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大友检察官与斯波对于斯波做法辩论的那段,两个人说的话似乎已经没有谁对谁错,都有自己的道理,谁都说服不了谁,或许斯波的做法是自以为是的偏激,他的救赎一说对于普世价值只是谋杀的洗白说法,他没有权利妄自结束他人的生命,但也如剧中的那位家属所说,她确实有解脱的感受,加上斯波对于老人生前的善待,这位家属对斯波的恨也就没那么多了。
斯波的犯罪事实初见端倪的时候,我想起了小雀斑的电影,良心护士,那部影片中没有解释他为何要杀死那么多病人,但对原型当事人的采访有说他认为是在进行安乐死,那与这部片子的男主角是很相似的,良心护士真实原型的幼年不很幸福,本片男主无原型,孩童时代的斯波除了没有母亲的陪伴,在爸爸的身边感觉还是比较幸福的,心里可能也相对健康。
所以两者虽有相似之处,感觉人物品性还是有很大区别。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片子,对于这个老龄化的世界有深层剖析,诚然父母体谅子女,活着毫无尊严想要放弃,但真的到了那一步,哪位子女能真的下得去手呢,受托杀人也是杀人啊,涉及到伦理道德。
安乐死是个选择,我希望能有选择的权利。
内心还有很多想说的,无从组织,就写这么多吧。
人生如果没有阅历,有些情感是不能共鸣的。
正像我观看本片《死亡护理师》,心有戚戚焉,因为作为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也要直面父母的养老问题了。
给父母养老是不可能指望国家和社会的,这只能是作为子女的责任。
如何让自己年入古稀的父母能够有一个体面幸福的晚年,真的很考验子女的能力。
对,这是一个能力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先讲一讲电影的故事内容。
日本在很多方面是我们中国的前车之鉴,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我们也是一个接一个的遇到。
以前日本人有“社畜”“过劳死”的问题,在中国就是“996”;同样当日本成为一个65岁老年人占到全社会人口的25%比例以上,成为一个老龄化很严重的社会时,中国也有“未富先老”的隐患。
老年人如何养老,日本人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他们同样在道德与现实中挣扎。
这本《死亡护理师》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电影的男主是一名老年护理机构的护工斯波,在同事和被护理的老人、家属眼里,他是一个很尽职的护理人员;但他还有另外一面——他根据自己的观察自行决定一些被护理老人的生死。
用他的话讲,他的行为是“拯救”,让这些失能老人不要屈辱地活着,让照顾他们的子女能够从繁重照看事务中解脱出来,他拯救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
他以这样的行为拯救自己的父亲以及另外41位老人。
当然,斯波的行为在法律上是违法的,由长泽雅美扮演的女主检察官,作为主诉人向法院批控他犯下了杀人罪,请求判处斯波死刑。
斯波的行为在法律上肯定是不对的。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
就像西方有安乐死,但是也没有为西方所有的发达国家所接受一样。
这个问题很严肃,生与死都是大事,马虎不得!
道德上也有亏。
身为人子,照顾年迈失能的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怎么可能逃避这个责任呢?
正因为此,电影里中设计的情节是斯波的父亲主动要求斯波送自己离开的,唯有这样,斯波才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立得起来。
这是一块遮羞布!
但我知道,在生活中,真的会有父亲来主动求死么?
绝大多数的时候是没有的。
亲爱的朋友,你见过年迈的失能老人吗?
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他们都困在时间里,完全出不来了。
他们不可能存在主动意识的,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护理他们的人。
现实是很残酷的,没有电影这样的温情。
以前在乡下,我是亲眼亲耳听到过人们是如何处理类似的事情。
年迈失能的老人躺在里间,成年子女在外间讨论如何办。
很少有人选择继续治疗或者拖着,大多数是决定是很伤人心的,但也没办法。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远没有日本人这么富裕!
电影里斯波跟女检察官讲,在这个社会里不是所有的人像你一样呆在安全地带,有些人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掉到坑里,而且是永远爬不出来。
他的父亲退休金只有7万日元,合人民币3500元;脑梗加上老年痴呆,身边也不离开人护理。
斯波只能辞职专门护理父亲。
护理老人的事情,我在今年初由于自己父亲同样的病的关系亲身体会过。
一天24小时都得跟着老人转,没有自己的时间,甚至连睡觉都睡不好。
这样的日子不要说一年,连一个星期下来人都要崩溃掉。
好在父亲好转了,虽然脑子还有一些糊涂,但终究生活还能自理,没有失能。
虽然以后必将会失能,但我们尽量争取延缓这个进程,让他能够再好几年。
而且父亲的退休金是比电影斯波父亲高多了,应该可以覆盖成本;即使多出来也是有限的,这样可以进好一点的养老院和请护工来护理,减轻家属的压力。
就跟电影的女检察官一样,我是呆在“安全地带”的。
女检察官为啥会跟斯波一样同情?
