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The Seal of Love

主演:窦骁,董洁,郭家铭,陆怡璇,伊春德,章劼,王同然,邓飞,鲁思远,姚克勤,飞飞,丁宇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年份:2011

《秋之白华》剧照

秋之白华 剧照 NO.1秋之白华 剧照 NO.2秋之白华 剧照 NO.3秋之白华 剧照 NO.4秋之白华 剧照 NO.5秋之白华 剧照 NO.6秋之白华 剧照 NO.13秋之白华 剧照 NO.14秋之白华 剧照 NO.15秋之白华 剧照 NO.16秋之白华 剧照 NO.17秋之白华 剧照 NO.18秋之白华 剧照 NO.19秋之白华 剧照 NO.20

《秋之白华》剧情介绍

秋之白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独立新女性杨之华(董洁 饰)为追求新思想,离家来到聚集了众多进步青年的上海大学就读社会学,结识了蔡和森与其妻向警予,当时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瞿秋白(窦骁 饰)声望卓著,杨之华从他的授课中感受到深沉的忧国之情。杨之华在家乡的丈夫沈剑龙不时赶赴上海探望,但日益加深的分歧令两人感到彼此已经疏远,杨之华在与瞿秋白的接触中愈发欣赏后者的人格魅力与学识。不久,瞿秋白妻子病重亡故,杨之华亦通过向警予入党,在父亲抵沪探望之际,杨之华提出了离婚的打算,但在革命斗争形势严峻的局势下,杨之华没有向瞿秋白表白的机会。不久瞿秋白迫于形势辞职,陪杨之华返乡面见沈剑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米拉向日葵女孩关于唐医生的一切飘摇人生双重爱情我们曾经想要的祷告我的淘气王子电影屁屁侦探再见亲爱的伙伴情事缉私档案德凯奥特曼先行特别篇青春奇遇记第二季绰号危险思想的自白毒枭矮子第三季老爸的朝圣之旅君主!先发制人卢卡的世界切尔诺贝利:深渊七黄五狼黑之神机秘策护士鬼平我在伊朗长大纸醉金迷妈阁是座城墙壁之间帝国豹子头林冲之野猪林精舞门2朝鲜名侦探:奴隶的女儿

《秋之白华》长篇影评

 1 ) 片言谁解诉秋心

初中一段时间,我在作文中很喜欢用瞿秋白就义的“例子”:草长莺飞,瞿秋白漫步绿野,寻一片绿荫之地,颔首道:“此地甚好。

”然后从容就义。

   当时的“中心思想”自然是英雄咏叹调,事关视死如归临危不惧伟大信仰。

后来读了些杂七杂八的书,知道瞿临终绝笔有一句“中国的豆腐世界第一”,于是又找来《多余的话》。

彼时年幼,只读得个大概印象,觉得这是瞿的忏悔录之类。

   高中偶然读到郁达夫,模模糊糊觉得他与瞿秋白在气质上颇有相似之处,心血来潮再度翻找《多余的话》,始觉得其中辛酸,又夹杂些许无奈的赌气,虽然没有郁达夫“沉沦”式的呼号苦闷,却也有一种恨恨。

   此后若干年,不复想起瞿秋白。

      这次看《秋之白华》,觉得片子拍得虽然漂亮,内容却磕磕绊绊,兼之听闻“中国豆腐世界第一”的台词屡遭笑场,心里有些叹叹,于是又温习了一次《多余的话》。

   再看,便心软得几乎掉下眼泪。

   一万多字,剖出了一个落落文人,孱弱温婉,疲惫不堪。

我终于明白为何早年我总觉得他与郁达夫有些相像:他们都有文人的“自恨”。

   “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瞿秋白说自己懦弱不自信,讲究“弱者的道德”,大凡理论总看不清楚,对实际生活又雾里看花——总之,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的参加革命乃至称为“先驱”,就他自己的描述,完全是逼上梁山,并非他的本意,也远非他的能力所能胜任。

   事业大抵总是正确的罢,只是我力有不逮,早已是“叛徒”了。

      《多余的话》疲惫地认错,却道出了些许知识分子自身信念与当时的“事业”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痕。

   他们不是不想弥补——如瞿秋白所说,他们念念要去除自己在革命洪流中无处不在的“异己感”,可他们的出身与教育所赋予他们的兴趣与信仰,却让他们实在不能全心投入,一往无前。

