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也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但跟一般的惊悚片设定不同。
一开始回忆那对恋人我以为是章昕和她男朋友😁。
其实章昕也是蛮可怜的,从小父母离异,吵吵闹闹却把原因归结于她,她想努力做父母想要的女儿,她不愿认输,男友受不了纷纷离开,就算再见到也是慌慌忙忙远离她,这些打击对她都是蛮大的,她也不愿去想起那些事。
Jim也有同样精神分裂,小鱼在他面前跳楼自杀,他将这份经历尘封,他在治疗章昕同时也是治疗自己吧。
最后也是也点莫名奇妙?
好了,就这些吧!
这部电影其实在哥哥生前就知道了,也似乎怀疑他的死和此有某些关系,但我想哥哥还是不希望的。
他死于抑郁症,而正因为受此痛苦的折磨才示演这部电影,希望人们能够理解这种病,并面对与之斗争,主人公终于走向光明,可哥哥很不幸就此结束了生命,他也的确用自己的生活去演绎并获得了成功。
之前看过几次,总是断断续续的,有些忘记了结果是什么,今晚恰巧电影频道播放,终于看得完整。
为什么我觉得爱人要看如此恐怖的电影呢,因为这里恐怖与一向恐怖的电影不同。
以前的电影就是为吓人而吓人,甚至看过了很久想起来都后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而此片中交待的事情都是现实中我们感受到的,我们随着主人公在恐怖中走了一遭,如同一次旅行,让我们明白恐惧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消失的。
而更重要的是,这里面都涉及到男女之情,章昕曾经的男友见他吓得要死,为什么,还不是总要自杀,而罗伟良的前女友又是因为对他误会以为要被抛弃竟以死相迫,造成惨案。
都因人们太不成熟,把爱情当成我们唯一的依赖,唯一快乐的源泉,失去爱情就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似的,也不怪,家庭如果没有幸福,孩子又能追求什么呢。
但这不是爱情,也不会长久,因为我们内心都无法承担别人生死那么大的责任。
选择离开,于是里面一幕出现了。
只有彼此独立的人才能享有爱情的甘美,否则快乐只有一点,痛苦却无止境。
另一个看点是,我们彼此都有脆弱的时候,医生也治不了自己的病,就像外科医生不能给自己手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盲点,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
此片的这对恋人帮助彼此走出痛苦的阴影,一个因为曾经父母的遗弃,另一个因为童年痛苦的回忆。
我们都在逃避那些痛苦的事情,越逃避越挥之不去,以为忘记了,却都如火山般积聚着能量一次次释放。
当我们面对它、接受它、认识它之后我们再没有恐惧了。
这部电影寓言很深,比如心理治疗的倾诉法,两个人都因为与目标对象进行倾诉得以解脱。
虽然片中讲罗伟良得到了童年女友的原谅,其实是自己原谅了自己。
还有章昕对父母的控诉,她一直在认为自己做的不好,自己不乖,父母才抛弃她,这也是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自闭和爱情总面临挫折的原因吧。
当看到清晨,这对恋人从内心的恐惧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心满意足。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感谢创作人员,感谢哥哥……2006.4.9 00:45
Jim不信鬼神。
章昕老是見鬼。
這是電影的開頭。
每個人都有心結。
關鍵是,如何打開自己的心結。
或者,如何忽略它,並且真正不在乎它。
章昕苦於從小的孤獨與自閉。
沒有父母的懷抱,空洞冰冷的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是猜疑和幻覺。
“都是幻覺。
”然當無限的苦痛折磨得自己體無完膚,一層套一層的抑鬱壓迫自己。
精神就會糾結這崩潰出來。
沒有一個病人愿意承認自己有病。
不是承認的問題。
不是面子的問題。
是意識的問題。
下意識,潛意識,無意識。
只有“有意識”會說謊的。
在一陣宣泄中,章昕的心解放了。
然而,小魚出現了。
原來,羅醫生也有類似苦痛。
苦於忘記而不得。
苦於負罪。
苦於慚疚。
羅的孤身生活讓自己的很多思想無限蔓延,無限滋長。
小魚是因為他死的。
一個慘痛的回憶。
他卻要忘記。
越要忘記的,往往記得越清晰。
“都是幻覺”的確。
都是幻覺。
但。
幻覺會影響一個人。
那么幻覺的存在就有意義。
無神論者總是在用科學解釋道義。
然而。
有時候很多人用此法逃避。
逃不了了的時候,幻覺就出現了。
幻覺對自己產生天大的影響了,那么它是不是幻覺有沒有鬼神又有和意義?
