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于今日看点 http://www.todayfocus.cn/plus/view.php?aid=781话说当年,大侠杨过大战襄阳,为少女郭襄献上三件大礼。
千军万马他以“一声清嘶鼓风而至”而威压当场,先是迅速解决了老对手金轮法王,救下郭襄;随即全力投入主战场,飞石打死蒙古大汗,扭转了整个战局,他一个人就将一场千军万马的战斗挽狂澜于既倒,之后大侠,就上华山旅游顺便祭拜洪七公欧阳峰去了,襄阳那可还围着呢,只是暂时没攻破,杨大侠可能忘了,郭氏夫妇可还在那守着呢。
郭靖和黄蓉死了,就在襄阳城破的那一天。
金庸吧有表述:“在浑身是血几近脱力的蓉儿看见她的靖哥哥力战至最后一刻终于虎吼一声倒下去的时候,她鼓起身体里的最后一丝力气飞跃了过去,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扑在靖哥哥身上,挡住蒙古兵千万把雪亮的钢刀,哪怕这只能延缓靖哥哥一秒钟的生命,毕竟两个人还是死在了一块。
如果郭靖还有一丝神智清醒的话,他就会听见蓉儿在他耳边又轻轻唱起了少年时他背蓉儿赴一灯大师处求救时蓉儿唱的那段《山坡羊》的结尾:活,你背着我!
死,你背着我!
……当时蒙古军队已经横扫欧亚大陆,孤城襄阳却攻打了十几年。
因为襄阳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这个北边是不可逾越的汉水天堑。
那最后襄阳城怎么破的?
这时一个卷毛碧眼,抄着磕磕巴巴汉语的意大利人举起了小手——“我!
我弄的,我出主意给攻破的,我爹和我叔叔献的投石机。
” 美国人科姆诺夫依据赖麦锡意大利文本编定的英文本《马可·波罗游记》,专门写有“靠尼可罗和马飞阿的计谋攻取的襄阳城”一节,是这样说的:这个城市三面环水,仅有北面是陆地。
因此,围攻的难题就在于,除了北面,军队简直不能靠近城墙。
当人们把这个情况报告给大汗后,他看到在全国其它部分都已降服之后,这里仍独自顽强抵抗,于是心中不胜伤感。
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当时正好居留在帝廷。
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觐见皇帝,请求允许他们制造一种西方的机器。
这种机器可以投射三百磅的石头。
使用它,可以击毁城中的建筑物,并杀死居民。
大汗允许了他们的要求并热情赞扬了他们的计划,下令将最优秀的工匠集中起来,让他们兄弟指挥。
这些人中有些是聂斯拖利派的基督教徒,是一群十分能干的工匠。
几天之内,他们按照波罗兄弟的设计,造出了投石机,并且在大汗和他的全体朝臣面前进行了实验,当场表演了用机器投石三百磅的奇迹。
然后将它们运至军中使用。
当这种机器在襄阳府前架好后,其中一架投出了第一块石头,打在一座建筑物上,由于其沉重猛烈,以致这个建筑物的大部分被砸塌。
居民对这种攻击感到非常害怕,他们以为这和天雷的效力一样,所以马上决定投降。
于是他们派出代表,表示愿意归顺,他们所提的条件和其它投降的各城完全相同。
威尼斯两兄弟的妙计,取得了这样的奇效,使得他们在大汗和其它朝臣的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文中所说“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前者是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尔·波罗,后者是马可·波罗的叔叔马菲奥·波罗。
这时一个英国博士老太太弗朗西斯·伍德忽然跳了出来,指着马可波罗鼻子说:“你这个骗子!
