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发生在一所特殊学校中的大规模未成年人侵害事件。
故事中,贝贝是最初被张诚发现的受害者,这使得整个事件的幕布被拉开。
之后张诚将事情告知老师王大军,在老师的逼问下,贝贝将被侵害的事情诉说。
但随着张大军对孩子们问询的深入,他发现在这所学校中,贝贝的遭遇并非个案,可以确定有超过一百名学生曾遭受侵害。
而调查最终的矛头指向了高年级学生小光,仿佛一切罪恶的源头都来自这个孩子。
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也道出了小光背后的故事,原来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二年级,被一位老师侵害长达6年。
影片最后,还是那辆拉开事件序幕的校车,曾经的受害者目露凶光,变成了另一个潜在的施暴者。
对于罪恶行为的归因,影片整体方向是正确的,但始终将重点放在感情倾诉上面,而不是将事件作为一个社会议题讨论,实在可惜。
展现贝贝被侵害是合理的,展现小光因侵害而矛盾的心理也是合理的,但影片止步于此,最后对校长因不作为而被罢免也只是一笔带过,对事件原因的探寻始终停留在表面。
实际上,影片有着对问题根源的表露,只可惜并未深入。
贝贝家中,王大军老师询问她为何还要回到侵害她的学校时,贝贝说在外面她和其他人不一样,她害怕被抛弃在外面。
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残疾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未成年人缺乏保护才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同类题材影片始终要拿来和《熔炉》比较。
《熔炉》结尾,揭露事件的仁浩老师在高压水枪下呼喊逝去孩子的名字,既是电影艺术优秀的表达,也是将影片事件升级为社会议题的高明手段,只可惜这些在《无声》中都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也是《熔炉》始终是此类题材优秀代表的原因。
在现实事件中,对未成年的保护,靠的只能是这些有责任心和坚定意志的老师们。
這部影片讓人壓抑的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與韓國的《熔爐》很相似,詮釋了像聼障人士在這個社會上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因爲他們聽不見説不出話,大家原生對這類人帶有一定的偏見,甚至以此作爲他們的弱點來欺負他們,讓他們爲了融入這個社會不得不忍氣吞聲,最後導致心理變態,出現惡性循環。
全片利用灰色調進行拍攝,渲染了一種壓抑的氛圍,同時更好展現了這個社道的黑暗,聼障人士的無助,結尾甚至留懸念,讓觀衆浮想聯翩,究竟那一個小男孩會不會把曾經受到過的傷害再一次轉嫁到別人身上,還是像小女孩那樣重新拾回對生活的希望,勇敢活下去,抵抗黑暗。
全片正如《熔爐》一般想要告訴我們,即使這個世道我們無法改變,我們也要保持我們自己。
虽然剧情上有点韩国电影《熔炉》的影子,不过聋哑人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会存在,他们先天失去了和普通人一样的生存竞争的机会,却又后天承受着更多的不公和摧残,当导演把题材聚焦到他们身上时,他们已经被伤的遍体鳞伤了。
电影中的启聪学校学生被侵犯的事件屡屡上演,不过从学校老师,学校保安,公车司机,学校校长都已经见怪不怪了,无视甚至纵容的环境之下让侵犯的事件屡见不鲜,张诚和贝贝的遭遇让人心碎,不过加罪之人小光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让人心碎的真相,也许由于他们处在无声的世界,所以最初的加害之人便毫无顾忌的侵犯了他们,真相的残酷永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真实而又残酷的真相总是能够直击人们的内心!
看海报和海报下一句话的简介,简介中的游戏打了引号,我就猜是校园暴力,但这事实上,这比校园暴力更令人发指和心痛。
开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我更加触目惊心。
脑子很乱,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根据剧情走的话,逐渐剖析出一系列的问题侧重点,校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学校教育、女性权益、性侵害、家庭观爱、家庭教育。
(这是在看的过程中,我感想的分析变化)我很生气,也很无奈。
先想成为老师传播性教育帮助孩子;又想当警察处置坏人;最后,我想成为罗夏以恶制恶,让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最终想辞职,离开我现在所处的环境。
气的激动,无以言表,气愤、愤恨又压抑,真实事件更让我无奈。
从开头就展现出了社会对听障人士的歧视,这个王大军老师也是一个引子,同时也是一个好人。
“游戏”第一次发生时,校车上是一个女老师带车,当贝贝去和女老师反映时,女老师不管不顾;当我看到校长也是一个女性时,讽刺!