因为她也有切身的体会。
她母亲不想给她添麻烦进了养老院,那还是母亲经济条件比较好,有积蓄,可以负担得起;但她的父亲则没有这么能力了。
她的父亲在死前一个月曾经联系过女儿,但女儿没有接听他的电话,甚至也没有回他短信,最后她的父亲就是一个人孤独地死去,在死后三个月之后才被人发现死在出租屋里。
女检察官跟她的下属也说了那样的话。
人有的时候不是不知道或者知道什么,而是想知道什么或者不想知道什么。
对于一些事情,我们只是选择性地不听见、不看见而已!
谁说,人不是自私的呢。
面临难题,我们只是选择性地逃避。
电影里那些被杀掉老人的子女,在知道了真相后,不同的人表现不一样。
我觉得日本人真的很写实的。
这不是一个道德或者法律审判的问题,则是一个囚徒困境。
面临困境的人如何破局?
每个人都很难。
在法庭上大骂斯波的女儿,坐在公园里表情解脱的女儿,她们当时困境一样,但事后她们的看法却不一致。
这是正常的!
人类社会本来就很复杂,谁说就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呢?
我也不敢想,在数年之后我面临这样的选择题时会做出哪样的选择!
因此我没有立场去赞扬谁,或者谴责谁,千百个人就会有千百样选择吧。
现在我能够做的,就是努力赚钱。
当万一要做出选择时,我还有底气通过金钱的力量,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自己的父母亲留存在这个世界上多一点时间。
父母在,尚知来路;父母去,只余归途!
让亲情成为一种羁绊,而不是束缚。
要实现这个目标,真的要看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否则就跟电影里的斯波一样,掉入这个大坑里出不来了。
记得最近看的《活人的记录》里,有一句话“虽说我本该是他们之中神智正常的人,是他疯了还是我们疯了?
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谁能避得开忧虑?
”很适合这部电影,电影中照顾失能失智的老人不是宣传片里漂亮温馨的片段,也不是外人嘴里的漂亮话。
而是渐渐将一个正常的,正值青壮年的人拖入身心俱疲地狱的灭顶之灾。
电影真正提示众人的是,不管是大到政府还是小到个人,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温暖的手,帮帮这些身陷囹圄,绝望中的人们一把,少一点程式化走流程,按规则办事,多一点人情味。
你小小的帮忙,也许就是他们心灵上的慰籍,帮他们缓一缓也许就能少点人间悲剧。
在中国也进入超老龄化的时代,这个痛苦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还有一点,如果你已经进入退休年龄,而你的父母仍然处于健健康康地生活能够自理的状况时,你就应该感谢上天了,因为这是何等地被上天眷顾着啊!
现代年轻人宣扬做自己的权利,极力摆脱亲人和社会施加给自己的束缚,电影将同样的话题聚焦到老年人身上,整个影片围绕着“老年人有没有做自己的权利”展开。
面对斯波的“代替安乐死”行为,无论是深感解脱,因而隐秘地心存感激的子女,还是无法理解无法原谅,在终审现场大喊“杀人犯”的子女,实际上都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父母做决定,他们处在被伦理道德所束缚的第一层;而斯波的父亲自主选择,“授权杀人”,由老人自己决定生死,即便如此,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心里道德和情感这道坎也足以让子女痛苦挣扎,面对这样的情况无论身处底层还是安全区已经全然没有差别了。
“判处我死刑的你是对的,而我也是对的。
”斯波过于善良,共情能力太强,以至于他能够深重地理解这一切,为了解脱更多的人,为了让子女不必面临道德困境,不必经历情感挣扎,他站出来“施以援手”,由他一人的死换取更多人的拯救。
斯波敬畏法律,面对死刑他心甘情愿,而他明知违法却依然在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
对于斯波“请你救救我”的再进一步思考。
(触及亲情关系了:))。
“羁绊有时也是一种束缚。
”社会的共识是:既然父母用一生的力量全力抚育子女,那么子女就应当在父母年老时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来有往这才公平,问题在于亲情真的可以用平等这种买卖关系来衡量吗?
