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些精彩的港片都无法大范围公开上映,而打入内地市场的又基本属于烂片系列[偷笑]记得上一次看到如此全程不冷场各个环节都达到中等以上水准基本没有什么短板的港片还要属若干年前的《无双》了。
这一次,刘青云吴镇宇的联手奉献不输于周润发郭富城的那次火花[微笑]剧本是翻拍好莱坞的,但本地化的非常好,所以基本等于是只剩人物关系的主线还是原来的,其他都像是一个全新作品,很好👍最大值得点赞的是,所有演员的表演,几乎全部都在线,我个人最高分是刘青云夫人凯琳的演员韦罗莎,我特意去查了她的名字,真心演的好,这样一个摆设型的配角,愣是让她演出了存在感和真实感[鼓掌]此外刘德华的夫人阿莲的演员彭秀慧也很不错👌杨伟伦更是成了影片灵魂人物[调皮]影片第二精彩的表现是配乐和音效,配乐是近二十年香港配乐一把手麦振鸿老师的出品,真是高级。
极好烘托,又不抢戏,实在是高[社会社会]影片制作精心而有诚意,节奏张弛得体,观影体验非常好,全场一起哈哈大笑特别爽[破涕为笑]挑点刺:1毕竟是翻拍,好莱坞剧情本地化又要大团圆结尾,所以导致剧本还是有bug,几个转场也生硬了一些;2邱导对于打斗和追车的戏,明显是功力还不够,文戏有张力,武戏像儿戏[捂脸]3前半段入戏肉稍微慢了一点点,最后的结尾也略仓促了一些;4发行公司是真的那么省钱吗?
怎么好像都没怎么看到宣推?
这么好的电影如果加大点宣传力度,趁着端午假期,必然大爆啊,可是现在市场好像一般般哦[失望]好电影值得推,大家都抓紧时间去看看呗,真的2小时不亏的[得意]
看港片有的时候就像吃一千次餐蛋面,每次吃之前都会想餐蛋面还能是什么味道啊,但是每次真的吃了又觉得还真不一样。
刘青云和吴镇宇是唯三无论演什么我都会买账去电影院看他们任何一部电影的香港演员(另一个是谢君豪(没有人问)),所以这次《谈判专家》尽管还没上映北京也没有点映,还是想了很多办法去电影院提前看了。
电影改自美版的《王牌对王牌》,做了一些香港本土化处理,几乎看不出背景有移植,嫁接做得十分巧妙。
但由于是邱礼涛导演和熟悉的双男主配置,如果没有看过美版,难免会按照香港警匪片的套路陷入到猜测谁是警谁是匪的惯性思维里……不过这样的惯性思维,却在第一个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出现之后,轻而易举被主演不循常规的表演和镜头剧本有意排列的叙事节奏击破。
这也就是为什么看起来千篇一律的餐蛋面,吃起来千滋百味的原因。
香港人太知道他们的观众想看什么,也知道他们的观众以为自己为看到什么。
所以他们永远在这种预期里制造一个巧妙的信息差和时间差,让故事既出乎意料又在你的期盼之中。
尽管这样的电影仍有它审美上、观念上无法摆脱的老旧和过时气息,但谁又不爱吃餐蛋面呢?
正式上映的时候,我会再吃一口的。
最后这块我觉得有点假啊。。。
他是找到了证据,但找证据的过程,他很多是违规违法的啊!?
*打警察和抢警枪,这是重罪啊!
*抢警车,在路上横冲直闯这罪也不轻啊!
*用警枪劫持4个人质,甚至间接导致一个人质死亡,这也是重罪啊!
这么多违法的地方,按照欧美法系,他所有找到的证据都应该作废啊。。。
(辛普森谋杀案不就是这样吗,警察搜查证据的时候违规,证据作废,辛普森被释放。
)。
而且男主用犯罪的方式证明自己无罪,这也是要追究违法的吧?
如果这都可以。。。
那按照电影逻辑,被冤枉或者悬案,被告人不用管是否违法,只要他自己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无罪,就行???
那大家都去抢警枪,抢警车,绑架人质吗??
反正只要结果能找到证据就行??
用犯罪的方法证明自己无罪就行?。。。
这是不可能的啊。
最后,退一万步录音证据不作废,至少需要审查真假确认走流程吧,男主角他也不可能现场马上就能没事人一样回家吃饭吧???
