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喜欢《冷山》多么大众,我仍要说我爱这部电影。
我相信爱在等待中经历考验,变得坚韧。
如果你能挨过那些寒冷、孤寂的黑夜,而不离不弃,这份爱值得你守候一生。
前提是你的爱人同样如此眷顾着你。
inman与ada那个深长的吻让我无数次为之心动不已,那是彼此倾心的回应,当他们的唇碰到一起,他们得到了对方的肯定。
那些爱慕的眼神是真,心里的悸动是真。
之后,ada开始了漫长的等候。
初尝爱情的甜蜜让他们在离别时忘记痛苦。
我想起我与他在那个早晨的分离,坐在车里的我们彼此握着双手,默不做声。
我甚至还没从那两天一夜中的缠绵中醒来,那些炙热、温情,不停的在眼前回放。
车子停下来,我贴了他的脸,然后下车,看着车开进码头。。。
然后木然的走到公司。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每每回想那个时刻,都忍不住要掉下眼泪,可是当时我没有,之前太甜的幸福让我来不及意识到离别的痛楚。
就这样,我与我的爱人分别了。
当inman读ada写的那些信,那种思念的艰辛席卷而来,我控制不住泪水再流下来。
ada最后祈求inman停下来,我想起我,是否真的如ada一样勇敢,求爱人回到身边。
我说不出,那些思念我无法坚持的写下去,因为我怕你不回应,我渺小的自尊心使我变成一个只会自怨自艾的怨妇,只知每夜在失眠中体味痛楚。
我不知道inman的死对dad到底意味着什么,反正只有极致的悲伤才能刻骨铭心。
也许ada的余生仍不断在感叹inman回来相聚的时光太短暂,那些温暖的记忆又是一闪而过。
如果,如果当时知道他会永远离自己而去,至少相聚时会提醒自己铭刻分秒的记忆。
有人说,inman应该死,他在死亡前逃避了千万次,上帝已经对他眷顾,允许他回来给ada一个孩子,这已足够。
且在结尾,我们看到ada幸福而平和的与inman的孩子共渡余生。
在这个残酷的结局里,爱情永恒了。
没有让观众看到激情过后的平淡,平淡过后的放弃。
在深夜,我仍为我的睡眠而担忧,音像里放着那首《you will be my ain true love》。
我幻想,我们走在海边的栈桥,走在山间的田野,相扶着,注视着,深长的一吻。
04年拍的,感觉就确实是比较早期的叙事风格(虽然也很难描述具体哪种),叙事总体而言是中规中矩,但毋庸置疑是经典的。
名字起得也很好。
剧照也太漂亮了。
一下子吸引人看。
都没反应是狗镇女主,妮可太漂亮了,眼睛颜色太美了,脸很白皙太纯洁了。
一开始还觉得额头有点长有点奇怪,但后来就是觉得很漂亮,气质实在太好。
最喜欢的就是穿着一身黑扎起腰带的风衣,黑色阔腿裤,戴着黑色帽子,太飒了!
男主也很帅。
不得不说剧中蕾妮确实不太像妮可那种魅力,脸较为圆润,确实适合演像bj单身日记这种更呆一点的角色捏。
战争的场面其实本身比较少,就是开始参军那段有,主要还是通过男主作为逃兵的所见所闻以及女主所在镇的一些变化展现战争带来的后果,逃兵这个视角带来的思考也还是比较新颖的,能说逃兵是不忠于纪律的吗?
但本身发动战争就是违背人性的。
最后结局是能预料的悲剧,但导演总体还是温柔的,不会故意恶心人,很多像宝宝母亲、逃兵妈妈、女主结局都是好的。
可能就是因为电影设置上其实也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然后有些剧情也的确有点奇怪,比如蕾妮这条线,让人猜测她人到底好不好,一度怀疑是她举报了隔壁家偷藏逃犯,一度担心她觉得男主回来要威胁自己而在刮胡子的时候杀了男主,就会觉得有点奇怪吧,感觉有些没必要,也不太扣主旨,仿佛是非要拉上蕾妮,然后给女主设置个“女仆”。
总之,从忠贞纯洁的爱情反映战争的残酷,从最开始大家一心盼着打仗,到最后人们只祈盼活着。
只能说,人类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只会想要利益与征服…没有发生到自己身边便不能感同深受。
想到俄乌到现在也依然不断发生冲突(甚至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关心了)。
最大的愿望就是世界和平。
战场上的描绘可能只有20分钟,但是残酷不仅是在血泥中的士兵 弹药 血肉模糊 尸横遍野。
战场之外只有更多血泪 战争太残酷了 以至于影片里每一个温暖的片段都反而让人觉得悲情 每一个善意闪烁的瞬间都反而让人感到心酸*What we have lost, will never be returned to us. The land will not heal, too much bloodThe heart will not healAll we can do is to make peace with our past and try to learn from here it.*Wars makes some things pointless但是最后的希望是抱有希望 电影也拍的很美 绝美的爱情 等待 等待 等待...真切的友情 亲情 温情plus让人动容的画面 转场 台词 人声和配乐!
