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集,可以说是当年事件的改变,后面的一切,只能说是编剧同志,美剧看多了!
因为1993年5月31日K3抢劫案后的第二天,赵金华等人在莫斯科被俄罗斯警方逮捕。
赵金华,二姐。
烟,是翡翠烟(云烟),不是红牡丹!
这是编剧黑上海卷烟厂吗?
贾小明、宗立勇等人逃脱。
贾小明之后开过服装店,还借一位亲戚的身份证开户炒起了股票。
贾小明似乎有着精明的生意头脑,很快拥有了百万身家。
所以,股市赚钱的,都是..........转眼18年过去了,2011年清网行动开始。
52岁的贾小明才被over!
提起导演张睿,大家基本上都不会陌生,2016年,由他执导的网剧《余罪》颠覆了观众对刑侦剧的概念;提起演员夏雨,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一路演到现在,带点小坏但绝不讨厌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
那如果是张睿加夏雨组合在一起,大家会想到什么?
当我这样问身边朋友的时候,他们一拍大腿:《余罪》第三季!
还真不是,两人碰撞出的新火花,是2018年第一部刑侦大剧《莫斯科行动》。
《莫斯科行动》是根据1993年发生的真实事件“中俄列车大劫案”进行改编。
讲述了93年北京至莫斯科K3/4国际列车遭到抢劫团伙的疯狂劫掠,中国警察远赴俄罗斯,对列车劫案主犯进行抓捕的故事。
先挑毛病:所有的电视剧,因为集数限制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莫斯科行动》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条。
一、剧情过于拖沓,缺乏逻辑感;夏雨饰演的警察陈尔立是带着一票人来莫斯科秘密办案的,打完混混打警察,凭着大使馆的关系进出警局拘留所如无人之境,实在有点太高调。
犯罪团伙很精明,但时常集体性智商掉线,自己把自己往坑里带,明明可以一眼识破陈尔立的身份,但就是不过脑子,实在太草率;警察局里暗通罪犯的鲍里斯已经活了20集了,频频为赵二姐送助攻,依旧没有被人识破的迹象,观众看着很心累。
虽然立意很好,但依旧没有避免国产剧逻辑感粗暴的低级错误和硬伤通病。
二、配音痕迹太明显,观众代入感低;莫斯科行动,当然有大量的俄语对白,可是片中很多中国演员在说俄语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出口型与声音完全不符,即口型依旧为中文口型,俄语是通过后期配音配上的;同理,在俄方演员说中文时也有这种问题。
这种明显的痕迹没有经过细节化的处理,使画面十分生硬,很难将观众代入对白之中。
三、对时代的塑造感较低,有部分穿帮镜头;这部剧反映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件,虽然导演加入了一些史料镜头想尽力的塑造一种年代感,但大街上出现的行人的服饰和车辆依旧和剧中时间线格格不入;例如上一秒还是中国倒爷开着老式轿车在街上穿梭,下一秒就有一辆流线型的SUV驶入镜头。
虽然还原那个年代十分困难,但只有每个细节都真正反映真实面目,才能给观众更好的体验感。
认真的来说,这部剧还是没能逃离国产剧普遍会犯下的几个大通病,但依旧能打动人的点就在于两个字:真实。
近几年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不少,《湄公河大案》、《解救吾先生》……而《莫斯科行动》的紧张性和刺激性丝毫不比它们逊色,甚至在难度上比其他案件更大。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没有引渡协议,中国警察在俄罗斯一没执法权,二没武器,三语言不通,除了要和犯罪团伙较量,还要和俄罗斯警方和掺和进来的黑帮周旋,一个不留神一切努力就会付诸东流,甚至还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美剧和电影的拍摄手法,粗砺的纪实画风,摒弃了传统电视剧说一句话切一个镜头的尴尬画面,是目前国产剧少有的拍摄风格。
