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浴血华沙

Miasto 44,华沙一九四四,Warsaw '44,City 44

主演: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索非娅·维赫瓦奇,安娜·普洛克尼亚克,安东尼·克里科夫斯基,莫里西·波皮尔,菲利普·古拉克斯,迈克·米柯拉哈克萨克,卡洛琳娜·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4

《浴血华沙》剧照

浴血华沙 剧照 NO.1浴血华沙 剧照 NO.2浴血华沙 剧照 NO.3浴血华沙 剧照 NO.4浴血华沙 剧照 NO.5浴血华沙 剧照 NO.6浴血华沙 剧照 NO.13浴血华沙 剧照 NO.14浴血华沙 剧照 NO.15浴血华沙 剧照 NO.16浴血华沙 剧照 NO.17浴血华沙 剧照 NO.18浴血华沙 剧照 NO.19浴血华沙 剧照 NO.20

《浴血华沙》剧情介绍

浴血华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王国第二季警探福斯特内疚维京传奇:英灵神殿第二季星际宝贝史迪奇超人:明日之子尸降尘世笑谈御渊令南龙北凤球童战术天堂:希望太空巴迪致我深爱的每个你大明劫球场外制暴家族计划疯岳撬佳人谍战之特殊较量顶尖恶路真假三莎伦黑暗迷失菲利克斯终极救援熊出没·逆转时空我要当空姐我们与恶的距离沼泽狂鲨新扎师兄

《浴血华沙》长篇影评

 1 ) 用唯美的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残酷,更使残酷加倍

这是一首用血肉写成的诗。

如此直接与强烈的爱与恨,如此夸张放大的表现手法。

写得好,导得好,拍得好,演得好,剪得好。

何必强抑冲动,给个冲动分又何妨。

每个宁静的早晨男主都要在街对过扮卓别林与家人道别,最后一次,含泪表演,参加起义。

孩子们怀着参加夏令营的心情上了战场,情侣间还羞涩地勾着手指;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吻,子弹划出优美曲线从身边绕行;在“血与人体组织雨”中疯狂搜寻爱人;吊着血淋淋的断臂与女人调情……用唯美的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残酷,更使残酷加倍,犹似特写黑暗中一只柔美的试图抓住一线光明的手。

凝滞乃至延长恐惧,抑或根本没时间恐惧,猝然的陨灭,使一切道别形式变得毫无意义。

这样的二战片是极为少见的,这样的战争与爱情让人倍感心碎。

五星!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2 ) 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自由,还是为了意识形态《浴血华沙》深度解析

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自由,还是为了意识形态《浴血华沙》深度解析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介绍一部悲壮的波兰战争电影《浴血华沙》,电影上映于2014年华沙起义70周年。

时至今日,这场二战史上最惨烈的民间抵抗运动,已经过去了将近八十年,用不了多久所有的亲历者,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而这部电影会长久的留下来,将是了解这次起义的一个侧面。

本片的导演是八零后,几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后,主创团队的年龄构成,使这部电影基本可以代表,绝大多数现在波兰年轻人对于华沙起义的认知。

二战期间德国战车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被战火洗礼的众多国家中,我觉得波兰是最悲催的一个。

首先夹在德国人和苏俄两只巨兽的中间,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容易;其次波兰人喜欢义无反顾的选择站队,也是这个国家经常独立个百十来年之后,就会被从地图上抹去的主要原因。

电影以年轻人的视角,演绎了1944年华沙起义的全过程。

故事没什么好说的,后面鲤鱼给大家详细分析当年的历史事件。

电影比较特殊的地方是战争场面的影像风格,有种二战游戏的既视感,配乐也会出现动感十足的电音。

鲤鱼不是很喜欢这样时尚的表现方式,用浮躁讨巧的花样表现悲壮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

