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菊石

Ammonite,默爱(台)

主演:凯特·温斯莱特,西尔莎·罗南,费奥纳·肖,杰玛·琼斯,詹姆斯·麦卡德尔,亚力克·塞克雷亚努,克莱尔·拉什布鲁克,哈维·斯克林肖,温迪·诺丁汉,利亚姆·托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澳大利亚,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0

《菊石》剧照

菊石 剧照 NO.1菊石 剧照 NO.2菊石 剧照 NO.3菊石 剧照 NO.4菊石 剧照 NO.5菊石 剧照 NO.6菊石 剧照 NO.13菊石 剧照 NO.14菊石 剧照 NO.15菊石 剧照 NO.16菊石 剧照 NO.17菊石 剧照 NO.18菊石 剧照 NO.19菊石 剧照 NO.20

《菊石》剧情介绍

菊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玛丽(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饰)是一名古生物学家,然而,这个行当显然无法让她过上优渥的生活,所以玛丽至今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为了给病重的母亲治病,玛丽靠着在沙滩上捡化石卖给游客来维生。 某日,一个名叫罗德里克(詹姆斯·麦卡德尔 James McArdle 饰)的男人找到了玛丽,开出了很高的薪酬,希望玛丽能够去照料他病重的妻子夏洛特(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玛丽答应了。可是,就在玛丽刚刚见到夏洛特没多久,两人之间差异巨大的思想就碰撞出了火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都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世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秋香情戏唐伯虎终极悬案汉普斯特德公园混沌九餐三颗星彩色冒险带泪梨花之美丽重生临时特工芭蕾芭蕾交涉西游番外篇笨妖怪26个特殊劫匪新手闪点行动第二季回首尔酷爸爸希德尼娅的骑士编织爱的行星半个喜剧上钩拳战俘的逃亡日记少年收容所寂静之海天才王子的赤字国家再生术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婚姻的两种猜想疯狂的车票我的岳父会武术鸭川食堂银行家狂野的夏季橡树餐厅

《菊石》长篇影评

 1 ) 《菊石》观后感

前一部分,情节简单,甚至有些突兀,Roderick作为社会上层却抱怨旅游开销大就随便把病中老婆一托付,Charlotte固是因染风寒昏迷后受人照顾心怀歉意,也不至于一个吻就突然打开了新世界,除非她在病中的那句“I didn’t see her”中的her意有所指。

加之俩人滚床单的画面过于欧美化,完全是以现代审美拍的,所以前87分钟的剧情,我只想给三星半。

而后一部分,值得四星半。

一是Mary和母亲Molly之间的感情冲突刻画地很细腻。

Mary刚刚送走Charlotte,心情不佳非常失落,母亲虽然乐见其去,却发现自己咳血命将不久,怀着复杂心情独自擦拭完象征着死去孩子的瓷玩偶。

在这样的情景下,俩人心思各异但同样脆弱,却都没有得到彼此的安慰,这一刻是母女间的最后一面,看的我好心酸。

因为它很真实、太平常不过了,谁还没有因生活中的挫折失落而陷入自己的心情与情绪中,忽略了身边亲爱之人的状态和感受,若这能够来日弥补,尚且好说,就怕时光不容、意外横生。

再者,母亲对Mary的性取向其实非常明白,当Mary隔窗看前女友 Elizabeth在街上与人闲聊时,母亲的举动和质疑就表明她知道且不赞成,对于要照顾生病的Charlotte也是百般拒绝,母女二人在这个问题上从头到尾都没有和解,在某种程度上母亲甚至是Mary的枷锁。

当母亲离世,枷锁自然被解开,收到Charlotte的邀请后,Mary不仅在道德上、还是在生活中,都可以无所牵绊地去赴约,只是不知此时的Mary心中感受如何,是一丝轻松自由,还是一种失落。

二是开放式的结局,不仅留给观众遐想的空间,也留出Mary和Charlotte各自反省的可能,当两人在大英博物馆隔着展览柜相望之际,应该是俩人各有所悔和所悟。

Elizabeth 安慰、支持Mary去敞开心灵追寻个人幸福的那两句“You seemed to do everything you could to be distant.”和“It seems your Mrs. Murchison has been able to unlock something in you that I couldn’t.”正说明,不仅Charlotte值得Mary去争取和努力,而且在以往的亲密关系中,Mary很可能做得并不好。

至于Charlotte,的确太唐突、太轻易地安排了Mary的伦敦之行,轻易到使其觉得被摆布、被圈养。

有一个细节很好,Mary初到Charlotte的豪宅,Charlotte不顾女仆在侧就扑上去亲吻Mary,虽然两人久别,感情真挚热烈,但对于生活在不同阶级,又身处陌生之地,窘迫之下很难放松地去回应Charlotte的兴奋与期待,更谈何好好回应这个吻呢。

只是,两人所有的狭隘和不足,或许都在隔柜相望之际,被各自察觉和追悔,不然,为何俩人又再次在此相遇、凝视呢。

 2 ) 那丛生的荆棘

以一种不可言喻的方式共情了玛丽安宁小姐。。。

结尾爱人向她投来恻隐的目光,仿佛在说“跟我来,要不这泥潭就会成了你的棺椁。

”只是后者身处礁石的边缘,她无法忽视那丛生的荆棘。

于是脚踝处的铁链躺在踏石上,身侧寂然无声。

但不能算传记片,也没往传记片的方向拍,即便如此它具有的历史记录意义也足够了。

发觉比起女主之间的同性情谊的,更令人心痛唏嘘的是十九世纪女性在学术界备受歧视的惨状。。。

已知当代女性依旧逃不过这旧时代的残留物的侵蚀,其刻画就更显深刻,甚至太过苦涩,以至于影片中海风刮擦嶙峋礁石的残音和那好似无知觉的般铅灰色泽所留下的苍白之感都不足以与其抗衡。。。

最爱结尾处的这一幕,“博物馆满墙悬挂着男性肖像,哪怕参观者中都找不到一丝女人的痕迹,她的身影却在一瞬间与画像融合为一体”

 3 ) 情感并非只有细腻只能细腻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聚焦在阶级差异上,这种扎眼的真实感实在是太棒了!

压抑的氛围营造,扭捏的关系深入,每一个让观众不适的刻画都精彩极了。

一个喜欢的片段:

背对而睡Mary Anning第一次和Charlotte共享单人床的时候,哆哆嗦嗦束手束脚的爬上了床,双双自我克制背对而寝,以各自揣测对方的画面呈现在观众你我眼前,我们都期望发生点什么的时候,下一秒突然转场一个巨大噪音的白天Mary Anning在打磨什么的画面。

