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团购了两张电影票,最近实在是没有什么比较好的电影,评论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便和好友一起去看这部电影。
知道是有些惊悚的味道的,可没想到的时候,故事的结尾竟然留下了眼泪。
据说电影是根据真事改编的,不知道如果换个环境发生,结果会是怎样?
当危险来临时,要有智慧,速度也是重要的。
《危情时速》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美国真是什么题材,都能改编成电影,这种火车失控的小概率事件,一本正经的按照电影的节奏走,说实话,看着挺奇怪的,比如说,每一次两位主角获得一点成功,然后给到围观者的特写镜头,就是一阵欢呼击掌拥抱,而且这些特写镜头给的相当专业,然后我就很疑惑,我看的是电影呢,还是综艺节目?
没人觉得很熟悉吗?
国内很多综艺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比如我是歌手等等你们都懂的!
不知道是我看的电影的版本翻译问题还是什么原因?
火车的时速都是"里",如果算成公里的话,那速度要除以2,就算是公里,我不知道大家对于时速有没有概念,当速度减到40的时候,这也不算快啊,我的电动车还能开50,平时30公里的时候,也就比自行车快一点,但是导演很聪明,用了很多阿杜视角,镜头从车底往上拍,还利用周围树的移动,这个速度看起来好像开了个四五百码的感觉,其实,既然是真实故事改编,完全可以再夸张一点,不然我坐在屏幕前看的时候,真的没什么代入感,又是直升机,又是疏散城市,又是撞车爆炸的,反正各种动作场景,有种小题大做的感觉!
评论里有很多讨论电影中的bug,我不想吐槽了,没什么劲,我想说的是,电影里的超多镜头只是为了刺激而刺激,比如停在火车旁的一排排警车轮流爆炸,最后那个跳车镜头后面那么多警车,还有飞机在直播两辆火车接轨的时候,当然这些镜头拍得很精彩,只是,看的时候有种,总觉得哪里不对的味道!
阿杜视角最后,我想吐槽一下那个罪魁祸首小胖子,美国人民可能生活太富足了,所以心宽体胖,他从火车上跳下来去,想操作前面那个轨道的时候,可能是对于自己的身材和体力太自信了,看他跑的那个动作,我真的很着急,还摔了一跤,我想到了机器人总动员里面,生活在乌托邦飞船上的胖人类可能对于瘦的人来说不算事儿,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能站起来走路都是很艰难的考验了,所以呢,平时多运动,至少减减肥(我看还有谁说我瘦,哼)
我应该在车里,不应该在车底电影的整个体节奏还是把握的很好的,每一个镜头的切换都符合动作片的风格,看起来很紧张,很专业,而且很多晃动的镜头有点伪纪录片的感觉,像在看现场直播,不过电影的开头是从克里斯·派恩开始的,他的那条感情线,个人感觉处理的并不是很好,有点突兀,这种设定就很套路,非要扯上一些儿女情长!
PS:电影名字在看之前我以为是像《生死时速》,《情枭的黎明》,看完才知道这个危情,就是指危险的时刻,别想太多,另外我觉得黑人丹泽尔·华盛顿比克里斯·派恩演得好有没有?
