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知道吗,看着电影里frank总是在想象中跟孩童时期的四个子女对话谈心的时候,我就明白你为什么会在每个深夜戴着老花镜,坐在书房,看着我小时候的照片入睡。
我记得小时候,我就是静不下来的孩子,每个夜晚不能自己躺着入睡,只有你抱着我在卧室来回来去的小跑很久,才能入睡。
妈妈说你腰病的原因除了长时间做手术劳累之外,这个或许也是其中之一。
你是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妈妈总是埋怨你不会说好听的哄她,可从小我就看见你总是把好吃的先往她的碗里夹。
你从来也不告诉我每天中午下班后一回到家,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MSN,看看远在太平洋对岸,有14小时时差的小女儿在不在线。
有时碰上作业的deadline或者考试,我会连着几天不上线,我就能想象到你看着我离线的灰色头像的失落。
你是农村长大孩子,你告诉我你从小的梦想是走出那个村子去外面看看。
所以你想尽办法,努力学习。
有次太好奇外面的世界,就躲在进村演戏的戏班道具箱里想跟着戏班走出去。
爷爷没办法,到处打听,让你去镇上学了医,后来参军当军医,走出了那个小村。
你也像frank对小儿子david期待一样期待我可以让我走出那个小小的城,能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一步,千辛万苦送我出国念书。
可我明白你对我的不舍和想念,不然你就不会每次在机场送我出关时背过身去偷偷抹掉眼泪。
Frank在子女回家聚会前,总是去超市精心挑选牛排红酒和烤肉机。
我记得你在陪我逛街时候,看见一件昂贵的风衣,对我说:“以后我女婿来看我,我就来买这件,穿着精神。
”又或者你总会说,你收藏了好多好酒,等我领男朋友回家和出嫁那天拿出来喝。
走在路上,看见谁家的可爱的宝宝,你也总会像妈妈感叹道,咱老两口什么时候才能抱着咱家晓儿的孩子出来遛弯啊。
爸爸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尽管我的脾气上来会跟你闹别扭。
暑假在家时,有时深夜醒来,我会特意走到你的书房门口,看看你,听见你熟睡的打鼾声,你知道我会觉得多幸福吗。
有时看见视频里你疲劳的表情,我也总会责怪自己这么大了还在靠你供着念书,而且人生中的大事至今一样都还没解决。
因为这半年的种种不顺,我严重失眠,经常顶着黑眼圈和疲倦跟你视频,所以让你担心的了吧。
Frank完成的那几万里的电线保护层为4个孩子编织了童年的梦想和期待,爸爸我也为你骄傲,我从小就爱大声的告诉小朋友们你是外科医生,我也想过以后找男朋友还要以你为标准。
David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画笔使父亲手中的电线在雪中无限延伸,相信那是他对父亲的歉意和爱。
所以爸爸,我总在想,我们父女的缘分也会像那根电线一样一路延长在我们彼此生命旅车的窗口。
请您一定要好好地保重自己。
Ps,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从头哭到尾,在Frank突犯心脏病,在梦里跟四个子女对话的时候,觉得自己快哭的崩溃了。
人生有好多无奈吧,父亲总想让孩子们出息成材,但孩子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父亲的期待,甚至完全让人失望。
不过,幸好父亲在,就有了一切,在那个温馨的圣诞之夜,生活的无奈和偏离似乎都不重要,相片墙上去世的David跟母亲看到这一切,也会笑着保佑他们吧。
最近的大脑比较生锈,还是说最近的导演都很会耍小聪明,最近看到的一些电影作品的情节发展总是很出乎我意料。
很多我以为是喜剧或者温馨小品的电影,看到最后却很悲情。
《天伦之旅》就是其中之一。
老年丧偶的老头,儿女都在外地。
老头唯一的心愿就是子女们能多回来,然后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妻子去世老头更加孤独,再有其中可能还夹杂着一丝嫉妒。
因为老奶奶在世的时候,孩子们总是经常打电话回家,而且也经常回来团聚。
现在老奶奶去世了,他们不经常往家打电话了,也不怎么回家了,难道是他们更爱他们的妈妈么?
