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间
Între revoluții,Between Revolutions,Intre revolutii
导演:弗拉德·佩特里
主演:伊林卡·哈特纳,维多利亚·斯托伊丘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卡塔尔,伊朗语言:罗马尼亚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详细 >
虽然影片都是讲述的都是国家层面的历史进程,但两个人应该都在各自国家的革命中付诸了行动,不然完全可以去和平的地方一起开始新生活。
珍贵的影像,特别的拍摄手法,以两位不同国籍的女性的信件作为主线,从两位女性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经历展现了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到1989年罗马尼亚七日革命,两个国家十年间动荡的历史。看到曾经自由美丽的伊朗女性被迫穿上黑袍,不甚唏嘘。信件的文字很美很细腻,果然是出自女性编剧之手。
“我们分明已经赢得自由了,但是你告诉我,胜利也是可以被窃取的”。不胜唏嘘的一句话,资本主义私有化大逆转,使当年轰轰烈烈的运动和朝气蓬勃心怀梦想的人,变成了断壁残垣之下的哀鸣……
+
虚构的、仅以话语呈现的人物形象交叠于真实的历史影像,是颇有意味的尝试,又像是某种人文小品式的捷径。
剧本远胜于拍摄,且镜头多次迅速移动或晃动已经到了需要加seizure warning的程度。
从伊朗革命到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书信传情的二十年。画面是宏大叙事,旁白却是私人呢喃,用反差构建出时代与个体的交缠。如果改编成剧情片应该会很epic...
算是比较讨巧的拍法。由于历史题材或者说文本的时间逻辑的要求,影像虽破碎但也清晰明了。但问题在于基于本身就给人以距离感的历史影像,再构建一个具体形象很虚的“抒情主人公”,一定程度上是靠文本自己说明自己,就更加疏离,不仅是对文本的考验,也是对观众耐心的要求。其实我觉得未尝不可拍成像乔纳斯梅卡斯那样更为私人和碎片化的风格。总体我认为是一次不怎么实验的实验,在故事性和整体性之间一次不怎么出彩的权衡。
拉拉的革命情谊
导演用伊朗女孩赫拉和罗马尼亚女孩玛利亚在70年代的跨国书信,串起了那个时代两个国家零零散散的影像。影片是今年发行的,玛丽亚的书信由其本人朗读,赫拉如同玛利亚在信中提及,已经失联,再也收不到她的回信了。我们不知道在伊朗社会经历了种种变革之后,她的人生,何以为继。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想到一位电影博主最近在评金🐎60时提到的电影的生命力。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着七零八碎的短视频,其中相当一部分给人的震撼程度不亚于某些电影场景,可是,最终,时代的浪潮褪去,它们算什么?没有一种作者思想去将他们以逻辑形式剪辑在一起,它的生命力,就如它的时长一样短暂吧。阅后即忘。无法明正言顺的留在人类影像史上。以上一些题外话罢了。
也就这样吧,没觉得有多好。
一对裹挟在思潮中的交换生笔友,点评乱世,互诉衷肠,罗马尼亚与伊朗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导演将这些私信上的文字与大时代变革的画面糅合在一起,组合成了一个全新的、非政治的景观社会,它在表达上足够波澜热烈,在结果上也足够渺小惨淡,时代与个人的命运形成了互文。所以相比起同类型里小资怡情的《家乡的消息》,我更喜欢大浪淘沙般的这部。比较有趣的是齐奥塞斯库粉墨登场的那个片段,配乐神似通辽小曲儿,很应景。
从选取并组织素材的角度来说它未尝不是一种实验影像。从伊朗伊斯兰革命到齐奥塞斯库之死,似乎革命总会导向失控的结局,两位虚构的女性角色仅通过声音“在场”,面孔却像尤利西斯般不停地在革命间游荡、经受着考验(导演应该从《一个唱,一个不唱》&《尤利西斯》那里汲取了许多灵感吧)。想到近两年的伊朗等国家,历史的幽灵从未远去。如此生活三十年…
不在一起的人生战友。“自由是我们的文化,沉默是我们的耻辱。”
当执着于素材的用法,就不得不抽出额外的力量对抗成品中萌生的虚伪
柏林就喜欢这种片子
#🍋观影# 心有戚戚焉
只有情感上的连接,没有影像上的共鸣
7.0。極權悲劇的共振以細膩的虛構代表性個體敘事為連結。
这种拾得影像纪录片会大几率入围亚洲的山形/TIDF的。两把情深款款的女声仿似幽灵一样盘旋在伊、罗两国的上空。纪录片通过半剥离历史档案,敏锐地捕捉到两个国家的社会历史进程的相似性和共时性,以及通过不同的范式对女性进行压制。很多历史场面中,男性的面孔占了压倒性的优势,但又不会去共情女性。至于素材方面,罗马尼亚的纪录片制片厂Sahia的作品可以说是占据了罗马尼亚部分的不少篇幅,足见其记录档案地位。归根结底,依然是有心人可考究,可剪辑,可自制的那一类弱影像(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