曾经看过一条评论,说这部的战争场面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惨烈的战争电影。

我不同意,历史上华沙起义的惨烈程度,要超过诺曼底登陆数倍,可惜波兰电影人没能还原自己民族的这段惨痛历史。

华沙起义真正惨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倒下,而是几十万人的牺牲究竟是为了什么。

很可惜,身处华约阵营时的波兰,没有认真反思过这个问题。

而加入北约以后拍摄的这部电影,仍然避重就轻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其实不只是波兰,最近几年全世界范围之内,历史虚无主义都大行其道。

一部纪念华沙起义的电影,却没说七十年前慷慨赴死的勇士,为了什么而牺牲,这样的作法谈不上以史为鉴。

在眼下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格局下,波兰人再次选择成为悲剧的主角,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鲤鱼算得上是个准军事迷,对华沙起义这段历史也很感兴趣,相关的书籍和纪录片看过一些,美国、英国、德国、前苏联的视角都有。

这段历史仔细想想真的十分具有戏剧性,前面这些国家的表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地方,而波兰就和现在这部电影一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选择对一些关键问题避而不谈。

下面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结合这部电影谈谈对于华沙起义的个人看法,尽可能的不带意识形态的立场,希望能抛砖引玉,尤其是对于热血的年轻人来说,如果大家能冷静的思考他人的历史教训,当面临一些关键抉择时,会变得理性的多。

一华沙起义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现在公认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

苏联解体之前,包括我们的历史书籍在内,很少提到与此同时,苏军也入侵了波兰的东部,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在苏德的夹击之下,波兰坚持了一个月零几天之后全境沦陷。

对于波兰人来说,侵略者不只有德国人,也包括苏联人。

1944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进驻维斯瓦河东岸,华沙被苏军解放只是时间问题。

这里需要的思考的是,苏军占领华沙对于波兰人是否意味着被解放,这个不好说。

可以比照美军进入伊拉克或者阿富汗以后,当地人民的心态,肯定不是所有人都会欢呼雀跃。

这不是说今年二战胜利纪念日时,美英将苏联踢出了解放者名单是正确的,美英的作法是既疯狂又愚蠢的举动。

无论二战之后苏联对这些国家做了什么,当时把欧洲大片的领土和人民,从希特勒的淫威之下拯救出来的正是苏联红军。

波兰与俄罗斯自古而来的恩恩怨怨太多,而对于俄罗斯这个巨无霸邻居,波兰总是选择全面投靠,或者全面对抗的极端立场,苏军的到来会有很多波兰人,视作是占领而非解放,有很多的历史渊源在里面。

而且二战后期在境外作战的苏军军纪有很大问题,这个不用看西方的文献,鲤鱼是东北人,我外祖父那一代老东北,叫日本人是小鼻子,苏联人是大鼻子,而他们心底对大鼻子的厌恶和恐惧,甚至是超过日本人的,至少也觉得差不多区别不大。

二华沙起义的目的说这次起义是为了自由而战,鲤鱼觉得这是西方历史学家,为美化当年鲁莽而且荒唐的行为,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而已。

1944年8月的华沙起义,与前一年华沙犹太人起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犹太人是实打实的不自由毋宁死。

而这部电影中的起义,只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组织这次起义的波兰流亡政府,目的就是在苏军进驻华沙之前,夺取政权建立亲西方的政府。

可能有朋友会说,抵抗苏联人大国沙文主义的统治,也是一种争取自由的表现。

这是伪命题,如果起义发生在1964年,可以说得通。

44年不行,不能假设苏联人后来怎样做,而让自己国家的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

另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在华沙起义之后,苏军一直在维斯瓦河对岸袖手旁观。

反过来想,苏军如果在起义后进驻华沙,究竟是解放者还是占领者?