除了运用大量的空镜头渲染气氛,这部剧还运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呈现出一种伪纪录片的形式;镜头带来的晃动感使剧情充满了张力,真正做到了用镜头去辅助剧情的发展。
开局就以倒叙来讲故事,十分大胆,给观众一种切入性的观剧体验,使整场戏都能够完美融合,酣畅淋漓。
这部剧没有用大量的篇幅去讲述火车上案发的细节和侦破的工作进展,而是的把重点放在“行动”本身,真实地反应了警察的抓捕过程。
很多观众都抱怨剧情只是在一味的跟踪和抓捕,稍显无聊,但其实这才是对警察真实工作状态的反应,这样的设置也更加贴切真实,反而比枪林弹雨中刻意塑造出来的英雄更值得细细品味,让陈尔立一行人深陷困境斗智斗勇也比一味地追求血腥暴力的感官刺激有表现力的多。
看似是我国警察跨国抓捕,但胜负的天平不一定会朝哪一方倾斜;看似是卧底侦查,但随时能够把握各种动态,反客为主。
夏雨展示了他不俗的演技,在第二集中,为了取得朱三的信任而打电话的那一场戏中,虽然所有人都是坐着的,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有对话和呼吸声,但一切都从表情和眼神中透露出来,丝毫不亚于一场动作戏所带来的爆发力和紧张感。
这也就印证了导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的:“当年的角色原型与夏雨同样是40岁,现在国内40岁有质感有演技的,有多少?
找他来,因为他太合适。
”虽然夏雨和张一山长得有几分相像又有几分痞气,但《莫斯科行动》与《余罪》的不同,根本上是角色所承担的使命不同:余罪是一个人卧底执行任务多年,给自己贴上了太多的标签,他已经全然融入了;而陈尔立看似痞气十足,但他知道自己在表演,他所有的亦正亦邪,所有的黑白通吃都只是为了把棋子下的更好。
余罪的戏来自于他如何挣脱,而陈尔立一行人在收起笑容后的某个眼神告诉我们,他们知道自己是谁。
也正因如此,同《余罪》相比,《莫斯科行动》所带我们的,已经不是一种单一的个人英雄主义崇拜,而是对警察这个群体的敬重感。
有一段让小游印象深刻的剧情:当陈尔立一行人还在莫斯科执行任务时,二姐派人对他们的家人下手,国内的公安干警在暗中奋力保护。
当陈尔立一行人知道家人平安无事时眼神中流露出来的东西,叹息之中夹杂着一丝苦涩,但很快又被接下来的任务所掩盖住,再也看不出来。
其实大多数普通警察所默默承受的,正就是这些。
同时这部剧又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俄罗斯,不一样的莫斯科,就如同陈尔立在俄罗斯警方的邀请晚宴上引用《不可信的村庄》中描述的:我在这次追捕劫匪的过程中,见到了混乱不堪的俄罗斯,而此时出现在我眼前的却是另一个俄罗斯,我学生时代向往过的,从托尔斯泰的小说莱蒙托夫的诗歌和手风琴声中幻想出来的迷人的俄罗斯。
但我明白。
无论是哪个,实际上都是真实存在的。
无论是富有特色的俄罗斯建筑,耳熟能详的《喀秋莎》;还是第一次见到的俄罗斯黑手党或是比起国内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交织错杂的人脉关系网,都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特别是在陈尔立警察身份曝光后,一切该何去何从,剧情将变得更加精彩,这也正是这部剧所吸引人的:你明明知道最终的结局,但依旧好奇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影视行业普遍注水而又如此浮躁的今天,这样一部好剧,十分难得。
也就是因为这部剧,让观众知道在20年前有这样一群英雄,在异国他乡,守护着正义与和平。
这部剧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传奇的经历,更是一种使命感的延续,对英雄的交代和对历史的敬重。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上游影视(shangyouyingshi)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假如在画面上无法达到高标准,能否多下点功夫在剧情方面。
全剧漏洞百出,尤其在抓捕时的剧情,难道实质是要反讽中俄警方的无能?