目的達到了,還需要逐本溯源去下定義么?
所以。
要善良。
真的。
比如愛要有始有終。
他的始是小魚,那么他的終也該和小魚一起。
當小魚感動落淚后告訴那句“我不愛你了”,是她最後一縷愛的痕跡。
之後,便是另一篇天空。
終於終了了。
於是眼前出現了章昕。
開始新的旅程。
當一個人失戀了,要忘記而不得。
心理師告訴我們,做一個告別儀式。
即使尊重,也是暗示。
愛要有始有終。
否則,它不好的陰霾會一直跟著你。
香港惊悚恐怖片,讲述了章昕因经常看到灵异幻象,求助心理医师阿占,在这一过程中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情,但是一直不信有鬼的阿占最终也遇到了鬼。
多年之后再看这部影片,更多人的视线全部放在张国荣的身上,哥哥让简单的剧情更加立体画,一个眼神,一个细节都让人物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恐怖片的名头,治愈系的效果,让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会有内心的压抑,重要的学会自愈!
片子有强调关爱的力量,人人都会出现嫉妒,多疑等不良情绪,这时不应该回避,应该开导关爱,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电影《异度空间》之所以出名,绝大多数原因是它作为张国荣生前的最后一部电影,留下了他让人难以忘怀的音容笑貌和出神入化的演技。
出于对张国荣的喜爱,在浩如烟海的光影世界里我选择了这部电影作为五一假日的观影对象。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被眼前的幽灵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是林嘉欣扮演的阿茵,父母的婚变和对她的遗弃是她心中永远的痛,阿茵变得神经质,这也直接导致了她爱情的不顺利,生活的种种挫折让她疑神疑鬼。
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她开始出现幻觉,并多次企图自杀。
她的心理医生Jim(张国荣饰)适时地介入了她的生活,解开她的心结,并用爱情温暖了阿茵冰冷的心。
可是在Jim的心中也有不可对人言的凄厉往事:他在中学时代曾经辜负过一个女孩子,结果那个女孩为情所困,最终跳楼自杀。
她恐怖的遗容长久的留在他的脑海中,仿佛一个魂灵萦绕不散。
深深的愧疚感让Jim从来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他孤独的沉溺在工作当中,谢绝一切社交活动。
在对阿茵的治疗过程中,Jim心中的亡灵被唤醒了,开始频繁的干扰他的生活。
他开始变得纠结,甚至在游泳的时候也能看到身穿校服的女鬼跟随在身后,恐怖如影随形,他几近崩溃,最终站到了高高的天台顶……这部电影与其他恐怖电影的不同就在于它始终强调一点,那就是鬼是不存在的。
张国荣扮演的心理医生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鬼其实是外界关于鬼怪的资讯在人脑中的自然反映,而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在整个故事的发展当中,鬼魂一直都是作为心理疾病的象征物出现的。
缺乏依赖的阿茵眼前出现的女人和小孩是房东凄惨故事在她头脑中的反映,正是因为孤苦伶仃的她心中没有值得依靠的人,才会轻易地被外界的资讯侵入,以至于产生了幻觉。
而对于Jim来说,心中深深的后悔和难以言说的痛苦压抑了许多年,在突然爆发的瞬间,幻觉来得犹为强烈,直到将他逼到死亡的边缘。
Jim在劝解阿茵时说过一番话:“其实每个人都是脆弱的,都会有感伤和痛苦,压抑得太久,就会形成心结,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调节和安慰自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秘密保守的太久,就会成为一块石头压在心上,让人喘不过气来。
记得在电影《2046》当中,周慕云曾经说,从前的人,如果心里有一个秘密,就会到山上去找一个树洞,对着那棵树说出来,然后将树洞堵上,这样就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而自己也能够从秘密中解脱出来。
