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珍尼亚.吴尔夫(Virginia Woolf)的《奥兰多》(Orlando),里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因为她对两性同样吹毛求疪,仿佛她不属于任何一个;而且,目前她也的确摇摆不定。
她曾经是男人,现在却是女人;她知道每种性别的秘密,也和他们有同样缺点。
她的心理状态是最为难、最纷乱的。
”就在看完莎莉.波特(Sally Potter)的新作《酒会》(The Party)之后,脑海里浮现了这一段话;也正因为自己的确观赏过《奥兰多》,对于出现在她电影里那雌雄莫辨,身理是女性、心理可能却比男性还要刚毅的特征,显得格外眼熟。
对于一名女性主义、或称女权主义者,想借由一部电影来表述自身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并不困难;难却难在要如何藏匿于广大观众的眼皮底下,说一个只有少部分人明白的事情。
这方法作为一名作家、编剧或电影导演,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经验积累,与一身好功夫。
关于这一点,莎莉.波特(Sally Potter)的新作《酒会》(The Party)明显地作出了验证。
用一场通俗的灾难性喜剧(有足够的英式幽默撑着),包裹着一场对社会机制的测试性讽刺。
电影名称The Party似乎再明显不过。
表面是一场菁英、知识分子,所谓达官贵人的热闹聚会,为的是庆祝珍妮特(Janet)荣升影子首长;台面下却是暗潮汹涌,议题将出轨、黑金、同性的社会福利、议会政治的官僚体制做了全面性的批判。
电影的主题说穿了就是“貌合神离”。
珍妮特与丈夫比尔(Bill)多年婚姻的貌合神离;执政与在野党的貌合神离,以及右倾思想与左倾同志们的貌合神离。
我们当然也可以将《失控派对》拿来比做英国与欧盟的貌合神离(脱欧)。
对朋友来说,珍妮特(克莉斯汀.史考特.汤玛斯Kristin Scott Thomas)是21世纪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完美实践者,或梦想家。
但是对于莎莉.波特的观众而言,《酒会》只是透过“派对”(Party)这个资产阶级的社会功能做出批判式的审视。
想当然耳,珍妮特多年的艰辛与奋斗,实则得不到丈夫比尔(Bill)一丁点的体谅,甚至衍生出二者出轨、貌合神离的后现代婚姻生活。
莎莉.波特极擅用历史典故来映射剧中人物角色,《酒会》也不例外。
其次是电影核心围绕着一对女同情侣,多元成家的身心理矛盾不胫而走。
如果大家有关心去年英国人类受孕及胚胎学管理局(HFEA)在人工受孕上取得巨大突破这则新闻,便会明白莎莉.波特在这两个角色上的细腻琢磨。
有鉴于去年七月德蕾莎.梅伊(Theresa May)继任成为英国史上第二位女性首相;再者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一甲子的漫长在位;你可以想见提摩西.司伯(Timothy Spall)这个女权者丈夫的角色有多么地传神。
另外我对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身处于政治圈这场聚会晚宴的突兀存在,或多或少仍保留一丝政治丑闻的影射与讽刺也说不定。
整体而言,七十余分钟,莎莉.波特点到为止;不把故事说尽说破,好留给观众迳自去思考与联想也不为过。
电影的黑白镜像由俄罗斯摄影师Aleksei Rodionov操刀,光与影的精准拿捏也是值得赞许的。
至于电影音乐,个人认为是一种刻意舒缓剧情冲突性的巧妙布局;倒不如过去那般出色了。
(如《探戈课 The Tango Lesson》的精湛探戈舞曲)
画面的黑白色对应着他们语言上的虚与委蛇和勾心斗角,他们口头上说的是一套,心底里想的、最后做的却又是另一套。
提名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酒会 》(The Party)最近终于出了熟肉。
不到70分钟的影片,却靠着演员们精湛的戏剧性动作,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以及信息量巨大的台词直接炸裂出了年度最具英伦中产气质的撕逼大会。
政界人士、女权主义、灵修导师、厌世毒舌、金融才俊,文艺中年,不分性别的婚姻坟墓,爱情围城......全部搅合成一锅浓稠的中产焦虑,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小美好,小确幸”的东西,被黑了一个遍体鳞伤。
连最新的科学技术,备受关注的人工多胞胎受精也成为了影片着重调侃的话题之一。
