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在水中央》这部电影采用不一样的拍摄方式、场景设计,以及大小对比的中心构图,隔着画面都能感受到电影氛围的凝重,让画面十分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整个画面的暗色调以及引用恰到好处的古典音乐非常好的升华了剧情,更加凸显出男主在杀人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一个人在深山生活的孤独感。
还有主演牟老师他可以用同一个表情和眼神甚至同样的肢体语言表达出不同层次的情感以及戏剧冲突。
男主海涛投资被骗后,怀恨杀死工厂老板,每天生活在害怕恐惧、内疚、痛苦之中,一天在山下偶然间得知自己亲手杀害的人竟是自己借书者的儿子时,内心感到不安,于是定期去看望照顾被害人父亲,以此来尽力弥补,想实现自己我的救赎。
海涛在长期的和被害人家人相处之后,被害人家属最终对海涛选择了宽恕,这直接给海涛沉重的打击,让海涛选择了自首。
常听长者说:"放下"即"自在"。
可现实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放下呢?
那是因为宽恕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努力,也需要始终如一的决心才能完成。
被害者家人选择了宽恕,放过他们自己,找回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男主海涛决定报警自首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
这部电影强调人性的敏感和脆弱,引人深思,让我们体会到救赎和宽恕之道。
观看完整部影片后,所思所想和当时参与点映见面会的一些小贴士在此:1. 在构图与配色上,影片部分参考了俄国画家列维坦的作品。
(我记得小时候看《儿童文学》里一篇小说曾经提过列维坦,后来自己搜过很多他的作品,很喜欢。
)怪不得看电影时留给我的感觉就是类似油画质感,清冷忧郁而富有诗意。
2. 几场雪落无声的片段,让我感觉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焦灼与煎熬形成鲜明对比,私认为很妙,现场咨询导演的时候说有次下大雪还是个意外🤣3. 本片采用4:3画幅拍摄,和以往看的的一些电影画幅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在观看时确实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压抑感,好似被实打实地框在、挤在了画面当中,这种无处脱离的无力感还是很强烈的。
4. 取景地在四川,采景→达古冰川,景色真是太漂亮了,都去看呐!
5. 大家当时好奇能不能选用手持摄影。
其实固定机位呢,感觉上更适合这部电影,凸显静态画面的美感🤔6. 有关主人公大量内心独白:同名小说里,确实也有很多内心独白,独白内容还是能够贴合原小说的,在主人公"海涛"如海涛般连绵不绝的独白后,影片慢慢走向他自己救赎之路的终点。
7. 雪夜朗诵那一段,我特别喜欢。
大雪纷飞而无声,一个心中有罪的人试图用呐喊得到些许宽慰与救赎,而黑夜早已给了他内心以答案。
就像他每天西装革履,想摆脱现实又怕真的脱离现实,这种荒诞的矛盾感简直与藏在深山里的湖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五一就首映啦,大家可以去影院支持😆加油❤️)
路演济南站!
鲛在水中央影片仿佛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与命运抗争,与生活撕拉不断的力量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孤独与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观后回味无穷 这部电影是一部救赎内心的电影,需要静心的品,只有亲自观看,才会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所以你看宣传海报和你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感觉 文化人的表达不是你能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
从书本到电影,一直都很喜欢。
终于等到电影了,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电影画面拍的很好看,感觉每一帧都是故事。
里面的台词也很打动人,值得细品。
孙频老师的心思真的很细腻,还记得书本上那句:“向那些生命荒芜但又不断向上的人,向那些深陷泥沼但又渴望清洁的人致意。
”真的很赞。
主演演技在线,很不错。
推荐大家一起来看。
虽然是新人导演,但是对影片气质的把握,对角色的刻画得还是非常细腻的,特别是男主角在面对内心良知拷问时的挣扎与无奈,是能够让人代人的影片中有大量男主角的内心独白,能够感受到一个犯罪者内心世界的焦灼和挣扎,凶手不是脸谱化的十恶不赦的形象,这一点很高级。
拍摄非常风格化,4:3的画面,镜头运用得恰到好处,看得出年轻导演对电影语言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平顶山路演看了这部电影,一部令人深思的影片,剧情紧张的剧情,让我们得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界限。
主创里还多河南籍,为老乡的电影打call!