这片子已经是托尼·斯科特和丹泽尔·华盛顿第五次合作了,之前的四次合作里,十五年前的《红潮风暴》大赚一笔外,二次合作的《怒火救援》只是小有盈余,之后的《时空线索》和《地铁惊魂》都是赔钱货。
相比较上一部也是讲述火车题材的影片《地铁惊魂》,本片也算进步很多了,情节紧凑,故事也颇具吸引力,演员的表演和台词也算有趣,不过作为一个非火车狂热爱好者,觉得这片子也就是好莱坞普通偏上一点的水准。。。
本片的故事来源于一桩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真实事件。
2001年5月15日,俄亥俄州的东北部的一条铁路线上,铁路工作人员发现一列车头后面挂着长达47个车厢的火车,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行驶,而是一路朝前冲。
这列失控的火车不仅体积庞大,车厢众多,最让人害怕的是其中两节车厢装载的是工业废料和剧毒物质,如果这些剧毒物质在当地倾泻,扩散到空中或者水里,都会给当地居民带来致命危险,而且会造成长时间的生态污染。
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火车公司一方面调整其它列车的线路,避让这列“脱缰”的庞然大物,同时还派出经验丰富的火车司机驾驶一辆单独的火车头跟在它后面,并用铁索把火车头跟失控的火车连在一起,让火车头刹车拖慢前面列车的速度,然后让一个驾驶员爬上前面那列火车,这才将它停下来。
火车公司对于这列火车狂奔的解释是,驾驶员心脏病发作,失去了对火车的控制力,而警方发言人却声称,拦下火车时,车上根本就没有驾驶员。
在整体剧情方面,电影《危情时速》对于此事件的改编并不太大,只是对一些细节进行了戏剧性的夸张。
例如本来列车在一条比较偏僻的线路上跑,在电影中变成了向着人口密集的生活区直冲过来;两车厢的工业废料和有毒物质在电影中被乘以四,变成了满满八节车厢的、有毒且易爆的化学物质,爆炸威力的覆盖面积将达到方圆45公里;靠单一的火车头吊队尾拖后腿的办法,对于电影来说也太保守了,所以丹泽尔·华盛顿要驾驶火车头从后面勾住暴走列车,然后朝反方向加速;登上失控列车的方式也更为惊险——被从直升机上吊下去;如果像现实中那样有惊无险地停住火车,对于电影来说也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导演安排其中几节车厢发生爆炸,将破坏和损失控制在既不算惨重又让观众觉得刺激的程度。
首先诚烈的表达我对旅顺大地影院的感谢,让我享受到了生平第一次的个人专场,整个影厅或者说整个影院就我一个人在看21点的本片,那绝对不止一个“爽”字所能表达的了的!
老丹 浓厚的色彩 快速变换的剪辑 紧张的剧情 偶尔犀利的配乐 令人称快的结局=典型的Tony Scott电影,本片也不例外。
豆友“火车版的生死时速”的评价还是比较到位的。
在得到感观享受的同时,片尾女儿对父亲及妻子对丈夫的接纳让我狠狠的感悟到:对亲人的宽容适时而至,不要非跟随着一场可能要人命的事故一起捆绑而来。
此外,男人在关键时候一定要沉着而乐观!
盗梦之后,垃圾片横行。
终于有一部像样的电影出现了。
虽然是传统的美国英雄式情节,虽然不如上个世纪的生死时速,但至少让我回到了久违的电影世界。
五颗星,必须的!
http://axinlove.com/2011/03/unstoppable/《Unstoppable[危情时速]》by @xinl.ve 110330Movie Rating:7。
由真实事件创意而作(电影语),不能说老美的创意无限,不过他们真是可以从现实世界里提炼出一些东西。
看过《Speed[生死时速]》的观众,再看《Unstoppable[危情时速]》,会觉得电影素材其实如此简单。
先是汽车,这次是火车,那下次是不是可以是飞机、轮船?
只要是会出现控制不住速度的玩意儿,都值得拍一拍。
毫无疑问,类型电影不就是这样新瓶装旧酒的折腾。
不过,在速度的概念之外,电影的组成部分还有很多,把《Unstoppable》拍成现在摸样,要做的工作不少。
电影片尾交代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后来”,有些是顺理成章地发展,譬如Frank获得全额工资平稳退休,Connie升职VP,Dewey离职从事另外的工作。
Will的状况则属于相当特殊的一类,电影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到了他的私人世界——用世俗的情感丰满了一个拯救Southern Pennsylvania小镇的英雄——他的婚姻是他的Problem,对他而言远比驾驭失控的火车要困难,电影最后没有交代他的职业发展,而说他与Darcy的关系如何。
借用类似的情感故事,把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撑起来,是本片编剧做的杰出工作。
讲述Will,Frank和Ned Oldham三人的方式各有不同。
对Will,较多地用到直描的方式交代他和Darcy出现的问题,部分的情况依靠Will和Frank的谈话解决。
提一点,婚戒在美国电影之中的指示意义非常重要。