(很有导演跟观众互动的意思。

事先声明,我没有看过Mary Anning传记,也从来没了解过Mary Anning的生平事件。

所谈所感所想,皆是仅限于这部电影。

我想,以我个人的理解,导演并没有想要拍摄一部同性旷世奇恋的片子,不是着重于拍同性恋情的开始、发展与结束。

他想讲的是Mary Anning,而在这个剧本里,只是刚巧Mary Anning是个同性恋而已。

希望各位姬佬小可爱们早日摆脱对女同性恋情的刻板印象和幼稚的观影习惯,不要因为不符合你的设想就轻易妄下评论。

Charlotte和Mary AnningMary Anning。

作为性少数。

作为底层阶级。

作为一个底层阶级的性少数,在一个偏远小镇上,努力生存的女同性恋。

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痛苦且压抑的事情。

假设你是Mary,你有一个母亲与你同住,她古怪冷漠。

每天和你谈论的内容,翻过来转过去的永远是:你有没有去挖石头,你石头有没有赚够钱。

她关注紧盯着你的存在,像一块悬在你头顶的落石时时刻刻在精神上折磨你,只因为她依附于你才能活下去。

Mary Anning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里,压抑、克制、别扭是必然的。

恋情和床戏的展开,是网上最多人谈论的了,多是一些「突兀、刺眼、不唯美、粗俗、粗鄙」的结论。

我倒认为:突兀的感情发展和不雅的性爱画面,正正是符合了我们真正真实的生活。

比如~母亲的无爱冷漠自私、

小小的房间小小的床四处漏风简陋的小家、没有新鲜事的熟人社会小镇、死水一般日复一日无趣的生活、为了温饱生计省吃俭用步步为营、依旧过得如鱼得水的前任女友、

脏脏的指甲,阶级差异让每个女同性恋都嗤之以鼻敬而远之的Mary Anning藏污纳垢的指甲、抑郁敏感的Charlotte对丈夫的性需求、

CharlotteMary Anning对女性肉体的渴望、Charlotte跟Mary Anning天雷勾地火一触即燃的情欲、阶级差异的无所适从格格不入,等等等等。

这些片段都太过真实,以至于我们看得异常扎眼。

我们观看的主流影视剧,往往在展现一段爱恋的编写里,是那么的刚巧,刚巧双方单身或正要单身,刚巧双方心智都很健全,刚巧双方背景条件还不错,刚巧我爱你你来你也爱我,刚巧非你不可生命的意义唯爱第一。

可是生活不是这样的。

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往往不是出生在优渥的家庭,没有应有的圆满健康童年,跌跌撞撞,鼻青脸肿,乌七八糟的长大,不知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的价值,不知道自己的意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结局。

我们大多数人对待生活,总有着偶像剧般无脑且低智的憧憬,却没有合理自知的规划。

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常常随波逐流,在时代的洪流里最终活成了主流社会价值对我们的期盼,无由来突然的恋爱、结婚、生子、衰老。

这是人生常态,是极难挣脱的泥潭。

正如Mary Anning和Charlotte的情感,突然到来,突然喷发,简单粗暴直接,但真实。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所以,在看这部片子仿佛旁观的视角,演绎着Mary Anning生平事件的时候,我是很自在的。

导演总是给我一种冷静旁观者的风格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电影告诉你世界就这样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人各有命。

扯远了。

最激烈的一场床戏真实的性爱,往往不唯美,它不是你偶像剧里微笑甜美的虚伪高潮脸,不是你偶像剧里没有体液交换彼此香甜干净的身肢舞蹈。

它有可能是剪刀腿,也有可能是六九,更有可能其它什么奇奇怪怪的姿势或奇奇怪怪的癖好,大汗淋漓歪七扭八,你无法抵抗,因为这是你身体最原始最本能的呼唤。

是老房子一点就着的火种,不需要装点,不需要提炼,不需要修饰,就是这种一击即中的冲击!

你无法抗拒。

是荷尔蒙的呼唤,粗鄙又美好,无法抵抗。

或许…这是一个两个寂寞的人相遇相互短暂取暖的故事。

不得不说,也许这部片子的剧本,可以多花一点时间打磨打磨,能做到更好,完成度会更高。

老实说,我特别不喜欢结局,太过讨巧,太过美好,太违和于那个时代,太不符合导演的叙事风格。

我自认为这个结局跟导演原本想要表达的结果有不得已的偏移,但是“政治正确”你懂的。

关于Mary Anning和Charlotte的两个同性角色,我站在一个同性恋的角度看,觉得表现是不太满意的。

你总能在细微的点点滴滴看出,凯特和罗南这两位直得不能再直的异性恋,在极其努力的演绎同性恋人,那种别扭感,那种用优秀的演技达到角色亲密但内心又无所适从感。

哈哈哈哈哈哈哈。

主观看法:凯特在凹身材,罗南状态很紧绷没放松下来我有一个非常主观感受:罗南相当不错的演绎出了Charlotte这个角色,敏感抑郁又娇惯坚强的富家小姐,观众看了无不我见犹怜。

只是,也许角色性格跟演员本人差异太大了,所以在发挥的时候远不如她演绎《小妇人》的Jo来的自然自在。

总有那么点放不开的感觉。

ok这都不重要了。

最后,希望,在未来,同性电影会越来越多,类型和题材也越来越广。

 4 ) 《菊石》——爱的基石

在看《菊石》之前,我上一部认真仔细看的姬片是《花香》,让我沉醉了好一会那种女性导演和摄影师才能带来的视觉享受,连拍一花一草都能让观众闻到恋爱的味道。

所以《菊石》一开始给我带来明显的感觉是画风的凛冽感,无论是英伦特有的阴天天气以及海边冷酷的风浪,还是Mary人物设定的缘故家里成堆的石头导致本来就简陋的室内更添冷清。

除了这种冷感,还有很多故意为之的强烈对比。

Mary和妈妈借着蜡烛灯光擦拭动物雕像,下一秒Charlotte和丈夫出现在灯光明亮装饰豪华的高档场所里。

Mary第一次带Charlotte去海边工作,她在沙滩上小便后,擦了擦手就去掰馅饼吃,而Charlotte好像不吃人间烟火的仙女,只是静静看着大海。

Mary拥有挖掘、手工等动手能力buff,Charlotte则是一个削胡萝卜皮都不会的贵妇。

当然还有剧中名场面之一,Charlotte把手搭在了Mary的手上,Charlotte手的纤细与白皙,与Mary手的粗壮与黝黑,跟她们的背景阶层一样,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敲击着我提醒着我。

手部一黑一白的对比一般看姬片我可能会偏爱某一个主角。

但是《菊石》似乎例外。

一开始Charlotte展示她的内心/脆弱的场面会比较多,像她对丈夫心生不满,把气撒在服务员身上,躺在床上突然翻身扔东西的那幕,那种内心的愤怒伴随着大小姐的脾气一起迸发,罗南的表演让我看了心里没有一点责怪Charlotte任性的意思,反而觉得她情感丰富惹人怜爱。

她因为生病受Mary照顾而心生感激,病渐渐好转以后就开始想融入Mary的生活,例如帮她分担家务,帮不到忙还哭唧唧,看到Mary在做镜子工艺品还跃跃欲试的样子。

虽然Charlotte因为搬煤摔跟头突然爆哭这件事来得有点突然,但是这种突兀在Mary眼里可能反而更激发她的保护欲,“look after me like your child”正是点睛之句。

女女的感情照理应该是两个女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付出的爱,但又多少起源于保护欲,像Mary这种有着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内心骄傲得连前女友给的一小罐药膏都坚持要付钱的人,正常来说是不会主动对高于自己社会阶层的、又是有夫之妇的Charlotte动心的,但Charlotte在她面前尽显脆弱,那苍白的脸色、哀伤的表情(我当时脑子里浮现了“病娇“这个词,罗南的表演让我感受到魅力),根本没有哪个女本子能抵挡得住,即便知道彼此的社会身份隔着鸿沟。

病娇少妇我个人感觉Charlotte在她们俩第一次睡一张床的那个晚上就对Mary产生了特别的情愫。

第一,她看着Mary做贝壳镜子说这看起来很难,她对Mary的工作是抱有尊重甚至仰慕的态度的;第二,Mary嘴贱说你问题真多我还是宁愿你昏迷了,然后Charlotte的眼神(救命好迷人),既不是把Mary这句调侃的话当真的样子(没有表露难过),也不是想回应她这句玩笑话(没有笑),我的理解是她当时在联想Mary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I might have preferred it when you were unconscious,她更喜欢……?