映后交流中,听到制片人常志亮的分享,他对文艺片和新人导演的扶持,特别难能可贵,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坚持付出的人。
是一部让人心灵深处受到触动的电影,悬疑的外壳下,探讨了人性、道德和良知的主题。
叙事节奏也控制的很好,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看得我太难受了,看得我太愤懑。
太粗糙了,比学生作业还要粗糙。
我喜欢孙频的文字,每看一本,都会有高度影像化和视觉化的感受。
带着这样的感受看这部电影,看得难过,这么好的小说原著拍成了这样。
我也曾想过围绕一人视点,讲主角一人故事的剧本。
用独白串故事,有两种导向。
一种是导向高级的心理处理,另一种是像这个片子里头:俗气、做作、偷懒、削弱故事和感受带来的力量。
再讲演员,看完很想了解这个片子的制作成本情况,除男主和老教授外的演员都觉得是纯素人来演戏。
突如其来的守林员、光顾餐厅的朋友、女友….表演高度不对称、不交流。
感觉演员麻木得像一个人形模特,摆在所有导演想在画面出现的位置。
全片表演最惊艳的是老教授了。
男主的形,浮于纸面或人物小传可能会出现的“一位热爱文学生活有追求的深山饭店老板”。
究竟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很狐疑。
或者说在电影里我只能看到导演里塑造了一个纸片,而非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景都好美,感受是契合感受或原著的文字的。
但是美术层面,内景和人物一样的痛点是浮于表面。
看的时候我在想,导演究竟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片子,一个非现实主义的故事吗?
奇观或什么?
看完我又想了很久,纵使奇幻色彩或其他,那也应根植于真实的社会、人、环境之上。
真正砍树是怎么砍树,t真正开在山林给卡车司机供给餐食的饭馆是怎样,真正地为了逃避内心谴责深藏于山林之中的人是什么模样他真正采蘑晒蘑是为什么。
作为创作者,有理由也有义务真正去观察、感受、调查、体验。
我在电影里看到了太多傲慢,导演想当然的傲慢,太过绝对。
摄影是这个片子最棒的最美的点,和场景太适配了。
精美,但是在视听语言和故事之下显得整个电影像一个精致的静态摄影集,很可惜。
再是对画幅存疑,4:3是为了什么。
我没有想明白,如果是为了单一的形式感,也如上面所说,只能是浮于表面。
这是我第一次写短评写到字数不够给我跳转到影评的界面。
孙频的文字很多次,让我感受到内心震颤。
那些人物内心积攒的喜悲,都是一点点在自然、在山野、在小镇或乡村的环境、人里面释放,最终得以让纸前的读者感受到魅力的。
电影最后的结尾,几辆警车,几行文字,草台班子得以解散让我:终于看完了。
太可惜了,好难过,虽是拙见,也想表达难过。
“鲛在水中央”这部电影,虽然是年轻导演作品,也没有大牌明星加盟,但是每个演员的演技都非常到位,影片画面唯美,配乐也恰到好处,整体节奏不快,情景代入感很好,值得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剧情,这个五一假期不可缺少的文化享受,期待五一全国上映!
支持国内导演,支持中国电影,祝票房大卖!
大卖!
大卖!
我已经很久没看文艺片了,偶然看到电影下载网的页面,对于小说我是非常喜欢的,于是下载。
说实话,我看了5次才看完,第4次结束的时候我删除了,但是莫名其妙的又在文件夹里看到,最终还是看完了。
对于剧情我觉得没什么说的,完全忠于原著,所以剧情就不再说了。
下面谈一谈剧情之外的感想。
首先说说摄影和取景,我打的3星全部是给它的,小说写的是北方的山区,但我怎么看也是云南、西藏、四川这边的地方,具体无所谓了。
取景和镜头真的非常棒!
广角之下居然大部分外景镜头没有天!!
有的只是山坡,连绵不绝的山!
像囚笼一样把人们羁押于此,人、小屋,背后就是没有天的山,针叶林寒冷的山!
非常美,非常有感觉,和小说意境极度吻合。
然后说音乐,文艺片很多时候的拿捏不好音乐和镜头,有的是配乐和镜头不吻合,有的是音乐抢了镜头语言。
在我看来,本片的音乐非常隐忍,完全服务于镜头,非常舒服,非常能让人进入意境。
说说选角,男主太壮实,太帅,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瘦削一点神经质拧巴不言语的男主更合适,就是应该用刘烨型,而不是不用胡军型的。
还有就是西服不合身,裤子太长,这可是定做的西服,裤腿那么长,说不过去啊。
对于绅士!