我觉得父亲,尤其是老年又丧偶的父亲,心里很容易就会这样猜忌的。
好吧,既然孩子们不来看我,那我就去看他们好了。
老头不顾医生的反对,毅然踏上了环游全美的旅程(这个形容有点夸张)。
只可惜一开始就不顺利,老头的第一站是儿子大卫家,可是等了几天人都不再,老头无奈,只好将准备好的信封塞进儿子家的门缝,然后专程去了大女儿家。
不难看出,大女儿的家庭环境要比大卫好很多,很宽敞的别墅,体面的工作。
只是他的外孙似乎很不喜欢他的爸爸。
老头本想在女儿这多住几天,可是女儿却说有事,有点像是将爸爸“赶去”了另外一个儿子那里。
在火车站送别的时候,老头问女儿,你生活的开心么?
女儿愣了一下,说我很开心,可是这句话说的是那么敷衍了事。
之后老头在小儿子和小女儿那里受到的待遇也差不多。
父亲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在表达的时候似乎总有那么一点...难为情。
比如小儿子虽然没有让父亲住在他那里,可是他却跟踪父亲来到车站,确保父亲确实买到了车票,一切顺利。
他在跟妹妹通话时说:其实我今晚和明天都没有事情,可是我就是无法让他在这里过夜,i just can't.而在小女儿那里呢,虽然小女儿看起来是他几个子女中最疼人的一个,可是老头知道,小女儿依然有很多秘密没有告诉他,她依然是在敷衍了事的说i'm happy.老头累了,他的药也被一个小流氓给踩碎了,他不得不选择做飞机回家,老头不喜欢坐飞机,而且从没做过飞机。
结果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老头在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心脏病发作。
老头陷入昏迷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他和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他告诉每个孩子虽然他们都告诉他他们过的很好,可是其实他什么都看出来了:大女儿和丈夫分居了;小儿子根本不去欧洲巡演;小女儿喜欢同性,而且已经有一个孩子了。
老头想不通的是他们明明在生活中遇到了这么多问题,可是为什么还要骗他说他们过的很好呢?
至于他最放心不下的大卫,他并不知道的是他在墨西哥因为买毒品已经被抓起来了。
后来在医院中,老头终于醒来了,孩子们也都聚在病房,唯独缺少大卫,老头一再追问,大女儿终于告诉老头,大卫在墨西哥因为吸毒过量死了。
深夜的病房中,十来岁的大卫出现了,他对爸爸说对不起,爸爸说是我对不起你,我不应该逼迫你们做你们不喜欢的事情的。
大卫说没关系,你只是对我们的期望很高。
影片结尾,圣诞节将至,孩子们终于都回来了,一家也终于其乐融融的围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了,可是得到这一切,是用了多么大的代价才换取来的啊。
不管孩子有多大,是大学生还是成家立业,哪怕是开始有白头发,可是在父母眼中,孩子就是孩子,在他们眼中你们永远是那个十几岁的顽皮小鬼。
他们总是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期待孩子们出人头地,也总是觉得孩子们的问题依然是自己的问题,他们不应该隐瞒,应该交给我处理。
这一切并不是为了父母自己的虚荣心,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
而孩子们呢,很多时候他们言不由衷的说我过的很好,而实际上却有一堆棘手的问题让人头疼,可是他们这样说也只是不想让父母担心,他们这样做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不是么?
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这些爱是需要沟通的,这些爱是需要相互理解的。
我们都需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一意孤行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我想我以后还是会言不由衷的跟父母说我很好,不过我今后也会多给他们去电话的。
自己逐渐长大,父母也在逐渐衰老,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安慰就是孩子们了吧。
多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
ps:总觉得Robert De Niro的扮相有点不自然,一些姿势和表情感觉太刻意装老。
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黑帮和警察等干练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呢。
这部影片的故事主线简单明了,讲述了一个老人在妻子去世以后,孤身一人去看望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四个儿女的故事。
老人一生辛苦工作,立志做一个好父亲,对儿女的要求难免严苛,长大之后的孩子们又各有自己的生活模式和轨道,不再是他所能掌控的。
看着儿女们现在的生活,尤其是爱子David大量服毒致死之后,他该如何接受事情发展的最终结局呢?