公平本就是理想,而亲子关系更是承受不住天平的砝码,毕竟追根溯源,一切子女身份都源于父母的自作主张。
#HKIFF47 附加场因为行程安排,我没时间看这部电影的正式放映。
于是改为在嘉宾及传媒中心预约了观看试片。
也就是在电脑上看英文字幕…呃,也是挺有趣的体验,真的好像在网吧😂
影片开始不久,有这样一个情节:长泽雅美饰演的检察官去老人院看望她妈妈。
妈妈一开始说她很久没来了,她僵硬地笑说:“妈妈,我上个月才来过哦。
吃大福吧。
”妈妈一边吃大福,一边又说:“你上周才过来看我,你工作那么忙,不用那么经常来的。
”检察官再次僵硬地笑:“妈妈,大福好吃吧。
”在这样一个氛围和谐的场景下,一瞬间意识到妈妈记忆在减退却不忍戳破的反应很真实,忍不住代入进去都感到难过。
很久没看过与照护有关的电影了。
也许正是因为体验过照护的艰辛,太容易唤起同理心,有意去避开了它。
而这部电影对社会老龄化和照护进行了很深的探索。
以过激的案例剥开了社会成本观念下可能酿成的悲剧。
一名工作热情细心的护理师,杀死了42名他所照护的老人。
而他是这么申明的:喪失の介護、ロストケアです。
僕は42人を救いました。
我不是在害人,我是为了救人。
把病重的老人和照顾他们的家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这部电影非常擅长描写痛苦。
看着他窃听着照护家庭的日常生活,听着听着眼泛泪光的样子,我和他一样对照顾者一地鸡毛与不见天日的生活感到了心痛。
检察官认为有政府会帮助他们。
然而将贫困的照顾者避至绝境的也是不完善的政策。
他是这么说的:The government can't help. No…The government won't. They blame, ignore, and abandon people, who I saved.在电影里,同事说他可能经历了不少,不然怎么会年纪轻轻头发就变灰色了。
因为他曾是家人的照顾者,一边打着零工,一边大多数时间照顾着父亲。
要寻找走丟的他,控制乱发脾气的他,阻止他吃纸巾,帮他善后随地大小便。
需要越来越多时间去照顾父亲,他打工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家越来越贫困,他日渐憔悴,眼里无光,头发斑白。
终于不得不去申请补助,然而得到的回复是:“我们不能批准你的补助申请。
你还能工作的吧?
虽然很辛苦,但是请你加油。
”濒临崩溃的他某天终于忍不住动手打了父亲,而父亲仅仅只是倒洒了茶。
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
他意识到这不是人类的生活,他们两人都到了极限。
而正论持有者只会说,你这只是在逃避照顾的义务。
但他其实有在不断调节,不断努力,无论多么辛苦都想坚持下去。
直到,父亲先不再能承受痛苦,请他为他解脱。
“我不想再继续这样活下去了。
足够了,如果我再这样活下去,你和我都只会受苦,让我们的苦难就在此刻结束吧。
我害怕自己的记忆渐渐远去,不再认识自己,我害怕,很痛苦,也很悲伤。
”柄本明的演技太能感染人了,你简直没有办法,听见他脆弱渴求而口齿不清呜呜啼哭的声音不被触动。
更可怕的是他演得太过真实,我似乎听过一样的哭声。
哭喊与尖叫、争吵声、深深的叹息、咬着嘴唇啜泣,居家照护生活如同地狱图景。
但家人之间的牵绊、血脉的联结、过去共同的快乐回忆、亲身陪伴的情感归属,又让亲情的羁绊凌驾于痛苦之上。
我能理解男主的痛苦和主张,但这也就成为了现代版的《梄山节考》。
反抗于社会将社会成本与人的生命放在天平上,让无法提供利益者自找出路,自生自灭。
但他所做的同样也是让最弱势的老人自灭。
照护成了一个无解但每个人都得面对的问题。
这部作品无法为这个问题提出最好的解法,它所能做的只是让人去直视“不想面对的现实”。
当亲情羁绊与个人生命质量的选项摆在面前时,当家中老人需要照护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
电影的前半段基本都是事实描述,请不要期待有悬疑片的反转之类的。
进度条过半“L”和检察官的对话才是正片,两位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棒了,感觉不像在看电影一样。
泪点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类总会经历和面对的。
对我个人感触点太多了,一位癌症晚期家属(单亲家庭且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帮忙的亲戚),目前已“解脱”。
但和最亲的人的羁绊是一辈子的,同时也很庆幸ta走的时候没有很痛苦,自己也尽全力陪护了2年。
还是好好的尽可能把现在现在的日子过的快乐点,另外希望安乐
在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
最近突然就开始思考有关家庭、家人的事,一想到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句话的时候突然就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公司用3-5年为单位做目标计划,人生用10年为单位来衡量,年纪越大越发现其实20年的单位才是如常。
而我们短暂的一生,也只有4个20年的里程碑。
生的时候是快乐的,而死亡却是不得已,不受控那般丧失对人生的掌控力,丧失对一生的记忆。