Will和Darcy的问题有多严重,能否得到解决,电影开始时有些伏笔(见下图)。
Frank的父女问题,对Frank没有太大影响,主要的婚姻问题由他向Will说出口。
老牛仔Ned Oldham的方式最有意思(片尾遗漏了那个疯狂飙车的老牛仔Ned Oldham的交代让我及其不爽)。
基本上是靠一个场景就解决了他的人物形象(服饰自然也起了大作用)。
他勾搭爱理不理的女招待,反正也不觉得丢人,来去潇洒地很。
成为镜头前的英雄,那个女招待可能没看见,没有和他来一腿。
根据角色重要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有关速度的大框架之外,编写不同的人物故事,《Unstoppable》的剧本提供了一种范本。
摆正心态看待《Unstoppable[危情时速]》,忽略那种在用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人群欢庆英雄拯救众生的段落,定位其为一部商业电影,也不用管它因为Sound Editing获得提名,毕竟电影技术的东西非行业人士很难区分高下,看电影在你觉得剧中人笨蛋,“为什么不用直升机吊人下去控制火车”的方法时候,它已经开始使用直升机,然后把危险也立刻表现:70码的火车和直升机,稍微一个不同步,人重重摔出去。
解决问题的历程还是显得简单了点,不多的几次尝试,Will、Frank等人没有到穷途末路,等待事态发展的人也没完全体会惊心动魄,定时炸弹就被排爆,情绪体验的过程短了一些,导演Tony Scott对电影的掌控大概只能到这一步。
电视直播用的直升机和导演拍片的直升机,电视直播现场的景框和摄影机镜头的景框,傻傻分不清楚。
不交代清楚的情况,反正观众只是看画面,能知道发生啥就行。
场面调度的乐趣。
Unstoppable.DVDRip.XviD-VAMPS
《危情时速》最牛的地方在于,即使早有预料这是一道传统美国平民个人英雄大餐,即使看过老套的故事梗概跑到电影院去,观众也照样能度过紧张刺激的一个多小时,发现自己揪心了、笑了、甜蜜了、哭了、叹气了、鼓掌了。
任何类型电影做到极致,都是一部好电影,这来自于扎实的电影基本功。
黑白配,海陆空杂锦双拼,多线叙事,快节奏,高速度。
这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电影,虽然用的是火车这种历史悠久的交通工具,可故事仍然充满了现代感。
经济危机之下,面临退休却遭遇减薪的蓝领工人、错误判断的公司高层、资深老员工的价值感和荣耀感,这些都是美国当下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
完美的剪切、多线叙述的并行、节奏感的控制等技术之外,这些好看的众生相和真情感,才是让观众为之欢呼和流泪的真正原因。
火车划过了美丽的丛林、美丽的小镇,仿佛划过了好莱坞镀金一般的电影时代。
《危情时速》这个烂俗名字,让人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的众多气场盛大的电影。
虽然电影和《生死时速》不乏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
《危情时速》充满细节上的小新鲜,比如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资深火车司机,说到女儿在“辣妹餐厅”工作时的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克里斯·佩恩是一个合格的男花瓶,负责任地展示着英俊的脸,他叙述和妻子的家庭纠纷,就像讲述1000个类似的美国家庭的纠纷。
这就是他的能耐,导演没看错,他选择了一张近乎完美的好莱坞面孔。
如此老套的故事能讲成这样实属不易。
当然电影绝非尽善尽美,漏洞也有不少。
连我这个普通文科女都可以想到,上火车头的办法有很多。
但最后的选择不由得我大吃一惊,也实在太弱,有点事到临头泄气了的感觉。
至于最后的欢呼,不由得人不生出一股人到黄昏、气到盛时思悲凉的感觉。
无论如何,11月份让人昏昏欲睡的院线中,《危情时速》至少抓人心一把。
它让人想起了好莱坞所有的好: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善于讲故事,颂扬和贬低一目了然,时间精确地被得到控制。
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至于让人太失望。
啊,这是屡屡虚晃一枪的国产电影多么缺乏的品质。
我不止一次的说我不懂电影专业,想写影评是因为与心共鸣。
危情时速这部电影赚走了我的眼泪,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确实被感动了。
电影中有二次工人的违规操作、有指挥系统的官僚、有为了减少金钱损失的不负责任、有措施的不切实际;有牺牲、有不被理解;当然更有且重点突出的英雄壮举;最后还有美好的人与事的结局 电影开端没有像众多的灾难片那样平铺大量和谐温馨画面用来与后面的爆发对比呼应。
而是一上来就是第一次违规操作!
