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朝一日张艺谋真的凭借《三枪拍案惊奇》拿了奖(现在看起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他最该感谢的不是张伟平,不是科恩兄弟,也不是小沈阳和CCTV,而是赵本山——虽然我不懂外语、没啥能力、也不神秘,但我相信我跟绝大部分观众们一样都看出来了:这是一部向二人转致敬的电影。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全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出字幕时的死人复活、群魔乱舞,一溜人马穿着清朝官服(我怎么联想起僵尸来了?
)在黄土高坡上大转手帕,再加上网络语言充塞其中的歌词以及老谋子的配唱,我觉得这是近年来内地电影中最华丽的片尾秀。
贺岁嘛,华丽一点,必须的。
为了更好的欣赏《三枪拍案惊奇》,此前我专门看了一遍《血迷宫》,不出所料,还是科恩兄弟商标般的沉闷。
毕竟是二十五年前的旧作,而且是处女作品,《血迷宫》不可能是广大观众朋友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再说了,科恩兄弟本来就是走独立电影的路子,这风格倒也搭调。
于是就很好奇,老谋子怎么把这么个怪异东西改编成贺岁大片呢?
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果然,老谋子失败了。
悬念抖了一半就夭折,笑料全是春晚小品的山寨版,加进去的线索和人物更是盲肠般无法收场——最后,程野被活埋,毛毛卷铺盖走人,这就把俩人物给打发了。
更糟的是,在经过癫狂的喜剧化淘弄后,原作的精髓已经荡然无存。
所以,如果你想看一部剧情紧凑、悬念迭出、喜剧桥段和精彩台词满篇的贺岁大片,那么我告诉你:这些,在《三枪拍案惊奇》里都没有——不骗你,这个真没有。
演员方面,成也本山叔,败也本山叔。
斗鸡眼警探出场寥寥几分钟,把全片的光彩都笼罩了。
只不过那些桥段完全是《卖拐》和《不差钱》的路子,于剧情无甚裨益——我甚至怀疑此片有给春晚做软广告的嫌疑;而另一段面馆伙计做油泼面的场景,明显就是炫耀二人转演员手绢技法的,全部剪掉也丝毫不影响剧情走向;至于片头那段闫妮买枪时“Ten贯”“Three贯”的说辞倒是很有几分喜感,只是全片开演前某银行卡的广告已经把这段剧情给用了,所以包袱走了光,放在正片里反而不那么靠谱了。
不过话说回来,把《血迷宫》改成中国古装片,还是能看出老谋子的一片苦心——毕竟原作黑色电影气息十足,直接拿到当下中国来说事,难免不够和谐,改成古装版本,孙红雷由警务人员变成杀人越货的强盗也就不那么唐突了。
不过这又让演员有些尴尬,红雷哥在片中一下子就鸡肋起来了:玩酷吧,酷劲没出来;装傻吧,在一干二人转大腕面前哪还有他的彩?
我个人觉得最好笑的段落就是小沈阳埋尸的那一段,从进入地下室到最后误杀麻子老板,我从小沈阳第一句“滑了一下”开始就乐不可支,最后误打误撞小沈阳一枪崩了老板,俺就彻底high了。
不过不喜欢小沈阳表演风格的观众朋友估计也很难乐起来,我在电影院里傻笑的时候,前后左右的人就都对我投来了鄙夷的目光——当时他们的表情都很严肃。
另一段程野和毛毛的急智问答明显是《武林外传》的路子,果然,在片尾字幕里我看到一行字“喜剧部分导演:尚敬”——乖乖,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果然高歌猛进,连导演工作都实现流水化作业了,我以前还只知道武戏、文戏能分开导,没想到这么部近乎独立电影的小制作还能把喜剧部分单拎出来找个导演。
难怪不搭调,瞅着满片都是小品、二人转的套路,就是缺乏一个完整电影的故事。
不过从导演的创作心理上猜度一下,这也不难理解:老谋子这几年估计是玩大型团体操玩腻了,这回整个小制作彻底换换口味(但是片尾的群魔乱舞又让我看到了大型团体操的影子)。
当然,电影不是不能向二人转致敬。
但是不能只借一副壳,把魂给丢了。
我记得在《锵锵三人行》里宋晓军说过,小沈阳的走红跟埃米纳姆有异曲同工之处——前者是东北重工业基地衰败后迅速走红的(如果看看纪录片《铁西区》,你会发现小沈阳比许多民间二人转艺人的水平差多了——当然这一点东北的朋友们比我更有发言权),而痞子阿姆则是底特律重工业区萧条以后倍受追捧的。
所以,真要挖掘一下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人转颇耐人寻味。
《三枪拍案惊奇》显然没有承载这样的功能——人家也不需要承载。
我只是觉得,有朝一日中国电影老老实实的拍一拍二人转演员的喜怒哀乐,把这群民间艺人的心路人生展现在大银幕上,倒估计能出一部佳作(声明:绝无给贾樟柯《站台》做广告的意思)。
此外,《三枪拍案惊奇》过于浓重的大蒜味也可能对其在南方的口碑和票房起到反作用。
毕竟,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嘛,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二舅们不买账,光靠秦岭淮河以北的大舅们就能托起张伟平所言之四亿票房?