阿茵在对父母倾吐之后恢复了正常,而Jim正是因为不愿对人倾诉,才不得不痛苦面对诞生于他心里的冤魂。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夜风中的天台上,Jim对一路尾随的亡灵说出了心里的忏悔,以及这些年自己经历的内心折磨,他说自己情愿跃下高楼,用生命来谢罪。
就在这一刻,亡灵的怨意被化解了,她升上了天国,Jim也得到了解脱,和前来寻找他的阿茵紧紧相拥。
在这部惊悚电影当中,不乏让人心惊胆战的元素,镜中的幽灵,阴暗的房间,诡异的满脸含笑的房东,迷蒙中带着压抑的氛围。
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人心理状态的刻画,林嘉欣较好的完成了她的使命,生动表现出了阿茵的苦恼和纠结,身上更有一种让人怜爱的柔弱气质,让人浮想联翩。
而张国荣的演技则毫无疑问地达到了其他演员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境界,心中那种难以言说的恐怖和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时的木然和创痛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看来,他已经到达了神的高度,从今往后很难再有演员可以与他比肩。
一直很喜欢张国荣身上那种优雅和迷茫的气质,最初的惊动是他在《英雄本色》中扮演的那个年青英武的警察弟弟,后来又有了在《阿飞正传》中颓废和堕落的阿飞,《倩女幽魂》中外表柔弱却情比金坚的宁采臣,《胭脂扣》中令人神伤的衰老沧桑的十二少,《霸王别姬》里面千古绝唱的程蝶衣,《枪王》里被杀戮欲望所操纵的神枪手……一个又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角色,造就了完美的张国荣。
作为一代巨星张国荣的遗作,《异度空间》承受了太多的非议,很多人都说,正是因为在这部惊悚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张国荣太过投入,以致于电影拍完以后还无法自拔,各种心理问题纷至沓来,最终就像电影中的女鬼一样,将他逼到了顶楼,很可惜的是,他没有Jim那么幸运。
张国荣用纵身一跃这种惨烈的方式逃离了心魔的压迫,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直至今日,他的歌迷和影迷们还在用各种方式将他缅怀。
这部影片美好的结尾让人不自觉的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爱是一首安魂曲,将人间无法缓和的矛盾和仇恨化解,给人以宽容和博大。
我深深的相信,困扰Jim许多年的死魂灵不会再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了,因为他的心结已经打开,生活的阳光将从此普照他内心深处。
让nn(就是我)来看的话,《异度空间》非常难看!!
这绝对是除却了nn对鬼怪类电影的偏见而说的实话,可是吧,当时是作为心理片来看的,这样就实在无话可说——毕竟上课看电影本来就是赚到了,再加上当作心理影片来分析……还要写观后感d-_-||||所以,算是很认真看的电影之一呐。
一、心理医师Jim的精神病之路——关于罗的心理防御:从罗的身上找转折其实方法粉多的说,但nn看到的是心理防御的掩饰。
罗发病的原因至电影后半才开始交待,个人看来,后半段影片完全无前半段精彩,前一半的气场、节奏、故事发展、心理刻画(甚至是心理学角度的刻画)都很有意思,但之后半部要我说就是为了恐怖而恐怖,那些意象甚至都没什么意义。
所以,其实单从前半段就能了解罗的心理压力和潜意识的泄漏,打哪里看起?
心理防御呗。
从“优秀医生”过渡到“心理病患,”并不觉矛盾正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能看到罗的心理弱点,因为他一直以各种防御来掩示心理的脆弱。
心理防御是一种自我保护,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当潜意识中充斥能量却见不得人的本我、为了让快乐与社会协调而存在的自我、遵循良心而非快乐的超我产生矛盾冲突时,人们会因不知所措而感到痛苦和焦虑(要本我的快乐还是要超我的道德),这时,协调者“自我”会调整这种冲突以缓和焦虑,也就是开启心理防御。
那么,Jim又作了什么呢?