如果不是喜欢这个人,怎么会对着她说的某句话发怔呢。

然后Mary的回应也很可爱,她看Charlotte没反应,以为玩笑开过了,赶紧找补:我没有孩子;第三,Charlotte邀请Mary一起睡床上后,她看到Mary背对着她,她才转过身去,并且没有马上合上眼,其实她俩那会都想着同一件事。

而Mary动心应该要在更早之前。

看得出她长久以来一直寄情于工作。

她为Charlotte涂药膏的时候肯定有异样的想法,但那应该只是因为她年轻漂亮的胴体。

在她偷偷为Charlotte画画的时候这种想法扎根得更深一些。

经过后续Charlotte一系列可爱的操作。

到了她俩同床的那一晚,Mary的内心其实已经很喜欢Charlotte了。

到了音乐会那晚这种感情就已经呼之欲出。

但在出发去音乐会之前,当Charlotte打扮好出现在Mary面前的时候,Mary当时的眼神,从惊喜、目不转睛到自豪,内心的欢喜百转千折,光从温斯莱特的表演里就足够领略到Charlotte究竟有多美,我看的时候心里真的忍不住跟她一起欢呼。

但除了年轻貌美,Mary被Charlotte所吸引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她自己所不具备的社交能力。

Charlotte能迅速和邻里打好交道,能在社交场合跟别人谈笑风生,而Mary总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

她不一定不喜欢自己这种性格,但是如果对方恰好拥有自己所没有的,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从她后来也学着Charlotte开心时会在沙滩上把袜子脱掉,也尽量让自己话多一点逗Charlotte开心就可以知道,Charlotte身上,确实有着很多她很喜欢的品质,但究竟是这些品质让Mary喜欢上Charlotte还是因为Charlotte有着这些品质才喜欢的她,这就不得而知了。

“Is it that I am all alone? Yet in my dreams, a form I view that thinks on me and loves me, tooI start, and when the vision’s flown, I weep and I am all alone.”从音乐会和这首诗开始,尤其是这首诗,可以很深刻地让观众感受到Mary对爱的胆怯、敏感与渴求。

她需要有人thinks on her and loves her,她才慢慢敢回应,并且总是闪躲眼神,只会默默付出,然后独自伤心。

所以她需要Charlotte的直接、任性和坚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打开她的内心,也只有像Charlotte这样的人才会一次又一次地把躲起来的Mary找回来。

当晚的这段对话,Mary的眼神依然躲闪,而Charlotte的眼神已经愈发坚定。

这之间的爱意已然浮现。

虽然故事里Mary被设定为一个为生计劳累的贫困科学家,双手粗糙举止大妈,但在感情上却表现得像个少女,她所剩无几的生活里化石等同于生命,感情对她来说是奢侈品,尤其对象还是Charlotte的时候。

在剧中,在和Charlotte真正袒露心意之前,她很少直视Charlotte,更多的是错开眼神之后再偷偷看。

她趁Charlotte睡着的时候偷偷画她的背,肆无忌惮地看着她,想把她的倩影永远留下,但当Charlotte醒了以后,她反而垂下头来,不敢再看。

音乐会后面对Charlotte主动的摸手,她也闪躲,收起手,眼神更是躲得远远的。

即便被Charlotte看到了自己的日记,看到了自己心底的话语,她也习惯性地躲藏。

因为除了化石,她对别的一切并没有太多信心。

而Charlotte都知道。

Charlotte明白Mary对化石的热爱与坚持,她尊重Mary的工作和成果,即便只是简单的一个贝壳装饰的镜子,她都认真地把它挂在了家里显眼的位置,甚至比Mary自己更珍惜。

在她眼里,专心工作的Mary是有光环的,她懂很多知识,她有很多技能,这些都吸引着Charlotte。

同时,Mary也非常渴望有人能理解她、尊重她。

而Charlotte在很多细节上都表现出这点,她跟Mary一起去挖那个大石头,陪着Mary清理挖出来的化石,Mary说鱼龙那幅画画得很幼稚,Charlotte说I like it,还说了一句I’m pleased my rock was worth the work. 这句话把Mary的工作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她是发自真心这么说,而Mary听到了以后也是发自真心的开心。

专注于同一件事那一刻,这两个女人的灵魂是契合的。

菊石,就是那个契合点。

可以说,这两个女人能够相爱,是因为对待菊石的态度让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正因为如此,当她们一起挖出了一个值得期待的化石后,两个人满心的愉悦。

Mary话多了一些,Charlotte心情更是轻快。

在这么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两个人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波澜。

在我看来,她俩的感情早已喷薄欲出,要不是Mary那闷闷的性格,要让Charlotte一吻再吻才能解锁,她俩可能更早就发生点什么。

不过可能正因为这种压抑的性格,好不容易才吻在一起的感觉才有了天雷勾地火的味道。

一点就燃的爱情是不需要理会环境的杂质的。

一个对感情有着炽热需求的贵妇,一个压抑自己情感多年的科学家,我看不出有什么慢慢来的必要。

她们互相亲吻之后有过短暂的伏在对方肩头的瞬间,Mary对Charlotte肩头那种溢出屏幕的留恋,让我看到了情欲以外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奋不顾身的爱。

虽然后来Mary因为Charlotte没跟她商量就为她安排一切的原因冲着Charlotte发火,但是大部分时间,Mary对Charlotte都是很包容的。

包括她们doi的位置,包括事后Mary还给Charlotte讲黄段子,都能感觉到Mary爱着这个女人,会为她迁就许多事情。

而一开始笨手笨脚的Charlotte,后来居然亲手绣了手帕送给Mary,也证明她愿意为对方改变。

她后来为Mary安排的一切,都是她太爱这个女人而自作主张做了一些决定,但尊重对方、愿意为对方作出改变的心意从来没变。

(是的,我认为是HE。

激情与唯美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好电影,我能从两个人的身上分别看出什么是爱,以及爱的不同形态,导演把这个感情放在了一个极端环境下做了一次实验,但菊石催生出了爱的产物。

电影有为女性平权的意思,描述了两位女性之间的爱情,但是又不完全为她俩感情辩护,如果要浓缩成一个词,我会选择“尊重”二字。

我爱你,但首先是我尊重你。

 5 ) 全年最期待的女同片,真的就这样砸了吗

看死君:早在《菊石》最初公布双女主阵容时,很多影迷便对这部电影充满热切期待,甚至是抱着期待一部“女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重量级。