   更何况对于那些“土法炼钢”式的“理论”,他们总是忍不住怀疑,以至于到最后简直不敢怀疑。

瞿秋白就落寞地说:    “从那时候起,我就没有自己的思想。

(我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

)……偶尔我也有对中央政策怀疑的时候,但是,立刻就停止怀疑了——因为怀疑也是一种思索:我既然不思索了——自然也就不怀疑了。

”    如此这般,狂欢的革命热情之后,他们觉出了“异己感”。

而排除“异己感”的过程,如同拣着自己的心肝皮肉,片片吞下。

痛,并疑惑着。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

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

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    那夜瞿秋白与鲁迅的长谈,必定伴随着深长的叹气与黑重的沉默。

   瞿秋白不是鲁迅,他只感到累,只想逃脱,只想逃到那一个“大家不要争论,‘和和气气过日子’”的世界里。

   他不要革命,只想清闲优雅的生活,读俄国小说,读红楼梦,吃吃中国的豆腐,见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好地爱他的之华,像一个“绅士”般平静地老去,死去。

   他一边这样想,一边恨自己这样没出息,这样“过时”,一边又带着“求之而不得”的苦痛,这种心灵拉锯战如何能不让人疲惫。

      真是扯远了。

说回电影。

   以爱情和家庭谈瞿秋白绝对是好角度,因为这里可以充分表现出瞿的矛盾拉扯,对自己的不满意,对生活的恋恋不舍与疲惫。

一个遗老遗少式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完全可以借由那些唯美的镜头与独白展现出来。

   导演差一点就要做到了。

可惜,还是差一点。

   有那么几次,我马上就要被片中瞿秋白那种依恋和柔情,那种痴痴念念,那种身心俱疲的表情,那种天真的书生气所感动,结果就在这节骨眼上,瞿秋白和杨之华却十分不合时宜地迸出那么一两句异常“革命”的话,大煞风景,教人厌弃。

   那么漂亮的风景和镜头,“中心思想”却还是英雄主义大无畏就义,无聊得很,讨厌得很——也虚假得很。

   我不否认的确有那么一批仁人志士视死如归,也不否认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确会说出这种“隔了一层”的话(瞿秋白一夜不归,杨之华说:“你心里还有没有别人,还有没有组织?

”这话好玩,但从杨之华嘴里说出来,也算挺真实的。

)——但你要拍的是瞿秋白呀,瞿秋白怎么会如此这般“激于义气”?

他怎么会在某些场景突兀地显出一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粗犷劲儿?

      当然,这部戏难拍:用边缘人物宣扬“主旋律”,既要积极向上,又要尊重事实,还要考虑如何让观众激动莫名潸然泪下。

思虑多,掣肘自然也多,放不开手脚,结果也就马马虎虎了。

   于是观众入场,大多看个热闹,在“豆腐”和黑丝袜处笑笑场,在结尾时激动那么一小下,在散场后吐吐槽。

   仅供喷饭送酒,也就这样了。

      然而我仍希望有人能在吐槽之后认真或不认真地读读《多余的话》。

一切都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简单。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天下第一。

”此一句的沧桑无奈,其实教人笑不出来。

      “七八年来,我早已感觉到万分的厌倦。

这种疲乏的感觉,有时候,例如一九三零年初或一九三四年八九月间,简直厉害到无可形容、无可忍受的地步。

我当时觉着,不管全宇宙的毁灭不毁灭,不管革命还是反革命等等,我只要休息,休息,休息!!

好了,现在已经有了‘永久休息’的机会。

 2 ) 爱情,革命,国家,我来过

画面唯美,故事动人,超级喜欢!

本是消遣时间无意打开的视频,没想到直击心底,很喜欢那个年代的事和人,平和温润安静却有力量。

秋之白华这样的爱情可遇不可得,桥上告白的片段,情感蓬勃却又克制,美好至极;秋白陪之华回家离婚,秋白的责任与担当,剑龙的成全与理解,这样的爱情被很多人归结为出轨真是可笑至极,现代人用上帝视角看问题真是比比皆是,只感慨现代的圣人真多。

电影的另一部分,瞿秋白和革命先烈们为党和祖国奉献牺牲也令人敬佩,以前看书本这些人都是一个个名字,看完电影才觉得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很多人的心中和生活中走过,革命革命可能先革的就是自己的命,感谢他们!

