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ccav6看了个电影《极限救援》,我晨哥还是那么萌,救援剧能拍成爆笑喜剧足见导演功力。
黑龙江人的心都大过天啊,父母能让一岁多的娃被大鸡骨头卡了嗓子,紧急出门去医院两人还不带手机(好吧其实一个人我是可以接受的但两个人都。。。
),司机师傅一边飙高速一边打电话听电话一边安慰父母一边劝架时不时还得回头去看看小孩,后座的父母除了急、哭、向司机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要快还不能颠簸,赶快求救)、哭、吵架互相埋怨、哭以外什么都没干(还干了一件事就是紧紧抱住娃死也不撒手),还有经典的高速上两高速车并排隔车窗扔手机(编剧脑洞大过天,流体力学哭晕在厕所,交通局你们倒是管管啊),探出半个身子往车顶系红围巾(只要车窗开个缝把围巾夹住就好了啊又不是美国傻大片要跳车扫射么。。。
orz),医生以身拦出租(心疼一下小车司机们的小心脏啊),电台能搞到医生家里座机电话却无法用手机联系,医生必须跑到电台去才能跟司机通上话然后再去医院。。
orz(你们担心送小孩的车在高峰时段堵车,就没担心过医生被堵在路上么),医生好不容易到了当父母的又哭又吼什么都听不到,儿科医生先得当心理医生,而且这个妈信直觉不遵医嘱,医生叫孩子倒立五六分钟这妈一分钟就说没用然后给放平了😂,当然最后孩子是得救了,但最最重要的,妈蛋你们没付出租车司机车钱啊!
跨市跑高速啊!
为什么看到最后我觉得这样的爹妈养的孩子还不如死了比较好呢。。。
orz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父母的要冷静,在二孩时代,珍惜数量激减的儿科医生。
出租车车牌黑M,黑龙江绥化市,距离哈尔滨车程1.5小时,看来是连个靠谱的儿科医院都组不起,卡鸡骨头这么危险的事还得跨市去哈尔滨医院取。。。
orz然后假如生活中真发生这种事,处理方式应该是1.除了儿科医院还有正规医院的儿科,这种紧急但没什么技术要求的病啊痛啊伤,请就近解决,不要都涌进省会城市三甲医院。
(比如电影里小孩呼吸困难,是个公立医院都会一针刺进or一刀切开气管(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窒息问题早解决了,然后再慢慢取骨头就好,如果娃呛进去的是个豆子啥的这一路车早死了。
)2.如果堵车,请报警,联络交警,而不是找个广播电台(到底是怎样的脑回路会去找广播电台的)。
另外120直接询问医生路上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紧紧抱着。
114不通,110和120不可能不通。
最后,虽然挑了这么多毛病,个人感觉都是逻辑硬伤,所以会不停地出戏,生生笑成喜剧。
而且该剧的艺术成就。。。
基本是0吧。
不过这样小成本又贴近生活的电影至少比现在国内所谓大片要好看(不过哈尔滨的交通,出租车司机,呵呵,电影啥的别信啊),让人一路笑出眼泪看到最后,导演有在认认真真讲一个故事,连贯性还是很好的。
(不要跟我说连贯性是基础,这个基础做到的现在的国内电影电视剧真没几个)
感觉像是给那个FM92.5交通台做广告。
应该有更好的事迹来给改变吧,这其中有常有违常理。
只是因为李晨才看的。
这电影太感人了,我一个东北大胖子居然无数次的落泪.看完我才觉得原来我所生活的地方,这片热情的黑土地有这么多的好人.这种感情真是很难表达,这就是那种冲乎于天地间的力量---人心的力量! 这个故事本身来说在平凡不过了,就是一个孩子嗓子里卡了个鸡骨头然后从安达走哈同高速往哈尔滨儿童医院赶的事.但就是真这么平凡的故事打动我确是最深的.我受到的震撼也是最深的. 首先是在高速公路上路人们往出租车里仍电话,还扔了四个.然后就是那个医生要赶往电台路人们纷纷的支招,确保医生尽快地到达目的地,最后就是我看几次哭几次的地方.当那俩车驶入哈尔滨最繁忙的路段-奋斗路-时路上的车居然让出来了一条路,然后鸣笛示意好运.最后当然是大团圆结局了. 真的你要是不自己亲眼看见,真的体会不到那种泪水夺眶而出全身像触电一样的感觉.我真为身为一个哈尔滨人而自豪.身为一个东北人而骄傲.同时我也感觉到了广播的力量.广播作为一种和老百姓可以直接交流的媒体中介真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其号召的力量真是相当惊人。
而且他们将职责和责任发挥到了及至,他们的工作是神圣的光荣的脱离这个喧嚣都市的平静和伟大。
看来现在的社会还没有解体到冷漠的程度,我们这座城市的黄晕还没有消失而且是越来越美了。
其他什么华丽的辞藻就算再堆积我看也不能形容出这份属于老百姓最真最诚的情感。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可以拐弯抹角的掩饰自己的感情,却不能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只有绕了地球一圈之后,才发现原来最美的地方是家乡。
为什么俩个人明明都感觉不错,却因为身外的事情而不能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对自己,对亲人,和对爱人普遍的表达方式。
啥也不多说了,这电影真的贼好!