这和几个月以后苏军进驻华沙的区别,只在于波兰流亡政府是否建立政权。

华沙人民想摆脱纳粹的统治,起义与否都要有苏军的到来。

三起义过程中波兰流亡政府稀烂的战略层面误判随着苏军的逼近,在1944年7月总部在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又得到了德国国内暗杀希特勒的消息。

此时波兰流亡政府至少在战略层面上,做出了两项致命的误判。

一,苏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华沙。

事实上在1944年6月22日,在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三年后的同一天,苏军发动了诣在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巴格拉季昂”行动。

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苏军击溃了德军王牌的中央集团军群,8月1日华沙起义开始时,德军和苏军正处于鏖战的胶着状态,到达维斯瓦岸边的只是白俄罗斯军团的一部,并非苏军的主力。

与此同时战斗民族在二战中的每次大规模会战,基本都属于惨胜,几十万伤亡人数是不能再少了。

所以说即使巴格拉季昂行动取得了全面胜利,苏军不经过修整就再次攻坚,绝对是不可能的。

二,德国并没有因为暗杀希特勒而出现系统性崩溃。

即使在苏军进攻柏林时,柏林市民在已经失去军方战略性指挥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波兰人此时高估了苏联人,却低估了自己的死敌德国人。

8月1日傍晚时分,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救国军,开始对华沙市内的德军设施发起进攻。

8月3日在对市内重要据点未能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波兰流亡政府通知苏军,华沙已经组建了波兰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起义之前毫不知情的苏联人,被这一消息搞得晕头转向。

波兰人这一作法时至今日我也很难理解,是否可以解读为,波兰人认为,当时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控制华沙,同时有能力顶住之后必将到来的德军反扑。

因为波兰单方面发动起义,并宣称已经在华沙组建合法政府,等同于拒绝了苏军的进入。

再延伸一下这次起义成功以后的假设,波兰流亡政府希望苏军绕过新政府的波兰继续向西开进,还是止步于波苏边境。

后者不可能,波兰流亡政府的主子,美英也不可能同意。

那么如果苏军非常仁义的绕开波兰西进,波兰则成为了苏军控制区中的一块飞地,与意识形态相同的西方国家毫无联系的孤岛,这个新政府哪来的自信可以顽强的生存下去。

波兰人可能天真的以为这样也可以,但是做好与苏联长期对峙的英国人绝对没傻成这样。

四见死不救苏军在华沙起义期间见死不救的观点,在近三十年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主流看法。

国内的很多公知、大V甚至名家讲坛都持相同的观点。

起义期间苏军曾经派出波兰裔的一些作战单位参战,零零散散人数不多,说是见死不救也不算太冤枉。

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非常虚伪的地方,就是在强调对自身观点有利的证据时,会不遗余力竭力渲染,而不利时会选择性遗忘。

先对比一下华沙起义时,苏军和英军的态势。

苏军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正在激战中,绝对不可能同时展开对华沙的攻坚行动。

英美联军刚刚完成“霸王行动”,在诺曼底建立登陆基地,开始向欧洲腹地进发,也没有精力支援遥远的盟友波兰。

起义之前苏军对起义计划毫不知情。

起义有没有丘吉尔怂恿不好说,英国一定是知道的。

那么英国计划过支援波兰人吗?

波兰流亡政府,在英国是有可以直接指挥的流亡军事力量的,在华沙被反扑的德军血洗时,这些波兰军人有着强烈的参战欲望,但是这部分波兰军人被英军空投到了荷兰,去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了。

换言之英军没有帮忙,波兰人自己想回去,英国主子也不同意。

为什么英国会这样做呢?

首先波兰人的起义计划英国人是了解的,与此同时,英国人比波兰人更有战略远见,英国人心里明白,没有苏军的支援起义只能以悲剧收场。

当时苏军的态势,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华沙的巷战,能不能取得胜利两说,最终解放华沙也会大大滞后挺进德国的脚步,英美当时的核心利益是抢先攻克柏林。

苏军如果见死不救,死的也是华沙市民,对于英美反攻还有用处的波兰流亡军人,英国并不舍得白白空投到华沙去送死。

对于英国人来说,问题的关键是苏军,而苏军无论怎样做,英国都立于不败。

华沙起义中大量波兰民众在苏军的面前,被德国人疯狂的屠杀,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此时的波兰,已经是英国人战后规划的苏军控制区了。