故事以4对人物依次展开剧情,他们分别有着相互对照的支线故事,主线以家中女主角珍妮特的升职邀请宴提领全片。
珍妮特奋斗十年,其丈夫比尔为此放弃了自己的大学职位,全力支持他,如今,珍妮特如常所愿,成为了政府卫生部的女性部长。
以女性部长作为核心人物,四队夫妻中,一对是同性恋人(拉拉),女性在影片中始终占据话语权和行为的主动权。
另外,全篇唯一没有出现的一位人物,也是女性,而且她的作用堪比连环炸弹,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态势连绵不断的推进着剧情。
所以,《酒会 》的核心主题必然带有女性视角,有着讽刺和自嘲。
这不得不提下该片导演萨莉·波特。
她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女导演之一。
十几岁时就开始了电影生涯。
同时痴迷于舞蹈,于70年代在伦敦受训,逐渐成为了一位职业舞蹈演员和舞蹈指导。
成年后,她还也开办过舞蹈公司。
萨莉·波特在1992年拍摄了《奥兰朵》(Orlando),该片对传统价值观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做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尝试解构性别与阶级的权力构架。
该片改编自女性文学泰斗级人物弗吉尼亚·吴尔芙的作品,凭借《奥兰朵》,萨莉·波特获得了两项奥斯卡提名,拿下超过25项国际奖。
在众多女性导演中,萨莉·波特有着极为独特的电影视角,她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女性身份的自我焦虑,而这种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又通过不同的,却又相通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酒会》中,她特意建构的几组人物,纷纷参与了围绕社会问题的种种讨论,而且各自代表了身份明显的人物和层级类别。
在人物各自的相对统一关系中,各组人物偶有交融,交叉,最后在影片的高潮时刻以多线合并的共振之态,将全片推向了戏剧化的隐喻结尾。
《酒会》靠人物之间的争吵依次展开了人物关系,一层一层,如塔罗牌般逐个引爆,台词容量惊人,内涵深远。
珍妮特作为一家之主,倒置了传统家庭中的男女权力模式,女强男弱,操持着一切,而其丈夫比尔只是如痴呆般坐在沙发上喝酒听音乐。
不断打入的电话和发来的短息,表明升职为部长的她已经有了外遇。
她的闺蜜艾普尔带着她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丈夫戈特弗里德前来恭贺。
这也是一对女强男弱的家庭组合。
艾普尔刀子嘴豆腐心,话语刻薄,内心柔软。
对戈特弗里德嘲讽不断,但其实内心早已认同,而且被其潜移默化的改变。
戈特弗里德是十足的神棍一枚,逻辑思维被他的神满满占据,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来自上天的旨意。
最有趣的一对客人要数那对女同家庭, 金妮靠着科学怀上了三胞胎,而她的爱人,大学教授玛莎表面充满喜悦,但内心其实害怕被剥夺,失去爱情的激情,坠入生活的苦崖。
全片的暗线来自独自前来道贺的男人汤姆,他是女主人珍妮特的闺蜜、同事玛丽安的丈夫。
他一直处于慌张和无比焦虑中,靠着吸食药物克制内心的急躁,更可怕的是他带了一把手枪前来。
汤姆杀了人吗?
杀了谁?
或者他决定将要处死谁?
又是为了什么?
他是故事中一颗提前暴露的不定时炸弹,在观众毫无预料之下炸裂剧情,把所有人引向不可回头的深渊之前。
群戏自然会涉及人物组合的交叉,制造突然的变奏,提升剧情冲突,推进故事进入下一章。
明线, 珍妮特和比尔的各自出轨拉升了剧情张力,制造了第一个混乱。
混乱引发了支线故事人物更多的混乱,投入水中的“巨石”,泛起了剧情涟漪,复杂化了冲突,为主题的抖落和闭合提供了空间。
首先是比尔宣布自己得了绝症,当众人还没从惊讶中回过神来时,他又宣布出轨了汤姆的妻子玛丽安,那位迟迟没有来到的美人。
接着,我们发现,原来那位女同教授在大学期间曾经和比尔也发生过关系。
而汤姆带着手枪前来似乎是为了杀死比尔,吸食药物不是为了压抑欲望,而是为了壮胆。
一开始的人物组队分配被打乱。
讽刺的大幕缓缓拉开。
全片最戏虐的一幕来自比尔被汤姆击晕之后,神棍戈特弗里德以精神安抚慌乱的汤姆,并企图通过神力唤醒晕倒的比尔。
眼看不奏效,他命令智商过人的金融奇才换音乐:“可能是音乐不符合现状吧,我们换个音乐试一试?
”汤姆一首一首的换着音乐,从古典乐到爵士乐,再到流行乐.....最后还是卫生部长出马,用科学的手段,唤醒了垂死的比尔。
宗教能够提升心力,净化精神,但能救命吗?