其实这个编剧很简单能解决啊,妻子拥抱后,不要说回家吃饭的镜头,就用字幕说男主一个月后重返工作岗位,不就行了。
《谈判专家》全程看得挺认真,剧情吸引人,没出戏,但是没有特别惊喜的地方。
谈判专家成为谈判对象,又反转成为谈判专家的设定,很有趣,产生了很多笑料。
导演依然有对体制的反思和控诉,只是不够深,比不上《拆弹专家2》。
刘青云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我几乎没看出来。
看完电影后,脑子里对他的形象似乎只有一张脸,甚至没什么表情。
吴镇宇演得不错,苗侨伟也可以,其他演员都很一般。
片中麦琪直白说了个关于性别歧视的梗,观众都笑了。
反观这部电影和一如既往香港众多类型电影一样,依然只是用两个女性角色作为陪衬,能看出导演很聪明。
他知道现在的观众在意什么,会诟病什么,但又不想花精力在这个上面。
这个跟我看诺兰的《奥本海默》时的感觉有点像,导演并不是不会拍女性角色,而是不想拍。
结尾罗Sir自杀前的一句“我跟你也是20年的兄弟。
”瞬间让人联想到不久前的《潜行》和《周处除三害》。
正反派之间奇奇怪怪的兄弟情,男人的情谊,虽迟但到。
倒确实是香港电影的味道,只是我不再相信这一套了。
作为看香港电影长大,并且依然深爱香港的我,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也并不想强求什么,但是我必须用现在的我的视角,指出这些问题。
不过,导演一如既往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开头刘德华出演的一段爆炸案,以及谢家俊因此辞去警队职位去做社工。
可能因为这部分叙事太正统、正确,导致观众很容易忽视这部分,把这些当做理所当然。
如此看来,确实没有以前那些邪典电影更引人深思。
总之,这是一部及格的电影。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很想成为邱礼涛导演那样的人。
感觉他很喜欢拍电影,并且应该是个很少内耗的人。
电影拍得很快,平均水平及格,偶尔烂,偶尔好。
但他还是一直在拍,是我很羡慕的那种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人。
以前接受采访时他表示:「烂拍没有关系,没得拍才是问题,开工是开心的,因为有寄托。
」
『谈判专家』不管是海报还是片头都大大的写着“改编自美国电影《王牌对王牌》”,事实证明只要精益求精的拍出质量,观众并不会介意你翻拍。
电影的“双雄”模式本就是港产警匪片最擅长的,因此本土化的融合做的很到位,刘青云与吴镇宇的嘴炮对决全程高能,细节编排环环相扣,让最后正方的大逆转水到渠成,而从头黑脸到尾的郑则仕和姜皓文,真的让人怀疑他两才是大boss也是挺逗的,所以呢,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
【8分】
①谈判专家这个行业属于冷门,但并不少见的题材。
或许是年纪大了视角略有不同,以前更多看到的是这一类阿Sir衣冠楚楚、言之凿凿、巧舌如簧、力挽狂澜,满满地写着“专业”二字,眼里都是个人魅力。
而这次看到的,居然是面对社会积怨与警界黑幕,苟延残喘、疲于奔命、垂死病中惊坐起,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沧桑。
感觉导演整了热热闹闹的两小时”标”,最后灵魂拷问观众,你们看懂“本”是什么了吗?
