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这是罪

It's a Sin,同为罪,男孩们,Boys

主演:奥利·亚历山大,基莉·霍斯,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纳撒尼尔·库蒂斯,斯蒂芬·弗雷,奥马里·道格拉斯,卡勒姆·斯科特·豪威尔斯,莉迪娅·韦斯特,邵恩·杜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这是罪》剧照

这是罪 剧照 NO.1这是罪 剧照 NO.2这是罪 剧照 NO.3这是罪 剧照 NO.4这是罪 剧照 NO.5这是罪 剧照 NO.6这是罪 剧照 NO.13这是罪 剧照 NO.14这是罪 剧照 NO.15这是罪 剧照 NO.16这是罪 剧照 NO.17这是罪 剧照 NO.18这是罪 剧照 NO.19这是罪 剧照 NO.20

《这是罪》剧情介绍

这是罪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Channel 4的5集剧《这是罪》讲述80年代时三个男孩Ritchie(Olly Alexander饰)﹑Roscoe及Colin的故事,剧情长度将横跨10年。三名主角在18岁时离开家乡,带着希望﹑野心来到伦敦。然而当他们感染上爱滋病后(当年有发生血液污 染案,造成大量人感染肝炎及爱滋病),这在当时仍然充斥着各种谣言的病使他们在别人眼中是威胁﹑恐怖的存在,不过主角们也因此团结起来。 剧集还会讲述主角们的朋友﹑爱人﹑家人,他们将共同面对病情﹑被他人拒之门外﹑当时对同性恋者的偏见等。除了Olly Alexander外,其他演员包括Neil Patrick Harris﹑Keeley Hawes﹑Stephen Fry﹑Tracy Ann Oberman﹑Shaun Dooley﹑Omari Douglas﹑Callum Scott Howells及Ly...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面对面第三季女囚灵卫星女孩和奶牛围捕毒玫瑰假面骑士铠武美洲狮公司年龄差婚姻迷途新娘咱们结婚吧盲眼的淑则老师孩子那些事儿婚礼进行时死亡音乐秘密故事集鲨卷风5:全球鲨暴#PTGF出租女友拯救计划真相与正义黑唇花漾牌手入侵者幽灵写手第二季广告狂人第七季穿越麦田布袋和尚新传意外空间真假学园3绝对恋爱命令京骚戏画

《这是罪》长篇影评

 1 ) 观后有感

19世纪已经有了艾滋病毒的概念,但是在父母不理解,邻居说闲话,工作不雇佣同性恋的时代背景下,没人会向公众宣布,我是一个gay,也不会去了解艾滋病毒导致的艾滋病会怎样,即使传言已经有无数男同已经死去,可相关报道少之又少。

科林是一个极为规矩的人,待人友好,工作勤奋,但就那么一次遵循内心偏离“规矩”的轨道,他的历史于24岁终结。

可他临走前有母亲对他性向的理解和亲人朋友的陪伴。

Ritchie在知道他感染了hiv后,他哭着给妈妈打电话,他跟妈妈说我爱你,他回家给家人做了一顿饭,他把自己的餐具撤走没有跟家人一起用餐,他跟曾经喜欢的男孩表了白,他说他没有以后了,他在喜欢男孩的车灯前跳了芭蕾,他回到伦敦跟朋友说他想活下去,他努力治疗他努力生活,可他还是去世了。

吉尔她们在大街上为死去的hiv患者抗议,控诉药商哄抬价格,但是警察来了,他是来抓他们的,打他们的,有些司机在骂他们要用车碾压他们。

那个时代给他们的尊重少之又少,对他们的死亡只当谈资。

 2 ) 短评写不下了,来这里mark

蛮有深度的,看完第一集的感受,转眼看了看豆瓣评分,果然不出所料,这种剧对明天要答辩的我来说还是无法忘却紧张和压力,反而更加depressed😅,或许可以等一个正常心态的时候看看剩下的几集。