然而,备受瞩目的《菊石》却终究没能创造新的历史,甚至还被评论界称为“失败之作”。

“花园”第28期,我们必须谈谈《菊石》。

栏目| 花园作者| 多尼达克在本年度新片当中,女同题材的《菊石》(Ammonite)无疑是最受观众期待、最被观众看好的其中一部。

这部由新锐导演弗朗西斯·李编剧兼执导,奥斯卡影后凯特·温斯莱特和新生代中堪称最强音的西尔莎·罗南担任主演的电影,自立项起便有意剑指奥斯卡。

2020《菊石》在此片之前,因饱受好评的长片处女作《上帝之国》,弗朗西斯·李已经吸纳了一部分观众的注意。

而凯特·温斯莱特和西尔莎·罗南的加盟,更使这部有着太多议题可讲的真实历史人物题材电影获得了相比于前作更高的曝光度。

2017《上帝之国》在今年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首次入围戛纳导演作品”的名单上,《菊石》赫然在列,可见业界对弗朗西斯·李的肯定。

导演弗朗西斯·李但该片实际的口碑走势却不甚理想,早前电影节上展映的媒体口碑勉强保持在中等及格线。

而自本月初正式上线流媒体以来,观众似乎也并不肯买账,不仅热度上远远不达预期,甚至连IMDb、letterboxd这些具有参考性的观众评分网站给出的用户打分也下滑至及格线的边缘。

就连一向对LGBT题材影视剧有着极高宽容度的豆瓣上,该片截止目前也仅获得7.2分。

观众评价持续走低,北美媒体风向掉队,《菊石》能否拿到明年奥斯卡提名变成了未知数,甚至完全没戏也并非没可能。

这部有着出色配置的电影究竟哪个环节除了问题,才会呈现出当前的结果?

我们不妨继续往下一探究竟。

影片《菊石》改编自19世纪的古生物学家玛丽·安宁的生平事迹。

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她以专业的化石采集技能和多次重大的化石发现而留名后世。

但在当时,玛丽·安宁仍旧是因为性别而被男权社会打压的无法声名远扬的小人物,她的名气仅限于业界,她的地位得不到正视。

甚至在这位伟大女性看来,自己不过是靠捡拾和贩卖菊石化石维持家庭生计的下层女性。

菊石是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用以研究地质和已灭绝古生物的最常见样本之一,因表面菊花形状的海洋生物纹理而得名,常见于海岸线或曾为海洋但因板块运动而形成的陆地上。

生活在英格兰海岸边的玛丽·安宁是采集化石的高手,由于她采集和处理的化石品相颇佳,时常会有从大都市远道而来的购买者光临,化石成为撑起整个家庭的生意。

玛丽·安宁的母亲是个缺乏和蔼的、凶神恶煞的女人,她对女儿的态度始终冷漠,平时没少对玛丽·安宁予以训斥。

母亲这种恶劣的态度与其丈夫以及多个子女夭折的经历有关,她将生活的不幸怪罪到玛丽·安宁的身上,这种态度造就了玛丽·安宁内向、逆来顺受的性格。

这天,一个打扮得体的男人带着他年轻的妻子来到玛丽·安宁的店里,男人对玛丽·安宁大加赞赏,但这种看似客套的恭维对玛丽·安宁并不管用。

随后男人道出了自己的来意,他打算向玛丽·安宁学习采集化石的技巧,同时购买一些化石回去。

在金钱驱使下,玛丽·安宁勉为其难答应了男人的请求,男人旋即携妻子离开。

男人年轻的妻子叫夏洛特,她身体状况不怎么好,总是一副病殃殃的模样,与此同时精神状态也很差,有轻微的忧郁症。

男人还有远路要赶,他嫌弃羸弱的妻子会给自己的行程造成影响,便决定将妻子留在这里,并拜托玛丽·安宁照看。

夏洛特不想孤身一人呆在这里,但决定权并不在她手上。

由于年龄和身世的差距,玛丽·安宁与夏洛特的相处起先是彼此冷淡的。

玛丽·安宁对这类养尊处优惯了的、无法独立的女性没有任何好感,而夏洛特则是对这个海岸边的偏僻之地充满抵触反抗的情绪。

玛丽·安宁带夏洛特去海边采集化石,而夏洛特看到的只是玛丽·安宁的邋遢,更拒绝玛丽·安宁好心分享的食物。

夏洛特在阴冷的天气固执地去冲海水,结果没过多久就发高烧,晕倒在玛丽·安宁店门口。

但由于接受了委托,玛丽·安宁便不得不耐着性子照顾夏洛特数日。

在这个过程中,夏洛特与玛丽·安宁逐渐熟悉彼此,俩人一来二去成为了朋友,再然后关系更进一步成为了秘密恋人。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俩人身负着各自的家庭。

病愈后的夏洛特最终还是要回到丈夫的怀抱,哪怕那个“怀抱”是冰冷无情的;而玛丽·安宁也必须继续面对严厉的母亲,必须继续她的化石生意。

何况哪怕再退一步,在那个对同性恋和女性包容度极低的社会,她们的爱情最终都注定要以分散收场。

【改编方向的失误】影片《菊石》是根据玛丽·安宁的真实经历改编,但整部作品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遵循史实来拍,这一方面是因为史料的局限带来大量的人物生平的空白,另一方面弗朗西斯·李显然并未打算将这部电影当作陈规的传记片拍摄,他着重强调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人物。

因此,弗朗西斯·李不仅对玛丽·安宁的生平空白进行了个人的虚构遐想,在有史料可依可查的部分,比如玛丽·安宁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与夏洛特的情感上都作出了大量的修改。

当然,这种假说式的创作并不是该片的问题所在,电影史上对真实历史人物的戏说并不少见。

最大问题就在于,弗朗西斯·李显然跑偏了方向,他在角色的爱情上用了太多笔墨,却没有明确这个故事应该要如何作出深刻的批判。

以至于整体观影下来,观众能明白电影反映的时代控诉,但仍旧不为所动。

【女性题材的失策】影片《菊石》是很明显的女性题材,或者应该说是更极致的女性题材。

这种极致在于,大多数女性题材要么控诉的是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要么反映的是女性的自我困境;而《菊石》则通过这样一段同性恋情,加深了整个故事中女性的在场浓度,更试图囊括所有的女性议题。

如果处理得好的话,这可能将会是像《一次别离》那样拥有四两拨千斤之力的一部社会电影。

但遗憾的是,弗朗西斯·李的处理却问题不断。

他在电影的艺术性和社会性上产生了摇摆,他试图将这部作品的视听打磨得精致古典,却顾此失彼削弱了女性故事的专注,反而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控诉无力。

对于没有一定审美高度的新导演来说,处理一部电影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发挥题材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宣扬自我的审美。

与此同时,弗朗西斯·李似乎并不是一位足够出色的女性观察者,他所拍摄的女性并不细腻动人,角色身上也缺乏足够多的属于女性的性别和情感细节。

男性导演拍摄女性题材本身就是危险的,成濑巳喜男、阿莫多瓦、沟口健二这些对女性观察甚至超越了大部分女性的男性导演也仅是少数。

《上帝之国》之所以打动观众,《菊石》之所以无法打动观众,一定程度上必然与弗朗西斯·李导演自身的性别体认挂钩。

【商业卖点的失效】LGBT题材在电影拍摄中并非主流,而限于受众和客观存在的女性弱势,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相较于男同性恋题材更是少而又少。

但令人惊叹的是,近几年有那么一批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确实成功地突出重围,《阿黛尔的生活》《小姐》《卡罗尔》《宠儿》以及《燃烧女子的肖像》甚至成为了新千年电影史不可或缺的珍宝。

《阿黛尔的生活》

《卡罗尔》

《小姐》

《燃烧女子的肖像》将电影《菊石》与以上这些真正突破逆境的女同性恋题材作品作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女同题材电影的卖点几乎都不完全相同。