②影片将时代背景设置在回归前,伴随着刘德华那个case,用黄家驹和李翰祥的逝世新闻渲染和蔓延了绝望情绪,这种处理有暗戳戳的高级感,我蛮喜欢的。
③抓内鬼的悬疑情节有点潦草,个个都像,但也没给出让观众参与的线索,基本是影片说什么就是什么。
可能邱导有更高追求所以志不在此。
就好像苗侨伟携黑警大队围剿刘青云时,为了争取刘,毫无征兆毫无必要地S了一个同伙,毫无道理。
④吴镇宇放弃高官厚禄去做义工,并拯救还在体制内的刘青云是升华之举,反映邱导价值观:人民至上不是泛泛而谈的宏伟概念,它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例支撑的,每个公民都是人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就是人民的全部。
体制不一定能时刻确保人民至上,而脚踏实地照顾好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公民,胜过豪迈的任何口号。
特意在上映前一个月看了原版,对比下来有好有坏,整体还是不如原版。
好的地方在主线开始前的节奏上,简洁明了,没有原版的拖沓冗长,但主线开始后就大大不如了,“谈判”这一正题上,没有展露出原版的两方专业性极强的对招,毕竟时长被压缩了,但邱礼涛的做法是,把压缩出来的时间,给到了商业戏份上。
例如主角挟持人质开始前,原版是在办公室临时起意突然发难,把整个警察系统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港版是在分区里劫车逃去总部才开始,这就让邱礼涛导演可以在途中加一场追车&追逐戏,但正常情况下,卓文伟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多车和人拦截的情况下能逃到总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最后去拿证据一幕,直接发现了主角二人逃走马上追捕,又一段追车戏。
另一个我觉得改编得很好的在谢家俊这个角色,原版其实就是一个专业性拉满的,为主角服务的工具,所以在原版里甚至是一个小时后才出场,而港版这里极大地丰富了这个角色,序幕戏后离职去做社工,从源头去帮助社会人底层人民,这也是卓文伟除了专业性和外人之外另一个选择他的原因。
对于港版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邱礼涛导演是不是把观众看得太扁了,还是从《扫毒3》还是闪回闪上瘾了,一开始就用闪回摆明了李俊杰是黑的,原版是怀疑,或者说是明知道是,但没有证据只能是怀疑,这叫嫌疑人;而港版直接一个闪回李俊杰在卓文伟家里栽赃嫁祸,这就明面上告诉观众他是犯人了,而很多刻意的镜头,简直就是摊开了告诉观众谁忠谁奸,唯一猜错了的就是姜皓文,除了外号“黑仔”和肤色黑之外,在剧中的表现也太黑了吧,但你居然不是…就是单纯莽、单纯蠢,都不知道怎么坐到这个位置的。
另外因为谢家俊是离职了的,并不是警务人员,只是市民,所以我一直在想的是一个市民在指挥中心去In charge行动是否合理和合法,这就是为什么港版里谢家俊这个角色没有要求要现场指挥权的原因吧,所以很滑稽的地方就在,一有什么就拿你不是警务人员去怼人家,那你叫人家过来干嘛…而这个角色这样的改编处理,也让我很好奇原版最后的谈判,也就是骗黑警的反间诡计怎么实现,因为他不是警务人员,他没办法用我也同流合污去实施计划骗对方说出认罪的话把正邪反转,而最后再告知对讲机一直开着,这是原版最后最精彩的反转谈判。
港版怎么处理这一段?
答案是不处理,最后一场戏开始前就告诉观众我通话开着,然后反派为了自保自己说了出来,因为谢家俊不是警务人员了,所以其实离开总部后,就没有了他发挥的地方了,理论上他完全可以退场了…片中卓文伟也是这样说的“你可以走了”。
而原版从后半段失去了指挥权准备全面进攻,到最后的诡计反转,才是谢家俊这个角色的高光时刻,可以说原版从那时候开始,主角由刘青云的角色转变成了吴镇宇的角色。
最后说一些自己觉得不应该删除的地方吧,一是卓文伟身份认同问题,原版对他的警察证是很看重的,这是他多年来的荣誉,但港版只保留了他的葬礼要按殉职警务人员规格去操办。
另一个则是死去的警察老婆那一边,原版是他老婆也不相信主角,骂他人渣,这么多年好兄弟你都杀了他,原版是相信了营造出来的谎言的,而这些指责和言语,是能加强主角要洗清屈辱,还自己清白和兄弟死去真相的心理的,虽然是很小的戏份。
虽然宣传说这次不动枪,动嘴,但对文戏和细节的压缩,换取商业节奏强的扁平化主线和追车及追逐战,不得不感叹邱礼涛真是新生代王晶啊…(没有说邱礼涛是新生代导演的意思)
邱快手邱礼涛近年的作品呈现,普遍有着追应商业、迎合大众口味的特点,但无论就作品口碑还是故事表现上来看,其众多近作都未能在“质量”上有足够的说服力。
只不过,今年这部翻拍自1998年好莱坞经典之作《王牌对王牌》的《谈判专家》,却在质量上获得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不但一举扫清邱快手那“只求快不求甚解”的低迷气象,还将暌违已久的“港片风味”带到观众面前。