接着是那对同性恋人的对话,首先是玛莎对于性的态度暧昧,男女皆有过关系,而且对于爱人的怀疑似乎并没有多开心。
性别差异在爱情、家庭和责任面前其实毫无差别。
这里的女权似乎变成了反女权,伪女权。
玛莎对于爱人金妮的态度其实就是男权的一种缩影,透露出十足的权力征服欲。
再来看看自诩为理性化身的珍妮特,不光自己出轨,面对丈夫出轨时完全失去了理性,抽打,谩骂,甚至忘记了自己对于婚姻的失责和不敢公开的背叛。
珍妮特不光需要吐舌妇艾普尔的安慰和鼓励,而且最终成为了那个举起手枪的人。
她失去理性,愤怒的拿枪指着的,是不断给她打来电话,发着暧昧短信的恋人,玛丽安。
玛丽安出轨了自己的丈夫汤姆,同时和珍妮特保持同性爱人关系,还一边和她的丈夫比尔发展着长达两年的地下恋情。
全片,看似不太和谐和正常的艾普尔吐槽,自己原来是这个屋子中婚姻关系最正常的一对。
而全片始终缺席,没有出现过的玛丽安原来是搅乱一切的罪魁祸首。
当珍妮特举枪痛骂敲门的玛丽安时,玛丽安和观众处于了同构的位置上,似乎珍妮特正朝着每一位观众举枪。
这个罪人恼羞成怒的斥责着每一位观众,“看好戏的你们,难道没有犯下影片里这些人物的罪过吗!
”每一个见证者也许正是,过去或者将来也是以上角色的翻版之一,镜子式的对照而已。
人人都可能是被枪指着的“玛丽安”!
这个打破荧幕第三面墙的戏剧性动作,将整个舞台化的影片进行了精神上和地域上的扩张,波及到了每一位观众身上,引发了心理上的同构和投射。
《酒会》中其实还涉及了大量的现实主题,同性的,性别的,两性的,还有关医疗制度的,政治制度的,种种关系都可以用两个词概括,那就是:虚伪!
所有东西都表里不如一,从人到事,从物到社会,所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存在都带着面具示人,真相总是挤牙膏的被意外抖落,难以见其全貌。
影片以黑白色调为画面,让人专注人物,而对环境失焦,偶尔虚影的将观众代入剧情,让观众时刻注意几位角色的一言一行。
这是舞台剧的做法,这是导演莎莉·波特最拿手的套路。
《酒会》是一部以喜剧外壳包装的悲剧作品 ,如果深刻理解英国政治体制和社会问题,你会对其中的笑点捧腹不断,以至于成功将其转为一种悲愤和无奈,完成影片主题上的闭合。
片中的配乐也是创意十足,让胖哥想起道格玛十诫中的一条:即配乐不可以使用,除非音乐是摄制的场景里出现的。
片中所有配乐都发自女主丈夫比尔的高档留声机。
它烘托着气氛,塑造了人物,制造了剧情笑料。
神棍救人,金融家手足无措的桥段可谓将宗教力量和傲娇中产讽刺的体无完肤。
而音乐打断对话,又隐喻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种种无奈,以及文字意指空间模棱两可造成的种种“误解”,为人类巴别塔的关系神话提供了现代化的新所指。
出轨关系,出轨自我,出轨肉体,出轨精神。
总之,我们始终迷失着自我,欲望者他者的欲望。
弗吉尼亚·吴尔芙在《奥兰多》里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她对两性同样吹毛求疪,仿佛她不属于任何一个;而且,目前她也的确摇摆不定。
她曾经是男人,现在却是女人;她知道每种性别的秘密,也和他们有同样缺点。
她的心理状态是最为难、最纷乱的。
”对啊,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的身份认同,可惜结果是,我们始终找到的是他人眼中的我,而非我本身。
I am I,那是上帝对自己的称呼!
