这种情况,最初在酒吧众人合唱You Belong To Me的时候就可见一斑。
Hester的表情是面对未知的尴尬,欣喜,不知所措。
但是毫无疑问,她深爱着Freddie。
就如同Freddie愤怒时所说,(Hester) “marries the first man who asks her and falls in love with the first one to give her the eye” 她嫁了一个,爱上另一个。
两个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说相反的男人。
Bill是个典型的老派绅士,克制含蓄,生活平稳的如同一池平静的水。
和母亲一起住,用着委婉到不能更委婉的方式说话,甚至保持着夫妻分床的传统行为。
但对Hester来说——没错,Hester,电影一开始就写了around 50,Hester属于post WWII the lost generation,他们新潮,放荡不羁,对他们来说——那样的生活是一潭死水,她无时无刻不在压抑着自我。
她也曾反抗过,她曾表示对分床的不解,但Bill的温文让她的愤怒如同一颗打入棉花的石头般无力。
Freddie是上过战场的男人。
他有着激情,和Bill的死寂完全不同,他似乎在说话时眼睛都在闪耀着火花。
Hester爱他,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爱到可以为他去死。
这的确是她眼中的爱情,激情、爱、轰轰烈烈,如同午夜巴黎里海明威所说的,“我相信真正纯正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这两者一样。
勇敢而真诚的人能够直面死亡,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拥有足够的激情,可以将死神从头脑中驱逐。
” Hester似乎有着相同的想法,所以Freddie才是她眼中能满足对于爱情需求的男人。
可是别忘了,故事的背景是战后,Freddie是从战争中归来的男人。
不管是一战和二战,从战争中归来的士兵们都有着战争后遗症,他们依然有着按耐不住的躁动,太久的战争生涯让他们对于和平和平淡的生活不适应。
(这个可以看看Wreckers,同样展现了解甲归田的士兵难易融入社会和家庭的问题。
)她曾问Freddie,我们在一起多久。
十个月。
十个月你和我在一起多久。
三个月。
可以说,Freddie是可以给她激情可以让她爱,却无法给她安稳的生活的男人。
就是这种求而不得,得而不惜,舍而不能的爱,最终让她崩溃。
可是Freddie不爱她吗?
不。
他爱他,爱到知道她试图自杀之后愤怒得不能自已。
然而Freddie爱她的方式,如同Freddie做的比喻,Jack and Jil, Jack loves Jil, Jil loves Jack. But Jack loves Jil in a different way. 就是这么一个不一样(在Hester眼中甚至不对等)的方式,是Hester所无法接受的。
Bill呢?
Bill同样爱着Hester,以自己的方式。
他的爱本身就如同他本人一样,内敛。
他会压抑着自我为了在外人面前给Hester面子,他会在开车来找Hester的时候说,你坐到车里吧,外面冷。
他无微不至的呵护着她,唯独少了激情。
而他也理解不了Hester和Freddie的爱,他将其归结于情欲。
两个人同样爱着Hester,用不同的方式。
一个代表着激情,一个象征着平淡的生活。
Hester最终选择了激情。
Bill的母亲曾说“be ware of passion, Hester, it always leads to something ugly.”而事实如此,最终不论Hester如何的放低姿态,Freddie依然决绝的弃她而去。
画面最终定格在一片废墟上,战后的废墟,如同Hester无疾而终的爱情。
如果说一定要blame什么的话,责怪那个错误时代,那场可怖的战争吧。
整个片子如同the deep blue sea一般深沉,然而在蔚蓝深海的下面,却是如同set fire to the rain般激烈,很多次似乎能看到女主平静的外表下嘶吼的内心。
的确是冲着抖森看这部片子。
看完之后却想了些超出花痴的东西。
无可置疑,这部片子很美,画面音乐。
记得欲望都市里CARRIE 曾迷惘的在自己的专栏里写道:我们怎么定义爱?