*A source of little visible delight, but necessary————————————————————泪崩的台词&bgm🥹And you will be my ain true love.🎵🎵🎵🎵 The field is cut and bleeds to red.The cannon balls fly round my head', When I've gone to find my ain true love'. 🎵 the dreary region of the deadWhere all things are forgot🎵I am just going over JordanI am just going over home🎵And me, poor girl were dead and gone And a green grass growing over my feet *like when you’re at a Bishop’ Creek,and you’re thirsty on the water’s so cool.📮If you are fighting, stop fighting if you are marching stop marching ❤️🩹I’m reaching cold mountain before you*I am like the boy who goes for wood in winter and comes back in spring with a whistle. like every fool sent off to fight with a flag and a lie.🗡️if I had my way they’d take metal altogether out this world. every blade ,every gun👋I love you darling ,in case that big old sky falls on our heads *He always smiles. He don’t mean qnothing by it. I told him there ain’t nothing in this world worth a smile.*Every piece of this is man’s bullshit The call this war a cloud over the land Hey, but they made the weather, and then they stand in the rain and say “Shit, it’s raining”❤️🩹You are all that keeps me from sliding into some dark place *A thousand of moments they are like a bag of tiny diamonds. No matter if they are real or thing in I made up.*If I had goodness, I lost it If I had anything tender in me, I shot it dead things pointless
其实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我是分两次看完的。
因为晚上窝在被子里看,又想睡觉又想看的,还快进了看。
这样是不是很对不起这样一部备受好评的电影啊。
哈哈。
其实看完冷山,没觉得他们有多相爱,只是从内心里觉得这是什么样的一见钟情呢?
就像inman做了逃兵,逃了大半部电影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冷山见到ada,甚至被ada当做坏人要拿枪打他。
那一刻inman的内心该有多失落啊,为了你跑了那么远,经历那么多,如果我就这么转身离开,你却没有认出我,那么我所做的一切都还值得吗?
所幸的是ada隐隐的认出了满脸胡子的inman。
重逢后的那夜篝火旁,两人的对话也告诉了我这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一见钟情,也有ada为inman如此等待的理由了。
Inman: You are all that keeps me from sliding into some dark place. 英曼:你一直在帮助我不让我滑进某些黑暗的地方。
Ada: But how did I keep you? We barely knew each other. A few moments. 阿达:但是我该怎么帮你?
我们几乎对彼此不了解。
一些瞬间。
Inman: A thousand moments. They're like a bag of tiny diamonds glittering in a black heart. Don't matter if they're real or things I made up. The shape of your neck, that's real. You were always carrying a tray. 英曼:一千个瞬间。
他们就像是在黑色的心脏里一袋闪闪发光的小钻石。
不要在意我做的那些东西是否真实。
你的脖子的形状就是真实的。
你从前总是带着一个盘子。
Ada: You wouldn't come inside. 阿达:你不会想进来的。
Inman: I wouldn't come inside. 英曼:我不会想进来的。
Ada: I had to carry a tray to come out and see you. 阿达:我必须带一个盘子出来,看看你。
Inman: The way you felt when I pulled you to me. That kiss- which I kissed again everyday of my walking. 英曼:当我把你推向我的时候你的感觉。
那个吻——每天我走的时候都还会再吻一遍。
Ada: Everyday of my waiting... 阿达:每天我都在等待...Ada: Longing...盼望着...Longing to see your face盼望着看到你的面庞Inman: [to Ada] If you could see my inside, or whatever you want to name it; my spirit, that's what I fear. I think I'm ruined. They kept trying to put me in the ground but I wasn't ready. But if I had... if I had goodness, I lost it. If I had anything tender in me, I shot it dead! How could I write to you after what I'd done? What I'd seen? 英曼:(给阿达)如果你可以看见我的内心,或者无论你想称呼它什么;我的灵魂,那就是我所担心的。
我想我已经完蛋了。
他们不停地把我放到地上但是我还没有准备好。
但是如果我曾经有...如果我曾经有良心的话,现在已经丢失了它。
如果有任何能打动我的东西,我都会把它毙了!
在我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我怎么还可以给你写信呢?
我看见了什么?
对于inman这段话我想ada的回答就是片尾那段独白了吧,一切都恢复了,ada带着inman的孩子在农场了过着简单的生活,但也像ada说的那样在这片农场里一切都存在着inman的身影。
也许只是一点点回忆但是却让ada回忆一辈子。
What we have lost will never be returned to us. The land will not heal - too much blood. All we can do is learn from the past and try to learn from it. 我们失去的再也不会回来,大地不会复原,太多的血,心不会复原,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让过去的事情过去,从中吸取经验。
There are days nowwhen I manage not to think of you.When the needs of the farmcall with more urgency than my heart..This time of yearthere's so much life everywhere.I find you in all of it.As if you were still walking home to me.If you could see us nowthis Easter day at Black Cove,you would knowevery step of your journey was worth it.有时,我能做到不去想你,是在忙于农场,而无暇思考的时候..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地充满生机到处都有你的影子仿佛你还走在回家的路上如果你在复活节的墨湾农场看见我们你就会明白你所做的一切都得到了回报。
我或许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我记起那扇窗隐约透着光!
为了那光,那微弱的光,那耀眼的光!
那里会有太阳!
我坚信!
我必须去!
哪怕前路荆棘,哪怕付出生命!
我必须去!