最后,全明星的卡司阵容就足以把你按在椅子上无法动弹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黄乙杰(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310746/你会好奇神秘玛丽安这个女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
戏剧般的酒会每个人各自狰狞的真实的面孔淋漓尽致,唯独玛丽安只有其他主角的只言片语塑造出了一个模糊的形象。
像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女人,拥有3个真心爱他的人(男人和女人),金融家丈夫象征金钱,思辨家比尔象征纯粹的爱情,政治家珍妮特象征着权力、地位。
某种程度上玛丽安追求并拥有了金钱、爱情与权利,而一场闹剧之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最后就像bill说的“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人性本贪懒啊……
这部70分钟的电影在珍妮特开门举枪的时候戛然而止,张力恰到好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莎莉波特对美的追求, 就像她在探戈课中的雨中舞。
也许在她心中,一切都是探戈,是激情与优雅、搏斗与妥协、披着现代文明的原始冲动。
本来不想写什么,只觉得电影近乎完美。
但总有人恶言恶语,说这部电影怎能让“华语记者集体高潮”,忍不住回应几句。
电影篇幅不长,却涉及了现代文明的许多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女性主义、男权主义、女同、一夫一妻、友谊、爱情、生育的意义等等。
导演并没有站在形而上的角度去讨论这些“主义”,她只是走下象牙塔,坦诚地与观众分享知识分子的困境。
片中这些大学教授、政府官员、金融行业从业者,运用半生所学知识和思考,也无法解决“死亡”这个千古难题。
或者,是否上帝造就天堂,而人类只创造地狱。
因为我们的思想,我们得以进步所依赖的知识,跟不上我们创造现实问题的速度,无论什么主义,也无法一劳永逸。
作为“知识分子”,他们,或者我们,只能自嘲,轻描淡写困境与绝望,冲突与背叛,像一场杂乱无章的华美乐章。
正如伍迪艾伦所说:Everything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女同性恋隐藏的家庭冲突,出轨妻子对丈夫的误信,可笑丈夫合理的一面,都说着:生活并非是看上去的样子,我们其实一无所知,处处充满陷阱,又处处充满惊喜。
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他们之间的爱、恨、厌恶、报复、喜悦、无奈、感激和无奈无非都源自人类原始的冲动,是碰撞、激情、吸引、搏斗与征服。
实在不理解,影评为什么非要把导演拿来比较,写影评的我们并不比导演高明,也许你是,但至少我不是这样。
导演将作品交给观众,你若欣赏,看到的是作品本身。
在我看来,买白菜才会比较,因为白菜有好坏,吃了坏的,要不得。
作品能打动你,让你笑,让你哭,让你能有所思考,就是好作品。
观众也许不懂什么“主义”,不知道波兰斯基,但我在影院听到不绝于耳的笑声,看到座无虚席的观众。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高潮,反正我有。
谢谢导演对肉体凡胎和世俗生活的宽容和热情。
向你致敬!
黑色幽默电影一直都不少,而且几乎每一部都能给人一种很特别的感受,从《达拉斯买家》到《鸟人》,去年更是有《我,花样女王》、《方形》和《三块广告牌》等黑色幽默玩的飞起的电影。
第七十届戛纳金棕榈奖电影《方形》但今天看的这部《酒会》还是惊艳到我了。
影片是黑白格调,黑白电影在文化构建上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
电影的先导音乐和开场画面也给我导入了“这是一个悲剧”“这是一部具有悬疑性的电影”,对于已经被大量类型片调教成形的观众来说导演就已经开始控制玩弄你的心。
接下来他更将打破你的各种思维,在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猛烈嘲讽、使劲黑之中不断喊“Fuck you”。
故事的女主是珍妮特,她是英国共和党人,在一次竞选中她成功的被选上议员的位置。
于是她举办了一场庆功宴,请了曾帮助自己竞选的朋友们。
她的丈夫比尔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为了妻子的政治生涯放弃了自己在耶鲁大学的教授职位。
两口子看似幸福美满,其实两个人都出轨了!
戈特弗里德和艾普尔是一对思想上互不信任的夫妻。
艾普尔特别是一个特别硬的女人,她是一个不相信议会民主制度,不仅如此,她应该是对一切都抱有质疑和不满的“愤青”。
而戈特弗里德则是个“典型的德国人”,要不不开口,一开口就是各种“高深”的哲学,而他也自称“人生导师”。
这两个人物在电影里并没有真正进入这场闹剧中去,他们更像是导演和编剧在电影里的化身,不断把剧情往前推,起到调和、润滑的作用,同时也是导演编剧黑知识分子的工具。
莎拉和金妮则是一对年龄差距极大的拉拉,金妮是个认为“男人都是强奸犯”的极端女性主义者,她怀上了三胞胎,不巧真是男孩。
但莎拉并不是很想要孩子,从电影中演员细致入微的表演和充满次文本的台词就可以看出她们俩之间充满爱又充满矛盾的关系。
汤姆和玛丽安也是一对夫妻,影片中对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刻画的并不深刻。
我们只知道汤姆来这场宴会的目的是因为发现了玛丽安和比尔两人的关系而来枪杀比尔的,他一出场就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也是从他的出场开始让整部电影变得紧张,充满悬疑感。
