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ord, grant me the strength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the courage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t,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自己力所能及之处要努力去改变,自己力所不能及之处的就要努力去接受(最后那句就是强调不要在毫无努力的前提下就去接受本身自己可以改变的,也别顽固不化地去妄想改变不可改变的) 。
今天看到@张颐武 的一段微博,发现和上面这句有相交之处(change the things I can,know the difference):年轻时遇到挫折,常一下子想到终极,如社会不公,价值混乱,悲愤之极,有可能。
但多数情况和小环境具体事有关,稍思考就会有努力方向,或是人际关系问题,或是竞争者精明,或是自己某方面不擅长,也会有偶然性。
找具体路径努力就切实,有时不着急再看机会,古语说:“怕跌的学不会走路。
”有韧劲才行。
2if you're not busy being born,you're busy dying.你不是在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就是在浪费自己的人生,没有裹足不前之说。
(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出自肖申克的救赎orz)
很朴实的故事,关于压力有个家伙,比你帅,有个家伙,家庭非常富有,有个家伙,是个天才,从来不看书也能考到高分,有个家伙有漂亮女友,还特别性感……这样的家伙还有很多很多自己呢?
乏善可陈,相貌普通,智商普通,家庭普通……可是,我要读第一流大学,做最体面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大屋名车,金屋藏娇……可我又怕做不到,一事无成,没有女友,生活混乱,甚至无家可归,我忧虑,我恐惧,我茫然,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头发一把一把地掉,一个念头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老子不干了,我要去死!
幸好还有一点对死亡的恐惧,男主角Craig就自我流放到了医院,进行心理治疗。
在这个小小的3 North里住着各种各样的怪人,他们陷入各种各样的问题中不能自拔,Craig从一如既往的惊惶失措到乐在其中,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慢慢地发现了问题所在——自己绝对不是唯一和最烦恼的那一个,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幸运儿,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烦恼,里面与外面的不同只在于这个人是否愿意面对这些问题并解决他们——人们通常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幸福或者不幸,最重要的是,不厌倦于希望和生存,成熟的一个标准就是认识到人力有时而尽,遗憾和烦恼就像惊喜和快乐一样相依相随朴实的故事,生活化,不过度夸张大团圆也不深沉黑暗。
虽然故事朴实,可是剪辑明快,手法有趣,色彩音乐很明丽,还有美丽的Emma Roberts小美女在其中,真是祸国殃民啊。
推荐观看Lord,Grant me the strength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the courage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t,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因为艾玛罗伯茨看的,同时又觉得这个对于人生迷惘的类型可能会喜欢吧。
看完了之后,自己内心的迷惘并没有因此而减轻。
对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深度有点不够,男主心中的冲突太浅了,仅仅是没有得到有好感的女生的垂青加上面对学业和当一名好学生的压力时的不知所措。
中间目睹大个子与家人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大个子对克雷格的影响仅限于指导了他怎么泡妹子(而且就用那一招真的泡上了)。
结尾5天即将过去,与心理医生的谈话的时候,说服心理医生的理由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小小兴趣,绘画,并且愿意将它坚持下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父母、朋友,没说的还有在这里找到的女朋友。
弹幕里的人评论也是很有趣的,结尾大家纷纷表示,我也想去精神病院了。
(或许也能泡到一个如Emma Robert一般出众的妹子)。
现实啊,在生活中,学校里都没找到的人,怎么会在精神病院那种地方遇到呢。
中国的精神病院,绝对应该是个比较恐怖的地方,因为进去的人,绝对是已经严重到了极点,而且家里也没有愿意全心爱他照顾他的人。
Craig更像是一个开了小差的高中生,因此收获了家人的关心、基友们的体谅以及可爱妹子的垂青,同时也收获了一帮心中有郁结但是内心其实都纯善的人的某种共鸣。
对这个结局,我当然是嫉妒的,life is hard, I believe!