对此,我这个不懂外语没啥能力也不神秘的不靠谱影评人深表怀疑。
不过我看片的时候,前几排一直有个观众很投入,估计这哥们high满了一个半钟头,散场的时候我看他大学生的模样,于是就很羡慕——还是青春年少好哇,连笑点都比我多,像我这立了秋的人,还是一门心思等《阿凡达》吧。
(南方网专稿,转载请注明)
二人转演员腿脚都不好使,怕你不信,《三枪》便轮着来,反复的摔,各种的摔,不笑是吧,我还摔。。。
把小品拍成大品,把电视拍成电视电影。
这是一部透着腐烂的死亡气息的让人看了无比绝望的“电影”。
这绝对不是能力问题。
除非,他压根没拍,除非都是他女儿捉刀练手,除非都是尚敬的临阵磨枪。
没有除非!
因为一切都得由导演来负责!
总之,这会是中国电影历史性的一夜。
我崇尚娱乐,可《三枪》连愚乐都不是。
不如改放小沈阳演出视频得了,肯定比这乐。
可网上看视频,还免费!
消费者没有权益么?
三鹿奶粉什么下场?
为什么三枪可以免责?
国人受骗太多,习惯了么?
麻木了么?
《三枪》是骂中国电影观众是傻B的片子!
《三枪》是骂中国电影从业者是傻B的片子!
《三枪》是:一帮毫无创作诚意、毫无职业道德、毫无对“电影”和“电影观众”表现出哪怕最低限度尊重的“电影投机商人”,对观众和电影本身极尽亵渎和侮辱之能事的,对善良的观众进行地极其廉价而狂妄的、明目张胆且大张旗鼓地公然诈骗行为!
作为观众,我出离愤怒!
作为电影从业者,我感到莫大耻辱!
4个月了 期待着能跟老公一起看场电影三枪和十月围城中间毅然决然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觉得可能大家都说烂 那么心理期待就不会太高可能走运还会遇到惊喜看完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真的烂内容无聊演员做作结局无厘头基本上除了闫妮演技不错之外其他完全无法接受孙红雷的内敛变成呆滞 小沈阳一个劲把春晚的台词搬进电影没有新意没有内涵整个过程就是无数次想抬屁股走人白瞎了钱和时间
礼拜天和老婆吵了一次架,这几天都不想回家。
昨晚闲得无聊,突然想起礼拜二是电影院半价日,于是跑去看了《三枪拍案惊奇》。
说实话,看之前并没对这部电影抱太大的期望,因为这段时间关于该片的宣传太多了,多到已经令人反胃了。
直到现在,每次打开电视,那些娱乐资讯和人物访谈中,晃来晃去的都是张艺谋、孙红雷、小沈阳、闫妮,这几位分身乏术,电视台和发行方便拉张伟平、程野和丫蛋上阵。
连一把年纪的赵老爷子,大病初愈,也被拉出来赶场。
每天都有,每个频道都有。
挤上地铁,也是播了万千遍的宣传片。
身为曾经的同行,虽然久疏战阵,无缘一窥堂奥,却也深知这背后所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我都替他们感觉到累了。
也正因此,我能体会到他们内心里的虚弱和底气不足。
真有底气,又何必东跑西颠地搞这么多花样呢?