玛丽安则是自始至终没出现但却可以说是这场闹剧的最初导火索,处于这场闹剧中心的人。
电影前半段在潜心塑造人物、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做人物之间微妙关系的阐述,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伏笔。
电影的故事和情绪也是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大家齐聚一堂,艾普尔开香槟却意外打破玻璃,怀孕的金妮说了一句“希望这不是什么不想征兆”,这句话就像是喜剧中会出现的“打破第四面墙”,明显却又不违和的告诉我们这场闹剧要开演了。
也是从这里开始,人物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被慢慢剥开,矛盾不断升级。
比尔宣布自己得了癌症,本该欢快的氛围瞬间沉闷下来,但这个“死亡讯息”就像一个开关,正式打开了黑知识分子的大门。
本应该十分沉重的氛围却被戈特弗里德的“人生哲学”和一群人从比尔的死跳到争论医学争论宗教争论民主争论政治带偏了,给人一种很奇妙的尴尬好笑的感觉。
本要杀害比尔的汤姆听到这个消息瞬间慌了,打算去扔掉手枪,但却被金妮发现他鬼鬼祟祟。
后来在金妮的不断质疑下他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在所有人面前揭盖,而这时比尔也同时打算告诉珍妮特他想在最后剩下的时间里和另外一个女人生活。
这时汤姆开了房间里的顶灯,瞬间人物被照亮,暴露在强光之下,就好像他们的秘密都被揭露出来。
在此之前摄影打光都是比较柔和的,属于模仿自然光,画面看起来也很柔和,而此时突然变成硬光,打在每个演员的脸上,对比度极高,预示着冲突即将最大化。
自此开始这些知识分子的智商急速下降,自己也出轨了的珍妮特开始失控打比尔,莎拉和金妮一直知道比尔和玛丽安的关系且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出轨的事也真相大白,而莎拉大学时和比尔十分亲密的关系也被揭露出来。
金妮极端女性主义的神经瞬间被触发。
比尔和珍妮特的矛盾、比尔和汤姆的矛盾、莎拉和金妮的矛盾,所有矛盾一起上演交叉剪辑,简直比看《敦刻尔克》还要紧张刺激。
而在这些矛盾中导演依旧不忘加入知识分子的惯性思维,在不断的争吵和愤怒中还在对金钱、对政治进行争论。
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活在理想的精神世界,活在自己创造的“文明”社会中,嘴上总是头头是道,但一旦触地就全军覆没。
可以说导演这把黑的是十分直接十分露骨了。
这些连连不断的意外已经让我嘴里不断爆粗口了,但细心的看也知道还有坑没填。
在珍妮特把被汤姆打晕的比尔救起来后门响了,这时镜头给了好几个角色惊异的特写,珍妮特冲了出去,这几个镜头是让我一头雾水的。
但没几秒后一切就都被点通了。
珍妮特冲去拿起汤姆带的去开门,然后愤怒的说“你说你爱我,你这个叛徒”,并回到电影的开场画面——珍妮特拿枪指着镜头(镜头后就是玛丽安)。
还没明白?
也就是说在电影前半段导演镜头下珍妮特打电话说着暧昧的话的人不是别人,就是玛丽安,就是汤姆的老婆和比尔的出轨情人!!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看完整部电影一直处在想骂人的状态中,这种反类型意外不断的剧情让人惊喜的振奋,上一次处在这种状态还是看大卫芬奇那部饱受诟病的《心理游戏》。
《酒会》比起《心理游戏》在逻辑上要更加严谨,但过于戏剧化的剧情总是避免不了一些现实漏洞的,在这上面导演也处理的很巧妙,他把这些“现实漏洞”变成了挂在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头上的“愚蠢”帽子。
但你说这部电影没缺点吗,也有。
它过于戏剧化,正如很多人诟病《我,花样女王》一样,导演用了大量十分明显的象征、伏笔,不同于平常喜剧直接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它间接的打破第四面墙,虽让人略感新鲜但这些的堆彻让整部电影形式感太强,更容易被人当故事看,让故事本隐藏的内核也就消失于无形。
《酒会》比前者更严重,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现实的,最后那个大意外虽然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痛快感,但除去它让整个故事更完整之外好像就没什么用处了,反而让整部电影的氛围突然变得很作。
通过这样的假定现实来对真实的社会进行揭露批判和嘲讽是不是真的有效呢?
我第一次在一个小时内连续爆出我此生知道的所有粗口,爆完粗口后沉寂时的思考更让我粗口满心飞。
没看明白的一定要去看原片!
一定要去看原片!
从人物着装的角度,或许也可以对《酒会》进行一定的解读:着黑装的艾珀尔是冰冷的现实主义倡导者,表现在对英国议会和医疗体制的强烈不满、对宗教信仰的嗤之以鼻、推崇现世报而教唆珍妮特谋杀亲夫;着白装的玛莎与珍妮特则代表着对乌托邦式生活的追求与幻想,表现在玛莎对比尔与玛丽安婚外恋情的理解与纵容,也表现在珍妮特对美好政治理念的追求;着灰色马甲的戈特佛里德则是不可知论的推崇者:他一面笃定西医无用论,一面又认为西医确实能够治愈疾病;一面认为人体能够自愈,一面又承认一些事情人们力所不能及。
他认为他的观念能涵盖世间一切,同时又将人类的求知欲全部抛给所谓的信仰 。
这也是他的伴侣,极力追求效率与实用的艾珀尔所不能容忍的;而比尔与汤姆曾是理性主义的拥趸(当然二者的理念又有所不同)。
但在比尔被医生宣告死刑、汤姆遭遇出轨后,经过戈特佛里德的布道 ,他们的信念也遭到了极大的冲击甚至转变,因而影片中他们的衣服表现为深色与浅色并存;影片后段,导演特意给了玛莎脱下白色外衣、露出黑色衬衫后开始吸烟的镜头。
这影射出玛莎对于自己所做所为的反省——理想主义者在践行自己的信念时,时常不顾当下社会的一切理念与实际情况,进而导致或者加剧了一个家庭或社会悲剧的产生。
但现实主义就一定好了吗?