导演可能理解不到位一点,西装可以干过,但也要有围裙,西装可以劈柴做饭,但可以撸起手袖,或者更精致一点,用臂箍提一下,并戴上手套,西装可以在户外雪地走,但要穿高筒雪靴加绑腿。
这类细节问题太多了,参考英国电影,绅装是可以干粗活的,但也有自己的调调。
最后说说人物镜头语言,抽烟镜头太多了!!!
没必要!!
用抽烟来补充镜头背后的语言是文艺片一贯的风格,但片子里实在太多了,比如4人聚会,就没有一秒钟是不抽烟的,这个不现实也没必要,完全可以用玩酒杯、刻意剥土豆花生皮、整理火柴、刮桌布毛边等等方法来代替。
还有就是男主忐忑不安的细节镜头太多,搓手、抽泣、发抖等等,多此一举。。
总的说来,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估计看不下去,看过小说的人会不喜欢。
但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越来越多,一是锻炼整个剧组,二是为作家鼓鼓劲,三是让读者有个不同的视角。
有幸观看了《鲛在水中央》,影片的艺术欣赏很高,突出了一个意外杀人被迫逃亡的男人海涛内心挣扎折磨,不断进行着内心的炙烤,尤其是在下山借书时遇到的教授却是被自己杀死之人的父亲。
让他的内心承受一次次痛苦折磨,而爷爷和孙女对凶手的两次剑道比试,让人懂得了原谅与放下。
片子很不错哟,好评!
也很喜欢观影氛围,都很不错
上一次在电影院痛苦煎熬还是去年,没想到还能比上个雷还难看许多倍,应该说根本不配称之为电影!!!
全片毫无逻辑除了装×就是装×,希望导演别再拍了,浪费资源浪费别人时间!
除了能夸一句狗狗可爱说不出来其他的好评了。
另外,普通话不好且有大段大段独白的演员可以用配音。
又或者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独白,我们到电影院不是来听有声书的。
开便很惊艳,想起了郊游,海报很有感,但是当男主特写起来的时候,电影不可信了,感觉出那种修饰感,就像上学时拍短片找同学演的那种感觉!电影这东西真的是,不管这片子是不是沉闷的,但是导演进入剧情的第一组镜头,就交代了电影本身可不可信值不值得看,看到男主第一组生活镜头,感觉可以不看了,没有那个电影的劲儿了!所以你看,蒋能杰是个很有才的导演!
实在是很令人惊喜的文艺片啊❤️大量的独白和原作小说还是蛮相近的,构图和配色很漂亮,影片中的山林与雾霭相称,仿佛也在观众心中蒙上一层有待揭秘的薄纱,个人很喜欢图书馆的布景还有小酒店内的配色😆plus:今天参加点映见面会真的太开心啦!太开心啦!
看过孙频的原著,再来看电影,感觉很失望。在情节比较简单的电影里,全靠演员的演技推动电影的发展。但是感觉里面的演员,包括演过《还珠格格》蒙尔丹的男主,都没有深入地了解文本,呈现出来的就非常表面化,没有转圜,没有余味,更像是舞台剧表演,僵硬,程式化。孙频的《鲛在水中央》写得非常细腻,也很有深度,但是电影没有太展现出来。那种一个人的寂寞,犯罪后躲在深山里的惶恐,自我的折磨,都需要情绪沉沉的沉浸进去,再通过眼神和微表情表达出来。选景很美丽,比较符合原著,但是山里的房子,饭店,还有范听寒的家,多多少少有些出戏,缺少一种感觉。可以更破旧,更平常化一些。最后就是,那个帐篷里的女人是谁,没有交代,感觉是个缺点。
文本式的旁白导致整个电影的画风都呈现出做作不自然,就像电影中穿着西装的男子与那冷冽的山林的不自然关系,但这似乎是大部分文艺片导演初期作品的共同点。文本概念以及镜头语言有想法但仍旧略带青涩,这也注定了这是一部小众中的小众之作,不过听了映后交流后还是期待导演之后的作品。(最后,致今日厦门场映后提前离场并发出某种声音的观众:你可以不喜欢,但起码做到基本的尊重)
拍的跟风光纪录片似的,男主角穿着和房屋陈设充满日式味道,真不象一部国产电影。
原结局更好,导演喜欢朴赞郁美学看出来了,这雪景有分手的决心后面内味了哈哈哈,吃野生菌中毒的导演我笑死了,作为云南人我的忠告是别随便吃菌。画面很美,非常反犯罪悬疑我很喜欢,人最重要的是自我救赎。前面很有点舞台剧的感觉。导演的角色是类似一个平行世界的相遇一个在逃的他(这一点不错)路演本场有朋友提到的咀嚼,这个点非常妙,感谢提点。总体满意。