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口音问题了,一会儿有地方音,一会儿普通话,不过,这些无伤大雅,好的电影会让你忘掉这些的。

 3 ) 动荡时代的平凡爱情故事

今天终于“翻山越岭”去看了《秋之白华》,圆了几个月来的愿望。

我是瞿秋白的粉丝,也是小董老师的粉丝,所以对这样一部电影,我真的不敢期望太高,生怕失望。

看完之后,我释然了。

我觉得拍的还是顶好的。

电影的画面非常唯美,这应该是这部片最大的特点。

实在是太美了。

外白渡桥,还有那个非常美丽的湖,略带昏黄的光线,恰好契合了很多人对民国的想象。

让我不由得怀疑,这真的是一个黑暗、万恶的旧社会么?

电影没有拍成革命史诗,也没有拍成小资爱情故事,讲的是动荡时代的平凡爱情故事。

在那么一个时代里,瞿秋白或许有些文弱,可是当历史需要他负起重大的责任时,他别无选择,只能义务反顾。

同样对于杨之华,选择一条道路,也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退不得、躲不得。

瞿秋白也许在历史上的贡献跟别的领导比起来,算不上什么,可是吸引人的是他的坦荡人格,他的博学、平和、纯净。

我有时也在想,如果最后他没有牺牲(相比于王稼祥等人),也许他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如果他没有写《多余的话》,也没有现在这样吸引眼球(相比于张太雷等人)。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不公平,不是人人都能被记住,只有那些有特点的人才能留下点痕迹。

不过更不公平的是,发展到今天,一个历史人物能不能上荧幕,主要还是取决于他的家乡的GDP。

如果不是江苏和常州愿意投资,肯定没有今天的《秋之白华》。

最后电影中关押瞿秋白的监狱拍的太压抑了。

长汀关押瞿秋白的地方我专门去看过。

是当时长汀的政府大院,最后面一个小屋关着瞿秋白,屋外还有一个小天井,不是专门的监狱,风景也还是可以的。

可惜了宋希濂,一生以职业军人自居,却因为执行了对瞿秋白的枪决令,背了一生的骂名。

 4 ) 秋之白华

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For I am one sensible and unreserved man, And for she is one special and invaluable woman, More for you are one profound and trustworthy man, Here you have my blessing to take her love.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No word is expressive enough to describe my appreciation, Your kindness is giving complete love, For what your heart gives away, shall be treasured in mine.秋白之华,秋之白华Qiu's Hua, Hua's Qiu你中有我,我中有你You live through me and I live through you.

 5 ) 一场血色浪漫的事......

革命中的爱情,爱情中的革命。

——虽然大众对此片褒贬不一,但我个人,却很欣赏这场血色浪漫的情事。

镜头精美如画,人物细腻入情,台词洗练无赘......全片透着情诗般的清新与文艺。

两位主角的表演,也被霍建起调教得张弛适度、默契有嘉——尤其是窦骁,作为他的第二部大银幕作品,却能将瞿秋白的儒雅大气准确地表达出来,实属不易。

只是基于本片舒缓的文艺片叙事节奏,105分的片长,略显拖沓了。

如能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也许影片的观感会更恰到好处。

 6 ) 【秋白之华】

有幸得密友相助,成我心愿,今日午后于海淀剧院观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暨《秋之白华》献映首场。

去时尚早,场内除会务人员之外别无其他,布景简朴,光影柔和。

因占据二层最佳位置,见领导及主创人员座签赫然。

未时四刻,嘉宾入场。

窦、董二人皆着黑,坐立举止有节。

开幕式无非各种致辞讲话,稍显冗长,至演员等上台,略起高潮。

窦俊朗干净,谦恭礼让,董身材甚佳,落落大方。

本片英文名为The Seal of Love。

正片开始便可见霍导之文艺范。

认真镜头,淡化结构,非瞿秋白深粉难免哂笑个别细节。

有人言窦太过年轻,殊不知瞿牺牲时方36;有人笑沈瞿斗诗带腐,却未解其中知己气度;片中两次引用瞿对豆腐之称赞,无不全场哄堂,却未知乃人终之言,留恋意深……私以为亮点有三:一乃杨瞿大桥诉衷,皆以第三人称代之;二乃杨手心之印章,画龙点睛;三乃瞿就义时,绿林山野,逆光而立。

