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恐惧这个题材,这部电影在我电脑里放了接近一年,今天终于鼓起勇气看了。
没想到竟然创造了我的一个纪录,第一次看抗战片没有哭。
也不能说毫无感动,至少,片尾那些老人的讲述让我意识到,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的时候,内心还是充满了温暖的感动。
可是整部影片实在让我忿忿不平。
刚才瞟了眼,恶评已经很多了,我就不挑刺了。
借用一位豆友的话,好故事,烂编剧
昨天去看《黄石的孩子》。
看完跟别人说了句很政治不正确的话:外国人的东西就是比中国人的好。
我推荐给一个朋友看,她说:可是我实在受不发哥的新四军造型啊。
电影放了周润发和杨紫琼两个票房进去,既然是票房,还能说什么呢。
情有可原。
主要看两个国际友人好了。
还有那些孩子。
可能人的一生只需要勇敢一次,只需要一次大胆的选择。
因为只要大胆一次,就足够让你的生活风云突变,急转直下了。
是什么力量,影响了一个外国衣食无忧的年轻人,一个牛津大学高材生。
带着相机和打字机,想尽办法来到这片满目苍夷的土地,企图告诉世界真相。
而在那里,早已经有一个同样的女人,她对个体不抱期望,却为他人全情付出。
人们希望她是一个医生,于是她是一个医生。
每个壮怀激烈的故事背后,我觉得是是生命本身的一个冲动。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次惊天动地的投奔。
但是大不部分人负担不了它。
何克同志接受了战争为自己安排的命运。
他很好扮演了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并超额完成了它们。
从与死亡的狭路相逢,到接受爱的洗礼,他的生命被越擦擦亮,旋律越唱越高。
这其中他表现出来巨大的精神感染力,是他的投入。
投入是如此宝贵的品质,投入地生、投入地爱、投入地死。
直到有一天,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她满脸泪水,为你哭泣,然后觉得此生幸运。
这样的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为什么能够全情演出生命,是因为心种有大爱,又或许是单纯不计较。
如果都能心甘情愿。
一切也便简单。
没有纯粹的艺术,艺术诉诸心灵。
基于这个原因,这部片子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它体现了心灵的力量和艺术的价值。
苦海无边,看到电影里面发哥说完那些话以后,让我一下子想到这个词。
影片结束后,这几个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恍惚其中。
据说这部片子之所以吸引导演是因为它的原著,《Bitter Sea》(苦海)。
苦海无涯,何处是岸。
这样的历史题材和其中所反映的人性中的大爱让导演下定决心把它拍成电影。
发哥扮演的共产党和何克、丽这两个外国人一起把孩子们转移到山丹的路上,发哥对何克说:“其实中国人是最能够忍辱负重的民族,人生就像苦海,不管周围海水滔滔,只要自己的头能够露出水面,不管多苦都能够继续活下去。
其实丽比中国人还要像中国人,你要让她看到希望。
”丽是在中国生活了五年的牛津大学高材生,在战地里做医生。
长年累月的奔波抗战让她身心俱疲,那一刻的她,飘荡在苦海之中,孤苦无援吧。
影片结尾处他们终于带孩子们来到了山丹,何克去世了,本以为要离开苦海的她,心灵也许还要继续挣扎。
当然了,这些并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能够成为主题的,只有孩子。
但一闪而过的“苦海”却给了我最大的思考。
战争中的掠夺,人性的泯灭让每个人都在绝望的悬崖上徘徊。
苦海在佛教比喻苦难烦恼的世间,比喻困苦的处境。