用看似漫不经心的手法轻点出事故发生,是一个火车司机违规在火车行进时擅自离开火车,在同事拼命要求回到车上、不能空车行驶时,仍然自信(固执更贴切)下车扳道岔,火车成为初期好像是“滑行车”的事故,开始火车只有15迈,都认为可以追上重新控制它,但事与愿违。
从而一步步演变成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灾难。
此时的调度室并没有认真核对事情,也认为是滑行车,喝着咖啡、聊着天,让铁路维护人去扳道岔,引导火车进入侧轨,当这个人告诉调度室没看见火车,应该已经过去了,才意识到这有可能不是滑行车,才开始找司机核对情况和火车货运内容,才知道这是一列栽有危险爆炸品、30节、有动力火车,时速已达80迈。
向上汇报遇到的是心疼钱的头。
与此同时,一名资深司机开着火车头迎向777列车,以期通过减速缓冲让列车慢下来,给其它人创造条件重新上车,但车毁人亡,还被上面说是逞英雄(第一次泪,实在为他不平,人的良心何在?
)。
第二个违规是1206货车(丹泽尔开的火车)被不服指导的新司机(佩恩饰)多挂了五节车厢,使得要求火车离开与事故车相撞的同一条铁轨上时,因火车挂载太长本该能够进入侧轨而不能,导致尾部与事故火车相撞,险些脱轨。
也正是这第二个违规也教育了第一天上班的新司机,使他对丹泽尔这个老司机的指导多了信任。
与事故车相遇后丹泽尔看到了那列火车尾部挂车没有关闭,有与之相接的可能。
他提出反方向用力让火车减速,遭到上峰否定,否定的言辞好熟悉:我开除你!
对所有支持这个方案的人都是:我开除你!
此时我再次流泪,不是感动是共鸣的伤心,与我的上峰是如此相像,遇事总是:你要承担责任!
我撤了你!
好像应该有一丝安慰:这是上司们的通病吧?
大家在积极解决问题时候,你们只会咆哮着撤职查办,伤心自怜的泪。
丹泽尔笑着轻蔑地回答:你已经开除我了,我只剩一个月就要提前退休了。
上峰又对佩恩说:我开除你!
佩恩回答:真遗憾,我刚爱上这个工作。
1206火车在这问答间依然高速追赶着事故车,催泪更浓。
这里有很多桥段相当感人,佩恩问:如果火车真的脱轨,我们呢?
丹泽尔平静的说:那就再多一个事故。
说实话,这样的员工这样的举动身边也不少,上峰们你们看得到吗?
有好的结果你就看到了,不成功则付之东流,我好像不是一个观影者,好像身临其境的当事人,渴望......无数的渴望出现懂人心的上峰。
后面险象环生,最终是制服了脱缰野马。
结局是美好的,最美好的是上峰终于是明白的上峰,那个高喊着开除你的人被撤职,有功之臣都有提拔和奖励,包括那个受伤的勇敢工人,旁白:他还活着,还在工作岗位上,这“淡淡”一语,比别人的奖励还催泪,努力过的人都值得尊重和纪念。
一个真是事件能够写的如此生动接地气,感人至深,值得借鉴。
Unstoppable是一语双关:一、失控的列车不可阻挡;二、阻挡失控列车的决心和努力不可阻挡。
这就是片名好的地方,可惜被中文译名《危情时速》糟蹋了,这和当年国内将Top Gun译为“最好的枪”,香港人将唐璜译为“这个男人有点色”、将Shawshanck's Redemption译为”刺激1995“有的一拼。
Unstoppable是我最近看的一部好片。
它生动地演绎了“漫长的人生不过是几个瞬间”这个主题。
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一念之差,就是一瞬间的穿越,使得我的渺小与他的伟大之间隔了一条红海。
当我看到最初10分钟铺垫时,我的预感是导演会把我们引向经典的道德困境:trolley problem,在失控列车杀死N个无辜者与1个无辜者之间抉择。
功利主义、定言命令……一下冒了出来。
虽然,这个困境不全是trolley problem,但列车公司运营副总与运营主管的对话多少反映了相似的价值冲突:首要目标是减少经济损失还是人员损失……最后这个冲突怎么解决的呢?
不靠无谓的争议,靠行动,只有行动、行动、迫切地行动!