又做的太明显了点吧。
整部剧将正面人物中国警方刻画的一点不讨喜,主人公空有一腔嫉恶如仇的气势,除此之外无组织纪律,在国际合作上遇到配合问题不主动解决,而是一言不合埋头单方单干,最后出了事再用外交手段解决(例如被误抓)。
虽说是一种快速解决手段,但剧中却不加以提示会让多数观众产生误解,“这是在倡导中国人民英雄主义吗?
”。
仔细想来应该算个人英雄主义,一个行动小组除了保镖和俩翻译,剩下全靠主角一人扛旗...故事整体对主人公情感刻画过于单一,缺乏友情温情。
在探望被打女倒爷时,倒爷受伤诉苦,主角漏出行政式假笑。
全剧只让人感受到干警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努力工作,最终顺利完成工作交差,缺少些思想建设。
倒是以反派不断的哲学思考进行黑色幽默,可这种幽默在没有对比下除了令观众莞尔一笑,只会使这些变成拖沓冗长的情节。
以历史真实刑侦题材为剧本,首先应保持大局真实性,再者应该对观众有所启示。
此剧的启示就是犯人都是人性尚存的,英明的决策都是中国队长下达的,抓捕犯人时可以不计他人后果的去实现。
文|一炸(珞思影视研究组)导演张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96级导演系,2014年执导电视剧《刑警队长》,该剧成为近十年来首部登上卫视黄金档的刑侦剧,稳居卫视收视率榜首;2016年导演网剧《余罪》,成就行业意义上的现象级爆款。
“我不想拍我重复过的东西”,因执导网剧《余罪》而备受关注,上一部电视剧作品《刑警队长》同样取材刑侦,到眼下正在浙江卫视热播的悬疑刑侦剧《莫斯科行动》,导演张睿近三年的行动轨迹,乍看之下都与“刑侦破案”深度绑定。
“我个人比较喜欢刑侦题材,它的戏剧张力很强。
”《余罪》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得益于新颖的人设和猎奇性强的剧情,很多网友被张一山饰演的好色耍贱、混混脾性的卧底警察撩到不能自已。
《刑警队长》根据南通市公安局原刑警支队队长顾瑛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现实人物连破奇案的英勇故事。
《莫斯科行动》与前两部剧的聚焦有所不同,该剧改编自真实事件“中俄列车大劫案”,笔墨更多落脚在中国警察在境外办案的博弈过程,没有刻意展现暴力、血腥、大尺度的犯罪场景。
“接这个戏是被它的特殊性感染了,有段时间我是比较谨慎接涉案题材的,但莫斯科这部戏跟《余罪》和《刑警队长》完全不一样,它的纪实性很强。
”“这类题材想上电视黄金档真的很难”1993年5月26日到31日,北京至莫斯科K3次国际列车驶出国门后,先后遭到四个抢劫团伙的血腥劫掠,四伙劫匪手持瓦斯枪、匕首、电棍,抢劫乘客护照、钱财,并强奸、轮奸多名妇女,多人被打伤,财物被劫掠。
此事件震惊中外,史称“中俄列车大劫案”,是新中国十大要案之一,1995年还被拍成电影《中俄列车大劫案》。
由于接连拍摄《刑警队长》、《余罪》,张睿的职业轨迹也与“涉案刑侦”类型捆绑,外界一方面好奇他会否在一条路上走到底,另一方面也坐等他能否超越《余罪》创造的职业高峰。
“有段时间我是比较谨慎接涉案题材的,但莫斯科这部戏跟《余罪》和《刑警队长》完全不一样,它的纪实性很强。
”张睿认为真实案件本身极具传奇性和影响力,“当时一听完我就决定拍这部剧”。
正式开拍前,张睿翻阅了大量与当年案件有关的资料,更与当时涉案的警察、列车工作人员以及受害者进行沟通,参与侦破这一案件的警察程亚力,同时也是夏雨饰演的男主角陈尔力的原型人物,为剧本创作和剧集拍摄提供了很多事实细节。
“这部剧的还原度很高,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比如说,案件当时真实涉及到了俄罗斯黑手党,但其实程局他们当时也不清楚这些人在背后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帮助、手脚,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做了一些艺术加工。