首先的,就是“合理化作用”。
罗医生在影片开始不久接收了他人转介的章昕,他以阅读其日记的方式企图深入了解到这个患者时,他说认为不应用催眠的去唤醒病人的记忆,那只会增加他们的痛苦,对治疗并没有意义。
这个说法就是向我们暗示他的心理,因为这并不是他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提出,因为在心理学的学习初期,都要阅读有关精神分析角度的著述,而精神分析的方法之一就是让来访者发掘其被压抑甚至忘记的记忆,因为那才是症结所在,不能解开这个结就不能解决心理问题,那么他又为什么会理所当然地说出这个自以为是的理论,其实是他为了逃避前女友死亡的痛苦记忆而找的借口,用他自己认为合理的说法来掩饰自己不愿回忆过去的这种心理,自圆其说,即合理化的心理防御。
第二是“压抑”作用。
这一点电影中用了反向表现,因为压抑这种东西力量非常大,压入潜意识后连自己也不会意识到,然而潜意识就像一个酒瓶子,瓶口虽细却仍有通道,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流出,而这种不知觉,往往是意识松懈时,比如梦,比如口误。
如罗反复出现不明所以的梦正是以梦的形式出现正是告诉我们他在压抑它们;比如起初为章昕治疗时,他随口便提及“小学门口的样子”,“殡仪馆”,其实这原本都是他记忆中的场景,被压入潜意识而让自己没能意识到;更在阅读章昕的日记并为她作分析时,这些潜意识一点点地被拉出,直到最后出现幻觉,这就是之前他自己所不愿意面对的经历在不知觉间压抑到无意识之中证明,更是“压抑”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即“压抑的东西没有消失,只是潜伏起来,在给予适当的刺激就被激活”。
另外谈到反向表现,觉得用这种方法带给观众的错综悬念和因此带来的最后一刻告知真相的惊喜惊讶,实在让人很爽得想起这方面的高手:奈特·沙马兰(扯远了……)。
第三应该说说“否定”和“投射”。
这两种心理防御在片基本是同时出现在罗医生身上。
当他开始梦游,朋友与此时已是罗的女友的章昕告诉他这个事实甚至想他向他证明这个事实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和怀疑“其实是章昕又犯病了”,很明显是否定与投射反应,片里很容易看出,没什么可讲的。
而且nn实在是不愿意谈这两个防御,但却又是最容易出现的防御,即对不愿承认的事实的“否定”和将自己的特征当作他人的特征的“投射”。
让人心寒。
想起一个动漫编辑好像是圈叉大人的名言,虽然跟这篇文章无关,却很值得深思呐,她说:其实A 片并不邪恶,只是看A 片的人邪恶而已。
这个说法,就是“投射”的精辟概括……第四是我一开始不知该怎样定义的一点,就是罗一开始醉心于工作,每天都在医院和个人咨询室之间往反,既不参加社交活动又不与人接触,我想这是“反向”还是“抵消”,后来在网上找时偶然发现有人也注意到这一点,定义为“假性利他”,觉得有一定道理,他不停的治病救人,以“帮助他人”来摆脱自己的消极情绪。
也就是说,这家伙不停的为他人服务而其实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心理负担,真是一种很现实的防御呢……二、能上得了电影的角色并不一定是英雄,说说关于罗在心理咨询技术中不太成功的部分:由于不久前刚结束心理咨询学,所以当看到那些能用术语念出的技术时颇感亲切呀。
比如,当罗采用共情技术,章昕问他“你相信鬼吗”,罗的说法很微妙,既不违背自己的观点又不直接反驳对方,但说实话,他这种回答在敏感的人听来完全就是一种回避,更会让人生厌,也就因此,罗的这一手法根本没成功达成共情。
不过给影片外的我们看来就觉得很有意思甚至有点搞笑了。
另外,则罗在处理章昕的移情时,在发现对方有移情状况后,没有考虑到对方敏感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征而直接立刻向其分析,提醒对方“我们只是工作关系”,最终导致治疗失败甚至使章出现自杀行为。
啊啊,荣格大师曾经说,移情包涵了心理咨询的一切,要知道,这不是说说就能做的到啊。
罗没能有效解决章的移情本来也就有够可怕,甚至在咨询关系结束后还与之发生咨询之外的关系——情侣,这除了电影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弄不好还要吊销执照,所以,如果你认为当咨询师的理想可以是咨询帅哥然后等其移情然后ooxx,这,是在是不太可能的,弄不好会出人命的。
总之,我要说的是,虽然电影不算太好,但除了作为张哥哥的遗作外,其实只要你愿意,什么东西都能看出乐趣来。
下决心要给此片写些什么之前,是经历了好几次犹豫的。
影片带给我的冲击力不小,几乎影响了将近一周的睡眠。
尤其前三天,关灯不行,不关灯也不行,夜里醒来蒙着被子久久不得入睡,从来没有如此渴望有人陪睡过。
我害怕再重复那种痛苦。
可是刚刚看到有人提到了,有点想他,毕竟有段时间也挺崇拜。
哥哥的经典作品挺多的,《异度空间》的影响力在其中比较一般。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没有很大热度的影片,却给他的人生划上了浓厚的一笔绝笔!
