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硫磺岛战书,硫磺島からの手紙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06

《硫磺岛的来信》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硫磺岛的来信》剧情介绍

硫磺岛的来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可告人请发送粉丝信狂赌之渊××佳偶自天成誓盟赵云传之龙鸣长坂坡BanGDream!少女乐团派对☆PICO~大份~春情之乱盟约传说的魔女姐姐的妄想日记OVA3青夏:恋上你的30日暴力街区警察游戏黑塔利亚第6季那孩子出生了……地球百子第七季暗物质第二季枪、女孩和赌博当然是选择原谅她采尔马特空中救援队第一季地窖藏恶你是最美大汉风之运筹帷幄费马的料理江湖英雄联盟之血瞳杀机爱的年龄差维索茨基:生而无憾深海巨妖2大明监察御史

《硫磺岛的来信》长篇影评

 1 ) 《硫磺岛书信》的真真假假——zz from 萨苏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7kq.html看完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不能不为伊斯特伍德在运用战争题材方面的能力所震动。

这部美国人拍的片子“从日本人的角度”铨叙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硫磺岛之战,可算体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然而,这部影片涉及到的历史事实,却是扑朔迷离,真假间杂的,这使我产生了对其进行考证的兴趣。

栗林忠道影片的主角日军将领栗林忠道,是在现实中存在过的人物,并且如电影所述死于硫磺岛之战。

栗林忠道也确实曾从硫磺岛寄出颇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书出版,其中颇有一些他自己画的漫画,显示这个军官是一个受到西方影响相当重的人物。

据说伊斯特伍德就是看到这本书以后,对他产生了兴趣。

影片选取他和获得过洛杉矶奥运会马术冠军的西竹一来演绎这个故事。

与此相似的日军将领还有一个人,也曾被美日双方选作电影主角,就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西化严重,价值观上于美国人比较接近,并反对与美国开战,但最后却作为美国的敌人“不情愿”而又固执地死在战场上。

这样的将领是非常符合日美两国观众胃口的。

它很容易让美日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一方,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也是不能深究的,不然天皇就麻烦了),发生了一场误会的战争。

从这部电影中,美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征服,看到了日本人中的优秀分子原来是不愿与自己为敌的,他们有一些偏执,可是最终在麦克阿瑟的改造下现在日本人已经没有这种偏执了 – 更显示美国精神的强大和先进;日本人则看到了二战中自己是一种“荣誉的战败”,“虽败犹荣”,而本质上战争双方并无区别。

既然杀死盟军最多的日军将领都是 “好人”,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早晚日本人在二战中是找不到一个坏人的。

实际上栗林忠道并不是一个很光彩的将军,他的人性只是对于自己家庭的(当然比大量日军陆军将领六亲不认要好一些),他在日美开战前任在中国广东方面作战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且无论他的部下在广东清乡扫荡,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等种种劣迹,单是攻占香港后放任日军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就足以让他上法庭(这些罪行经过了东京国际法庭的确认,23军指挥官酒井隆因此被判处死刑,栗林如果活着也难逃审判)。

可以说,二战中的日军将领,凡到过中国很少有人能够经得起道德的审查。

这个电影中,导演忽略这些事情,无非是因为电影的题材已经“与时俱进”了。

在这样的影片中,正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特伍德想拍日本兵的人情味了。

当然,要是死在硫磺岛的将近七千美国兵看到这样颂扬打死他们的日军有人性,只怕气得灵魂再次出窍是不免的。

《硫磺岛书信》剧照具体到影片的细节,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影片中,硫磺岛守将栗林忠道的表现有点儿奇怪,那就是日军节节败退,整个影片中美军好像没遭到多大损失,他却很高兴地表示美军上了圈套,令人感到莫名其妙。

其实,这是因为影片对硫磺岛之战的描述类似于珍珠港那个片子 -- 《珍珠港》里面仓促起飞的两个美国飞行员,击落的日军飞机就大大超过了日军在珍珠港的全部损失。

这两个片子,都是把自己丢人的事情当作英雄业绩来拍,没有完全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