当今舆论之制,题材受缚之多,可以估见。

历史之本原,恕难细数。

本片可将私情寄托于旋律之中,于叙述中塑人物,于异己中写人性,于格调中显情怀,于精致中见诚心,实属不易。

幼时读瞿遗作《多余的话》,费解甚多,一度怀疑之。

至成年重读,乃知悲歌痛切。

澄明与忧心,瞿一生概括也。

激情之宁静,奉献之彻底,自我弃绝之残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瞿之性格,不善争斗,故难处上位,游于边缘;瞿之文风,去物离人,含虚思辨;瞿之信仰,从未动摇,因其探求纯粹,而非狂热。

正如片中瞿言其革命之目的:想给自己一个在这个不堪的世界生存的意义……吾辈对于先辈之革命,总以群体概念先入为主,个体生疏阻塞领悟之通衢。

窃以为惟有立足人性故土,抽离主义之狂妄,方能领悟先辈以吾辈美好为最高价值之通感,方能看淡具体时间之恶意,抛弃无谓之欲念,承统守义,开创未见之域。

 7 ) 看爱情也看裹挟的历史

看了《秋之白华》,没有抱着很大的期望,因为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而作。

但是看看革命家的爱情以及背后裹挟的历史也是一种期许吧。

之华离开萧山老家,留下丈夫女儿只身来到上海读书,在这里邂逅了瞿秋白。

当时的瞿秋白还有妻子,不过患病许久。

他们通过课堂相识,通过蔡和森家的聚会相知。

一个抛家弃子的女人,必定会遭遇丈夫的种种吐槽,即使他们是自由恋爱,沈建龙对杨之华的意见越来越大。

杨之华又因为和丈夫在革命问题上的冲突愈行愈远,在瞿秋白妻子逝世后也觉得靠近其的机会来了。

就这样,瞿秋白送杨之华回去与沈建龙离婚,却意外的与沈建龙成为朋友。

在震惊上海滩的同时也可谓是成就了一段美谈和佳话。

其实在这场爱情中,最值得同情的算是沈建龙了。

自己深爱的妻子跟着别的男人走了,而他又很欣赏前妻未来的丈夫。

其实原因有二,第一沈建龙心胸广阔,第二,瞿秋白干净纯洁。

两个原因皆二有之。

不过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沈建龙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秋瑾的丈夫也可谓与沈同命相怜。

秋瑾也是抛夫弃子去日本留学,为了革命起义一直伸手向夫家要钱。

只能说爱上了革命的女人的男人伤不起啊。

还有一点,以现在的眼光来评价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感情,我们都会说最可怜的是沈建龙,瞿秋白和杨之华太自私了。

人家沈建龙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女人相夫教子挺好的,现代女人多想做全职太太啊。

话说到这里,各位朋友们,请问我们的标准为什么又回到以前了?

是我们的思想退步了吗?

那是否说瞿秋白和杨之华为之奋斗的目标实质上根本就没有实现过呢?

当然,或者有别的解释,求指正。

至于在爱情后面的革命,不想多谈也不能多谈。

不想多谈是不了解瞿秋白这个人,不能多谈是这个电影的制片人在豆瓣上说其实电影能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因为他们也是戴着镣铐在舞蹈的。

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还有有二的,第一个,瞿秋白其实不愿意和杨之华分开的,最后也向组织申请两个人一起工作,可是组织就是不同意,怎么这么不近人情。

人家两个也算是党内高级干部了,在革命时期的非执政党可能就是一个威权解构吧。

我们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也这么做过的。

第二个,其实国民党也在积极的说服瞿秋白,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把其置之死地的。

国民党虽然抓了他,可是也没有过分难为他,反而好好照顾了他。

想想今天,要是有个异议人士,能有此般礼遇吗?

当然又查了一些资料,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最后的话》一直在吐槽自己随风摆动,不喜欢革命偏偏让去革命,想做个写写文章上上课的小资也挺好,天不遂人愿啊。

在维基百科上,杨之华在文革中受到批斗,于1973年去世,令人唏嘘啊。

倒是杨之华和沈剑龙的女儿,在新华社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并从新华社的岗位上离休。

想想新华社还真是卧虎藏龙之地。

不过想着要是那位同事如果还健在,每年也是可以领取过年的“人头费”的。

 8 ) 致我爱的秋白和之华

有人说:“瞿秋白在王剑虹去世后没多久,就娶了杨之华,这是很不道德的。

”我并不认为这不道德,我想说:“杨之华的丈夫都出轨了,凭什么杨之华就不能爱上瞿秋白了?