看人家《2012》,上映前没做任何宣传,票房轻轻松松地就突破了四亿。
而他们,无非是想通过高投入的宣传,大面积的轰炸,于短时间内在全民中造成一个巨大的公共话题,让大家赶紧去电影院。
他们知道这电影的生命力只有一个礼拜,因为他们知道这电影的口碑不会很好,不可能通过口碑传播赢得持续的票房,所以他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在口碑还没形成之前,一次性让尽可能多的人走进电影院。
事实果然如我所料,整个观影过程实在乏善可陈。
除了几处纯粹用来搞笑的段子,我跟着大伙笑了几声,其余的部分都让人倍感失望。
啥玩意儿啊?
故事没有一点新意,却还故弄玄虚。
麻子让张三去杀人,张三只搞来了两件血衣,一看就知道两人没死。
张三为什么不杀人呢?
我一直等着后面会有一个交待,可是全片结束,也没有搞明白。
老板娘一直想杀老板,可是拿着枪追了几里地,这枪也没有响。
她买枪不就是为了杀人么?
那她为什么又没杀呢?
我可以理解你是为了制造悬疑,让故事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你好歹也得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啊。
还有节奏,更是一塌糊涂。
为了搞笑,刻意插进波斯女郎的舞蹈,还有赵六和陈七的无厘头式辩论。
笑是笑了,观众却一再出戏,完全无法体会故事的妙处,以至于我对原片《血迷宫》也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科恩兄弟编出的故事也这么弱智?
全片让我印象深刻的只有两点,一是赵家班的二人转表演根底,一是尚敬的喜剧风格。
但这仅有的两点,也无非是强化了之前已有的印象,并无半点突破和新意。
至于张艺谋,这次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不管怎么说,您也是国内的顶级导演啊。
拿到世界范围内,您也是导演过奥运会开幕式的,代表着我国的形象和智慧呢。
我们对您的期待是如此之高,您再怎么敷衍,也不能草率到这个程度啊。
以您的身份和地位,吸引到的绝对都是一流的资源。
您要赚钱,我们也绝对捧场,只要您一振臂,我们马上就会涌进电影院。
可是,您端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盘垃圾?
这不是存心侮辱人么?
当然,您可以说,这是我们自找的。
那样,我将完全无话可说。
本来,这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在我而言,即便面前真的是一盘垃圾,也只有自认倒霉的份。
想想前天兴冲冲跑到簋街去吃什么梭边鱼,结果端上来一盘辣椒汤,我又能说什么,能做什么,还不是乖乖掏了68块钱。
顶多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不再去那家饭馆而已。
这次,咱也就当是上了一次当,更何况还只花了30块。
今天看报纸,娱乐版上正好有对张艺谋的采访。
张导说,这次自己想面对的是观众,是内地市场,因此他更在乎的是观众的反应。
他多次扮成普通人偷偷溜进各地影院,看到的是观众都很满意。
看到这里,老子就气不打一处来。
一场电影,大家看完后有几处笑声,就表示大家都很满意了?
难道我国观众的要求如此之低?
您也太小看观众了吧。
老子看的时候也笑了,但走出电影院后老子非常后悔,后悔得想揍人。
当时你要是站在老子对面,说不定就会挨上一拳。
张艺谋之后还有张伟平的回应:“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娱乐大众的事,既然张艺谋首次为贺岁档拍一部电影,那么给全国人民带来快乐,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当初拍三枪的宗旨。
所以,不管他们说像小品也好,像春晚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看完以后很开心。
”妈的,又一个拿观众当挡箭牌的,你们说观众开心,到底有什么证据啊?
观众不开心了,你们又将怎么办?
退钱不?