完全没有还原出小说质感,一次审美失败的集合。还不如直接听广播剧。懂得都懂,这是制片人的问题。业内之耻。
电影的音乐很贴合剧情,演员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很贴合。电影的矛盾的设置很好,电影有很多长镜头和一镜到底,很考验导演的运镜技术
〖暗的光放映〗飞雪和山川,银白和翠绿。藏匿在深山中的男人背负着沉在湖底的秘密,有意的接近是陪伴和试探,也是另一种赎罪的方式。西装革履是仅能保留的最后体面,只有变成往来于阴阳两界的信使,才能暂时摆脱领带的束缚。剑道切磋中,身着绣着他人姓名的训练服变成了替身,撞击和叫喊是情绪的释放。普法式的结尾实在让人大失所望(当然是为了过审懂的都懂),让本就苍白无聊的剧情雪上加霜。风光是很美,但不能弥补空洞。映后导演很真诚,有拉回来一些分。比较好笑的几点:①穿西装上雪山,爆笑了,虽然作为个人身份的元素象征也不要这么离谱,会冻死人的!②土豆滞销救救海涛,要钱的人来饭店一个土豆刚掰开还没吃完,海涛:再吃一个吧。③抓一个放弃挣扎的自首犯需要动用三辆警车,有点占用公共资源了。④喊诗片段想到了《满江红》…
强硬可以让我活,文雅可以让我活下去。范父等了十年,用剑完成了复仇,念想破,人也走了。一向坚强的范女也用剑完成了复仇。两人都原谅了逃犯。强硬代表理性,代表一向谨慎,理性的逃犯,文雅代表感性,代表被范家原谅后自己却不原谅自己而选择自首的逃犯。整个片子的画幅像是裱在墙上的画。片子整体不错,8分可以给。但是观影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旁边一直有人干扰观影。希望五一能看一次环境更好的。以上。
故事和人物拼凑的痕迹很强,有关的这些人能出现在这样一个偏僻的环境里,显得刻意,每个角色都不在过正常人的生活。
男主无论是气质还是服装都跟做过矿工喜欢读书的人设相违和……故事剧情太弱了…… 获得谅解后男主与房共焚的设定似乎会更棒!PS导演饰演了开头的逃犯
作的不行了
家庭录像
有想法是好的,这个大环境能拍文艺片绝对不容易,小成本制作也有很多困难。既然都拍出了第一部长片了,努力加油拍第二部吧。有名的大导演也是一步一步学过来的。全片用4:3画幅且偏重自然环境取景的大师级电影《第一头牛》建议主创团队学习一下。230426北京首映+主创交流
两星给摄影和美术,片子的质感很棒,取景地绝美,像是看一部欧洲电影。可惜在这种山林中,从头到尾西装革履非常出戏,非常违和,尤其是采集、伐木、活动和看书的时候,虽然这是剧情需要。喃喃自语的独白太多,无源bgm太满。道具组能不能用点心,既然这么喜欢看书,书架上那么乱。国产文艺电影的无病呻吟是通病,台词矫情做作到令人反胃。
有小说打底(我没看过原著),编剧对小说改编电影存在误解。剧本过分依靠内心独白,而独白又是小说那种华丽词藻,没有转化成视听和口语化。文本的空洞、演员的苍白撑不起这个几乎是独角戏支撑的角色,甚至自始至终穿着西装笔挺在深山老林里拗造型,一种拍时尚大片的间离效果。
本来想给三星的,感觉实在下不了这个手。非常导演个人向的一部电影,充斥着做作的象征符号和意义不明的旁白。节奏上很松散,剧情一目了然,试图从自我的角度剖析但是完全失败了。总之不喜欢。
非常规悬疑片,不像市面上常见的悬疑电影注重犯案的过程和推理的过程,魏导电影侧重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故事推动主要靠人物之间的对话,旁白如日记体散文诗般贯穿前后。欧洲纪实美学的长镜头是导演独特的风格,白色的雪加上黑色树木如同古典的水墨画一般。形式大于内容,故事内容经不起推敲,郭导说是因为删减了部分内容,所以故事看起来有些不明所以。
悬疑算不上,开头就猜到结局,构图太大胆了,最后“我没听见”还挺巧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