剧烈的讽刺涌入心头,最后是一个刚上任的男老师着手解决这许多起暴力事件,“girls help girls”呵呵呵呵。
虽然没有着力讲述学校的背景与靠山,但校长不管不问,和自己的利益脱不了干系,看起来事情都明了清晰,但实际上最可恨的恶人根本没有受到惩罚。
而孩子们的伤害已经造成了。
电影的细节:贝贝最开始是扎起头发的开朗的女孩;“游戏”之后她披着头发;在事件结束之后,她又扎起了头发;她的内心变化由此反应。
电影最后一直被欺负的男孩的表情与举动,说明这个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这些对孩子们的影响不可磨灭,而这次能不能好好解决是一个未知数。。。
看完内心很压抑,一口气在心里咽不下去,与《隐入尘烟》《何以为家》的压抑不同,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内心更多的是气愤无奈。
当坏人吧,当惩恶治恶的坏人吧,既为民除害,也可以发泄心中愤怒,不然内心这种无法发泄的气氛与痛苦真的很难平复。
台湾版 无声 看到的是平等的视线。
聋哑人学校的性侵事件,从新闻角度来讲必须是爆款,但有多少人抱着看 知音和故事会 的眼光来看这种事情。
无声 的视角很平,没有过多从外部世界的目光去猎奇这件事,而是沉下来,用当事人的视角来陈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媒体的术语叫调查稿件,电影里叫纪录片。
当然,无声 并不是一个纪录片,影像上和纪录片也没有更多的关系,甚至带着犯罪,青春这种类型片的性质。
但视角,却是记录片的平视。
一个新导演,没见到咄咄逼人,却见到了平和,非常难得。
同样是新导演,个人极不喜欢春节档某部电影。
好在现在已经影史票房第三,说几句也不会对利益方有任何损伤。
毕竟我跟那部电影里的人有着几乎相同18岁以前的背景。
我幼时生活的武汉某国家大型企业里,是有很多东北来援助的叔叔伯伯,包括油炸和麻辣烫这些起源于东北的小食,也可能被这些叔叔伯伯带到武汉并在那一带流行到全城。
可是,到了80年代,叔叔伯伯们绝不会说东北话,至多是北方口音,或者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弯管子普通话”。
至于东北的喜剧元素,抱歉,我是到北京之后才有所接触。
所以更觉得 无声 视线的可贵。
一部献给母亲的电影都能被商业污染成站到天上去篡改记忆,又怎么能以平等的目光去看待残疾人。
十几年前有个群口相声,其中一段是观众听说是相声吓哭了,因为相声演员看到观众不笑,真下台挠观众痒痒。
同样,放25分钟哀乐,不信你不哭。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是古希腊的戏剧理论。
到了春晚,要给利益阶层看故事会时,就成了喜剧的结尾是悲剧。
还是乱拳打哭的。
片尾忧郁的大提琴昭示另一个堕落故事的开始。
男孩无数次相信正义最后一无所有。
孩子无罪,即便是没有声音的孩子也会挣扎着向光,逃离孤独。
不仅是大人的行为,校方无声的处理和审判一步步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片头男孩因被偷钱包怒打老人,正义、莽撞。
老师以警察都是白痴草草搪塞男孩的见义勇为。
无论是老师的行为还是警察的敷衍,默默给无声群体套上一层滤镜。
正是因为特殊群体的无声,才更需要有声群体的支持与帮助。
女孩笑着:“你和他们一起欺负我就好了。
”也正是有声群体无声漠视罪行的升华。
老师的轻视、家人的逃避,将逆来顺受的弊行栽入女孩的思想,毒害一代传一代。
小光的矛盾、自残、逃避。
来自上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
童年的遭遇、缺乏的性教育、母亲的逃避责任不从儿子身上找原因。
最终导致一个年轻男孩世界观的崩塌。
影片总体表达效果还是很强的,八仙故事的插入有些许尴尬,情节有些杂乱。
还是值得鼓励。
十年前,一部叫《熔炉》的韩国电影改变了整个国家。
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光州仁和聋哑学校的性侵害事件”,口碑与票房极佳,不仅让这个尘封了9年的案子重新审理,还推《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即“熔炉法”)的出台。
同样在十年前,中国台湾地区的聋哑学校也发生了一起触目惊心的案件。
明明是为了保护和教育残障人士所创办的场所,却屡屡沦为他们的地狱,今天就说说这部有台湾版《熔炉》之称的——
电影开篇就直白明确地火速交待聋哑人群所面临的困境。
一位少年在路上疯狂追逐一个老人,追上后二话不说把老人扑倒在地,随即手起拳落......