大话王……”1995年她著书全面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因为襄阳之战中,元军能够最后攻下城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回回巨炮”这种新式武器。
问题马上就来了:“回回巨炮”是谁制造出来献给元军的?马可·波罗说是他和他的父、叔,而史料上的记载却是个叫“亦思马因”的回回人。
《元史·方伎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
善造炮。
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
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
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
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
既而以功赐银二百五十两,命为回回炮手总管,佩虎符。
十一年,以疾卒。
子布伯袭职。
时国兵渡江,宋军阵于南岸,拥舟师迎战。
布伯于北岸竖炮以击之,舟悉沉没。
后每战用之,皆有功。
十八年,佩三珠虎符,加镇国上将军、回回炮手都元帅。
明年,改军匠万户府万户。
迁刑部尚书。
以弟亦不剌金为万户,佩元降虎符,官广威将军。
布伯俄进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赐钞二万五千贯,俾养老焉……天历三年以疾卒。
”白纸黑字,写得十分清楚,也许有的读者会问:亦思马因会不会就是马可·波罗?这个提问很大胆,但却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元史》上说得很清楚,亦思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
亦思马因的儿子布伯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是与“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与马可·波罗画等号,因为他卒于天历三年。
“天历”是元文宗图贴睦耳的年号,天历三年是公元1330年,马可·波罗则卒于公元1324年。
更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点证据是:马可·波罗死在了欧洲,而布伯却卒于中国。
“襄阳献炮”事件的另一大疑点是:时间上对不上号。
《马可·波罗游记》中称马可一家来华的时间为公元1275年,而襄阳城早在两年前,亦即公元1273年的正月就已被元军攻下,何用他们再献炮攻打?!如果马可·波罗是个大忽悠,压根没来过中国你猜谁最揪心,我猜是Netflix和美剧《马可波罗》的制片人,Netflix早就放出消息,12月12日,Netflix将推出史无前例9000万美金一集的巨作《马可波罗》,该剧再现了这位著名探险家的一生,马可波罗千辛万苦来到东方,赢得元朝大汗的重用,内容不乏战争、权欲、阴谋、性爱及大量中国元素。
有记者曾问过《马可波罗》的制片人,如果马可波罗确实是个骗子,他们的宏大巨制还有意义么?
制片人相当想得开,他说当然有,及时马可波罗是个骗子《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当时已经极大的激起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兴趣,直接催生了哥伦布的大航海,和全球化的开端,这些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总之,马可波罗很可能是吹牛逼,把别人的事安在自己身上了。
但美剧《马可波罗》仍旧得按他吹的牛逼来演……不过郭大侠夫妇肯定是被这种“回回巨炮”“投石器”或者后来被命名为“襄阳炮”的东西害死的,有没有好奇,这是怎样一个现代化终极武器。
(我觉得文科生可以走下神儿了),或者背下也好,穿越到元朝以前你就可以被重用啦!
襄阳炮在欧洲的发展持续更久,影响更大,曾有记载某公爵亲自操炮三炮就化解了对面城堡的防御和信心。
巨型襄阳炮据说可以发射重达140公斤的炮弹(有人记载重达1400公斤的炮弹,但是下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非常可疑的),而襄阳炮在战争中的表现,前几年的指环王,作过印象深刻的演示。
早在拿破仑三式的时候,人们就试图重现这种巨型机械,但是因为不知其所以然,造出的复制品只发射了四枚炮弹就解体了,并且射程很不理想。
最近这些年,国外的一些好事者研究重造了一些配重式投石机,并发表了一些理论研究和试验心得,从而让我们对襄阳炮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曾经令无数坚城崩颓的投石机是如何工作的呢?
下面让我们用配重式的襄阳炮来做一个说明。
“襄阳炮,不就是一个杠杆,利用力臂的不同,把炮弹加速到很快的速度抛出去么?
”这话也对也不对。
襄阳炮组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杠杆,但要达到有效的目的,光是杠杆是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理想状况下的抛石机能够抛射的最远距离跟杠杆长度和比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中学中都学过,要把一个物体抛得最远,抛射角度应该是45度。