正是因为艾珀尔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言论的推波助澜,珍妮特才在最后有勇气举枪射杀玛丽安;也正是因为有了现实主义悲观言论的负面影响,理想主义的政治领袖最终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停留于口号上,沦为了平民眼中所痛恨的政客。
到底如何才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如何才能在乱序之中厘清思路帮助社会前行?
在结尾处,导演将这一复杂的课题抛给了观众。
或许这个课题永远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当我们开始全面且客观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了。
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有些桥段的转接其实蛮生硬的,有点像在看话剧。
每个人的每一段台词都很有情绪的表达出来了,ZZ背景不同所以少了很多共鸣,只觉得每一个人都很浮躁甚至是暴躁,观影体验蛮差的。
情节倒是流畅的,环环相扣。
主线是ZZ,副线是爱情,但其实更多的是关于爱与同性恋与性。
八个人搞得友情爱情乱七八糟的,其实挺无趣的。
剧中人探讨的人生我思想的觉悟、高度还没到那个层次,欣赏无能。
银幕舞台剧,其实最早就是拿胶片纪录舞台剧的表演,外有《王子复仇记》,中有《茶馆》。
后来慢慢也注意一些电影语言的运用,正反打镜头、推拉摇移。
让画面不那么呆板。
然后场景上也稍微改换,让观众在视觉上有点新鲜感。
《欲望号街车》、《驴得水》属于这一类。
再往后,还有非改编的,直接用限定的时空拍摄的故事,我能想起来的比如《男人来自火星》、《慧星来的那一夜》、《梦想照进现实》等。
银幕舞台剧有如下几个特点吧:1.必须是在限定性的空间进行,故事通常发生在一个房间里,有时再加上厕所、厨房——像这部电影就是。
2.时间限定在现在,几乎没有闪回、主观性回忆等方法。
3.人物关系紧密,戏剧冲突强烈。
4.表演上,演员情绪饱满,具很强的话剧表演痕迹。
5.故事一波三折,结局反转。
纵观本片,也具有如上特点,它的好处是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容易吸引观众,一气呵成地观影,直到电影结束。
但此类电影有一些技术上的难点,不容易处理得好:1.强烈的戏剧冲突会让故事的可信性下降。
一个人要升官了,她约几个好朋友来吃饭,结果正巧她丈夫得了不治之症,而丈夫女朋友的老公也刚好知道了此事,前来寻仇,而做为同性伴侣的另一个好友,马上要有自己的后代......太多的巧合,太多的交错的反转再反转,看着很热闹,但很容易让观众觉得这是一出不可能发生的闹剧。
也必将削弱影片的严肃性。
2.想说的太多,语焉不详。
女部长上任,对自己的政治理念的实现和现实政治活动的意义存在幻灭感,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
好友女同就抚养子女的问题有所希冀也有所疑惑(这部分是全片表达最不好的,也不知她俩到底有什么矛盾)。
老公的重病本来让女部长内疚于自己长期对家庭的忽视,但突然曝光的出轨事件又让她怒不可遏(拜托下次一定找一个稍微有点个人魅力的大叔来演这角色,现在这个形象也太邋遢了)。
再加上一个嫉火中烧,熊心鼠胆,情绪极不稳定的带绿帽子的老公(现代版哈姆雷特)......故事主题凌乱,不堪疏理。
3.过于戏剧化的安排使故事走形。
为了让女主最后拿到那把枪,电影是怎样安排的?
首先,让金融绿子一会儿把枪从衣服里扔到垃圾桶一会儿又捡回来,然后又扔。
然后,让关键性丑闻出现时正巧派烤糊了。
再次,也是最搞笑的一笔,让正在焦头烂额,悲愤交加的女部长,突然去倒掉烤糊的点心,以发现那支她在片尾举向观众的手枪......4.表演过火,夸张到失度。
这种强烈的戏,演员的面部和肢体动作都会比较夸张,难免的。
但要加上大特写来表现,观众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所有人好像都疯了一般。
这在舞台上是不会出现的,毕竟只有一个第一排。
而且观众在现场看表演和面对银幕,心理上的定位是不一样的。
在那里是常规表演,在这儿就歇斯底里了。
总之是部过得去的片子,去掉所有外景,不加入抒情性的镜头,让我来给你讲一个酣畅的故事的冲动会一直有吧,不信看《狗镇》或者《穿裘皮大衣的女人》。
这部只是稍差,我给三颗星。
The Party这部片子真的从头到尾贯彻了讽刺的主题,就连片名都是双关,甚至是多义的。
一方面,party是聚会,或者中文译名“酒会”的意思;另一方面,party是指这个小团体的分裂;最后,party还是片中反复提到的那个女主代表的腐败的,走下坡路的政党,往深了说,更是对英国整个政治体制的讽刺。
黑白片为什么是黑白片?