有人说因为《异度空间》人戏不分加重了他的病情。
其实他患的是生理性抑郁症,就跟感冒发烧得癌症一样不受控制,戏拍得好是仰仗他的精湛演技啦!
抑郁症治不好后果很可怕倒是真的。
虽然人生短暂,但各种角色人生都尝过,也曾无限风光过,也不枉白走人生这一趟了。
我喜欢林嘉欣的美,可是偏偏她演恐怖片挺多的,让我有段时间对她不敢直视。
不敢细说剧情了,今晚我还想睡个好觉。
看的是粤语原声无字幕吧版本(看完竟然有种自己粤语十级的傲娇感,哈哈哈渣渣)这部影片之所以出名很大部分是因为这是张国荣最后一部作品吧。
张国荣的演技确实是很好。
但这部片子还挺一般的,虽然是恐怖片但是真的说不上恐怖,还挺平淡的,但是背景音乐还行(是戴着耳机看的,又关了灯,音乐突然来那么一下确实是会吓到,为了睡个好觉还是不要晚上看的好,虽然不是很恐怖,)但是整部影片的基调我觉得还是蛮沉的。
结局还是好的。
影片女主章父母离异,章昕得知房东的妻儿死于泥石流后,总会看见她们的鬼魂,令男友无法忍受折磨离她而去,为了敷衍表姐才去看的医生,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心理问题吧(所以觉得其实真的一个家庭环境挺重要的,一个温馨好的家庭的话就不会这样了,跑题了!
)心理咨询师阿占占清楚知道章昕所见不过是因长久孤闭所生幻觉,开始竭尽全能帮助她,两人在这一过程中渐生情愫。
一直不信有鬼的占最终也遇到了鬼。
他中学时的女友小鱼因不想和他分手而自杀(这个场面还挺吓人)在将她的遗物都找出来之后,他又陷入与脑中前女友小鱼的鬼魂的无尽纠缠。
片尾前女友小鱼要杀他,他在房顶把他对那女鬼的愧疚以及心里的话都说了出来 “我不喜欢你了,我不要你了”阿占也终于从自己的心魔里解脱,阿茵跟阿占在楼顶抱在一起的时候觉得,两个孤独的人彼此依靠真的很好,起码遇到了,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些孤独的日子,觉得难以撑下去的时候,但是都会过去的,能遇到那个陪你一起撑下去那就再好不过了!
每晚和妹妹睡前夜谈的内容总离不开Leslie,有一天我们说到《异度空间》,她说她绝不会收藏,因为里面有太多不好的记忆。
我也曾因此矛盾了很久,但我又怎么能错过呢?
毕竟这是Leslie在这星空里划下的,最后一道光芒。
记得我第一次看这片子时他还在,只是听说他被撞邪的传闻缠身,于是我当时就特别仔细地想在影片里找出蛛丝马迹,当然,怎么可能看得出来呢。
只是被林嘉欣歇斯底里的尖叫弄的本来也有些抑郁症的我也俞发神经衰弱起来。
结果没有多久,片子就打上了“遗作”两个字,它彻底变成我心上的一个疤痕,不愿再去碰触,没想到这一别,也竟三年了。
故事大意说总认为自己见鬼的章昕,结识了心理医生罗伟良,作为无神论者的罗伟良通过心理学手段帮助章昕找出心结,章昕在康复的同时和罗伟良互生情愫,却在这时,罗伟良开始看到自己死去的前女友对他如影随形,于是他在往事和现实的交错里崩溃了,直到他被逼的站在天台边上准备跳楼时终于说出了心里话感动了前女友的鬼魂才免于一死。
罗伟良和章昕相偎坐在天台上的结尾算不上光明但也完满。
如果单单这样看,故事还是有些意思的,也许就是出于对剧本的肯定和对导演的信任才使Leslie出演了生平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惊悚恐怖片(《倩女幽魂》我个人看来更象言情片)。
只是成品叫人失望,如果不是因为Leslie,我是绝不会再看。
重又看它是前两天的事,制作特辑的背景还是尖叫和惊恐,Leslie坐在椅子上说一些自己对影片的看法,要不是我知道他说话的内容,几乎要以为是电影的另一个片段了,发型衬得他有些憔悴,表情又是那么严肃和疲惫,而最叫我感到害怕得是,我没有见过任何一次采访或者照片中的他,眼神是像这次这样没有焦距和重心的。
他这种神情是为了更好表现戏中的心情还是他自己都无意识呢?