抛开剧情不看,影片也传达出了美帝人民的无忧生活方式,公共资源的充裕,对人的人性关怀,人们可以更加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兴趣,似乎都在被呵护中生活。
或者说,那样才更接近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吧,当物质生活充裕到一定程度,大部分人都从生活的焦虑中脱离出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美好。
但是,影片中的人,是否是经过艺术美化后的美帝人民呢,不得而知。
以我的阅历还没法看到那些,希望以后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吧,毕竟天朝产出的艺术作品中,很多也体现出了人民充裕的物质生活,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已经忘记了出于什么需要才看了这样一部电影,但是,严肃地回顾下,还是有一点点收获的,至少,泡妹子的技巧,似乎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呀,一定要真诚,一定要考虑到妹子的需求,不然,妹子干嘛要你这个人呢。。
哈哈,这是题外话。
老实讲,这长达近两个小时的片子,我是分两个晚上看完的,开始的半部停顿在有些枯燥的1小时处,可是想说的是庆幸有那点不满足才使得后来看的时候不只是泛泛的笑笑~ 有谁会因为承受不了进入有名的学院学习的压力而想到自杀,并且半幻半真的尝试过,努力过,挣脱过。
那种执拗并勇敢!
自己进入医院,那位门诊医导实在够绝就能让孩子先填表格,额滴神~ 之所以看前半部分有点枯燥大概是因为自己多了点想象:话说进到精神病科怎么也得尽显疯狂的举动,常态的变异,精神的游离。
纷纷登场的各色人等似乎不知道感情的线头要在哪里收,意在何处放。
开始在急诊室与其对话的胖胖,格外显眼的“艾玛”,从未踏出房间的室友,感官极其敏感的所罗门,每一个人有隐藏着来到这里的秘密。
显然,我和男主一样开始了对周遭的了解,以及适应。
适应在一群“不正常”的人当中穿行,适应他们的游戏规则并且了解到:那个曾经在自己手腕试图了结的"艾玛"画出的图那么漂亮,竟是跟他第一次玩医生病人的游戏;和他伪装成医生逃离出去打篮球的胖胖,曾经6次想结束在人间的光景,实际上对女儿还有那么多无法稀释的温情;那个不愿意下床的室友也许是最了解性,只是看的太清; 原来我们只是在想这些“”人是不是总是那样令人畏惧,总是癫狂,但实际上他们是最聆听自己的人,保持着简单并坚定的惯性,捍卫着自己的内心城堡,它坚定有脆弱。
只是几天,却是那样强烈,多了那么多不用解释的理解,懂得的那么多没有符号的暗解,最温馨的画面真的在最后的几分钟,当举行离别的pizza派对,放出埃及的音乐,那位不愿融入人群的舍友迈出病房,在冻结的几秒惊诧后 舞动起来,我哭了,我切身的感受,原来当你投射出的关心和友好,有了难得的回应,那是怎样一份骄傲与自豪,心里暖融融,亮堂堂~ 不好笑的青春怎么叫青春?
只有这样你才发现你自己变得更好
没有很刺激的情节 有的只是温情 其实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是它确实让我看到了一些生活的真相 有时候 我们觉得我们没有朋友 有时候我们觉得没有人能理解我们的感受 但是那些东西或许就真的只有自己能懂 或许我们需要找的 就只是一个愿意去聆听的人 但是生活中往往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人 愿意在你身边去聆听 又或许你自己不愿意诉说 我喜欢在电影里那些精神病人 他们都是一心一意的做着自己的梦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是他们也会一心一意的关心别人 那样的真情 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也很难做的到的 喜欢男主角最后的那段 就好像生命其实真的很简单 其实就只是需要你去好好生活 生活没有那么难 难的只是你在想着未来的生活 你在担心害怕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而让你的双眼蒙蔽 你却从来没有看看当下 看看在你身边的亲人 看看你能做的一切 生活不是在那里 让你步步为营的走过去 生活一直都在你身边 你要做的就只是感知到他其实一直就在你这里 你可以让他变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 他会一直都听你的话 一直一直。。。
这是个有趣的故事 也是个好故事 有趣的是 一个人其实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因为些什么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或许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好的是 我很爱很爱这种简单的美好 就好像看到 假如我愿意改变 我就能像他一样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或者说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
16岁的男孩Craig克雷格经常会想象自己的死亡,在尝试多种药物皆没有效果后,自己来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在那里,他和一个自杀了几次却没能死掉的神神叨叨的Bobby鲍比成了朋友,还认识了一个特别的女孩Noelle,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非正常人”。
他们几个在医院的生活中,渐渐寻回了生命的意义,尤其是鲍勃·迪伦的歌词“He Not Busy Being Born Is Busy Dying”给了他们巨大的力量,让他们重新拥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压力。
最后,出院的克雷格是否能让他原本阴霾密布的生活重见阳光,他又将通过怎样的方式找回轻松充实的生活?