如果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襄阳炮当然希望能把配重下降获得的能量全部转换成炮弹的发射能量。
这样的考虑得出的结论就是襄阳炮最大射程为配重在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距离差乘以两倍的配重和炮弹的重量比。
也就是说,如果配重臂下降两米,配重1吨,这门襄阳炮最多能把10公斤的炮弹抛出400米开外。
这种估计是襄阳炮射程的上限,那么要把1400公斤的炮弹抛出去的话,这个襄阳炮得多大大家可以自己算。
上面是最理想的状况,实际上,根据建造构造的不同和设计,襄阳炮的实际射程在这个理论极限的10%到90%之间徘徊,能达到30%的襄阳炮就算是平均水平了。
另外这个结论说明配重臂越长越好,这一点可能跟我们的想象相反。
另外配重的重量和可以被提升的高度不但决定了射程,而且主要的决定了炮弹轰击目标时携带的动能。
这个跟炮弹的大小无关。
配重臂当然不可能无限加长,配重臂加长使得把几千斤甚至万斤的配重吊起成为异常痛苦的工作,这也关系到襄阳炮结构承受能力。
在实践中,东西方的抛石机的佩重臂和抛射臂之间的长度比一般是1:4到1:5。
北宋武经总要中的炮这个比例都在5左右,例如七梢炮配重臂长5尺7寸,抛臂长2丈8尺,比例1:4.9。
而拿破仑三世重建的襄阳炮的两臂之比达到1:33,显然他认为抛射臂越长,抛出去的速度越快。
为了在固定臂长的情况下配重臂下降最多,当然最好发射前杠杆跟地面垂直,实际上因为工程的原因这不现实,这要把炮架架得很高,通常襄阳炮在发射前杠杆和地面成45度角。
射程是跟炮弹重量成反比的,显然炮弹越小越好。
一般原则是配重和炮弹重量比例在100:1左右。
西方的好事者donald Siano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在mathmetica里计算了襄阳炮的动力学问题。
我们结合他的计算看看襄阳炮如何达到最大的效率。
襄阳炮的原理 最简单的襄阳炮莫过于一个杠杆,一头固定一个重物,另一头固定炮弹,然后在合适的角度把炮弹抛出。
这种最简单的炮最大的问题是当炮弹到达45度时,配重只下降了70%,并不能合理的利用配重的蓄能。
这种抛石机为了平衡这两个之间的矛盾,抛射要适当延后,最佳角度为抛射角38度,而射程支有理想射程的11%。
提高射程最有效的一个改进就是把配重从固定式变成悬挂式,这里的原因欧洲的工匠总结为,配重走垂直线比走斜线要好得多。
实际上,固定式的配重在下落过程中把更多的能量转化成角动量耗费在发射之后的摇摆之中。
悬挂式的配重在下降过程中并不随杠杆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很大的位移,他的位移情况可以从上图中的蓝色轨迹看出。
配重是襄阳炮中最重的部件,它能否在下降过程中尽量少的获取动能和角动量是关键。
同时,减少角动量可以显著减少配重臂在下降过程中对炮架支撑结构横向的作用力,有利于襄阳炮的使用寿命。
拥有悬挂式配重的襄阳炮加速很快,计算显示采用悬挂式配重的襄阳炮最大射程可达理想射程的59%,发射角进一步推后,只有22.6度。
更进一步的利用了配重的势能差。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最理想的情况是襄阳炮杠杆在垂直地面配重达到最低点的时候发射,而配重处于静止状态。
悬挂式配重尽可能的降低了配重的速度,那么是否可以尽可能晚的发射而又不影响发射角度呢?
古代襄阳炮中的抛石索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如前面的抛射示意图,具有抛石索的襄阳炮炮弹发射角度跟杠杆所处角度有很大不同,掌握抛射时机可以由抛石索的挂钩角度决定,最佳情况下,发射距离可以达到理想距离的83%,这时,杠杆跟地面垂直线夹角13度,而炮弹以约45度的方向抛出。
抛石索的长度大约与抛射杆的长度相当。
襄阳炮并不是总是抛得越远越好,虽然抛得越远意味着炮弹的动能越大,襄阳炮也更远离敌方的打击。
天堂王国中守卫者在战场中划分400吗;300码,150码的标记线,他们是怎么瞄准呢?
从上面可以看出,襄阳炮得瞄准可以从调整配重重量下手,也可以从调整抛射角度下手,实际上后者更加方便一些,只要控制抛石索脱离挂钩的时间就行了,现代西方好事者用在挂钩上添加木环的方法来提前抛出时间,他们可以控制到每加一个木环炮弹落点靠近5米的精度。
另一个办法就是改变抛石索的长度,这一点也很好理解,缩短抛石索的长度可以使抛石索围绕挂钩旋转的角速度加快,从而提前抛出炮弹。
具体古代工匠是如何瞄准目标的,估计他们都会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办法。
襄阳炮是古代巨型而又简单的攻城器械,直到火炮出现100多年里,巨型投石车因为它材料的广泛性,巨大的打击能力,对气候的容忍程度依然统治着战场。
而古代工匠的智慧,是这一庞然大物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
当年徐克的东方不败虽然徒手接洋枪洋炮然后高喊“你有科学,我有神功!
”,可说到底,郭大侠夫妇,还是被这如今看起来如此落后的,前现代机械装置给害死的……原文载于今日看点 http://www.todayfocus.cn/plus/view.php?aid=781
最大的忠告,要当演义看,不要当纪录片。
在马可·波罗本人是否真的到过元朝还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的时候,在美剧演义这个鸡蛋里挑着史实的骨头,本质上和质疑康熙三德子是否微服私访过没什么太大区别。
于是再看看康熙爷几部曲的评分,不得不让人认为不少差评的动机来源于“米国鬼子怎么敢这样拍我们”!