苏控区的民怨对于英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而付出代价的只不过是波兰人而已,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国家将是对方阵营中一员。

鲤鱼的这些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人说我是在为北极熊洗地,没那个意思,历史的罪人不只是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也包括铤而走险的波兰人,华沙起义的参与各方没有无辜的一方,没人能独善其身。

选择性遗忘,与篡改历史同样可耻。

五 起义的代价华沙市民在坚持两个月之后,才被德军彻底肃清,在整个起义期间有将近两万救国军阵亡,而起义期间被杀害的无辜市民超过二十万。

电影中男主人公的妈妈和弟弟,在他的面前被德军枪杀,这个桥段我能看出悲壮,但是我看不出反省。

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奋不顾身的人,都称得上烈士,可是因为自己的热血和冲动,就要裹挟着十倍于己的无辜民众一起陪葬,就不要高谈阔论什么救国救民的大义了,听着让人觉得恶心。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1944年的8月,对华沙民众来说都是战争结束的前夜。

五年都熬过来了,几个月之后就将重新获得和平,在战争结束之前,死于战火是多么无奈的悲哀。

华沙起义之后所有幸存的市民都被赶出了城市,这座美丽古老的城市,在希特勒的命令之下被夷为平地。

华沙起义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自由和正义无关,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产物。

甚至可以算是战后几十年冷战前的一次预演,真正的大戏还要演出很长一段时间。

前几天看新闻,德国人和美国人没谈拢,一部分撤出德国的美军,被主动邀请到波兰驻扎,波兰人的勇气仍然令人刮目相看。

有一个强大的邻居不是件好事,如果非得让这个邻居成为自己的死敌,则一定是个悲剧。

死敌之间的结局无外乎两种,征服或者被征服。

如果时至今日还会相信,盟友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打败强敌,只能说这样的人很傻很天真。

默克尔不可能永远是德国总理,川普不可能永远是美国总统,普京在任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永远是俄罗斯总统,但是波兰、俄罗斯这两个国家只要存在,就永远是邻居。

隔岸观火引以为鉴,把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一步步逼成自己的死敌,是否明智值得所有人去思考,不只是波兰人。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3 ) 前70%的时间都是在浪费生命,10分满给2分

如果要选一部无聊到死的片子,这个可以入选。

从开始看到最后看完,看了1年多,每天在地铁没有信号的时候,会拿起来看个两三分钟,但凡有一点信号,都绝对不想再继续看下去,不知道在演什么,平淡如水,丝毫不吸引人。

之所以给2分,是因为后来打仗了,主角的弟弟和妈妈被当场枪毙,还是多少有些震撼的,这些成了抖音那些影评人宣传这个片子都会用到的镜头。

其次就是这部片子把战争的残酷描写的还是很到位的,战场上各种真实的死亡方式,战争给生活带来的苦难,在其他同类片子中还是很难看到的,这点比较难能可贵,除此之外,该片一无是处。

 4 )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从这群年轻人的身上,看不出一场战争将要发生的前奏。

他们在明媚的日光下游泳,在青葱的草地上野餐,一边谈笑,一边迷情,推揉着,抚摸着,眼神交换着,不仅有荷尔蒙和爱意,还含混着零零散散的革命、理想、激情、仇恨这些东西。

也许我们小看了这些零碎的激情。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全世界的少年人看来都是一样。

他们今天可以在野餐地过家家似地宣誓加入伟大祖国的军队。

明天偷着母亲收拾好行脚,像离家出走似的逃出家门。

后天就看着昨天骑车载他飞驰的女同伴,炸死在废墟里。

恍惚间,和前不久上映的几枚《芳华》的片段,竟颇有些相像。

对于年轻人来说,战争在开始前,总是和鱼水交欢之前的肌亲一样充满浪漫,被企盼着来临。

谁又能苛责他们?