实际上硫磺岛之战美军打得并不好,损失很大,栗林忠道说美军“上了圈套”是一点儿也没错的。

可能,伊斯特伍德也怕硫磺岛老兵的冤魂找上门来,夸大一下美军的战斗力,先给这些美国兵拍拍马屁吧。。

历史上栗林采取的防守策略就是把美军拉入阵地战的泥沼,耐心地造成美军的大出血。

他很明白硫磺岛最终是守不住的,唯一目的就是尽量增加美军的伤亡,而使美军对和日本继续进行战斗产生畏惧。

他达到了目的,此战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各大夺岛作战中,唯一伤亡高于日军的战役,作为没有海空权,也缺乏装甲部队和自动火器的日军来说,达到这个目的,战术角度非常不简单。

这一战小小的硫磺岛,让双方付出了四万七千人的伤亡(日军两万一千,美军两万六千),这种血腥的战争,并没能阻止盟军的脚步或者吓退盟军,日军在必然战败情况下无意义的疯狂,只是让美军在此后使用大杀伤力武器如原子弹时更少了一些阻力。

从这个角度说,栗林的使命,战略上是彻底的失败,与他在影片中表现的愿望正好相反。

硫磺岛,只有这样大同时,为了刻画日军的“人情味”,影片中的日军并没有表现多少敢死精神,绝大多数的日本兵都怕死,玉碎也是长官逼得。

实际上硫磺岛日军的亡命徒精神,与影片中是大相径庭的,因为栗林属下是关东军老兵,109师团属于日军中最凶悍和顽固的部队。

日军的顽抗加上美军大量伤亡后的报复心理,使日军俘虏数量很少。

战役结束,两万日军中被俘的不过千人,而且绝大部分是在失去知觉状态下被俘的。

要知道这时已经是1945年春天,日军大势已去,连国民党军都能抓到大批日军俘虏的时候。

日军将领逼迫部下去死倒是当时普遍现象,但硫磺岛也有另一面,就是栗林下达命令绝对禁止日军发动一锤子买卖式的“自杀冲锋”(这个影片中也有提及)。

这倒不是日军指挥官多么慈悲,而是认为这种冲锋远不如暗暗隐蔽,忍耐到能够有机会给美军一击的效果。

这些疯狂的日军抵抗意志极为坚定,实际上硫磺岛上日军最后的抵抗一直持续到一九四九年!

这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三年多的时候了。

想想硫磺岛只有二十二平方公里,这种漫长的抵抗就令人吃惊了。

所以,影片中的日军居然是和平主义者,显然是今天美国人的臆想,应该去看看奔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至于登陆战给美军的当头一棒,在影片中似乎是日军战斗中唯一的一个闪光点。

实际是栗林的一个失误。

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日军始终不暴露目标,所以美军以为日本兵都被炸死了。

于是派出扫雷艇队清扫登陆航道,这时栗林误以为是美军大部队开始登陆了,命令重武器猛烈开火,将美军扫雷艇击沉一批,美军马上反应过来,知道日军在隐藏实力,于是变本加厉重新进行火力准备,使日军火力点在美军真正登陆之前就损失惨重。

从日军角度说,这是个不值得夸耀的战例。

看看电影,看看历史,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不同,大片也不例外,对比一下,挺有意思的。

[完]

 2 ) 谁是真正的厌战者

怕死、投降、逃跑、违抗军令,充满对生命的眷恋和对战争的厌倦,这是二战时候的日本兵吗?

怎么看都是伊拉克战争里的美国兵嘛。

伊斯特伍德还是在用美国式的思维诠释日本,要么就是太以偏盖全,过分放大了日军中的某些个例。

去看看对二战日本老兵的访谈,当年他们都是何等狂热啊!

否则也不会有“神风敢死队”产生了。

我一直认为个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

何况是身处二战中的日本,一个极端国家的最极端的时代。

如果日本兵都真的这等贪生怕死,那硫磺岛一役何需那么惨烈?

3万日本兵战死2万4千人,如果仅仅用在长官的威胁下,绝望无奈地被迫自杀来解释,恐怕很难令人信服。

战争中,很多日本兵自杀身亡,他们的举动在国内一直被宣传成是英勇和无畏。

我相信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家人也会同样认为这种行为是英勇和光荣的。

临死的那一刻,一定是气慨非凡,而不是痛苦和窝囊。

那情景,和解放军战士高呼:“为了新中国,向我开炮!

”肯定有得一拼。

就算有极个别人冒出了怕死的念头,或者是对“圣战”产生了一些另外的想法,估计也只是一闪而过罢了,居然还要拿出来讨论,甚至还付诸行动当了逃兵?