本片改编自Ned Vizzini的同名小说,在布鲁克林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和一所医院取景拍摄。
my depression, my spiritual world., 我抑郁,我惆怅,我无助,我孤独。。。
多么吸引人,唤起多少人的认同而往里跳,义无反顾。
永远别想和这些撇清关系,恩。。
, 但也别太较真了,真的。
我要挑个晴天,不要太热的,和你在草地上野餐。
你想听听我说些什么,而我的开头是这样的:其实说起来真有点可笑,我当年还真觉得自己得抑郁一辈子呢。。。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有点无聊,看了开头就觉得无外乎又是那种男女主角彼此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相互治愈他们的抑郁症,但是看到了后来,觉得这部心理片教会了我们很多生活的道理。
克雷格总是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不懂厉害,不懂得怎样去跟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懂得怎么向喜欢的女生表达自己的爱。
他希望可以当总统、CEO以及其他所有的成功人士,他为此很努力,但是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他嫉妒那些所谓的天才,嫉妒他那个看起来毫不费劲就能成功的朋友,优秀的人在他的身边让他变得焦虑,失去了方向,抑郁症在所难免。
他并不懂得沟通,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原因。
但是,在精神病院里,看到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人,他开始尝试去了解这些人,去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患上精神病,在鲍比的帮助下,他开始学会跟人沟通。
在这些所谓的“同类”中,他无疑是优秀的,他有出色的创造能力,有出色的歌喉,出色的球技,他在原来世界没有得到的赞赏在精神病院里都得到了,甚至得到了美丽女孩的爱。
他们并不是同病相怜,而是相互鼓舞,惺惺相惜。
他开始画画、唱歌,办party,甚至让从不离开房间的室友出来跳舞。
他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这里的一个礼拜,他终于了解到,每个人无需去强求去奢望那些别人眼里的成功,自己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价值,何苦去为别人的希望而自寻烦恼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有做到大家认为的那种成功,自己才是成功的,像是当总统,当企业家,艺术家什么的。
全世界60亿人口,如果人人都是“家”,那就没有所谓的“家”了。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认为是对的,就该朝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去努力,我们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别人。
不要为自己的不聪明烦恼,不必为了自己努力却没有什么效果而自暴自弃,自己应该好好想想,我拥有了什么。
当你认真地整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太幸运了,因为我们拥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努力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的东西,那还奢望什么呢?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天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社会上的名人,但是不代表你没有存在的价值。
活着,为梦想而奋斗着,这就是你存在的最好价值。
人生那么短,为什么不快乐地活着呢?
一个和抑郁有关的电影,却一点也不抑郁。
其实很浅显而不深刻,因为我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和许许多多周遭的影子。
这个世界冷漠而疯狂,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在我们看不到的体系的内核轰隆着,然后摧毁很多人的梦想,很多人的信仰,很多人的生活。
我们都觉得我们在这个世界里能做的太少而失去的太多,我们都发现我们能改变的太少而必须接受的不能改变太多。
无助,抑郁,不敢畅想明天,这是许多现代人的生活状况。
在GRAIG的世界里,长大后世界里必须面对的种种责任和压力似乎在一夜之间以摧枯拉朽的速度摧毁了童年的快乐。
死亡在很多时候成为了现代人逃避生存痛苦的最后一个天堂。
可惜,死和生一样需要勇气,所以最后CRAIG把自己送进了精神病院,希望得到某种迅速有效的救赎。
虽然是间精神病院,可是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觉得压抑,虽然埃及老爷爷每天都拒绝起来接受这个世界,虽然BOB6次自杀未遂,妻离子散,虽然美丽的小姑娘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里的所有人,都试图以死亡来作为人生困境的解答,却又都因为某种原因继续的活着。
他们和世界上其他角落的人们一样,有音乐有图画有阳光有爱情。
而最后,情感也成了他们最大的救赎。
BOB终于因为想当个能陪伴女儿成长的父亲而重新振作,埃及老爷爷终于在故乡的音乐下起舞,而CRAIG终于明白身边的家人,不管他们是用什么方式爱他,他们至少都爱着他。
而GRAIG也终于和美丽小姑娘终成眷属。
曾经有朋友告诉我,他们更愿意亲近无生命的物体而不是人,因为感情不可控,感情的伤害亦不可控。
我想,对于许多现代人,我们需要用物质堆砌的安全感,身为金牛座的我,感同身受。
可是,在很多最难过最抑郁的时刻,给我们救赎的偏偏不是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是情感。
抑郁是一种现代人生活的常态,我们只是NOT FEEL WELL AT SOME MOMENTS,SO WHAT? 所以影片中的精神病院反而变成了一个人们最真实对彼此也最真诚的地方。
在深知世界的残酷和冷漠之后,那些坦诚的抑郁着,并愿意接受自己生命中的这个阶段和这样的一个自己的人,反而让我觉得无比的温暖,想要伸手去拥抱。
其实,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个巨大的疯人院,大部分的我们并不是SUNNY AND BUBBLING,而是DARK AND TWISTED。
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强大,其实是一种更柔软的强大。
我想,拥抱一个脆弱不完美的自己并给自己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慢慢康复,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那些无力改变的事实面前,在那些错过或失去的情感面前,带着生活的伤痕,我们可以不要骄傲的昂首而可以大声的哭泣,只要哭泣过后记得骄傲的继续往前走就好了。
停下来抚摸那些伤口,停下来擦掉难过的眼泪,我们值得被自己这么对待。
很多时候,看到自己的伤口只是恢复的开始。
但是,关于爱,关于梦想的信仰,就算再微不足道,也可能是最后支撑我们走出困境的光亮。
WE R EITHER BUSY BEING BORN OR DYING.