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这种打击是巨大的,又是无比痛苦的。
本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展现,看看吧,儿女们对待父亲那种又爱又怨的态度,说起话来仿佛不经大脑般带着尖酸、刻毒,和一股子狠劲,与外人是绝对不会这样的,再有隔阂的人,也会有起码的客套,如果是仇人,便只有刻骨的仇恨和冷漠,绝不会拥有这样复杂的感情。
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生身父母,是有血脉关系的亲人,又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人,就像片中的子女并不认同父亲严苛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甚至与David后来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怨和恨是必然的,但天下没有哪个父母是不为自己的儿女好的,他们牺牲自己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儿女们生活的更好,他们认为自己的儿女是天下最好的,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进修所有能够上进的条件,这样伟大的爱,即使对子女要求的高一点,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在父亲的病榻前,在他神游的梦里,年少的David与父亲进行了一番恳谈,父亲对David说"I'm sorry",准备离去的David此时是已经成年的样子,他说"It's not your fault.",表示了对父亲的谅解,导演感觉还不够,在影片的最后用一幅画有电线杆的David的作品,表达了儿子心中一直对父亲充满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明了导演的立场和态度。
David的消息和行踪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一条暗线,与父亲探望子女的旅程这条明线相辅相成。
在编排故事情节上,编剧费了不少心思,而导演的处理又让影片熠熠生彩。
尽管David成年后的样子在影片中仅出现过一次,只有一个镜头,短短几秒的时间,但他在父亲的探亲之旅中一直起着承接作用,并决定着故事最终的发展方向,故事想要揭示的主题也是通过这个关键的人物交代出来的,他的作用不容小觑。
最有意思的是,当父亲在第一眼看到孩子们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他们童年时候的样子,而父亲打招呼的方式不是直呼他们的名字,而是轻快的吹起同一节奏的口哨,这是父亲见到自己的孩子时,不能自禁的愉悦心情的真实展露,又是那么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特有的沟通方式。
父亲坐飞机回家的途中心脏病突发,意识模糊中出现的情形是:跟四个孩子聚齐在同一张餐桌上,他与孩子们坦诚的交流各自的秘密。
一团乌云飘来,大雨瓢泼,场景直接转到在倾盆大雨中的机场,抬着他的担架从飞机中出来,转换相当巧妙。
这种富有艺术手法的表现和对生活的沉静思考,是好莱坞影片中难得出现的,也许是因为并非原创的原因,但导演的处理仍十分巧妙,包括在电话通话的时候,电线杆和电线画面的静态叠加,提示着父亲的工作性质,暗示着父亲为子女辛劳一生终染疾的不易,也是一种独特的影像展现方式,给观众静心思考的时间,为影片增添了某种含有韵味的美感。
其实,四个孩子们的生活各有各的问题,Amy与丈夫离婚,Robert并非指挥家,只是个平凡的鼓手,最小的女儿看似幸福,实际已经生了baby,但却是个同性恋者,而David却因服毒过量致死。
生活总是这么残酷,影片却给了一个较完满的结局。
三个孩子带着自己的家属回到家里,与父亲一起过圣诞节,终于回到了“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
人人都会出于好意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尽管问题、麻烦依然存在,但不去管他,起码现在看起来,一家人欢欢笑笑聚在了一起。
"The family always got it's way in the world."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向前,生活还要继续。
是的,Everybody's fine.挺好。
The most recent American family drama featuring a dysfunctional family, Everybody's Fine, is about the recently widowed and retired, Frank Goode (Robert DeNiro) who lives by himself in a big suburban house. While his four kids live scattered around the country, the lonely father carefully prepares for a family feast, expecting a family reunion. Each of his kids, however, calls at the last minute, giving reasons to cancel.Rather than mope, Goode sets out to visit them individually in New York, Chicago, Denver then Vegas, despite his doctor advising not to travel due to a heart condition. Goode's odyssey eventually brings him to a realization that everybody is not fine, and not the father-child rapport he expected.Directed by Kirk Jones, this American tear-bomb is based the 1990 Guiseppe Tornatore film, Stanno tutti bene, and features what is is easily some of the best work Robert Deniro has done in recent years. Deniro's acting carries this sentimental story all the way to its finale with little trace of affectation.At this point in his storied acting career, Deniro has fully mastered the ability to reduce a role down to its essential elements, creating emotional responses with mere glances or simple lip curls. His supporting cast appears to be deficient in comparison, and most seem to only fill out the rest of each shot.Everybody's Fine is the story of an old man trying to connect with his children, and eventually connects with its audience. Deniro's ability to put magic into the subtleties of ordinary life will leave most with their hearts aching as the film progresses.For a film about the fallacies of an overly pushy father trying to relate to his children, one gets the sense that the filmmaker's message is that such impulses are driven by a deep love. Three cheers for the acting of Robert Deniro and our beloved parents!On a scale of one to ten, Everybody's Fine gets a more-than-just-fine eight.