/答辩结束,在看到Richie因为自己得到了“后果”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我知道这里有一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都是他的错误,但是我不能跳出上帝视角来侮辱他。

Colin正如Roscoe所说,他behave,no sex and we love him,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没有尊严的die of AIDs。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难受,总之看到后面为了自己的权益strike,突然又觉得眼角湿润,尤其是看到Paul说的,fight with AIDs,no gays…这大概是最让我头痛的一部剧了,因为我无法客观的描述分析我的感受。

/还想写,所以补充,我希望第二季看到Jill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I love u 不是只存在于情侣之间的甜言蜜语,而爱是一种力量,我也很希望拥有Ash和Jill这样的伙伴,当你负重前行的时候,说没关系,都没关系的。

这才是真正的love is love。

ps,全剧最戳我的一幕,Ash躺在Richie的旁边,如果你想,我愿意被你带走。

这种可能看起来很愚蠢的自我奉献和牺牲莫名打动了我,他们的爱是超越情侣,爱人甚至家人的。

 3 ) LA!

#When we are young and ashamed我偶尔试图去想一些不是你的事物来代替想你,比如去想路边的雏菊和早晨在小路上闻到的青草香气。

去想一阵雨,雨中青石板上桂花落了遍地。

去想黄昏时头顶的云,云层旁边的天空色彩浓郁。

但我想起这些事物的时候,发现这些事物都在想你。

 4 ) 从罪与泪到崛起与骄傲

三十多年前,联合国正式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于是,每年5月17日就成了“国际不再恐同日”。

这是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群体、学术组织和思想观念转变共同促成的结果。

1980年是一个转折年份。

在20世纪上半叶,欧洲白人男性主导的世界,把整个地球上的人带入了两场规模空前的战争,没有任何人能独善其身。

战后社会失序,意识形态领域剑拔弩张,不仅欧美,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的运动此起彼伏。

战后废墟上重建的人,一直在不自觉地思考,我们的世界怎么了?

我们将会往哪里去?

一些过去忽略的群体逐渐开始发声。

政治上,一些亚非拉国家团结起来,控诉过去欧美的殖民;在各国内部社会里,占人数一半的女性逐渐获得更多的权利,过去因没有投票权而在事实上是不完整公民的女性,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进入工厂,从事生产生活工作,战后让她们倒出工作岗位给退役男性,让她们退回到19世纪末的位置,实际上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

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抗争运动与思想冲击,另一部分小众群体也在参与的过程中觉醒了,这就是因为性取向不同而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人群。

过去欧美很多国家法律明确禁止同性性行为,有的甚至会采取强制措施刑罚和“矫正”治疗。

许多人被迫躲入地下,压抑自己的天性,草草一生。

不满足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人时不时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宣传常识性信息,甚至采取暴力以博得公众的关注。

目的只有一个,即让更多人了解到社会主流价值观是错误的,有非常多边缘人群就生活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在本质上也没什么不一样。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学术界早期关注性别议题,是在文化领域。

文化史关注人本身,人的复杂性决定了一切行为及其背后的逻辑都可以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

具体而言,“美国研究”是一门很新的学科,大致产生自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期间。

像哈佛、耶鲁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研究者不满学术研究日益脱离大众,一些边缘学科和领域另立门户,于是,由“小众学科”和边缘领域交叉起来的新学科建立起来了。

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两性关系,半个世纪后,性别和性取向等更多元化的主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

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一个小众的群体,记录他们的抗争活动,逐渐深入分析他们的诉求和造成歧视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等。

从隐含在更广泛的社会运动中独立出来,成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为什么说1980年是转折之年呢?