这种腔调又让我想起了冯小刚和他的《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上映后,也是一片骂声。
冯小刚的嘴皮却一直很硬,说票房证明一切,观众满意就好。
老子一直就很奇怪,票房高就表示观众满意?
妈的,观众还不是冲着对你们的信任,被你们忽悠进电影院的。
你真有本事真有诚意的话,敢不敢改一种赚钱方式,让观众先消费后付账。
老子真想看看这个时候你的票房会有多高!
再说了,你们一再强调观众的身份,难道媒体采访的都不是观众?
难道记者不是观众?
难道影评人不是观众?
难道韩寒、洪晃都不是观众?
难道老子不是观众?
(笑过之后,其实没啥可说的。
片后听到其他观影的同事说笑不出,快哭了等,以及回来看到一大堆认为此片极烂的评价,本想等看完原版的血迷宫再说,现在也忍不住了……)根据调查,普通群众如我,小猴子,宋小卡之流,都如张艺谋所承诺,至少笑了二十次,我和小卡甚至决定再去看一遍。
非常失望的PLL同学是此片的专题编辑,上映前已经看了无数片花幕后视频,上传过无数剧照,而且还看了血迷宫。
因此看到片子以后毫无悬念,失望也是难免的了。
觉得一点也不好笑的星星同学是周星星的粉(尽管我也是周星星的粉,在此顺便推荐周星星监制编剧的《跳出去》)。
不过当星星同学说她看不差钱也觉得不好笑的时候,我能理解了。
这是笑点的不同,我和小猴子之流看见小沈阳的一脸贱像就会傻乐,以及本山大叔的斗鸡眼。
另外一个只给了一颗星的GJL同学和看得快哭了的HX同学,他们都是东北人。
据小卡同学分析,GJL同学平时经常给她发二人转视频,并自以为自己比小沈阳好笑,因此他给一颗星纯属嫉妒小沈阳能演他不能演,好阴暗啊。。
至于HX同学,也是个自以为自己很好笑,平时看过大量二人转视频(或者还有现场表演),并且很能装13的人,他的评论亦不用考虑在内。
综上所述,三枪是一部完全能符合中国大陆普通群众娱乐需要的大型小品。
觉得不差钱好笑的人必觉得三枪好笑,4亿没问题。
至于您要把它当一部正二八经的电影看,您就等着失望吧。
张艺谋自己说就图一乐,您那么认真干嘛呢?
至于要把它当作一部张艺谋的作品(张艺谋三个字要念的掷地有声),而认为此片过于低俗的,我倒觉得黄金甲里那些白花花的胸更低俗呢。
少拍几个摔跟头,剩下还有多少笑声?
文/关雅荻今年的贺岁档是挺诡异的,先是一拨山寨国产片都充当了《2012》的炮灰,又一轮大片终于上映,《刺陵》应该改名叫“刺激”,刺激得豆瓣和时光网的网友们给它的打分已经接近了年度国产神片奇葩《气喘吁吁》;《风云2》果然很“二”,据说有网友看完电影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他都不敢相信自己坚持看完了这部只有不超过200句对白的电影,我倒没热泪盈眶,只是在两位中年叔叔打得最热闹的时候,我安详得小憩了十分钟。
紧接着第三天,我又去影院看了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这次我只能用“震惊”和“诡异”来表达我的心情了,因为如果排除所有相关信息,直接让我看片,我会认为这是《熊猫大侠》的续集,比如叫《面条大侠》什么的。
看完后迄今我有几个问题一直试图在找到答案:张艺谋到底怎么想的会拍一部这样的电影?
这电影是一部好笑的喜剧电影吗?
大年底的贺岁档,做为观众想看一部舒心、顺畅的娱乐电影就那么难吗?
《三枪》里基本所有的演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腿脚不灵便,基本是两步一拌蒜,三步一马趴,据说这源自东北二人转的搞笑精髓,这个我当然信,因为遥想近百年前,那还是卓别林、巴斯特·基顿的默片时代,观众只要看到蛋糕扔到人脸上就会下意识的哈哈大笑,脚下拌蒜、摔个大马趴这在电影的默片时代都是用来搞笑的标签动作,显然《三枪》证明一百年过去了,人类在这方面基本没有什么进化。
但观众在看《三枪》时候的笑声,听上去稀稀拉拉,显得如此干瘪和勉强,就好像有人拽着你胳膊,使劲挠你的胳肢窝,那样的笑声听上去更像是神经性的机械反应。
所以我才会有前面的问题:这是一部好笑的喜剧电影吗?