其实从《异度空间》这个片名就可以看出导演并非只想说一个单纯的鬼故事,也许他是想做一个探讨,对于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它是很单纯说了一件事情,看起来做的全情投入却让人感觉无趣。
它想说什么?
说鬼?
说爱情?
还是别的什么?
看完这片子,我觉得这其中根本没有鬼,也无关爱,一切的一切只是心魔。
而心魔又是什么?
我无法用专业的语言解释,导演罗志良也无法用胶片说明,反而变成在和观众玩心理战,整个影片气氛是压抑的,却又像是自己吓自己。
也许是因为题目太大了,情节又太简单,所以很多转换让观众看不懂——罗伟良没有任何前兆的看见前女友的鬼魂,难道见鬼是会传染的?
如果说罗伟良看见的并不是鬼而是他的幻觉可能还好解释一些,可以说他是因为爱上章昕引发对前女友的愧疚,所以疑心生暗鬼。
但是影片中对此铺垫太少,情节转换间就显得很突兀,而且如果是这样的话,罗伟良为什么不记得前女友的母亲?
难道他用心理暗示让自己选择性失忆?
可是从他一直记得前女友的样子来说这样的解释似乎说不通。
我记得有一种版本的简介上说看章昕的爱是否能拯救罗伟良,这也许也是导演原先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吧。
处于无意识孤独状态下的罗伟良和有意识离开众人的章昕,两人的共同点是心里都有阴影,罗伟良挽救了章昕,而痊愈之后的章昕因着爱一直全力帮助罗伟良。
影片是像我描述的这么拍的,但剧本在情感处理上却显得肤浅的。
首先心理疾病严重到出现幻听和幻觉,哪怕知道心结哪儿,也不是对症下药,一笑泯恩仇后可以彻底痊愈的。
如果说章昕见的是鬼,那么更没有理由无故消失。
我只能理解为章昕的病症和出现只是为了引发罗伟良的问题,若是这样又显得篇幅冗长拖沓。
而罗伟良前后的表现更是太颠覆,一开始他以专业学者的身份驳斥鬼的存在,最后自认见鬼,这是异度空间对我们人类无知的嘲讽?