的抵制情绪。
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如果哪天本土的导演决定拉一群白人演员拍一部1812年的战争故事,恐怕咱们也一样会被对面的人喷。
吐槽归吐槽,片子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好莱坞风格的大场面制作和卖肉自不必说,在一些小细节讲真还是做过功课的,比如忽必烈在对话里提到母亲信奉基督教;剧中有不少这种豆知识的史实小彩蛋。
当然对于我这种对于历史一知半解的人算是彩蛋,对于一些饱读历史的大神们来说,唆鲁禾帖尼信什么教恐怕是信手拈来的事情,算不上什么编剧的优点。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剧中描述了逐渐被染缸文化同化的蒙古人认为自己到底是蒙古还是天朝上国的纠结,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也跳出了西方人认为元朝就是蒙古一直以来给人的刻板印象,在观感上让人耳目一新。
排除史实编排的问题(大宋忠臣贾蟋蟀),最大的缺点恐怕就是马可·波罗小天使作为主角显得异常单薄——看着男主角英俊的呆脸盯着忽必烈的样子,不禁就令人脑补“一头壮硕的蒙古雄性从他的座位站起,笨拙地挪动着身躯”的赵忠祥老师《动物世界》风格的旁白。
不但如此,菠萝小天使的龙傲天光环还奇高无比;大汗是我好基友,发明武器我最行(虽然人家游记里确实是这么写的)——当书被拍成电视剧活生生展现出来的时候,这一个不小心在东方观众的眼里就显得西方人很屌很傲慢,豆瓣评分比IMDB要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成演义娱乐片看看还是有点意思的,期待一下第二季。
看了马可波罗,感觉忽必烈简直就是晚年的亨利八世,整个电视剧虽然演的是蒙古的宫廷剧,其实还是演的欧洲的宫廷剧,只不过披上了东亚蒙古中国的衣着打扮,连言行举止、商议国事简直都是欧洲式的。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南宋皇帝登基不是国王加冕,没有受洗仪式。
还有最后蒙古大军攻打襄阳简直就是简约版的1453年土耳其攻打君士坦丁堡,实在没啥新意,而且场面差远了。
第一季看完了,我就想吐槽一下,少花点钱拍肉体,多花点心思了解东亚,不仅仅是服饰、摔跤、蒙古乐器和舞蹈。
“后来,他终于抵达伊希多拉,这儿的建筑物有镶满螺旋形贝壳的螺旋形楼梯,这儿的人制造完美的望远镜和小提琴,这儿的外国人在面对两个女性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总会邂逅第三个女性,这儿的斗鸡会演变成为赌徒的流血殴斗。
”就像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的一样,从威尼斯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靠着这些一千零一夜一样的奇妙故事,吸引住了元大都的可汗,忽必烈。
在悠远绵长的呼麦声中,忽必烈治下的元大都各色人种混居,蒙古人最尊贵,色目人次之,汉人和南人居下等。
而对外,蒙古军队所过之处,如不投降,直接屠城,将百姓像肉串一样刺穿在木桩上,以至于欧洲人提起忽必烈也称之为“大魔王”。
但是,这是改编啊,就算还原了蟋蟀丞相贾似道,街头流窜的昆仑奴,波斯税务官与汉人通婚等等细节,还是不能避免亦真亦假的人物设定:【百眼】 剧中传授马可波罗生存之术的武功高人盲人百眼,其实真人亦有出处。
在马可波罗在游记里曾提到,攻打南宋的大将伯颜,人称有一百只眼。
编剧大概就根据“百眼”这个名字创造出这个角色,还成了马克波罗的功夫老师。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 马可波罗并没有在游记里写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仗的事儿,他记载的是另一场战争,即忽必烈与乃颜之战,可这就是侄子和叔父之间的战斗了,跟兄弟之战没啥关系。
编剧大概为了突出戏剧的张力,非要说忽必烈和阿不里哥在大蒙古包里丢嘎啦哈,回忆童年,然后第二天寄来一堆断掉的箭头,表示——一场血战即将到来。
9000万美金一集的巨资投入,制作单位Netflix在场景服饰上都力争华美,令人尤其难忘的是片头制作,特效模拟泼墨作画,呈现山河壮阔,鹰击长空,骏马奔腾等场景,配乐辅以马头琴和呼麦,你会明白,马可波罗来没来过东方不重要,他的游记和这部美剧呈现的,都是西方人想象中最具侵略扩张性的东方。
就当个架空历史剧看了,但也有点太离谱了,大宋成了恶人,蒙古反而成了受害的一方了。
顺便跟贾似道说句公道话, 进士、成功抵挡忽必烈十万大军,公田制,献出自己的几万亩地,怎么看都是个中国标准的全能英雄式人物。
最后一战虽然失败了,很多说是队友不合作,不管怎么样他也没有卖国,传言有过和谈,而且没有形成文件。
都生死存亡之际了,割地求和也不算卖国了,毕竟全世界也没人抵挡得了蒙古。
这帮投降后的汉奸写《宋史》,把屎盆子都扣贾似道身上。
一个电视剧都能歪曲成这样,何况是这帮投降元朝的汉奸写史
写游记那个骗子编的故事早就经不起推敲。
在那部yy的游记里面。
一个意大利人就因为他的身份呗蒙古大汗推崇,待为上宾。
这有点太可笑了,蒙古人做一个游牧民族已经打到中亚了 难道没有见过白种人吗?