该片一开始有些无聊。
无非就是一个丧妻的老头在家寂寞难耐,于是决定毫无预兆的去找儿女们玩,给他们一个惊喜的事儿,便有了这趟发现之旅。
他发现,画家大儿子不在家,也无法联系上。
他发现,事业成功的大女儿,在家庭中并不如和他所说的那般幸福美满,他的孙子也并非名列前茅。
他发现,“指挥家”小儿子,根本就是个打鼓的。
他发现,跳舞的小女儿,所说的家根本就不是属于她的,而是一个男人的。
他的小女儿甚至还有了BABY,却从来没有告诉过他。
他发现,孩子们都不对他说真话。
其实,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看。
这也无可厚非,谁也不想让自己的父母担心。
特别是在不确定父母是否能接受现实的时候,他们选择说谎。
为的只是让父母心安。
真是千不该万不该我在大过年的时候选择一个人窝在租的房间看这部电影。
就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给家里电话的时候,听到年迈爷爷声音我就莫名其妙的说不出话来,然后跑到洗手间里用冷水洗了个脸,对着镜子说你是个男人,以事业为重。
片中弗兰克对自己的孩子苛刻,希望他们将来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然后make him proud。
对于80后的我们,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就教育要好好读书,要不然一辈子就会想他们一样永远都没有出息,于是我们努力读书,奋勇挤过高考的独木桥,来到让每个农村都心动的大学校园,然而毕业之后我成了什么?
蚁族和恐归族。
我并不想让他们失望,我还记得当他们收到录取通知书转身留下的眼泪,以及他们面对街坊邻居时自豪而且骄傲的笑容。
我不知道豆瓣上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窝在这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思索着将来我要干什么,我要给家里什么样的回报,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公司回来,看着窗外的一盏盏的灯火,人来人往的街道,没有一盏是为你而点,没有一个人会来给你一个简单的问候。
而且我们还要告诉家人我们过得很好,生活很幸福,以对得起父母每天天不亮就给我们做饭,辛辛苦苦省下前来让我们读书。
弗兰克去见他的每一个孩子都要问“Are you happy?”。
我想弗兰克自己心里也已经知晓,就算他的孩子过得再怎么不好,他们都会回答“I am happy." 仅仅只因为孩子不想让自己的父母担心而回答的一个善意谎言,事实上弗兰克也不想拆穿这个谎言。
突然间我想起了玛丽与马克思中一段台词: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and so am i.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f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my warts and all,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however,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Hazelhof also said the everyone’s lives and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like mine,have cracks,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孩子一样,父母也是一样。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
弗兰克最终明白过来不论孩子有没有做到像他预期的那样,是否是一个画家,是否是一个指挥家等等。
他们永远都是他的孩子。
当然孩子们也明白”Mom was easier to talk to and you always worried so much if everything wasn't perfect.” 我们也应该鼓起勇气告诉自己的家人,纵然们没有达到他们所要求或者期望的那样,我永远都是他们的儿子,就像弗兰克的那个“指挥家”儿子一样,只是弗兰克单方面的认为他又这个才能而已。