这就是力比多,爱一个人的爱、爱一个民族的爱、爱自由的爱,似乎是同一种爱。

特别因为波兰的天主教背景,十字架和修女影片中的在场,似乎更便于观众去理解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愚蠢情结。

再者,波兰民族的千年苦难,不断强盛,被吞灭,复国,强盛,又吞灭,又复国。

历史性地造就了波兰人在夹缝中挥霍生命的浪漫,转而又可以奋起为民族的尊严反抗到粉身碎骨的性格。

波兰人把他们的残酷浪漫主义带到了战争的诠释中。

他们穿着军装和母亲跳舞,他们踢着滑稽步逗家人欢笑还会敬个军礼。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吻,子弹就像长了上帝的眼睛避开了伟大的爱情。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

高速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高速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突然蒸发了,只剩下被电光石火衬托着的,空气中弥散的美。

当高速镜头戛然而止的一瞬,它们又重重跌回现实之中,灰飞湮灭。

作者很擅长这样的把戏。

苦难的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们最会诠释残酷的能力。

残酷之至的,是那个波兰起义军在一个街区庆祝胜利,须臾间不知引爆了什么炸碎了半个街区,在团团升起的黑云之后,天上便落下了倾盆血雨和肉雨的场景。

残忍可怖得令人侧目,又美丽之极让人目不转睛。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残忍的高度。

反战者总是宣扬要“做爱不要战争”,但那是来自战争之外的叫喊。

身处于战争漩涡眼中,留给波兰人的选择只有“要做爱也要战争”。

反抗是民族的骄傲和本能,如果再不去做爱,面对两大猛兽的撕掠中几乎为零的胜算,死也就白死了。

影片的节奏拿捏得很好,它挥斥了音乐的力量。

突然的炸响和枪声固然给人惊吓,但舒缓的音乐对节奏施加的延展性更大。

时来的奏鸣曲舒缓了节奏,增添了悲剧的空气,有时候又化为画内声音,比如,在弹痕遍布的楼道里厮杀,伴着炸开的血肉死亡四至之时,战斗的全程伴着不知哪个房间里传来的,不知是留声机还是广播的弦乐曲,音乐无处不在的规律性拎着暗处潜伏随时突降的死亡,反衬着战争的无妄,强化了节奏的韧性。

影片采取的视听基调,有种“去掉历史”的“游戏感”。

粗粝的、高反差高清晰度高动态范围的影调,发光可见的弹道,跟随视角长镜头,大量动作慢镜头蒙太奇,竟然还能见到一两段fps里才有的第一人称视角持枪镜头。

有时候突然感觉是在玩随意某一代的《使命召唤》类的游戏。

不知是为了贴近院线工业和观众喜好,好点燃肾上腺素,还是从过度诠释出发,为了突出战争中命如草芥,如游戏般,而有意为之呢?

虽然增强了残酷,但削弱了历史情境的辨识性。

总之不可明说,有点古怪。

镜头的视角默默表达了这群少年人对于死亡的态度。

被枪杀的战士,被炸死的平民,死则死矣,镜头不会再回来拍他们悲惨的尸体,好去渲染“沉重的生命”。

因为这群少年人的眼睛从来不会再看尸体第二遍。

镜头也不总去渲染濒死的痛苦,而只是交代血流如注已无可救,好给他们不要浪费时间,继续冲锋的理由。

反倒有时还“残忍”地表达了对轻易丧命的嘲弄,比如男主人公的突击队长被子弹打烂了半边脸,非要摘下头盔,转头对主人公说了两句莫名其妙的胡话,才突兀地死掉。

在紧随其后的情节中,在队长荒谬的死亡中突然掂量到自己性命的男主人公在枪林弹雨中奔逃,高速镜头又赋给了这个场景怪异的游戏性。

看来,对这群少年来说,他人的生命是轻的,在激情面前,分分秒就可以丢掉,典出去。

他们底子里是自私的,任一个人的死亡中,只有爱人的死亡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神经。

男主人只有亲眼见到母亲和弟弟被枪毙,才精神崩溃,即便如此镜头仍没有再看他们的尸体一眼。

就算是天上掉下血肉,女主人公在短暂的恐惧后也显出了坚韧的麻木,在血雨落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出去找他的爱人。

因此,这种自私的生命视角,决定了这是一场属于年轻人的激情澎湃,却又徒劳无益的起义。

决定了影片对历史的读解姿态。

这是一场有意义也无意义的起义。

如果不起义,华沙可能就不会几近屠城。

但这场少年人拉上全城陪葬的起义,用这些不足为道的生命换来了伟大的自尊和意气。

但自尊和勇气又意味着什么呢?