”
由于中国警察在国外没有执法权,当时也无引渡条款,因此剧中陈尔力一行刚到俄罗斯时,伪装成做生意的“倒爷”,住进中国商人聚集的四海旅馆,接近经历列车劫案的中国生意人。
夏雨扮演的陈尔力故意与俄罗斯警察起冲突,被抓进当地警局,借机与犯罪嫌疑人朱三攀交情,以类似卧底的手法侦查案件。
“他们不能亮身份,也没有武器,这也是这部剧与其他刑侦剧不同之处。
”张睿透露,当年的办案小组有九个人,为了集中叙事和戏剧张力,剧本参考原型人物,将专案小组浓缩为五个人,并增加了宋琳这一女警角色,“九个人太多了,所以我们进行了一些性格功能上的合并”。
2016年《余罪》风靡全网,其后,《法医秦明》《警察锅哥》《无证之罪》《白夜追凶》等一批高分刑侦网剧结伴而来,悬疑探案题材依托网络平台长成大树。
但登上卫视黄金档的,除了张睿导演的《刑警队长》在2015年打破涉案题材长达十年的“冰点”,该类型依然是荧屏上的稀缺品种。
“这类题材想上电视黄金档真的很难。
不渲染暴力、渲染犯罪,并且不以一种仰慕的视角去做,一定给观众看到希望、美好的东西,这个核心是我们必须把握住的。
”实际上,《莫斯科行动》登上卫视黄金档的过程也相当曲折,比最初宣传的2017年12月播出时间,迟到了约一个月。
张睿大方承认,因为火车有经过蒙古,且剧情涉及到俄罗斯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审查方面的把控会更谨慎,“我们把敏感的地方,比如说俄罗斯贪污腐败受贿的情节都剪掉了”。
“参考了英剧《浴血黑帮》和美剧《毒枭》”相比《余罪》的漫画风色彩,《莫斯科行动》采用了更加纪实的拍摄手法。
据悉,该剧在俄罗斯取景长达90天,除了中国演职人员,剧中还启用了不少俄罗斯籍演员。
张睿表示,跨国拍摄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沟通,“俄罗斯人说英语的不多,所以我们沟通只能靠翻译”。
语言不通但还能借助肢体语言辅助,更麻烦的是两国演职人员工作习惯的巨大差异。
“相较于国内拍戏的灵活机动,俄罗斯对取景拍摄的要求十分细致。
他们把控场景精准到米。
比如我们今天要拍一条街,预计从1号位到5号位,那他们就会有专门的人来检查,有没有超过5号位。
”此外,中俄两国工作人员对工作强度的接受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加上拍摄后期俄罗斯开始下雪,布景、取景难度大大提高。
远赴异国调查案情的中国警察,中国倒爷,在俄罗斯当地盘踞的中国黑道势力,混入警察内部的匪帮奸细,打进犯罪团伙的卧底警察,俄罗斯黑帮……《莫斯科行动》用六集篇幅交待清案情全景,前两集还采用了倒叙与插叙手法,并配以陈尔力的旁白,虽然画风与《余罪》截然不同,但《莫斯科行动》也确实不像传统刑侦电视剧。
尤其是穿插剧情和上世纪90年代真实画面的片头,有豆瓣网友指出与美剧《毒枭》的片头如出一辙。
《余罪》时期就坦承参照过《24小时》和《绝命毒师》,张睿自称平时喜欢看美剧和英剧,所以《莫斯科行动》在搭建框架时也借鉴了国外剧集的做法,“这个戏其实我们参考的比较多的是英剧《浴血黑帮》。
然后还有美剧《毒枭》,因为他们在故事的大类型上有点像,都是还原某一个时期。
”在张睿看来,国外剧集在制作理念和拍摄手法上却有领先之处,“能学习人家先进的地方,为我所用。
”张睿认为,借鉴不等于粗暴的复制、照搬,“学习美剧也好,学习英剧也好,学习日剧也好,你只要用心做,观众都能感受到”。
“《余罪》像残奥会冠军,《莫斯科行动》完成度最高”《莫斯科行动》中,夏雨饰演了中国警察陈尔力,这也是夏雨时隔四年后再度回归电视荧屏。
因为张睿上一部导演作品《余罪》的男主角是张一山,而坊间关于夏雨和张一山长相相似的段子多如牛毛,因此电视剧播出后,网络弹幕一开,都是“夏雨张一山傻傻分不清”的调侃。
有网友更开玩笑称,导演选择夏雨是因为他长得像张一山。
张睿对这种说法感到头疼,一来他不认为两位演员长得很像,之所以选择夏雨,是因为对方身上的质感。
“四十岁左右,既会演戏又很有质感,然后又愿意拍电视剧的选择本身就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很快就想到了夏雨,跟一山没有关系。