正当观众要替老人抱不平时,发现原来是老人偷了少年的钱包。
警察质疑,是年轻力壮的少年在欺负老人家,但张诚(刘子铨 饰)却无法替自己发声辩驳,只能听为老不尊的扒手在颠倒黑白。
直到学校老师赶到才解开误会。
在老师与张诚的手语中,能感觉到听障人士与健全人完全处于两个世界。
没有手语的辅助健全人根本无法理解听障人士的心声,以致于又气又怒的张诚不断将那些无法理解自己的人称为“白痴”和“坏人”。
到最后,老师王大军也懒得争辩,靠移花接木才促成最后的和解。
在处理故事时,导演极其明确地将重点放在两件事上:听障人士和性侵事件。
转入启聪学校就读的张诚既欣喜又激动。
在这里,没有之前普通学校的课业压力和歧视的白眼。
甚至,还让他遇到了心仪的女同学——
姚贝贝(陈姸霏 饰)。
一个大咧咧的乐天派,笑起来阳光又治愈。
她的目标是在这个夏天学会游泳。
变装舞会上,她会穿上泳衣陶醉起舞。
到了晚上,还带张诚去自己的秘密基地——
“聊聊”心事。
美好总会急转直下。
一天,在搭校车回宿舍的途中,张诚偶然发现一群男同学在最后一排“玩游戏”——
这个被集体性侵犯的女孩,就是贝贝。
男孩又急又气,女孩却拒绝声张。
张诚无奈只得找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王大军老师来伸张正义。
万万没想到,即便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知道此事,但却认为这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打闹,没人愿意主导任何改变。
在第一次遭到侵害后,贝贝也曾写日记向女老师倾诉。
面对贝贝的质问,老师敷衍回应:“你们不是在玩吗?
”“两位男同学都很乖,老师相信他们不会这样。
”贝贝只能错愕地看着老师离去。
在贝贝身上,导演异常迅速地将本片的两个重点自然的收束在了一起,并且激起了异常强烈的冲突。
因为没有办法在“听人”(健全人)的世界生活,贝贝硬著头皮也要回到学校,即便要忍受日复一日的可怕伤害。
没有人在乎真相。
电影中不管是贝贝的祖父母、辅导员或是校长,得知贝贝被性侵后第一个反应总是:“传出去要女孩子怎么做人”?
长久以来,性侵、强暴就是像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它在那,但就是不愿意直视。
不仅社会对受害人的歧视和评价的眼光,连教师和领导大多也举着“保护被害者”这样冠冕堂皇的大旗,实则怕引来社会的批判,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连带受害者的求救声一同抹去。
和《熔炉》相比,《无声》没有“打倒大魔王”的剧情,对于被害者、加害者,好人、坏人的探讨不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是可怜人,也蕴含更多理解以及“不得不”的挣扎。
在情感上,《熔炉》的爆发力较强,催泪的力道非常巨大。
而《无声》的情感宣泄方式则更为克制,在整个事件的牵引过程中,更多了一份冷静的旁观者姿态。
影片取材自2011年爆发的“台南启聪学校集体性侵”案件。
这起事件当时被人本教育基金会揭发,新闻如连续剧般不断发酵,真像被揭穿,学校在8年内共发生164件师生集体性侵害与性骚扰事件,受害者多达92人。
导演花了近2年时间做调查访谈,走访大量的案件相关人员,但唯一不碰的,就是受害者。
相对于影片,案件真实的细节要更惊悚、更残忍的多。
为了避免二度伤害当年的受害者,主创在改写剧本时已经尽量做到不要那么写实,性侵过程也表现得非常隐晦,刻意用晃动的镜头和虚焦画面快速带过。
电影要剥开议题的外衣,引起关注,但不是要剥开受害者。
张诚和姚贝贝是幸运的。
他们心里有一个“何仙姑”,让他们在最绝望的时候还能保有希望。
片中何仙姑这个意象两度现身,象征着男、女主角急切想要找到出口与救赎的心情。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喻了:这些可怜的孩子,想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出口,似乎只能寄托于幻象。
那么。
同样也是少年的施暴者,心中也会出现“何仙姑”吗?
学长小光(金玄彬 饰)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只能一步一步走进地狱,最后成为蛰伏在最深处的恶魔。
当孩子找不到救赎的光,只好把恨意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在这个残忍的故事里——所有性侵的加害者都是曾经的受害者。
也有的为了保护其他人而被迫成为加害者。
如此,恶性循环。
每一声枪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要让一部电影剜到一个社会问题的病灶,又谈何容易?