本片在故事框架以及某些细节设定上,都沿用了原作《王牌对王牌》。
框架的类似一目了然,而细节沿用,比如警局两位人质鲁迪、美琪,其名字正就是原作英文名Rudy、Maggie的音译。
而若将本片与其原作《王牌对王牌》相比,从剧本故事来看,邱礼涛可谓对这个故事底本做出了堪称为“润色”的调整,这种润色自然得归功于故事底本之精彩,但也可以看出邱礼涛在编剧上的功力,而有一点要叫好的是,本片对于人物的设计,以及人物在故事当中的呈现,比之原作实在合理太多。
不论是原作还是本片,整个故事其实就围绕着一个核心而展开:优秀的A谈判专家成了杀害同僚的主要嫌疑人,在察觉到是有人栽赃陷害自己时,A挟持警局人质,并指定B谈判专家前来和他谈判沟通,以推动真相浮现。
从故事梗概来看,A谈判专家应当是主角。
但这里隐藏了两个决定性细节:其一,A谈判专家在挟持警局人质这件事情上,必然是有过计较的,出于其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直觉触觉;其二,能够和A周旋、配合的B谈判专家,必然也是十分优秀的、业务能力出色的,如此才能营造出相得益彰、正好如此的局面。
那么在剧作里,确定A、B两个角色的定位,就十分重要。
通常有两种方案,一是让B配合A,营造A绝对的主角地位;二是设置双雄结构,让AB相互争锋、相互成就。
若选择方案一,那么打配合的B,要么得在专业层次上略低于A,要么得受到了A的内情促动,甘愿帮助他;若选择方案二,那么就需要兼顾A和B在“双雄”的出色表现,让两个角色的弧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从角色设置上明显能够看出,原作《王牌对王牌》选择了第一个方案。
可令人遗憾的是,原作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糟糕。
其糟糕在于对A谈判专家的个性刻画上——冲动。
原作中,A劫持警局是一个偶发事件,但当这件事发生以后,摆在A面前的,就不再是“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而是“在现在这个局面下我要怎么办”。
“要怎么办”不一定明确,但方法是可以试的,手持人质、掌控局面的A,在与警局对抗的这张谈判桌上,有太多的底牌和底气。
可A的行事却火急火燎,像毫无计划一般,这便让他那“优秀谈判专家”的名号,显得名不副实。
《谈判专家》优化了原作在A角色上的这种毛刺,并用了与原作截然不同的角色设置思路——双雄结构。
双雄结构,意味着AB是并列的、不分主次,那么,均衡设置AB角色便尤为重要。
A、双雄之拯救者谈判专家B,是本片中的谢家俊,也是本题中的拯救者。
拯救谁呢?
——拯救A,拯救全局。
当本故事主要围绕A来讲述时,如何塑造B,让B配得上“双雄”之分量,就是一个很巧妙的技术活。
但原作其实给出了一个可以直接拿来用的通道——开场show。
原作中以一个吸睛的开场来塑造A的业务能力,让主角A秀肌肉、展现谈判能力、智勇果敢优秀品质,这一段移形换影一下,在本片中就成了谢家俊的表演。
——但并不是他的独角戏,因为A也在戏中,与其搭档做事,只不过主负责当时案件的是B而已。
这个搭档设计很妙。
一是妙在交代了谢家俊业务能力的强悍,并顺带处理了原作当中“只允许一人话事”的不合理余韵;二是妙在做了一个“相识”至于“相知”的扣,一起共事过,便是相识,而双雄惺惺相惜,便是相知。
这不但为后边A受困而邀请B做了铺垫,之于观众也建立了有效的人物形象。
反观原作,B谈判专家这一角色,到了中段才真正露面,纯粹为A而服务。
再加上原作对个人英雄主义颇有推崇,但B的表现又无法掩盖,二者相互碰撞,便产生了一种十分别扭的怪异感。
原作中,B在拯救A时说过一句话:“我们曾有过一次合作,当时你我负责同一案件,你以现场只能有一个声音而让我退场。
”在警务行动中,这句话当然是绝对正确的,不正确的只是这句话用在了错误的场合——并非指不应用于B协助A这个场合,而是指不应用于《王牌对王牌》这个场合。
当A作为唯一主角而他又还显得名不副实时,一切都是错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错的。
谢家俊的性格设计,与原作的B相类似,温和、耐心、有策略。
而就在这个性格设计上,邱礼涛注入了他一贯以来的某种思想凝结。
谢家俊经历了影片开头那场行动之后,心灰意冷,辞掉月薪几万的谈判专家公职,而转去做月薪一万的社工。
在日后的相遇中,卓文伟,也就是本片的谈判专家A,笑他“有爱心、有奉献精神”;谢家俊自然是有奉献精神,但他心灰意冷,却并不是因为无法拯救出点燃煤气罐自杀的当事人而导致,而是因为其他警务部门,乃至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不配合”。
这与《拆弹专家2》中的“用完即弃”是同一种表达。
到这,便不得不说,邱礼涛翻拍《王牌对王牌》实在是一种合缘的贴切。
原作中,警察不顾大局莽撞行动导致自己人死亡,这一点实在给了邱礼涛太多可以做活的气口。
当警队、警队的下属、警队的领导,在行动中不认可统一意志而有自我意志时,统一意志又算什么狗屁?