古话说“养儿防老”,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枷锁,但这也许就是家人之间的牵绊和责任。
妈妈是从这个过程走过来的人,而现在突然有了一种能感同身受的代入感,才知道这样长年累月的是有多么不容易。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伴侣。
“伴侣”这个词可能比那些美好的甜蜜的词汇更准确。
选择一个人意味着选择承担必定会发生的这一切——要面对丧失行动力最失去尊严的一面,要面对最不受控制的一面,以及繁琐且不能摆脱的照料。
谁和谁在一起,无非是“我心甘情愿的接受你给我添的麻烦,即便是痛苦的,因为想你在一起,而愿意去承受未来的这份痛苦。
”看完电影只想和爸妈在一起。
我们终究都会迈向这份不得已,但无妄这一生来到世界走一遭,相遇相爱共同快乐和拥有过彼此。
与其说《死亡护理师》这部电影是悬疑推理的故事,不如说是侧重展示纪实的视角吧,算是用比较极端的犯罪案例揭示了养老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困境,也带着深深的无力感。
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会不太喜欢这种明目张胆的设计和说教,但是最近一个月参加了两次葬礼,切身感受到了东亚文化对疾病和死亡的忌讳给人造成的矛盾心理,也因此好像理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直接的煽情和“呐喊”。
我们有时候承受不了疾病伴随的长久而痛苦的活着,却又很难愿意与死亡和解,这不完全是由人性善恶决定的问题。
社会需要直视老龄化的问题,而对个人来说,更需要的是进行合适的死亡教育,就像了解其他知识一样。
我们需要从生理层面了解疾病可能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也需要从心理层面了解如何保障病人的尊严、给予他们安全感。
这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上的付出,更多的是心态上的准备和成熟。
可能最可惜的事就是人还在的时候不愿意去面对这些问题,假装疾病和死亡都不存在,一边和病人一样痛苦,一边承诺一切都会好的;而人走了却连好好告别都没有学会,前一秒还在号啕大哭,下一秒就安慰自己这其实也是一种解脱,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有满满的遗憾。
不该是这样的。
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死亡这个课题吧。
个人杀人就是恶,而国家杀人却是正义,这跟战争杀人无罪论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我杀的,还是国家杀的,都是人的性命。
像你这样在安全地带说漂亮话的人,只会更加折磨我们这些在坑底爬行的人。
家人之间重要的牵绊,不应该被我切断。
但是牵绊有时也是束缚,死亡护理,是从自己无可奈何的束缚中得到解脱的唯一手段。
那些爆发的,无情刺痛人心的话语,那些哭喊声,争吵声,那些深深的叹息,那些从紧咬的嘴唇间逸出的呜咽,都是现实。
他们必须要为了亲人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吗?
让他们脱离为人父母,为人亲眷的身份,有什么不好。
这个世间,有时需要明灭罪恶感去杀人。
【海报&基础信息】🎬
【主观评分:10分】【剧情概述】💊讲述了男主作为老年护工从业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面用注射的方式无声无息的送走了几十位在霍霍子女的老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因为他想救赎这些老年人的子女及他们的家庭,通过监听这些痛苦的老人家庭确定需要“送走老人”的需求,然后帮他们完成“解放”。
女主是另外一个精英阶层,有钱的检察官,母亲老年痴呆了但也能在高级养老院过的有滋有味,但他因为职位原因接触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老龄化社会现状,通过和男主的对话沟通最后也释怀了自己不敢面对父亲临终前错失见面机会的伤疤。
【评价感受】🤨冲着我的男神松山研一和女神长泽雅美去看的电影,没想到如此的振聋发聩,适合每一位要生孩子的韭菜看完此片提前打好预防针,以防中年后面对此情景的时候万分后悔及痛不欲生。
老而不死又没钱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窒息的事情,太没尊严和狼狈了。
【印象深刻】💾
这就是我最最担心和不敢面对的场景,这个父亲还是个老年痴呆
检察官天天在面对想进监狱养老的日本老人
这一段镜头太震撼了,39个老人咽气画面合集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有意为之,抓死亡笔记凶手的L变成了记录「死亡笔记」的凶手,就是死亡过程比心脏麻痹更触目,更魔幻,更残忍
如果你四肢着地跪在深坑里 试图托起亲人,终有一天会发疯
到底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正确?
又回到罗翔《圆圈正义》中提到的人是否有权利处置自己的生命?