电影不是解答。
电影也没有能力解答。
当看似主导一切的“恶魔”小光站在医院顶楼。
他遍体鳞伤、无声嚎啕。
对老师比着手语,说出自己应该要痛恨那个性侵他的老师,但却又忍不住对他的好感时——
风吹着床单噼啪作响,画面无比安静。
可那种字幕敲出来的嘶吼——却异常分明。
而这,会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吗?
戳【在看】,让好作品被看见
无声里的每一声,都是痛苦的呐喊。
不是没有反抗,但是次次反抗无效后,还会有勇气和信心去反抗吗?
一个老师做的恶,改变了一个小孩的三观,导致一个学校的沦陷,然而只有一个老师做了恶吗?
不是,每一个知情而不管不顾的老师和校长,都是帮凶,是助纣为虐者,每一个。
在小孩的世界里,大人是有很大的权力的人,老师更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拥有最大权力的“高者”,当老师变成了坏人,变成了施暴者和帮凶时,他们该何去何从,如何拯救自己呢?
影片最后,之前的受害者,或许又变成了一个施暴者,有些伤害不会在时光中慢慢自愈,而是随着时间逐渐溃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其中一个单元的小男主挑大梁,来拍台湾障碍人群版的《熔炉》,这种题材只要敢拍,就会产生共鸣。
世间从不缺乏黑暗,如何让被伤害的人减少,才是影视片所应该传达的,一味的掩盖、逃避、忽视,只会让被伤害的人越来越多。
无声的世界,有的人不会感到害怕;无声的世界,有的人害怕但是说不出来。
比起没有人教育孩子们,那些坐在车头明知后面发生什么却不管的生活辅导老师们,才真正的可怕。
受伤害的人不分性别,男生女生都是被伤害的对象,127件被伤害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被伤害的人得不到帮助、得不到治愈,就会变成新的加害者。
比起韩版那种直接伤害来讲,台湾版的里面增加了无声者在正常世界的无助,电影院里发生误会,他们都没有解释的能力、离开了黑暗学校却无处可去,他们害怕被丢在外面的世界。
刘冠廷、杨贵媚演的真好,可能是没人愿意来演小光,所以请的韩国人来演吗…最后小光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太戳心了。
日光之下无新事。
看看世界已经犯罪堕落到了极致,当代大陆小学生到大学生每个人都说我草这个口头语,外国人都说fuck 。
从这个口头语来看,强奸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了默认的文化。
世界人类已经把罪恶当成了文化,都觉得没啥大不了,都觉得出轨正常,何况特殊无声的人呢,这个电影就是通过人物鲜明对比,扣动人心,让人觉醒,让人认识到罪恶已经铺天盖地,深入我们周围每一个角落。
开头通过小偷的污蔑,后面通过爱情和强暴的对比,一步一步推动电影发展。
不错的高分电影。
贝贝家愚昧,家长让她拜八仙为干女儿,被强暴后只能靠何仙姑来安慰。
学校怕担责不敢爆出来。
校车的跟车老师放任不管,只有一个新老师知道后在努力可是很多无奈和力量薄弱,校长问话后承认的学生一百多人,一层套一层,因为是聋哑人,宁可被别的聋哑人继续强暴也不愿意去社会上受歧视。
终于知道大陆为何学校限制手机限制上网等很多东西,因为不限制的话就会学的更坏,学坏很容易一刻钟就会,学好要多年。
还能反映出学校教育的问题,家庭的问题,这个电影抓住了典型特殊的启聪学校事件,反映了社会的堕落罪恶日益膨胀这一一般情况。
中间小光成为坏人原因也是因为他被别人大人暴力侵害多年,造成了小光的自残与报复,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男主也开始同情小光,对老师说,也是影片中唯一发出了一句声音:“我们不是坏人”在这个碰撞的多方压力环境下,随着对贝贝的爱情和对小光的同理,而放下了敌意。
可是结尾又有一个男孩要把校服盖再一个人头上,是谁?
事情没有本质解决,无非又落入了循环。
现实中,在没有聋哑人的地方,也是无声死寂
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再相信大人?不是孩子不願呼救、不能呼救,誠如海報上片名“聲”的“耳”部是殘缺的,是他們呼救的聲音被假裝聽不見,本該保護孩子的刀被那些大人刺向了孩子,沒有傷口,卻傷得致命。小人在《兇手不只一個》里唱過“兇手不只一個,死者不只一個,被害的加害者,加害的被害者,人們何時開始如此彼此對待著?受傷的人不只一個,傷害的人不只一個,有些傷看不見的,人如此彼此對待著”,多麼貼切,多麼諷刺。
受虐者变成肆虐者就有理了?