我只想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这样在他们问我是否幸福的时候,我可以由衷的真心的告诉他们我活得很幸福很快乐。
同时也希望父母可以理解他的儿子是在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们所给予或者希望的那种生活方式。
片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很心疼,第一个就是弗兰克在女儿给他安排的房间里吃那些被踩碎的药。
心疼的一个原因是我想起了母亲给我说的一句话,在我高考失败的那年,“你爸爸那天晚上比平时多抽了很多的烟"。
现在想想,父亲不愿意在自己的子女面前显示出太多的痛楚,只是会比平时多抽几支烟而已。
弗兰克不愿意在女儿面前显示他经历了多大的痛苦,忍受职业病来看望她,于是便选择独自承受。
第二个场景就是弗兰克收到他给David的信,我一直想知道信里都是些什么东西,然而就在他打开信封,拿到那照片和纸条的时候,我的眼泪就这么流出来了。
那封信包含的是一位年迈的父亲对子女们团圆的亲切期待。
第一次过年没有回家,理由很简单,和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怕现在所拥有并不是家人所期待的。
弗兰克的那个“指挥家”儿子也是这么说:我明明有两天假,但我却不想和父亲在一起,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
现在想想,真是很幼稚也很错误。
其实父母全部都知道,只是不愿意说破而已。
才明白:合家团圆,永远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
看完片子,已经是深夜。
我躺在床上,听着屋内四周寂静,唯剩下“劈啪”的键盘声。
想起爸爸,眼睛湿润。
《天伦之旅》里有太多可以解构的东西。
片子开始欢快的音乐响起,老父亲frank合着节奏欢快地修理他的园子,架好桌子,然后去超市购物,还幽默地跟售货员开玩笑。
我以为这是部有着一贯美式轻松风格的家庭片。
可是当陆陆续续地电话打来,告诉frank:“爸爸,很抱歉,我们都不能回家。
”每个人都说自己各种事务缠身,我看到frank淡淡的落寞和无奈。
想起过年时的一条新闻,说某地农村有个母亲在家花了几天时间张罗年夜饭,等待孩子回家过年。
可是一个电话打回家,孩子说今年又回不了家了。
老母亲一时间无法接受竟出现了神经异常。
看《天伦之旅》时,这件事立刻浮现出来,看到frank的遭遇,我真的相信这并未夸张。
以后我再不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打电话回家,忙不能成为忽略家的理由。
等不回孩子的Frank只能冒着犯病的危险,带上药千里迢迢去逐一看望他的孩子。
他太想他的孩子了,太想。
于是他独自一人拖着行李箱上路了。
短暂的重逢,让frank发现了他与孩子们之间的隔阂。
他能感觉到他们有事情瞒着他,但是他又问不出所以然,以至于每次告别一个孩子,他都会问,你快乐吗?
你过得快乐吗?
Frank对自己的四个孩子抱着很大的希望,对他们很严苛,以至于他们的孩子有什么总是告诉他们的妈妈,而不愿意跟他倾诉。
可是frank说,我用一万米的电线才换来你们的今天,年迈的父亲不理解孩子们怎么会疏远和隐瞒他。
他们都各自长大了,而frank对他们的记忆还总是停留在孩子们的小时候。
以至于最后frank躺在床上幻觉他和孩子们坐在家中院子谈话的场景,竟然也是儿女们小时候的样子。
孩子再大,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儿时的样子。
frank努力养育孩子们,以使他们成为值得骄傲的人,却不仅没有换来他所想的结果,却反而换来的是他和孩子们之间的隔阂。
影片的最后,frank终于明白,不管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大卫却回不来了。
这个时候的frank深深地表示歉意,幻觉中大卫却说爸爸,没有关系,我要走了,妈妈在等我。
Frank依然显得落寞而孤单。
最后的最后,孩子们还是回家,和爸爸一起过圣诞。
总算是让我释怀了,带着淡淡的温暖和感伤睡下。
亲爱的爸爸,你可好?