因为在经历了短暂的性解放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新的年代,一种可怕的疾病蔓延在性少数群体之间。

人们不再无忧无虑地享受性行为带来的快感,相反,有一段时间,它被称为“男同性恋癌症”,因为患病的人群里,很多是曾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男人。

人们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谈“艾”色变。

里根政府最初没有任何措施控制病情蔓延,甚至纵容疾病蔓延。

如果想了解这种疾病是如何在美国蔓延开来的,可以读一下《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艾滋病的传播没有疆界,也不分男女老少,更无关性取向,一视同仁。

在《直人国度》(The Straight State: Sexuality and Citizenship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中,玛格特•卡纳迪(Margot Canaday)分析了美国政府从20世纪开始,怎么一步步从移民、军队和福利制度上歧视性少数群体,政府政策的前提都是“男女是正常行为,同性乃违逆自然规律的行径”,进而把性少数群体当成二等公民,这种政府行为和结构性的歧视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们的观念,其恶劣影响延续至今,一时难以消除。

学术与大众并非完全脱节。

通过艺术的形式,越来越多民众了解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可能是性少数群体,他们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经历过歧视乃至霸凌。

印象很深,汤姆•汉克斯凭借主《费城故事》和西恩•潘主演《米尔克》,先后斩获奥斯卡影帝,这两部电影都是真人改编,前者是一位被发现患艾滋病而被污名化乃至解聘的年轻有为的律师,后者则是美国最早公开自己性取向的政客,在竞选成功后遭恐同人士暗杀。

其实,他们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比很多人都优秀,都致力于改善自己所在的社会,让更多人生活境遇变好。

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各国拍摄了很多涉及性取向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有几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视剧,都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性少数群体的遭遇、抗争活动和他们努力的结果。

瑞典的《戴上手套擦眼泪》聚焦向往自由的男孩和艾滋病,通过美好少年在最辉煌的年纪突然陨落,揭露新疾病的可怕和人们的恐惧。

最打动我的,可能是医护人员的同情与悲悯。

当人们不知道艾滋病成因,却看着二十多岁的青年等待死去,年轻的护士本能地用手擦拭他的泪痕,年长更有经验的护士厉声制止,让她“戴上手套再擦眼泪”。

后者并不是冷血,而是见得多了,不得不收起同情,保护好自己,让病床上的患者稍微舒服一点,足矣。

法国的《骄傲》则以主人公从少年到中年的经历为主线,1981、1999、2013三个年份,对应法国左翼执政、同居法案通过、同性婚姻法通过。

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关系、伴侣关系,如何在复杂的情境下发生改变。

一次次做选择,矛盾冲突后的和解,让人一点点成长。

剧里还涉及同妻、同性伴侣领养等主题,非常多元地展现法国性少数群体在争取权益的同时面对的阻力。

美国的《当我们崛起时》是一部半纪录片,记录了性少数群体从里根政府到克林顿时期,如何争取自己的权益,通过社会运动,让政府承担起遏制艾滋病的责任,消除军队对性少数群体的排斥和歧视,虽然政争取婚姻平等的努力一时失败,但是,生命不止,抗争继续。

另一部纪录片《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则讲述了性少数群体在小荧幕的历史演变。

对所有性少数群体来说,出柜都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尤其是在银屏上展现给所有观众看,特别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制片方、广告商、赞助者。

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甚至化为攻击性的行动,而这些在电视上勇敢做自己的人的举动,助推更多人选择骄傲骄傲地做自己,而不需要时时刻刻戴一副面具。

这可能是在大众传媒时代,对性少数群体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也就是在这种相得益彰的推动下,转变了美国社会的保守风气,终于在2016年通过了同性婚姻法,在社会、文化、法律等全方位承认了性少数群体和非二元性别观念。

传统男权实际上也延伸到现在,男同性恋更受关注,相对来说,女同性恋群体的声音仍处在低位,尚待进一步发声。

2021年,《同志亦凡人》编剧在英国导演了《这是罪》,展现英国性少数群体面对艾滋病的经历。

20世纪80年代,是同性恋群体从天堂坠入地狱般的十年。

艾滋病,被冠以“男同性恋癌症”之名,夺去了一个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

从一无所知的极端恐惧,到争取自己的权益展开抗争,前提是认清自己、承认自己、接纳自己。

不同于瑞典的《戴上手套擦眼泪》和美国的《当我们崛起时》侧重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全景,这部剧展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人接纳或者不接纳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回归人性,把人和人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当成最珍贵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出演本剧的全部是已经出柜的演员和艺术家,让更多人了解他们和他们亲友曾经历过的,尤其让人动容。