Love is complicated . The more words we invent the harder to define things . What really defines a relationship? Someone say there is a door shuts , a window open .A ''good on paper guy'' is a guy With great credentials......who you always end up leaving for some hot guy......who rides a motorcycle and doesn't have a checking account.名义上的好男人拥有出色的背景资历最后你却永远会为了一个骑摩托车的浪子离他而去Hester 是一个内心脆弱,多愁善感,喜欢黏人的小女人。
她始终是仰视面前的这个男人,沉迷在自己对于他深切的爱中。
她对于爱的渴求让她自己失控。
在爱中迷失的女人总是会失控的做一些事情,如此的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甚至不惜粉身碎骨,这样极端的爱,试想一个男人试图用自杀或是割腕来求得更多的关注和爱,你会从心底里害怕,无法承担这种令人窒息的爱。
这也就不难理解Freddie Page虽然还是很爱Hester ,但是却果决的结束了两个人的系。
当然两人的问题不止这些。
女人对于爱的渴望,可以理解但有些男人不能全部接受。
因为在男人的世界里生活的全部包括丰富的内容,女人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爱的产生可以跨越阶级的藩篱,但是爱的延续却会无时无刻不显现出阶级带来的矛盾。
这样的爱持续的让两个人备受折磨和害怕,最终不得不妥协于阶级。
爱情是一个恒久的文学 戏剧 话题主题,人们永远都在追寻,很多人一直迷惘 What is love ? 电影 美食、祈祷和恋爱 的开篇说道;"我有一个朋友叫Deborah,是一名心理学家。
政府曾邀请她给来自柬埔寨的难民提供心理辅导,这些难民经历凄惨,这使得这位心理学家对此感到畏惧,他怎么才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呢?
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呢?
但是这些难民和心理学家谈的最多的是什么呢?
几乎都是我在难民营遇见了这个男人,本以为他真爱我,但分手后,他却和我表妹好上了,现在又说爱的是我,还一直打电话给我,他们现在结婚了,我该怎么办,我还爱着他。
这就是我们的真相。
"女人在问这个问题,男人也在问这个问题。
难么站在男人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Freddie Page举例说就如同JACK 和 JILL的关系。
Jack and Jil , Jack loves Jil , Jill loves Jack . But Jack loves Jill in a different way . 爱是没有对等的,你付出爱的同时无法乞求对方和你一样回馈同样的爱。
电影 美食、祈祷和恋爱 中也会看到激情退去的男女面对同样的问题。
这其是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会遇到的迷失感,失落感,当激情慢慢退去,没人会幸免。
改变的不只是你身边这个人,而是要调整你自己对于自己和对方的期待。
男主在热烈的爱情痴缠褪去后,又在追寻自己的自由世界,因为不满足两人的亲密关系的亲密度,女主开始无理取闹找茬,希望取得同情怜悯和关注,当然最终还是想要一如既往的被宠爱,珍视,视其为女王。
可是这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吗?
几经争吵David对Liz说:Stop constantly waiting for something .(别在一直期待什么了。
)其实这就回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了,女人该如何自处,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不过分期待,不过度依赖,独立自主,不卑不亢,拥有一个完整而强大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依附于男性,仰视男性,乞求对方给于自己爱,卑微到尘土里,丧失自我,缺乏理智。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也是大龄文青的原因,自己很喜欢这类型的片子。
音乐、战争、爱情,融为一体的电影总是让人很享受。
很明显抖森在这部片子里不算出彩,主要是看女主的演技。
一个有点儿神经质的上流女人和一个刚经历战争的年轻小伙之间的爱情,两人阶级不同,一个爱读诗看画,一个爱喝酒泡吧【。
但可以看出女主为了爱很努力地想融入抖森的圈子里,尽管她在抖森参加的聚会上十分不自在,但只要看着他就满足了【我也只要看着抖森就满足了。
然而这段不伦之恋没有维持足够的时间,抖森接受了他曾经说了一百次不愿意再去的试飞员职位,临走前和Hester分了手。
其实看到片头出现的“around 1950”我就有预感,这应该是描述战后的人们受到的战争创害,Freddie在战争中得到了巨大的荣耀与成就感,战争结束后无法找到这种感觉,像是寻求刺激般搞上了自己好友的老婆,最后又接受了能发挥自己仅有技能的试飞员工作。
以小见大,战争给一个国家带来的肯定更不止如此。
影片采用的意识流手法使得刚开始有点云里雾里,想第一遍就完全看懂几乎不可能,哪里不懂可以去看《关于真爱的探讨》这个影评……介绍的很详细……