……我找到它了。
“嘘,推开它,推开它,”我悬着伤痕累累的手,小声地说着。
我开始因为没有死在途中而感到害怕,如果窗后仍是黑暗。
当战争来临大多数人来不及想为什么没有主义的人和被奴役的人一道往土黄的衬衣上套上军装开枪吧——去杀死对面的陌生人!
只有女人们顽固不化将自己的一生迅速托付给年轻人年轻人却被马车拉走而老父亲在雨中因衰老而死 “如果你在打仗 你要停止开枪如果你正奔向战场 你要停止前进——回来吧我已向你托付终身!
” 是谁给你下了迷魂药像迷死一只蝴蝶是谁让你丢下犁耙在太阳下山之前赶你出门引你穿过长夜去开另一个老实人的门
自战场归家的旅途跨过沼泽与草地越过雪山和丛林尚有几程?
怎样在集体无意识的血腥战争中保持本性的善良和正直?
《冷山》的答案简洁明了:远避战争阴影的途径就是趋近爱情与亲情。
反战主题电影屡见不鲜,连结尾都是现成的,可怎么把一个故事说得丝丝入扣,导演明格拉不是第一次操刀了。
我一直不敢把《冷山》完全归结成西部片,一方面它有美国西部片白手起家、快意恩仇的价值取向,而另一方面又因为男女主人公情感都过于矜持沉默有了英式电影冷峻含蓄的风格,甚至它的大部分剧情更倾向于公路片:男主角英曼从南北战争战场一路逃亡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男女老少黑人白人南军北军,一路被战争毁坏的家园被扭曲的人性,一场战争翻起社会底层的渣滓和邪恶,无数像帝格这样的恶棍借着战乱横行霸道鱼肉乡里,他折磨善良乡民的情节绝对让人想端起来福枪往他脑袋钉上一排子弹,而悲哀的是,不是每个帝格都能死的那么大快人心,这是后话。
牧师女儿艾达是南方养尊处优的标准淑女,乡间小子英曼只是个气质忧郁又沉默寡言的英俊小伙,明明互有好感碍于礼节与自尊都爱端着,战争的到来催化了他们的爱情,而英曼未来得及与艾达互诉衷肠就匆匆赶赴前线,临行仓促的一吻成了离别四年中反复回忆的温情。
没人知道战争要持续多久,也没人能保证刚萌芽的爱情能在战争与时光流逝中依然坚贞,艾达起初的期盼在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无以维生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思念与贫困大约能要了这个富家小姐的命,看到光鲜靓丽的她换上肮脏的衣裙躲在废墟般的小屋里靠好心的邻家太太一篮子食物接济时不道声心酸是不可能的。
英曼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战争逃兵的污名时时拖后腿,除了躲避南军的抓捕还得抵防北军的扫荡,一路缺衣少食栉风沐雨更要时时忍受内心对去路恐惧的煎熬:艾达少数几封能收到的来信中可见她的困境,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淑女如何能在乱世中依然守候他的归来而不是迫于现实另嫁他人,而且见过一路相似的悲剧,英曼未必没有考虑过这样的可能性。
故乡的艾达是他与过去生活的连结,也是他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如果说战争的残酷催生他们的爱情也更强化他们的爱情,现实太惨淡,唯有梦境中的心上人纯洁美好一尘不染。
比英曼好一些的是,艾达还有露比,露比简直就是个天使,强壮悍勇得像印第安土著姑娘,刚刚适合拯救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奄奄一息坐以待毙的娇小姐艾达,从翻草堆修羊圈到种蔬菜挤牛奶一一学起,钢琴被卖了,银器也被卖了,而唯一可欣喜地是:艾达适应了这个乱世强悍地生存了下来,以至于两人重逢,第一眼都没能认出对方。
一个是衣衫褴褛瘦弱干瘪的络腮胡糙大叔,一个是手端猎枪蓬头垢面的乡野村妇,都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钢琴佳人,绿意生机都已是昨日,好在他们的眼中依然能清澈倒映出彼此。
英曼完成了他归家的旅程,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也一枪打死了卑鄙小人帝格和他的同伙解救了爱人艾达,这也就是他归家的最大意义。
战争毁了熟悉的家园与生活,带走了心爱的情人,可是爱却永不止息,生命依然得以延续,只要足够坚强足够耐心,百年后跨过约旦河我仍等待与你相遇。
我看电影的时候觉得小说的作者应该是位女性。
说不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即使不是女的,也势必是一个内向的,经常一个人闷想的人。
Charles Frazier是英语博士,本来在大学任教,但是1990年他离开校园,回到北科罗拉多家乡,带着妻子靠养马过日子。
此后7年,他于46岁断断续续写完了《Cold Mountain》这本小说。
Cold Mountain是Southern Blue Ridge Mountains中的一座山。
海拔6000多英尺。
早年印第安人将此山叫做Datsunalasgunyi,相信在Cold Mountain山后,有一座世外桃源,没有包括战争在内的任何痛苦。
W.P.Inman是作者Frazier的曾伯父。
所有对Inman先生的了解都来源于道听途说和自我想象,没有照片,没有信件,没有笔记。
《冷山》的故事,描述了战争与爱情。
其中的大场面特写是在罗马尼亚拍摄。
故事情节看似非常简单,一个男人,要回家,找他的爱人。
一个女人,在家里,等。
他们一共只见过几次面,互赠过两张照片一本书一套钢琴谱。
他们之间的对话也极少,只用一个吻,这事儿就定下了。
而无论等的人还是回家的人,一边固执的坚持又一边怀疑。
“他/她 还记得我么?