桥又在原处建起来了,城市又在原处建起来了,人口没了又有了,苏联人进来了又走了,社会主义进来了又走了。

如果没有起义,历史似乎也不会因此有所不同。

虽然影片最后的字幕称颂波兰青年的勇敢和波兰民族的坚韧。

但那个从废墟到繁华的叠化,和叠化显现出来的那个现代华沙漫长又沉静的空镜,似乎在说着不一样的道理。

它在说,在历史的沧海变幻面前,这个走向暗弱的民族的激情和抗争,永远是卑微和渺小的。

她的伟大不在于此,她的伟大在于,接受了激情和反抗必然的失败后,这个民族仍然能够收拾残破的山河,隐忍坚强地生存下去。

这场反抗可以不发生,波兰人民可以选择。

二战也可以不发生,但波兰人民无法选择。

像女主人公圈养的那只怪异的家鼠作为玩物,被紧握在女主人的掌心中无法挣脱。

显而易见,这就是波兰自身命运的暗喻。

但老鼠本身,卑劣却有着无尽的生命力。

在影片的尾声,绝望的男主人公不断呢喃着,“一起到河边去吧”。

没有人知道河边是不是代表着救赎,但必定代表着些许悔恨。

“河边”似乎只是一个虚幻的符码,是无指向的希望,希望的空壳。

它是影片首尾呼应的眼睛。

在影片的开端,男主人公在河中的沙渚邂逅了女主人公,那时候,所有的伙伴都在河边站着坐着看着笑着,没有离散,没有背叛,也没有明天。

最后,精疲力尽的男主人公再一次也在河中遇见了女主人公,那时河岸边一个人也已经没有了。

这种轻易相遇的渺小,让人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的《哭泣的草原》中一个恰好对位的场景,那个年老的母亲为了寻找战死儿子的尸体跑到河边,却发现儿子的尸体躺在对岸水边,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安哲要说的是历史不可承受之重,这本电影要说的却是激情不可承受之轻。

经住了战争洗礼的两个疯子相遇了。

上帝总会留下一两个疯子来见证毁灭。

选择毁灭后的生存,才是这本电影隐在的主题。

这就是波兰民族愚笨而残酷的浪漫主义。

不过,“引刀成一快”的年轻人总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成为历史本身,同样也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被历史掩埋。

在这一点上,确实全世界的年轻人可能都一样。

桥被炸了,八十年后又矗在原地。

战争虽然结束了,就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5 ) 华沙起义是为了什么

如果单纯去欣赏的话电影拍的很不错,男主和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因为一腔热血(也可以说是冲动,天真)被怂恿着走出了自己平淡的生活,加入了有些儿戏的起义军(吐槽一下真没看出来像军队),当真正的战争降临时这只军队只有被打的狼狈逃窜,想象中的苏联支援并没到来,反而连累三十万无辜民众被德国血屠,男主亲眼目睹弟弟母亲被杀后,仇恨成为了他继续起义的动力,拒绝了女主向往和平生活的提议,毅然回到了起义小队,在挣扎到弹尽粮绝时,很多人崩溃了,最后落得个自杀、被全歼的下场。

这场起义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后的男主世界观已然崩塌,这里比较戏剧化,男主因为亲人被杀而杀掉了投降的德国人,当男主被调换场景时却被无情救了下来,战争真的没有对错啊。

看到最后真的有点不舒服,最后男女主相遇好坏弥补了些。

不以历史角度去看的话真的不错,推荐观看!