”话虽如此,拍摄之初,张睿笑称自己也有点恍惚,但时间长了会发现两个人完全不一样。
“无论是从年龄阅历包括表现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俩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演员,不然我也不会找他们。
”与《余罪》的比较不止于演员层面。
在网剧领域一出手就是一部现象级的张睿,回到电视剧这一亩三分地,外界对《莫斯科行动》的期待,不仅是冲破卫视黄金档的类型破冰,也好奇这部剧能否延续《余罪》的流量传奇。
“我当然希望这个戏能有很好的反响,就是观众会喜欢。
我也很爱去看观众的这个留言评论。
每天晚上都会看。
现在大部分口碑上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也很高兴。
”不过所谓时势造英雄,张睿认为“爆款”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我们想让它成为爆款,它就能成为爆款”。
对于《莫斯科行动》与《余罪》的比较,张睿似乎更偏爱新品,“《余罪》对我个人来说,他就像残奥会冠军,因为它完全没有制作,制作方面是欠缺的,因为资金、工作人员不专业等各方面的原因,完全是塌陷的,只有表演和剧作是可取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莫斯科行动》是整体完成度最高的。
”
责编|攻主 排版|厂长 图编|一
不知道大多数观众心中的警察都是怎么办案的,作为一名从小生长在部队大院的记者,在省级新闻联播工作了7年,工作和生活中能接触到一些案件甚至了解办案过程,我会觉得这部剧里的方式才更接近真实。
按照要求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黄金档涉案剧肯定是要过公安部和广电总局审核的,不可能去着力表现暴力血腥色情,而是要树立英模、普法以及弘扬正能量。
所以中国的电影和黄金档电视剧一定是主题先行,我猜这也是近十年来鲜有真实改编涉案剧能进黄金档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前提下这部剧能这么有表现力真的很棒,现在很多人电影电视剧看的多了就认为这些跨国办案的警察不够精彩,忘记了大多数警察其实也是普通人,只不过有些警察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要面临普通人体会不到的生死危机。
这些人深陷困境中的斗智斗勇比那些追求感官刺激的血腥暴力要有表现力的多。
导演应该把这事儿琢磨的挺清楚,所以用了画外音+手持摄影的伪纪录片风格,应该是在强调真实感。
8分给这部剧,1分对真实事件中的英模表示尊敬,一共9分。
根据上个世纪90年代的真实事件改编的一段故事,经历比较神奇。
终于看完了,这帮賊被抓,只能说明,他们正处在最低级的犯罪组织阶段,所以这么快就被中国警察给剿灭了。
没有朋友,没有计划,也没有一点正规的生意,导致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这个抢劫团伙中,最关键的是二姐,有头脑,有胆识,有气魄,这在犯罪组织里非常少见。
但是他们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就是抢了莫斯科黑帮的运钞车,直接与黑帮老大做对,给自己树了一个最大的敌人,这在异国他乡是大忌,直接导致了自己团伙的灭亡。
他们最应该做的是与本地的黑帮结盟,为自己寻求盟友,然后伺机做大,中国人的赌场市场那么大,赚钱的机会多得多,充分说明,这帮人没有头脑,只有最低等级的罪犯,才整天打家劫舍,想办法做大自己的正规生意,把队伍做大,才是“正道”。
另外,这帮人,跟当地的蛇头关系明显处理不好,那么乱的年代,竟然逃不出去,偷渡的生意是如此之火,多少道通往东欧;中国警察一来,顺着偷渡的道往东欧跑,待几年,再回来,不是更好吗?