同样,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去世了,他凭什么就不能爱上杨之华了啊?

”借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就是:“正因为你爱剑虹,所以才要再爱一次。

”关于秋白和恋爱的经过,我这里贴一段郑超麟先生的回忆录:“上面既然提到瞿秋白和杨之华,那就不妨说说他们二人的恋爱史。

两人恋爱成功在太雷闹事以前,但确实没有‘妨害政治’。

那时,杨之华漂亮,温柔,聪明,能干,但已是沈玄庐的媳妇。

在法国与我同属于‘图书馆’的无名(吴明)于里大运动中被驱逐回国,在上海主持青年团中央的工作。

一次,青年团召集什么会议,上海不方便,沈玄庐叫他们去萧山开。

无名被杨之华的美色所迷,几乎发疯了,写了许多绝望的情书。

可是杨之华不理他。

沈玄庐大发脾气,说‘共产党内有拆白党’。

沈玄庐第一次退出共产党,与这件事不无关系。

可是,他的儿子和媳妇并不相爱,沈剑龙爱了一个高丽姑娘,冷淡了杨之华,之华遂给她的女儿取名‘独伊’,以表示她的悲哀,而且自己离家去上海大学读书。

秋白此时新丧偶,他的爱人姓王,是丁玲(当时名蒋冰之)的朋友,害肺病死了的。

他和之华怎样恋爱起来的,我们都不知道。

有一天,约在黄仁案发生,秋白和何世桢同时离开上海大学以后不久,我们晨起读报,忽然看见《民国日报》上有三个奇特的广告: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沈剑龙和杨之华脱离恋爱关系’。

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合恋爱关系’。

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沈剑龙和瞿秋白结合朋友关系’。

那时,上海小报中最有名的《晶报》,由主笔张丹斧(丹翁)执笔评论此事,但把当事人的姓名都改换了。

沈剑龙改为审刀虎,瞿秋白改为瞿春红,杨之华改为柳是叶,沈玄庐改为审黑店,上海大学改为一江大学,商务印书馆改为工业印书馆。

我们以后好久都叫秋白做春红。

有一天,我到秋白和之华的新家去,说话间来了一个人。

他们介绍说:‘这位是剑龙’。

秋白同他亲密得如同老朋友。

之华招待他,好像出嫁的妹妹招待嫡亲的哥哥。

后来,之华有一次对我说,剑龙为人高贵,优雅,她自惭庸俗,配不上他。

沈玄庐则没有儿子那种度量。

玄庐背后骂秋白:‘这个人面孔狭窄,可知中心奸狡。

’不久之后,玄庐再度退出共产党了,不能说同这件事没关系。

但即使没有这件事情,玄庐还是要退出共产党的。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瞿秋白之华在秋白牺牲以后,没有改嫁,足以证明她对秋白是真心的!

 9 ) 中国的豆腐真的很好吃

本来是想来吐槽,这种典型的爱国教育片,为何台词会如此喜感,总是在人刚刚有点儿入戏的时候,就一个犀利无比的台词或场景杀出来,让你瞬间出戏。

比如那位负责看守瞿秋白的国民党军官:“经过这几日的相处,我和你之间已经生出感情……”(各种腐可尽情脑补)在枪决前,那军官又特意跑过来对执行者咬耳朵:“不要打脸……”;比如两男人斗诗时的眉来眼去,再比如秋白同志两次提到的“中国的豆腐真的很好吃”。

为了豆腐,看完电影后专门回来查了下《多余的话》。

恕鄙人孤陋寡闻,之前甚至没听说过这么本书,也从来不知道瞿秋白竟然还是我们江苏老乡。

果然,在这封临刑前的遗书,最最后写着: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永别了!

就为了这最后一句话,从头到尾读完了《多余的话》。

全篇不长,一万多字读下来,对电影的兴趣已淡,反而是瞿秋白这个历史人物让人更感兴趣起来。

看他的最后独白,起初是惊讶,说震惊也不为过,因为通篇可谓只絮絮叨叨了一件事,那就是:我根本不是干革命的料,上了革命这条*船纯属阴差阳错,赶鸭子上架,稀里糊涂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甚至还成了党早期的核心人物之一,这简直太特么的滑稽了!