或许有人说,当下“政治正确”太过头,影视艺术作品不应该过多关注这些边缘群体。

但是,在整个人类社会里,多元取向和流动性,原本就是更符合人性的,传统两性观念,家长制,男性霸权等等,都应该扬弃。

或许做不到人人都能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但是,至少在面对自己亲友的求助,或者困惑的时候,发自内心,给他们一个微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的,就很好了。

 5 ) 谁是罪?

-You killed him. -No, that’s ridiculous. -That is why he killed. He felt shame about them. Yes, It’s you killed him. -I didn’t know! 太多太多自以为是的人,不懂得尊重,最终只会说“我不知道”。

毕竟不是自己的人生,一句我不知道,即便是自己的孩子,任何过错也和自己无关了。

可笑至极!

可悲至极!

荒唐至极!

今后如果有人问,你的优点是什么,我再也不会将那些自负的人,即便是学富五车,当成偶像去崇拜了。

自负的人生,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不过是平等的人!

因为什么恶臭!

因为什么不去理解,因为什么就该以自己的喜好为导向?

理解和尊重,才是生而为人的基础。

管你是老师,或是父母,或者位高权重的垃圾。

不懂得尊重,便是恶魔的源头。

如果说不信命,那么出生卑贱,就是命。

是刻在今后生活的命,在血液里,在内心深处,是无法逃避的来处与归处。

是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的创伤,因为阴影就在那里,无知地强大,自私的强大!

Go to hell!

 6 ) 「不语134」记录是一种使命——《这是罪》剧评

记住是富有使命感的。

今年开场的英剧《It’s a sin》在《RENT》的即视感中,细腻而真实地呈现可以共情的过往。

虽然剧集之间的衔接稍有跳跃,人物塑造的印象也并非出色,不过借用疾病的写实性讲述,不仅再现,也包含了多重议题的现实思考,值得推荐。

演员部分,灵气和气质符合基调且演绎得与时代吻合。

少年的无畏和对生命的敬畏真实可信。

人物的记忆度其实并不高,这是被细节堆砌其的群体性情谊冲淡的。

那些可爱而美好的关系使得人物在真实的基础上又普遍化,更具有历史的讲述意义。

不过女性角色的性格塑造都过于正面,缺乏立体性,是有遗憾的。

灿烂的欢愉和漫长的恐慌,sin是假借伦理性的标题表达个体对社会的抗争。

生与死的领悟虽在最后一刻很是动情,但在5集篇幅却饱含内容的情节之中,最令人动容的或许是抗争的那场戏。

此外,话题角度的扩展,包含父母角度的描写,也是一种难得的温暖。

而一开头梦想的议题,稍稍陈旧,但依靠追逐追光的梦幻来叙事本就是典型的个体历史讲述,如同角色的普世代表性一样,旧题便有了新意。

记忆不曾忘却的感觉真好,而满是“天使”的世界真美。

剧集技巧方面,梦幻表达和写实细腻之间的平衡是剧本优秀之外的另一种完美。

80年代的感觉的确遥远又熟悉,这也有音乐优秀的先天基础。

在另一个意义上,该剧也剧本了基本英式青春片的要素,观感舒适。

最后的最后,9分。

(文中图片原图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四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7 ) “感谢”艾滋病

艾滋病的出现和爆发,某种程度来说,加速了整个世界对“同性恋”群体更科学或理性的认识。

或许没有艾滋病,大部分人也总会意淫和选择性地给这个群体一些“病”。

但当这种疾病成为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话题之时,它就被赋予了普世的正确解读。

让人们认识它不是“同性病”,不是“鸡奸病”,而同性的性关系也并非不当和错误的,它放大了大多数人对这个群体的困惑和恐惧,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到接受。

放置在今天这个特殊时期,新冠疫情看似是从中国爆发,全球各国开始用“武汉疫情”大肆渲染中国,有色眼镜与政治色彩抹黑也愈加恐怖。

什么时候停止的呢?