只能说,天下笨贼一箩筐。
前一段时间在刷新闻的时候被安利了。
后来看到豆瓣上有8点几分,就开始追了。
今天看到13集,虽然中间就有几次想弃坑,但是总算是忍住了,但是老话说“忍不可忍,无需再忍”,所以决定弃了。
首先我觉得这部剧还是有不少地方值得肯定的。
比如说演员的演技还有。。。
等等都是值得肯定的嘛。。
但是剧情逻辑方面实在是太薄弱了,这也主要是我无法继续容忍的一点。
下面举几个例子:1.一次性消耗品之大哥大。
如果有朋友看到13集,那应该可以发现剧中很多很多次事件都由联系不上人引发。
比如说朱三落网,苗永林被抓都与有情报但是联系不上人有关,而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好像编剧的想象力被限制住了。。。
确实那个时候的通讯不如现在方便,但是我可记得前两集的时候朱三就拿出过自己的大哥大让陈尔立打国际长途啊。
换句话说,难道这大哥大是个一次性消耗品吗。。。
只能说编剧强行不给发大哥大,不然就编不下去了。
2.反派好说话,听风就是雨。
剧中一个倒爷被黑帮抓了,陈尔力居然只带了一个小伙伴然后双刀赴会,轻而易举的说服了对方和朱三血拼?
而说服的理由无非就是朱三要来干你,朱三不通情理,你把朱三干死了我跟你合作,给你上供。。。
然后反派就信了。
真是单纯的可爱。
后来在市场上也是莫名其妙的强行被编剧安排双方干一场,呵呵。
3.绝对不能死人。
我这里说的不是海贼王啊朋友们。
剧中黑帮老大仍然轻而易举地被二姐说服,叫了好几个手持冲锋枪的黑帮大汉去剧院干陈尔力等人。
在双方仅仅距离不到二十米的情况下,黑帮大汉们就是不肯打中主角们;明知道主角在一米粗的柱子后面躲着,就是要拿冲锋枪击穿柱子,也不知道绕一下;明知道主角和警察就在木门后面扯淡,就是要先尝试礼貌的开门,绝不用冲锋枪扫射,你™又没有奉命活抓他们。
嗯,或许应该说“绝对不能流血”吧。。
4.想跑就跑,绝对配合。
仓库抓住牛振一伙人之后,牛振被黑警故意放跑。
而牛振的两个手下明明在仓库的最里面居然也轻而易举的随随便便推倒一片警察然后轻松跑路(想必俄罗斯警察佩戴的都是玩具枪),然后顺利地帮编剧延长了剧本。
而类似于上面这样的槽点还有很多。
比如说警察老郑明明跟陈尔力一起被二姐在房间里堵个正着,结果后来被说“虽然陈尔力警察的身份已经暴露了,但是你身份还没有暴露,继续当便衣吧”。。。
呵呵。
又或者编剧又通过无数个“电话就是联系不上人气死人了”的梗营造出上面说的牛振的两个逃跑的小弟就要跑路离开俄罗斯你们再也没有办法将坏人绳之以法的悬念之后,又让两个老郑和老康两个大晚上心血来潮出来喝酒的警察正好进入逃跑小弟们所在的(大概是全俄罗斯唯一的一家)酒吧,然后虽然好像并没有认出来这两个小弟,但还是机缘巧合的抓了这二位(当然其实编剧又再次故意放跑一位,然后让高育良书记秀了一波存在,笼络一波人心)感觉接下来的剧情马上就要进入二姐和苗永林不靠枪就能制霸俄罗斯黑帮并且将他们当猴耍的节奏了,吓得我赶紧cmd+w了。。
真实案件改编的电视剧,想必不容易,真实生活中的以程尔力警官为代表的中国警察到莫斯科协助侦破K3大劫案在90年代的后苏联时代不容易,事隔经年后改编拍摄出来不容易,真实自有雷霆之力让我很心惊,我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曲折艰难也许仅仅是万分之一。