如果你有空的话,如果你是在家当宅男或是宅女的话,如果你想感受东北人的热情的话,如果你大哭一场的话。
来吧!
来看吧!
看看啥叫真情感动人!
啥叫乐于奉献的人!
啥叫将职责进行到底的人!
啥叫东北人!!!
说实话,这部电影在剧情和技术上有很多不足,显得比较老套,但题材真是不错,同时也看到了演员和导演都很努力的在弘扬一种大爱,弘扬一种高尚的精神。
宝宝需要急救,一条生命牵动千万人的心,三轮车老伯伯使劲蹬车、出租车司机抢喇叭、女播音因担心而失控,这种人性的本能看似毫不起眼,但一幅幅画面却汇成最美的风景,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淳朴与善良,中华人民的博爱之心。
1: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是一个问题,而且将长期成为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2:这不电影的思想很积极,它很深刻的解释了什么叫以人为本,声明叫重视人的生命。
为了就一个孩子社会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就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
这个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不少,比如这个电影、比如这个电影中的一些人和事不过,毕竟我们还会感动,还会流泪所以,我喜欢这个有缺点的电影比没有缺点的电影好,哈哈因为这是现实
昨天晚上在电影频道看了,还没看上开头,完全是换台换到的,看到片名是《极限救援》,想起大豆同学在上海电影节期间作为电影频道的评委,对本片还是颇有赞誉,就放下遥控器打算看两眼,没想到居然还很好看,一直看到结尾。
作为一部数字电影,如果非要挑缺点,自然是数不胜数。
不过对于一部国产的数字电影如此苛求就意义不大了,因为很多问题其实是出在成本制约上。
尽管本片看起来还是显得很粗糙,但能让我一直看下去,对于一部在电视里放的电影来说,确实是做的很成功了。
按照豆瓣上的剧情介绍,《极限救援》取材于2005年感动哈尔滨人物事件——2005年高考期间,因突降大雨影响交通,许多考生受阻于途中。
在冰城出租车司机及广大市民的帮助下,最终使考生们安全、及时地到达考场。
《极限救援》的创作者对原型故事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和改造,将考生群体浓缩为一个一岁的婴儿嗓子眼里卡了一块鸡骨头急需救治,却在前往医院的途中遭遇了堵车、撞车、交通高峰等一系列困难,将影片的危机感提升到最强。
很明显的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在叙事技巧和节奏上,做的相当不错。
基本上,《极限救援》就是《一线生机》+《生死时速》的国产山寨版。
视角处理上很有特色,和传统的国产电影相比有了很大进步,虽然在技术上做的差了点,但意识很到位,很多场景的镜头处理虽然还带有电视剧的痕迹,但已经开始努力做到机位和角度的变化,看起来节奏感很好。
叙事节奏也明显有了变化。
尽管我们可以说它是在抄袭或模仿好莱坞甚至是美剧,但这次的本土化做的不错,多线叙事,平行剪辑,每条线都在不停地制造障碍和困难,然后再不停地解决,把戏剧张力能一直维持下去,就凭这一点,《极限救援》就已经值得我们赞扬了。
作为一部数字电影,估计成本肯定是受到限制的,但片中还是出现了少量航拍和电脑特效镜头。
虽然受制于成本,最后的效果比较粗糙和勉强,但这些镜头的出现体现出了一种意识,而且都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不是那种为了炫耀而出现,而是因为叙事节奏需要而出现,这也很值得赞赏。
本片编剧对于人物的设置也很明显地借鉴了好莱坞商业类型片中的模式,所有角色的设置都非常功能化(这不算贬义,而是对本片结构的表扬),同时也有人性小细节的照顾,最后结尾的小幽默也很赞。
虽然本片在技术上是粗糙的,但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实制作水准。
正视落后,奋起直追吧。
[补充一下,海报做的太傻了!