其实他们都在苦海中挣扎,发哥那样的共党,在爱情和战争之间选择和了枪杆定终身;杨紫琼扮演的在黑白两道中游走的女商人为了帮助何克,只好变卖自己的财产,甚至是在国民党军官面前妥协;丽在中国辗转各地拯救伤员,救死扶伤;何克则在战地采访、险中求生等一系列变故后随丽来到了黄石,并帮助孩子们躲避战火,远离战争。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是战争中的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冲向那无边的苦海,哪怕是只有一只木筏。
最后何克在即将离世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导演有意,还是巧合,他躺在一尊佛前,告诉丽自己的心声,在那时我不知道他是否摆脱了心中的梦魇,但愿他的灵魂,已远离苦海。
最近对电影没什么感觉,恰逢今日有人兴致好,在售票窗口前,觉得《黄石的孩子》比较靠谱,瞅着有周润发、杨紫琼、乔纳森。
看完以后我脑海里浮现的话是: 谨以此片纪念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何克(男主角的中文名)——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说实话,是一闷片。
看的过程没有多少卷入程度。
出来的时候发现有俩小时,居然在期待高潮的持续等待中,混了这么长时间, 苦海。
原著的名字。
我喜欢周润发在其中说的“人在苦海翻滚”,我也喜欢他说,中国人是一个有忍耐的民族。
就如同,那些忍耐着对战争恐惧和对死去家人痛彻思念的孩子;杨紫琼扮演的女老板为了救何克可以委身于国民党军官;以及为躲避战祸长途迁徙的民众,饿得只剩皮包骨的战士,,,,太多忍耐,在战争的惨烈背景之下显得麻木而孱弱。
那个叫清的孩子的自杀震撼到我。
他看起来阳光而好学,易于接受别人,内心却执拗地固守着——或许被解释做对家人的思念,当迁徙来临,他无力到扼杀自己。
还有叫凯的孩子,经受了巨大的创痛,父亲被枪杀,母亲姐姐被蹂躏再枪杀,内心淤积了很多仇恨,手中常捏着四口之家的合影,他杀死的一个日本侦察兵,同样捏着一张四口之家合影,在这一点上,导演表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姿态,只对战争进行审判。
很喜欢杨紫琼在其中的高贵气质,笑容姿态都是拿捏得当的分寸感,让人舒服。
发哥的范儿很美国派,从台词到动作,特别是那股子冷酷洒脱劲儿,我总在游移,他到底是我军指战员,还是一西部牛仔?
很不喜欢片中的爱情线索,为什么所有的好莱坞不好莱坞总有一个段这样的美女帅哥恋?
还偏巧女护士的前男友就发哥?
还偏巧发哥救了何克?
还偏巧发哥迟暮,何克当年?
不能接受女护士一会抽烟,一会毒瘾发作,在俩男人怀抱中辗转……太搞了!
还有激情片段,还穿绸缎睡衣,还有唱机,干花??
玩点新花样不可以?
这明明就是托名汉相,叫做黄石孩子,围绕的都是何克的爱心,责任,爱情,经历,直至死亡。
何克下葬,孩子们的表情不是很做作,所以,也不煽情,全片都这么平淡,以一种貌似客观的姿态反应着国际友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我们所能做的,如果不是去崇拜和感激——片尾特意放了几个尚健在的当年的孩子的感激之词——那么就去看看“他者”眼中的我们——就好像,导演挑选的几十个孩子,全是单眼皮的男孩子;挑选的日本兵,也确实是我们觉得很“像”日本人的面貌,我推荐这位《明日帝国》的导演看看《东方学》!
一个隔靴搔痒不疼不痒的片子,无法激起太多对于民族性的反思,只是,我们到底是怎样一个民族呢?
我看的很不认真,一部分原因是电影本身评价低,另一部分是确实不抓人.除了最后几分钟,当事人现身说法,还是会让人肃然.我想到一个词,轻佻.三角恋,罗曼史,人物浮于表面,故事虽然真实但讲的不太生动.一切都很程式化,虽然不象愤青们骂的那么糟糕.不如拍个认真的纪录片.片尾,当年的孩子,如今的老人把何克形容成"爱憎分明,永远笑眯眯的完人",我是认同的,就是我想像中的那种"洋鬼子",有着赤子之心的大孩子,并不是因为完美,真的是很单纯善良,还有,力量,所以,这些品质,小乔都没有演出来,也许是导演的原因?忽然觉得,如果有好的剧本好的导演,这个角色其实很适合小杰.....嘿嘿.....