这种所谓“自我意志”,便是自私意志,推而论之,便成了一盘散沙、用完即弃、难以行事。
所以谢家俊心灰意冷。
他这种对社会有热诚、对警队有热诚、对工作有热诚的人,最受不了这种常态下的惯性、规则下的凉薄。
所以他转做社工,用心中那团仍然旺盛的火,为社会服务,为善意服务。
这是基于原作之外的、不属于B本身所有的、邱礼涛自我注入的内蕴。
此时,谢家俊与原作B谈判专家,便无法从人物性格、人物表现上去对比了。
而在邱礼涛的表达体系下,谢家俊在本片中显然承载了他更多的表达。
B、双雄之自救者自救者,是谈判专家A、本片的卓文伟。
自救、救自己,因为自己身陷困局,被栽赃嫁祸、正要掉入死亡漩涡。
本片在开头中设置了两段情节,第一段是谢家俊谈判救人,第二段则是卓文伟出现场救人。
本片增设了原作所没有的第二段,作用不言而喻,正是对双雄结构的确立。
本段过后,作为故事核心的A——卓文伟,很快陷入到危局中。
危局考验的是A的能力。
本片中对于A的设计处理,很合适,很到位。
优秀的谈判专家,不但会把握对方的微表情、心理活动,还能控制、演绎自己的表情和心理。
某程度上,他们就是演员。
本片多次运用卓文伟对于以往线索、细节的回顾镜头,这不但体现了A观察入微、深思熟虑的人物特点,也与其“优秀谈判专家”的业务素质相匹配。
区别于原作中A因为偶发的警局冲突进而被动地挟持警局,本片中卓文伟是借着一个机会越狱再去警局劫持的。
这一情节尽管上是邱礼涛为创造一个动作场面而增加的设计,但就“越狱-挟持”整件事来看,卓文伟在偶发性越狱以后,在短短数分钟之内,做出了“挟持警局、为自己创造洗脱嫌疑的空间”这一大胆决定,更显其果敢、坚决与机智。
哪怕场面再突然、环境再乱,优秀的谈判专家自己也不能乱,起码不能让别人看出来自己乱了阵脚。
在挟持警局以后,A谈判专家的处理,相比于原作就胜出了太多。
他内心一定是焦急的——这个根本不得已的下策局面一出来,搞不好自己都得挂在这里了;挂尚且还不说,自己的清白、杀害老友的真凶也极有可能一同被埋葬。
但他依然得气定神闲——就和以往出现场和其他凶徒、事主沟通那样,事情是可以谈的,一切都在我掌握之中,包括局面变化、人质心理、个人情感,一切都是可以控制的。
他十分清楚核心目标——就和以往出现场解决困局一样,以往谈判解救的无辜人质,现在谈判解救的是无辜自己,所有剧情,都应为解救自己——挖出真相——这个目标而服务。
所以,这个时候的谈判专家,要比以往的演员身份,更像一个演员。
激怒后辈发仔的行为,尽管也有借机出气的成分在,但那更应该是一种策略,而非发泄。
本片里,卓文伟的状态就非常对。
他平稳的语调又带着不容置疑的语气,他看似可以商量但核心一步不让,他清醒,他理智,他认真,他演戏,一切都很合理。
这样的角色设计,对观众无疑更有吸引力,更不提这是一部面向大众的商业片。
反观原作,主角激动,冲动,几乎乱动,被自己劫持的警察人质中枪身亡后情难自控,这就很不合理。
——当然,放在常态现实中,这样的反应倒应当更对人性、更加合理,可倘若真如此设置,那么还要做这一部戏剧干什么?