很久没看过这种带有人物、镜头都带着真实的电视剧,不得不说演员们老戏骨们对角色的把握是到位完美的,夏雨演带有痞气的中国警察带有正气又老练;我们的张晚意演稚嫩的刚实现自己童年梦想的年轻警察,然后会因为喜欢在意的宋琳警官昏迷而冲动地跑去掐二姐脖子而帮倒忙,年轻警察的一腔热血和未够成熟是孔杰可爱的少年气的延续,所以还会怀疑自己不适合当警察;姚凯在李东平大佬面前跟保镖们搏击比赛那一镜头简直太帅气太男子气概了,直接的拳头和试探以及直接的对抗,还有开车以及和陈尔力的默契,姚凯是我很理想型的人;一直笑眯眯的哪怕是审讯犯人都说着玩笑话一般的志国,很多事情看得通透的老郑被挨了被二姐骗的农场主一斧头,都是可爱的人。
哪怕是超级大BOSS二姐都是复杂而真实的人,胆小如马长江也能在苗哥的刀刃下坚持说那是四海旅馆老宋的电话号码,尽管苗永林已经打过电话知道那是陈尔力的声音。
很惊险,倒数几集还有这样曲折的过程,甚至出现那个大腹便便的假警察实际上是杀手。
好吧我要感叹一下之前那个杀手的帅气以及符合我对杀手的预期,高而瘦,冷静寡言而枪法极准,每次行动前还会在自己的小屋内祷告并虔诚地亲吻十字架。
也由此可见剧情中案件层层递进的节奏是很舒服的,犯罪团伙的逐个击破,(未完待续)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文艺创作领域,也到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2018年上映的《莫斯科行动》,以1993年震惊中外的K3列车大劫案为原型,再现了中国警方远赴俄罗斯抓捕列车劫案逃犯,将罪犯团伙全员绳之以法的历程,剧作始一上映,就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为了拍摄这部电视剧,创作方走访了多位当年参与办案的民警,调取了大量案件资料,在俄罗斯多地进行实景拍摄,而透过电视剧,我们也可以想见当年中国警方办案的决心和力度,以及他们的努力和付出。
比如中国警方遇到的困难,就是前所未有的,在此案中,中国警方的办案地点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拉脱维亚,按照规定,中国警方在国外不允许佩带武器,而罪犯,可能该有的武器都有了,在帮助俄方抓捕罪犯的过程中,中国警方只能使用擀面杖等原始武器对付持有刀枪的罪犯,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还有,在俄罗斯办案,必须有受害人当面指认罪犯,罪犯才能被定罪,而被抢的中国“倒爷”们因为害怕报复,不敢指认罪犯,致使罪犯即使被抓住,也因为无人指认,一度逍遥法外。
再加上俄罗斯警方有“内鬼”,一再给犯罪团伙通风报信,也让抓捕行动一次次无功而返。
面对复杂的办案环境和困难局面,以陈尔力为代表的中国警方,用最大的诚意和卓越的办案能力,争取到了俄罗斯警方的信任,得到了俄方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耐心地给中国的受害人做工作,消除他们的疑虑,最后使得中国的受害人能够勇敢站出来,集体指认罪犯,让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在办案过程中,中国警方和俄罗斯警方也通过不断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默契,最后签署了建设性的引渡条款,在打击国际犯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莫斯科行动》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当年中国警方的办案过程,呈现了中国政府打击犯罪的决心和能力。