It‘s start on the bridge。
我喜欢《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的开头高中曾经跟前桌男生合写过一篇小说。
其实最开始本来计划是三个人合作,后来前桌的姑娘跑去恋爱了,于是我和那个悲了个催的男生就有一搭没一搭的把小说无穷无止的构造下去。
这不是我要说的主题,主题是男生写了开头,我很不满意,但又不好意思让人家重写。
于是我接的下一段时把以上的整个段落都变成了主人公笔下文章的一段实录。
场景转换到一节作文课上,他在编他写不出来的作文。
电影也用了相同的桥段衔接,瞬间把一部荒诞片演回了心平气和。
我也会时常做这样的想法,站在人群往来如梭的大桥上,一个纵身飞跃,怦的掉落到马路上,正巧一辆大卡车经过,霎时碾成肉泥。
或者在在火车经过的铁路上的桥俯瞰,然后转体一百八十度坠落,被火车的速度撞得四分五裂。
要不就是在跨江大桥上跳下,撞到迎面开来的船,被周围的水压到肺泡破裂,江水泛着我粉色的泡沫。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但是下一秒,我都转过头,继续走我的路。
就像电影镜头拉回,这只是一场梦境。
就像Craig,主动去接受治疗。
Craig 从政从商的理想决定了他热爱生命的本能。
商政这种拼理性思维的东西就是一条胡同长跑赛,谁跑的越腰身挺直,越目光锐利,越面带微笑,无懈可击。
就越能触摸到宙斯的脚底。
于是这个电影开始进入主题。
16岁少年的精神病院5日游。
当然可以换个标题《小正太误闯疯人院,好大叔暖心细关怀》吸引腐女,也可以《一男性と二人の女性病院の体感》诱惑宅男。
最开始恍若普通青年的2b世界游,后来就变成了普通少年的文艺世界游,再后来就是2b少年的文艺世界游。
大叔带着Craig走着参观,Craig就带着他浑身的荷尔蒙那么一扫,铛铛铛铛,女主出场,其实我很不喜欢这出场方式,因为按常理说,这俩货是异性,而且是某直男提供的电影,结局肯定是这俩货有一腿什么的。
结果就毫无悬念的映衬了。
如果我拍电影什么的,肯定也弄这么一个场景这么一个姑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像冯小刚非诚无忧里面短发婀娜上楼梯女的作用。
之后就是Craig在治疗中心的生活。
按电影常规套路什么的,应该是主人公新进一个环境从不溶,到溶,到合而为一如胶似漆的过程,如果原本环境很不好,那就是男主带他们走向好的状态,如果其中有个不合群的人,男主也得负责领他出来糟糕的状态。
观赏期间,电影过程渐渐的趋向,结果又毫无压力的映射了。
然后我才恍然大悟,这货是个喜剧减压片啊。
搜来度娘给的剧情介绍一看。
顿时心情正统了,不再期盼丧尸,反社会,自杀,他杀,j奸各种黑色暴力18+情景。
当你总是期待下一秒出现索多玛120天的场景时,你会忽略完全扭曲片子的各种铺设的基调。
就想我总在想埃及室友是为了让Craig亲眼看着他绑住自己之后实行活体切割制作木乃伊什么的。
于是我在轻松的心情范围里进行跑马一样的思维驰骋。
我想到了美国医疗设施不健全啊,怎么没让Craig先交了住院费和押金才能进去治疗啊,想到了北大的柳同学是不是好可怜木有生在资本主义国家,想到了我画画什么的只会画美人啊。
想到了还可以弹乐器啊,中国要是有这待遇我是不是可以进去呆一阵子,想到了待一阵子看起来要好多钱啊,按着小资套路,呆一个礼拜不得一个苹果本子啊。
想到了我一天没学习了看完了得写篇日志啊,想到了我按文艺学的原理来说不能这样边看边写,这样我思维的杂质沉淀不清啊,得等我看完了再整理啊,想到了那我还是拟个标题拟个主题吧,然后想到了第一段,直到想到了我现在写到的这个字。
其实导演未尝没有想改变主题的暗示,中间画画,音乐,在Craig跟医生谈心的时候,我曾一度认为主题是讨论正常人伪装不正常人,不正常人伪装正常人的主题。
包括谈心选取的字眼,我觉得都是刻意按规则的正统的方式表述,只为了让医生认为他是正常人好让他离开这里的手段。
人家说如果有天你被误抓紧精神病院,最好的方法不是跟医生辩解自己是正常人,知道什么什么,懂得什么什么,而是安安静静,像一个正常的大多数人一样生活。
寝室室友总是说我不正常。