真是死也要抬不起头了。

不仅他自己声名扫地,估计还会连累全家人遭到唾骂。

这在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的日本,几乎不可能发生。

日本在二战中,能够迅速占领远东大片领土,以弹丸小国与中国、美国、苏联这些超级大国抗衡,有深层次的原因。

除了多年的精心准备、成功的战略战术外,士兵拥有武士道的献身精神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当然,在那场战争中,中国军人以及美国军人都一样前赴后继、可歌可泣,但比较起来,我觉得还是日本人更不怕死一些。

他们的无所畏惧,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接受能力,达到一种宗教式的癫狂。

这种状态,不要说远在西方的美国人,就是身为近邻的中国人都很难理解。

我曾经看过美国拍摄的纪录片,采访一位当年塞班岛的居民。

那时他才十几岁,因为听了政府的宣传,担心美国人登陆后会对妇女不利,竟然和哥哥一起,用石头把自己母亲活活打死了!

而且他们还认为这是保护了母亲,保全了她的名节!

真是一群疯子啊!

当然,现在他是痛哭流涕地讲述了这段历史,后悔地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不过,当年日本国民的心态可见一斑。

东方国家从来不像美国那样允许人们有多元化的思维,因此极易陷入全民疯狂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例如中国的文革。

大家只要试想一下,在文革期间有多少人敢于质疑毛主席的权威和无产阶段文化大革命的正确,就可以知道在二战期间的日本,又会有多少人敢于挑战天皇的神圣和看清战争的实质。

谁是真正的厌战者?

我想不是那些从硫磺岛幸存的日本兵,应该是生活在21世纪今天的伊斯特伍德自己吧。

当然,从艺术的角度看,《硫磺岛来信》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影片。

叙事流畅,人物塑造丰满,场面调度运用自如,战争大场面和小人物的个人细节安排合理,完全是成熟的上乘之作。

尤其难得是影片的主题:站在敌人的立场,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同一场战争,这也算是前无古人的吧。

 3 ) 家书

战争本身就是个悖论,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家人的幸福而拿起的武器,可每扣动一次扳机,都有可能使另一个家庭失去幸福。

当两个人手握钢枪的男人相对而立的时候,那任何一家的幸福都是以对方家庭的痛苦作为基础的。

有信仰有忠诚的军官在为国鞠躬尽瘁时尚且对家人心存愧疚,更何况那些被临时抓壮丁没有太远大理想,只想陪着老婆孩子幸福生活的普通一兵了。

最后的胜利永远只属于国家,而参与到战争中的个人无论结果都是失败者,因为他毁掉了家庭的幸福,别人的或是自己的。

 4 ) 要是日自己人拍的就神作了

先吐槽一下片名,原来日语里的信是写成手纸吗?

哈哈哈。

该片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用一个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反映战争的残酷,串起对战争的反思。

每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每个人的故事小而触动人心。

看到最后才发现,导演是美国人。

我还以为日本人这么黑自己的,原来是美国人拍的啊!

难怪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在美化美军,黑化日军,原来如此,再扣半星。

要是日本人拍的就神作。

 5 ) 战争的反思最后都归于人性

《硫磺岛的来信》。

8分。

山下爱丽丝、保罗·哈吉斯编剧,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渡边谦、二宫和也主演作品。

若论对战争的反思,东木老爹永远都是第一流的。

很开心,本片既没有美化美帝,也没有美化小日本。

硫磺岛战争是二战中美帝最惨烈的一战,为了这个地处战略要冲的弹丸小岛,美军付出了近7000阵亡,19000人负伤的惨痛代价。

这场战争发生时,小日本已经离投降不远了。

渡边谦饰演的栗林忠道中将受命负责率领二万官兵坚守硫磺岛,而占尽空中优势的美军有近四万人。

栗林中将学识背景深厚,作战能力也是相当了得,在走遍了硫磺岛后,他采用的坚守策略是放弃海面退入深挖洞的岛中。

战争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日军几乎全军覆灭,栗林中将用美军友人赠送的手枪自杀。

东木老爹的厉害之处在于,片中通过日军部分官兵及个别伤亡美军的视角,反思了战争的残酷和黑暗——作为侵略者的日帝官兵并不知道怎么参与的是什么战争,而被宣传丑化的美军竟然也有担忧他的普通的妈妈。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身处战争中的士兵并非都明白义之所在。

这也正是二宫和也饰演的士兵只想回家和开面包店的妻女相聚的原因。

我们的态度一如既往,反战,更反非正义的战争。

 6 ) 洗地党可以休息一会儿吗?