实际上他们任命了不少色目人,其中就有伊斯兰教徒。
几个欧洲基督教徒会引起征服者的兴趣,不过也就兴趣。
这次电视的编剧应该说只是借用一点传说中一个名字。
努力构造一个叫马可波罗的呢,怎么会合理化蒙古的宫廷里面受宠。
把故事编得已经比较圆满了。
当然东方公主喜欢欧洲小厮的故事是欧美人所爱,自然得保留。
这部故事被这么多中国人斥责为不真实,确实是冤枉!
马可波罗游记这种yy何时真实过?
我觉得至少两颗星要给前面的水墨画和音乐,一颗星要给服装道具,还有一颗星给摄影,有时候在拍到广阔的草原,万马奔腾时,我似乎有点看到黑泽明的影子,波澜壮阔,山峦起伏。
虽然有的遗憾,但是有些细节还是很令人赞赏的,比如在冒险的部分,还有剪辑完全不会拖泥带水。
虽然贾似道(演员黄经汉还参演IMDB排名第三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一个反面角色,可能是单眼皮的缘故吧)专横跋扈,权倾朝野,可是他毕竟是誓死保卫国家,抵御外族。
所以看到蒙古大军的铁骑攻破襄阳城墙那一刻,我还是心碎了。
按情节,马可波罗也是侵略者。。
我大宋朝,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朝代之一,和你蒙古什么仇什么怨。
只好拿“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安慰自己。
每当看到有人说美帝又在以西方人的眼光拍中国史片我就笑了。
1,影视剧就是一部作品,本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为载体展现主题,不可能会有完完全全的历史再现。
2,这次美帝是选对朝代了,首先按种族来说,元清是中华的断代史,屈辱史,亡国史,不要冷不丁的硬把外族侵略说成融入我们的历史。
满清为何在近代如此舍得割地赔款,因为这不是他们的故乡不是他们的祖地,这是侵略来的,不稀罕。
而元只是蒙古帝国在东亚中原设立的一个后花园,人家的老家在西伯利亚,后来都跑到欧洲玩了。
元清的共同点就是学汉制以制汉,恰恰所有的历代朝代里只有元清试图去并有所改变中原百姓的妆容。
那些把元清纳入自己的历史里的人真是不明白还有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教科书说的就是对的。
呵呵。
美帝选元朝,而我们就于南宋之外对元朝除了征途和效汉制对当时的文化背景又有多少了解?
美帝大可尽情发挥。
不要在瞎BB了。
3,个人而言不喜欢这种汉英语混用的电影,虽然是逃不出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去观影。
但是总觉得显得不伦不类。
该用什么的语时用什么语就甚好了。
4,预计不会超过权力的游戏的影响,毕竟关乎一些历史的问题,不是美帝的历史,没有根是很难把握的。
才刚出,也不妄加评论。
上演之前,国内观众万众期待,一说money和boob都可以和冰与火相比,自然群情激动。
结果一放出来,骂声一片。
豆瓣现在5.8分,IMDb 8.3分。
我身边的两个美国朋友Ricky和Sarah都特别喜欢这个剧。
其实如果不是Ricky坚持要看,我可能中途就弃了。
大家骂的主要是乱编历史。
我其实并不在意乱编历史,但是如果编得比历史还简单,还不make sense,那就不行了。
Polo先生走到哪里都是主角光环全开(甚至一句话揭穿阿里不哥的叛乱……),但是我真没感到他有啥personal charisma,反倒是Kublai和Chabi(Ricky硬说Chabi听起来像shabi……)很让人难忘。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战最后简化成了两人在山沟里一对一的厮杀,Benedict Wong胖得都下不了马,竟然还能杀得了人?!