那就是疫情的蔓延,当新冠成为全球性的议题时,人们才选择理性和科学地面对它,开始共同面对。

所以,人类总是走着老路。

那就是偏见在历史上好像大多数都是无知的,嘲笑和傲慢也总是无礼的。

望着今天依旧有很多的群体、阶级或观点仍旧被赋予误解或成见之时,似想着,这些人以后得多么羞愧自己今天的行为啊。

所以,不希望“shame of you”,包容、爱、正视、尊重与理解,这是老议题了,可我们总做不到。

 8 ) IMDb 9分,五集小钙剧让人上瘾

新剧来了。

英国电视四台 Channel 4 出品。

这个电视台拥有众多的年轻观众,并且以其奇特、另类的电视节目风格而闻名。

早些年火热的青春剧《皮囊》、还有酷爆了的《去他*的世界》,疯狂搞笑的《IT狂人》、《布莱克书店》,都是Channel 4的作品。

最近,另一部和青春相关的新剧播出了。

《这是罪》It's a Sin

又名 Boys | 共5集《这是罪》 ,又名《男孩们》。

由鼎鼎大名的英剧《同志亦凡人》的编剧拉塞尔-T-戴维斯一手打造。

同一位编剧,所以《这是罪》和《同志亦凡人》有着接近相似的味道。

不过,和英版《同志亦凡人》讲述纯粹的同性故事不一样,《这是罪》加入了更加沉重的话题——艾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伦敦。

三个年纪尚轻的男孩:Ritchie,里奇,由英国演员和乐队主唱奥利-亚历山大扮演。

深柜,隐瞒着家人,正准备上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对于他来说,到了大学,才拥有了真正的自由。

里奇的母亲由英国演员凯莉·霍威扮演,就是《得雷尔一家》的母亲,《贴身保镖》中的内政大臣茱莉娅。

Roscoe,罗斯科,黑皮肤,传统的天主教家庭中的孩子。

对于他gay的身份,家人十分抗拒,并试图用各种方法来“拯救”他。

但是,罗斯科内心叛逆,对自己的身份不仅没有试图遮掩,反而以最大胆的方式离家出走,扬言自己以后就住在伦敦约炮区。

Colin,科林,新搬到伦敦的打工人,在一家服装店上班。

在这里,科林认识了较年长的gay前辈,在前辈的引导下,科林也很自然地便承认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年轻的身体里, 藏着秘密、还有数不清的躁动和不安。

里奇对学校里的性感男人阿什情有独钟,想学的专业也从法律转为戏剧,当然,在很快的时间内,里奇就融入了gay圈,并在这个花花世界中,任性取乐。

叛逆的罗斯科,更是对自己不加丝毫遮掩,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满了妖艳女王气质。

怯懦的科林,也在前辈的带领下,见识到甜蜜的gay情侣的模样,产生了向往之情。

不过,好景不长,前辈们便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疾病之中。

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病,但是,所有人都在避讳,甚至连医院的护士给这样的病人端饭只送到门口外。

《这是罪》的首集,就像是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夜夜party ,快乐释放,活力四射,激情满格,年轻人们聚在一起,新奇的、快乐的、兴奋的生活让他们上瘾。