先理顺一下混乱的时间线:Freddie和Hester相遇相爱(插一句废话,抖森说“You are the most attractive girl I’ve ever seen”的时候,心都要融化了T^T)Freddie和Jack,Hester和Liz作为double date,Freddie和Hester在酒馆唱歌、伴着“You belong to me”跳舞(这两个本来应该相连的情节在影片里一前一后出现,相隔甚远)William的母亲对Hester百般刁难,William不巧听到Freddie和Hester打电话的暧昧言语,意识到妻子出轨,Hester遂与William摊牌并分居Freddie和Hester搬回伦敦,房东太太Mrs.Elton默认她是Mrs.Page,即Freddie之妻Freddie和Hester去看印象派画展,在画廊大吵一架,Hester回家时,房东太太Mrs.Elton发现了她并非Freddie妻子的事实*Freddie忘记Hester的生日出门打高尔夫,Hester写下遗书并试图自杀(即电影开场部分),后来在邻居的帮助下脱险Freddie回家,发现了Hester藏在身上的遗书,愤怒离家Hester急忙追赶Hester,此时William来访(通知他的是Mrs.Elton)Hester送走William后,去酒馆找Freddie;Freddie彻底对Hester失去耐心,拒绝和她回家;他的朋友Jack安慰并送走了HesterHester在电话亭打电话给Freddie,询问他去南美洲的工作事宜(此时她穿的那件红色大衣和暗绿色裙子,同她同Freddie跳舞那天是同一身);Hester险些卧轨自杀(这里明显是向《安娜•卡列宁娜》致敬),并再次遇到来访的WilliamFreddie向Hester坦白,两人分手*(以上*里内容发生在同一天内,即电影的叙事主体)坦白来说,对于不了解原作的人,比如我而言,抖森和Rachel Wiesz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都很好,尤其是后者。
而抖森可能是真的不符合原作里Freddie粗野鲁莽的兵夫气质,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也没有在这部电影里过多地去试图去模仿其他人。
故事发生在1950年左右的伦敦,二战已结束一年有余。
曾是战争英雄的飞行员Freddie却仍然沉浸在战争的余味中不肯自拔,他怀念自己过去的荣耀,对开始新生活带有本能的恐惧。
战争结束对他而言意味的不是解脱,而是空虚。
抖森演绎的Freddie多情又薄情。
他爱Hester的美丽柔媚,却不能理解她的多愁善感。
他不愿意去花心思了解一个女人的内心,他对Hester这样一个女人束手无策,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记得她的生日好让她满意,在这一点上他无疑嫉妒William。
他无法和她生活下去,尽管他也爱她。
Hester这样告诉自己的丈夫,她对Freddie的感情:“Oh, Bill!You honestly think that I can tell you a sober truth what it is I feel for Freddie?Lust isn’t the whole of life.But Freddie is, you see, for me, the whole of life… and death.”她愿意为了Freddie去死,并且真的试图这样做。
而结果却是把Freddie推的越来越远。
电影里隐去了几乎在Hester自杀未遂之前、Hester离开丈夫之后两人相处的情节,仅仅保留了一个,那就是Hester拉Freddie去看印象派画展,两人控制不住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吵的剧情。
这大概就是他们相处的日常模式,无休无止的争吵、矛盾和妥协,周而复始。
Hester的自杀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Freddie心里的天平。
好在最后的结局略有希望,Hester最后为Freddie擦了皮鞋,两人谈起将来,Freddie眼角有泪光闪现。
最终Hester既没有为William保存那个将来,也没有留住Freddie的将来。
而她眺望窗外,嘴角浮起一丝笑容。
电影结尾处镜头聚焦在一处残垣断壁之上:战争尽管结束,伤口却远远未曾抚平。
01看过一段关于感情的表达,以漫画的形式描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半个圆,或者大半个,或者小半个,但总是缺失一块。
圆不停地去找寻缺失的那一块。
找到一块组合在一起试一试是否是个圆满的圆。
共同前进的过程中才知道合成的这个圆是否合适。
觉得差不多的就待在了一起,觉得不合适的,就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直到找到觉得圆满的那一半。
当两块圆组成一个完整的圆,才会真正自然、欢快地前行。
如果两个圆块不契合,组合起来也未必比一块圆好,甚至还可能会变形,有时可能是一块半圆对另一块圆的吞噬,使一块圆完全失去了原貌。
当这两块非常不合适时,就会有各种问题的出现。
我想海丝特和威廉的婚姻就是这样的情况,威廉不是她的那块圆,所以她试图寻找自己身上掉落的那一块拼图。
电影《蔚蓝深海》的故事讲述的是1950年左右发生在伦敦的一段感情故事,海丝特是一位伦敦上流社会的妇人,她有外人看来很体面的婚姻:她的丈夫威廉是一名法官,但两人在年龄上存在很大差距,丈夫像一位老头,看起来很爱她,却什么都没法给她。
所以,当挺拔俊朗的弗莱迪站在她面前时,她突然有了一种希望,救赎她如死水般生活的希望。
两个人快速走到了一起。
丈夫威廉知晓后劝海丝特回家,不要贪恋那瞬间的情欲。
海丝特说她缺的并不是情欲,而是自然。
为什么说她缺的是自然呢?