《阿黛尔的生活》有着不能再写实的爱情体验,《卡罗尔》有着极致甜美的爱情和化学反应拉满的CP,《小姐》则有着韩国商业片元素和男性审美包装……

反观《菊石》,几乎没有真正值得拿出来一讲的卖点,甚至作品自身的完成度也问题不少,两位主演的选角某种意义上即是败笔。

温斯莱特和罗南两位女主角不仅火花甚微,表演也只是维持在稳定发挥;而同样是清汤寡水的叙事,《菊石》也没有留下《燃烧女子的肖像》那般令观众心潮澎湃的高光时刻。

自我安慰地讲,作为一部LGBT和女性题材的电影作品,《菊石》有着它不应该被忽略的社会价值,哪怕它最终完成得不尽如人意。

但电影工业生产中被人遗忘的平庸之作数不胜数,因此我们并不需要用“社会价值”来绑架观众的观影评价,或者来替任何一部让人遗憾的电影背书。

影片《菊石》的失败很快也会被人们忘记,但创作者自身并不会因为一部失败之作而一蹶不振,我们仍可以寄予希望于弗朗西斯·李这样有过失足经验的影坛新人和他们的下一部作品。

栏目| 花园;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6 ) Ammonite

期待了整整一年的电影 但是后来刷到一些负面影评便对其逐渐放低了期待。

可是今天看完真的觉得菊石完完全全达到甚至高于了我当时心目中的标准。

我不想和烧女比,但硬比的话我个人会说更喜欢菊石,因为菊石更能让人“看得下去”,除了视觉上两位女性一眼万年的凝视 还有比较容易看懂的 也是电影最想表达的 她们真正的差异是阶级。

静谧感是文艺片的特点,菊石在这点上当然做的很好,而且我看完并没有感觉到很多网友所说的“毫无化学反应”,她们在一起与分开都那么合情合理,结局看似有些突兀但实际上电影在开头就开始做铺垫,所以总体我觉得菊石是有剧情感的文艺片,真的是我超喜欢且会反复看的电影类型。

凯特温斯莱特和罗南的床戏有把我惊到,我没想到她们可以把文艺片的床戏演的这么激烈,两代影后直接全裸上镜我看的时候都呆住了。

看完不觉得遗憾,最后的对视很有感觉,不愧是凯特和罗南,演技不用多说吧,绝了。

(啊我最后想说我太喜欢罗南了。。。

但实话实说和凯特温斯莱特比起来她还逊色一些些。

 7 ) 缺乏眼力看透石頭內的愛情

金馬影展的熱門片單,反應兩極,這次我執負評。

電影改編可以不忠於史實,但不能越改越回去。

提出幾點史料對比,現實可能比電影更有戲劇性。

Ammonite (台譯:默愛)改編自真實人物,可惜歷史線索斷章殘簡,註定要讓Francis Lee法蘭西斯·李創作發想承受史學與科學交相責難。

站在純粹觀影立場,我則是對於角色塑造頗有微詞,他犧牲一些人物立體感,讓故事流於平板,或有彰顯Mary Anning 瑪麗·安寧(Kate Winslet 凱特·溫絲蕾 飾演),卻對Charlotte Murchison 夏綠蒂·莫吉森(Saoirse Ronan 瑟夏·羅南 飾演)欠缺公允,造成瑟夏·羅南近期最沒有熱度的演出。

Francis Lee連著兩部編導作品描繪勞動的同志角色,如此專注階級隔閡非常少見。

從他的意圖或許能理解《默愛》角色走向。

要領略《默愛》不妨比較他廣受讚譽前作God's Own Country(台譯:春光之境)。

兩部電影基調相似:微小人影處在廣大場域、灰藍天幕、陰冷寒風、在泥土石塊之間胼手胝足。

經濟窘迫彷彿也讓主角情感囚禁於生活困境。

再仔細看,有些場景也在本片重複出現,例如手部碰觸、兩人在水中嬉戲。

法蘭西斯·李並不同情所有的勞動者,他推崇的是熱愛工作的職人精神。

《春光之境》外國移工最初受到英國人階級歧視,但是他投入的態度,細心救治羔羊,最後馴服桀驁如牲畜的男主角。

電影動人之處在於灰色境遇仍有光明溫柔。

《默愛》雖然重現跨越階級的希望,但很短暫便消失了。

《默愛》開展於莫吉森夫婦來到濱臨英吉利海峽小鎮Lyme Regis。

劇本強烈暗示夏綠蒂一身黑衣正受流產憂鬱症所苦,硬是被呆頭呆腦莫吉森先生拉來求教化石研究。

貶低莫吉森先生無助於抬高夏綠蒂其實史料指出有很大的可能是夏綠蒂比莫吉森先生更早熱衷化石,莫吉森因此深受影響。

夏綠蒂單獨留在濱海小鎮可能出於自己的學習意志,而不是因病被莫吉森託付給瑪麗。

獨立的夏綠蒂愛上瑪麗·安寧是不是更有韻味?

把她比喻為罩在玻璃杯中失去自由的蝴蝶,是不是太弱化她的性格?

片中夏綠蒂承受不了海浪治療而發燒臥病,醫生(由《春光之境》溫柔的外國移工飾演)把照顧責任推給女性,逼得瑪麗不得不接近夏綠蒂,面對自己欲望的心魔,只是這個安排稍嫌通俗取巧。

瑪麗向Elizabeth Philpot 伊莉莎白(Fiona Shaw 費歐娜·蕭 飾演)購買藥膏是有趣亮點,讓人連想《燃燒女子的畫像》「女巫營火聚會」出售致幻助性的藥膏。

片中只要是伊莉莎白出場,突然場景變得陽光明媚花朵斑斕。

她的對話是全片最能撫慰人心的片段。

史料描述伊莉莎白比瑪麗年長20歲,是瑪麗讀書識字和化石採集買賣的良師益友。

Tracy Chevalier曾撰寫電影改編同名小說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後來以瑪麗和伊莉莎白的書信往來撰寫小說Remarkable Creatures,雖然未觸及肉體關係,兩人妒愛交加,互動曖昧。

電影暗示瑪麗刻意疏離伊莉莎白似乎是閃避階級壓力和同性欲望。

其實瑪麗受到不少女性朋友幫助,保持長期通信,就算瑪麗有很多女性情人,應該也不違背她化石研究的形象。

在藝術上把研究石頭的人形容內心封閉石化,是不是角度太單一?