我们能够明显看出本片有很强的舞台剧色彩:大量的对白,各种对现实的隐喻,有限的空间。
而黑白的设定能够更加突出光影,放大演员的面部表情。
运用一些打光的技巧,还能突出人物的两面性,表面的光鲜和不为人知的罪恶。
以上种种,更能凸显矛盾冲突,强化本片的舞台剧气质。
非常规的长宽比在观影过程中,很难不注意到这一点:本片比一般的电影在画面上要“宽“一点。
Think about it.这种长宽比能够容纳下更多的人物,利于群戏的发挥。
当多个人物在画面中出现时,观众更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充满压迫的矛盾冲突。
非常规叙事在电影开头,一户人家的家门被拉开,出现了一个愤怒的女人,她扣动板机,画面戛然而止。
然后开始常规线性叙事。
这个悬念让观众困惑:她是谁?
她要杀谁?
她为什么要杀这个人?
第一个问题在之后的剧情中能够得到解答,而后两个问题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幕才揭晓。
结构上,首尾呼应,画面的反复显示出剧本的精巧;内容上,最后一幕的解答构成了剧情的反转,恰到好处的结尾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关于人物的细节Janet:她总是喜欢把手机放在自己的衬衣领口。
这样的话,她就可以及时取用,她想第一时间check情人的信息,同时这个稍显私密的位置也让他人偷窥她秘密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Tom:在他和Gottfried的对话中,他一直强调他是一个winner。
或许,他之所以对被绿感到愤怒,不仅仅是因为对妻子的爱,还是因为被绿的事实让他这个精英人设蒙上了一层loser的阴影。
断断续续的音乐为什么说断断续续?
纵观全片,导演并没有特别加配乐。
所有的背景音乐都来自Bill的蓝光播放器。
这样可以增加电影的可看性。
正如前文所说,这种大段对白的室内片,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这也是《十二怒汉》为什么神作的原因。
政治讽刺片中角色时不时会cue到政治制度,这个时候结合时代背景就很重要了。
《酒会》的上映时间是2017年,英国公投结束不久,公众对政府,乃至体制的不信任达到了顶点。
也难怪April会说,“不是所有争论都可以用投票摆平的”。
荣升卫生部部长的中年女人珍妮特,罹患癌症的大学教授比尔,灵修导师戈弗里德和现实主义妻子艾泊罗,在同性伴侣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玛莎和通过体外受精怀了三个孩子的基妮,神志不清的瘾君子汤姆,全程未露面的玛丽安。
一场庆祝珍妮特升职的party把这些人聚在了一起,在狭窄的空间里彼此试探、挑衅、周旋直至秘密被捅破,这部获得了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的《Party》通过展现巨大的冲突揭示了人们生存的荒谬性……01主要情节影片的开始,门被打开,短发女人(珍妮特)举起枪,黑黢黢的枪口正对观众。
而后,镜头一转,音乐响起,比尔(珍妮特丈夫)蜷缩在椅子里,眼神空洞地望向门外。
正在厨房做饭的珍妮特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
客人陆续到来。
艾泊罗(珍妮特好友)和丈夫戈弗里德从进门就开始争吵,基妮(珍妮特好友)一进屋就迫不及待地要见玛莎(基妮的同性恋人)并告知了她自己怀了三个孩子的消息,西装革履的汤姆(珍妮特好友玛丽安的丈夫)一进屋就把自己反锁进了卫生间,掏出又放回了自己的手枪。
冲突开始出现。
当七个人同时出现在客厅,交谈中出现了第一个转折点——比尔向众人宣布自己患了癌症。
各个角色的行为开始变得激烈,珍妮特表示自己很悲伤并提出要辞职照顾比尔。
剧情接着发展,几个人不断就比尔的病情展开争论。
汤姆质问比尔为什么不说出真相,这时出现了第二个转折点——比尔说他要离开珍妮特,和玛丽安(珍妮特的下属,汤姆的妻子)在一起。
珍妮特一个巴掌打在了比尔的脸上,气氛瞬间变得十分紧张。
在剧烈的争论间,牵扯出了比尔和玛莎在大学期间曾经在一起的情况,基妮瞬间爆发,声称要离开玛莎。
汤姆把手枪扔进垃圾桶,珍妮特意外发现手枪。
敲门声突然响起,珍妮特大步迈向门口,打开门,叫着,你说你爱的是我。
手枪举起,出现了开头那一幕——珍妮特和玛丽安(汤姆的妻子,比尔的出轨对象)也有情人关系,此刻门外站着的正是玛丽安。
02技法分析电影充满了巨大的戏剧张力,70多分钟快节奏的冲突展现更多地带有舞台表演的风格。
整部片子逼近镜头很多,演员脸上的表情清晰而准确,对手戏异常精彩,给观众以酣畅淋漓的观感。