你很少跟我说话,我每次只能打电话给妈妈。
可是每次我回家和出门,都是你接送。
你的心里,或许很高兴我能像个老兵的孩子有股闯劲,却也有着不舍吧。
2010.3.6从去年开始就望穿秋水得等这部片子,上个月好不容易下到了却一直拖到昨天才看。
尽管情节掐指可得,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给了5颗星,因为它令人无法忘怀的三大亮点:德尼罗的演技,旅途中电线在天空下延伸的美丽风景,以及动人的音乐。
在这些的烘托之下,一个父亲的孤独、关怀、不解和包容,默默地深深地传递给我们。
此时已无关乎情节或者情节中的漏洞,而在于为人子女的共鸣。
父母的爱有千百种姿态,但那颗怀揣爱的心却是一样的。
因此,无论影片里的父亲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爱着他的孩子,我们都感同身受。
从情节上讲,这并不是一部煽情的片子。
并且因为站在父亲的角度,情感的表达更加收敛和保留。
但我还是在看到德尼罗一边反复提醒自己要带些什么东西一边拎着箱子出门时,潸然泪下。
这种情绪在整部电影中都无法停下来,以至于电影结束之后,我坐在沙发上大声地哭了起来。
德尼罗的眼神,德尼罗的背影,德尼罗谈到孩子时满足的笑容,德尼罗望着电线露出的宽慰的神情……它们交错在我的脑海里,如同生活的影子,倒映出那些熟悉的记忆。
无论有多少隔阂或误会,无论有多少时空的距离,亲情是不变的,无私且永恒。
子女的悲哀是:小时候不懂,浪掷了最好的时光在隔阂与疏离。
待到懂了又觉得还有时间,于是把精力投入到物质占有上。
可是真正有时间有物质了,你想要报答的那个人却不在了,你也终于了解,父母要的不是你的物质,而是你的时间和你的快乐。
Everybody is fine. 是父母最朴素的心愿。
中午吃完饭的时候我说:爸, 把你的茶叶给我喝一点. 妈说: 你就去喝那个别人送来的啊. 爸说:那个是留着送人的,自己喝了多可惜.我说:那好吧, 我不喝了接着我进房间看了这部电影 -如果说好的电影是能达到4到5星的话, 那4星和5星的差别就在于那一点点的共鸣.如果说共鸣是一种生活对另一种生活的作用力的话,那么这部片就像是镜子一样,真实, 确切, 不温不火, 毫不做作的看到我们和我们父母的相互影响历程. 套用<幼儿园>开头的话: 或许是我们的父亲, 或许就是我们自己.frank对小david说: 你以后要当的是画家,不是粉刷将. 我们的父亲,不会像frank那样拥有两双儿女.他们会将所有的期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爸爸从小告诉我说: 你以后要做国家的栋梁.爸爸还告诉我:在哪里摔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frank记忆中david骑脚踏车的样子应该类似于我爸爸记忆中我乖乖上补习班的样子.想象不出他对我究竟有多大的希望,也想象不出那时候的他期待这时候的我是个什么样子. 而我知道的是现在的他和片中结尾frank一样终究意识到其实孩子开心才是最好.亲情比友情和爱情更容易受到价值观的冲击. 不合拍的恋人甩了即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朋友不做也罢.但父母不可变, 矛盾也好,和谐也好,冲突,误解必然伴随妥协贯穿成长的过程. 慢慢发现父母是最亲的人, 却不是什么都能诉说的对象. 两地相隔,开头语都是: 你好吗? 结束语都是:我很好. 中间省略掉的"good news"也许就是实际生活的反方向吧. 从期望到现实, it's hard for both of us.这部片也似乎就是frank这个独居老人从期望到现实的过程, 每个孩子都号称过的很好,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everybody's messed up. 老人的期望渐渐变成失望, 老戏骨深邃的演技透露的点点无奈和失落就像那被踩碎的药丸, 或是遗留在机场的行李箱. 庆幸的是最后对现实的接受换来的是皆大欢喜.绝望主妇最近一集中gaby说:my kids are my calling card, they are what i have to show for myself. and whatever happens-if they succeed or they don't succeed, it's because of how i raise them. 父母也许并不了解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也许比期望还要大. david的最后一幅画就是最好的证明.-看完电影走出房间,发现爸爸不在家. 妈妈说: 你爸生自己的气,出去了, 说不该不让你喝茶的.刚到家的时候我给爸打电话说: 爸, 我回来了.看完这部电影我给爸打电话说: 爸, 你回来吧.