他/她 还爱我么?
或者说,曾经爱过么?
”除了这两个主角以外,里面充斥了关于战争的残酷,对家庭、人性的破坏。
Inman是在经历了南北战争中最残酷的铰肉战役之后,对所谓的正义、敌我、生命都有了新的认识。
而在作为逃兵回家的几个月路程中,遇到了偷情的牧师、骗子、色情狂、好心的老太太、孤独的母亲等等。
Ada在等待他的过程中不停的写信,只希望他能回到自己身边。
被战争逼得从一个娇小姐变成农妇。
遭受所谓保安队的欺辱,朋友被杀,家庭被毁。
战争无论是在前方还是在后方都是噩梦。
……战争毁灭了所有算得上美好和幸福的东西。
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故事用相见难取代了一般的相爱难或者相处难,结局不知道能不能算美好。
但它至少让主人公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仅此一时一刻。
如果他们一直在一起,会不会像Inman所担心的那样:“有关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不知道将来会变成什么样……我心里几乎可以预测,你一旦知道我最近所见过的一切,和所做过的一切,大概不会(再爱我了)。
”Cold Mountain之后还是冷山吧。
(一)群情激昂的时候,世界只有对错。
北卡罗莱纳州的青年奔走相告:“我们开战了!
我们开战了!
我们开战了!
是时候了!
”是的,时候到了,他们盼望的战争终于要打响了。
农夫,木匠,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是男人,都应该上战场了。
他们中大多数也都非常渴望去战场,消息传来,群情激昂,终于开打了,打死那些北贼,为了富人拥有奴隶,打死那些北方佬!
狂热的时候需要冷静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公共暴力。
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遇见它,也可以在经典著作如《双城记》的开篇遇见它。
人们总是怀有过多的热情与自信,总是认为“是时候该干些什么了”。
永远不要相信那些给你承诺的人如果他们知道,经过几年的厮杀,可恶的北方佬最终赢得了战争,也许他们会有一丝犹豫或怯懦;如果他们知道,那个自称是王法的提格先生日后会毫无人性地糟蹋他们的家园,折磨他们的父母妻女,射杀逃归的战友,也许他们的信念会有所动摇……遗憾的是,生活如同研究,一点儿也不能有假设,更没有什么“如果……”。
这些雄赳赳气昂昂的战士列队奔赴战场,迈腿的一刹那,他们就彻底失去了荣归故里卸甲归田的机会。
人们渴望的战争毁灭了一切,世界变了,家园变了,大家都变了。
所以,永远不要相信那些给你承诺的人,永远不要相信那些怂恿你做什么的人。
提格先生自称是王法的样子,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为了讨要多收的学费,我们的班长带着一拨人午夜串联,鼓动大家罢课,然后又郑重地吩咐,我们几个发起者要坐到教室里去,你们不要去。
后来,大家果真不去教室,他们果真坐在教室里,我们果真拿到了退回来的钱。
对于我而言,同时拿到的,是对这种鼓动者的不信任!
从此,我不相信任何激情的宣讲与热情的鼓舞,尤其不相信振臂高呼者。
这部影片也在提醒我们,谁要是相信了,谁就是自寻烦恼,自找苦头。
英曼临阵脱逃的同一天战争打了三年多以后,可恶的北方佬越打越幸运,南方军队的败局基本上已经确定。
临阵脱逃的人越来越多,州长只得宣布:“凡士兵临阵脱逃者以叛国罪论处”,包庇逃兵的人也要被处死,财产还要充分。
这给了提格先生作威作福的堂皇借口,他与部下动用私刑,滥杀无辜,以正义的名义干着最无耻的丧尽天良的事情。
一时之间,冷山镇的情况正如艾达在信中所说,“每一幢房子里都发生着悲剧”。
以正义的名义悲剧来自哪里?
来自打死北方佬的爱国爱家信仰,来自州长的一纸政令,来自提格先生的王法……(二)结局早已预见,我们缺乏的只是经验。
英曼正在向冷山镇和它的悲剧奔来,同时,也在经历他乡的悲剧。
当英曼和他的战友在枪林弹雨中忍受煎熬的时候,冷山镇的牧师和他的宝贝女儿艾达也在苦苦支撑。
他无力阻止战争,也无法躬耕田园,只能在毫无希望中艰难度日。
最后,心力交瘁,倒在了凄风苦雨之中。
他死后,艾达的日子更加难过。
她说,自己“在黑暗的农场被遗弃”。
有人劝她离开,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另谋他就。
可是,她选择了留守。
为了爱情,她没有退缩,更不会自暴自弃,坚持着,等待英曼的归来。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却不知道未来怎么来漫长的等待中,好心的埃斯可先生建议她在井口拿面镜子看一下,那样可以看见未来。
埃斯可的夫人急忙打断他的话,可是埃斯可还是说了出来:“你都能,她也可以。
”是的。
这个办法很灵。
埃斯可夫妇看见了两个儿子的归来,他们神情轻松,丝毫没有等待的愁苦。
他们想不到的是,两个儿子躲过了战神的愤怒诅咒,没有躲过提格先生的就地正法,还捎带了埃斯可的性命。
在埃斯可家的井口,艾达看见了英曼的倒下和乌鸦的飞去,也看见了他朝着冷山疾行的身影。
她不确定这一切,甚至不相信自己看见了什么。
唯一确定的就是思念。
她给他写了103封信件。
这103封信是思念,是倾诉,是呼唤,也是自我拯救。
如果爱是一种信仰,那么,这103封信完全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爱人,一种是爱国。
无论哪一种,都十分强大。
英曼为了爱国的信仰,和拥有同样信仰的人奔赴了万劫不复的战场;又为了爱人的信仰,千里跋涉,不顾一切地奔回冷山。
冷山有艾达,艾达一直等候英曼,爱让她坚强,可以在痛苦中经受煎熬,在看不到尽头的煎熬中给英曼写信,书写自己的信仰:“自从你离开后,时间充斥着苦涩的片段。
”“假如你战死沙场,我再也无法与你相见,我该怎么办?