其实这个档期要说真娱乐又好笑的电影,在我看来就是周星驰监制的《跳出去》,可在这个充满炮灰的贺岁档,它很正常的扮演了一把炮灰,上片刚过两天基本你在影院里就找不到它了。
我一点都不反感“二人转”,或者《武林外传》的搞笑风格,我只是质疑“二人转”和《武林外传》是否适合大银幕电影这种形式?
如果我在舞台前和电视机前来看二人转或者情景喜剧,我会觉得恰如其分,但置身几百人中,在黑暗的环境里看《三枪》这样的一部类型混搭片,我浑身不自在。
比如试想,把美国的stand- up单口相声和最火的情景美剧《六人行》和《生活大爆炸》直接投在大银幕上,让观众买票来看,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显然舞台表演和情景喜剧,最终的魅力和它的传播媒介特性直接相关,两者的气质和气场都要跟据各自的传播媒介特点紧密结合。
换句话说,《三枪》当然可以这么搞,但能不能搞得像一部“电影”,而不是直接把《武林外传》搬到“刘老根大舞台”上耍,然后直接投在大银幕上?
对我来说《三枪》是一部电影感很差的电影,如果要说优点,我只能说至少它故事给编圆了,但这“业绩”还得算在科恩兄弟头上。
且不说为了这“业绩”投资方得先付出几百万美金的代价,单说这一行为的“悲剧性”在于,中国最知名张艺谋导演已经对中国所有能写电影剧本的人足够失望,然后才会让制片人搭档掏出一千多万人民币去买一部25 年前的美国独立电影的翻拍权,然后再花不知道多少钱请两个国内编剧来做描红的工作。
但花了这么多钱,却让自己面临一个难题:《三枪》要定位成喜剧。
要知道科恩兄弟最大的魅力就是他们的幽默感与黑色气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一种独特内敛而冷峻气质,其经典代表作《冰雪暴》和《老无所依》莫不如此。
但现在的《三枪》如此艳俗,如此喧闹,却要使用《血迷宫》这样一个需要冷峻黑色气质为依托的故事原型,结果《三枪》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表达就变成了顺拐,难怪片中人物一个个走路都不顺当。
而且《三枪》里面糅合了各种演员的表演风格,除了在类型上形成的“悬疑、惊悚、喜剧、闹剧”的混搭,在表演风格上可以说也是混搭,因为小沈阳、闫妮、孙红雷和倪大宏基本代表了完全四种不同的表演风格,这样与“二人传”和《武林外传》历来自身形成的独有的完整气场也完全不能比,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整部电影让我如坐针毡的主要原因。
如果导演认为《三枪》是一部非常“三俗”贴近观众的“亲民” 作品,我只能说这实在是一厢情愿。
因为国内电影导演只要拥有了相当的名声和地位,总会逐渐落入一个“皇宫陷阱”──自身开始变得像一个帝王(当然没那么出名的可能就是山寨大王了),长时间把自己禁闭在紫禁城里,逐渐变得不食人间烟火,外面的子民的信息也完全只能靠身边的弄臣来选择性提供,最后的民意当然也只能是虚假制造。
对于《三枪》对国内观众的亲近性和亲切感,我觉得还不如十年前冯小刚的那部《甲方乙方》的一半,这真是让人遗憾。
我在影院看电影有观察现场观众反应的习惯,我自责,我去影院看了两遍《三枪》(第二遍是去看片头前《阿凡达》的预告片,还好是别人的赠票)。
两次看完《三枪》退场时,我例行观察身边的观众,结果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拉长了脸,满脸写着郁闷。
今天我问同事小李对《三枪》评价如何,他说他刚在豆瓣上给《三枪》打了三颗星,我说,哇,你好善良。
结果他说,其中一颗半是给片头《阿凡达》预告片的,半颗给片尾的MV和导演扯嗓子的那两句Rap,算辛苦分,最后一颗给电影本身。
写到这儿,msn上的一个影评人朋友问我在干嘛,我说在写《三枪》的评论,结果对方很不客气的跟我说“吃了大便还非要再嚼两口,真有你的”。
我很无语,看来人家都把《三枪》拍成这样了,或许谁跟他认真就真的输了。
09-12-14
这个世道太奇特了,二奶可以上电视访谈节目振振有辞地为自己辩解。
片子烂,也可以说自己是俗片,好像代言了无数老百姓,要求少数人不要太端庄,谁端庄谁装逼。
其实说白了,这年头好像能自圆其说能发枪文能跟枪贴,就能看起来像良家妇女了。
因为啥?