我现在终于解脱了,解脱了,解脱了。。。

“我自己忖度着,像我这样的性格、才能、学识,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

对于政治,从一九二七年起就逐渐减少兴趣。

到最近一年——在瑞金的一年实在完全没有兴趣了。

工作是‘但求无过’的态度,全国的政治情形实在懒得问。

一方面固然是身体衰弱,精力短少,而表现十二分疲劳的状态;别的方面也是几十年为着‘顾全大局’勉强负担一时的政治翻译、政治工作,而一直拖延下来,实在违反我的兴趣和性情的结果。

这真是十几年的一场误会,一场噩梦。

”“我每每幻想着:我愿意到随便一个小市镇去当一个教员,并不是为着发展什麽教育,只不过求得一口饱饭罢了。

在余的时候,读读自己所爱读的书、文艺、小说、诗词、歌曲之类,这不是很逍遥的吗?

为什麽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

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看着他的真诚吐槽,感觉就像是个择业失败的青年,痛定思痛后一种忏悔和反思。

他骨子里本是个文艺青年,是布尔什维克所讨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然而只是因为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可以翻译苏俄材料的人(他当初学俄文也只是为了糊口),就一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勉强地”向前向前再向前。

文中有好多词频频出现,比如“勉强”——正因为勉强,所以也永远做不好,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再比如“历史的误会”——我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文人,竟虚负了某某党的领袖的名声十来年,这不是“历史的误会”,是什么呢?

历史的误会。

被硬生生地撵上历史舞台,然后又被历史碾碎,仿佛只是跟他开了一个极夸张的玩笑。

“一出滑稽剧就此闭幕了!

”能由衷发出这般感慨的人,或许36岁早逝对他来说,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他讲到自己的优柔寡断、随波逐流,讲到对文艺的怀念而怅然若失,并承认自己就是机会主义者,组织让干嘛就干嘛,工作上但求无过的漠然。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电影电视,根据瞿秋白留下的史料,将其更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个十足的文人,失足的革命者。

又或许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吧,已经被神化了的革命先驱们,岂容得下如此颠覆?

今天开幕式上激情陈词的江苏省宣传部长肯定第一个就不同意。

在《多》中,瞿坦言,他如果做一个戏子可能会更成功,因为这么多年他一直是在扮演着各种角色,一直是戴着假面的“剧中人”。

揭穿假面具是最痛快的事情,不但对于揭穿者是痛快,就是对于被揭穿的人也很痛快,尤其是能够自己揭穿自己。

现在他丢掉了最后一层面具,所以能够在枪决前,泰然了望四周山水,驻足说出:“此地甚好。

”历史是不能够、也不应当欺骗的。

他不愿意本是“叛徒”却冒充烈士而死,所以要把自己的真情说出来。

我想,等到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是否也有这般勇气,对自己又或对旁人,说出一点儿真心话。

***************************ps1:当秋白同志最后就义,短款长袜一身潮人打扮登场时,全场又大笑,包括我。

但刚在网上查证了一下,这大哥最后竟然真的就是这身打扮!!

禁不住感叹,现在的潮流风尚犀利前卫,与当时比起来简直浮云都称不上啊 http://news.163.com/08/0619/11/4EQ23NTV00011KUQ.html ps2:二人表白那段很妙,一定要投稿“最妙表白”大全集啊,存这留档,以备后用:之华:我离剑龙(前夫)越来越远,却离他越来越近。

秋白: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之华:他知道我爱他吗?

秋白:知道。

之华:那他喜欢我吗?

秋白:他不敢。

ps3:我生命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是:鱼香肉丝真的很好吃

 10 ) 革命同志 自由不死

一部安静的电影,也许真的更适宜安静地独自观看吧,我也就不会因为听到影院里的人笑场的感伤吧。

如果是在影院,就不能像看恐怖片时捂住指缝观看吧,没有广告时间,来不及你被掀起的愁绪平复一点,像推着你一个地方,不能中途喊停,担心泪会决堤的一刻。

当电影过大半,我已经开始担心他被杀害的画面到来,这样的担心让我看到他们在一起的时光都感动心酸,俄国白雪天地里他们快乐的滑翔旋转,我却无法跟着快乐。

他们在浪漫的光影里吃早晨,我却只听见那句小声的还不如病的是我。

雪夜里他们分别,秋白说之华分手时总是平静的,身影远离后之华眼前已经模糊了雪花和街灯。

我直接跳过了他被行刑的画面,我不需要此刻去评判演员的演技如何,画面美感如何,语言音乐如何。

他是才人已勿用置疑,他和她的故事让几十年后的我看到了相守相知的真情,他和革命同志们的悲惨早逝让今天的我更要学会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看完后过了好一会儿,眼泪再一次涌了出来,我想不管电影是否完美,导演和演员的努力都是让我们感动的理由,流下不仅仅是感动的泪水。