”“如今我仅存的一丝勇气,便是抱持着对你的信心……”“(你当年说我可能忘了你的名字,如今,)已经三年多过去了,而我还记得你的名字。
”“如果你在打仗的话,别打了。
”雪片般飞落的信件中,只有三封到达了英曼的手中。
收到第三封信之前,英曼身负重伤,奄奄一息,没有人相信他能活过来。
艾达,还有她送给他的书和照片却让他坚持了下来。
当然,还有那两封缠绵悱恻的信件和一个匆匆忙忙的热吻。
第三封信件给了英曼更强的忍受力,他活了下来,又因此生出了临阵脱逃的念头。
信念并不需要原因“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这是英曼的誓言。
为了回家,他“不远千里,长途跋涉,从东到西”,“跨过海洋,沼泽,翻越丛山峻岭”,“足迹遍及大地”。
显然,这个信仰与参战的信仰一样坚定,又同样缺乏坚实的内核。
长途跋涉中,英曼一直在自我否定,他不肯定他对艾达的爱,也不敢肯定艾达对自己的爱:“我几乎还不了解她,我几乎还不了解她”……是的。
其实,英曼并不了解艾达,艾达自始至终厌恶战争,英曼见惯了血肉横飞的现实,方才有所怀疑,慢慢感受到战争的荒谬。
艾达也不了解英曼,更不理解那个已经预见的未来。
她不愿意直面那个预见,她在信中隐晦地表达着犹疑,一而再,再而三。
编剧和导演在这方面十分用力,又不露丝毫的痕迹。
相比之下,镜头和情节却掩饰不住真相:主创团队想告诉观众,芸芸众生从来不缺少正确的预见,我们缺少的只是正在经验的经验。
只有经历了整个过程,迎来重逢,一切才得以验证,人生才如梦初醒。
醒来后,英曼和艾达面对的是人生的荒谬吗?
(三)谁没有经历过不幸,有人却看见了生机。
艾达在家园中饱受磨难,英曼在回家的路上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首先遭遇的是信仰危机。
逃亡路上,密林中,长发及肩的维齐牧师迷晕了那个已经怀上他的孩子的黑奴,准备将其扔进山涧。
牧师很害怕,不敢杀人,又不得不杀人。
他们的“教会规定严厉”,他怕信众发现他“身为他们的牧师,竟然偷生孽种”,那样,人们会杀了他。
这个色欲熏心的家伙,根本不会反省自己,也从来没有汲取教训,更没有真正的信仰。
后来,在逃亡中遇见一个放荡的女船工,闻知她的卖身价是三十几元时,他立即喃喃自语“我们有三十元吗?
”他在便秘之后准备排便前,一边快速跑向草丛,一边高声吟诵《圣经》中的文字,高呼“哈利路亚”……
这不是信仰的危机,其实是人性的丑陋紧接着,英曼又见识了升斗小民信仰的缺失以及肉身的放纵。
一个面孔苍白的家伙找到了失踪多日的牛。
原来,它死在了饮用水的源头。
他试图搬走那个巨大的尸体,却没有足够的气力。
这似乎又是一个意蕴丰富的隐喻。
英曼和结伴逃亡的牧师维齐帮助农夫解决了这个难题,随后来到农夫家中做客。
农夫自诉娶了个老婆回家,同时收获了老婆的三个所谓的妹妹以及他们的孩子。
饭桌上,农妇对维齐上下其手。
吃完饭,垂涎三尺的女人们迫不及待地动手了,她们顾不上母女关系与姐妹关系,争抢着要与两个陌生男人发生关系,毫无羞耻,家中的小男孩子则在一边若无其事地观看。
这是一个什么世界?