因为没标准啦,人们都无耻到把振振有辞当标准当正义当高尚啦什么愚蠢低级的说法,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上街了二奶说我是用青春跟他的金钱作为交换达成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也能上电视啦连他妈的伦理道德礼义廉耻都不是社会共识了,谁能可以强奸强奸 所以看这个枪文和后面跟的枪贴,我刚吃进去的早饭都要出来了。。。
颠倒黑白的玩意,文革见多了。
现在人的问题不是太端庄,而是太没溜儿了!
一个文明的社会,起码是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的那个社会,是一个公民社会,有一个达成共识的道德标准和社会理想,面对分歧的时候,才能有共同的标准和取舍,达成社会全体利益的最优。
而公民的社会共识和道德的构建,来自公共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指引。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文化人有义务,不单靠文化产业吃饭,还要做社会的大脑和眼睛。
中国的社会需要启蒙,社会的去政治化,庸俗化,幼稚化,到底是谁在帮凶?
有批电影人和文化人不是致力于民智启蒙,而是从反启蒙中获益,能力越大,不承担越大的责任,而是制造越大的罪恶。
又该有人说这话是装B了哈哈。
不过我认为所有的这些争论,都有些自说自话,连基本的价值和标准都没共识了,谁都能代言正义了。
掐来咬去,一边是讨论电影的艺术水平,一边是骂对方装逼装端庄,不知道交火点在什么地方。
我的标准就是智力附加值高,才能拍出好电影,不能因为你有名你能炒作,就拍烂片糊弄人。
一方面这是不尊重人,一方面你占据名导地位霸占话语权,甚至会愚弄人,让大众觉得这就是艺术这就是思想这他妈的就是高尚!
那些给这个电影写枪文和枪贴的人,我只问你们,你们愿意自己的孩子看着这些东西长大,成为这种文化的受众和跟从者吗?
如果举出几个跟张艺谋的烂片相对的、有诚意、有责任的片子,我会说《高兴》《我的唐朝兄弟》。
一年一见的好片,看了心里很欣慰,很舒畅。
是谁说这电影很难看?