用中国的影视作品,展现中国的智慧和能力,这是一种自信,也是影视创作的一种新作为,电视剧《莫斯科行动》,为国产剧树立了新的标杆。
我是在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推荐里才知道的这部片子,夸的惊天动地,比较好奇就跑来看看。
去年我觉得做的最好的涉案网路剧是无证之罪。
莫斯科行动虽然是部上星剧,但我觉得质量跟网剧也差不多了。
节奏很慢,是真的很慢,我调成1.5倍速观看,觉得都还很好……看了十多集吧,也没看出个什么情况来。
节奏真的太慢太慢了,十几集还没有个高潮。
开始看夏雨被劫匪绑架了,他影帝上身各种演,蒙混过关。
有个美颜但是卡粉的大姐大,一个家暴变态的手下,一个一抢劫就QJ妇女的手下,这个团队也是不能好了……莫斯科警局里还有个卖情报的警察,然而每次有重要行动时他的上司都会无偿告诉他行动计划让他去卖。
我是真的看不下去了= =等结局的时候我来看看最后一集吧。
题材是好题材,可以槽点太多。服装道具人物造型不符合九十年代,扣一星。部分剧情太假,扣一星。
只看了第一集,感觉一半都是旁白,有种听评书的错觉……
完结打卡。拍真实事件有利有弊,噱头大案处理得略显小气,偏写实流群戏中规中矩,正反双方均无脸谱也无突出,没有《余罪》强大的角色魅力赋予剧情极佳的戏剧观赏性。逐个缉凶和频繁制造伪高潮存在凑集数之嫌,中段黑帮戏不错可惜不了了之,结局众人多年后续交代到位走心。
五年后的余罪和大胸姐继续卧底莫斯科😂
演员可以+演的还行+真实事件改编,但拍的并不吸引人。就是那种看到了就顺便看两集,忙起来落下了也就落下了,然后就忘记了剧就默默地播完了……
庄严的建筑、老旧的汽车,很有时代感啊!不过感觉夏雨不太适合这个角色呢,演技没有发挥出来,到是女演员让人眼前一亮啊!
导演能力跟不上野心,年代感还原的有待进步,第一集不抓人
三星半,规规矩矩的警匪剧,活脱一中年版余罪,估计当时主创肯定是这么想的,所以才选一样的演员。
看了七分钟,感觉不错。四分预定,随机加减
夏雨不如张一山。剧情虽新颖但很生硬。大表姐憔悴了啊。二姐不错有味道。忍着看完了,编剧傻逼
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白瞎了最后一集列车上来这么一段“越狱”的改编…这是在恶心当年去把犯人押运回来的警察团队么!
第一集节奏很好,人物性格饱满丰富,余罪经典班底👊,只不过张一山换成了夏雨,老戏骨啊!电影咖拍电视剧,剧本一定不简单,真实事件改编,还在观望,目测这部2018来年大剧会火🔥,希望更多的人来评分!!
哎呀有葛铮!大胸姐都没认出来!本来想当写手帐的背景音,可是老说俄语根本没法低头……
忍到第10集,实在忍不下去了。根本开篇就没法看。水军太多!这什么玩意啊!!!
原版夏雨+大胸姐的海外执法剧,我看了十几集,真的……挺无聊的,节奏很慢,近乎于没有打光,男演员的脸就不说了,女演员几乎全部卡粉。1.5倍速观看才是正常的速度
剧情生硬干瘪
对于。一个不知道这起案件的人也看的滋滋有味 很不错!好剧!
看了都忘了
节奏太慢,一开始觉得还成,但是越来越觉得太慢。片尾最后提真人真事儿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告诉大家谁是谁啊,对不上号。题材挺酷炫的,就是拍的不是特好。看着觉得成心吊胃口的感觉太重,经常觉得在胡闹而不是认真断案。俄罗斯演员倒是演得还行!另外加一句,花絮比正片好看哈哈哈哈
演的太尬了,剧情跟开玩笑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