C、双雄相会双雄相会,便是最激动人心的大戏、好戏。
从戏剧结构上来讲,双雄各自塑造完成、双雄结构一旦确立,双雄相会的时刻,便是最令人期待的时刻——这个“时刻”并不是指某个时间节点,而是双雄相会的整段故事;前面的A、B角色的一切塑造,都是为了双雄相会故事而做的铺垫。
所以,当卓文伟(A)在挟持警局之后,告诉警方我只接受让谢家俊(B)来与我对话,这个时候,悬念就起来了。
此时,观众脑中首先会浮现出第一个问题:B是谁?
继而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B?
原作中,因为唯一主角设计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只能延后作答;而在本片,由于人物背景全数交代,这两个问题观众自己便可回答——B是另一位顶尖的谈判专家,为什么是他,因为他顶尖,因为A认可他。
于是,整个故事扣人心弦之处,从原作的“A要怎么破局”,变成了“他们要怎么合作这场大龙凤”。
双雄必然是相互成全的,其中之一逊色,必然会导致另一方逊色,从而让双雄变得“不那么雄”,甚至是“滑稽两兄弟”。
谢家俊在片中从来耐心十足、内有计较,再加上卓文伟相得益彰的冷静沉着,观众对破局场面的期待感更强。
这是原作所力不能及的一点——因为原作的A,给观众的印象是冲动、情绪化。
尽管原作中B角色在设计中全然为A而服务,但原作的这笔计算,在两点失衡了:一是A垮了,二是B更亮了——前者让A难以有真正匹配“谈判专家”那智勇双全形象的说服力,后者则导致B的光芒更甚于A。
A垮了到底是剧作设计失误还是演员表演过火,很难去分清,毕竟本来A在人物设计上就更加复杂,但B的亮眼却是一览无遗,既有角色赋予的本来光环,也有演员附上的表演呈现。
两边一减一加,使得原作陷入了单主角不像单主角、双雄不像双雄的尴尬境地。
本片中双雄相会之后的故事发展,与原作相差无几,其中问答、谈判、交锋也循着原来的轨迹呈现。
但到了收尾处,邱礼涛终于还是没止住用出了他那惯性散手,用大段追逐戏、行活剧情设计来处理,相比于原作那光芒万丈的故事收束,倒实在是相形见绌。
但这亦是应有的设计。
当谢家俊不再是警务人员,他便没有了配枪、用枪的权力,尽管在意识层次上谢卓二人同等,但在现实身份上,他们一个是社工,一个是警察,而社工无法对警察造成武力威胁。
所以当邱礼涛基于某种内在表达而明确谢家俊社工身份以后,A与B虽然依旧双雄,但并不具备警务领域的同等对抗身份,那么在卓文伟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谢家俊只能作为一个配合者,这便使得本片在“双雄相会”环节虎头蛇尾。
而回顾原作,B尽管对A的案件发展存有很大疑虑,亦相信A的说辞,在决定和A同出寻找那决定性线索时,也要让A把枪交出,这一处便很妙。
当然此处本身亦要建基于AB二人并不相熟之前提——只能说,原作设定本来是圆满可行的,只是在实际执行上差了。
在原作最亮的结尾段落,B与那幕后指使者相对而立,相互谈判,这倒呼应了“谈判专家”的主题,只不过,这张王牌在片中出得位置实在太偏,从而让这种惊才绝艳也显露出几分怪异的暧昧感。
其实从这个故事底本的根本架构来说,双雄结构就是它应有的角色结构,用B来配合A,在戏剧上尽管行得通,但故事叙述上说不通——因为故事叙述上,B配合A等同于用B来塑造A,若是如此,便只能就A的人格魅力入手,感化B帮助身陷困局的A脱困,因为不论从现有证据、系统规则以及行为逻辑上来说,B都不可能通过配合A来塑造A,B配合A只能因为他自己的角色逻辑使然——如此,B在角色设置上就不从属于A,而是并列于A。
《谈判专家》以双雄结构来叙述整个故事,显然是洞穿了这个故事结构的全部脉络以及真正亮点所在,尽管其在收尾处仍然落入常态的商业套作范畴中,但在整体铺设上,依然当得上一句“出色”之评语。