开篇的时候觉得确实没什么好感,但是十分钟之后我就改变了看法,我觉得人物刻画的很好,电影场景很单调,,连绵的山脉,红坡,却很震撼,小沈阳的红衣,安妮的绿衣,我不知道张艺谋为什么这么搭配,但这两人站在红坡上,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孙红雷台词不多,但神态却相当到位。
这电影有种推理小说中孤岛模式的感觉,里面每一个人不同性格的角色,终将走向各自的结局···
见南方周末采访张艺谋http://book.163.com/09/1211/10/5Q8EQR9800923IN4.html报纸的标题叫做"张艺谋:文革都成历史了,还要让人沉重多久啊",一开始没看明白这个标题,就通读了整篇报道。
发现了老谋子入是吐露真言:南方周末:张艺谋也开始拍贺岁片了,你对电影作用的看法是不是发生了改变?张艺谋:我总觉得电影说不了太大和太深的道理。
我自己对电影的定义更倾向于流行文化。
电影的功能很少不是发挥在今天而是发挥在未来的,那都是研究用的。
一个电影过了20年,我们再猛然回首看它,觉得了不起,能有几个人?能有几个知音呢?所以好莱坞或者外国再好的电影再大的导演,就这一个月就过去了;下个月就是新电影上了。
所以,电影它基本是沾着大量流行文化的痕迹和这种所谓季节性。
这样的话,对于电影我自己的理解是,把姿态放低一点。
咱现在不是越来越多的人都说你别端着,别苦大仇深。
电影绝对是季节性的、时令性的,所以,不用承载太多责任。
当然,你也不要俗到一味地取宠观众。
南方周末:电影是创作,是娱乐,也是生意,很多对你的批判是仅仅把你当成一个创作者。
张艺谋:电影是什么?电影是创作、商品、娱乐,它这三样其实都沾。
这十年下来,评论界也罢,知识分子也罢,可能接受了这种多元化的定义。
这实际上是个进步。
过去中国人评价“创作”就是“万般皆下品”,所以电影作为艺术,很高尚、很高雅,这只是一种思想意义和文化品格的定位。
直到今天,我们还有很多这样习惯性的定位。
--创作,商业,娱乐。
这就是老谋子对电影的认识。
--张艺谋:其实没有享受什么实际。
咱就乱说八说,第一,你会享受到积累的人气资源。
资金,对我也不是问题。
外界认为我似乎搞了奥运会,政府就会怎么帮助我,这其实是两码事。
比如我自己享受到的电影审查的这方面,只严不松。
每一次电影审查,领导都说,因为是你的电影,告状的人也多,写信的人也多,我们恐怕要考虑,这个镜头在年轻导演那就不剪了,在你这里还是剪了吧。
---同期还有对张伟平的采访,处处流露的是对利润的赤裸裸地追求。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圈钱的人。
对张艺谋的功过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呈现出辨证的景况。
对于张艺谋低水平的大片年代,现今的评价已经渐趋给出了肯定的声音——确实,没有张艺谋,中国电影没有今时今日的繁荣:观众不会回到影院,院线不会迎来春天,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的姹紫嫣红。
奥运会开幕式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给予张艺谋电影以宽容,因为他确实在这场活动中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才华与能力。
张艺谋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早已走上神坛——虽然他觉得这个神坛是大众臆想的,但又有哪个神坛不是大众制造的?
当一堆人把张艺谋捧上“国师”的地位时,他的引导性和指标地位就已经不是他自己可以决定的了,包括他的每部电影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所产生的影响。
《三枪拍案惊奇》的上映势必也会引发争议,同时亦对中国电影市场产生新的引导性作用,只不过这其中究竟还有多少辨证的空间去讨论张艺谋的正面价值呢?
首先,《三枪》绝对不会是一部像《英雄》一样带有开创新格局意识的电影,它的各种风貌已经证明了它就是09年中国电影市场最多最繁杂的山寨片之一。
除了创作姿态招人不待见这个主要特点,中国电影山寨片大多都以低成本获得了高额票房。
所以这次的《三枪》只是沿袭了山寨片的老路,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证明了自己能够赚钱,并且能比本年度其余的山寨电影赚的总和还要多,至于是否引领什么风潮,《三枪》已经一点儿也不指望了。
在片尾一幕,《三枪》全体演员群魔乱舞,同样致敬《贫民富翁》的桥段也应用在山寨电影《追影》中,而《追影》大概是今年票房最惨淡的电影之一,所以《三枪》在反面证实了中国电影的最大也是最奇怪的特点:导演是一个最重要的票房标签。