而另一边则是生命的凋零和枯萎,科林的前辈在悄无声息中就失去了生命,护工们将其尸体运走,给床垫翻面,就好像这条生命从来不曾存在过。

而这群泡在快乐中的年轻人,却还不知道死神已经来了。

80年代,艾滋病刚刚被发现,这种病无药可医,夺去了无数生命,全球医学界手足无措。

加上它属于传染类型,多发于同性恋群体中,所以,人们对它谈虎色变,恐同心理也愈发严重。

历史上著名的血液污染丑闻,也发生在这个阶段。

里奇也始终不相信艾滋的存在,他认为这是个噱头,谣言,是制药公司赚钱的阴谋,也是对同性恋群体的诋毁。

当死亡来临之时,这群年轻人们才意识到代价的沉重。

里奇、罗斯科、科林,可爱的少年们,拥有着了不起的梦想和希望,在AIDS面前,都变成了虚妄。

《这是罪》的豆瓣评分还没出来,但是,IMDb上已经拿到了9分。

观感先轻快再沉重,后沸腾吧。

目前,字幕组们已经接手,熟肉出了前三集,后面两集估计也马上了。

喜欢同性题材的观众,可以入。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9 ) 我的hiv的体验。

先来说说现在。

现在的伦敦大家还是很浪,大量app约人很容易,大量的party event,但是有两点最大程度抑制了hiv在同志人群中的传播。

1. U=U. 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 就算你感染了hiv,只要按时吃药,按时检查,控制住体内病毒量,不传染给你的partery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 假如你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进行安全性行为,也不能保证你的伴侣hiv status,按时服用PREP ( PrEP(全称Pre-Exposure Prophylaxis),它是一种预防HIV感染的方法,通过提前服用抗病毒药物,使之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从而阻止HIV入侵,降低HIV阴性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可以99%让你不被感染HIV. (还是有丙肝,梅毒,超级淋病等非常非常棘手的性病感染的可能性的,如果可以,尽量不要乱交)其实这篇文章10年前就想写的。

只是没有想好适合的平台。

然后最近就看到了这部剧,虽然80年代hiv泛滥的时候80年出生的我还是处男,但是写写我的经历也算是个回顾。

我是97年在北京上的大学,大二的时候开始了第一次的性生活,也不是啥值得骄傲的事情,在某个猥琐的场所失去了我的第一次。

忘了从哪儿接受到的知识,就觉得hiv跟同志有着非常强烈的正相关。

(当时就有新闻说,中国hiv感染者过百万)所以很担心。

大三的时候学校组织要献血,很担心会被查出来hiv,这样的话就彻底身败名裂了。

于是提前几天试图去大学附近某知名综合医院去查血,找到咨询台,小心翼翼的问大妈,请问哪里可以查艾滋病?

大妈像看怪物一样看了我一眼,说,大小伙子查这个干嘛?

我直接语塞。

她看我没有想走的意思,想了想,说,你去门诊后面出国体验的地方问问。

我走上那个临时建筑二楼,问他们,请问你们这儿查艾滋嘛?

一女的回答说,不单独查,你要是出国体验可以。

于是就彻底放弃了。

后来就硬着头皮去献血了。

再后来就找了比较稳定的男朋友,性生活基本完全不带套。

再后来就到了英国学习,中途大部分都是都是有男朋友的,偶尔偷吃或者在空窗时候yp也都是带套为主。

当然,kj一般都是不带套的。

这期间对hiv的恐慌也少了一些。

再后来某次通过gaydar.com的聊天室约了一个目测大概55岁-60岁左右老头,非常hung,大概有9寸吧。

我给他口了一会儿,然后就带套尝试了一下,当然是不行的。

遂放弃。

闲聊我就开玩笑问他,你尺寸这么可观,年轻的时候肯定很浪吧,该不会是poz吧?

他愣了一下,说,我是poz啊。

不过我一直在吃药,你应该没事的。

我当时就傻住了,第一次跟poz的接触!

而且我bj的时候没有带套!