可能因为喜欢几位演员和港片的风格吧,感觉拍得很不错。
剧本非常棒,反腐任何时候都是不错的主题。
何况影片讲的是1993-1996年的香港。
片头一段铺垫起伏之后一气呵成,当然,细节上不要太挑剔。
如果片尾健身房那段再巧妙地出人意料一点,那肯定会成为又一部被好莱坞模仿的经典。
刘青云不出意料,演得游刃有余。
吴镇宇一改他擅长的“枪火”风格,比以前成熟丰富多了。
相比之下,成为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的华仔演技有点退步,又回到了太用力的状态。
导演节奏分寸掌握得也不错。
可惜的是,后三分之一收得有点平,没有让刘吴二位来一段画龙点睛的精彩演绎。
PS:写完才发现本片是套用了好莱坞九十年代《王牌对王牌》的剧本。
怪不得。
从《麻辣热烫》到《走走停停》等,以及本片,看来现在大家都发现改编或模仿是件省心又出彩的活儿了。
原版美国片《王牌对王牌》,小时候在忘了哪个电视频道看过一遍,喜欢得不行,互联网时代得知两主演都是演技大咖,又重温过两遍,对于谈判高手欺负菜鸟、密不透风布置堡垒、双雄嘴炮交锋惺惺相惜、主角乔装特警逃脱、窃听录音定罪魁首等片段记忆犹新。
邱礼涛自编自导的这个翻拍,对于警局黑幕、高手蒙冤、杀出重围的大架构没动,但小处的改动既费心又多智,一面是符合回归前香港社会氛围,另一面更是他鼓捣警匪片的私人趣味所致,玩得风生水起。
刘青云所饰谈判专家,有智也有胆,能谈亦能打,而邱礼涛将原版的动作戏全数变更,每场打都不是图个热闹,还皆在塑造主角。
从刘青云突然发难将同袍拷在看守所,之后被群车围堵驾驶冲锋车闯入窄巷掣肘追兵,弃车奔跑后跳上高架桥斜坡,二度将大部队分散以施展擒拿格斗逐个击倒,乃至脱险后再直闯警局劫持人质——全套策略与他后面以建筑阻滞武力、以机锋套取真相的做法高度一致,都是运用身小好掉头和环境优势,不断牵制对手使其施展不开人海战术。
所以虽然影片聚焦在他破案洗冤的有限动作,情绪抒发极少,甚至经常以“只做必要动作,不为情绪流连”来突出他的理性果断,整个角色个性却分外鲜明。
更有意思的是,后面从警局前往健身房时,吴镇宇也搬用同样战术,将车冲上人行桥以甩开追车,也旨在突出双雄危机中的默契。
这种角色战术上的连贯性,使得全片文戏和打斗的衔接非常流畅,打中带着戏剧波折,而以动作片、侦破片的节奏来剪辑对话的文戏,也经常给人以看枪战爆破场面的同等能量。
除了文戏武拍的可期手段,邱礼涛还常有其他小巧思。
试举一例,吴镇宇首次跟刘青云对面交锋,镜头原本只在双方间来回打,却突然(看似)毫无必要地给了一个吴镇宇侧面,仿佛有人从旁窥视——当时没有任何角色能从那位置和距离看到他,无端一镜让人心生疑窦。
话未谈完,两名飞虎队不期而至破窗倾泻子弹,这番急转直下,剧情全无铺垫,却正好对应前面镜语突变的那缕疑窦——原来邱礼涛以此泛起“不速之客将来临”的情绪,视听语言暗合谈判“暗人不说明话”的特点,真是微巧又细腻。
影片另一大改动是吴镇宇所饰前警员,因救人失利而辞职转做义工,却因此被打上不贪钱财、品行高洁的标签,成为刘青云危机关头最可信任之人。
两人对手戏做了中国传统化处理,越看越有展昭和锦毛鼠联手锄奸的古典江湖侠气。
电影开头刘德华部分涉足现实议题,结尾却不做常规升华,反而落在两人互相打趣着向对方致意,让人感叹他们轻描淡写着好一番生死豪情。
要我说实话嘛,真的很一般,浪费刘青云和吴镇宇,邱礼涛拍了这么多年的戏基本上没有什么进步,感觉还有点倒退,反派根本就是一眼能看出来,导致看到最后感到有点无聊,哎,这么一对比九龙城寨真的是太有诚意之作,最大的惊喜是杨伟伦
好看到约会对象半路跑了都没发现