]边看片子边和小关同学用短信交流,他很强地回了一句经典:山寨是电影强国的第一步啊!
对于《极限救援》来说,虽然很山寨,但该有的都有了,这就是最好的第一步。
查了下资料,本片导演孔笙曾导过电视剧《闯关东》、《前门楼子九丈九》等,还执导过另两部数字电影(或电视电影)《狩猎者》和《绝密押运》。
《狩猎者》我也曾在电影频道看过,不过2004年拍摄的《狩猎者》相比之下就很一般,很多地方做的就没有这么到位。
我不是学电影的,不是影评人,只是普通小群众一枚,如果是专业人士,真的不必评论这部片子技术问题,因为瞎子都看的出来航拍镜头拉近切换时候的过渡不自然。
如果不挑剔技术问题,那么只谈论剧情。
首先这部电影不是写实电影,挑剔电影中剧情脱离现实的请转身。
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是--展现一个较高的社会公德面貌用生活中普通角色为原型,是因为看上去就像身边发生的事一样,代入感比较强,如果是军队、政府、富商等层次,你会有什么感触吗?
不会,因为大多数观众都是普通群众。
剧情基于日常生活,小孩子吃骨头卡嗓子,出租车,堵车,交通广播,交警,所有的一切全部来源于百姓的常识,没有高科技没有你不懂的领域。
基于以上基础,影片把公德层次提高,不管你是主角还是跑龙套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公德心。
整个影片没有一个人不支持或者阻碍小孩子去医院。
影片不是说明司机怎样,交警怎样,医生或者电台怎样,它想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很强公德心的群众形成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试问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哈尔滨的群众做得到吗?
我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但我不确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我也去过很多城市,我也不能肯定哪个城市的群众普遍公德心有这样的水平。
也许您会说---这事在我这发生了我也会那么做。
但在这之前请您不要随地扔垃圾和吐痰。
不能否认的是,不管怎样,感情在观影过程中是波动的,气愤、抓狂或者感动。
眼睛被某些现实的框架蒙蔽,看不到电影真正的思想。
这个片子烂,它烂的是技术是逻辑是演技,但是它不烂的是思想是展现出的拥有美好道德的世界。
这样的电影,总比那些大场面大成本大阵容无思想的电影强多了。
我感动了,因为我在电影里看到礼制的社会。
若民载德如此,国可无为而治也。
没有逻辑夸张的没有边际情节非常弱智我感觉没看过这么烂的片子真是很浪费了李晨等演员……仅为个人意见
从来不看电影频道放的过期电影。
今天偶然点到它,放的就是《极限救援》,耐心滴将它看完。
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家有难,N方支援场景很简单:车内,交通台直播间,高速公路,医院人物很简单:司机,父母,主持人,医生还有N个路人甲。
语言简单:可爱憨厚的东北话,没有一丁点浪漫华丽的语言...........所有所有的都是那么的简单只是意义不简单,完全体现了雪村同志那首"俺们那个都是东北人"里的淳朴。
简单的场景突然把人性都带到了原点就拿手机来说吧,光是手机,在高速上就受到了四个。
我坚信,他们在帮忙的同时应该没有去考虑之后是否能拿回手机,心中仅是只有一个理念:救孩子。
社会的复杂,功名利禄的争斗,让人们已经渐渐失去了应该有的本性。
就像是光亮的银器,倘若长时间不擦拭,总会失去它本生的色彩。
但一经我们的擦拭,它又重新回到了它的光鲜。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事件,需要这样的影片。
不错,值得发扬广大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3.0。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哇哦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渐入佳境。夏日就这样一去不返。台词写得很有散文诗的味,非常喜欢。最后突然想到打雷姐的summer wine和summertime sadness.
情感处理得克制冷静,大片的留白让人浮想无限。这一天结束了,夏天结束了,有些事发生了,有些事没发生,都叫人抓狂。非常好的be美学。
喜欢看克制的“爱”,但下次请多一点糖
俄语好催眠
偶然在b看到这个片子的切片,两位演得实在很美妙,带着大鹅特有的冷咧,不过大鹅这么崆峒的地方能出这类片子也是很有意思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把记忆封存在草莓蜜酒里,它会永远属于夏天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