 6 ) 有关华沙起义,有关苏军不义,大家都不要吵,,,来看看wiki的描述。

wiki给出了比较客观的两种观点。

但是主要来说,世界主要史学界都是比较认同是苏军故意不援助(无论是军事上不愿付出过大代价,还是政治上希望德军消灭波兰反苏力量)。。。

主要来说,毛子(沙俄,苏联,俄罗斯)200年来,只干两种事情,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E%E6%B2%99%E8%B5%B7%E4%B9%89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家乡军(波兰语:Armia Krajowa)反抗德国占领军等轴心国家的战役,政治上的目的则解放华沙,使流亡政府波兰地下国彰显波兰主权来而不是苏联扶持接管波兰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

[6]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是苏联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中全国性的计划暴风雪行动的一部分。

波兰家乡军的的这次起义被安排在与苏联红军配合到达华沙的东部郊区和迫使德军撤离。

[7]然而,苏联却突然停止了行动,使得德军重振旗鼓,替苏联剿灭波兰在华沙的抵抗军。

50,000波兰家乡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

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

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这场单一的军事行动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抵抗运动中最大的一起。

[8]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经常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

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

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

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地下军提供任何帮助。

因为斯大林是反波兰流亡政府的。

然而苏军元帅朱可夫声称,“苏军部队确曾尽了力所能及的一切来援助起义者”,波兰方面事先未通知苏联红军和已经亲苏的波兰军队,起义后,斯大林命令“给布尔—科马罗夫斯基派去两名伞兵军官,以便取得联系和协调行动,然而(起义领袖)布尔—科马罗夫斯基却不愿接待他们。

”[9]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

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

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7 ) 美丽

美丽的妹子 最后的结局被删太多看不到 估计可能被弄死了 然后被和谐了 剧情都被删得看不懂了 过分了 看不到写了多少字数了 要一百多个字才能发布 我只是想发截图而已 太啰嗦了美丽的妹子 最后的结局被删太多看不到 估计可能被弄死了 然后被和谐了 剧情都被删得看不懂了 过分了 看不到写了多少字数了 要一百多个字才能发布 我只是想发截图而已 太啰嗦了

 8 ) 赞给勇敢的姑娘们

有人说这里有战争片史上最怂的男主角。。

没错,当你淌过全片,置身血肉交纵的敌对画面,真实的战争里没有美式的英雄主义,甚至为了爱情的女孩们也能扛上枪支,奔赴前线,守卫家园。

影片中空袭出现的人肉弹雨,德国进驻波兰后,人尸如山的堆积场景,如此血淋淋而又残酷真实。

战争让家园不在,爱人不复,亲人亡故,前半段有多唯美温情,后半段就有多悲情惨绝。

然而和别的战争片不同的是,影片突出女性的坚强,男主的怯弱,也许是在反喻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波兰人民在二战所遭受的创伤,以及释放的平凡人性悲歌 。

 9 ) 警示战争的警钟

这部片子拍摄于华沙起义70周年之际,二战胜利70周年的前一年。

如果说《狂怒》已经算是血腥的话,那这部片子的血腥程度远远超越了《狂怒》,在男主角眼前枪决了他的幼小的弟弟和母亲,炸弹爆炸后天上落下的血雨和残肢断臂是这部片子中最为震撼的两个场景。

这部片子展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毁灭性的的灾难,以及德国军队的残暴。

 10 ) 有必要引进,给民众降降火

最近,民众火气比较大,张口闭口就是灭阿三、平TW、打航母、多造壮阳的蛋蛋,网络上一片踏平地球之势。

这个片子拍的很精彩、很残酷、很艺术、很讲究。

背景是一群美丽绽放的大好青年卷进了1944年的以失败告终的华沙起义。

影片开始部分,除了纳粹对波兰工人的欺凌,一群华沙青年的日常还是有很多开心和浪漫,整个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然后,德国人要撤了,苏联人要来了,波兰抵抗组织决定搞一次起义,赶在苏联人之前控制华沙。