路易·艾黎为了纪念他的朋友乔治 霍格,曾写过一本书,在1984由北京出版社翻译并出版,书名叫《从牛津到山丹:乔治 何克的故事》。
通过以下的链接可以更多地了解霍格http://book.idoican.com.cn/detail/defaultview.aspx?BookId=m20070529m801w013811
看得DVD,上完全看完了,下是拖着看的。
看到最后Hogg死了,挺难受的。
那个墓碑上没有生卒年,只有他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他死的时候不过二十五岁。
如果不是电影,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有这样一位英国年轻人在黄石带着一群孤儿,后来又因为战争的侵扰他们千里大迁徙,徒步穿越山口,走到戈壁边缘。
出于被宣传的影响,我们只知道白求恩和斯诺……其实,篇名如果就叫George Hogg,搞不好真能火。
当我决定为这个电影评分时,我发现在豆瓣中有许多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
也许,我并没有观察到太多的细节。
但整个影片不过是个故事,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以他们的方式给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想,这样也许就够了。
一个好的影片,并不是因为它是否拍的有多专业,对于我来说,它感动了我,让我为它所讲述的故事而感动,这一切也就足够了。
2005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个时刻,仿若一道姗姗来迟的强大光线,将太多早已入土或行将入土的民间抗战故事一一照亮。
突然间,我们不用再通过历史教科书,而可以从报纸上、电视专题片、身边的同学朋友甚至从自己爷爷奶奶那,听到众多“父辈的旗帜”般的传奇。
电影的友谊意图:遭遇敌意现实应景般的,太多纪念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缓和着敌对的两岸关系;国际人道主义勇士重新出土,告诉我们,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义无反顾的外国人,为处境凄惨的中国人奉献生命。
纪录片,在打捞和最后挽救着那些“放一封炮仗就不在一个的老人”的抗战故事;剧情片,则塑造出一个个新的辛德勒、白求恩,让中国观众挥泪感动。
影像里,我们通过纪录片《南京》,认识了又一个辛德勒——约翰·拉贝;通过剧情片《面纱》,发现了又一个白求恩—— 沃特·费恩 。
然而,历史和电影的双重努力,并没能让西方国家消除根深蒂固的“中国威胁论”。
有多少西方人在影像里关照旧社会可怜兮兮的中国人,建立自己活菩萨形象,就有多少西方人在现实中阴谋论地对待当代中国的每一起事件,一厢情愿地渴望做民主的救世主。
似乎,振聋发聩、感人肺腑、无国界仁义,这些褒义词只能属于历史故事和商业电影,而意识形态分歧、世界观对立冲突,却一直可悲的留在诸如西藏问题这样的现实新闻判断中。
为此,那些讴歌国际主义勇士的电影,其现实作用不免让我们深感失望。
观影众多的朋友还能在更多的影片里,发现柬埔寨和卢旺达的辛德勒(《杀戮战场》、《卢旺达饭店》和肯尼亚的白求恩(《不朽的园丁》),甚至日本也根据“真实故事”炮制了自己的辛德勒,在二战伊始,从德国纳粹魔爪里拯救众多可怜兮兮犹太人的日本驻扎波兰大使(一部参加过圣丹斯电影节的短片,不记得名字了)。
面对此种“感动中国人物”与残酷现实对立的窘境,我们只好选择去90分钟的商业时间里,花钱购买简单的感动。
电影的叙事结构:多部传统电影的杂锦 前仆后继着,《黄石的孩子》又带着真实的感动中国故事来了,一个英国白求恩带着孩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小长征”,并最终如白求恩一样,不幸死于破伤风。
顺路,这位名叫George.Pig的记者带上了一段尚属严格符合历史的“民间抗战史”;带出了一段如《地中海》世外桃源般的孩子王故事和一段有得有失的《辛德勒名单》;带上了两位国际华人巨星周润发与杨紫琼,以及澳大利亚女士米歇尔,多多配对,以便展开男人间的国际版《英雄本色》、阿庆嫂智斗国军军官的《沙家浜》、男女三角间的《卡萨布兰卡》以及独剩一对男女后的《面纱》故事。