末日,末法,末途。
农夫知道这些女人的心思,却无心过问。
他心里想着的是赏金。
刚吃完饭,便借口会见一大堆朋友,急匆匆跑出去,告发英曼和维齐。
英曼有所觉察,只是喝了太多的酒,腿脚不便。
维齐根本不会想什么危险,民兵来到时,他正在与饥渴的妇人翻云覆雨。
民兵拴了一众逃兵和牧师赶路,不幸遇上了“可恶的北方佬”。
牧师和逃兵们趁机逃跑,引起了北方军人的注意。
混战中,民兵丧命,逃兵和牧师也悉数倒下,只有英曼侥幸活了下来。
苏醒后,英曼手上还锁着铁链,铁链上拴着死尸。
他只有拖着尸体艰难前行。
幸而遇见了牧羊的老妇,才挣脱锁链。
老妇人给英曼疗伤,听其倾诉,还为他宰了一只羊。
巫师的脸庞遮不住圣母的光辉显然,此中也有不可不辩的深意。
熟悉宗教典故的观众一望即知,这只羊和这位老妇人是西方文学文本和电影镜头中常见的隐喻。
此前,影片刚刚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维齐牧师、船工放荡女和农夫“犹大”形象,此处设置老妇人与宰羊情节,为的是维持人们对宗教的信仰。
如果此处没有殉道的羊和宰羊的老妇人,西方的某些观众可能会有些不适,其他观众可能不会那么深刻地去挞伐那贪婪和纵欲的人性。
圣母的光辉照亮艾达的家园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之后,英曼接过圣母的药和羊肉,重新踏上回家的旅程。
毫无疑问,这是自《奥德赛》问世以来,西方“回家”母题的又一次创新。
风雨交加的夜晚,英曼来到萨拉的家。
萨拉是军人遗孀,带着幼子艰难度日。
她的寂寞肉眼可见,见到英曼,还没有完全消除恐惧,便自述一个人带孩子,男人死了,在盖茨堡受的伤,到死都没有见过自己的儿子;儿子生病了,他不吃不喝;在给英曼换衣服的时候,说亡夫的身体与英曼一样匀称。
萨拉难以克制身体的冲动,先是暗示,再是直接邀请英曼为她做一件事。
英曼换上了萨拉亡夫的衣服和鞋子之后,并没有进屋,躺在廊下的苞米堆上。
萨拉请他进来,让他躺在自己的床上。
英曼没有如萨拉所说去帮她的忙,尽管这是彼此的生理需要,英曼却不想那样做。
他说,其实,他爱上了一个人……为了爱人,他才从东到西,艰苦跋涉。
只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吗?
并不一定。
萨拉何尝没有爱人啊,何尝不爱自己的身材匀称的爱人啊,她的春闺再无春梦,只有无定河边的皑皑白骨。
啜泣的萨拉让英曼无限同情,他决定帮忙,萨拉却打消了这个念头。
两个苦命人相拥而眠,让人肝肠寸断。
因此,我在这个情人节的夜里,通宵不眠,敲打下这絮叨的文字。
故事依旧在继续,天明之后,萨拉突然叫醒了还在熟睡的英曼,因为“北方佬”来了,他必须走,否则,自己会受连累。
北方佬来了三位,嚷嚷着饿了,要找吃的。
其中两个特别凶狠贪婪,以萨拉的孩子为要挟,逼迫萨拉交待出藏在屋后的猪,之后又试图奸污萨拉。
另一个士兵人性未泯,俯身照顾扔在地上的婴儿。
当英曼持枪出门时,他正在给婴儿系包被。
英曼或许没有看见这个北方大兵的善良,他不愿意再杀人,有意放他走。
受到羞辱的萨拉却不问青红皂白,冲出门来,一枪打死了转身逃跑的善良士兵。
这一幕,道出了人性的多样与命运的复杂。
谁是谁非,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就是这样一出悲剧中的悲剧,让我看到了美好。
尽管这美好稍纵即逝,甚至带来了荒诞与悲伤,但是,我们总算看见了正常的人性和正常的人性冲突,比那变态的维齐、“犹大”式农夫好多了。
现实生活中,圣母罕见,变态和犹大并不少见,我们崇敬圣母,更渴望正常的人性。
作别萨拉,英曼终于回到冷山。
相逢的刹那,艾达举枪射杀了野鸡,又将枪口对准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
很快,她认出了英曼,四目相对,泪眼矇眬。
或许,在她的眼里,大胡子英曼已经变了;而在大胡子英曼看来,这个举枪的妹妹也已经不再是初次相遇的那个牧师的女儿。
战争改变了一切,物非,人亦非。
他们没有立即相拥,也没有做出电影中经常见到的其他举动,只有一长串的对白,通过一番交谈,刻画了此前的坚定与犹疑,消解了此前的猜疑与畏惧。
英曼回来了,他与艾达终于拥抱到一起……那一刻,英曼在肉体上回到了冷山镇。
第二天,为了安全,露比和艾达先行离开,英曼和露比受伤的父亲随后出发。
就在大团圆结局即将出现的时候,民兵围住了她们。
危急时刻,英曼来到,拔枪击毙了提格。
不幸的是,在追杀提格下属的时候,英曼也中了对方的枪,倒在了闻声赶来的艾达面前。
艾达奔向英曼,一只乌鸦随后也飞了过去。
这一切,正如当时的预见。
艾达难以接受,观众如我,充满深沉的同情与无限的哀伤。
临终前,英曼告诉艾达:“……我……回来了……”是的,他的灵魂也回到了冷山。
英曼完满了,那是一种带着遗憾的完满。
如果他活着,可能只会成就艾达的完满。
逃亡路上的一切,怎么可能忘记?