我们来看,海丝特和威廉不能睡在同一张床上,而这一要求是威廉的妈妈提出的。
婚后就连房事都要管的妈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控制的机会,而一个怎么睡都要遵从母亲意志的男人自然也无法成为妻子想要依靠的男人。
海丝特在没有孩子,没有性,在令人窒息的婚姻中找不到一点点趣味。
她又没有工作,除了负责年轻貌美,塑造一个看起来还挺幸福的外壳外,似乎也没有什么价值了。
海丝特决心已定,她离开了家,租了一套房子,和弗莱迪住到了一起。
但几个月后,初见的美好碎裂。
弗莱迪无意中发现了海丝特留给他的一封遗书。
海丝特曾经在弗莱迪离开时意图自杀,原因是出于愤怒、憎恨和羞耻,幸亏房东发现的及时,才没有造成悲剧。
海丝特的自杀让弗莱迪恼羞成怒,他没有问她为什么愤怒,为什么憎恨和羞耻,也没有抚慰她,没有问她这件事的经过,转身就跑去了他们常去的小酒馆。
在海丝特的乞求下,弗莱迪才原谅了海丝特。
威廉和弗莱迪,这两个男人,一个是别人眼中鼎鼎有名的法官,一个是战争中的英雄,但在感情中或者无条件遵从权威(母亲),或者只会逃避责任。
所以,即使弗莱迪回到海丝特身边,两人的种种不合适还是不断凸显。
一起看展览,弗莱迪并不懂艺术,他也不想去懂,他对着海丝特大吵,涉及房租时,弗莱迪没有工作,也就没有收入,只能靠海丝特领配给解决房租,而且,他也开始不回家……
海丝特的丈夫威廉企图挽留她,明明知道不会有结果,海丝特还是选择留在弗莱迪身边。
海丝特靠一己之力维持着这一场不会有结果的感情。
威廉给了她平淡的同时,也带来了压抑,弗莱迪给了她激情的同时,又带来了动荡。
在两人关系组成的圆中,哪一段都不圆满。
02电影还将这段恋情放在了战争的背景下。
我们来看下,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50年左右的伦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一段时间,但人们仍未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
弗莱迪是不列颠空战的飞行员。
弗莱迪说,参加不列颠之战,让他既兴奋又恐惧,而海丝特也给了他一样的感觉。
这就注定了弗莱迪无法忍受长期平淡的生活。
“他的生命在1940年就停止了。
”从与海丝特的关系来看,弗莱迪已经成为了一个空心人。
“零减零还是零”。
他所有的生活停留在了那场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轰炸和逃跑,在战争中的人,要么死亡,要么疯狂。
在弗莱迪,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模式。
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近十年,但弗莱迪却一直处在对那场战争的描述和回忆中,那是他的荣誉,也成了他无法治愈的伤。
这块伤让他没有能力遗忘过去,也没有能力开启一段新的生活和延续一段感情。
这就是战争对人的异化。
03在这里,我想提一下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我们的父辈》,战争对人的异化,可以说在这部电影中更加深刻。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乌克兰辅警带走了一群犹太人,人群中有一位不到十岁的小姑娘,看到这一情景的弗里德同情心泛滥,向辅警求情,希望他能放过小姑娘,乌克兰辅警嘴上答应着,并给了小姑娘一块糖,在小姑娘开心地转身离开,辅警转手就给她一枪。
这让弗里德意识到,在战争中,人是怎样的被扭曲和异化的。
所以,在婚姻中感觉不到价值和希望的海丝特想从弗莱迪身上找到一个新的自我,她把想要救赎人生的希望押在了这段感情和弗莱迪的身上,偏偏弗莱迪是一个爱无能的人。
她卑微,乞求,也只能从失望到绝望。
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样的一段感情,海丝特明明知道弗莱迪是没有能力去爱的人,她还要紧紧抓住不放呢?