瑪麗偷偷畫下夏綠蒂臥床的背影,我馬上想起凱特·溫絲蕾在《鐵達尼號》是被繪畫的對象。

妙的是,史料說夏綠蒂才是長於繪畫之人,她曾經拜師學藝。

電影兩人關係轉捩點是夏綠蒂病癒自願踩入厚鞋,脫下婚戒挖掘大石頭,雙手滿佈污泥和瑪麗一同抬起歷史遺物,類似《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藉著銅像握手言和。

這個場景正是導演的理念,夏綠蒂必須跨越階級參與勞動才能打入瑪麗內心。

導演對於勞工階級有特定看法,甚至在兩人第一次海濱徒步誇飾瑪麗的下層身分,描述她小解後隨意拭手即取食,故意挑釁觀眾優越感,俾倪瑪麗骯髒習慣,也強調兩位主角原有階級壁壘。

一場音樂聚會,原本出於醫生善意,眾人衣香鬢影場合讓瑪麗格格不入,她不安跑出屋外,天上便開始落雨。

我並不認為真實的瑪麗會完全排斥社交,能夠在史書上留名絕對是因為結識不少有影響力的朋友。

導演利用這場雨轉變情緒。

所有電影的雨景幾乎都代表悲傷。

幸好瑪麗退卻的眼淚,換來夏綠蒂前進一步表達愛慕。

其實夏綠蒂在音樂聚會曾經回頭尋視瑪麗。

電影裡轉身回頭通常是極具意義的動作,我提供兩篇前作,請你回味:《卡蘿》心所悟,回首顧Jodie in The Accused(注意Kelly McGillis幾次回頭)片中夏綠蒂留置在瑪麗家中四至六週,時間足夠日久生情。

兩場床戲據稱由兩位女主角自行安排,但我認為仍在劇本框架下發展。

有人可能覺得尺度落入male gaze,我卻覺得屬於gay male gaze,角色呈現的肉體欲望與《春光之境》非常相近。

別的不說,無性欲的莫吉森先生沒來由地出現一段正面全裸。

凱特·溫絲蕾是非常專業盡責的演員,早在2008年奧斯卡封后作品The Reader(為你朗讀)即已挑戰增肥和裸露場面,她在本片中年婦人身形更入木三分。

相形之下瑟夏·羅南顯得沒有預備動作便勉強快跑,不曉得是拍片經驗還是合作習慣受到影響。

兩位主角有數段長短不一的親密畫面,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鏡頭停留在關閉的門前,門縫下有搖晃的燭光,間歇傳出呻吟。

這代表瑪麗母親同在屋簷下當然知情。

飾演母親的Gemma Jones快要變成同志母親專業戶,她曾飾演《春光之境》,發現兒子和移工留下的保險套;她演出HBO影集Gentleman Jack,關心女兒尋找女伴;她在《火箭人》雖然是祖母,一直支持Elton John追求人生。

電影給我第一個不祥預兆是夏綠蒂開始在手帕上繡花,因為《燃燒女子的畫像》的繡花也是預告此情可待成追憶。

夏綠蒂終究離開了,瑪麗母親也走到人生盡頭。

夏綠蒂來信邀約瑪麗拜訪倫敦,觀眾以為兩人關係開展另一頁,沒想到導演選擇令人難堪的結尾。

夏綠蒂熱情親吻迎接瑪麗,瑪麗警覺到旁邊的僕人,但是夏綠蒂不以為意:只是個僕人。

瑪麗的警覺或出於戀情曝光的恐懼,但是夏綠蒂不把僕人當人看,等於先前跨越階級參與勞動的努力完全白費了。

紅色通常表示熱情,這裡的紅色卻是我內心在滴血接著夏綠蒂提議搬來倫敦共同生活,場景設計掛出一堆蝴蝶標本、化石收藏,影射瑪麗將是另一個珍藏品。

片中瑪麗憤而離開。

我不太相信夏綠蒂經過小鎮生活洗禮回到倫敦會變得沒大腦,但也懷疑瑪麗能不能抗拒富裕生活的誘惑。

最後鏡頭停留在兩個人駐足在博物館化石展示箱兩邊,像兩條平行線相視對望。

觀眾已經習慣舊時代背景的女女電影以分手收場,但至少保有彼此美好記憶。

史料記載瑪麗與夏綠蒂持續通信,除了分享化石的大發現,我很難想像導演創造的齬齟不合未曾阻撓兩人魚雁往返。

片中瑪麗可以一眼看穿石頭裡是否醞含有價值的化石,可惜導演對於瑪麗沒有相同的眼力。

原文發表於:https://www.orange-review.com/2020/11/ammonite.html

 8 ) 【剧透】les电影不该只有一个样子

万万没想到这片子激发了我写一篇长评的兴趣,电影本身4星左右(比较符合我的审美),但综合考虑还是再加一颗星。

没看过弗朗西斯李的其他作品,没看过所谓的烧女图,也没看过很多les片,但我本能地觉得les电影不该只有一个样子。

从来不觉得有何不妥,无论是丑陋粗暴的性爱,还是含蓄温婉的推拉。

无必要“像男人般地爱”或“像女人般地爱”,“像人般地爱”就好,因为爱的形式很多。

爱对创作者是宽容的,les可以拍les片,直女可以演les片,直男也可以拍les片。

人们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风格。

爱的故事也是千变万化的,难道只有荡气回肠的旷世绝恋才能被搬上银幕吗?

世界上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无聊的故事,充满误会和冲突的故事,俗套的故事,露水情缘的故事,难道都不值得展示吗?

难道我们只想看美好的爱情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想到LGBT+与社会交互这个宏大的议题,但我自觉我目前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这个讨论。

一方面,我不喜欢刻意去贴这样的标签。

就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我认为同性恋的形式是广泛和生动的,很难把它shoebox进某一个具体的框架。

另一方面,我无法忽视同性恋在当今时代绝对是少数群体的事实,这也注定了它在本阶段无法像异性恋那样获得一种真正的创作自由。

如果去掉LGBT+的标签,在本质上会更符合我的审美观点。

但同性片在某种层面也是一种社会思潮逆转的旗手,比如像《断背山》《Call Me by Your Name》这样优秀的作品获得了影坛的称赞,便会让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这个少数群体,了解他们不是什么心理变态的妖魔鬼怪,恋爱形式更是和异性恋别无二致,在经年累月的文化传播后社会大众会慢慢对性少数群体的看法趋于正常化和理性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则必须要强调同性恋的标签,毕竟这是个unique identifier,也是它表达自身主张的立足点。

无论怎样,我都必须承认,目前在任何社会(包括2023年的旧金山湾区)以及未来的很多年里,LGBT+群体的平权运动仍会继续。

当然,我同时也理解观众的期待。

电影是一件艺术品,但在很多时候,它也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商品。

我相信每一个电影导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既叫好又叫座,因为他们需要收入来回本,社会的赞誉也能让他们在未来有机会拍其他片子,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如果让我说的话,我觉得“gay片可以靠欲望推动,但les片不能,否则就不美了”这种观点实在是愚蠢透顶,但无奈这的确反应了不少观众的口味,会让导演三思自己的剧情处理方式。

回到电影本身,我确实很喜欢《菊石》的环境设定。

无论是清冷的英格兰海岸,特立独行的化石研究工作,坚韧聪明的女主,在两百年前不可说的性取向,还是一段意外相逢产生的情愫,差异巨大的阶级,都无疑是好故事产生的绝佳土壤。

实话说,看到第五十分钟,两位女主还是不怎么互相讲话的冷冰冰的样子,让我特别好奇她们是怎么make out上的,便跳到后面先把床戏看了,当时感觉也是有点莫名其妙的。

但第二天完整地按照时间顺序看完了电影,便觉得一切也可以算得上make sense。

电影几乎把所有的激情戏都集中在半小时内展示,无怪不少观众会产生突兀的感受。

挖到鱼龙头骨后两者便迅速升温,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前一秒还说着天堂里的父亲,下一秒就已经亲得死去活来”。

事实上,我觉得这样安排有别致的趣味。

两位主角好像知道自己只有30分钟可以恋爱似的,便在这期间摒弃了严谨的逻辑,逐步的试探,暧昧的推拉,直接进入爱意最浓郁的部分,以及在最后采用“骑脸”这种非常原始直白的女同性爱方式,以致让不少人直呼“辣眼睛”。

我认为这种极速爆发但草草结束的方式也挺符合女主Mary的人设,作为一个内向坚毅冷峻孤独对自己的事业无比执着的女性来说,情难自禁的突兀爆发相对于步步为营的推拉暧昧在我这里更合理。

电影的最后30分钟拍得非常好。

所以,在sex之后,两人分别回到了自己的“人生正轨”,她们的爱情该何去何从呢?