战争带来的创伤,又怎样才能抚平?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临终前的英曼没有痛苦,他看见了光明,听到了爱人说的“我爱你”这三个字。
他终于相信了这份爱,也证明了这份爱,证明了自己。
在死神到来前,他彻底解脱。
艾达有了英曼的孩子,她依旧思念英曼,依旧给他写信。
只是,农事繁忙,育女辛劳,信写得不如以前那么频繁。
在信中,她告诉英曼,自己又一次用埃斯可的方法看了一下那口井,这次没有再见到乌鸦和人影,只看见了蓝天、白云和太阳。
这是告慰在天之灵,也是自我拯救的宣言书。
结尾那一段,镜头中充满了生机,绿草如茵,山木葱茏,成群的牛羊悠闲自在,羔羊跪乳还加了特写,前后照应。
最后一个场景,三家人围坐一桌,变成了一家人。
他们感念主恩,享受安稳的日常。
这些共同经历了不幸的人儿各自承受着各自的伤与痛,却都没有陷在那暗无天日的过往。
想一想,编剧和导演,还有原作者,都很了不起。
谁没有经历过不幸呢?
关键是,他们看到了生机,看见了光明。
我十分向往这份光明。
或许可以宽恕那几个坐在教室里的同学。
战争摧毁了一切,而依然兀立的冷山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也是他们回忆与想望的地方——一个即使你所信仰的天堂已然破灭,却仍能为你疗伤止痛的美好国度。
《冷山》来了,平静得郁闷的五一节总算也有一点收获吧。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一个关于逃兵的故事。
在进影院之前,我不能想象,一个逃兵,有什么好演的呢?
可是在看得时候,却有好几次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了。
在众多战争题材的故事和影片里,往往是英雄最受人喜爱。
英曼本来也可以是英雄,替南方出战的英雄。
在一场场战役中,他都是那么顽强。
在一次次转战中,他常常回忆起远在家乡冷山的美丽情人,憧憬着战争结束回家团聚的未来。
一本写有故乡的书和一张情人的照片就是他全部的珍藏。
战争总是很摧残人的。
英曼看着那个同他一起来的孩子倒下,在战地提琴师拉奏的美丽音乐中合上眼睛。
第一次,对于战争,他感到怀疑。
不过,局势却不允许他迟疑,活下来的人还要继续着这场战争。
从无数次战役中逃生的英曼,渐渐变得盲目、麻木。
在一次偷袭里,受了重伤。
一连几天昏迷不醒的英曼,在听完护士小姐念的来信之后,睁开了眼睛。
艾达在信里,一遍又一遍写着:“你快回来,你快回来……”在灵魂即将燃尽的时候,对家园强烈渴望支持英曼,离开战场,踏上漫长的回家旅程。
即使一路追兵在侧,充满艰辛,也阻止不了英曼回家的决心。
此时,艾达则在山影交错的乡间忍受着失怙的孤独,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那个远在天边杳无音信的人。
就在艾达最痛苦和失意的时候,露比来了。
这个眼睛亮闪闪的山野女孩彻底改变了艾达的状况。
艾达开始学习着独立,学习着怎样与粗砺尖锐的生活抗挣,一点点的坚强起来。
双方在历尽磨难之后,终于相遇又再分离。
这一次却是永远的分离,又是永不分离。
在看完影片之后,就想写一下这个影片。
就好象小时侯每看一部电影,语文老师都要布置我们写读后感,当时是那么深恶痛绝的作业。
今天,很奇怪的竟然不由自主的想写。
然而真正开始写的时候,又不知从何写起。
结果就变成了这样子的好象剧情介绍一样的东西。
有点沮丧。
不过,这几个场景却是影片给我留下深刻的感受。
受了重伤躺在床塌上的那个男孩子,在悠悠的像流水一样的音乐声中慢慢合上眼睛,灵魂也随着乐声向着家乡的方向而去。
受重伤昏迷的英曼,在艾达的声声呼唤中醒来,毅然向着呼唤声的源头奔去。
曾经玩世不恭的提琴师,拉起了怀想亲人的乐曲,即使是追兵也为之动容。
坚强的甚至有些粗野的露比,时不时流露出可爱的面目。
战争用它的蛮力残忍的摧毁着一切目所能及的东西,却总有无法毁灭的希望存留人心。
那是比战争更强大的力量,支持着还在生活的人们。
即使是快要无法生活,依然还在生活。
英曼和艾达重逢的那一段,可以说是全片的经典。
夜晚,雪山丛林的木屋里,灯光昏黄,恋人们在享受重逢的喜悦。
不堪回首的往事,疲惫的灵魂都被放在一边。
英曼深深的看着艾达,说:“我们结婚吧。
”即使时隔这么久,经历这么多磨难,艾达却还是当年略带腼腆的女孩儿。
她有点脸红,有点不好意思答应,就开了个玩笑:“听说,只要向对方说三遍‘我要娶你’,就算是结婚了。
”英曼看着艾达的眼光不变,坚定的说:“我要娶你。
我要娶你。
我要娶你。
”艾达笑了,因为那是离婚时才说的话。
不过,她还是回应了英曼:“我要嫁给你。
我要嫁给你。
我要嫁给你。
”……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笑了,这真是最经典的情话。
有点笨笨的傻傻的,却又是那么可爱。
看的是中文配音,也不知道英文原版是不是这个样子。