因为对Tony Scott的《地铁惊魂》感到失望(结局太容易),所以曾犹豫了一下去不去看这片子,不过最终对Tony Scott的评价是Two Thumbs Up!当火车出现在电影中,她通常代表自由意志,而铁轨就寓意着既定的命运。
电影Trainspotting和歌曲Runaway Train都算是表达这个意象的典范……无论何时,当你再见火车时,你都会想到不可阻挡!
春节最后一天假期,选择了这部片子做收尾,必须5星!
原因是4星的片子+1星的感情——咱是火车司机的儿子啊!大天朝尽管事故没少出,理论上这样的事情是不会的,因为机务、车站、工务等等的人员比电影里面一个司机一个车长的配置豪华得多,面临下岗啊,换头啊,等等的体制变革时,父辈们从未放松过。
客观的说98分钟的容量,来自于简要的剧情和缺乏高潮的故事,与747绝地悍将那样送部队上飞机比,大美利坚送个人上不去火车太扯了。
但是新老两代主演的表现弥补了故事性的差距,而紧张的尽头切换,也紧抓眼球,毫无尿点。
铁路工人,其实一辈子就是在琐碎的小事中守卫安全的,希望将来铁路博物馆能播放这个片子,做安全教育。
大天朝如今高铁横行了,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货车是如何运作的,今年花了半个小时领老爸逛了东郊的铁道博物馆
与此同时,位于北部的富勒站出现状况,满载危险化学品的777号列车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径自开走,如野兽般咆哮着冲向人口密集的城镇。危险随时降临,弗兰克和威尔即将度过难忘的一天……
陈腐单调拼凑之作。
看完之后没有可以回味的地方
quite a feat they can drag such a simple story feature length
电影开场20分钟后就能把全片带入到倒计时的紧张状态,并且将此一直持续到电影结束,具有这种能力的导演在当代是稀有的。在决定准备阻挡无人火车暴走的时刻开始,两位新老列车手才交心谈起家事。电影似乎又进入到另一种紧张真空的情景。也就是说,将人在面临死亡前的平静,这两种相反的时间和状态,视觉性的呈现了出来。这也许是一个俗套的故事,但手法却凝练到足以点燃泪点。托尼斯科特的遗作。
节奏几近完美的美式主旋律动作片,一个字“快”,速度快、剪辑快……扣人心弦!在高节奏的叙事中还带出了丰富的背景信息,这点很难得。咱们工人阶级力量大……
Unstoppable was stopped!
我其实最关注那个悲催的大兵怎么样了,最后字幕说还健在。。
被朋友拖去在电影院看的,幸好没给钱啊,千篇一律的好莱坞片。
为什么我会想到火车侠,汗
想给五星来着,但是还没到那水准吧。。但是真的很好看~剧里的喊Come on我也在电脑前喊,看的惊心动魄还算是有的吧~然后我发现火车好牛X的,开火车的人更牛X~中间的时候那个有很多年经验的开火车的大叔死的时候好难过,果然还是主角给力,打酱油悲剧了。。
好标准的美式动作片
老美真是厉害,这么简单的故事都能拍得如此紧张有力,但依然掩盖不了它爆米花电影看完就忘的本质。。。。虽然丹泽尔加入但戏也太少了吧,,他这2年跟火车很有缘分呐~
老爷子刚走,找出这部来看,确实很精彩,三星半
我只能说在吉隆坡看电影好便宜
新闻拍摄手法,主旋律题材,美国式个人英雄戏码,最终因为一次壮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啦!!!
画面剪辑和配乐,忽略剧情,就是想让你看着爽。背景果然熟,numb钢琴版==
在托尼·斯科特离世之后再度重温他最后一部影片,其实主要目的还是缘由怀旧这样一位商业片导演。小斯科特虽然没有他哥哥一样超凡的才华和出片量,但是作为一名商业导演而言,他对于电影节奏的把握确实已经相当一流了。这样一部不是最佳的作品的电影成了小斯科特的绝响,不得不说也是惋惜。
要不是免费的电影票和免费的爆米花,我才不看……
无聊透了:这是一个不需要英雄的年代,而人民偏偏喜欢英雄!我们需要的是平庸、简单,当列车停下我没有感到任何惊喜欣慰,而是对玩忽职守、管理混乱、职责不清感到痛心,应该进行全面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