导演便设置了两人命中注定的再次相逢,但却以不愉快而告终。

However, Mary虽然是个极富才智与魅力的女性形象,这里我认为她指责Charlotte不懂她是unfair的。

我认为Charlotte已经竭尽自己所能去理解她了,包括但不限于给她丈夫的化石贴上Mary的署名,给她安排可以安心科研的场所,信里不提是为了制造惊喜的效果也完全可以理解。

Charlotte 的做法虽然天真单纯,结合时代和自身阶级立场看待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自己若作为Charlotte本人,是不是会有什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Mary如海边的一块顽石,这是她本质的个性,没有好坏的评说。

因此在冲突中,Mary并没有对应地去理解Charlotte好的intention或者尝试去想出另一个办法,而是本能地想去指责对方treat her like bird locked in a gilded cage,将矛盾升级到Charlotte好像是故意诓骗她来伦敦一样。

结合Mary前期对他人说话较为直接冷硬的语气,在音乐会感到不自在就直接走掉,对他人与自己的不同点非常敏感(比如她走在伦敦街头就总有点紧张的样子),这个人物并没有自相矛盾,完成度也是非常高。

若是将《菊石》看成是一个无限美好的爱情故事,倒会让观众失望吧。

Mary和Charlotte表现了一对互不理解的恋人形象,若有幸生在开放的年代,有着相近的背景,强劲的缘分,的确有可能得到Happy Ending。

但更可能的,就像电影里这样,有一个莫名其妙但激情四射的开局,在缠绵浪漫30分钟后(虚指),关系便因为各种矛盾和误解极速坠落,最终就如电影的最后一幕:明明站得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就算身体上的和谐暂时可得到满足,但精神上的渴慰却隔着那层玻璃,明明想要却又不能伸手触碰到彼此。

不过世界上需要这样不完美的爱情故事,我看得很满意。

Plus,画面和音乐都很美,片尾让人心情宁静,但激情之前的一小时铺垫可以做得简短些(确实有点闷)。

 9 ) 为Mary Anning弥补的画像

她一生发现并整理了许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但没有一件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

在影片接近结束,她走进大英博物馆,看到满墙的男性画像,而现实中Mary anning 似乎没有一张画像留下来,尽管她实际上的成就要耀眼过很多只是徒有虚名、地位和权势的男人。

镜头拉近,她转过身,正好挡住了身后画像中的人,这是一张为Mary Anning弥补的画像。

这个镜头正好挡住了身后男人,似乎能作为一张为Mary Anning弥补的画像

 10 ) [Film Review] Ammonite (2020) 7.9/10

After setting the world on fire with his debut feature, the Yorkshire gay romance GOD’S OWN COUNTRY (2017), Francis Lee delineates another queer love story in his sophomore offering AMMONITE, but of the opposite sex, about the female paleontologist Mary Anning (1799-1847), played by Oscar winning Winslet, and her fictive, amorous fling with Charlotte Murchison (Ronan), a young wife from the upper crust.Yes, the operative word is “fling”, AMMONITE, at first glance, looks like an English counterpart to Céline Sciamma’s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2019), both with sapphic attraction in the dead center, and a coastal setting at the periphery, but tonally, they are poles apart. If Sciamma compassionately evokes an internal commotion of sexual awakening and once-in-a-lifetime passion, what Lee tries to hammer home is the rude facts that Mary and Charlotte are anything but cut from the same cloth, divided by their class, disposition, age and Weltanschauung, their passion act is the outgrowth of spending too much time together other than something more reverberating, and once their fling finishes, any attempt to rekindle their passion is more or less, a wishful thinking, as Charlotte’s naiveté corroborates, can a poor little rich girl entice a stalwart, working-class, woman of science into posh contentedness, nary a chance.One of the chief sticking points from the negative feedback is leveled at the casting of two heterosexual name stars Winslet and Ronan and the lack of chemistry thereof, and indeed, the raw, libidinous impulse emanated from GOD’S OWN COUNTRY by two anonymous actors (Josh O’Connor and Alec Secareanu, the latter returns here as a courteous doctor with a dulcet foreign accent), is supplanted here by a more contained, stiff, distaff bond that takes more than an hour to build, since initially, Mary doesn’t see eye to eye with Charlotte, the hothouse flower ilk who has no clue of how to scrape a carrot.Their love scenes are conducted in a proficient, if mechanical fashion that smacks of an “I dare, you dare” competition to go off the beaten path (though for Winslet, she is much experienced to perform in the raw than Ronan), and one cannot help get the impression that it is a “job” to be done for both actresses, as if it were their crowning glory had they been able to nail the audacious bravado professionally (and as a matter of fact, they do).But, on second thoughts, this purely physical sexual statement might just be what Lee intends to exhibit, as the thematics here are not two souls who are meant to be together, but another type of love affair, the aleatory, ill-sorted one, Mary can never get out of her hardened, anti-social shells whereas Charlotte, more likely, will remain a helpless victim of her class and entitlement. That somehow desolate message can be accounted for the less enthusiastic reactions the film courts since its release, yet, on a technical level, AMMONITE is no less marvelous than its forgoing predecessors.Shot in Lyme Regis, a coastal town in West Dorset where Mary spent most of her years, running a curios shop with her aging mother Molly (Jones, shamming death-dealing coughs with a dour irritation), AMMONITE venerates both its heroines and subjects, faithfully re-enacts the duo’s muddy efforts of locating and extracting salable fossils on the insalubrious, wuthering beach where affections germinate from working in tandem (and the film is teeming with gorgeous two-shots). And details are meticulously tended, for instance, Winslet’s hands and fingers are under sedulous reconstruction that simulates the effect of perennial toiling. Also the muted fabric of its Victorian era costumes and decors unostentatiously chimes in with the overall quietly smoldering vibes that are so rewardingly captivating to those who can be drawn to them gradually.Winslet flexes her muscles doughtily and uncompromisingly in incarnating Mary’s ironclad resilience, her silent grievance (sexism in the academics is too commonplace to flag up, given only a toehold here, but Lee do know how and where to nail his colors to the mast), her sacrosanct dignity and the carapace that becomes her natural defense mechanism, in a word, she brilliantly ennobles and humanizes Mary (though we may need another biopic to honor her remarkable and under-presented academical achievements), not in a sloppy way, but keeping her integrity intact while laying bare the minuteness of her emotional states. Resultantly, less prominent is Ronan’s star turn, she cannot hold a candle to Winslet, not solely because her Charlotte is less interesting a character, but also one finds Charlotte’s womanly fragility and exquisiteness peculiarly regressive after her many a prior role stalwartly modernizing female representation.As far as Your Truly is concerned, AMMONITE is a captivating addition to the expanding lesbian cinema, a different kettle of fish with its cracker-barrel matter-of-factness, and a stiff upper lip that intimates its provenance, nothing earth-shattering, yet, Lee obtains an imprimatur as a gay male who can conceive and construct a lesbian drama with a difference, no matter how unhoped-for it is.referential entries: Lee’s GOD’S OWN COUNTRY (2017, 8.7/10); Céline Sciamma’s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2019, 8.4/10).