过年在家,一个人看了这部片子。
被感动到不行。
从影片第12分钟老父亲在火车上讲述聚氯乙烯保护膜的话题开始,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是的,不是你看到的房子,车子,车窗玻璃或是电线,而是包裹着电线的聚氯乙烯保护膜,“一周做100英里长,就是这样不间断的包,不间断的包,包了一百万英尺的电线,才培养出了今天的他们。
”罗伯特德尼罗不紧不慢地说出这些话,似是闲聊,听起来却让人感到格外心酸。
四个子女,无一例外,都说自己临时有事无法回家度周末。
于是,老父亲不顾医生的忠告,决定踏上旅程,一一造访。
结果,他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对他撒了谎,Amy其实离婚了,Robert其实不是乐队指挥,Rosie其实已经有孩子了。
而David,过得并不好。
老父亲很生气,他在梦境中严厉的责问。
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深爱着这位父亲的,只是和世上许多为人子女的人一样,他们是报喜不报忧而已。
我相信,当孩子们回答父亲说自己幸福的时候,都是真的。
Amy摆脱了婚姻的束缚并且事业有成,Robert找到了自己最擅长和适合的位置,那便是鼓手,还有Rosie,她过着她最想要的生活。
而David,就像店员说的,“David常说,如果不是因为爸爸,他也不会成为画家的,他可能会成为油漆匠,狗会在墙上撒尿。。。
”当看到David最后的那幅电线画时,我的眼眶顿时又湿了。。。
直至最后站在妻子的坟前,罗伯特德尼罗说出“Everybody is fine”。
我知道,那是因为他明白了,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会对他报喜不报忧。
这部片子还有太多的细节让我感触,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也是绝对的精湛。
特别喜欢他在影片里几处举起相机拍照的片断,真真切切地表现了父母在看到子女的生活过得好,工作有所成就时由衷的喜悦。
即使旁人投来异样的目光,老人也豪不介意,拍得乐和。
不得不说,导演的这处描写实在是太细腻精彩了!
说到底,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亲情片,没有任何错与对之分,没人能说父亲对孩子的严厉是对还是错,也没有人能说孩子对父亲的隐瞒是对还是错。
一切都是出于爱。
而对于家庭而言,有了爱和理解,那便足够了吧!
和妈一起看的
分给多了纯纯简单一个故事写在纸上会很棒拍成电影就少了商业性too boring但是比哪部高分拍狗的片好太多。
原来是翻拍片,那就给不到三星了。导演的技法太平庸,节奏上乱乱的,整个故事也不见多吸引人。
不好看啊
De Niro+每个父亲的期许
真不好看
我怎么觉得有点做作呢 我是不是傻了 去找原片看
这什么平行电影宇宙
The best movie ever! Strongly recommended!
Sorry about how things worked out...
想看看原版
我以为是喜剧呢呃 本来可以是喜剧的...还有 为什么92‘的时候Amy还是白衣服 93&#39;的时候就变黑的了?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wNzYzNTAw.html
我家shane還是那么迷人。OMG。片子是有點悲劇色彩的。父親的期望變成孩子們的壓力。于是在不堪重負下孩子們隱瞞一切的不幸福。我們的生活好像都是這樣。為了不傷害到對方,都自己一個人默默的承擔下來。“沒有人希望被傷害到”可是欺騙始終是不對的吧。要么就永遠不要被揭穿。
不喜欢看!有没有!!
原来是托傻比写的剧本 呵呵
硬漢已老,而老又有什么不好?安心安穩地接受當下的生活,兒女幸福自知,他們已不是當然的孩童,他們有自己的路,他們必須自己去走,去經歷,去承受,去幸福或者悲傷,然后長大。
看片头还以为是部喜剧
年龄不够没触动
把常回家看看拍成了父亲年事已高还要反省教育失当,美式残酷。儿女后来的成长和为人处世看不出任何家庭教育的痕迹,除了作为背景音在场的电话沟通,见不到兄妹之间的关联性,很难相信是一家人,企图简单勾勒。只能说德尼罗演得很好,换到其他人身上可能剑拔弩张的台词他处理得很有作为老父亲的状态。
被感动了,和爱人一起看的,感受到亲情与家庭的美好,如果人生与存活本无意义,正是这些联系与美好让人觉得存在有价值,至少我是这么认知的,家庭是我们抵御这冰冷无情世界的最初也是最后一道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