虽说相比于为施暴者寻找心理和经历方面的各种原因,我个人更相信是人本质中那些恶在作祟,或者说是那些恶被激发出来了,所以更应该把复仇和将伤害转给他人加以区分,不过看电影重要的并非代入个人经验,而是试着从导演的角度去理解。而从人性上升到社会层面的浅尝辄止,定会让一部分人大失所望,但这并不是导演的问题,他或许只是想借助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来展示这样的学校教育本身就是问题,我始终觉得相比于获得的知识,学校给我带来的心理伤害更大,而这样的模式一天不变,就会有很多孩子带着心理创伤离开学校。P.S.哪里都有刘冠廷,这样也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戏究竟有多好。陈妍霏好像春夏啊,刘子铨的眼神好清澈啊。
声效上的失聪通感虽然不新鲜但是有效。恶是系统性的,想要摧毁太难了。
罪恶的种子一旦种下,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倾倒下去,受害者成为加害者,哎这个发臭发烂的社会。ps:题材好,可惜故事讲得连贯性不够有点杂乱。
氛围感很强,全程处在压抑之中,片中充满了情绪化的元素,包括音乐、台词、色调、音效,但也失去了很多控诉问题的时机。片名起得真好,主人公的无声以及社会的失语做了完整的对仗。
看得太难受了,从头到尾压抑着愤怒和悲痛,最后一个镜头更是毛骨悚然。这哪是学校,分明是地狱!残障孩子难道天生就会残害对方吗?难道就不懂得自尊和自爱吗?这些人面兽心的老师和校长口口声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着想,可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未来呢?虽然太多人物面部特写的镜头让剧情过于饱满令人压抑,部分转场为追求戏剧冲突而显得突兀不合逻辑,但是必须为这样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孩子成长的现实题材喝彩!希望能有最严苛的立法,来保护这些最脆弱的孩子!!救救孩子!!!
加害者其实也是受害者,无声的世界里,即便“发声”也没被听见的无力感,聋人学校的校长竟然不会手语,太荒唐了。
各种情感转变和铺垫 没有一处是有说服力的
导演第三部校园霸凌题材,她的作品里始终充斥着一种罪恶感+无力感,没有传统的打倒大魔王桥段,让人胸里焖惊雷憋出内伤……
学到了一个平等词汇:听人。配乐和音响效果都很不错。拍出新意,比同类题材影片有更多的维度,展现了“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的恶之连锁,以及以前很少人提及的性侵害对青少年造成的性错乱。当然更可怕的还是“外面”的世界。
导演水平实在是太差了..
心力交瘁。電影的難度在於必須敘事,所以事件有了一個清晰的脈絡每個人也被安置了身分,把時代拉到有智慧型手機的現在也有破綻,這也同時意味著真實事件本身能有多黑暗多失控,而所謂正義也都是混亂酸腐的。哭到想回家。有些戲的場景就在我家附近呢
题材至上,无力,有声。
女孩看到自己喜欢的何仙姑在瓢泼大雨中荒腔走板的唱诵,即便她听不到,她脸上依然流露出一份干净天真的笑容,仿佛那些在她生命中发生的坏事都与她无关,这简直让人心碎到窒息。华语电影有人愿意碰这样的题材,已经可以得到满分了。
水准非常稳,力度点到恰当。能有这样技术性和主题性双强的台湾电影,挺赞。3.7星
影片的基调非常黑暗,未成年角色非常复杂,小演员的表现亮眼体现不仅在天台的那出戏。刘冠廷表现很好的点在于,他作为一个听人拿手语作为主要的台词方式,他的手语节奏感超好,在表达关心、疑惑和愤怒的时候他的手语是有力量的。再说整个故事架构其实是平铺直叙,虽然这个事件中有很多角度,编剧在其中安排了聋人家长的角度还有社会新闻的角度,但没有抢过风头,是很含蓄了。【课外作业:陈昭如
3.5,题材厉害,在施暴者是曾经的受害者而完全洗白的处理,在情感上不是很能能接受,但整体还是很不错。小光第一次在走廊上对男主做 “我们一起玩”的动作,堪称年度惊悚画面。比起面对一件事情,我们感到无能为力什么也做不了,更难受的是,我们以为自己做了什么,甚至有人还受到了惩罚,可是现状什么也没有改变。
我以为结尾是要给小畜生洗白???没想到小畜生爱上了QJ他的老师???这尼玛,这大烂片我靠!!!!!!前面铺垫那么久就想表达个这,还好意思碰瓷熔炉!诈骗,是诈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