嫌我睡的晚。
起的晚,吃饭不规律。
嘲笑我不是正常人。
我反问什么是正常。
她说,大多数人的就是正常,你自己这么另类肯定不是。
大多数就是真理么?
1000个人做什么,你也一定要做什么?
好吧,人是群居生物。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像非洲象群一样迁徙,像大马哈鱼一样逆流生产,当然也有一天会像鲸鱼一样集体搁浅自杀。
说不定还是切腹那种武士道精神。
但也是群居动物,不正常人都要回到正常生活。
就像大家都要考虑出院之后的琐事。
大叔要找房子,Craig要想着申请暑假学校的报表。
扯得远了。
不过我坚信导演有自己的拍摄理想,例如他最后也没告诉大叔到底肿么了。
这大概是为了对自己再一次适应大众眼光下拍摄的小小退让吧。
即便不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呢。
整部电影完美的展现了精神治疗中心对病人的适当引导,以及病友间相互友好的关系,以及找到真爱的几率,于是影片结束时,我耳边自动响起一句话。
不孕不育不用愁,佳木斯博康医院能解忧。
最后表示喜欢大叔和Noelle的衣服i hate boys。
沉闷,无聊,负分。
LIFE 最后20分钟 太亮点了 太喜欢了
其实看过以后对这部片子都没什么印象
发生在精神病科的温暖治愈系故事❤~~~~ 姑娘真漂亮啊!! 也许看起来有点儿扯淡,但是它就是想告诉你“一切没那么糟”。 ps: under pressure用得很好,放的是原声,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此情此景此曲,很感人~ 看完之后我又把under pressure那段返回去看了一次
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也许我在男主角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了吧,我也曾经郁闷,失落,觉得没有朋友,有好多次想过要自杀。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让我看到了那个以前的自己。
可爱的电影,虽然故事感觉实在是有点美化精神科了。“我好怕申请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住不了豪宅。。。””去他妈的暑期课程申请,如果这会让我不快乐“。。。
Lord, grant me the strength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the courage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t,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没什么笑点的有趣的电影
omg
没什么亮点……
世界上有这样的精神病院吗?
精神病人思路广
kind of boring
当影片赤果果的和说教和意义挂上钩的时候,片子基本就没什么可看的了~艾玛罗伯茨形象不错
我是没有看出来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矛盾到底是怎么解决的?不过画画那一段motion graphic挺好的。
挺有意思的电影 depressed~~~
4 keir.kinda c myself.there r 2 kinds ppl.worrier & non-worrier.depressed bc we push ourselves 2far 2hard.its fine 2stop&breathe.dont quit!
故事开场和人设构思让人眼睛一亮,中后半段逐渐流俗化。
我彻底放弃别国电影了,非日本的不看了…好电影真的是越来越少鸟
導演明顯還在慢慢摸索;如何拍好一部電影這點大概這兩個人還沒怎麼弄清。雖然和實驗電影毫不沾邊,整部電影的表現手法有種導演拿自己做實驗的性質,說道一半劇情就偏離主題線了,不少片段屬於濫用,有點不倫不類。