自杀虽说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它所产生的后果不可能不妨碍他人。
罗翔老师总体认同道义论的立场,人无权处分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错误的,但错误不一定就是犯罪,刑法作为最严厉的惩罚措施并没有把刀刃指向自杀未遂者。
女主其实也一样背负了巨大的遗憾和痛苦,但工作原因还得坚持自己的法律正义
老年痴呆的父亲在清醒的时候写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尤为感人
恐老片,感情没感觉太多,但是把老人的丑态拍的太冲击人心了,有点偏题。有的事情确实存在,但是没办法讨论价值和好坏,因为一讨论起来就会引出更多的恶劣想法,失能老人可以讨论死活,那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失去劳动能力的人都是潜在对象,接下来就是社会道理的大崩溃,文明发展就是为了解决更多困难,而不是把这些抉择交给个人,再用电影美化一番,我看日本社会是出了大问题了。
#siff25 日本人,放弃说教煽情吧!看困了
开场10多分钟就猜到了结局,题材是好的,但是拍得还是太浮了,全靠煽情和比惨,并没有对这个社会问题更深层的探讨,对那位想要去监狱的老奶奶印象深刻,松山研一和柄本明演得是真好,反观长泽雅美这么多年演技也没什么进步……
很法哈蒂式的创作,三纲五常对于东亚人的禁锢真的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对于这样的道德困境我们真的是太熟悉了,对此我们甚至都不敢大声批判或是认同,唯一能感叹的只是在自然法则面前人类的情感真的是太脆弱了。
略显冗长,不过masami已经是超级实力派了。面对无力照顾老人的问题,我之前设想能否把人的意识提取到虚拟世界进行低成本的养老。后来想到也许进去的人太多,维护成本反而更高,而且这样“死”不了了。。。。
可以拍的更好
纯社会派,没有悬疑推理,非常沉重。日本有那么多扣问现实的、尖锐的文艺作品,但好像社会也还是无法进步。
没有谁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出生,却有尊严和爱迎接;在丧失尊严和感受不到爱的垂垂晚年,又有多少人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计划离开🥲这话题日本人讨论了几十年,但是在华语地区除了tw都鲜少热点,估计就如片中护理怼检察官时反复强调的“你这种活在安全区的人,觉得自己永远不会掉进洞底,就不去理解🕳️下的恐惧和痛苦”…可是洞就在哪里,咱们这代人掉进了又有幾人能爬出来
和原著改动较大,和朋友看完相顾无言,很多事情无法用单纯的善与恶来判断。哎,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好人。
想看原著还没看上,先出了电影。坦白说,比较失望。题材挺好的,一看就是日本真实能发生的事儿,但是后续拍的过于拖沓,说教味儿太重,演员发挥也差点劲儿,总之就是没滋没味,期盼的心灵震颤完全没有出现。
确有那么几场戏的设计,传达出极简而精确的情感冲击力。可是这种极简并没有延续到全片,二人的对峙、法庭辩驳,还有结尾套路化的叠化和人物翻转,在巨量煽情和喊口号面前变得呆板,像个声情并茂的剧本朗诵会。柄本明,日本当代最厉害的老年男性演员。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杀人有时候也是。
是很深刻的话题,但是两个人的针锋相对又有点浮于表面
反映社会问题的题材,理解很全面,拍得很细腻,日本中生代演得也好,微表情很丰富,我边看就边联想到我国电视的整形化妆滤镜磨皮一条龙
是个好故事,护理师杀人,为了解脱家庭负累,充满矛盾的议题。长泽雅美的演技啥时候变这么拉胯了,看着她完全不能入戏,虽然这个角色的人设比不上护理师,但是演的也真够糟糕的。。。
千纸鹤与《入殓师》里的小石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SIFF最后一场。前半部分偏日式推理,后半部分拍的很韩国电影,透过一场凶杀案展示当前日本养老问题的困局,当家庭的纽带变成诅咒,社会又没法给予应有的帮助,只能是陷入两难,松山研一和长泽雅美角色的阶层对比放大了这种困局,长泽雅美和手下最后的对话也很值得思考。虽然电影在推理的部分略显平淡,但后半段的揭秘通过表演拉回了很大的分数,松山研一和父亲的床榻对戏,与长泽雅美在法庭和监狱的两场对峙都是重磅催泪弹,最后的纸鹤用的真的是太到位了,还是让以为可以过滤日式煽情的我掉了眼泪。以这样一部后劲很大的电影收尾也非常值得了。(8/10)
“这个社会存在深坑,只要你掉进去,就别想轻易爬出来”
主题很值得一看 诶…… 未经他人苦 希望有尊严的死去
很典型的日劇感電影 松山健一顏很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