另外,由于这是一部黑白电影,隐匿了色彩的场景对光线的要求很高,而这部电影精致的打光无疑是优秀的,尤其是玛莎和基妮最后发生巨大冲突的那一段,玛莎的脸在不同时刻隐匿在黑暗中的比例和部位随着二人对话的推进不断改变,配合玛莎细腻的表情变化,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气氛。
配乐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道格玛誓言》中有一条:“不可制作脱离画面的音响,不可制作脱离音响的画面(除非存在于现场的有声源音乐,否则禁止使用音乐)。
”这部电影严苛地遵守了这一规则。
剧情设定比尔喜欢听音乐,因此房间里的留声机大部分时间都在播放着不同的音乐——包括爵士乐、迪斯科音乐、古典哀乐等。
不仅音乐旋律根据剧情需要营造了不同的氛围,切换音乐这一行为本身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电影的细节一方面为情节做铺垫,另一方面充满了隐喻色彩。
影片中出现的第一首配乐中有一句歌词:“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为之后比尔公布自己和玛丽安的恋情埋下伏笔;珍妮特窥视窗外玛莎和基妮的对话与之后她和玛丽安同性恋人关系的曝光形成呼应……在隐喻方面,影片名字“party”一语双关,既指庆祝珍妮特升职的派对,也有政党的意思;珍妮特跪在地上安慰比尔之后抬起膝盖,拔出扎进肉里的玻璃碎片,而这碎片恰好是开庆祝酒时散落在地上的,寓意珍妮特所谓的政治成就实际上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03思想隐喻“《Party》在光怪陆离的情节中散发着黑色幽默,同时又蕴含了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对英国政治的讽刺,女权主义体系下的家庭状况,同性恋人的困境和矛盾,对现代婚姻意义的探讨,当代科学和宗教的碰撞,现代人感情的复杂存在形态。
当珍妮特说出那句“我觉得自己自始至终都在追逐海市蜃楼”时,荒谬感从她挫败的表情里表露无遗。
这也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
一方面,思想的解放、文明的进步给过去所谓离经叛道的行为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大多数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一些“叛逆”行为;另一方面,“沉默的螺旋”(见文末注释)越来越快、越来越紧,使人们不得不伪装自己的“叛逆”,在“正常”的生活轨道里,“体面”而“自在”地活下去。
而这种伪装,究竟能持续多久,却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了。
结尾败笔,但是胜在短啊!才70分钟,一眨眼就看完了好吗?作为小品可以打四星,正经电影就只有三星了。看一群戏骨撕逼挺有趣的,娱乐小片。PS:The Party也是“政党”啊 lol.
雪姨口吻: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啊。
精悍的小品
笑点很密集。贵圈很乱,以及食物链的顶端是历史系女博士。
人没醒过来可能就是音乐不对。
很平庸吧,party就是那个党徒party,一屋子女强男弱的后后女性主义困境,说教混杂着自我趣味的沉溺。
要不是为了这卡司,我真的忍不了这样的一场“酒会”...
两星半吧,虽然欣赏不了,但剧情紧凑环环相扣处理得挺好的。
搞什么呢,没有对节奏的控制力跟情节冲突点的精准拿捏就不要玩封闭空间的人物矛盾片了吧。
三星半这部电影在同类影片里算不上出彩但这样的电影算不上很多每个角色身上贴着明确的标签,而这些标签离我们很远但看起来,还是有点带感的
阵容和剧本没话说,70分钟好好享受吧,对我这种上帝视角情绪平静的人来说太适合自我分化了,演员还是老的好,欧盟影展能在电影院看真开心。架构和《八月,奥色治郡》神似
台词僵硬尴尬
这类的看累了,欧洲白左片也就这样了哈?
家長里短舊情爛事
导演是愚不可及的。
德版蓝光原盘
低级舞台剧,全在台词上做文章,连起来看全是刻意
相形见大绌。
开场不错,中间拖沓,结尾硬转,耶鲁的点笑了一下,哲学元素似乎不是个很好的主意~(2017.9 想看)
这调调,倒也合胃口。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女导演的原因,总觉得小处精巧,格局却不算大。老派英国佬对虚拟币很唾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