没人查查看这个叫粟林的鬼子吗?

日军进攻香港的二号人物啊!!

在日军进攻香港的头几天内,就有多达10,000名妇女被强奸,其中包括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以及当时住在香港的其他国籍的妇女。

在一个主要治疗英国籍士兵的医院里,日军共屠杀了170名正在康复的士兵,以及一些医护人员。

不少受害者的耳朵、眼睛、鼻子、舌头以及胳膊被割下来,70名英国士兵在病床上被军刀捅死。

共7名英国女护士被强奸,有的甚至就在已经惨死的英国士兵的身体上被强暴,其中3人最终被奸杀。

香港富豪何鸿燊回忆说,当时不少英国女护士在香港大学附近被奸杀。

这一切都跟他没关系?

你信吗???

 7 ) 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整体感觉比<父辈的旗帜>要更好一点的影片虽然都是从人性出发, 但是硫磺岛来信更突出了日本士兵在岛上的心理活动, 而且演员形象都很符合人物性格看完之后找了一点关于栗林中将的资料,觉得在那么多盲目愚蠢的日本将领里,他的军事才能,他的体恤下属都是非常难得的, 虽然他也是一个效忠天皇和很军事化思想的人.影片里突出反映了渴望活着的士兵和战败玉碎的士兵"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如继续战斗"这个是欧洲人对日本士兵的自杀永远无法理解的一点影片结尾,最终放弃希望向美军挥着铲子的人, 一直抱着地雷想和战车同归于尽的人却都活了下来.

 8 ) [用史实还原艺术,告诉你导演没讲完的故事]

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说,分别为:史实、客观性、人性、国家机器和战争本身。

若从人性角度来说,那么没有赢家也没有对错该片比较贴近史实,更多的侧重了人性角度。

但在栗林将军在折钵山对美军造成的难题没有重点体现。

也因为时长问题没法涵盖更多。

因此必有舍和得。

再次为国家机器哀叹。

大部分日本兵直到殉国那一刻,都没有明白他们是侵略者的角色。

虽然这是一部美国人导演的作品,并且编剧中有日有美。

想必也是参考了大量史实来佐证。

他们在努力说明的是:在战争中本身,除了少数穷兵黩武人性泯灭的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值得尊重。

他们享有人类该有的待遇,比如水,比如治疗,比如活下去的权利。

但是从史实方面来说,这不该被归类为纪实类电影。

因为纪实并不是其本身要讲述的重点主题。

以下观点在写影评的时候没有翻阅资料,给出详实数据,仅以本人从同样是太平洋战争中,包括硫磺岛战役相关书籍资料给出的点评。

史实1、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在二战过程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战,其次应该是贝里琉。

这是美军在二战中首次伤亡超过日军伤亡数量。

美军的第一海军陆战队、3团、5团、后进补给(主要以新兵为主)的8团,也几乎全部丧失了战斗力量,可以用溃不成军来形容,哪怕搭配作战都没法成型儿,就是这个架势。

史实2、为什么美军伤亡如此惨重?

这就是偏重没有、也没时间、也没办法重点体现的——栗林将军的整体战略思路。

放弃滩头,转而死守折钵山等固体坑道,起初遭到了所有手下军官的反对。

但其在战略上的意义已经不容抹杀,这个决策的重要性充分争取到了时间,虽然早晚都是一死,但至少迟了一个多月。

根据《硫磺岛战役》所述,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幸存老兵Eugene Sledge的纪实文学《With the Old Breed at Peleliu和硫磺岛》,日本人的导语名字太难记了,连美国人都记不住,我也不记了。

全岛虽然面积很小,甚至在地图上仅仅是个星点儿,但栗林带领部下在折钵山等处挖了500多个连接的、贯通的坑道。

这让美国人几乎疯了。

因为我在明处,日本人在暗处,就像一个强悍的堡垒,美国人迟迟攻不下。

起初在美国军方的情报中,大家都乐观的认为这里部署不足20000人的小岛、日本联合舰队被全歼、并且没有日本空军支援的情况下,美国人会在一天之内拿下这座岛,没想到全程用了一个多月。

尤金在回忆录中说,不知道愚蠢的情报人员为什么把我们送到这里——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要啥没啥,甚至连拉屎都困难。

这是真的,因为这座岛本身的土质坚硬异常,连刨坑都费劲,所以美国人更是完全想不通日本人是日和挖通了整个山体,高出了这么多坑道。

史实3、如上所述,可以想象,被送到这里的美国大兵在人数上虽然达到了将近10W人,但其实这个数量在后来证明要迅速拿下该岛,确实太少。

仅仅登陆滩头、尚未在山体坑道正面交火的时候,美军就死了1000多人。

史实4、日本人和美国人谁更可恶?