我说,你应该提前告诉我的。

他说,我不觉得我们进行的行为有任何可能导致你会感染的地方,所以不觉得我需要告诉你,而且,你也没问啊。

(感激他事后没有骗我的同时,我还是很愤怒的。

他有在发生行为之前告诉我的义务,不管我有没有问)。

我愤然,直接就出来了。

回到家是凌晨两点多。

我就在gaydar的聊天室里面问我该怎么办。

里面善良的看客们就告诉我说,你还愣着干嘛,赶紧去挂急诊,要求PEP啊。

我去看了急诊,被护士姐姐晾了两三个小时,终于在早上7点多见到了医生。

医生给我抽了血,然后问起我的情况,有几个重点, 1,有没有anal,2. 有没有内射,他跟我说像我这种只是没有带套口的话几乎没有风险(it's unlikely for you to catch the virus. the risk is extremely low),应该是不需要吃药的。

但是我坚持,强调说也不知道那个poz在anal 的时候套子有没有破,他也没办法,只好给了我开了two mixed的pep(根据你的感染的可能性的评估,有两种药混合或者三种药混合的pep)。

给了4天的药量,后来25天的药需要到当地的性病诊所接着取,因为还需要有后续的测试。

性病诊所里面的胖护士跟我聊天,我问他说,你oral的时候会带套嘛?

他给我翻了翻白眼说,god no. 然后就跟我说通过oral感染的机会非常非常低,几乎只有理论可能。

实际检测到100%确定的case没有报道。

(这个有待商榷,只能说可能性非常非常低)我把28天的疗程吃完了。

每天在早饭cereal之后服用,也没有出现什么副作用。

再后来就有机会认识了一些其他的poz的人,还是很担心,但是就好了很多。

也得知unsafe行为的更大风险是其他的std,包括e肝跟梅毒,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会给自己,给你接触的人带来很大的麻烦。

再后来就是知道了prep,最近几年英美都开始大范围在同志人群中普及了。

有了这个,基本上控制住了hiv在同志人群中的传播。

尤其是最近这两年,基本上只要你有这方面的担心,都可以获取免费的prep的药物。

而且还有所谓的daily mode跟event mode都同等有效。

前两天刚刚看到,中国也开始规模化试点了,“科学解救了广大的同志人群。

感谢伟大的何大一教授。

”看完这部剧,我只想这么说。

好幸运晚出生了这二十年。

 10 ) 只看开头就知道剧好看系列

导演很棒,全剧开头那场戏很精彩。

里奇是个漂亮的男孩,是整部剧的中心人物,也是pink palace的核心人物。

整部剧从他的脸部特写开始,然后镜头缓缓向后拉开,慢慢地展示全景。

里奇侃侃而谈的样子带着一丝Drama Queen的味道(后面剧情证明了他确实是)。

紧接着里奇母亲说要帮他打扫柜子,这是最精彩的地方,导演通过一些细碎的画面给观众展示里奇柜子里的内容——色情杂志,不得不说这些裸体还蛮有冲击性的,画面在餐桌谈话和色情杂志两个场景反复、快速地切换,紧凑的节奏给观人一种刺激的感受。

三四次切换之后,当bgm一响、剧封面出来的时候,就像平地一惊雷,我感觉整个人的情绪都瞬间被点燃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知道,这部剧绝 对 好 看。

最后,艾似乎是一个男同之间心照不宣的话题,跟大陆的性教育一样,人人不好意思谈,但我想,也许我们都需要好好地谈一谈。

《这是罪》短评

怎么说,这部个人觉得很普通,那个年代性取向被歧视的角度不够深刻,不仅不被社会理解也不被家人理解,抗争也就泛泛拍了一下,不如pride,艾滋泛滥的恐慌和影响不如达拉斯

6分钟前
  • Sarah
  • 还行

结尾收得不错

8分钟前
  • Shrl9
  • 还行

Gay片,弃........

13分钟前
  • utopia1918
  • 很差

太难产生共鸣了,没有感动没有心疼啥也没有,滥交群交报复性性交确实让我同情不起来,唯一很克制的配角在病床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打飞机也让我对他的好感败坏。

18分钟前
  • 女侠
  • 很差

RTD的剧我真的能猜到套路了,啊,又是一个在舒适圈蹦跶的.你能做到更好的亲!