如果说,战争异化了弗莱迪,海丝特在压抑的婚姻中也同样被慢慢异化。
在这样的生活中,年纪轻轻的她没有了活力。
所以,只要有一点阳光和自由,哪怕是一点点缝隙,她都要拼命去靠近。
因为,她感觉做了自己。
但当她和弗莱迪还在热恋中就选择自杀时就已经交代他们的关系并没有给她带来安全感。
这个缺爱的女人,虽然意识到,这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她仍然想选择继续下去。
海丝特无法回归家庭,新欢弗莱迪也开始厌倦这段关系。
事实证明,两个人仅仅相爱是无法走到最后的。
最后,房东说了一句话,或许给出了真爱的样子:“当他尿床时,帮他擦屁股换床单,维持他的尊严。
这样两人才能走下去。
自杀,没有人值得。
"
最终,弗莱迪这个走不出战争的男人离开了海丝特。
这是弗莱迪做得最正确的事情,一切都结束了。
这个故事以死开始,终以生结局。
这一次,海丝特没有失控,她冷静地和他分手。
弗莱迪拿着行李箱走了,海丝特拉开了窗帘,外面,世界依旧,孩子在嬉戏。
有点安娜•卡列尼纳的感觉,画面很美,很喜欢用镜头语言表现内心戏的部分。Rachel Weisz太怨妇,抖森又太任性,哎。
抖森右半边屁股上有七颗痣
好苦情的片子。激情是要人命的啊。那些年轻美丽闪闪发亮的小伙儿是毒药啊。好人家的太太就是能折腾,所以说保暖思淫欲。只不过踏出危险一步前要想明白下场,女主好就好在没有回头抱着自家男人的大腿哭。Rachel weisz还是很有味道的,就是有点太爱脱衣服了,几乎每片都脱啊。
这一帮不识货的……这片儿剪辑太强了,已经不是在闪回的层面上运用了,而是意识流的时空转换,快要达到安哲的程度了。整部影片对心理的细致刻画体现在视听上,这种高度的电影化程度甩一般导演几条街啊。TD的声画关系一如既往地美妙。
爱着的时候时刻都在绝望。weisz演得我(;_;) 看完才发现这是一天之间 首尾画面串成环 还有每一段回忆的穿插 剪辑真是让人惊艳闭嘴 所有的画面配乐台词都很有情怀 英国啊
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注定无疾而终。
突然想起来,我第一次知道Tom Hiddleston这号人是这部电影的新闻,我还记得那张剧照是他站在门口。记得当初因为薇姿对这电影的期待还是挺高的,但是看的时候也是蛮失望了。
好无聊
两个好看的美人,其他真是闷。第一次感觉软妹是演技派
演员很好 剧情矫情
情节太散节奏太慢,导演太过炫技巧又爱在情节故弄玄虚。一部既不适宜花痴又不适宜消磨时间的非偶像剧电影。
画面复古柔美,颇有诗意,仿佛一层光晕笼罩,多首交响乐章,怀旧文艺范十足。大量闪回穿插叙事,意识流场景转换。人物背景介绍和内心挖掘都不够,因此观众对这突破阶层藩篱的婚外情很难产生太多情感代入,且男女主角本身心智极不成熟。可以想象老版费雯丽的演绎,而薇姿同样气质外形和表演功力俱佳。
这种局面真难受,陷进去的一方谁都帮不了。
只有海报好看😔不过女主演得很真实
又一部为了抖森而看的粉丝电影!导演的闪回镜头运用的太魔幻了!抖森模仿海军那段萌到让人合不拢腿!但下一秒又恢复战士的冷酷理智!抖森那双水汪汪的蓝色眼眸真的如深海一般有着致命吸引力。以及女主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可以和抖森啪啪啪啊!那大长腿嘤嘤嘤嘤嘤嘤嘤!!!!
实在对这种哭哭啼啼的爱情片提不起兴趣
相当一般的作品。有大师的气,但是很多地方矫情又平庸。
节奏慢的看得人便秘
英国安娜
TH的Freddie纯真又狡黠,发狠时却眼角挂泪,谁能说他残酷心狠,谁又经历过平衡的爱情。如同房东太太所说,保留最后的尊严,日子才能继续下去。相爱过的残局就像战争过后的残垣断壁无法抚平,却可有一天来把它重建。把新旧两版拿来对比显然是不公平的。人是新的好,故事未必老的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