大概也是剧组为了省钱。
除了最后一集的大战,其他的战争场面全都印象化了,第一场忽必烈的大败仗就是通过壁画展示出来的,其实很有创意。
和以前读哈金之类的用英文写中国的小说一样,美国人讲中国历史都给我一种奇怪的陌生感。
其实剧中有很多地方都试图诠释中国文化,多次引用典故,还有一集提到了孙子兵法。
但是翻译成英文总是让我觉得怪怪的,要反应一下才知道对应的中文经典是哪个。
比如贾似道一直被他人唤做Sidao,我以为是个编出来的人物(因为他妹妹叫Mei Lin,典型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名字,一看就是编的),直到后来被叫了全名Jia Sidao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贾似道……又比如皇帝快死的时候Sidao先生幽幽地来了一句:People grow old, pearls turn yellow。
原来“人老珠黄”就这么直接表示的?
摄影武打都非常之精致,很值得中国电视剧学习。
剧组也很努力地加入很多的中国元素。
其实看场景设置,和中国古装电视剧比很有意思。
可汗的帐篷,宋朝的大殿虽然关键元素都在,但是看起来就是和中国人的设计不一样。
至于露点之类的,真是不太值花这个钱,露了的演员身材都一般般,也没有拍出美感,和冰火中露一个火一个的差的实在太远。
难道是西方人不懂得怎么拍东方的女人体??
虽然是不太对的中国味,但是看一看也还是有点意思的。
前几集给了个3星,看到后来,觉得制作实在是太精美,加一星吧
基于对影片的客观看法,请允许稍后评价,先来看看马可波罗中国行这么个事儿——=============华丽丽的分割线==============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面对质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国史学家们的态度耐人寻味。
国学大师钱穆的回答妙趣横生,或许代表了他们普遍的想法和观点。
他说他“宁愿”相信他真的到过中国,因为他对马可-波罗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
因此真正对上述质疑“奋起”进行说明和批驳的,也仅有杨志玖教授等寥寥数人。
双方利用报纸、电视、著作、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手法进行了上百年激烈争辩。
双方质疑与辩驳集中为四点。
其他质疑和辩驳都是在四点基础上的扩展。
总结如下:A、 自称深受大汗信任,还担任过官职。
但没有任何东方史籍有一条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载。
怀疑论者: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数学者查阅数十年,没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肯定论者:为反驳史书中没有关于马可·波罗记载的疑问,杨教授皓首穷经,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片《站赤》中找到一条记载“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二八往阿鲁浑大王位下”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一致,从而可以证明他是到过中国的。
但是这是所有史书皓首穷经找到的仅有的一条孤证。
并且《马可·波罗游记》说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识海路,让他带领这个使团,把蒙古的公主护送去波斯完婚,而这条孤证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
怀疑论者:“然而用明朝的史书证实元朝的人物明显让人难以信服,更重要的是:这条记载中和其他史书一样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只能说明此事与他的叙述一致,不过是他讲述尽人皆知的故事(如远征日本和王著行刺)罢了,而不能证明马可-波罗与此事有任何联系,更不能作为他到过中国的直接证据。
”(注:北京青年报2004-08-13)肯定论者:杨志玖先生几乎在他的所有批驳性论文中都提到这条“确凿证据”,用它来作为批驳“怀疑论者”的致命武器。
这段公文虽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马可·波罗,但至少能够说明《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关于他们随从波斯使臣离华回国的内容有着一致的地方。
学者们根据这条材料后来还推断出马可·波罗他们由中国泉州从海道回国的具体时间在1291年初。
对于这一条材料,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汉文文献中发现的唯一的有关马可·波罗的间接记录。
这也是国内外“肯定论”学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这条材料来抵挡一下“怀疑论”学者的穷追猛打了。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没有任何一本元朝史书找不到哪怕一条可供考证的记录。
包括他自称扬州做官三年,扬州地方志里同样无从考稽。
关于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做总管三年的谎言,史书和扬州地方志都没有记载。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其时也许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因为他在游记中写到了产盐区长卢、海门和真州,关于盐务的小官是不会记入史籍的。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色目人作为元朝的贵族阶级“二等人”,他也自称在扬州地方上担任总管。
即使不担任要职,可扬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元代大小官员,包括外国人的详尽名单,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记录。
肯定论者:后人将马可-波罗的原话“奉大汗命‘居住’扬州三年”误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扬州三年”造成了误会。
怀疑论者:仅仅“居住”扬州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扬州三年做什么?