其实我以为罗伟良最终没有跳楼并不是因为爱,这片里也没有爱,他对章昕的感情不过是多年来迈出封闭世界的一种尝试;也不能简单地说感动了鬼魂,因为正如我前文所说,我根本就不认为这片里说的是鬼,这只是罗伟良的自我审判和自我救赎,需要在一个极至的情境下进行,所以他回到旧女友跳楼的天台,只有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才有最真实纯粹的自我。
很抱歉,我无法对这片有任何好感,因为那类似贞子的女鬼造型、因为罗伟良许多如同教科书定义的古板台词。
就算我不相信Leslie是因为这片撞邪而做出最后的选择,但它很可能勾起心魔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是非常可怕和残忍的事情。
谁的心底没有心魔,或恐惧、或悲伤……都是我们不敢也不想碰触的伤口,我们日常可以忽略但是一旦诱发,后果不堪设想。
请允许我大胆猜想这看起来短短的电影,Leslie为此所受的心理煎熬却很长吧,比起其他鬼片里的装神弄鬼,心里的恐惧和黑暗哪里是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最后一幕——这个以解脱为结尾的故事,用了阳光下的两只小鸟来代表新生活,连章昕都终于第一次露出放松开朗的微笑,而Leslie却还是那么那么茫然的神情,眼里依然没有焦距和阳光。
我看得很心疼也很恐慌,故事是结束了,但疲累却像在Leslie的真实中一直延续下去,而后很快有另一道伤痕在我们心里蔓延开来。
尽管这部片子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永远也无法忘怀其中的任何一个镜头,尤其看着有恐高症的哥哥强做镇静地站在高楼边,含着泪说,“我们以前一起开心过、痛苦过、两样我都会记住。
”这原本我们对哥哥说的话,却听他先对我们说了一遍,除了流泪我已别无选择。
就是这样一道哥哥在星空里最后的光芒啊,带着一丝颤抖,凌厉地划过天际,他可知道,从此以后,许许多多的人都寂寞了。
1、“治疗中出现移情和反移情现象都是正常的,咨询师不必害怕”,,这片子就是教科书上这一条的戏剧演绎式说明2、我对自己给自己做ECT的还有胰岛素休克的强人们都佩服至极(虽然更喜欢房叔那种流氓范的),wilson(是的,这也是个wilson)那句话很好,“下次要电自己的话,,记得打电话找我”3、前半段其实挺像治疗的优秀范本,很专业的治疗师。
找医生就要找这样的4、后半段证明,医患关系和虐恋关系一样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哈每个人都有问题,没有问题的医生也许不是好医生。
5、“你梦游啊”。。。
这片关于心理问题和治疗的部分基本没夸张。
6、“我帮你”。。。。
罗杰斯附体7、“有些东西破碎了,怎么都没法补救”——错误观念,接下来要上合理情绪疗法8、咱自个有什么问题就先研究什么问题,别藏着别假装强悍,研究完了也别太当真。
别把自己当回事,别把他人当回事,别把鬼魂和所谓阴影当回事。
但当真以为什么都不当回事的时候,,想想,,是不是还有什么更严重的问题,莫名其妙着。
理性既是用来清理和建筑也是用来捣毁的。
方式方法是铠甲和利刃,当你离不开这些这样的时候,证明你还脆弱。
高手都讲究个忘招的。
9、家庭和感情经历很容易导致神经症,,,一些人都没有幸存,更多人没有治愈,而幸存者强悍,治愈者幸福。
大家请争取,各自珍重珍惜。
10、但作为一部恐怖片,太次了。
一点品位都没有,能吓唬谁呀。
11、张国荣是个非常优秀的演员。
8/10.愚蠢而虚伪的美国白人。新冠疫情的照妖镜照出了许多早已存在的乱象,白左,白右,阴谋论,邪教,暴力,杀戮,被滥用的自由,无视科学的傲慢,导演阿里艾斯特对当前美国政治的讽刺力已经满格了。
当代美国众生相。这电影把我看微博/X/YouTube等社交媒体评论区的感受拍出来了——吵,太吵了,人人都急于当意见领袖,人人都有自己坚信的真相,再也不会有求同存异了,只有无尽的争吵、隔阂与分裂。华金挂着机枪扫射那一段戏很搞笑,你怒气冲冲地无差别扫射,但你的敌人到底是谁?你的敌人在哪儿?你真的有敌人吗?互联网上很多对抗争吵和辱骂,都像是在虚空锁敌,或者说先制造一个敌人,我们再去愤怒、对抗吧。但导演仅仅是在做展示和推测,看不到更深的思考,所以后面只能越来越飞了,看到最后都累了,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但too over too much. 对于阿里艾斯特来说,还是失望更多。
在美国看的第一部院线。只能说是很美国的一部片,从人物造型、社会运作模式到观念输出皆如是。我好怀疑这部就是对24年主竞赛《神圣无花果之种》的摹仿习作,甚至还要拙劣,都涉及了自媒体对公众话语的构建作用,都是前半段抛出了有趣的议题,接着在某一个事件之后,又完全偏离了最初的方向,造成很强的割裂。本来还期待它多挖挖美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像是自由vs规范,政府vs公众,国家vs家庭,黑人vs白人,结果到头来啥都没捞到,一切都悬浮在表面。Joe狙了两人之后节奏完全失控,情节进展云里雾里。整部片到头来剩下唯有戏谑二字,竟连讽刺都算不上。
前一个半小时的散点素描似乎都为了后一小时的铺垫,仍然欣赏Ari Arster的不做简单价值批判,不管观众喜不喜欢至始至终贯彻自我。迷人的视听每次都能把不够清晰的表达拉回一个作者导演的基本水准。7.5
乱成一锅粥了
太癫,太抽象了。然后转念想想,还有什么比过去那几年更抽象呢?