《菊石》短评

去年备受期待的姬片,剧情方面略显尴尬,人物生硬,但不妨碍肥温发光的演技(93th奥斯卡女主提名遗珠)摄影和服装非常舒适的调调,罗南就没什么亮点了,整部电影完全没有突出她应有的演技,对比之前的姬片《燃烧女子的图像》完全被吊打。整部电影美感很强,就是两个孤独的人惺惺相惜x相依相伴。可贵的就是在某个时间遇到了和你一样孤独并渴望被理解被爱的人吧。

6分钟前
  • Jinx
  • 较差

看过 补标 看完想吹海风

8分钟前
  • Ber_雪碧
  • 推荐

剧本好,导演完成度赞,结尾的画面太厉害了,两个女人对视,中间隔着恐龙化石,太浪漫了。凯特内在情感跌宕起伏,片中她处理了之前的情伤,母亲的离世,对女友的盛情邀约的退缩。当她踏上了伦敦之旅时,电影高潮再次来袭。配乐摄影俱佳。最终,克制的情感在眼睛里流转,如大海的潮水一样经久不息。电影当中当然有对女性的尊重,太多细节了,就不一一在此赘述了。看了的人自然懂。导演拍情感也太牛掰了~细节为王~一定要留白片头片尾呼应。四星半

11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力荐

人很容易在不设防中被小感动冲昏了头脑,只需再加上几滴情欲的点缀,自以为的爱恋就很容易一往无前,然而你啊我啊都过分煽情了 在忧郁和寂寞下摄入的怎么能够算真爱呢?仔细想想 或许我们从没认真了解也没有好好理解过对方。就像那块大英博物馆破碎的菊石,只能锁在橱窗里,抬头看,也只是朦朦胧胧的你的笑脸,如梦如幻,不曾靠近。

16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我挺喜欢这种情感发展线慢慢铺垫的叙事,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很细腻,一步步推动了剧情,彼此都需要的温情才是人性的共通。正因为有了情感的连接与需要,身体的靠近以及激情的床戏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女同之爱本就可以这么热烈。

19分钟前
  • 黑色幽默
  • 推荐

突然开始的吸引戛然而止的结束

22分钟前
  • 绝版香菜
  • 还行

OMG,此片可看出罗南妹子真的太直了,演的是个啥,双眼空洞无爱,肢体木头人。对比之下,凯特真的是太牛逼了,情绪、眼神、小动作等等完全一个感情世界封闭、纯情、暧昧、紧张、退让、专情,专业领域自信、沉迷、固执又顽强的中年微nerd,是可爱的技术姬没错了。虽然她跟罗南的爱情戏来得莫名其妙,但不妨碍她成功演绎出一个中年阿姨姬的生动形象,拿个奥提应该没有疑义吧!(吐槽:如果那场激烈床戏中两人有擦嘴动作,那信服度会跃升好几个level ~_~

24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YVR-IV】较近的,最直接的对标就是《燃烧女子的肖像》了,但是相比前者,本片1.情节失调了,要不然砍掉细枝末节(哪怕全是配音呢)一个半小时快刀斩乱麻,或者加长两个半小时去。现在的感觉就是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两者的情感关于遥远,没有感受到亲近和可信;2.罗南未来可期,温斯莱特已经功成名就,两者的现实年龄差并没有在电影中形成火花。前者可能在伯德小姐(以及小妇人)中太出挑了,这里小动作太多,反而失去了内涵之美。后者真的是怨妇最佳人选。shaw气场太强,而且脸观众太熟悉了,如果是我不会选。但是表演比剧情要好的不是一星半点;3.本片有些点现在想来有些搞笑呀。话虽如此,如果是在tiff之类在线看的,有机会愿意的话还是应该院线再看一遍的,因为拍的真的是美。

28分钟前
  • Parker Li
  • 还行

明明这么有火花!

31分钟前
  • Nora养的白鸽
  • 推荐

你们都好喜欢洗海水浴哦,还是冷的,那个风吹的那么凉,你们不冻的慌吗

36分钟前
  • 一口一个小饼干
  • 还行

说实话,Kate和Saoirse没什么火花,两个人突然亲上的时候有点奇怪,结尾戛然而止,感觉故事没讲完啊。

41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还行

女同片跟南男同片子太不一样了,都是淡淡的,注定只是一时相遇,很难有天荒地老,为什么呢?好像生命中注定遇到这个同性,但这仅仅是生命的一个片段。

43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你十一岁时挖掘的鱼龙放在大英博物馆里,写着别人的名字;你走在一面墙下,挂满了男人的照片;你不能随心所欲待在床上,甚至不能选择自己想要吃什么;你被裱在玻璃框里挂在墙上当作一枝花,在精美的画框里长长久久地美下去;你在阴冷海滩赶海捡石,不分年月忍受风吹雨打。原来所谓的自由都是有代价的,看你爱什么,更爱什么。如果说男同的历史像惊涛拍岸,那女同的历史不过是汹涌波涛下的砾石,被裹挟,被击碎,却像从来未曾存在过。比起同性之间的爱情,电影里更多的是Miss Anning坚不可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吧。| Kate Winslet宝刀未老,罗南好幼呀

47分钟前
  • Fern
  • 推荐

因为凯特·温斯莱特去看的。感觉不到她们有灵魂相通的契合感 ,像是只因孤独和寂寞。

48分钟前
  • 文帙三
  • 较差

不说别的 罗南是真的像闺女.... ps看男性友邻评烧女和这部 活脱脱“没有人比我更懂女通讯录”👍

49分钟前
  • 阿莱
  • 还行

强扭的瓜不甜,没有的CP感不要硬凑。这是我看过的最难看的同性床戏

51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还行

不🉑

55分钟前
  • Adelaida
  • 较差

感情线有些莫名,情戏并不唯美,剧情没有冲突,或许是导演的特色,但还是觉得有点浪费两位绝美女演员,把一部有可能大红的女女爱情拍得太显寡淡了

60分钟前
  • 蓝抑郁剂Lily
  • 还行

#LFF2020# 我并不觉得弗朗西斯李抑或是温斯莱特有一点点接近这个人物的核心。在《视与听》的访谈上导演讲到这个Miss Anning的人物是他从平时在网上淘石头的时候看到的,而且历史上对这位考古学家鲜有记载,那么我姑且可以猜测全片的所有剧情都是导演设计撰写而成的。从地点到主要几个人物的关系再到后来到伦敦的剧情,整体和《燃烧女子画像》的相似度太高,却一点没有《燃》中对二女感情中的纤细、神秘的递进渐变。同样是在狂风呼啸的英国海岸线,《45周年》恐怕都比这让人动容许多。于是温斯莱特所表现的隐忍内敛无的放矢,和罗南的对手戏和亲密戏除了剧情上的情感推动,化学反应几乎为零。导演在《上帝之国》中所拥有的细节触觉在这儿都找不到。

1小时前
  • 三十
  • 还行

影20394:赞凯特演技,既然献身,床戏遮遮掩掩。不自然。在乡下,罗南事后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在伦敦,罗南依旧像一个孩子!

1小时前
  • Timi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