想起那年在烈士陵园看到一面写着“自由不死”的墓碑。

献给他们在不自由的年代为追求自由付出的忘我牺牲。

秋之白华,秋之白华,四个如此相契的字句,心中记住了他们的深情。

《秋之白华》短评

整体情感的表达内敛温淳;摄影非常出彩,因此多给一颗星;结尾还是被小感动了下@黄大上人

5分钟前
  • 南国小主
  • 推荐

喜欢董洁的扮相

8分钟前
  • Dee
  • 还行

把革命片拍得如此唯美。荡气回肠。淡定,笃定的革命人,从容不迫面对敌人和死亡。这种气概,为之深深动容。你身上有股烟味,那是革命的味道,是爱情的味道。

9分钟前
  • 樱草
  • 力荐

画面清新唯美,难得的红色偶像剧

11分钟前
  • 怡人蔷薇
  • 力荐

没有看完整版的,但是就节选出的一系列镜头来说,真是油画级水准,尤其是瞿就义的那段,创新美丽但是不失悲壮。

14分钟前
  • 茗茗之中妖孽多
  • 推荐

清汤寡水

16分钟前
  • 晴天
  • 较差

柔情有余,激情不足。能看出创作者的种种顾虑,两个有家的人由相识到相恋本该很狗血,即便是伟人也逃不出。无奈只能旁敲侧击,感情处理得躲躲闪闪,几个人的感情关系都交待得太委婉,最大的伤害是故事变得松散且无说服力。革命中的爱情本就该是激情冲动的,太淡就没劲了。后段叙事视角变了,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小清新

25分钟前
  • laura
  • 还行

瞿秋白的人物太弱,一些叙事是不是被剪掉了?

28分钟前
  • 我爱德芙
  • 还行

太好看了!学生时代向往的知己般的男女关系,也只有那个年代才有了!

29分钟前
  • 自由行走的花
  • 力荐

淡淡的叙事和配乐、南方口音、董洁好看的旗袍、前夫与第二任丈夫对诗然后把妻子托付给出去、离婚结婚结交为朋友的启示。喜欢这类片子,就是看时看完心情小压抑。

33分钟前
  • 春漪
  • 推荐

去死的时候非要穿这么潮么

35分钟前
  • vivi
  • 较差

比湘江北去好很多,画面很美,故事也挺感人,没有那么多又红又专的东西

36分钟前
  • 悠然
  • 推荐

缺点很多的一部电影。但是借用片中台词:不需美丽,智慧就足够了;也不需智慧,勇敢就够了。逆流的勇气值得赞扬。而且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很美很美的电影。

37分钟前
  • 濛濛
  • 推荐

衣服真心好看!!!!!!!!!画面真心好看!!!!!!!!!窦骁窦骁窦骁!!!!!!

41分钟前
  • 鞋舌不跑偏
  • 推荐

窦骁你演起来觉得怎么样?我看的都累。

46分钟前
  • 深毒
  • 较差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真是羡慕那个年代的人,但是电影让我很无语……

51分钟前
  • 卤阿玖
  • 还行

乱,真不一定好看。

55分钟前
  • 八丈藝人
  • 较差

犹记当年去资料馆观影,对霍建起将一江怒潮演绎成一池春水的做法颇不认同。十年后再看,竟觉得当下的银幕献礼竟还大不如之!本片格局虽小,起码逻辑是通顺的;视角有变,然而叙事是统一的。当年尚可剑走偏锋、曲径通幽,怎么今日就仅剩捉襟见肘了呢?

59分钟前
  • Rhapsodes
  • 推荐

偶像派从头到尾背诵党史的电影,配乐毫无节制的一直悲情悲壮的催人入睡。献礼后,剩下的观众和媒体不少打着高分,是我审美问题?

1小时前
  • seamous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