第一次看一部片子两极评论都能收下 接近两个半小时全程憋尿想离场 前一个小时废话少点也能少憋会儿了
你们不觉得这种混乱、奇特以及拼盘式的杂糅,破坏掉类型游戏范式的做法很当下很好玩吗?
太抽象了 太好了 太颠了
导演这是弄啥呢,别再用华金了,真的。他跟你的调性完全不匹配。看得很难受。
Wtf
一部新东西,社会议题大杂烩。全片充满着各种环境音,营造疯狂,愤怒,暴躁的氛围。电影极度符合现在这个时代(也可能是疫情爆发后的几年),浮躁的社会和人,看完好想发泄,但在此地又无法。羡慕其他地区的创作者,可以拍任何激进、现实、真实的电影。
一锅端的把各种社会问题和美国zz环境缩影极具破坏的放在一个微观小镇的立场,虽然立题明显但混乱不堪(也许正是某种意义上的呼应现实)摄影和疯癫的故事发展其实是喜欢的,但是种族、枪支,白人特权与傀儡政治与个人利益和权力下放的过程融合的并不好,华金现在陷入了一种不得已的演员处地好像看不到任何可能,全明星阵容毫无意义的背景板,现在理解了pascal fatigue是真的
都不是好人
阿里艾斯特你真的闹麻了这次
以2020年疫情为背景,虚构的新墨西哥小镇成为美国社会撕裂的缩影。保守派警长与进步派市长的角力,迅速演变成全民癫狂的闹剧。导演的野心显而易见:枪支崇拜、阴谋论、社交媒体的毒性,乃至“黑命攸关”运动的余波,全被塞进这场现代“西部对决”中。菲尼克斯的表演充满危险的能量,警长的哮喘与偏执形成微妙互文;帕斯卡则赋予市长一种虚伪的亲和力,两人的对峙像两套失效政治体系的具象化碰撞。导演的讽刺过于贪心,前半段科恩兄弟式的冷幽默在后半段被失控的叙事冲散,最终仅仅是一场符号堆砌的狂欢。视觉语言倒是保持了导演一贯的精准:广角镜头下的小镇如同被炙烤的标本,而突然插入的手机直播画面则粗暴地提醒着现实的荒诞,这种撕裂感或许正是片子的价值,它不够深刻,但颇具尖锐。★★☆
要素太全… 很奥斯卡
Ari Aster拍政治极化的社会寓言,混乱恐惧与荒诞交织上演。白左和红脖非蠢即坏,一个美国对抗另一个美国。A24真是致力于发行内战电影啊,哪天大漂亮真的解体了A24功不可没哈哈。看到了口罩令、黑命贵、阴谋论、邪教、拥枪自由、TikTok直播、算力革命…好多元素一锅乱炖,看完后咦我刚看了什么???
回看历史,2020年对于美国来说绝对是最荒诞而疯狂的一年,而本片作为一部主流好莱坞制作,能不加掩饰的展现种种怪现象,从左到右从上至下无差别射击,以至于让NYT影评人破防到爆粗,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了,影片结尾更是以一种“What’s the fucking point of all these?”给以观众迎头一击。Ari Aster如果能把他的恋母/绿帽情结恶趣味稍微收敛一点就更好了
毫无意义的对BLM和口罩自由的指涉,更是毫无指向或准确性的政治之争推演,如果说美国在2020年大选期间最有效的姿态确实是“寄生虫”和“小丑”的在乱世犬儒虚无之态,特朗普2.0时代后对任何左派,暴民和有色人种的批判词汇均需推翻重来,仍旧蜷缩娱乐于制造混乱的风暴中,本身即是悠然身在事不关己的信息茧房中的证明。邪教,妻子的性创伤,口号的虚伪和舆论的伪造性,没有一条线索有始有终,艾玛斯通的接戏选择未来几乎可以成为避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