20分钟前
  • 那不勒斯大婶丢
  • 还行

对母亲的描写非常刻薄表面,母亲也是人因为没有察觉到儿子是同性恋就否定她的全部,实在令人感到恶心,对同性恋群体的伙伴描写得也很片面,整部剧感觉就是用煽情的画面搞对立

21分钟前
  • 肥腾腾
  • 很差

相比起the normal heart和戴上手套擦泪还是轻松了一些的,也许是因为Olly自带fabulous的荧光色。第一集和第四集的节奏最好,群像刻画上感觉是有些割裂的,叙事有些凌乱了。最喜欢的片段是Ritchie在得知自己HIV positive的时候,在车灯前那一小段芭蕾,full of shame & relief & pride,很动人。

24分钟前
  • JamieReads
  • 还行

沉浸于光影的微醺之旅镜头如摇晃的酒杯,在虚实交错间晕染情感纹路。导演以“醉”为笔,在破碎的对话与朦胧的场景里,勾勒出都市人的孤独与迷茫。酒精催化下的真相与幻觉,恰似电影本身的魅力——让人甘愿沉溺于这份模糊的清醒,在醉意里看见灵魂的褶皱,于微醺中触摸现实的温度。

2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这剧质量这么高,卡司里这么多大咖,竟然是免费台的???免费看的???😳

29分钟前
  • 席德
  • 推荐

题材给了这部剧看点,单从剧情上拍的挺没有感情的,人物跟着剧情走,总感觉每个角色都喜欢不起来。

33分钟前
  • JJ
  • 还行

快要失去对这类题材的兴趣了

36分钟前
  • 铜饼
  • 还行

几个重要的moments:Ritchie跟初恋告白那段,女主父母(have become my role model),Colin刚开始遇到NPH那一对感觉眼睛都亮了(NPH还是帅的!),Colin‘s mom(天使no3)可能是因为篇幅短,作为剧来说还是有一点薄弱

37分钟前
  • 北落師門Hiruma
  • 推荐

Those beautiful souls having so much love to give.🙏😇

41分钟前
  • 力荐

好难过 ritchie车灯下的芭蕾心都碎了

42分钟前
  • 盐巴煮粥咯
  • 较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开始在英国蔓延,一群年轻人经历了新奇,释放的快乐,到恐慌,再到死亡。刚开始对一言两语的传闻不屑一顾,依然要party all night。没经历过艾滋恐慌,生活在对这个病毒已经了解不少的年代,刚开始看的时候对他们灯红酒绿的生活表示惊讶,可是病毒刚到的时候我们能知道多少啊?我以为生活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快乐,还有梦想可以去追求。可是快乐的生活突然就消失了,连同“我自己”都消失了。短短五集,能感觉到当时AIDS pandemic到来时的真实,“疾病的隐喻”,家庭,社区的支持,歧视。

44分钟前
  • Johnson
  • 力荐

唯一让我感动的是Ritchie爸爸

49分钟前
  • Rick
  • 还行

I'm gay,I'm queer,I'm homosexual,but I'm not a pervert. This disease,is cruel and harmful,but it's not a sign of sin.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此沉重的话题,却不只展现出沉重,幽默和讽刺元素体现得正好,温暖和爱也融合得恰如其分。不需要多长的铺垫和篇幅叙述,也不需要声泪俱下的挣扎和控诉。角色从出场到谢幕,没有多余的停留,也没有过度的煽情,不矫情,不做作,干净利落。编剧RTD实在太懂如何用最简明的方式讲出动人的故事。依剧情设定明明能拍出十几集,却浓缩到五集呈现,也是很讨巧的一点。P.S.演员们都贡献了极佳的表演(特别是Colin的妈妈),Neil在短短的出场中也令人印象尤深。

54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就这一题材的剧来说 它们彼此之间 文本和剧情上的重复度 是不是有点太高了??

56分钟前
  • 匹夫
  • 较差

只有回到80年代,才有可能认清这个事实:所有那些关于疾病的偏见、谣言的产生总是伴随着对患病群体的污名化。

57分钟前
  • Gymnopedie
  • 推荐

Gay 一直存在一些问题 乱交,病毒 洁身自好比什么都强。

58分钟前
  • 女人之间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