略知历史的人都会给出前者可恶的答案。

确实,美军也对小日本深恶痛绝,他们想不明白在没有海军空军的支援下,光靠陆军他们负隅顽抗个什么劲儿,况且人数差距还那么大,甚至武器上也有落差。

但是大部分美军还是遵守了《日内瓦公约》,在我看到的美军回忆录中,暂时尚未出现虐待战服的情况,但不排除有虐待,甚至屠杀的个例存在。

因为战争本身带给人的震撼是给双方的,美国人也会想着,对方是怎样的儿子,家里有着怎样的老母在期盼。

但是,相比之下,日本人对美国人的战俘,优待比例就要降低很多。

正如日本人在中国惯用的老一套,他救你大多是因为你可能带来有利的消息。

在贝里琉,在冲绳,美军都有见到被日本人割下生殖器喊在嘴里的美军尸体。

所以我要说,这部片子从人性角度去讲述并没有错。

但无论怎样我都觉得有美化日军的嫌疑。

当然,这也是接下来要讲的东西。

——国家机器。

史实5、日本人海陆空三方协和作战永远不协调一致,达成一致,这是二战史上加速日本失败的重要主因。

片中也重点体现了这一点。

虽然联合舰队本身从存在那一刻起,就带着优越感,这一点跟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很相像。

但Marines在战场上的真的不傲娇,该怎么配合还是怎么配合。

尤其在抢滩登陆和步兵配合坦克+炮作战的时候,从来不会计较太多。

日本人在这一点上搞内讧,就像几个军官在片中有意见不合就背后咬舌一样,都是具有黄种人特色的一系列基本属性。

不责怪也罢。

国家机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机器在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会告诉所有国民,我们是在发动一场侵略。

这不可能。

洗脑,也是一个成熟的 国家机器所必备的技能属性。

包括希特勒,他用惯用的演讲技巧和内容,要鼓动人们相信的是:德国在一战后面对着太多战胜国的不平等赔偿、协约;德国人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个就是种族的主题,用美化过后的措辞来说就是:日耳曼的重新崛起。

从老百姓的反应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国内有很多东西是强制化执行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当然也跟主权体制、文化本身等方面都有关系。

大部分美军事自愿参军,而大部分日军则是被迫。

如果你在那时候说一句你不愿意为天皇效力尽忠,丢点脸是正常的,很可能会丢命。

日本军队的宪兵队,也就是MP跟美国的不太一样,他们会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敢于本国人民的生活。

这个性质跟希特勒初期的党卫队已经没什么不同,也就是后期的盖世太保。

——以上所有,都在无时无刻的反映着,谁才是侵略者本身。

一个为正义而战的国家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管教老百姓的,因为老百姓的协同程度会很高。

只有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感受到自身的生命遭到了威胁,他们才会自愿为你付出。

这一点在折钵山314联队集体自杀的情境中也有所体现,很多人并非自愿,而是被胁迫,或是盲从。

他们没有时间做太多思考,加之教育程度本身不够,他们也想不到太远。

所以导演在剧中交代了一个线索,西川算得上是个文人,他在家中就常看书。

这些都不是无用的情景设置。

因为他思维相对开阔,所以再不会太盲从。

他的精神也体现了一个追求主体自由的生命,本该有的精神。

至于该片在人性等方面引发的情感共鸣,我就不废话了。

我感受到的,跟大家感受到的,应该没什么太大差异。

 9 ) 尊重对手

似乎导演们成其为大导演,都要拍部二战电影。

斯皮尔博格拍《拯救大兵雷恩》,吴宇森的《风语者》,甚至连冯小刚也开始《集结号》。

而我对于战争片,尤其是二战片是来者不拒的。

这是因为除了身体内雄性好战因子外,战争的激烈冲突场景中让人看到集中显现的人性、勇气、智慧、暴戾、惨痛、悲伤、离别……硫磺岛战役的故事已相当有名,以美国人讲日本人的故事来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还是成功的,对日美友邦之谊作出了贡献。