钟sir以一己之力调查出了监守自盗案,找出了黑警。双谈判专家真是大饱眼福。谢和钟sir都是社会的曙光,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社会才会有纯洁面。
邱礼涛的出片速度奇快,有可看性但模板老套的质感依旧。刘和吴撑起整部片子的几处关键谈判戏,紧张对峙的过程还能制造出些笑点显得儿戏,室内挟持人质的设计可窥见好几部片的影子,都快用烂了。
这片真是地道的新世纪邱礼涛式港片,港得不能再港了,近几年港片的一切优缺点本片全都具备,只是换了个教科书级别的故事作为支撑。讲真,《王牌对王牌》这种经典如今应该很多人都看过了,这个翻拍没有什么必要存在,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也没有太多创新,反而还保留了原版中一些现在看比较老套的桥段,枪战戏和追车戏也是毫无亮点,但总体而言还算娱乐,主要归功于强大的卡司。刘德华演得有点意思,但这种角色黄秋生才是王道。刘青云和吴镇宇走的还是自己熟悉的路子,港片嘛,就看个熟脸。周文健死前喊妈妈,是拯救大兵瑞恩乱入么?p.s. 颜卓灵,我爱你。
2024年了请香港不要拍这种看五分钟能看到下文的片子了
做人真的不要整天摆臭脸,我全程坚信姜皓文就是最坏的黑警(囧)发仔就是全片最可爱的仔!微微哭腔的认真师弟演出了区别于原版的可爱气质~p.s. 我爱沈阳中街英皇影院!所有港片都可以看粤语版
逻辑如此混乱,各种bug我就不说了,请问卧底到底是谁?所有人物都莫名其妙
只是重复,毫无新意的那一类港片……学学隔壁九龙城寨,至少有点创意。
能看下去,已经不忍心批评了……
三幕戏结构不断层层增压,最后迎来反转,满足感拉满。观影时唤起了不少以前看港剧的记忆,个人实在是太喜欢看到这些演员互飙文戏了,唇枪舌战间,无声交锋中,语言能救人也能害人。最后一幕结构流畅,合格线以上的犯罪片。
你们都没看过《王牌对王牌》吗?我看过好几遍 这样的经典都能重拍 很佩服他们的勇气
改编还要夹带私货,否则便凸显不出导演的特色,结果呢,完全可以说好的都是原作好的,甚至还胡乱改编,可以说照着抄都不会得水平了。
很好规避住原版硬伤:在此基础之上调转枪口,矛头直指社会/体系,与拆弹2同频并增添了些许幽默。结尾告知什么都没变,但其实什么都变了…
就当是为了看看吴镇宇和刘青云飙戏吧,一堆飞虎队和警察都让六七十岁的老骨头出演,几个稍微年轻点的只能做龙套,暮气太重了。虽然有改编剧本支撑,却没有增加任何亮点,反而还逊色不少,也是有点太没意思了。
小时候就看过《王牌对王牌》,在事先知道结局的情况下看翻拍失去了不少乐趣。原版故事有丰富的元素——被陷害的警察、绝望的境地、藏在人群中的坏人,以及机智的对话。不过重拍版在本土化移植中做到了合理性,加深了幽默感,呈现出清晰生动的香港警察形象,这些让老练的观众感到宾至如归。新瓶装老酒,唯闻旧酒香,怀念曾经的港片,只有在不受羁绊的时代,才能实现故事上的真诚。
意料之外的一部好片~!毕竟邱礼涛的水准太飘忽了,神一部鬼一部的,这部是他自己做编剧,感觉整体用心很多成片水准也比较好。依旧带着对于制度的反思与批判,这种视角其实隐藏在他的很多片子中,刘青云与吴镇宇一内一外,皆是不同角度的审视。全体老戏骨,水平稳定发挥,但依旧期待新人。
讲个笑话:一群年龄加起来四五百岁的人在2024年翻拍1998年的好莱坞电影。我觉得真的很有新意,很有创新精神呢,好看。好片。
剛看了原作 本土化的可以 畢竟原本的劇情底子懸念和節奏都很好。感謝邱導還了一個正常的吳鎮宇回來~ 演的真不錯。然,這次黑仔依舊over到底,但多了一人陪他就是彭秀慧。謝謝🙃
全程我都没看 也跟得上节奏 可想而知-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