而他三年对繁华扬州的印象仅仅是除了出产马饰外“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肯定论者:作为一个商人,他对马饰有特别兴趣,至于其他,是属于记载疏忽。
B、 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只字未提,如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用鸬鹚捕鱼等等怀疑论者:而这些事物在同一时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记以及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访华回国后游记都有记载。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长城,是因为元长城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况且元长城土木结构并非明长城砖石结构那样引人注目,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
怀疑论者:金人修建的金长城(也叫金界壕)受战乱损坏并不严重。
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游遍中国,必然要数次经过长城,不可能视而不见。
而同时代的元名臣张德辉曾记载“北上漠北途中,有长城颓址,望之绵延不绝”;王恽写道:“恒州西南十里外有北界壕,尚宛然也”。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茶叶是因为蒙古人不喜饮茶,因此马可-波罗对此也无印象。
怀疑论者:忽必烈于1268年开始榷买蜀茶,1275年逐渐榷江南各地之茶,1276年设立常湖等处茶园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而89世纪西域商人苏来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则明确提到了茶。
肯定论者:关于汉字书法和印刷术,马可-波罗不认识汉字,故对中国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不会做记载。
怀疑论者:然而当他写书的时候,尤其是欧洲处于手抄书本的年代,必然会联想到中国神秘的汉字书法和先进的印刷术,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国传教士鲁不鲁乞乞《东游记》却记载了中国的书法和印刷术。
肯定论者:对于筷子、缠足、鸬鹚等等,17年来,马可-波罗只用刀叉,没见过筷子;17年来,他从没见过任何一个缠足的妇女;他是城里人,而不是渔民等等。
怀疑论者:其他外国人如14世纪英国旅行家曼德维尔在《爵士游记》中、1862年退役的英国裕尔上校在《中国和通向中国之路》里,对这些事物都有提及。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游记》也许有过记载,但它成书后经过无数人传抄,也许是传抄中的失误,或者原稿散失。
C、襄阳献炮是明显有违史实的捏造。
除此之外,还捏造了一系列史实。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蒙军久攻襄阳不下,于是他献出了威力巨大的抛石机,迫使襄阳守将出降。
事实是1273年蒙军攻襄阳时,他还在来中国的路上,而献抛石机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玛因和阿老瓦丁,《元史·方伎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
善造炮。
……天历三年以疾卒。
”白纸黑字,写得十分清楚。
肯定论者:亦思马因会不会就是马可·波罗怀疑论者:《元史》上说得很清楚,亦思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
亦思马因的儿子布伯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是与“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与马可·波罗画等号,因为他卒于天历三年。
“天历”是元文宗图贴睦耳的年号,天历三年是公元1330年,马可·波罗则卒于公元1324年。
更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点证据是:马可·波罗死在了欧洲,而布伯却卒于中国。
肯定论者:这是后人传抄《游记》时随意添加的。
因为马可-波罗的手稿已经流失了。
怀疑论者:书中道听途说的痕迹比比皆是,李松寿之乱的时间整整推后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将传说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约翰嫁接成为忽必烈外孙阔里吉思的祖父,而记载的脱脱被那海打败的事居然发生在他回国之后,肯定论者:书中所有的猜测、臆断和错误都是在传抄中后人的过失。
怀疑论者:《游记》中记载了镇江的基督教堂和一些“可疑的”、“战战兢兢、躲躲闪闪”的基督徒。
而元朝迫害基督徒找不到任何一本史料证明。
肯定论者:他们其实是摩尼教徒,因为该教被认为是邪教,不敢公开活动,这一记载翔实生动,没到过中国是不可能掌握这样的第一手资料的。
这正说明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怀疑论者:但是中国人把摩尼教看作邪教还是元朝末年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对各种宗教采取优容的态度,对各教一视同仁。
对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辩论的方式分优劣,更不采取灭教这样极端的迫害措施。
忽必烈曾说:“世上常奉预言人,我都致敬礼。
”因此即使是摩尼教徒在一个宽松的宗教氛围中,根本用不着“战战兢兢、躲躲闪闪”。
D、《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马可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在意大利用法文写成此书,书中很多名称却偏偏采用波斯语,我们注意到,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证明游记内容是听来的。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
他在元朝打交道也是色目贵族。
他本人也是属于色目贵族。
所以他不知道中国的很多名称的汉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语叫法。
E、其他的一些疑点1.书中几乎很少提到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过他们的生意,没有提到过在中国符合他们身份的任何经商活动,恰恰说明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所以经商也无从谈起。
2.马可-波罗回国时没有携带任何中国特有的东西,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其实是十四世纪的德化白瓷,与他毫无关系,而他带回的一些宝石倒是波斯的特产。
3.书中的叙述描写充满了夸张失实的情节、信口妄说的逸事,其中许多地方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夸张而令人吃惊的。
动辄使用“百万”这个词,以至于人们送他“百万先生”的外号加以揶揄和讽刺。
4.1999年美国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重走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不过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样十分艰辛。
考察结束后,10位考察队员和22位提供后援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通过这条路来中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全程网上直播,一万名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的网民看过直播后举行投票,65%认为他根本没有到过中国。
====================引用完毕=================无论从正方还是反方,人家都是有依据的,而我,没有!