斯皮尔博格的《艺妓回忆录》好像不怎么被日本人受落。

这次的影片开始以地球人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关怀起敌人的人性来。

“这是个秘密,我一定会活着回来”“如果日美对战,我一定遵从信念”“那个美军士兵母亲的来信与我的母亲有何区别”“我曾参加1932洛杉机奥运会,那些美国的大明星曾经来我东京的寓所作客”。

抛开战场上的敌我,人是一样的人,有一样的父母妻儿,一样的爱恨情仇。

子弹不长眼睛,中弹的是一样的人类的身体。

可一但有纷争,人类还是一样的立马气急败坏地抄起家伙来。

对于日本这个即曾是偷袭击珍珠港的贼又是同盟的友邦,美国人的情怀是复杂的。

显然这与我们的论坛上愤青们对日本除了仇恨还是仇恨的情怀,是不同的。

而与此同时的现实中,美国人依然在中东枪杀着伊拉克人和被伊拉克人枪杀着。

人类是爱好和平的,而你的国家与我的国家对战时,“我会遵从我的信念”“你的信念还是国家的信念?

”“这有什么不同吗?

”“这是真正军人的信念”。

电影给我更大的感触是尊重对手,对手是一样的人类。

卡夫卡说:“善待你的对手,方尽显品格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

”事实上,只有了解对手才能扬长避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了解对手需要冷静地分析对手、尊重对手。

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对手。

所以它们总是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

日本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尊重对手的例子。

2003年,横须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一个叫佩里的美国将军的活动,而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

 10 ) 我心中的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

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

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

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

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

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

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硫磺岛的来信》短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就不过尔尔,看似是反思战争,但是屁股已经坐歪了。从影片里基本看不出为何日本发动的亚洲及太平洋战争是邪恶的,日本为何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

5分钟前
  • 张博
  • 较差

战争没错 错的是人类

10分钟前
  • novtn
  • 推荐

8分。日本角度硫磺岛保卫战

15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昏昏欲睡 属实同情不了日本

20分钟前
  • 一只野生叮当猫
  • 较差

也许是拯救大兵瑞恩以来最好的战争文艺片。

25分钟前
  • zenz
  • 推荐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27分钟前
  • 爱吃烤鸭
  • 推荐

二狗的大眼睛好可爱啊。。。哈哈哈

30分钟前
  • piglet❤Mia~
  • 还行

发现渡边谦很像周润发,二宫和也像杜汶泽

33分钟前
  • Mr.Hungry
  • 还行

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3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老婆,等有时间我想看看这部电影,嗯,抱抱吧,老婆,今天我很想你,很想很想……老婆,我昨天刚把这部电影看完呼呼,嗯啊,老婆,感觉没有想象中的好,我觉得没有《父辈的旗帜》好,呼呼,老婆,不要你看这种片子,有血的镜头,老婆,抱抱!我爱你!我最疼你了,对不对?嗯,老婆,我想疼你了……

38分钟前
  • Memoricry
  • 还行

活下去是一种幸福,一份期待

39分钟前
  • Zero-_-
  • 推荐

人性的沦陷与光辉,7

44分钟前
  • FrancoisG
  • 还行

一开始都没注意是二宫和也主演的

46分钟前
  • 大河马
  • 推荐

虽然全剧是日语,我又不了解日本历史,而且没有女主角,意外地我还是觉得电影挺好看的。导演也没有刻意描黑日本人来提高美国人自己,挺诚实的。 -- 2009-4-27

49分钟前
  • ly莉
  • 还行

看之前就知道这部电影名气十足,但是看了以后,有点小失望,对战争场景刻画不够,不知道另外一部 父辈的旗帜会如何。

51分钟前
  • leemajia
  • 还行

不知道这算不算Clint Eastwood在play politics上的成功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很客观演员也都找的不错原来对二宫和也没抱什么希望同是偶像演员觉得瑛太或许能更好但Nino没让人失望

54分钟前
  • 疾走
  • 还行

真鸡巴啰嗦啊。

55分钟前
  • Bejdlxl
  • 很差

情节太拖沓了

60分钟前
  • 的的
  • 较差

爱国主义在我的心底作祟...

1小时前
  • Jolly~
  • 还行

个人观感最差的一部东木。完全美国视角(连电影语法都是美式的)惊人地无聊,导演一贯的个人主义关怀也没有让这个挺值得拍的故事好看起来——怀孕、杀狗,简直就是机械零件般的存在,必然而无灵韵。中段以后彻底看不下去了。

1小时前
  • 2noWfall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