然后一帮浪漫青年就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了起义,也准备为了祖国和人民,大干一番。

结果,立即就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德国职业军人的杀人手段和朋友亲人爱人的各种死法,战争原来一点都不好玩。

本片对战场残酷的表现非常出色,个人觉得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片段,超越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屠杀片段,更超越了《敦刻尔克》的牺牲片段。

战场上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的各种瞬间毁灭和惨状,影片拍得很血腥很细致。

影片在今日繁华的华沙夜景中结束,也是告诉观众,战争,真的很残酷。

《浴血华沙》短评

导演水平一般,借爱国题材上位,各种桥段仿照多,太没生活

6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最后一个镜头太美好,虽说战争场面大同小异,但那天降血肉雨还是让我震惊了

7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勇于抗争的人们

10分钟前
  • 无机客
  • 还行

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血腥的战争片,面对枪炮人只是一团血雨。

14分钟前
  • 倪娜
  • 推荐

穿插的几段mv太出戏,最后一幕的切换颇多感慨。

15分钟前
  • 乔京
  • 还行

其实三星半的水准,开篇还行,中间大段又琐碎又狗血,三角恋设置有什么意思呢?还有高速摄像机拍摄的魔幻现实主义桥段,和片子总体基调不搭。下水道那段都要成惊悚片了,学学你们老前辈瓦伊达是怎么拍的。主角真是有不死光环,枪林弹雨里跑酷,各种被炸飞都没事。当然结局,不要想了,双双奔赴冥河。波兰人喜欢把历史镜头慢慢融入当今环境。ps:被波兰人优待俘虏的德军战俘,还真是《sense 8》里的沃尔夫冈。

20分钟前
  • 防守型前锋
  • 推荐

独特的战争视角,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得以窥见二战城市巷战的惨烈和学生的英勇,无畏青春。

25分钟前
  • 还猪哥哥
  • 还行

充斥着荷尔蒙和奇观,浪漫段落像使命召唤加生化奇兵,现实段落像红色管弦乐。但过犹不及。

28分钟前
  • 王福
  • 推荐

战争片里比较真实的一部,镜头感很美,也很血腥,展示比较真实的战争场面,有几个镜头很感人,也是比较优秀的战争电影

31分钟前
  • 五色风马王灰狗
  • 推荐

观影四个字:散装动物!

32分钟前
  • 张敏杰
  • 很差

波兰,你基本上很难想起与电影有何关系,疫情在家就是翻来覆去看看看!有刷一遍华沙,正好刚看了国产解放终极营救,心里一万个草泥马飘过,韩三平李少红常某某,那技术水平巡查十万八千里别说钱我们除了钱没别的!

35分钟前
  • xiangkaiad
  • 推荐

天空下起了血雨

40分钟前
  • Aletta Ocean
  • 力荐

emmmmm,这是个什么J薄玩意儿…

41分钟前
  • 1379号观察员
  • 较差

拍MV么

46分钟前
  • 人造人
  • 较差

讲的是华沙人民的爱情故事和过家家起义

50分钟前
  • dreamhourse124
  • 很差

战争片错误的拍发

54分钟前
  • 无敌超人
  • 较差

间隔几年后二刷此片,依然感觉很强烈,最让人心疼的是片中的女主……战争是如此残酷又丑陋,个人感觉二战期间最可怜的两个国家就是波兰和乌克兰(推荐另一部影片《沃伦》),平民在这样根本不讲道义的战争氛围里除了毫无反击之力被蹂躏真的就只剩下自杀一条路了!

59分钟前
  • 酒随意
  • 推荐

因为北京人(在上海)群里的董悦的推荐看了,残酷,震撼。20200507在家休息的周四上午

1小时前
  • 狄恭至
  • 推荐

感情线多余了。

1小时前
  • 白学家
  • 还行

完全对不起海报上的那份残酷。几个毫无意义的超现实的镜头用的也太任性

1小时前
  • 许亿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