萦绕全片的音乐,和整个片子的步调也是协调的。
在音乐声中,我看到了远山,看到了白雪,看到了小河,看到了恋人。
还有淡淡的思绪,悠悠的无奈。
写到这里,对《冷山》的感觉,差不多都写完了。
片子的结局,是在意料之中的。
没有很多新意,却是应该的处理。
灵魂奔走久了,渐渐模糊了,回家就是最好的归宿,也只能这样停留。
算是一个团圆的喜剧吧。
实话实话外国电影因为盛名而看的,让人不觉得失望的真的很少。带了战争标签,但是战争场面拍得让人抠脚……爱情的部分中规中矩,当然了说是老套路对一部本身就是老片子的电影也不客观。
在重逢后的那个夜晚,他坐在火堆旁对她说:“唯有你能阻止我滑向黑暗的深渊,你我交往的短暂时刻在我看来却有如上千瞬间,它们就像一包细小的钻石,无论这些瞬间是真实的,还是我想象中的。”他不知道她亦是靠着那些瞬间度过他不在的日子,她失去父亲的日子,学会独立生活建造农场的日子。
明格拉很明显,想超越自己的英国病人。喜欢之处在于片子里的歌曲和美国的民谣,伤感与迷幻,还有P.S.Hoffman扮演的反派。不喜欢之处在于这是一部急功近利的电影,故事完全提不起兴趣,并且又证明了全明星的阵容真容易让我失望呐。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将人性的本质暴露得淋淋尽致(尤其是男主与牧师被灌醉、乱交、出卖的那一晚)。难得的是乱世中总有人保持着优秀的、纯洁的品质和追求。感觉本片煽情之处很少,剧情也较为平淡,爱情、亲情、战争的表现力感觉都差点火候,亦或乱世之中的人都已经变得麻木?
历史爱情片,耐着性子看完的,制造精良,放几年前是经典,现在只能是好作品。
这部电影分三次看完,感觉看了一百年那么久,着实很不和我口味,讨厌战争题材,那人不像人的世界,真的不想再看到。唯一喜欢的是妮可和蕾妮种田文式的一段生活!
其实Inman和Ada感情基础并不牢靠,连Inman自己都说“我甚至不了解她”,但是却仅凭最初的几段记忆无数次地在脑海中重播而强化成坚不可摧堡垒,甚至成为活下去的勇气,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爱情的空中楼阁化的最佳体现!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真的太黑暗了吧,所以微光也是希望。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爱情,亲情,人性,战争,历史,成长…这部戏包含了太多太多内容,即便看第二遍第三遍还是会有不同的体会。P.S. 好喜欢女配角,还有BrendanGleeson拉的fiddle好好听!! 5星
开场葛底斯堡的堑壕战很好,场面敢想也敢拍,地道炸堑壕时有被瞬间烧光衣服的南军士兵,之后涌来的北军被困绝壁下,人脸被踩在泥水里什么的,群演配乐烟火堆积在一起,效果爆裂,除了用了徐克式廉价半屏滤镜有点露怯。故事主线很薄弱,裘德和妮可一见钟情,裘德当了逃兵回冷山找妮可,妮可在后方面对地主的欺压,他俩的关系写的太顺太简单了,裘德参军前他俩并没有实际接触,就是互相看着顺眼,在军中的书信往来本应是二人关系确定的关键,但你从信里看不到妮可的倾诉有什么感情升温的过程,像裘德被老太治伤时有句台词提到他不确定这段关系,但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在电影里也并不突出,换言之,男女主角之间没有可信的感觉,主线是垮掉的。至于老家抓逃兵的民团,摆明了要在剧情结尾被裘德干掉,也没形成压迫感。南军失败,按本片说法在于内部阶级矛盾
我喜欢!男女主角配角都喜欢 剧情并不无聊 在雪地里结束的这个故事悲伤美丽的让人不敢想像
@2007-05-06 13:13:15
"Why would I want him just to lose him again?"
中间公路片的一段比较有新意,南方地痞和北方兵痞都鱼肉乡里,很多配角亮眼不算路人,有些乱世命如草芥的荒凉感。
惊艳的芝加哥女郎。剧情本身无聊程度比肩《英国病人》。
那女人把公鸡的脑袋活活掰了下来简直吓死我了
实话实说,战争片不似战争片,爱情片不似爱情片如果这是一本小说,那属实无聊
我是为了nat才看这种无聊漫长的战争爱情片的
裘德洛你演BG怎么看怎么别扭(喂
看冷山之前,我从来没想到会是这么一个故事;看完之后,我都不觉得这应该是冷山。关于长途跋涉的爱,喂喂喂。我不知道。这么长的片子,我长途跋涉看了两天,非常疲惫。好幸福捏,幸福滴疲惫鸟~~可惜是个悲剧。。。。
爱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长眠,沉睡是能做的唯一,纵使时光流逝也不会改变哪怕只有瞬间的倾心,战争封锁了人与情感的联系,让人永远停留在曾拥有的过去,过去成了唯一的凭借,而爱成了活下去的可能性,永不湮没对感情的追逐,哪怕成为命运的逃兵,比较文学范式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