我只能从双方的观点来看问题,则:证据成立之前的既定事实。
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则应该从他没有来过中国考证,反之,亦然。
综上,因此我认为马可波罗没来过中国,因为:这货要是来过中国,怎么让中外学者找出那么多悖论他没有来过中国的“种种现象”?
这货要是来过中国,怎么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们在其来过中国的“种种问题”上模棱两可,只能用“可能”二字?!
让一个外国人帮咱吹牛逼是好事儿,关键这牛逼吹大了整个地球人都当真了!
成立学者协会了!
因此个人认为,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作为中国老百姓自己,就别帮人家外国人了给人家添乱了你们说是吗!
三星半。布景服饰风光自然是极好的,但全靠屏幕美感吸引眼球是不够的,剧情慢且predictable,无论史诗感/宫斗感都没拍好,还有妹子们太丑了。但我想说的其实是,当武艺高强的元兵大破襄阳城的时候,这是将郭靖黄蓉置于何地?
就当做是架空历史剧,制作水平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剧本有的地方不够严谨,故事发展的有漏洞。
套着中国历史皮的垃圾,服化道极不讲究,蒙古人射箭用地中海式撒放?exm?这就是你号称考证多年的结果?
十集看完感觉并没有讲多少东西,不过气氛套路还是有的,虽然编的很乱,但还能看吧
不想看了
一种西方对东方世界的奇怪幻想,内核是维京蛮荒时代的那一套,凶杀、暴力和性。所以我就说了,欧洲那种小城邦机制的政治体系,是无法理解东方皇室政权的内部斗争的,因为西方的传统里大概没有厚黑、中庸、权谋这样的概念,所以只能把所有东西都放在明面上呈现,这样很搞笑。总之,还是有意思的。
只是一部拍给西方人看的剧。
美国人讲不好中国故事
不论是按历史剧打分,还是按娱乐剧打分,都是低分。
「迎合观众」乃电视剧生存之奥义,「黄祸」乃不去之噩梦,这种事大家也懂。但稍微有点业界良心也是不会死的。拍得这么猎奇,真是太自醉了。马可波罗天堂有知会去找你们的!但是跟国产古装片一比,我还是觉得很及格了呢。所以说一洞还有一洞洞。当「脑洞片」来看还行。男主多脱点更好。
7分,战争场面略敷衍,但人物勾心斗角还真有点权游的味道。
虽然中文字幕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错误,但是基本上不影响观感,前提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话.看到剧终,出现字幕组的声明,很感动你们的付出.谢谢@极光字幕组
如果说日本影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是“我想了解你,但了解得还不够准确”的话,那么美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则是“我根本就不想了解你,我只想拍我大好莱坞肥皂剧,然后套上你的壳“。这片既不中国也不蒙古更不欧洲甚至并不美国,它仅仅是好莱坞。每集主题:男2男3互掐,男1泡妞。豆瓣6分,IMDb则8.4分
这部戏,且不说历史学人要抓狂,要架空不架空,要史实又没史实,而且简直是人类学的种族研究领域的反例G点总汇贴。各种stereotype和prejudice,各种Orientalism、各种Eurocentrism,所有的学术/政治不正确都集齐了。Professor Louie你看了没,这戏为你的新书提供了各种reference啊哈哈。
说“真的不错,把美国人的野心通过忽必烈展现得一览无余”那个傻逼去死好么。你丫评论的时候片子还没出呢。
你选择相信,你被迫相信,两回事
乱 没有主线
本来就是传奇,何必要拿历史剧来靠。作为传奇幻想剧,也算是合格的,武打好看,场面可以,演员演技也在线,配乐更是出彩。看个精彩,还是值回票价的。
成年人不要玩花园宝宝
杀是有了,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