既然无力改变国际现实,那能尽可能多的揭示一段埋没多年的教科书外历史,也是难能可贵的,更何况,这是一段新奇的民间抗战史,一次不为人知的“童军长征”,绝对具有纪录片和专题片跟进的二次开发价值。
制片方和导演至少没随意去雕琢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认真考察了抗战的那段历史,分得清新四军和国军那种随时可能剑拔弩张的微妙合作关系。
当然,稍具地理常识的观众已经发现,电影中从湖北黄石到甘肃兰州的“童军长征”决不可能只有500英里。
据片中孤儿之一“老四”的原型聂广淳介绍,何克当年并不是带他们从黄石逃亡,而是从陕西的双石铺,有可能小说原作者将双石的拼音(shuangshi)错写为黄石(huangshi)。
作为外国人旁观中国的视野,这样的地理差错情有可言,可电影却并不舍得只是专心打造一部表现艰苦卓绝的“长征公路片”,以及重点刻画在此征途中乔纳森扮演的男主角的思想成长史,而企图面面俱到地去拥抱商业片的大多数要素:爱情、友谊、险情、欢笑。
可惜所有这些要素,并没如一部出色的商业片那样,被进行了合理的组接。
“童军长征”开始前,记者何克和其他电影中的勇敢战地记者一样,机智地混到了红十字会的卡车、通行证,来到了屠杀中的南京;和《萨尔瓦多》、《杀戮战场》不一样,他完全没机会抢救自己的摄影作品和同僚,被新四军陈杰克救出之后,电影出现了《英雄本色》般的酷味,用以配合周润发深入人心的传统形象。
被迫进入“童军教学营”后,何克成为一个孩子王,这时的黄石也宛如意大利电影《地中海》那样的世外桃源,施肥种菜、打篮球学语言,男人守在孩子的摇篮边,女人巡逻在中国的最前线,共同分享着那个“军功章”。
接着,或许到1941年国共合作出问题那时了,杨紫琼扮演的生意人登场,救出英国记者,而自己却无法如“阿庆嫂”那般与国军智斗,只能如王佳芝般献身。
黄石呆不下去了,“童军长征”开始,这时为了《卡萨布兰卡》般的“一段伟大友谊的开始”,陈杰克选择了与枪为伴,将儿女情长的事留给这对西方人。
“童军长征”结束,在宛如《阿拉伯的劳伦斯》里那些骆驼骑兵的陪伴下,记者何克与护士丽终将孩子带到了塞北山丹。
正欲打造甘北的好江南和为革命“播种”之际,丽与何克的关系却不幸地沦为同《面纱》一样的“和谐医患关系”,最终与《面纱》殊途同归,同样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男死女悲。
电影的生产模式:大时代个人史的一次次复制 虽然《黄石的孩子》并没寻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表达焦点,但它还是以国际化的精良制作、大牌的华人明星、历史场景的真实还原、中国大地的风景展现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算得又一部从制作意义上成功的合拍片。
而苛求外国导演对中国的“正确认识”甚至怀疑其善意的出发点,也未免显得太刻薄。
毕竟,从1930年代好莱坞演员扮演中国农民的《大地》,到冷战时期对“黄祸”恐惧的寓言般的华人黑帮片,再到今天《伯爵夫人》、《面纱》、《黄石的孩子》这样的“外国人的中国往事”,西方电影人在逐渐克制自己的“事先想象”,而进一步地吻合着我们自己的认识。
只是,我们总该相信和要求,这样的合拍片理应做得再出色些。
把辛德勒丢到肯尼亚,成就《不朽的园丁》,再丢到中国,成为《黄石的孩子》,然后科索沃、伊拉克又有了下一个救死扶伤的英美记者。
这样变化着个人身份和名字,丢到一段段大时代里去复制的事情,确实太简单也太没意思。
这些人,这些事,可以成为类型片,可他们埋没于历史的过往绝非一个统一的类型套路可以彰显,这样的复制,只能埋没他们的历史光泽。
等到我们也有足够的材料和能力,去再现我们自己的辛德勒,那些帮助过犹太人的上海人时,并不希望只看到又一部《黄石的孩子》。
合拍片……以后合拍片能交给日本X界吗?
小帅哥T.T
为铭记和感谢
这真是一部充满米国气息的以中国抗战为背景的环球大片。
你依然会痛苦,但他已经不再伤害你。
很好
国语版,没看下去,白瞎了演员
还能说什么~~~3星
除了结尾的采访,真是没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
2008.4.1 新世纪电影院 mtime时光网
special day for me!!!haha
...
发哥太有魅力了,但硬伤比较多
传奇
故事不错,编剧很烂~~
那段历史就需要这样的故事才能被记住
有些小震撼,我很认真的看完了。
宣传大过电影本身。。。
点快进了。
不喜欢发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