张艺谋自《英雄》起一路被骂,有人怀疑是因为“大片化”的观影盲目性给予了张艺谋生存空间,但已经在神坛上的张艺谋却要告诉大家,就算他拍个几千万的山寨电影,也照样能赚得盆满钵满——虽然他表面上否认自己的神坛地位,实际上早已经将其视为一种操作资本。
很难想象,如果《三枪》这部电影不是张艺谋导演的话,在今天的市场上,他所引领的话题性和势不可挡的票房是否有可能再现。
《三枪》这次对“山寨片”的成功营销,还有一点就是加重对“二线城市”的宣传,尤其通过上《星光大道》等在二线城市和县级城市收视率极高的栏目来推广这部电影,颇有些“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架势。
《三枪》虽然打着是“山寨”的名号,但故事的基本内容却是改编自20多年前的《血迷宫》,很明显这种用闹剧包装的正剧剧情并不适合于二线城市的受众。
但是《三枪》的目标明确,用“三俗”式的宣传掠夺二线城市的票房市场;再用《血迷宫》这样的电影改编来吸引大城市的高端观众。
《三枪》一定会因为这样的“兼受益”策略赚到钱,观众的期待与落差也一定无法避免,因为你总会发现你被宣传的重点忽悠了,但质疑声对这部电影只能有一个作用:就是进一步推涨《三枪》的票房。
所以《三枪》只是利用其宣传的无孔不入又一次证明了观众的观影盲目性,而最终赢得了钞票。
对于是否尊重观众,这部电影从来也没纳入过考虑范畴。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的领袖型人物,他对于今时今日中国电影市场的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推卸不掉的。
对于已经掌握了话语权的第五代导演,他们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建制”之中,利用与政治的挂钩继续巩固了他们的精英意识,却从来鲜见他们利用话语权对中国电影的新血进行任何的扶植,抑或对中国电影市场主动地进行一些良性的引导。
具体到《三枪》,这样的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还能够找到任何正面性的意义么?
显而易见,0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虽然不断蓬勃发展,但充斥着劣质电影的混乱却证明了这样的繁荣极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而市场里真正的准绳和价值观却一直未有真正确立。
《三枪》灌输了怎样的价值观?
一部粗劣的山寨电影也能赚到过亿,电影业确实是一个暴利行业——拜金主义在电影业是最高法则,拍电影赚钱太容易了;对于《血迷宫》的改编,几乎一成不变——中国电影根本就不需要原创精神,20多年前的剧情,放在今天的中国电影中,照样能够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我们的市场根本不用担心,我们也从来不缺概念与剧本,那么多的美国电影还不够我们改编的么?
2010的中国电影市场将会承接《三枪》的指引,继续一条道走向黑,这样的形势一点儿也不乐观。
更多的投机商和短视人群会继续介入中国电影业,中国电影观众继续饥不择食,中国电影的票房也会继续攀高,表面下一切繁荣美好安定。
但这会是真的美好么?
【网易专稿】
每个分割画面都美得很,不亏是摄影出身,但毕竟白菜包金。撑到最后不容易。
需要善待大众审美,善待草根娱乐,善待平民感情!
陪老妹去看的。没想象的那么难看 挺好笑的还。
喜欢还是挺喜欢
三枪翻案,其实想象原版是怎样蛮好玩的
像有颗苍蝇在喉咙处,吞下去尴尬,吐出来也尴尬。但是不得不说,闫妮的演技没话可说!影片的构图非常美。除此之外= =没了。
大漠之中演春晚,而且极其扯蛋,完全混乱,一星名副其实。
我觉得很招笑,前半段一直在笑,皱纹都出来了,后半段主要是拼情节,搞笑的部分没有那么多,本山大叔说:“piao,炮”的时候我都笑翻了!
要不是加塞的二人转演员,本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白瞎了好剧本和闫妮孙红雷。
中间那段辩论简直了......我很佩服这批演员!真的很职业!
小便宜沾不得。。。没笑出来还看得脑袋疼
还不错呀,闫妮很能带动气氛,哭起来让人感动得想跟着哭。
从电影院那我去了2天才买到票的场景来看,张艺谋是年末贺岁片的大赢家,在家看或看抢版的,又或是还没看想看抢版的都还是去影院吧,因为这不仅是一部喜剧,而是一部惊悚喜剧,那音效配的,老大声了。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师级审美
张艺谋你不能因为你是腕儿你就玩票,视听玩的再漂亮,这也是一片没有内涵的过眼云烟
滚滚天地雷~~~
这么多年了,没看过这么傻逼的片子了
= = 我这笑点低下的.. 笑飞我了都... 不差,喜剧片真不算差!
委屈了孙红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